03月01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盛會,台北時間三月三日上午舉行頒獎典禮,本周的節目應景介紹最近上映的奧斯卡熱門電影。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自由之心(12 Years As A Slave)》

12-years-a-slave003.jpg 

電影描寫南北戰爭的二十年前,即使黑人是自由人,也會被陷害變黑奴,白人的狠與壞,世道的艱難,正義的無助,有時候用一個畫面就夠說明了:男主角索羅門一覺醒來,白宮就在不遠處,自己的身份卻全變了。

 

白人如何壓榨黑奴呢?本片的歷史重現總是讓人傷懷,例如:以棉花收成的重量論表現,不及格就鞭刑;例如黑人只是娛樂把戲:會拉琴的去拉琴,會跳舞的就當馬戲耍;例如:男主人會找黑女洩慾,卻又怕她暗渡陳倉;女主人要爭寵,既妒忌,又氣憤,傷她臉蛋,壞她肉身。

 

《自由之心》最犀利之點是用白人的恐懼來呈現白人的偏執:例如,智力技能不如,就要凌辱黑人;例如,正義掛嘴邊一點不難,真要身體力行,步步艱難。

 

使用音樂:《自由之心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八月心風暴(August: Osage County)》

august-osage-county008.jpg 

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那,這輩子的情人,不就該當是妻子嗎?當父親失蹤時,久未聯絡的女兒與母親要如何平安相處?如果彼此嫌棄,愛恨交織,在葬禮上思前想後,又會有什麼樣的情緒波動?

 

這是一部看演員飆戲比演技的電影,有外顯派的張牙舞爪,亦有暗藏在心的內歛派,親人相罵會用多狠毒的字句?家人都不知道的真相,一旦攤在陽光下,會有多不堪?多少人承受不住呢?

 

Meryl StreepJulia Roberts動眼動口又動手的對手戲,當然火爆;Julianne NicholsonJuliette Lewis        各有委屈的姐妹情,以及Benedict Cumberbatch罕見的內斂瑟縮表演,同樣讓人印象深刻。

 

對了,別忘了電影故事設定在燠熱的八月天,天氣熱得人冒汗,上火也就一點都不意外了。

 

使用音樂:《八月心風暴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遲來的守護者(Philomena)》

philomena009.jpg 

「五十年不見了,孩子你還好嗎?」一位母親如此對你告白,你能拒絕她嗎?

 

只因為少女做錯了觸犯教規的事,就要一輩子受懲罰嗎?誰才是世人的仲裁者?是神嗎?神的使者就權如此替天行道嗎?

 

高級知識份子看不起低賤俗人,只想「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如今要伺候一位沒出過國,凡事都新奇的劉姥姥,知識份子會服貼嗎?

 

一部萬里尋親的電影,微妙探觸了親情、宗教、同志和岐視的議題,卻又不時讓人覺得菀爾一笑,不覺議題太過沈重,這種舉重若輕的處理手法,值得拍拍手。

 

使用音樂:《遲來的守護者》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the Wall Street)》

WALLWOLF005.jpg 

《華爾街之狼》根據真人實事改編,主角是1980年代一位股票經紀人如何變身為呼風喚雨的券商之王,年僅26歲就能賺上數千萬美元的身家。他的成就主要靠偏門,但是他的手腕和策略,亦合乎人性,例如不管檢警如何偵辦,竟然沒有員工背叛他,電影中看到的他是一位敢大聲說出自己夢想的人,至於員工向他借五千,他卻給了兩萬五,誰不泫泣?誰不賣命?

 

這位會賺錢的老闆,賺了錢之後,不忘與員工一起狂歡,利益均霑,誰不瘋狂?電影一方面讓我們伴隨富貴而來的奢迷與淫亂,一方面讓我們看到巨大壓力導致的酗酒與吸毒,這些都是道德譴責的罪行,但也成為電影導演發揮調度長才的理想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的表演,收放自如,再也不是昔日的奶油小生了。

 

使用音樂:《華爾街之狼》原聲帶

 

我的奧斯卡獎預測:

首先,奧斯卡獎是集體投票結果,反應的是多數美國電影工作者的意見,所有的預測,都是個人偏好(也有點環境態勢的研判)。

因此:不準,正常;準,只是所見略同。

此外,我的兩個得獎分類中,「應該得獎」指的是銀幕表現帶給我的震動,「可能得獎」則是綜合研判後最有機會勝出的押寶。

 

最佳劇情片:                                分析理由

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        可能得獎             永不褪色的民權議題

地心引力(Gravity                       應該得獎             純熟駕馭科技想像

怒海劫(Captain Phillips                                            表現技術勝過議題處理

遲來的守護者(Philomena                                        導演沒提名

瞞天大佈局(American Hustle                                   無法以小觀大

雲端情人(Her                                                          寂寞情書,導演沒提名

內布拉斯加(Nebraska                                             小而美,但就是小。

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the Wall Street                         道德和政治不正確

藥命俱樂部(Dallas Buyers Club                               導演沒提名

 

最佳導演:                                                                   分析理由

Alfonso Cuaron《地心引力》             可能得獎       創意與才情皆佳

Steve McQueen《自由之心》                                    影片勝出機率高

David O. Russell《瞞天大佈局》                               意外少了些的騙術電影

Alexander Payne《內布拉斯加》                                流暢動人的小品

Martin Scorsese《華爾街之狼》          應該得獎     才情縱橫,老薑真辣

 

最佳男主角:                                                                分析理由

Chiwetel Ejiofor《自由之心》                                        心戲太少

Matthew McConaughey《藥命俱樂部》可能得獎      型與戲俱佳

Bruce Dern《內布拉斯加》                                           層次不多

Leonardo DiCaprio《華爾街之狼》─應該得獎         歷年最佳

Christian Bale《瞞天大佈局》                  型比戲佳

 

最佳女主角                                                             分析理由

Cate Blanchett《藍色茉莉》應該得獎也會得─心虛氣浮,入戲動人

Sandra Bullock《地心引力》                                 單口相聲,熱度不足

Judi Dench《遲來的守護者》                               收斂鋒芒,恰如其份

Meryl Streep《八月心風暴》                                情緒起伏,一如預期

Amy Adams《瞞天大佈局》                                 新意不多,變化不多

 

自由之心:白人的恐懼

厲害的導演都知道用圖像來說故事,只要圖像的意像精準,就有餘韻萬千,英國導演Steve McQueen執導的《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做到了用圖像創造想像。

 

先談海報。《自由之心》的英文片名是《12 Years a Slave》,就是根據Solomon Northup的自傳書,描述自己做了12黑奴的故事,那12年的歲月悲慘難述,那12年是任誰也不想再回顧的血淚時光,電影的海報用了血色塗上了12,至於Years a Slave則是黑色,血紅12意謂著那12年時光滴滴血淚,黑色則呼應著美國黑人在南北戰爭前夕所受到的岐視與虐待,那是黑人的黑暗時光。

 12-years-a-slave029.JPG

血色血淚,黑色黑膚,大片的白色底色,是希望?還是絕望?《自由之心》的海報論述,如此簡明有力。

 

其次,Chiwetel Ejiofor飾演的男主角Solomon被白人所騙,在酒中下了迷藥,一覺醒來就從自由人被賣做了黑奴,每解釋或爭取一回,換來就是更大的毒打,扺死不從的他,註定要比別人多受罪,這時候,導演悄悄把鏡頭從囚居他的牢房往外帶,觀眾看見了美國總統辦公廳白宮就在五百公尺外不遠,天子腳下,歹徒依舊恣意妄為,隨意踐踏人權,十九世紀的美國黑奴過的就是這麼不受保障的人生,近在咫尺的白宮圖像何等反諷?

 

Solomon的事件發生在1841年,也就是南北戰爭發生的前廿年,他在1853年才重獲自由,這個政治圖騰的連結,似乎也在預告著美國良心終必要發動南北戰爭的。

 

Solomon的第一任僱主是 Benedict Cumberbatch飾演的Ford主人,他有愛心,亦有理性,發現更名為PlattSolomon很有才華,還特意送了小提琴給他,Solomon此時也很努力報效主人,希望透過自己的「有用、堪用」,贏得主人同情,願意聽他的故事,回復他的自由之身。12-years-a-slave019.png

他用水力運送筏木的點子,贏得Ford主人的激賞,卻惹惱了工頭Tibeats(由 Paul Dano飾演),因為Solomon得的掌聲,不啻就是賞他耳光,他怎麼會吞下自己不如黑奴的鳥氣,於是結夥襲擊Solomon,想用私刑吊死他,就在Solomon雙腳就快離地之時,另外一位工頭開槍制止,但是沒人敢出手援救Solomon,就讓他被吊在樹下吊了一整天,靠著腳趾踢地,才不致懸空勒頸斷了氣。那個鏡頭,從上午守到中午,再熬到傍晚,直到天都快黑了,Ford主人才趕到現場放了他下來;那個鏡頭訴說了黑奴得罪了白人工頭,即使瀕死,也沒有人敢伸手援助。來來往往的人影,視若不見的冷漠,一切只因為沒人想去招惹殺紅了眼的工頭Tibeats

 

12-years-a-slave028.jpg究竟Tibeats有多怕?Ford主人半天才回到家,原來是先在外頭把Solomon轉賣給新主人Edwin Epps(由Michael Fassbender飾演),但他還是得提槍倉皇四顧,就怕Tibeats糾眾反撲,Tibeats的可怕在於他初次帶領Solomon上工時就曾示範了一首警世歌:「Run nigger run, run so fast/Stoved his head in a hornets nest/Run nigger run well the pattyroller’ll get you/ Run nigger run well you better get away.」先是鼓掌帶動唱,既而變成他的獨腳戲,先還有韻腳,後來越唱越快,跡近是獵人對獵物的嘲弄與調戲:「你最好跑得夠快,我還是會捉到你的。」導演此時適時插進了黑奴工作的畫面,直到Ford主人唸日落祈禱文,如狼似虎的歌聲才漸漸淡去,成了全片有如魔音穿腦的聲音震撼了。

 

1850年代前後,在蓄養黑奴的美國南方世界想要獨排眾議,主張解放黑奴,其實是有風險的,受影響的是各大行業就因此少了廉價勞工,重創事業成本,Brad Pitt演出白人良心Bass這個角色,平常還會對Edwin曉以大義,一旦聆聽Solomon的告白,請他幫忙寫信給友人時,卻也不得不有難色地告訴Solomon,這是他很艱難的考驗,是的,說說很容易,真要冒著生命危險,鐵肩擔道義,誰不會多想兩下,也唯其如此艱難,Bass最後還是同意承擔,其意義也就格外不俗了。

12-years-a-slave026.jpg 

《自由之心》裡備受蹂躝的黑奴難免會有求死之心,Lupita Nyong’o飾演的Patsy就是典型實例,個頭嬌小的她,特天採集的棉花量都是黑奴之冠,老闆寵她,老闆娘就吃醋,她安息日老跑別人家去,老闆同意吃飛醋。老闆娘吃醋,她的臉蛋就遭殃,老闆吃醋,她的背部就被鞭打潰爛,求死以一了百了,原本是合理的心理邏輯,但是《自由之心》卻透過Eliza的遭遇看到更多白人不敢面對的恐懼?老闆娘怕老闆移情,老闆怕Eliza別戀,各有所圖,又各有所懼,白人最怕黑人出人頭地,所以想盡辦法打壓,卻要色厲內荏,難逃觀眾法眼,這就是編導的高明書寫了。

Enhanced by Zemanta

遲來的守護者:貪嗔癡

慈悲沒有敵人,這是佛教僧侶的入世智慧,英國電影《遲來的守護者(Philomena)》雖然嚴詞批判了天主教徒的偏執,卻透過女主角「不應有恨」的生命態度,取得了極其動人的高度。

 

名導演Stephen Frears執導的《遲來的守護者》是一位母親時隔五十年的思子尋子故事,Judi Dench飾演的Philomena在少女時期因偷嚐禁果,未婚生子,天主教收容了她,也替她接生下了孩子,但要她勞役還債,母子每天只能見面一小時,最後還讓美國夫婦領養了她的兒子。五十年後,念子心切的Philomena找得到她的孩子嗎?philomena002.jpg

 

俗人常陷入「傲慢」與「偏見」的框架中,人在彀中卻不自覺,因此容易自誤誤人。《遲來的守護者》採用了迴旋的筆觸,先讓「傲慢」取得凌人高度,再讓「偏見」激化張力,最後卻用「慈悲」來化消俗世業障。聰明的劇本,精彩的表演,讓這麼平凡的親情電影散發著如此催淚的能量。

 

指桑罵槐是高明的曲筆功力,罵人不帶髒字,卻能字字打中要害,導演Stephen Frears選擇了Steve Coogan飾演的Martin Sixsmith做為引線,他所有的毛病都來自知識份子的「傲慢」,他臧否是非的宏論,更是集「偏見」之大成,然而,他的磨擦衝撞卻讓電影有如一面鏡子,讓觀眾看見了自己的偏狹與閉鎖。

 

Martin是失意政客,遭首相無預警解職,怨天尤人,但又走投無路,曾經當過BBC莫斯科記者的他於是想要動筆寫俄國歷史的書,問題是,這種書幾人有興趣?餐會上出版社給了他一鼻子灰,有服務生問他願不願意替一位傷心母親寫書,幫她找回兒子,一肚子火的Martin嗤之以鼻,當場回絕。但是窮途末路的他,卻也不能不承認Philomena慈母尋子的故事,可以是讓他免於滅頂的救生圈,只好厚著臉皮吃回頭草,從「傲慢」到「折腰」,《遲來的守護者》就這樣進入了人生的階級鬥爭世界。philomena012.jpg

 

他們搭上尋親之船,看似往同一個方向前進,心思卻不相同。Philomena對孩子由衷抱歉,想要知道失散五十年後,孩子究竟好不好?既想懺悔,又想補憾,誰忍傷害這樣的母親?然而,Martin心中盤算的是這樣的故事有沒有賣點?有沒有市場潛力?媒體或出版社願不願意支持?Martin不是自願的,他汲汲名利,不自覺就流露出對Philomena的輕忽與岐視。聽Philomena細述從頭,只要聽見「賣點」,就喜不自勝,無視自己正踩著Philomena的傷口;陪著Philomena坐飛機、住旅館和逛林肯紀念堂,都有一種陪劉姥姥逛花園的無奈;被迫聆聽Philomena細述言情小說的內容時,更以揶揄的口吻定調說可見通俗文化誤人多深!

 

一位高級知識份子這般消遣俗拙婦,其實是導演Stephen Frears高明的創作手痕:首先,高階雅士對低階庶民的曲意承歡與言詞揶揄,讓自以為是的生活品味得著了反傷自己的作用力,微妙外滲的喜劇元素就這樣緩和了尋親悲劇的壓力;其次,知識份子對待無助老婦人的心態,對照守貞的天主教收容迷途少女的不恥心態,又有多少落差呢?同樣是以「同情」與「助人」之心出發,實則卻在剝削與壓榨著無助的弱女子,兩條時隔五十年的壓力線,就這樣平行綑綁著Philomenaphilomena006.jpg

 

「眾人都犯了罪」是基督教/天主教的核心教義,透過神的恩典,罪人才得到救贖,修道院的修女們收容了迷途少女,卻以解決社會問題的偏見與執念,硬把她們的孩子送給他人領養,從此一刀兩斷,既剝奪了母子親情,又斷絕了人心思念。修女的愛,毋寧說是罰,而且她們卻堅信那是「替天行道」,所作所為,不必向俗人解釋,因為是非功過自有上帝仲裁,這種心態是否意謂著他們比紅塵男女高上一等呢?

 

《遲來的守護者》對宗教信仰的批判用了淡濃兩種筆觸:淡淡一筆是套過一部V8拍下的影片,觀眾清楚不肯透露真相的修女,在人與人之間樹起了高牆,她們不是仲裁者,卻是懲罰者;重重一擊則是Martin找到了昔日修女,用最粗俗的語言表達他的不恥與憤怒Martin的氣憤可以理解,他與Philomena花了好長時間、精力與金錢,繞了一大圈才找到真相(但,找出真相,那不就是他的目的嗎?),退一步想,這段波折不也才讓他的寫作有更多的曲折細節嗎?當然,Martin的氣憤也可以理解成他對修女的傲慢與偏見的不齒,只不過,觀眾此時也可以清楚比較:濃淡兩種筆觸,那一種才真的動人?讓人落淚。

 

philomena001.jpg

Judi Dench用最內歛,最不露鋒芒的方式來詮釋Philomena,她對性愛美好的懷念讓人動容,但是隨之而來的「美好必皆有罪」結論,是否更讓人唏噓;受盡煎熬與委屈,卻永遠不吝讚美周遭人事,她的溫煦與包容天性才讓《遲來的守護者》「不應有恨」的恕愛結論,有了合情入理的邏輯。至於兒子是不是同志,對一位母親有什麼差別呢?一句「他是我兒子」,又是多溫暖有力的母親臂膀。尋親途中,她曾想到教堂告解,追求再見兒子一面,何罪之有呢?她無詞退出;看到火冒三丈的Martin,用一句「看你那個樣子」抑制他的氣焰,簡直就成了人間宗教的活菩薩了。

 

飾演的MartinSteve Coogan同樣也是《遲來的守護者》的編劇,因而清楚拿捏Martin的綠葉功能,所有的精明算計與伶牙俐齒都只是要來呈現Philomena的樸拙與厚實,少了他的對照,Philomena的雕像就未必如此凹凸鮮明了。=.

2013IFMCA獎:得獎

國際音樂評論人協會(The International Film Music Critics Association (IFMCA) 20日宣布了2013年各類型電影音樂獎項的得獎名單,波蘭作曲家Abel Korzeniowski以《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的原創音樂一舉拿下了年度電影音樂、年度作曲家和年度戲劇電影音樂三項大獎,傲視群雄。

 

Abel Korzeniowski上一回得到IFMCA獎是2009年以《摰愛無盡(A Single Man)》年度戲劇電影音樂獎,那一年,卅八歲的他就獲得世界電影音樂獎的年度新人獎及觀眾票選獎,五年後,他不是新人了,抱得更大的獎,而且連拿三座,只能以大贏家形容了。

abel091.jpg 

今年的IFMCA獎頗有國際視野,新人獎是法國作曲家Laurent Eyquem,西班牙作曲家Roque Baños則以《屍變(Evil Dead)》獲得了恐怖片配樂和兩項大獎,他的西班牙同胞Víctor Reyes則以《關鍵琴聲(Grand Piano)》獲得驚悚電影音樂獎,再加上動畫電影音樂獎沒有頒給好萊塢的卡通片,而是由《風起》的日本作曲家久石讓獲獎,會不會讓你覺得這個獎很有膽識,亦很有品味呢?對我而言,這份得獎名單提供了影迷和樂迷認識電影音樂更多的視野與選項,值得好好參考,我亦會陸續在《電影最前線》節目中詳細介紹。

 

以下就是今年的得獎名單:

年度電影音樂(FILM SCORE OF THE YEAR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作曲:Abel Korzeniowski

 

年度電影音樂作曲家(FILM COMPOSER OF THE YEAR

Abel Korzeniowski

 

年度新秀作曲家(BREAKOUT COMPOSER OF THE YEAR

Laurent Eyquem

 

年度最佳戲劇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DRAMA FILM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作曲:Abel Korzeniowski

 

年度最佳喜劇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COMEDY FILM

《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作曲:Theodore Shapiro

 

年度最佳冒險驚悚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N ACTION/ADVENTURE/THRILLER FILM

《關鍵琴聲(Grand Piano)》作曲:Víctor Reyes

 

年度最科幻恐怖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FANTASY/SCIENCE FICTION/HORROR FILM

《屍變(Evil Dead)》作曲:Roque Baños

 

年度最佳動畫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N ANIMATED FEATURE

《風起(The Wind Rises [Kaze Tachinu])》作曲:久石讓

 

年度最佳紀錄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DOCUMENTARY FEATURE

《提姆的維梅爾(Tim’s Vermeer)》作曲:Conrad Pope

 

年度最佳電視影集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TELEVISION SERIES

《伊莎貝拉一世(Isabel)》作曲:Federico Jusid

 

年度最佳電玩及互動媒體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VIDEO GAME OR INTERACTIVE MEDIA

記憶駭客Remember Me)》作曲: Olivier Deriviére

 

最佳重發電影配樂(BEST ARCHIVAL RELEASE OF AN EXISTING SCORE OR RE-RECORDING

《屠龍計畫(The Salamander)》作曲:Jerry Goldsmith

 

最佳重錄現存電影配樂合輯(BEST ARCHIVAL RELEASE OF AN EXISTING SCORE-COMPILATION

《致命武器全集(Lethal Weapon Soundtrack Collection)》作曲:Michael Kamen, Eric Clapton and David Sanborn; La-La Land

 

年度電影音樂品牌(FILM MUSIC RECORD LABEL OF THE YEAR

La-La Land Records, MV Gerhard and Matt Verboys

 

年度最佳電影音樂創作(FILM MUSIC COMPOSITION OF THE YEAR

《屍變》的「Abominations Rising」作曲:Roque Baños

Roque_Banos_001.jpg特別獎(SPECIAL AWARD

《屠龍計畫(The Salamander)》重建樂曲的作曲家:Leigh Phillips

大夢想家:迪士尼傳奇

《大夢想家(Saving Mr. Banks)》從頭到尾只講了一件事:寫過「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系列作品的小說家P.L. Travers,其實是個很難纏的女人。

 

P.L. Travers何許人也?P.L. Travers寫過英國最著名的童話小說「Mary Poppins(多年前,台灣的國語日報譯成「瑪麗.包萍」),描寫一位撐著傘,乘風而來,從天而降的神奇褓母,讓生活陷入困境的Banks一家人能夠克服困難,重拾歡樂。從19341988年,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瑪麗.包萍」系列共出版了八本書,早已被列入英國的文學資產,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表演節目中就曾出現Mary Poppins造型的人物亮相歌舞,可知Mary Poppins的傳奇,多麼深植人心。

 

sbanks875.jpg寫過這麼精彩童書的人,該當很有童心吧?事實不然,維基百科對P.L. Travers晚年有著相當殘酷的描寫:「死時,不曾有愛,亦沒有人愛她(Travers died loving no one and with no one loving her.)。」主要例証在於她沒有子女,四十歲收養一子,明明是雙胞胎,卻只依據星相學,挑了比較相合的Camulius,多年後甚至還拒絕讓雙胞胎兄弟Anthony相認,如此個性,如此古怪,即使事不關己,多年來讀到這段故事,依然讓人明白汗毛直豎。

 

《大夢想家》的故事主軸就在迪士尼公司的總裁華德.迪士尼(Walt Disney)如何說服P.L. Travers授權給迪士尼,將萬能保姆Mary Poppins的傳奇童話拍成電影《歡樂滿人間》。

 

P.L. Travers的難纏之一在於華德.迪士尼看見了童書商機,也要實踐當初對女兒的諾言,不過,版權談了廿年,始終沒談成。但P.L. Travers財務拮据,急需要錢,卻又嘴硬,不肯隨便賤賣,也不能不飛到美國去談談看。

 

sbanks870.jpg難纏之二在於她堅持要聯合編劇,但是完全不懂電影術語及行話。外行想要領導內行,水土不服,鬧出笑話也就罷了,不顧拍片艱難,遇到創新或狂想就說No的態度,簡直像極了讓鐵達尼號都只能沈沒海底的冰山。

 

難纏之三在於她厭惡極了卡通,最怕迪士尼把她的心血拍成了媚俗之作。更重要的關鍵在於Mary Poppins傳奇實則是她童年往事的變形,一切皆有所本,她不講明,沒人知道,她堅持捍衛私密記憶,就被人解讀成古怪刁難。

 

《大夢想家》該怎麼詮釋這麼一位渾身是刺的老太太呢?劇本的第一招是少了豆腐心的刀子口。電影開場是門鈴響了半天,她不應門(彆扭);接下來,機票都買好了,她卻不去了(善變,待哄);行李塞不進架上,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主動協助,她沒道謝,反而質問對方:「妳的小孩不會啼鬧吧?我們可是要飛十一個小時呢。」(吼,這種人);接待她的司機好意搭訕,卻見她從空氣嫌到陽光,甚至嫌司機多話,又沒程度,乾脆關上窗子,耳不聞為淨(勢利、傲慢……有太多的形容詞適用了)

 

找上Emma Thompson來詮釋P.L. Travers,確實是《大夢想家》的最大噱頭,清楚可數的抬頭紋,讓歲月與難纏有著明確的印記,字斟句酌地挑剔成性,不但具現了知識份子的傲慢,也暗寓了她對新媒體的陌生與恐懼,只不過,一旦招式用老(重複太多次),即使犀利如Emma Thompson,也難以跳脫編導設下的框架,成為刻板人物了。

 

《大夢想家》只有五個主要場景:澳洲農莊,英國住家、機艙、迪士尼片廠、和飯店房間,挑戰難度不高,導演John Lee Hancock透過精彩的剪接,讓所有角色的心情變化與臉部表情都能有呼吸與伸展空間。觀眾看到P.L. Travers和周邊男子的互動,有如白雪公主與七矮人的互動關係,對於敏感字句與行為反應,都能心領神會,不需再多言語,就能了然於胸。


但是電影也難免有些太過刻意的雕琢,例如,聽到Let’s Go Fly A Kite這首動聽曲子時,雙腳就能跟著旋律踩踏起舞,是的,那是一篇「聞樂起舞」的白話文,淺白,確實淺白,但也太直接也太容易了些。sbanks867.jpg

 

當然,《大夢想家》的主要論述在於突顯P.L. Travers難搞,是因為她的童書就是對父親的思念(電影有關鍵的解謎,請大家看片了解嘍),所以P.L. Travers到迪士尼編寫劇本的過程,不時就會從童書跳到往事,不如此,外人難以窺知Mary Poppins的由來,不如此,不就得重拍《歡樂滿人間》?唯其如此,《歡樂滿人間》的精華章節才能局部重現銀幕,但是太多回的往來跳動,難免就「註解」得太過頻繁與牽強了。

 

《歡樂滿人間》的原聲帶專冊上曾經詳述了作曲家Robert ShermanRichard ShermanP.L. Travers合作的往事,只談結果,不談過程,只見歡愉,不見矛盾,如非看了《大夢想家》,你很難明白一部音樂歌舞電影的誕生竟是如此艱難,RobertRichard Sherman說談逗唱的本事讓《大夢想家》能夠採擷《歡樂滿人間》的精華,讓經典重生,亦是功德一件(畢竟,《歡樂滿人間》的記憶已然斑駁了)

SMB_05582FD_R2_2.jpg 

可惜的是Tom Hanks飾演的華德.迪士尼比較像是樂觀商人,而非夢想家,他最後談成版權的追蹤策略,固然是逐夢圓夢的最佳範本,而他拒邀P.L. Travers出席首映禮,以捍衛電影票房的現實策略,同樣也是商場實戰範例,但是電影描寫他應付影迷的方式之一卻是:拿好預先簽名的簽名印刷卡片,滿足大家。是的,只求方便,少了現場簽名的親切,一位大夢想家如此精打細算,豈能無憾?加上他在重要關頭,一直詳述自家往事,順便帶出迪士尼的經營理念,讓全片揹上了行銷迪士尼的沈重包袱,這種編劇策略,實在可惜了。

偷書賊:文字的神話

不識字的文盲,看到地上有本書,會隨手會揀起嗎?

可能,但機率不高。

母親是共產黨員,可能忽略子女敎育,無暇教子女識字讀書嗎? 

可能,機率同樣也不高!

這些問號都來自澳洲作家Markus Zusak的暢銷小說《偷書賊(The Book Thief)》,書中至少試著解答女主角Liesel(由Sophie Nelisse飾演)會揀起那本「挖墓工人手冊」主要是因為那本書意味著她這輩子最後一次見到弟弟和媽媽,關鍵不在於她識不識字,而在於那本書是家人失散的路標。Brian Percival執導的《偷書賊》少了畫龍點睛的少女情懷描寫,力道就弱了。

tbt781.jpg

《偷書賊》中對文字傳奇的崇拜跡近神話,卻無傷大雅,Liesel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上三個X是最讓人心痛的文盲書寫,養父Hans(由Geoffrey Rush飾演)帶她進入牆上畫有德文字母的地下室,也是文字奇緣的動人奇觀,但是《偷書賊》同樣忘了刻畫Liesel如何從「不識之無」到「熱愛文字」,過程太過省略,以致全片只剩下奇觀,小小年紀的Liesel就這樣通了,就這樣明了。

文字如神,卻不知如何著力,把文字魅力交給聲音來完成,意外成為《偷書賊》特別的手痕。

首先是全片有一位只讓人看見背影的死神,小說中描寫死神這輩子只見過Liesel三次,卻無法交代這麼忙碌的死神如何知道了Liesel偷過十多本書的生命細節,電影同樣沒有細究原著小說的盲點,就直接接受了死神/作者的全知觀點,讓他得以夾議夾敘來介紹Liesel的一生,電影找來了演員Roger Allam配音,他的獨白固然讓《偷書賊》的納粹德國那個時代與人物恐懼得著了論述空間,但是混亂的觀點(忙著收取亡者靈魂的他如何鉅細靡遺地細述著Liesel的生命點滴?),故示清冷(才能產生神人距離)的聲線,同樣有如一道看不見的牆,橫亘在觀眾與銀幕之間。

tbt785.jpg

比較有趣的是Geoffrey
Rush
開始為孩子唸起那本「挖墓工人手冊」時的啟蒙力量,在那之前,沒有人知道Liesel手上拿的是什麼書,一旦唸出書名時,意外與錯愕,讓Liesel的傷痛記憶頓時被笑聲取代了(其實,Liesel是有些驚喜,畢竟她知道了書名),書名與傷心往事交雜一起,喜悅壓過暗傷,五味雜陳,還真是難以形容。

後來,猶太青年Max(由Ben Schnetzer飾演)落難來到Hans家,困居地下室,不得見天日,全靠Liesel的形容,想見外在世界,他對Liesel的口述要求,讓Liesel開始去思考,如何精準/鮮活地讓文字/聲音有了生命力。後來,Max病重暈厥,全靠Liesel去偷書唸書(Max的事後回應是全片最幽默的一刻,他告訴唸書唸不停的Liesel說:「妳的聲音,讓我不能長眠休息。」那不是抱怨,那是讚美,亦是感謝!)Liesel就這樣同時訓練著自己的「閱讀」與「書寫」能力,完成了本片的文字二重奏。

tbt782.jpg

《偷書賊》另外還有著三個迷人的聲線安排。首先是Emily Watson飾演的養母Rosa,「面惡心善卻嘴賤」就是她的角色定位,不只成天罵Liesel是母豬,對老公Hans也從不留情,她的聲音成了「我罵故我在」的最佳環境聲,所以德軍沒聽到她罵老公,就覺得悵然若失(導演藉此來突顯Hans不滿納粹,卻無力反抗,只能看著納粹坐大的現實);所以,明明是要分享Max甦醒的喜訊,卻還得換上臭臉面具,演出當眾臭罵Liesel的假戲。Emily Watson的精彩表演,讓全片更有了人味。

bookthief003.jpg


至於Hans的手風琴更有三種功能,第一,那是恩人物件,不忘本,才有收容Max的報恩;第二,樂音浮動,讓苦悶人生有了訴情慰藉;第三,躲進生死難料的防空壕,手風琴的樂音平撫了焦燥,樂音的力量與記憶,讓Liesel有了模彷範本,在Hans從軍後,也開始在防空洞裡說起故事,用她的聲音安撫徬徨的人心。


tbt786.jpg

第三則是作曲家John Williams的音樂處理。《偷書賊》不是大時代的史詩,而是大時代的小兒女觀點,所以不走《辛德勒名單》的悲愴哀泣,而是透過鋼琴的獨白,讓細膩柔情踩著黑白鍵點點滴滴地滲透觀眾心中,淺淺的音樂抒情,讓全片另具詩情韻味,算是John Williams近年的代表作品了。

當然,電影對焚書與藏書的描寫亦別具巧思。納粹焚書是言論獨裁的權威霸凌,Liesel偷書偷到餘燼燙身,既有禁書燙手的趣味,亦有觸碰禁忌的忙亂趣味;鎮長夫人安排Liesel看書,鎮長卻把Liesel逐出家門,同樣亦是知識霸權的傲慢。至於Liesel開始來偷書,固然是全片的核心關鍵,但是Liesel身處的時代不只是知識匱乏的年代,更是物質匱乏的年代,只偷書沒偷食物,編導的刻意節制收斂(不想把戲劇線拉得太寬太遠),卻也失去了時代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