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umont 130:小影史


電影今年12月28日要過130歲生日。世界上有130年的電影公司嗎?

有的。電影在法國誕生。歷史最悠久的電影公司也在法國:位於法國中北部塞納河畔訥伊(Neuilly-sur-Seine)的高蒙(Gaumont )公司。

Léon Gaumont在1895年7月,成立了全法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間電影-高蒙公司,百年來的主要競爭對手法國百代公司(Pathé Frères),則比高蒙晚了一年。

高蒙先是以電影攝影器材爲主業,1905年開始拍攝及發行電影。公司的logo一直以「雛菊(daisy)」為核心意象,主要是紀念Léon Gaumont的母親,因為母親小名Marguerite,而瑪格麗特花的外型非常近似Daisy 。

以前一直不曾注意高蒙公司的片頭logo 音樂(其實,百年來的高蒙logo有過幾十種變化,唯一沒變的更G與雛菊花瓣的意象整合),直到最近十年,高蒙採用了「聖潔女神(Casta Diva)」的前奏音樂,才讓我有了認同感。

認識Casta Diva,要感謝王家衛。以前,不知道歌劇《Norma》,更沒聽過「Casta Diva」,直到王家衛的《2046》,反覆催送「Casta Diva」,才這樣迷上了。

雛菊的花語是「愛與希望」,Casta Diva 的詠嘆調也是對愛情的祈願,Gaumont 採用義大利作曲家 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的音樂,應該沒有國籍考量(貝里尼是在法國英年早逝),純粹基於美,基於愛。相信知道或不知道 「聖潔的女神」典故的朋友,聽見樂音就是會多抬頭注視與聆聽。

電影130歲了,高蒙也130歲了。抽空檢視一下高蒙的百年logo 演變,也是有趣的電影趣味史。

1991版本

繼承風暴:生命DNA

在父親的葬禮上,Marc-André Grondin飾演的兒子Ellias哭到上氣不接下氣。

現場沒人懷疑他的淚水,「真是個孝順孩子!」你很容易得到這個結論。只有觀眾明白真相,明白Ellias為誰痛哭。

告別式上,父親的好友堅持要致詞,感謝老友情義相挺,度過生命難關。句句真心,聲聲感念。Ellias一面聽,一面哭,他的潰堤熱淚,觀禮朋友一定認爲,Ellias真是個孝子!

真相同樣只有觀眾和Ellias知道。表象絕非真相,正是導演札維耶.勒葛洪(Xavier Legrand )在《繼承風暴(Le Successeur)》辯證的核心論述。

電影的奧妙可以從海報窺見用心。

海報以Marc-André Grondin飾演的Ellias人頭像爲主視覺,光頭上有S型迴旋圖案,乍看像是掌管記憶的腦部海馬迴;細看則是Ellias在巴黎時尚秀上的秀場座位排列。

這款座位主動觀眾永遠只看見走秀模特兒的片面影像,模特兒快步往前走去,觀眾橫看、側看、迴看,新穎的座位排列法,似乎想讓你看見更多,其實越是新潮,收入眼簾的卻盡是殘缺不全的部分。

你以為看見了全部,其實只是部分。世人容易,也習慣以偏概全。

Ellias的父親個性古怪,兄弟妻兒都視他爲麻煩人物,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父親過世,身為獨子,他不能不放下繁重工作,從巴黎飛到加拿大處理後事。

原本以為拋棄繼承,房產悉數捐做公益就可以一了百了,誰知父親犯了不可告人,也不可原諒的錯,他必須替父親擦屁股,結果越擦越糟糕。

你以為你看見了真情,你認為那就是真相。轉個彎,換個角度,真相竟然完全不真實。

《繼承風暴》的趣味在於不想繼承父親任何財產的兒子,終究繼承了血脈,還有回不了頭的一路墜落,整部電影的內容似乎也適用「The Anatomy of Fall」,這個Fall,既是高處墜落,也是人性沉淪。

札維耶.勒葛洪(Xavier Legrand )對於當代家庭的崩裂、疏離與對峙都有精細觀察與觀點。首部長片《家戰(Custody)》探討家暴議題。家事法庭上,前妻不看你一眼,兒子不叫你父親,只以「那個人」稱呼你,你會不會火冒三丈?會不會更想打他一頓?但是這一切要怪妻兒?還是怪自己?這位當代家庭診斷師,把脈出來的病症都讓人渾身不自在。但,這不就是功力嗎?

藍色情挑:懂愛才自由

沒有了愛,你什麼都不是;找回了愛,你就有了自由。

波蘭大導演Kieslowski的
《藍色情挑(Bleu)》深受藝術電影影迷鍾愛,女主角Juliette Binoche詮釋斷腸人的心路歷程扣人心弦,作曲家Zbigniew Preisner打造的幽微與澎湃樂音,更讓人依違難捨,整個靈魂被徹底清洗。

電影是奇士勞斯基呼應「自由、平等、博愛」的「藍白紅」三色系列。《藍色情挑》談愛,也談自由。

電影主線是Juliette Binoche飾演的女主角Julie因為一場車禍失去了丈夫和女兒,然後發現愛情早已變質,所有的美好逐一幻滅,了無生趣,甚至還傷害了剛出生的一窩小老鼠……

電影的救贖力量來自丈夫生前未能完成的「歐洲聯盟之歌(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Julie先是排斥、繼而抗拒,最後則在找回了「愛」的能力之後,填補了原本殘漏的八小節樂章,終於完成這首曲子。

《藍色情挑》曾經多次重映,有的發行商用心翻譯出「歐洲聯盟之歌」的中文歌詞,有人則是放手讓音樂演奏,不加註解。

音樂本身動人,但是歌詞更是重要。理解歌詞,就更能體會Zbigniew Preisner要在關鍵詞「Ἀγάπην δὲ μὴ ἔχω ….Οὐθέν εἰμι …Οὐθέν εἰμι …Οὐθέν εἰμι( I have not love…I am nothing)」重複又重複:再三致意,就因為那是核心關鍵。

沒有了愛,
我什麼都不是。
我什麼都不是。
我什麼都不是。

因為找回了愛,懂得了愛,生命才能自由前行,音樂才能完成,才有聖經哥林多前書13:4-8經文「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的歌曲衍生。

今天的連接畫面就有歌詞,邀請大家重新聆聽《藍色情挑》這首歌,配合歌詞,重新理解電影畫面、情節與音樂的對位關係(作曲家史擷詠生前多次向我推薦分享鏡頭、樂譜與音樂的精準互動)。

經典就在於所有細節都千錘百鍊,《藍色情挑》就是經典。

Though I speak with the tongues of angels
縱使我有天使美音
If I have not love…
但是少了愛
My words would resound with but a tinkling cymbal.
我的話語只如瓦釜雷鳴

And though I have the gift of prophesy…
縱使我有預言天賦
And understand all mysteries…and all knowledge…
洞悉所有奧秘與知識
And though I have all faithSo that I could remove mountains,
縱使我深信自己有移山本事
If I have not love…I am nothing.
如果我沒有愛…
我什麼都不是。

Love is patient, full of goodness
Love tolerates all things,
Aspires to all things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Love never dies,
愛是永不止息。

while the prophecies shall be done away,
tongues shall be silenced,
knowledge shall fade…
預言終必歸無,聲音終必寂靜,知識也終必消散。
thus then shall linger only faith, hope, and love…
唯有信念、希望和愛仍會留存
but the greatest of these…is love.
尤其是愛。

男歡女愛:金曲輕輕唱

有一首歌,從頭到尾一直哼唱著:「Da ba da ba da, ba da ba da ba .」

你不必知道他代表什麼意思,但是簡單易學,聽一次,就能跟著「Da ba da ba da, ba da ba da ba 」哼唱起來,歌曲要流行,從耳朵到口腔的距離越短,就越有感染力。何況「Da ba da ba da, ba da ba da ba 」又是容易上口的疊音疊字。

1966年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的《男歡女愛(Un Homme et Une Femme)》,是導演克勞德.李路許(Claude Lelouch)和作曲家法蘭西斯.賴(Francis Lai)的精彩聯手,這首「一位男人與一位女人(Un Homme et Une Femme)」主題曲,浪漫綺麗、纏綿多情,更是香頌音樂的極品,透過男女歌手皮耶·巴侯(Pierre Barouh)和妮可·夸席勒(Nicole Croisille)的對唱,讓人耳根酥軟。

« Da ba da ba da, ba da ba da ba »
Comme nos voix 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猶如我們唱著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Chantent tout bas 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可以呢喃輕唱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Nos cœurs y voient 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可以內心唱和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Comme une chance comme un espoir
猶如一個機會、一個希望
Comme nos voix 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如同我們唱著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Nos cœurs y croient 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我們內心唱和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Encore une fois 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再一次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Tout recommence, la vie repart
生活全都重新開始

https://youtu.be/M3y8tsDUl0s?si=qwohNes-1A55kxbx


這首歌是先有詞,再有曲。

會唱歌也會填詞的皮耶·巴侯(Pierre Barouh)在前往作曲朋友法蘭西斯.賴(Francis Lai)家的路上, 心頭想著有關「腳踏車」的廣告歌詞,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不知是不是就是踩著腳踏車,齒輪與鏈條轉動的聲響?耳有所聞,心有所思,嘴吧哼唱起來,現場音,內心聲音,就這樣唱和起來,人到法蘭西斯家,歌詞就已完成,就讓他譜曲,一首歌就此紅遍大街小巷。

「Un Homme et Une Femme」有歌詞版和演奏版兩款,開頭幾個音符也被導演拆解下來,用來調味,也用來調情。

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尚路易.特罕釀(Jean Louis Trintignant)與安諾.艾美(Anouk Aimée)是各有一段傷心往事的單親家長,平常忙於工作,把小孩寄養在同一間學校,因而巧遇相識。雙方一見鍾情,但是傷心往事也把他們的心靈暫時封閉,說不出口的心聲經由歌曲來傳達。

皮耶 不但寫詞有一套,也會追女友,《男歡女愛》走紅全球,女主角Anouk Aimee 成了萬人迷,卻被他追走了,很快就結了婚。可惜,這段婚姻只維持了三年,但是Anouk Aimee後半輩子卻有三部電影都繼續沿用這首歌,一切只因為《男歡女愛》的愛情與歌曲深受導演和觀眾喜愛,後續的愛情分合故事,拍過三部續集:男女主角慢慢老去,音樂略有變化,唯有基調不變。

《男歡女愛》另外至少還用了三首插曲「Aujourd’hui c’est toi」、「À l’ombre de nous」和「Plus fort que nous」,都寫盡了男女主角Anouk Aimée和Jean-Louis Trintignant糾纏在情愛世界中,想愛卻又怕受傷,不知該如何擁抱的忐忑心情,浪漫綺麗,每一首曲風都不同,音樂註解了男女情思的冥想,再搭配男歡女愛的歡情影像,音樂和影像發揮了「魚幫水,水幫魚」的互利效果歌曲。

台灣發行商這回把每首歌都翻成中文字幕,幫助觀眾更能了解克勞德.李路許透過情歌/旁白註記男女主角面對新歡與舊夢的糾纏掙扎,非常動人,改天再來分享。

殘夏:青春純情美少年

「全世界最美的男孩」Björn Andrésen ,1月25日就要70歲了。

15歲那年他演出維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導演的《魂斷威尼斯(MORTE A VENEZIA)》,征服各地影迷,日本粉絲最為瘋狂,追星盛況有如Beatles旋風重現。

是清秀?是金髮?是純真?是帽子?是條紋衣?是水手服?所有和Björn Andrésen聯結的意象,無一不美,無一不散發磁性魔力。

2025年一月二日晚間在長春國賓,觀看法國女導演凱薩琳·布雷亞(Catherine Breillat)的《殘夏(L’Été dernier)》似乎又看見了Björn Andrésen。

當然,是錯覺。

關鍵在於導演給了大量的特寫給18歲男星Samuel Kircher:他的紅髮、他的蓬亂野性、他的清瘦、他的眼神、他的腰間刺青和他的黏纏……從構圖到情緒都是要來誘惑年紀大上兩倍的繼母Léa Drucker。

Björn Andrésen 的俊美,讓大他兩輪的Dirk Bogarde, 神魂顛倒,尋尋覓覓也只是百般惆悵在心頭。

Samuel Kircher 則是身體力行,讓害怕墜入漩渦,失去一切的Léa Drucker服從了身體與內心的呼喊。

導演凱薩琳·布雷亞對情慾議題著力甚深,《殘夏》在人倫上是亂倫,在愛情上則是探險,開始不難,收尾難,確實讓觀眾一路懸著一顆心。

要雕塑Samuel Kircher的少年神采,相信導演凱薩琳·布雷亞受到《魂斷威尼斯》的啟發,Björn Andrésen與Samuel Kircher各有磁場,大量的特寫鏡頭總帶我回憶起《魂斷威尼斯》。

時代不同,愛情不同,激情不同,心動的感覺卻沒有改變。《殘夏》一如片名,曾經熱情如夏,終究只能夢殘。多情與無情的分界,比紙還薄。

吉拉汀卓別林:這些人

頭頂著卓別林的光環,壓力大過榮光。

2024年12月30日,在戲院裡觀看《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重逢了Charlie Chaplin的女兒Geraldine Chaplin/吉拉汀.卓別林。

她是卓別林第四任老婆Oona O’Neill的長女,外公就是大劇作家Eugene O’Neill 。影劇世家的血統,只有她承繼衣缽,演了半世紀電影,可惜多數人已經忘了她。

她演過《齊瓦哥醫生(Dr. Zhivago)》,飾演名門閨秀Tonya。她是齊瓦哥的枕邊人,卻不是齊瓦哥最愛的人。她願意陪伴夫婿共患難,郎君見到最愛就忘了她,苦情到了極點。

吉拉汀從小練芭蕾,苦不堪言,因為家訓就是「全力以赴」,不許偷懶。八歲時在父親自編自導自演的《舞台春秋(Limelight)》客串開場戲,還講了兩句台詞。但是父親並未協助她發展演藝事業,直到20歲那年,獲得大導演David Lean 賞識,演出齊瓦哥醫生的妻子,還獲得金球獎提名,表演路就此一帆風順,70多年來演了兩百多齣電影和影集。

或許因為臉蛋瘦削,身材又纖細,很多導演認定她適合陰森詭異戲路,演來演去容易就定了型,反而是Claude Lelouch和Pedro Almodovar兩位大師,知道怎麼讓她發揮所長。

Almodovar的《悄悄告訴她(Hable con Ella)》中,她是芭蕾大師,舉手投足很有宗師派頭,憂傷眼神更是讓人心碎。

《戰火浮生錄》中,她是母親,也是女兒,搭配既是父親,又是兄弟的James Caan,血統鮮明,時序和角色則跳躍得考驗觀眾吧的辨識能力,與連戲趣味,煞是好玩。

吉拉汀在《戰火浮生錄》的戲份集中在女兒身上,父親是大樂團的知名指揮,她也在歌壇頗有名氣,但也染上了演藝圈中人的壞毛病:酗酒、嗑藥、縱慾……還好人生能夠重來,最後搭配「波麗露」的紅十字會義演,她搭檔壓軸合唱,用歌聲回應了導演Claude Lelouch破題時所說的:「人生的故事只有兩三種,只是不斷在循環、重複。」

Ravel 的「Bolero」樂音結構,反覆又反覆,Claude Lelouch冷眼見證的「這些人與那些人」的故事,也是如此。悲歡離合總無情,世代往復又重來,兩位大師在大銀幕上熱烈握手,留下讓影迷蕩氣回腸的《浮生錄》。

兄弟頌歌:耶誕夜奇蹟

今晚耶誕夜,藍色電影院提前開播,首先登場介紹的音樂來自法國導演Christian Carion《近距交戰/聖誕快樂(Joyeux Noël)》中,委請作曲家菲利普·洪比(Philippe Rombi)創作的主題曲/歌「Fraternizer’s Hymn/I’m dreaming, of home」,曲名不同,曲調相周,差別在前者詼詞,後者有歌詞。

《近距交戰》時光座標設定在1914年的耶誕節前後時日。

那年的戰場上,德軍、英軍(蘇格蘭軍人)和法軍在同一個陣地上對峙作戰,互有勝負,同一個戰壕有時是德軍的,有時是法軍的,就看誰的戰力比較強……戰死的軍士屍體則是僵臥在戰壕間的三不管地帶…。

這是一部反戰電影,重點在於:
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
仰望同一片藍天,
吹拂同一陣涼風,
曬在額頭和肌膚上的溫熱,來自同一個太陽,

我們信仰同一個神,
過同樣的節慶,
唱相同曲調的歌曲,
為什麼我們會殺紅了眼?
為什麼會把鄰人當成仇讎?
為什麼一定要殲滅對方呢?

在那個寂靜的夜晚,手握刀槍的戰士毫無殺伐之念,大家都知道耶誕節到了,大家都想著以前過耶誕的甜美幸福,如今夜色茫茫,星月無光,誰也不知道有沒有明天,戰壕那頭傳來風笛加聖樂,這頭就由歌劇紅伶來替大家唱「平安夜」吧!「平安夜」?英軍會唱,法軍也會,德軍更會,一首應景的歌曲,就這樣從戰壕的東側飄飄然傳送到了西邊,到了南邊……藝術化解了敵對的鴻溝,音樂讓三方長官開始面對面談判,達成了耶誕夜停火的君子協定,一切都因為神子在那天誕生。

耶誕節是奇蹟日,信仰同一個神的敵對種族,在共同歡慶的節日當天,放下槍炮,舉起酒杯,唱起語言或許不同,曲調卻是完全一樣的聖歌,兄弟反目,信徒交惡,人生的可笑與荒謬,誰不歎息。

「Fraternizer’s Hymn/I’m dreaming, of home」的歌詞如下

菲利普·洪比Philippe Rombi 1968年四月三日出生在法國pau。曾經在馬賽國立音樂學院攻讀琴與指揮,自稱是在聽過John Williams的星際大戰和第三類接觸的音樂創作後,迷上電影配樂,投身電影音樂產業。後來成為名導演歐容(François Ozon)最信賴的音樂夥伴,一路從1999年《挑逗性謀殺(Criminal Lovers)》開始,合作過的《池畔謀殺案(Swimming Pool)》、《愛情賞味期(5×2)》、《雙面法蘭茲(Frantz)》、《雙面情人(L’Amant double)》到2023年的 《罪美人(The Crime Is Mine)》都交出膾炙人口的樂章。

毒王女人夢:歐影大勝

法國導演Jacques Audiard自編自導的《毒王女人夢(EMILIA PÉREZ)》在第37屆歐洲電影獎上大獲全勝,編導演製包下四項大獎。

Jacques Audiard是當代法國電影先鋒,得獎無數,《毒王女人夢》先在坎城影展拿下評審團大獎及影后,又代表法國角逐明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風風光光,備受矚目。

《毒王女人夢(EMILIA PÉREZ)》描述一位墨西哥毒梟,既想變性,又想漂白成大善人的故事。牽扯到法律、黑道與變性主題,Jacques Audiard坦承如非遇到真正變性成功,又在娛樂圈享有盛名的西班牙女星Karla Sofía Gascón,這部電影他根本不知道如何進行,因為所有變性細節,只有她能以過來人身分說yes 或no。

這部電影已經在Netflix 上架。

以下是本屆歐洲電影獎主要獎項得獎名單:

歐洲電影:

《毒王女人夢(EMILIA PÉREZ)》

最佳導演:

Jacques Audiard《毒王女人夢(EMILIA PÉREZ)》

最佳編劇:

Jacques Audiard《毒王女人夢(EMILIA PÉREZ)》

最佳男演員:

Abou Sangare《借來的人生故事(SOULEYMANE’S STORY)》

最佳女演員:

Karla Sofía Gascón《毒王女人夢(EMILIA PÉREZ)》

最佳紀錄片:

《家不成家—我生於巴勒斯坦(NO OTHER LAND)》

最佳動畫劇情片:

《貓貓的奇幻漂流(FLOW/STRAUME)》

歐洲發現-費比西獎

《阿曼德(ARMAND)》

陽光普照:經典再相逢

經典修復的意義就在於美麗與缺憾一視同仁,盡皆收容,回復原初模樣。

從錄影帶時期就看過René Clément 執導的《陽光普照(Plein Soleil)》,見證過Alain Delon的年輕邪氣,領教過原著小說Patricia Highsmith的人性透視及犯罪細節描寫,一直困擾我的是尖銳刺耳的對白聲音。今天在金馬影展看到4K修復的《陽光普照》,美麗如昔,缺憾亦如昔,有些扼腕,卻也輕嘆收納。

關鍵在於Maurice Ronet飾演的富家少爺Phillippe Greenleaf 驕縱任性,動輒叫喊鬧事,音頻高亢,聲聲刺耳,這款表現符合角色性格,卻超越日常標竿,幾近破音。mono 年代的收音本來就呆板平滯,欠缺層次,修復也只是恢復原初模樣,無法增益或者柔化滑潤。多年來的針刺感受,絲毫未減。

1960年問世的《陽光普照》在2012年完成的4K修復成績平平,底片的色彩與影像銳利都不如預期,可能受限於年代久遠,加上底片保存環境不佳所致。

不過,René Clément 真的捉得住亞蘭.德倫的魅力,俊帥歸俊帥,電影中他是黏蹭Philippe的吸血鬼,Philippe吃的、穿的、用的、愛的,他都要沾一點、分一點,Philippe想甩開他的厭憎心情很有感染力。被Philippe設計,棄置小艇上的身心受創,也讓未來殺機埋下可信鋪排。

亞蘭.德倫的眼神會放電,穿上Philippe的衣服,對著鏡子模仿他的談話神采,最後乾脆親吻上鏡中自己,可以解釋是自戀,也可以是同志,也可能是變身幻化,比起《天才雷普利》的麥特.戴蒙,亞蘭.德倫的詮釋更有魅力,一部《陽光普照》讓他成為天王巨星,絲毫不是偶然僥倖。

透過投影機模仿簽名,用膠膜偽造官方鋼印,製造假護照的犯罪手法,以及製造不在場證明的直球對決,放在今天依舊很有說服力。即使最後他志得意滿享受日光浴的時候,卻也是真相揭曉的時刻,都說明了René Clément 駕馭這個題材,以及營造明星的本事(即使只是逛菜市場的買菜戲,都在百般無聊中,另有巨星韻味)。

《陽光普照》的音樂出自大師Nino Rota 之手,先是義大利民謠曲風的主題,然後再幻化出輕重緩急,情貌特殊的變奏樂章,萬變不離其宗,形塑了綿密的包覆力量,首尾呼應,極盡巧思,也是適合電影音樂愛好者深入研究的範本。

經典就是經典,重逢《陽光普照》,我的電影記憶重新梳理一回,獲益良多。

亞蘭德倫:法蘭西俊美

生 日:1934年11月8日

星座:天蠍座

身高:178公分

嗜好:養馬

運動:打高爾夫和擊劍

收藏:藝術品。

最愛合作的導演:雷尼克萊門。

最崇拜的偶像:法蘭克辛納屈。

最常合作的明星:楊波貝蒙(六次)

戲裡最常演出的角色:小偷或職業殺手。

戲裡最常出現的結局:死亡。

英國大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拍攝史詩巨作《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ance of Arabia)》時,原本屬意亞蘭.德倫,但是亞蘭.德倫太紅了,排不出時間到沙漠拍戲,只好另外找了新人彼得.奧圖(Peter O’Toole)擔綱。

沒有人可以預料,如果亞蘭.德倫騎上駝峰,會不會一舉征服好萊塢?可以肯定的是,還好他沒演,否則,彼得.奧圖可能還得多磨幾年才能出人頭地。

七0年代中葉,小說家安妮.萊斯(Anne Rice)打算請亞蘭.德倫詮釋《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的路易斯一角,但是電影延宕了快二十年才開拍,亞蘭德倫不能像吸血鬼一樣長生不老,因而改由布萊德.彼特(Brad Pitt)擔綱,果然長江後浪推前浪,亞蘭德倫不能不退休了。

亞蘭德蘭大事紀

1934年在法國史瑟歐出生。

15歲被學校退學。

16歲加入法國海軍陸戰隊。

20歲以傘兵空降參加奠邊府戰役。

22歲退役,到餐廳當服務生。

1957年,23歲到坎城影展自我推荐,順利跨進影壇。

24歲 首度與楊波貝蒙合作《美麗少開口》。

25歲 演出《陽光普照》,並與羅美雪妮黛同居訂婚。

26歲 與維斯康堤合作《洛可兄弟》,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28歲 演出安東尼奧尼的《慾海含羞花》,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與模特兒演員妮可相戀,並產下一子。

29歲 演出維斯康堤的《浩氣蓋山河》,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30歲 與羅美雪妮黛解除婚約,另娶娜妲莉卡諾瓦斯。進軍好萊塢,票房平平。

33歲 演出梅爾維爾作品《午後七點零七分》,出版唱片《最後的探險》。

34歲 保鑣與好友陳屍在垃圾堆旁,媒體大幅報導他少年時期和黑社會掛鉤的往事,檢方最後無罪開釋他。

43歲 完成第一個劇本《無賴》

47歲 第一次當導演開拍《殺手無情》

50歲 演出《我們的故事》,獲得凱撒獎最佳男主角。

56歲 首度與高達合作《新浪潮》,再娶荷蘭模特兒羅莎莉。

63歲 柏林影展頒發金攝影機獎,肯定一生對電影奉獻。

64歲 與楊波貝蒙合作最後作品《二分之一的機會》,宣布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