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音央:青春末世物語

爸爸是爸爸。

兒子是兒子。

爸爸是坂本龍一,兒子是空音央。兒子會走自己的路。

有話想說,所以拍電影。有人絮絮叨叨,就怕你聽不明白;有人輕描淡寫,詩意來了,震撼也來了。《青春末世物語(Happyend)》屬於後者。

空音央(Neo Sora)的《青春末世物語》套用校園青春電影的框架,訴說著他對當代科技、族群排擠的文明思考。

電影繞著五位常常聚在一起的男女同學轉,其中的中小明和Tomu分別都是台日與美日混血兒,小幸(日高由起刀 Yukito Hidaka 飾)則是尚未歸化的韓國人,還有道地日本人悠多(栗原颯人 Hayato Kurihara 飾 ),以及阿太。

血統雜混,就意味導演不走講傳統校園青春路線,而是各色人種的世界寓言:日語是他們的共通語言、都反威權、愛自由、玩音樂,更是他們可以徹夜不歸,群聚嬉樂的默契與共識。

日本有著地震恐慌,也有軍國威權傳統,空音央因而訴諸當代科技來書寫青春的憤怒:首先是手機的地震預警訊息,經常誤發警訊,沒能救命,反而製造許多恐慌;校長愛車被惡搞,因而引進了全面監視系統,一舉一動都難逃電眼,負分積點一多,獎學金就買沒了。

校園中,極少人先知先覺,多數人後知後覺,其他則是不知不覺。《青春末世物語》的五位核心大半後知後覺,不確定要什麼,但明白不要什麼,摸著石頭走過青春時光不正是多數人的青春記憶?

小幸是全片的連結軸心,仰慕的女生讓他明白抗爭的本質與意義,他的飯糰快遞竟然成就階級對抗的及時雨;他佩服悠多冒著退學危機的挺身而出。所有他做不到也做不來的事,都有友伴率先達陣,朋友的浸潤與相互支持,就是千金難買的回憶。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他們是少年,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只是踩著自己的步伐,在十八歲之前的夏天,嘗到了「天涼好個秋」的微酸微甜的滋味。

確定愛情的人,臉上都是陽光;分辨不清友情與愛情的人,繼續讓曖昧發酵,空音央的冷靜與透徹,與他父親坂本龍一的音樂感性,輝映成趣。

電影中有一句經典台詞,退學後的悠多在音樂器材行打工,背著鏡頭彈著單調音樂,同事以為他在哭,他否認,老闆娘看不下去,「要彈,就彈點快樂的音樂!」她親自上前操作音響,磨蹭兩下,熱情的節拍熱浪跳將起來,也抖落了悠多臉上的陰霾。

青春就是有這麼多的空白與可能,空音央的分寸拿捏處處流露著他的細膩與敏銳,用詩的筆觸,寫下了比論文更恢宏的時事批判:荒謬的監視器、虛矯的成人交際、脅迫成性的教育體制、排他的民族主義……不都是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在/都要上演的戲碼嗎?

不久的未來:東京依然頻頻地震,電子監控更加精密、洗腦教育依然盛行、民族主義更加激進、政治更加矯情空洞,徬徨的高中生、憤怒的高中生,要如何因應輪迴重生的「垮世代(Beat Generation)」?

The sun also rises,電影在天橋上停格些會兒,小幸與悠多各自轉身離開,life goes on,青春goes on!我喜歡這麼開放的書寫,也期待著空音央的下一部作品。

狂人法則:善變與不變

Ali Abbasi 執導的《狂人法則(The Apprentice )》在全球票房都普普,意味看的人不多(我承認,當初也沒想進戲院看這部電影,直到MOD播映了,才知道自己錯過了一部精彩的名人傳記電影)。

其實,不管喜不喜歡川普,你都不能否認他的一舉一動都牽引著全球互動,這部電影至少是認識川普這個人的brief introduction ,而且是了解他奔向成功之路的提綱挈領簡介。

電影的核心人物就是飾演Donald Trump的Sebastian Stan,以及導師兼律師Roy Cohn(由Jeromy Strong飾演)。雖然票房受到干擾,至少奧斯卡的男主角及男配角雙雙提名。

電影最經典的台詞就是Roy Cohn傳授給川普的三大成功法則:一,攻擊、攻擊、攻擊:二、否認、否認、否認;三、永遠宣稱勝利。台灣片名譯作《狂人法則》可說是畫龍點睛。

今天只想從電影中的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Always on my mind 」談起。

這首1972年傳世的歌曲,其實是首懺情歌,

Maybe I didn’t love you

Quite as often as I could have或許我沒能好好盡心愛妳

Maybe I didn’t treat you

Quite as good as I should have 或許我沒能好好盡力疼妳

If I made you feel, oh, second best (you did, you did)如果讓妳覺得可有可無

Girl, I’m sorry I was blind

女孩,我真是瞎了眼

You were always on my mind妳一直在我心中

You were always on my mind 妳一直在我心中

Maybe I didn’t hold you

All those lonely, lonely times

在那些寂寞時刻,也許我沒好好抱你

And I guess I never told you

I’m so happy that you’re mine

我好像從未告訴過妳,我很高興妳是我的

Little things I should have said and done

I just never took the time

我竟然從未挪出時間,完成這些該說和做的小事

You were always on my mind妳一直在我心中

You were always on my mind 妳一直在我心中

這首歌出現在川普大廈Trump Tower 落成典禮上,川普夫婦風光亮麗出現眾人面前,談笑風生,神氣活現,在攝影機面前有如金童玉女。

但也就在這個場合,我們看見了他的絕情與寡情。首先是很少求他的恩師,請他替密友安排飯店住宿,因為鄉下太冷了,他的回答是給他一條毯子。是的,他對弱者,總是不假辭色。

接著,他把Roy 拉到一旁,指著遠方有如選美皇后的妻子,批評她老是對他指東道西,干預太多。還坦承對她已經沒感覺了,雖然她接受建議去隆乳,評價卻從amazing 變成好假。愛恨如此鮮明,絕非善變一詞可以概括。

這個時候聽著導演播放「Always On My Mind」的歌,導演想說的話,早就悄悄鑽進觀眾耳朵了。當然,前提是你熟悉這首1970年代的名曲。

你的國我的家:無情嘆

軍人強迫你搬家:不搬,就動用機器強拆;不搬,就只能住進洞穴去!

2025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得獎作品,《你的國,我的家(No Other land)》很沉重,卻有很多國際新聞看不到的真實。因為導演既是目擊者,也是當事人。

《你的國,我的家》講述世代居住加薩的巴勒斯坦人面對土地被剝奪的「國家」暴力。國,不是他們的國,家,是他們的家,兩者對撞,家不如國,其實是無可奈何的現實。

這個前提,很容易讓《你的國,我的家》被誤會成偏袒巴勒斯坦的電影,其實電影有四位導演,包括了巴勒斯坦的巴索.阿德拉(Basel Adra),和以色列記者尤法.亞伯拉罕(Yuval Abraham),以及Hamdan Ballal和Rachel Szor。他們記錄下2019-2023年在以色列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地區
的所見所聞,尤其是巴索的抗爭。

巴索居住的Masafer Yatta
是以色列佔領軍認定的交戰區域,當代其實無水又貧瘠,農作物極少,勉強靠靠養羊和種橄欖度日,但是世代定居當地,他們自有生存之道。

以色列軍隊入侵後,硬要驅逐巴勒斯坦居民,拆除他們的家園。留下,是權利,也一種抵抗,把手機拍下現況,把影片上傳網路,也是一種抵抗。

抵抗就有衝突,巴勒斯坦人是弱勢,面對以色列軍隊,下場就是整個家族被抹除,整個社區被夷為平地,對巴勒斯坦人而言,你的國家安全,卻是我的種族滅絕。

​《你的國,我的家》除了讓當地現況呈現在大家面前,也揭露出一則非常心酸的折磨:國際媒體關心巴勒斯坦人的苦難,想要採訪他們,卻遭拒絕。

為什麼?不是不想,而是數十年的苦難,報導與關注其實不算少,但也只是報導,不能改變現實與困境,一問再問,大山依舊橫亙在前,移不走,搬不動,現實原地踏步,甚至每下愈況。拒絕受訪,是累了?也是絕望吧。

巴勒斯坦人的抗爭,是為了正義、尊嚴與自由。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還要祈求別人恩賜嗎?生在那兒,長在那兒,誰有資格強要改認定為軍事開火區或軍事訓練區,甚至蠻橫出動推土機毀掉一棟棟屋宇。為了你的家,毀掉我的家,那是統治者的霸凌吧。

報導歸報導,抗爭歸抗爭,日子要繼續,抗爭就會繼續。《你的國,我的家》其實是一種柔性抗爭,他們完整說出自己的故事,不再只是電視新聞中一分半的一則報導而已。為什麼不接受你的安排,我們就是被視作恐怖份子呢?

《你的國,我的家》用質疑代替批評,所有對於「國家暴力」的質問,留給觀眾自行咀嚼。看不到盡頭的質問,不會因為奧斯卡得獎而改變,只能在歷史夾縫中留下一頁見證。ㅤ

Basel Adra在得獎後講的一席話,堅定傳達了他們卑微的祈願:「大約兩個月前,我成為了一名父親,我希望我的女兒不必像我現在一樣過著這樣的生活,總是擔心定居者、暴力、房屋被拆毀和強制流離失所。」

我能理解他的籲求,但也只能祝福。因為號稱要來調停的和平使者依舊要求清空當地。我的家,我的家…..不住在那兒的局外人,誰真的關心?

璀璨女人夢:歌舞人生

Musical 有歌有舞,但是Musical不等於Comedy ,Musical也並非不適合承載嚴肅訊息。

Musical的音樂節拍若能和心跳共振,歌詞大意若有所悟,又能讓你感受歌者起舞的身心律動,肯定是迷人的歌喔片。法國導演Jacques Audiard /賈克·歐迪亞執導的《璀璨女人夢(Emilia Pérez)》音樂聲聲入耳入心,歌詞又兼具現實批評與心靈呼聲,聲色表現都極其華美,算是melodrama的成功典範(相對之下,政治「正確」的《魔法壞女巫(Wicked)》根本是災難)。

《璀璨女人夢》透過黑幫老大因為變性,脫離黑暗昨天,另創慈善人生的傳奇,點出了墨西哥黑幫橫行,失蹤人口極多的悲慘現實。再透過歌舞形式,有效傳達了「拳頭論尊卑、歹路不可行」的黑幫現實,再囂張、再神通,命運終究要來收帳清算的故事。基本上是有「奇觀」效應(飾演變性老大的Karla Sofía Gascón,本身就是跨性別的實體人物)的通俗劇。轉場手法流暢自在,歌曲動聽,舞蹈兼具寫實與詩意,觀影過程極其悅目又悅耳。

或許正因為全片調度剪輯處理得如此華麗順暢,卻引發了反彈,有些墨西哥人認為導演醜化了墨西哥,更有人斥責誰會用歌舞片的形式來講911悲劇?!

這些批評可以理解,也部分言之成理,卻是《璀璨女人夢》不可承受,也不應承受的重。

賈克·歐迪亞有沒有醜化、剝削或利用墨西哥黑幫造孽人間的殘酷現實?當然可以討論,這款禍害犯罪主題以前無數的動作暴力電影都討論過,為何唯獨《璀璨女人夢》要承受這麼沉重與沉痛的責難?

歐迪亞運用的音樂舞蹈並不是在傳播歡樂,而是透過可以共鳴的歌聲、情緒與肢體躍動,讓更多人感受黑幫爲害。尤其是「微光行動」的互動、共鳴,從情緒的構圖,都處理得有型又有神。

硬要挑剔的話,應該是販毒集團老大(Karla Sofía Gascón),轉型太容易、改邪歸正太輕鬆、從心動到行動,沒啥贖罪就變身成了大善人。她的光鮮亮麗卻源自自己一手早就到黑與苦。

而且老大本性難移,一旦不能隨心所欲,就會護短為惡,再遭反噬。但是這個角色的命運起伏起,不就是最符合melodrama 最容易引發共鳴與關切的套路嗎?

至於飾演律師的Zoë Saldaña(在我心中,其實她才是主角)是要收錢辦黑心事,替壞人打贏官司?還是替「從良」的黑幫老大辦好「微光」計劃,扶弱濟貧?她的困頓、疑惑、滿足與失落,都厚實了這個角色的肌理,可惜她演來太用力了些。

Musical 與Melodrama的互動連結,歷史悠久,《璀璨女人夢》非得承擔「微言大義」的責任包袱,還真是太過沉重的要求,坎城影展肯定了全片的藝術成就,奧斯卡只肯定了歌曲魅力,以及Zoë Saldaña的努力,其實還未能凸顯Jacques Audiard 的功力與《璀璨女人夢》的多方位成就,只能徒呼負負。

今天沒有單獨介紹《璀璨女人夢》中的歌曲,得獎的「El Mal」詞曲都好(中文翻譯功不可沒),兩張原聲帶中的其他歌曲同樣動人,去看、去聽,應該就會有共鳴的。

喵的奇幻漂流:動起來

flow 意指流動,適用氣體與液體,動畫片《Flow》台灣譯作《喵的奇幻漂流》,精準妥適。

因為電影就描述一隻黑貓,遇上洪水,竄上一艘船漂流求生的旅程。

然而,來自拉脫維亞的動畫導演Gints Zilbalodis 給予flow更立體,也更有動能的註解。

《喵的奇幻漂流》是一部「鏡位」一直在「移動」的作品,有時前有時後,還有左右與上下,而且是每一幀畫面都在「移動」,不只是3D質感,根本接近了真實物體的移動頻率。

水在流,船在動;眼在看,身在動,視線與視角的繁複變動,產生了極其逼真的律動感,《喵的奇幻漂流》是「真正」的「動畫」片。

請容許我套用禪宗公案來擴大註解:「是風動,也是幡動,更是心在動。」畫面一直流動,觀眾也就跟著漂流起來了。

當然,《喵的奇幻漂流》主題也很動人:大難來襲,隨人顧性命,真能同舟共濟有幾人?仗義挺身,扶助弱小,卻被領袖踐踏拋棄,你是悔或不悔?水可以吞噬文明,水可以退讓出生態,地球文明的幾度輪迴,物種的真心與本性拔河,在在都能勾動思考。

《喵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只有聲音,沒有話白(其實是沒有人類對白,只有動物的情緒與肢體語言),依舊讓人看得津津有味的傑作。有故事,有細節,就能扣緊人心,《喵的奇幻漂流》的劇本轉折,也值得好好剖析。

一部有太多細節耐人回味咀嚼的好看電影。

繼承風暴:生命DNA

在父親的葬禮上,Marc-André Grondin飾演的兒子Ellias哭到上氣不接下氣。

現場沒人懷疑他的淚水,「真是個孝順孩子!」你很容易得到這個結論。只有觀眾明白真相,明白Ellias為誰痛哭。

告別式上,父親的好友堅持要致詞,感謝老友情義相挺,度過生命難關。句句真心,聲聲感念。Ellias一面聽,一面哭,他的潰堤熱淚,觀禮朋友一定認爲,Ellias真是個孝子!

真相同樣只有觀眾和Ellias知道。表象絕非真相,正是導演札維耶.勒葛洪(Xavier Legrand )在《繼承風暴(Le Successeur)》辯證的核心論述。

電影的奧妙可以從海報窺見用心。

海報以Marc-André Grondin飾演的Ellias人頭像爲主視覺,光頭上有S型迴旋圖案,乍看像是掌管記憶的腦部海馬迴;細看則是Ellias在巴黎時尚秀上的秀場座位排列。

這款座位主動觀眾永遠只看見走秀模特兒的片面影像,模特兒快步往前走去,觀眾橫看、側看、迴看,新穎的座位排列法,似乎想讓你看見更多,其實越是新潮,收入眼簾的卻盡是殘缺不全的部分。

你以為看見了全部,其實只是部分。世人容易,也習慣以偏概全。

Ellias的父親個性古怪,兄弟妻兒都視他爲麻煩人物,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父親過世,身為獨子,他不能不放下繁重工作,從巴黎飛到加拿大處理後事。

原本以為拋棄繼承,房產悉數捐做公益就可以一了百了,誰知父親犯了不可告人,也不可原諒的錯,他必須替父親擦屁股,結果越擦越糟糕。

你以為你看見了真情,你認為那就是真相。轉個彎,換個角度,真相竟然完全不真實。

《繼承風暴》的趣味在於不想繼承父親任何財產的兒子,終究繼承了血脈,還有回不了頭的一路墜落,整部電影的內容似乎也適用「The Anatomy of Fall」,這個Fall,既是高處墜落,也是人性沉淪。

札維耶.勒葛洪(Xavier Legrand )對於當代家庭的崩裂、疏離與對峙都有精細觀察與觀點。首部長片《家戰(Custody)》探討家暴議題。家事法庭上,前妻不看你一眼,兒子不叫你父親,只以「那個人」稱呼你,你會不會火冒三丈?會不會更想打他一頓?但是這一切要怪妻兒?還是怪自己?這位當代家庭診斷師,把脈出來的病症都讓人渾身不自在。但,這不就是功力嗎?

藍色情挑:懂愛才自由

沒有了愛,你什麼都不是;找回了愛,你就有了自由。

波蘭大導演Kieslowski的
《藍色情挑(Bleu)》深受藝術電影影迷鍾愛,女主角Juliette Binoche詮釋斷腸人的心路歷程扣人心弦,作曲家Zbigniew Preisner打造的幽微與澎湃樂音,更讓人依違難捨,整個靈魂被徹底清洗。

電影是奇士勞斯基呼應「自由、平等、博愛」的「藍白紅」三色系列。《藍色情挑》談愛,也談自由。

電影主線是Juliette Binoche飾演的女主角Julie因為一場車禍失去了丈夫和女兒,然後發現愛情早已變質,所有的美好逐一幻滅,了無生趣,甚至還傷害了剛出生的一窩小老鼠……

電影的救贖力量來自丈夫生前未能完成的「歐洲聯盟之歌(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Julie先是排斥、繼而抗拒,最後則在找回了「愛」的能力之後,填補了原本殘漏的八小節樂章,終於完成這首曲子。

《藍色情挑》曾經多次重映,有的發行商用心翻譯出「歐洲聯盟之歌」的中文歌詞,有人則是放手讓音樂演奏,不加註解。

音樂本身動人,但是歌詞更是重要。理解歌詞,就更能體會Zbigniew Preisner要在關鍵詞「Ἀγάπην δὲ μὴ ἔχω ….Οὐθέν εἰμι …Οὐθέν εἰμι …Οὐθέν εἰμι( I have not love…I am nothing)」重複又重複:再三致意,就因為那是核心關鍵。

沒有了愛,
我什麼都不是。
我什麼都不是。
我什麼都不是。

因為找回了愛,懂得了愛,生命才能自由前行,音樂才能完成,才有聖經哥林多前書13:4-8經文「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的歌曲衍生。

今天的連接畫面就有歌詞,邀請大家重新聆聽《藍色情挑》這首歌,配合歌詞,重新理解電影畫面、情節與音樂的對位關係(作曲家史擷詠生前多次向我推薦分享鏡頭、樂譜與音樂的精準互動)。

經典就在於所有細節都千錘百鍊,《藍色情挑》就是經典。

Though I speak with the tongues of angels
縱使我有天使美音
If I have not love…
但是少了愛
My words would resound with but a tinkling cymbal.
我的話語只如瓦釜雷鳴

And though I have the gift of prophesy…
縱使我有預言天賦
And understand all mysteries…and all knowledge…
洞悉所有奧秘與知識
And though I have all faithSo that I could remove mountains,
縱使我深信自己有移山本事
If I have not love…I am nothing.
如果我沒有愛…
我什麼都不是。

Love is patient, full of goodness
Love tolerates all things,
Aspires to all things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Love never dies,
愛是永不止息。

while the prophecies shall be done away,
tongues shall be silenced,
knowledge shall fade…
預言終必歸無,聲音終必寂靜,知識也終必消散。
thus then shall linger only faith, hope, and love…
唯有信念、希望和愛仍會留存
but the greatest of these…is love.
尤其是愛。

巴布狄倫:情歌為誰唱

看到愛人和第三者眉來眼去,聲氣相通,沒有一位情人吞得下這口氣。《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中的這首「It Ain’t Me Babe」,將多情和傷情的矛盾情緒濃縮在同一格畫面中,堪稱絕妙。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看似傳記電影,其實有虛有實,如果片名參考原文A Complete Unknown,譯做你不知曉的巴布狄倫,或許好奇的台灣觀眾會更多一些?

電影改編自「狄倫要插電(Dylan Goes Electric)! 」這本書,聚焦在1961-65年,巴布狄倫從崛起到走上自己道路的歷程。

當時巴布狄倫有位女友Suze Rotolo,是一位很重要的啟蒙伴侶,鼓勵他唱自己的歌,在核武威脅與民權覺醒年代寫下社會意識的歌曲。但是電影中,歌手都用本名,唯有Suze Rotolo換名成為Sylvie Russo,據說是巴布狄倫堅持要如此。

電影最後高潮是巴布狄倫在1965年的Newport Folk Festival上反抗音樂節的素樸民謠傳統,堅持用電吉他演唱。

Suze Rotolo並沒有出席這次音樂節,電影中卻說巴布狄倫想要重續舊情,騎著他的摩托車載著Sylvie來到音樂節。然後,就在巴布狄倫與Joan Baez在台上演唱「It Ain’t Me Babe」,Sylvie目睹巴布狄倫與Joan Baez如膠似漆,眉目傳情唱歌的神態時,歌詞中的
「But it ain’t me, babe那人不是我,親愛的
No, no, no, it ain’t me, babe 不!不!不!那不是我,親愛的
It ain’t me you’re looking for, babe親愛的,我不是你要找的人」
看似是他們兩人在互相否定對方,其實字字句句都刺向了人在側台的Sylvie。她明白了自己並非是巴布狄倫要的愛人,歌聲未歇,她已經明白自己該抽手,該轉身離開了。

這首「It Ain’t Me Babe」,據說就是1963年巴布狄倫前往義大利找尋留學的Suze Rotolo時所寫的,歌詞情境就是兩人其實不搭嘠,註定要各分西東的傷情告白:
Go away from my window      離開我的窗邊吧
Leave at your own chosen speed  愛走多快隨你便
I’m not the one you want, babe  親愛的,我不是你要的人
I’m not the one you need     我不符合你的需求
You say you’re looking for someone 你說你要找一位
Who’s never weak but always strong 從不示弱,永遠強悍
To protect you and defend you   可以保護你捍衛你
Whether you are right or wrong   不管你是對或錯
Someone to open each and every door 可以為你開啟每一扇門的人

But it ain’t me, babe    那人不是我,親愛的
No, no, no, it ain’t me, babe 不!不!不!那人不是我,親愛的
It ain’t me you’re looking for, babe親愛的,我不是你要找的那個人」

歌是巴布狄倫寫的,但是Joan Baez很愛這首歌,自己的專輯中就兩度收錄了她演唱的版本,也曾在1964年的Newport Folk Festival上與巴布狄倫對唱過。

電影移花接木,改到1965年的Newport Folk Festival上,而且變成Sylvie與巴布狄倫分手的導火線,虛實交錯,那就是「改編」,也可以解讀成「新創」,畢竟那首歌夾纏著「剪不斷,理還亂」的三角關係,Sylvie 聽在耳裡,聽進心裡,「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借用來做譬喻,讓觀眾看得清楚明白,不就是戲劇人生嗎?

導演James Mangold堅持這首歌一定要唱現場,因為歌唱的律動、眼神和氣流,都要有互相來電的磁場才有說服力,飾演Bob Dylan的Timothée Chalamet和飾演Joan Baez的Monica Barbaro確實卯足全力,演來活靈活現,再加上Elle Fanning飾演的Sylvie Russo那種聲聲入耳聲聲傷的精彩詮釋,「It Ain’t Me Babe」成了全片戲劇張力最高的演出。

音樂不只是音樂,音樂還有好戲可看,那又是電影音樂的美麗境界了。

賣湯圓:甜蜜驚悚兩樣情

吃湯圓,入口蜜甜,滿腹溫暖,濃濃幸福感。

聽著「賣湯圓」的歌吃湯圓,同樣有唇角上揚的能量。

賣湯圓賣湯圓
小二哥的湯圓圓又圓,
一碗湯圓滿又滿,
三毛錢呀賣一碗。
湯圓湯圓賣湯圓,
湯圓一樣可以當茶飯,
嗨~唷,湯圓湯圓賣湯圓,
湯圓一樣可以當茶飯。

但是,這款蜜甜小曲,用在鬼片,恐怖指數加倍,不是平方,就是立方。

在電影中使用「賣湯圓」的鬼片是香港導演黎大煒執導的《豔鬼發狂》。

電影開場是一棟陰森卻熱鬧的樓房,陰森是光影和環境,熱鬧是指現場「眾聲」鼎沸,更有大聲播放的「賣湯圓」歌聲。

歌曲來自音響,聆賞作樂的的卻是群聚樓房的各方艷鬼。聽歌不以為異,睜眼細看頓時冷汗直冒。鬼也怕寂寞,鬼也想熱鬧,人鬼殊途,卻能一曲同樂,恐怖啊恐怖!

「賣湯圓」原本是為王天林(王晶的爸爸)執導,鍾情與金峯主演的電影《風雨桃花村》創作的插曲。陳蝶衣填詞,姚敏作曲,就是小客棧在元宵節招攬客人吃湯圓賞燈的節慶歌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U4y1V7Jq

順勢而為,「賣湯圓」只是節氣小曲,隨意聽聽就好。改換時空座標,顛覆內涵參數,達到的震撼效果,保證久久難忘。

看完電影能讓觀眾帶著回家的音樂旋律,都是成功的電影配樂。

The Rose:兒時點點滴滴

伏兵常有奇襲效果,電影中的歌曲,往往就像伏兵,專門來偷觀眾的心。

日本動畫大師高畑勳的《兒時的點點滴滴》(おもひでぽろぽろ/Only Yesterday),就派出「The Rose」來偷觀眾的眼淚與笑聲。

歌曲出現在電影終場前,請了十天長假的上班族岡島妙子,來到山形縣重溫農村生活,想起小學五年級時的美好時光。就在假期結束,妙子踏上歸途時,剎那間似乎明白自己該珍惜的是什麼,此時歌聲響起,妙子於是在兒時玩伴的精靈歡呼簇擁下,折返農村。

歌曲是Amanda McBroom填詞作曲的「The Rose」,歌名和歌詞卻都被高鈿勳日文化了,成了「愛是花,你是那種子(愛は花・君はその種子)」,最後那幾句「就在以為愛不會降臨之時,讓回憶起來吧。哪怕冬天被深埋雪下,在春日的愛情下,種子終會開出鮮花」的歌詩,觀眾一定會想起,青春時期曾經想做,卻一直沒能完成的憾恨……

多數人認識「The Rose」,源自Bette Midler演出又主唱的《熱淚心聲(The Rose)》片尾曲,光是開頭四句的歌詞:

「Some say love
It is a river that drowns the tender reed
有人說愛情像條河流,覆蓋了柔嫩的蘆葦。
Some say love
It is a razor that leaves your soul to bleed
有人說愛情像把利刃,割裂你的靈魂讓血淌流
Some say love
It is a hunger an endless aching need
有人說愛情是種渴望,再怎麼疼痛也不停歇的欲求。
I say love
It is a flower and you it’s only seed
但我說愛是一朵花,你則是這花的種子。

簡單又精準說出了愛情的嚮往、蜜甜、傷痛與不悔。

高畑勳在電影中大量使用各國歌謠,既是兒時回憶,也呼應片名的「兒時點點滴滴」。最後選用這首歌曲標識女主角的心路轉折,其實很有「說明風」,註解了妙子回歸故里與農村的生命頓悟,字字句句都流瀉出生命智慧。

更重要的是幾乎人人會唱「The Rose」,七分熟悉,三分意外,調和出前所未嘗的新滋味,讓觀眾願意細細咀嚼新歌詞,對照妙子的生命選擇。

高畑勳的最後祝福是鼓勵擔憂心碎,懼怕失敗的人勇敢去愛,大膽逐夢。或許正因為訊息如此明白,有情人才會動情落淚。

長夜漫漫
旅程迢迢
在寒冬深雪下藏一顆種子
春日甦醒將化為玫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