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瓦哥醫生:鐵蹄血淚

三月十八日清晨四時從行政院廣場回到家裡,輾轉難眠。耳旁縈繞著學生們在廣場上高喊:「退回服貿!」「警察退後!」「坐下!坐下!」的響亮口號,對我而言,那是台灣的春雷;對我而言,赤子之情,是人生最珍貴的資產!

 

先有暴政,才有暴民!暴政是人民的感受,暴民則是暴君的託詞。人生只要有暴,不論形式,受苦的都是人民。

 

在那個黝黑,又充滿肅殺之氣的夜裡,對峙已成,暴力已難避免,我的腦海裡不由自主會回想起《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中的那場鎮暴屠殺!

dz249.jpeg 

窮人才要抗爭,帝俄崩毀前夕的民眾為了自由,平等與麵包走上街頭,行經齊瓦哥醫生的住家時,他們的歌聲吸引齊瓦哥注意,與家人齊聲讚美著人民和平等、自由與麵包的訴求!但在同時,《齊瓦哥醫生》的女主角Lara(由Julie Christie飾演)卻母親男友Komarovsky(由Rod Steiger飾演)的脅迫下,換穿禮服,在豪華餐廳享受醇酒美食,還要在美妙樂音下婆娑起舞。

 

導演David Lean巧妙運用對比手法呈現帝俄崩毀前夕的貧富差距,就在那場奢華晚宴上,窗外傳來遊行民眾合唱的「國際歌」:「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訴求這麼直白的歌聲,讓滿座賓客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因應,Komarovsky打破寂靜說:「革命之後,也許他們的音準會更精準。」然後,舞照跳,酒照喝!

dz244.jpg 

David Lean接下來的對照手法更耐人深省。宴會後,LaraKomarovsky搭馬車返家,一位戎裝軍官騎在馬上,在街角旁冷眼目送富商離去,車上的男女正在上演富貴逼人的強吻戲,Lara的學生情郎卻正在遊行隊伍中為窮人請命,但是軍官沒空理睬他們,他轉身要他的屬下拔出軍刀,下令衝向即將轉過街角的遊行民眾:「殺無赦!」

 

David Lean無意渲染血腥(事實上,見血的畫面只有雪地上的一攤血),他用鐵蹄聲、逃跑聲、殺代聲、求救聲…取而代之,他用齊瓦哥不敢置信的表情,來映顯軍人的殘忍手段,接下來則是他跑到街上,想要急救受傷民眾,但是軍官卻把軍刀對準他,要他回家,否則照樣砍人。另外一旁,清理殺戮戰場的人,則是把一具一具的屍體像垃圾一樣丟上運屍車。

 

帝俄殘暴,所以人民要革命,但是取而代之的共產黨,也好不到那裡去,《齊瓦哥醫生》是一部反共電影,《齊瓦哥醫生》也是一部愛情電影(所有的男人,只要遇上女主角Lara都會情不自禁陷入情網),齊瓦哥醫生與Lara在歐戰前線相遇相知的那一段情是全片最動人的一幕,有情卻無緣,終湏一別的宿命,讓大廳中的太陽花也一瓣瓣飄落的淒美場景,更有著「恨別花濺淚」的力量了。

dz248.png 

太陽花、學生、請願與暴力鎮壓,一部1965年的經典電影,讓2014年的我在心頭長歎唏噓!

浮士德:走過經典長廊

身體是欲望的來源,亦是災禍的根源,一切就像老子所說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俄國導演蘇古諾夫(Aleksandr Sokurov2011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浮世德(Faust)》選擇從肉身切入,為這個古典的人魔交易題材,做了全新的詮釋。

 

古典,確實是「浮士德」最沈重的包袱,從英國劇作家馬婁(Christopher Marlowe)早在十六世紀,即根據德國流傳的浮世德故事寫成名劇,德國詩人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在1808年完成上下兩卷的生平代表作,更是公認的經典,過去百餘年來,不少電影人就從該書取材,拍成影視作品,比較知名的作品包括1926年德國導演茂瑙( F.W. Murnau)開特效先河的《浮士德(Faust)》到1967年由李察 .波頓(Richard Burton )與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合作的《浮士德(Doctor Faustus)》都是,主題無非都是浮士德與魔鬼交易的結果,不管取材自第一卷或第二卷(即女主角究竟是Gretchen(或瑪格麗特)或Helen),怎麼說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又能說得動人?才是最大的考驗。

 

《浮世德》的第一個鏡頭是從男性的性器官往前推去,差別在於這個器官不再激昂亢奮,而是靜靜躺在手術檯上,只是一具臭皮曩上垂懸的器官而已,浮世德(由Johannes Zeiler飾演)和助手華格納(由Georg Friedrich飾演)正在做人體解剖,他可以從裡到外把人體器官的奧秘都摸得徹徹底底,卻摸不到靈魂,無法確悉人之異於禽獸者的靈魂,究竟長成啥模樣?亦不知靈魂幾斤幾兩重!疲乏與無奈在知識的殿堂上,有著極其嘲諷的對比。

faust0014.jpg

 

身體皮曩的主軸就此一路貫穿全片,蘇古諾夫運用了「飢餓」與「窮乏」兩項元素來刻畫十九世紀的克難時空(從色澤、美術到選景,無不堅守著這兩項前提)。浮世德雖有一肚子學問,但是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吃不飽,也沒錢吃飽,急著典當戒章,圖得也是換幾塊錢好來飽食一頓,填飽皮曩成為浮世德最困擾的生活議題(從他在父親家,為食物煩,到魔鬼梅菲斯特(由Anton Adasinsky飾演)提著便當上門),飢腸轆轆的浮世德得著了最平凡,也最有人味的素描。

faust0012.jpg


 

有趣的是連梅菲斯特也有肉身魔障,他在引領浮士德初見Gretchen(由Isolda Dychauk飾演)時,來到一個洞穴中的露天公共澡堂,在水花四濺,笑聲四溢的那個淨身空間中,肉體歡愉成了全片最有魅力的影像,就在此時,梅菲斯特也脫衣泡湯,露出了他既腫脹又有尾巴的魔鬼獸身,他不怕原形畢露,更不怕嚇跑了浮士德,「願者上鈎」,成為這筆交易最根本的情境:「一切你情我願。」但是,就算他算是邪魔,卻也同樣享受著熱湯淨身的喜樂,肉身交響樂成了凡人與魔鬼的交集,也說明了正因為他深得世俗歡愉的箇中三味,才能找到交易的契機。

 

faust006.jpg

 


畫家林布蘭特(Rembrandt)筆下的浮士德,符合著古老傳說的老者頭模樣,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是飽讀群書,知識淵博後,依舊不滿足,才願與魔鬼交易(明顯有著更年期男性,盛年不再,青春飛逝的憂慮感),電影《浮世德》的Johannes Zeiler則顯得精壯與挺拔許多,飢餓沒有讓他徹底墮落,唯獨見到Gretchen時才有了被愛情驚心的衝動,既而又有了教堂假冒告解神父的近水樓台安排,讓朝思暮想的心悸更加發酵,才讓思念心切的浮士德心甘情願在找不到墨水的匱乏時空下,選擇了刺破手指的「血書」形式,來完成他的魔鬼交易,「飢渴色欲」與「空乏物質」雙重交織下完成的血誓,也讓悲劇得著了更難反悔的背書了。

 

faust004.jpg

就在浮士德的心願實踐時刻,蘇古諾夫再度把鏡頭轉回到肉體上來,只見浮士德的頭部就埋在 Gretchen的陰毛與雙股之間,性器官的再度現身,對照片頭的遺體,一個冰冷,一個熱切,肉體可以是知識,可以是慾望,浮士德的空虛或滿足,全都圍著肉身打轉,無用的,有用的的器官,就這樣交織成了浮世的欲望風景。


一旦交易完成,浮士德就得上路了。其實整部電影,浮士德都像個旅行者,在魔鬼陪伴下持續踱步前行,持續以充滿疑惑的獨白,思索著,也質疑著所有生命的疑惑,詩意的語言,讓古典氛圍就此悄然溢散。蘇古諾夫在旅程中,更不時以扭曲變形的哈哈鏡特效,帶來浮士德的「夢境」與「現實」,更在初見 Gretchen時又以強光幻射的光圈變化來突顯純淨如仙女的聖潔力量,又在電影終場前,來到冰島的火漿溫泉,讓地獄人間得著了極奇犀利的影像印証,這些美學選擇,都讓《浮世德》的藝術探觸有了有不凡的基調,讓喜歡藝術電影的觀眾,得能在古典的傳說中,辨析藝術新詮的能耐與界限。

李路許:難忘俄羅斯

第卅二屆莫斯科電影節已於六月十七日揭幕了,第一天就頒發了傑出貢獻獎給法國大導演克勞德.李路許(Claude Lelouch),他的新作《愛情啟示錄(Ces amours là)》就是影展的開幕作品。 閱讀全文 李路許:難忘俄羅斯

名著翻身:重拍齊瓦哥

美國人拍《藝伎回憶錄》,是不是一定就比日本人拍得好呢?

答案很明顯。美國人拍的《藝伎回憶錄》在商業體制炒做下,肯定賣錢,但是不會在影史上名垂千古,因為形似神不全。

同樣的邏輯,莎士比亞的劇作是不是只有英國人能拍呢?

同樣是《馬克白》的故事,波蘭斯基拍的《森林復活記》很驚人,但是黑澤明的《蜘蛛巢城》,更是影史經典。作品好壞,坦白說,與創作者的國籍沒有必然關係,一切在於心靈,在於才情。

俄羅斯娛樂圈最近有一股文學改編上電視的風潮,分別是:導演Aleksandr Kot改編自杜斯妥也夫斯基名著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The Brothers Karamazov)》;還有已經拍了無數次的托爾斯泰名著《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 這回換了導演Sergei Solovyov來掌鏡;另外則是Aleksandr Proshkin改斯自巴斯特納克的名著《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曾在1958年搬上銀幕,由在俄羅斯出生的影星尤.勃連納(Yul Brynner)擔綱,多年前曾在台灣演出過,但是評論平平,反而是《戰爭與和平》及《齊瓦哥醫生》都有不錯的票房及評價。

俄國能夠開拍《齊瓦哥醫生》 ,在1990年之前是不可能的任務,原因是巴斯特納克的書批判了蘇聯體制,被列為禁書,不管巴斯特納克有沒有得到諾貝爾獎,意識型態的掌控是蘇聯的第一要務,這也是當年大衛.連要拍《齊瓦哥醫生》 ,根本不可能到蘇聯取景,只能改到西班牙拍攝。但是蘇聯解體十六年後,才有人拍攝《齊瓦哥醫生》 ,畢竟還是個新聞,意味著舊有的禁忌真的已經隨風而逝了,人們真的可以平心靜氣地坐在家中看著文學改編作品了。

《齊瓦哥醫生》 是公認的影史經典,奧瑪.雪瑞夫和茱麗.克莉絲蒂的雪地戀情,讓無數倩人看了心酸垂淚,伊凡.狄霍夫奇尼不認為自己在挑戰經典,但是他說你們看到的《齊瓦哥醫生》 都是外國人的觀點,都是好萊塢的觀點,Aleksandr Proshkin想要拍的是俄國人自己的觀點。

他的特色之一在於全片都在俄羅斯取景,景觀上就絕對勝過原版的《齊瓦哥醫生》 。當然,他要動員人力來拍攝歐戰或紅白軍內戰的規模,也遠比大衛.連容易得多了。

特色之二在於:「電影中強調齊瓦哥戀戀不忘那把媽媽留給他的俄國三角琴,其實在俄國富人家庭階級中,三角琴屬於很平常的樂器,就像薩克斯風一樣。」Aleksandr致力要讓俄國文化的本色還原到最準確的位置。

特色之三在於只有俄國人才讀得懂原著的趣味。以女主角為例吧,《齊瓦哥醫生》 的女主角茱麗.克莉絲蒂飾演的拉娜一角,是大衛.連刻意雕塑的斯拉夫美女,「可是你知道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俄國男人一看到她就為之神魂顛倒嗎?」Aleksandr指出,「因為他的父親是比利時人,母親是法國人,所以她的容貌和長相比起其他一般的俄羅斯女人中是那麼地不一樣,有了出類拔萃的另外魅力。」小說中,拉娜是黑髮美女,大衛.連的電影版本中則成了金髮美女,但在伊凡的版本中,拉娜卻成了紅髮女郎,因為伊凡要刻意突出她的歐洲風韻,要絕對不同於其他版本的俄羅斯女人。

至於齊瓦哥醫生則是由俄羅斯當紅的男星Oleg Menshikov出任,他是米蓋柯夫的愛將,《烈日灼身》和《西伯利亞理髮師》都由他擔綱,到底能不能挑戰或超越奧瑪.雪瑞夫?坦白說,沒看到這套共十一集,總長八小時的影集之前,誰也不知道,我只是好奇,也期待著俄國人拍的《齊瓦哥醫生》,能有完全不一樣的風情, 至少,我想聽聽看,有什麼樣的音樂可以取代墨希斯.賈赫所創造的《齊瓦哥醫生》主題樂章:Somewhere My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