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鬧天宮:3D香港夢

鄭保瑞執導的《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可以算是進化版的《風雲》系列,動畫不少,特效不少,鋼絲不少,合成不少,巨星不少,但是個個都像放煙火一般,乒乒乓乓毀天滅地後,煙花散盡,未能留下更深的感動。

 

關鍵在於創作始意:導演忙著拚熱鬧搞特效,就沒空經營深度了。

 

大鬧天宮是全片的核心所在,先是神魔火拚,爭奪天廷,結果魔族大敗,郭富城飾演的牛魔王被謫下凡間;其次則是初生之猴不怕神,美猴王先鬧龍宮,再鬧天宮,結果被封為弼馬溫;最後則是牛魔王離間二郎神,再嫁禍玉皇大帝,激怒齊天大聖,三方聯手,演出魔界大反撲。這三個軸心都只有一個目的:打!打!打!而且是套用俗豔的東方美學做外衣,讓話本小說的天馬行空在特效加持下,有了落實可能,於是神魔猴都會翻會飛會打,就可以在綠幕前吊鋼絲 嘗試各種遠離地心引力的體態,嘗試力學和人體工學的新境界。

monkeyking001.jpg

 

就技術面來看,《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的合成與鋼絲技術都極新進,少有修飾刀痕的穿幫瑕疵,做到了「有為者亦若是」的見賢思齊,但是人物盡皆刻板模式,毫無縱深,排山倒海的特效場面,很快就讓人看乏了。

 

就周潤發飾演的玉皇大帝而言,坐實了他只是昏庸的封建天帝,沒做過正事好事,只忙著捍衛權位,那是個沒血沒肉的角色,打贏了,沒人歡欣,打輸了,也沒人同情,更慘的是換任何一個演員來演,也沒差別。monkeyking005.jpg

 

就郭富城飾演的牛魔王而言,劇本最大的缺憾就是把他寫成了負心情人,為了保住命脈,他可以向鐵扇公主(飾)承諾從此不反抗天廷;為了激瘋齊天大聖,他會告知九尾狐如雪(夏梓桐飾):「現在是妳犧牲的時候了。」牛魔王有野心,但是計謀太淺白,手段無一可取,只落了個「負心情聖」,天生輸家的角色塑造,如何討喜?monkeyking004.jpg

 

何潤東的二郎神其實是《西遊記》最威風的神明,一路追著孫悟空打,就算老孫有七十二變的神功,也逃不出他的法眼,《大鬧天宮》卻讓神明也有了計較心和得失心(不過,這倒是符合了用封建思想來品評天廷眾神的主軸),這種轉變,不是不行,而是欠缺內心轉折,也看不出他究竟在計較些什麼,鎮守南天門的重責大任,又豈是弼馬溫能夠比擬的,失衡的劇本,就讓角色也失了精神。

 

mk09.jpg最可惜的是甄子丹的孫悟空,化妝辛苦,當然不在話下,翻騰打滾的身手,對他亦不是難事,《西遊記》最動人的描寫不在他的神通廣大,亦不在潑猴的自由不受拘泥,而在多重「猴格」的「心猿」特質,電影給了他不少難以預測的「野性」空間,卻少了可以共鳴的行為,他與「如雪」的初見純情,與後來的「交尾」談情,算是少數的動人時刻(足夠說明逼他成狂的潛在動機),但是他與菩提祖師的師徒情,與大師兄的爭強鬥勝,弼馬溫的沐猴而冠,與二郎神的鬥力鬥氣,都如蜻蜓點水,匆匆一觸,無甚著墨,唯一好笑的可能只有學著周潤發喊自己為「朕」,但也只有如此了,甄子丹的孫悟空只有斛斗雲還算翻得俐落,構不成讓人難忘的猴王丰彩。這些都只能歸咎於劇本的不足了。

 

《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的好萊塢取經,或許有當年《倩女幽魂》的宏偉企圖,那是香港影人的一場3D夢,鄭保瑞或許疏忽了,《倩女幽魂》的特效工程只是一部份的工程,一旦少了寧采臣、聶小倩和燕赤霞,對了,還有姥姥,韻味就大不相同了,《西遊記之大鬧天宮》有炫鬧的3D工程,卻少了等量的好戲,是的,這就是關鍵的差別。

 

醉鄉民謠:追貓的歲月

人生有許多偶然與巧合,但是電影中的偶然與巧合,都是導演刻意設計的:拍片時或許會意外捕捉到一些特別鏡頭,但在剪接檯上剪進作品之中,沒有刪除,就再也不是偶然了。

 

《醉鄉民謠(Inside Llewyn Davis)》描寫1960年代,美國民謠歌手的挫敗人生,除了男主角Oscar Isaac將歌手Llewyn Davis一角詮釋的得栩栩如生之外,電影中有一隻貓,險些搶走了Oscar Isaac的丰采。

 

這隻貓不會唱歌,亦沒有對白,但在戲裡,卻發揮了三層象徵功能。insideld006.jpg

 

首先,懂得呵護小動物的人,多數人都認定他一定不會是個壞人,不論愛的是貓、狗或鳥,有愛心,才懂得呵護。Llewyn Davis雖然窮途潦倒,但是電影中有三分之一的戲都是他隨身帶著貓,或者四處尋貓找貓,他算得上是有愛心的人嗎?

 

關鍵在於那隻貓是誰養的?

 

Llewyn Davis居無定所,每天都要盤算落腳何方,借別人家的沙發打尖一宵,他當然不可能養貓。他會尋貓護貓,其實是心有虧欠,因為貓是借住屋主所養,他只是過客,一個開門不小心,讓貓了跑了出去,茲事體大。他其實並不關心貓落何方,只擔心貓因為他的跑了,就斷了後路,日後再難商借。所以一旦貓跑了,他自然就急著演出追貓記。

 

利害權衡,改變了Llewyn Davis的生活重心,但也証明了,非不能也,不為也。只要用心用力,他原本可以是個愛貓謢貓的好男人。

 

貓若只跑一次,可以說是一時粗心,如果得空就落跑成功,則証明了Llewyn Davis心中根本無貓,只顧自己過日子的他,三番兩次演出追貓記,甚至路邊隨便抱了一隻貓,就要交差了事,導演柯恩兄弟借由貓的側筆,寫活了他的粗枝大葉。

 

照顧一隻貓都照顧得這麼慘烈,目的則是要帶出他遊戲人間的情場浪子心態。insideld008.jpg

 

Llewyn Davis一如其他歌手,情感豐沛,到處留情,往往留下一身孽緣,卻不如如何善了。搞大了女人肚子,他會湊一筆錢,請相熟的醫生幫忙墮胎,這一回他搞大了女歌手Jean(由Carey Mulligan飾演)的肚子,被Jean罵成大爛人,罵他不戴套,罵他不爭氣,不負責任,Carey罵得痛快淋漓,卻也益發彰顯自己交友浮濫的悔恨,那是一場既激情又寫實的生命寫照,柯恩兄弟看初在選角時就曾特別提醒Carey一定要跳脫過去角色給人過「Sweet」的刻板印象,Carey的這場戲既是氣急敗壞,又有色厲內荏,非常精彩。被罵得滿頭包的Llewyn只好想盡辦法去籌墮胎費,去拜託相熟的墮胎醫生,這時才赫然發現,前任女友並沒有墮胎,而且悄悄返鄉生下了孩子。

 

ild016.jpg是的,做了父親,卻不知是男或女,從未付過奶粉費,既沒探視,更不知如何人在何方了,Llewyn無情無義無心無肺的形象,在這個真相大白關頭,還真是百口莫辨,只能默默承受,對照於他還懂得抱貓救貓,枉顧子女的事實,成了莫大的諷刺。

 

第三層意像在於流浪與飄泊。四處流浪的流浪貓,與四鄰為家的Llewyn Davis何等相似,貓還有人疼憐,Llewyn卻是無家可歸,人貓不同命,豈不更加淒愴!

 

象徵是高明的藝術手段,可別小看了那隻沒有台詞的小貓!

甜蜜殺機:明知山有虎

從《命運化妝師》到《甜蜜殺機》,導演連奕琦接續了《雙瞳》與《詭絲》的足履印痕,穩健地邁出推理電影新步伐,就算製作規格不相類,但是勇於衝撞的膽識,輕鬆駕馭的喜感風格,卻也成功替台灣稀有的片型呵護了火苗,持續經營,他日定成氣候。

 

《甜蜜殺機》的特色之一是台灣很少拍懸疑推理題材;之二是警察電影多數拍得有氣無力;之三則是很少人敢碰「黑色喜劇」,而且還真的讓惹人起噱發笑。

 

《甜蜜殺機》的精巧在於懂得用「小題大作」的「喳呼」做開場,不論是「小題大作」或「喳呼」,目的都在逗笑,起初越是煞有介事,底牌揭曉時,就有落差趣味。

 

例如,林依晨煞有介事的研究屍體推敲辦案,「不以為然,懶得辦案」的蘇有朋再適時插嘴蹲腰探視,可是,接下來觀眾看見的屍體,卻只是小狗一隻,誰不譁然?不對稱的喜趣笑感,就此滲透進觀眾心中。

 

小事大辦,先營釀了菜鳥警察的稚嫩,小狗吃了巧克力竟然致死的推理,竟然暗藏了破案玄機(此時,你才明白《甜蜜殺機》的《甜蜜》指的是啥了),因為小狗遇過毒販,小狗主人和毒販同住在一個社區,毒販也愛吃巧克力……諸如此類的食物鏈連環套,就架構了「懸疑推理」電影的骨架,完成了邀觀眾一同參與破案的趣味。

 

例如,署長與馬念先飾演的警長煞有介事在挑揀人選時,不選能幹好手,專挑「落跑第一,閃人第一」的王志毅(蘇有朋飾演),看似閒扯淡,卻合乎人情義理:一切只因為署長怕女兒高依萍(林依晨飾演)太認真,衝太快,特別打安全牌,讓渾小子沾上個麥芽糖,揮不開,耍不掉,老手與菜鳥的磨擦,想混與想拚的矛盾雙雙成立。

salibi037.jpg 

例如,有明星吳中天,就有痞子吳中地。雙胞胎的趣味原本是被人玩膩的老梗,但是讓「演員」吳中天來「演」吳中地做釣餌,不但順理成章,而且理直氣壯,因為怎麼演都像,吳中天沒有人格分裂的困擾,自由出入,隨意轉移身份,隨之遇到的衰事蠢事,都夠他徹底玩到瘋(尤其是那幕失控的噴尿大戲),這亦因此成為吳中天從影以來最放鬆、自在與從容的一次表演。

 

可惜的是,《甜蜜殺機》少不了參考他片的影子,阿Ken為醫治老婆癌症,不惜製毒的情節,就有如《三更之回家》的翻版;鴻哥變紅姐的性別錯亂,當然就是《東方不敗》的時裝版(雖然紅姐與合唱「我是真的愛你」時,產生了超寫實的爆笑功能,卻也荒謬了變性的必要性,更因為刺殺過程的屢屢突槌,兇神變諧丑,戲味全變了質);王志毅與高依萍的命案推理過程,活脫脫就是《盲探》的迷你版(不過,我覺得杜琪峰的「重演」比例太頻繁了,連奕琦卻又太節制了,只玩了一回,未能讓蘇有朋與林依晨在專業辦案上有更多發揮或搞笑空間)。

salibi040.jpg 

整體而言,蘇有朋、林依晨、吳中天和馬念先的表現都稱一流,豐富了《甜蜜殺機》的流暢度與可信度,車亮逸的攝影美學,于尚民、陳嘉振對劇本細節的掌握,連奕琦的場面調度與節奏處理同樣精彩,堪稱今年初春的娛樂力作。

紅翼行動:音效的魔力

看完《紅翼行動(Lone Survivor)》,再比對今年奧斯卡獎入圍名單,顯然美國影藝學院會員在專業獎項上的專業堅持,非常鮮明。

 

《紅翼行動》根據美國海豹特種部隊在2005年的阿富汗任務中,犧牲慘烈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五分之四的劇情像是《黑鷹計畫(Black Hawk Down)》,五分之一的劇情則像是《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核心劇情描述四名突擊隊員奉命執行Operation Red Wings(即紅翼行動),面對阿富汗Taliban軍隊的追殺,一路撤退,等待救援的轉進行動。longsurv060.jpg

 

因為是真人實事,《紅翼行動》選擇了從敗戰中不屈不撓的奮戰傳來,來凝聚愛國心,算是宏揚「大美國主義」的愛國電影,不過,美國影藝學院會員沒有被愛國心感召,只在音效獎項上提名兩項,有些意外,但卻極其精準地點出了該片的「聲音」成就。

 

《紅翼行動》從開場就標榜美國蛙人的訓練艱苦,透過凡人無法承受的各種身體折磨,來打造無堅不催的鋼鐵勇士,有了這個前提,面對Taliban軍隊的四面伏擊,即使身上中了彈,被樹枝殘片插進肉裡,手臂和腳踝都扭折了,他們可以不吭聲,咬著牙持續作戰下去,更艱難的是,敵人如潮水般襲來,除了縱身跳下山谷,別無退路之際,他們毫不猶豫就飛身躍下。

 

跳水容易嗎?跳傘容易嗎?有水承受,有空氣浮動,受過訓練,一般人都可以順利過關,跳山卻遠比跳水或跳傘艱難太多了。上下容易下山難,是所有登山的人都知道的事,順著台階走尚且舉步維艱,就別提後有子彈追兵,根本來不及看路,就只能快步亂竄的逃命了,是的,要保住小命,只能不顧疼痛,那是那種渾身是傷的痛,有幾人承受得住?longsurv053.jpg

 

首先是坡度,其次是嶙峋巨石和不規則的樹木,重力加速度,再加上無法控制的翻滾,只要飛身一躍,其餘的慘烈實況就只能用「不要命了」來形容,《紅翼行動》的攝影機移動,精準捕捉住了這四名戰士跌滾翻撞的身影,每一回肉身撞地,不論是背腰或手腳,《紅翼行動》的音效設計師準備了質地和音感不同的「碰撞磨擦聲」。在聲音加持下,在影像見證下,肉體撕裂的痛苦,如魔音穿腦般在觀眾的感官中產生了感同身受的刺疼反應,擬真的音效就替《紅翼行動》創造了遠比《黑鷹計畫》和《搶救雷恩大兵》更強烈更震撼的戰場實效,奧斯卡的音效提名,同樣也在為電影的音效成績鼓掌喝采。

 

《紅翼行動》的英雄論述除了接敵作戰時,匪夷所思的「能」人耐力與勇氣,同時也把四位戰士刻畫成為不願濫殺無辜的「仁」人,原本奉命奇襲狙殺Taliban首腦,但在待命守候期間卻遇到了三位牧羊人,教戰守則中不得傷及無辜的規範成了他們難以迴避的爭論,保命關頭遇上道德選擇,確實兩難,因為殺了俘虜,雖然一了百了,但難逃良心和軍法審判;綁綑不殺,卻難免

longsurv061.jpg

會凍死或遭野獸啃噬,同樣過不了良心這一關;放了,就註定行蹤敗洩,任務失敗,而且縱虎歸山,Taliban勢必反撲。那場山巔會議反應的生命價值大辯論,讓Taylor KitschEmile HirschBen Foster.Mark Wahlberg四位戰士的盤算,取得了人道的「神聖」高度,畢竟,他們達成的人道共識注定了稍後皮開肉綻,甚至身殉的悲劇。

 

這樣的編劇技法,其實容易造成誤導,看著四勇士渾身是傷的悲慘際遇,篤信「結果論」的觀眾難免就會得著「早知不放人,不就沒事」的殺戮結論,所以《紅翼行動》適時安排了另外一族阿富汗人的干冒觸怒Taliban之險,敢於收容醫治傷兵,讓人性光輝沒有一面倒地偏向美軍。因為,片頭已交代了Taliban對族人亦濫殺無辜的暴虐行徑,復仇種籽就此悄悄埋下,一旦得著機會,自會反撲,同時亦讓美軍要登門除之而後快的侵略行為,得著了替天行道的脫罪高度。

 

Peter Berg執導的《紅翼行動》是一部非常陽剛的電影,幾位主角個個能摔能滾,戰爭節奏與場面調度讓人如臨實境,不離不棄共生死的男兒義氣亦非常動人,不自覺就會跟著逼真的音效,想像自己從山坡滾下,哼哈哀嚎的慘狀,《紅翼行動》的成功就在於不用進4D戲院,就有4D感受,這應該是對軍事電影的最高肯定了。

薛平貴與王寶釧:出土

以前,對《薛平貴與王寶釧》的片名及轟動情況,全數來自呂訴上先生的「台灣電影戲劇史」一書,但因影片逸失,只能在紙上遙想神遊,無法理解究竟是什麼樣的電影,可以吸引及餵養那一代的影迷?趕上《薛平貴與王寶釧》的重映會,我的腦海裡又浮想起小時候跟著母親去大觀戲院看《乞丐與藝旦》的往事了。

 

得見《薛平貴與王寶釧》,第一功臣當然是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他們的計畫團隊在苗栗中找到了該片拷貝,而且把已經酸化、破裂及燒焦的拷貝重新整理及修復,讓昔日名片得能重現銀幕。那是傻人才會做的傻事,但是沒有這群傻人的即時搶救,台灣影史的失憶症,絕對比今天更嚴重,曾經生產1200部台語電影的黃金盛世,如今剩下不到200部拷貝的花果飄零,只會讓台灣的昨天更形殘缺與空白。shewang006.jpg

 

重看《薛平貴與王寶釧》,至少讓我看見那個世代的電影九個大膽又細緻的嘗試:

 

一,語言

 

呂訴上把《薛平貴與王寶釧》歸類為帶動台語電影風潮的第一部作品,但是今天看到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卻是客語版本(這或許與拷貝從苗栗現身有關),卻透露著當時出品該片的成功影業社有著「分眾」市場的行銷策略,講台語人多的城市,就看台語版,客語城鄉,就看客語版。我不懂客語,分辨不出客語配音功力,但是我看到的是製片人因地制宜的行銷膽識(這和2014年港片《金雞2》也要配台語版的策略約略近似,雖然,我在電影院聽到的台語版預告片有些「毛骨悚然」,不忍卒聽,但是我佩服片商的嘗試〉。

 

二,服裝

 

《薛平貴與王寶釧》是由當時台灣最著名的歌仔戲團麥竂拱樂社成員演出,黃以猛負責的服裝、頭飾、披帶、盔甲,幾乎都是全新行頭,「新」衣的光鮮硬挺質感,在黑白電影的顯影光澤中依舊非常突出。「新」或許不盡寫實(連乞丐的補釘都像新縫),也顯得多餘而累贅(每位女角頭上都要戴起沈重的鳳冠,沈甸甸到幾乎壓扁了角色),卻也反應出那個年代的人們對於「拍電影」的慎重其事。

 

三,美術

 

我看到《薛平貴與王寶釧》的紫禁城遠眺圖時,忍不住就笑了起來,李安的《臥虎藏龍》為了重現清城的京城模樣,特地用電腦動畫「創造」出一個彷古的紫禁城,《薛》片的創作年代沒有電腦動畫,導演何基明面臨著與李安同樣的困擾:能有一個京城的遠眺畫面,故事就能說得更動人,怎麼辦?沒有電腦的年代,就用手工繪製吧,從下圖中我們就可看到1950年代的台灣電影人如何「土法煉鋼」,亦能衝破困境(雖然畫工粗略了些)的努力。

 shewang005.jpg

其實,《薛》片承繼了不少歌仔戲班的景片概念,不論是朝廷宮殿的樓台亭閣或者王府庭院,布景師黃良雄用透視法畫出的景片,就能在攝影棚內「交代」戲劇背景與規模,或許那是便宜行事的製片手段,卻也同樣顯示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因應有道。

 

四,音樂

 

我完全沒有能力分辨「山歌」、「八音」、「大戲」等客家戲曲曲調方差異,更無法體察客家戲曲與歌仔戲曲究竟有何異同,但是《薛》片卻不時會出現一些我熟悉的樂曲,從黃梅調的旋律,到1930年代本士音樂家所打造的「滿山春色」和「農村曲」等本省歌謠旋律,當然更少不了後來被布袋戲《雲州大儒俠》發揚光大的《出埃及記(Exodus)》主題曲「This Land Is Mine」磅礡非凡的旋律,原來,後現代主義標榜的「拼貼(Collage)」精神,在1950年代的台灣即已經有了忠實的執行者(負責音樂的作曲家是黃錦坤),那個年代的觀眾「聽見」這款前衛的拼貼音樂,應該亦是有著等量的驚歎與滿足吧!

 

五,馬戲

 

在王童執導的《策馬入林》後,台灣電影幾乎已經極少看見馬隊的蹤影了,古裝電影的萎縮,反應著製片現實(取景困難,製作費用大增),騎馬戲的再難一見,看到《薛》片以蘇龍與魏虎策馬進京考武狀元做開場時,我不禁莫名興奮了起來,光是九九峰前的山野景觀,就是台灣城市開發未及的處女地舊觀,隨後的征戰場面,即使馬匹只是虛應故事地列隊交戰,至少亦能有模有樣「超越」舞台劇格局,讓歷史電影多少有著歷史的規模。至於戲班演員俐落上馬的身影,是不是亦說明了那時演員方紮實訓練?shewang008.jpg

 

六,繡球與窰洞

 

王寶釧拋鏽球招親的傳奇,其實是演義小說中最浪漫的描寫,電影要如何呈現拋繡球的場面呢?何基明的安排非常樸拙,卻也相當有趣,他用了一根木竿繫著繡球,就在眾家男子頭頂飄來晃去,或許是因為拷貝殘缺的關係,重映版本未能清楚交代繡球是怎麼落在薛平貴手上,畢竟慧眼識英雄,才是王寶釧傳奇的重要關鍵,中間的突兀與失落,或許是影史上難以圓滿交代的另一個遺憾了。

 

更有趣的是大家都知道王寶釧後來苦守寒窰十八年,那座寒窰該是啥模樣?台灣沒有窰洞,美術黃良雄選擇了一個防空洞來取代窰洞,再看著王寶釧與薛平貴等人彎腰側身才進得了窰洞的模樣,全片就此散發著強烈的爆笑能量。

 

七,表演

 

《薛平貴與王寶釧》的編劇是陳守敬,在打造薛平貴傳奇之前,先打造王府千金被妖魔附身的驅魔戲(後來才知道那妖是馬妖,等著薛平貴驅鬥鎮攝才還原馬身,一路伴隨打拚功名),從邪魔上身的哈哈哈狂笑,到驅魔道長的胡言亂語及墜落水缸,其實都採用了舞台表演的傳統誇張框架,六十年後重看這些畫面,依舊有著逗笑娛樂功能,只是笑點從單純的逗笑,多了些今昔歷史的比趣唏噓了。shewang004.jpg

 

八,選角美學

 

《薛平貴與王寶釧》的男女主角都是女性演員(歌仔戲班的傳統),飾演薛平貴的劉梅英還算清秀,飾演王寶釧的吳碧玉則是標準的大圓臉,與《花漾》中的陳妍希約略相彷,顯然,那個年代的觀眾遠比今日厚道,就算吳碧玉後來不曾大紅特紫(我必湏承認,這種無法查証的說法只反應著我自己的偏見與無知),至少《薛》片的票房佳績(根據呂訴上「台灣電影戲曲史」的描述,光是1956年那一年就有22部台語電影順勢而生)充份說明著觀眾的喜愛(呂訴上還告訴我們:電影上映前,全體團員整裝打扮,乖兩部小車,吹著西洋樂器遊台北市大事宣傳…首映的中央戲院甚至有觀眾擠破玻璃的情事),遙想寶釧當年,或許也只能用「雌姿英發」來形容了。shewang007.jpg

 

九,預告

 

《薛》片一共有三集,今天看到的只是第一集,就在映演的最後突然就跳出了代戰公主的戲份,那是她去攔截想要偷溜回國的薛平貴,此時,畫面上也出面了「使你感動」和「切莫錯失」等宣傳字句。這種預告手法,其實在影壇早已消失多時,但是昔日我們在看「如來神掌」等系列港片時,卻是屢見不鮮的招式,那是與影迷有約的最有效手段,只要忠誠,就不會錯失,只有確有好戲,就會持續捧場,那個美好的年代,那個電影掛帥的娛樂年代,已如滾滾長江東逝水了。

星光大盜:紅燈綠酒夜

沒有Paris Hilton《星光大盜(The Bling Ring)》的故事就少了真人實的魅力;有了Paris Hilton,《星光大盜》中青少年闖空門的浮華傳奇就有了。

 

bling006.jpgSofia Coppola執導的《星光大盜》根據真人實事改編,描寫以Rebecca(由Katie Chang飾演)為首的一群高中男女,闖進Paris HiltonOrlando Bloom, Lindsay LohanMegan Fox等好萊塢影星及時尚名人私宅的故事。是的,既是真人實事的故事,少了名流現身做背書,電影就失了寫實現場的光采。

 

Sofia Coppola說服了Paris Hilton三件事:驚鴻一瞥露臉(增加可信度)、授權形象使用(除了肖像權之外,包括她的奢華衣物及各式收藏)及專業顧問(提供自己的私密內幕)。電影中闖空門的這群青少年男女,撞入眼簾的盡是不可置信的驚歎,諸多的華麗與瑰奇是不是都在累積或打造Paris Hilton的傳奇?生活中,Paris Hilton或許是闖空門的受害者,但是透過電影的渲染,Paris Hilton收割了所有的豔羨與驚呼,穩居了當代流行教主的寶座。

 

Sofia Coppola對於美國青少年流年次文化的描寫,其實並沒有太多另類的觀點,形式上的飆網、吸毒、拜金、崇尚物質,以及形式主義的靈修教條,都有「點到為止」的素描,卻無意更往心靈深處挖掘,這樣的劇本或許也符合了寫實的基礎:觸法犯禁,並非反體制的挑戰,除了好玩,還是好玩,膚淺是他們的名字,嬉遊成為他們的圖騰,因此《星光大盜》只完成了加州青年的當代紀錄,兩位主角RebeccaMarc(由Israel Broussard飾演)的日常人生,也沒有特殊的苦悶挫敗,只有閒來無事的嬉戲與冒險,唯一的特殊點是他們懂得掌握名流行蹤,趁他們外出參加活動或拍片之時,直闖名人家,登堂入室,取錢納寶,讓他們的休閒人生可以更盡情的揮霍。bling005.jpg

 

招搖與炫耀呼應著當事人的少不更事與莽撞,因為曾經隨意進出Paris Hilton的華宅,RebeccaMarc在同儕中取得了傲人的「瀟灑」位階,RebeccaMarc既是「兄弟」,亦是「姐妹」的朋黨關係,亦標記了青春初萌期的「無性」。他們的招搖,其實早早就預告著遲早被逮,既然只是時間問題,電影就很難創造意外轉折的驚喜了。

 

青少年迷航的家庭,往往都有代溝,《星光大盜》的答案簡單明白:家長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用自己的理念關心孩子,卻不了解他們,直到出事還茫然不知禍從何出?Sofia Coppola最犀利的筆觸其實是孩子的犯錯,反而爭取到「浮華世界」雜誌的登門專訪機會,讓孩子和她的父母不再是「名流」的「旁觀者」,儼然晉升為「名流」等級,看著母女爭相發言的那場受訪戲,Sofia Coppola已把她的社會批判內化成為角色的遇事反應了bling002.jpg

 

闖空門是《星光大盜》的核心戲,鑰匙就直接藏在門前踏墊下(太過簡單,卻一點不假的真實),保全虛應故事(又是一種形式主義),都還只是冒險人生的趣味而已,《星光大盜》最讓人回味的一幕則是攝影機架在半山腰,俯看著RebeccaMarc樓上樓下搜刮財物,那是一幕無聲的世界,那是一幕有如監視器的錄影人生,遠方則是燈火輝煌的洛杉磯鬧區,紅塵如此光鮮,未來主人翁的黑影則在不屬於自己的空間裡鑽動,《星光大盜》沒有微言大義,光是素描,即已寫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