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翼行動:音效的魔力

看完《紅翼行動(Lone Survivor)》,再比對今年奧斯卡獎入圍名單,顯然美國影藝學院會員在專業獎項上的專業堅持,非常鮮明。

 

《紅翼行動》根據美國海豹特種部隊在2005年的阿富汗任務中,犧牲慘烈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五分之四的劇情像是《黑鷹計畫(Black Hawk Down)》,五分之一的劇情則像是《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核心劇情描述四名突擊隊員奉命執行Operation Red Wings(即紅翼行動),面對阿富汗Taliban軍隊的追殺,一路撤退,等待救援的轉進行動。longsurv060.jpg

 

因為是真人實事,《紅翼行動》選擇了從敗戰中不屈不撓的奮戰傳來,來凝聚愛國心,算是宏揚「大美國主義」的愛國電影,不過,美國影藝學院會員沒有被愛國心感召,只在音效獎項上提名兩項,有些意外,但卻極其精準地點出了該片的「聲音」成就。

 

《紅翼行動》從開場就標榜美國蛙人的訓練艱苦,透過凡人無法承受的各種身體折磨,來打造無堅不催的鋼鐵勇士,有了這個前提,面對Taliban軍隊的四面伏擊,即使身上中了彈,被樹枝殘片插進肉裡,手臂和腳踝都扭折了,他們可以不吭聲,咬著牙持續作戰下去,更艱難的是,敵人如潮水般襲來,除了縱身跳下山谷,別無退路之際,他們毫不猶豫就飛身躍下。

 

跳水容易嗎?跳傘容易嗎?有水承受,有空氣浮動,受過訓練,一般人都可以順利過關,跳山卻遠比跳水或跳傘艱難太多了。上下容易下山難,是所有登山的人都知道的事,順著台階走尚且舉步維艱,就別提後有子彈追兵,根本來不及看路,就只能快步亂竄的逃命了,是的,要保住小命,只能不顧疼痛,那是那種渾身是傷的痛,有幾人承受得住?longsurv053.jpg

 

首先是坡度,其次是嶙峋巨石和不規則的樹木,重力加速度,再加上無法控制的翻滾,只要飛身一躍,其餘的慘烈實況就只能用「不要命了」來形容,《紅翼行動》的攝影機移動,精準捕捉住了這四名戰士跌滾翻撞的身影,每一回肉身撞地,不論是背腰或手腳,《紅翼行動》的音效設計師準備了質地和音感不同的「碰撞磨擦聲」。在聲音加持下,在影像見證下,肉體撕裂的痛苦,如魔音穿腦般在觀眾的感官中產生了感同身受的刺疼反應,擬真的音效就替《紅翼行動》創造了遠比《黑鷹計畫》和《搶救雷恩大兵》更強烈更震撼的戰場實效,奧斯卡的音效提名,同樣也在為電影的音效成績鼓掌喝采。

 

《紅翼行動》的英雄論述除了接敵作戰時,匪夷所思的「能」人耐力與勇氣,同時也把四位戰士刻畫成為不願濫殺無辜的「仁」人,原本奉命奇襲狙殺Taliban首腦,但在待命守候期間卻遇到了三位牧羊人,教戰守則中不得傷及無辜的規範成了他們難以迴避的爭論,保命關頭遇上道德選擇,確實兩難,因為殺了俘虜,雖然一了百了,但難逃良心和軍法審判;綁綑不殺,卻難免

longsurv061.jpg

會凍死或遭野獸啃噬,同樣過不了良心這一關;放了,就註定行蹤敗洩,任務失敗,而且縱虎歸山,Taliban勢必反撲。那場山巔會議反應的生命價值大辯論,讓Taylor KitschEmile HirschBen Foster.Mark Wahlberg四位戰士的盤算,取得了人道的「神聖」高度,畢竟,他們達成的人道共識注定了稍後皮開肉綻,甚至身殉的悲劇。

 

這樣的編劇技法,其實容易造成誤導,看著四勇士渾身是傷的悲慘際遇,篤信「結果論」的觀眾難免就會得著「早知不放人,不就沒事」的殺戮結論,所以《紅翼行動》適時安排了另外一族阿富汗人的干冒觸怒Taliban之險,敢於收容醫治傷兵,讓人性光輝沒有一面倒地偏向美軍。因為,片頭已交代了Taliban對族人亦濫殺無辜的暴虐行徑,復仇種籽就此悄悄埋下,一旦得著機會,自會反撲,同時亦讓美軍要登門除之而後快的侵略行為,得著了替天行道的脫罪高度。

 

Peter Berg執導的《紅翼行動》是一部非常陽剛的電影,幾位主角個個能摔能滾,戰爭節奏與場面調度讓人如臨實境,不離不棄共生死的男兒義氣亦非常動人,不自覺就會跟著逼真的音效,想像自己從山坡滾下,哼哈哀嚎的慘狀,《紅翼行動》的成功就在於不用進4D戲院,就有4D感受,這應該是對軍事電影的最高肯定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