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選活動能夠出現觀眾與專家拔河的不同品味結果,其實就是有趣的文化觀察。
月份: 2010 年 3 月
3月13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電影話題:《奧斯卡總評》
解讀奧斯卡有很多種方式,這一集的節目中我選擇了從音樂切入。
為什麼?只因為音樂捉住了我的耳朵和心靈。
緣起在於「傷逝影人」的回顧單元時,我聽見了一段優美旋律,正在咀嚼細想著這是什麼音樂時,看到整容過的女星黛咪摩兒亮相了,畫面上也出現了已故男星派崔克.史威茲的圖像,是的,那是《第六感生死戀》中曾經做用過的主題曲「Unchained Melody」,一段動人旋律,前塵往事就此撲面而來,憶舊思往的工程,就這樣動了起來。
接下來的《向恐怖電影致敬》單元,同樣是從《大白鯊》的低音主題開始,然後,又有了《驚魂記》、有了《閃靈》和《吸血鬼》……,柏納德赫曼的音樂主宰了這個單元,音樂勾動了多少腎上腺素呢?
於是我們也來聽聽今年原著音樂獎入圍的作品吧,從《阿凡達》、《超級狐狸先生》到《福爾摩斯》,我都安排了再度聆賞的機會。
本段音樂:
《大白鯊》原聲帶、《驚魂記》原聲帶、《超級狐狸先生》原聲帶、《阿凡達》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奧斯卡總評》
上過的節目中,我們就已預告了《天外奇蹟》必然贏得奧斯卡的最佳動畫片與原著音樂(作曲家:麥可.賈欽若(Michael Giacchino)),其實,那是很簡單的客觀情勢分析,我們只是點出了大勢所趨的必然方向而已,但是搭著動人的音樂,繼續介紹《天外奇蹟》,卻也是美麗的音樂選擇。
本段音樂:
《天外奇蹟》原聲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奧斯卡總評》
《珍愛人生(Precious)》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的黑人女星莫妮克(Mo’Nique)強調的:「(希望)這個獎項證明這一切關乎表演,而非政治。」以往奧斯卡給獎,不時有政治考量,從黑人影帝到黑人影后都有斑斑血淚,但是第八十二屆奧斯卡更重要的精神卻是向世人昭告:「票房不是唯一指標,藝術才是。」從這個觀點,繼續介紹《危機倒數》
本段音樂:
《獵風行動》原聲帶
《火線衝突》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2部份
最新電影:《華麗年代》
在日本的白色情人節前夕,選擇兩首日本情歌,想像一些清淡有味的情人風情吧,
另外,再從巨星和名導的觀點來分享以才氣縱橫的義大利國寶導演費里尼傳奇人生為版本的《華麗年代》的動人音樂吧。
本段音樂:
《華麗年代》原聲帶
《地海戰記》原聲帶
危機倒數:傲慢與偏見
人紅是非多,這是歷史教訓。《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得獎,成為奧斯卡最佳影片後,所承受的外界檢視壓力,更勝以往。
單向的美國英雄主義,其實正是《危機倒數》無法迴避的創作觀點。電影描寫美軍在伊拉克前線承受的生死煎熬與巨大身心折磨,既然故事發生在伊拉克,何以伊拉克的形象卻是如此模糊?你叫不出任何一個人的名字(除了男童貝克漢,但是那也不是真名),你甚至不關心任何一個人的生死,《危機倒數》只關心美軍生死,只有美國人的觀點。
是的,伊拉克不見了,確實是《危機倒數》最偏頗的創作選擇,但是那並非全然是美國人的傲慢偏見,部份內容確有意在言外的文化批判,只看大家如何解讀。
以貝克漢而言,一位在美軍營區販賣盜版DVD的伊拉克男孩,因為會講幾句簡單英語,反而成為除爆高手詹姆斯中士消遣無聊時光的談天交往對象。貝克漢便宜賣的DVD品質不佳,因此傑瑞米.雷納(Jeremy Renner)飾演的詹姆斯口頭上嚷著退貨,卻也因此有了焦點話題,詹姆斯因而能以小額美鈔交換貝克漢的回應,展現了強權臨視弱邦文明的施捨姿態(其實,那也是美國人對猖獗盜版的一種無奈嘲諷),因而有了能在火線空檔,踢起足球,消磨時光的小小遊戲。
但是,貝克漢到底是誰?到底是什麼背景?詹姆斯從來不了解,更嚴厲一點說,其實是根本不關心。如果他真的把貝克漢當成朋友,何以完成不關心他的身份與背景?自以為是的友情關心,卻禁不起進一步的細節檢視,只說明了美軍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掠奪者,貝克漢只是一個被刻意放大的「親善」形象,以致於一旦發現了人肉炸彈的犧牲肉體時,一向冷靜無情的詹姆斯卻莫名激動了起來,他的朋友被人殺害了,義憤填膺的他於是不顧一切地要為朋友復仇(但是,那也隱含了他猛然發覺自己可能是被「友情」蒙蔽,成為炸彈攻擊對像的醒悟與恐懼),加上貝克漢真的失蹤了,於是就決心私出軍營,要揪出隱身幕後的恐怖份子。
但是面臨行動時刻,他才發現自己其實對貝克漢的身世背景一無所知,血衝腦門的他其實很像無頭蒼蠅,只能硬捉著另一DVD商人強逼他供出貝克漢家人,無知又魯莽,急躁又盲目,不也正像是其他美軍面對著神秘敵人時只能大呼小叫的行為翻版嗎?
原本想要行俠仗義的詹姆斯被教授夫人趕出家門後,快步逃竄過伊拉克街頭,那是他完全陌生,沒有交集,不曾理解的異世界,回到自己營區時,還得在守衛疾聲吆喝下,趕緊趴在地上,接受搜查檢視,他不再是英雄,只是一條不得不在槍口下聽話的狗。
但是貝克漢沒有死,貝克漢也不是那位血來模糊的人肉炸彈,兩人再在營區相逢時,詹姆士不再理貝克漢了。或許是自尊受創了,或許是自覺熱情浪漫過了頭,那一夜的血氣方剛,竟然成了不堪回首的往事,手上拿著足球,還要賣DVD的貝克漢,心裡難免嘀咕著:「神經病!」
是的,《危機倒數》探索的正是美國軍人的心理狀況,侵門踏戶的美軍不曾(也無意)了解他的敵人,一切都只是想像投射,一旦夢醒了,一旦確知了真相,發現自己的盲點與無知,翻臉無情,也就成為必然的結果。
詹姆斯可以看見的敵人,只是一枚又一枚的詭雷炸彈,看不見的卻是對方的語言、文化和心態。導演凱薩琳.畢格露特別安排了一場詹姆斯要面對身上綁滿炸藥的伊拉克人質,一向獨來獨往的詹姆斯這時首度手持無線對講機,要求翻譯官透過對講機告知人質做出配合動作,那是唯一的一次美伊溝通,結果卻是失敗的,溝通無效的挫敗,讓這場戰爭蒙上更深的絕望色彩。
從這個觀點來檢視《危機倒數》的美軍孤鳥心情,或許就更能明白電影對戰爭暴力的深度解剖,拆除汽車炸彈時,杯弓蛇影,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是疑懼對像,因此言語不通的計程車司機硬闖禁區時,詹姆斯就像獨行俠一樣單槍退敵,因此沙漠遇襲時,詹姆斯透過望遠鏡觀測,逐一解決埋伏狙擊手時,伊拉克對手到底在想什麼?要什麼?美軍不知道,觀眾亦不知道,導演創造了值得同情的美軍角色(對手正在逼近,生死一線間),帶領觀眾去完成一場美軍英雄的冒險遊戲(友情演出一場戲的Ralph Fiennes,很快就中彈死亡,卻也因此激發了戰爭無情的憐憫情緒,渾然忘卻了他是追求人頭賞金的傭兵獵戶,是淌戰爭渾水,發戰爭財的投機商人),期待著美軍能一槍解決遠方的狙擊手。
《危機倒數》選擇了站在美軍這一邊的單邊論述,看似盲目偏頗,卻也相當程度反映了我們對於戰爭真相的理解(美國帝國主義的論述主導,也控制了我們的理解),只喳呼著美國人的生死,伊拉克人的形象一片模糊,不也是許多人解讀美伊戰爭時,不求甚解,人云亦云,自以為是的簡化心態嗎?
2010奧斯卡:激情過後
第八十二屆奧斯卡最有價值的一句得獎詞是以《珍愛人生(Precious)》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的黑人女星莫妮克(Mo’Nique)強調的:「(希望)這個獎項證明這一切關乎表演,而非政治。」
的確,以往奧斯卡給獎,不時有政治考量,從黑人影帝到黑人影后都有斑斑血淚,但是第八十二屆奧斯卡更重要的精神卻是向世人昭告:「票房不是唯一指標,藝術才是。」
激情容易讓人目眩,《阿凡達》挾著傲人的三D視效,在去年底以狂風掃落葉之姿橫掃全球票房之際,不少激情的擁護者高唱著「特效才是王道」的口號,無視《阿凡達》劇情雜抄百家,欠缺新意的明顯缺點,但是奧斯卡昨天的給獎結果卻適時正本清源,引領電影製作風潮回歸本質:科技不可少,戲劇更重要。
一八九五年,法國人盧米葉兄弟首映《女工下班》和《火車進站》時,「活動影像」的新科技撼動全球,電影從此誕生,這些短片有其時代、文化和科技的指標意義,但是藝術成就並非其強項;一九二七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誕生,電影從默片進入有聲時代,徹底顛覆電影工業面貌,如今同樣沒有幾人記得這部科技前衛,內容平平的作品。
科技確實改變了電影風貌,但是藝術才是評量電影成就的終極標準。《阿凡達》的出現,確如平地一聲雷,揭示了未來科技的指標,立體電影風潮在三D特效的成熟精進後,自必成為好萊塢製作主流,但是該片敘事框架薄弱,套用太多刻板印象,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危機倒數》在獲得最佳影片之前,就先摘下了最佳剪輯、混音、音效三項技術獎,再加上原著劇本和導演獎,所有必備的電影技術單元,該片水準都名列前茅,最後水到渠成,贏得大獎絲毫不讓人意外。
不過,藝術和技術成就固然都不俗,《危機倒數》骨子裡替美國帝國主義護航的色彩,卻也是勝出原因之一。
相較於其他好萊塢反戰電影透過破損國旗和受創軍人魂批判中東戰爭(或者越戰)的弊病,《危機倒數》避開了戰爭對錯的辯證,回到人性場面,以「戰爭就是毒品」的文化概念來討論戰場中的人性,為火線戰士的身心壓力尋找「崇高」又「合理」的解讀,看似「批判」,卻是「開脫」勝過「贖罪」,因而激發出「自我感覺良好」的英雄崇拜,順利催票,奧斯卡獎不愧是美國人的終極電影獎。
交響情人夢:召喚同志
武內英樹執導的《交響情人夢最終樂章前篇(Nodame I)》 是一部同志電影。
不,有筆誤,此同志非彼同志,應該是同人誌電影,不是同志電影。
這款寫作語法,其實是故意輕佻,故意想要模彷《交響情人夢最終樂章前篇》的電影形式而寫,但是同人誌風情,卻也是我觀看電影時由衷的心情,也是電影版《交響情人夢》希望重建與召喚的歷史記憶。
一切就像電影中所有的奧地利人或法國人全都說著流利的日語,觀眾正覺得訥悶時,武內英樹導演卻即時打出一張漫畫般字卡,用逗趣的聲音說:「你們一定都發覺了,我們把所有的外國人都配上了日語發音。」
天下沒有不可以的事,就是《交響情人夢最終樂章前篇》的基本調性:暫時停格又何妨?加上各種動畫又何妨?在影星上野樹里與玉木宏扮演的主角野田恵與千秋王子的臉上塗上紅暈又如何?爭著要討千秋真一歡心的野田妹與孫蕊(山田優飾演)就在巴黎街頭演出一場血拚大戲又如何?野田妹與各擁其主的競爭對手演出一場媲美《七龍珠》的火焰掌風大戰又如何?熟悉或著迷戀漫畫版或電視版《交響情人夢》的同人們,早已熟悉漫畫原作二ノ宮知子那種極盡kuso的浪漫古典,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物性格、動作、幻想和口語,再次重現大銀幕,再次衝上瘋顛極致,不論是編導或演員都沒有任何負擔,重複,反而成為一種召喚,要溫故知新,要吸聚記憶和想念,人生的物理法則,在電影中是根本不需要,也不存在的。
《最終樂章前篇》的片名,其實準確宣示了電影版承繼了電視版的結局,繼續往前探索而去,然而既有前篇,就必有後篇,才足以構成最後樂章,因此除了召喚同人之外,繼續描寫主角的音樂人生,也成為電影無法迴避的主題,畢竟重拍電視,不足以再帶動話題,繼續往前行,也就是電影傳奇必定要開啟的新章節,但太過簡單又一廂情願的新劇情結構,卻也是電影的跨欄障礙。
《最終樂章前篇》的劇情描寫千秋王子雖然贏得了普拉提尼國際音樂作曲大賽,但是在接掌知名樂團指揮的歷程卻是到處吃憋,好不容接任了盧馬列交響樂團的新任指揮,這個樂團是他的啟蒙導師修德列傑曼的成名樂團,但是多年下來,樂手走得走,散得散,留下的樂手都得兼職混生活,演奏水準更是一塌糊塗,荒腔走板的「波麗露」讓千秋王子顏面掃地,也讓樂團面臨解散命運,可想而知,電影的焦點高潮就在於千秋王子能否化腐杇為神奇,把一個爛到沒人想救的樂團改頭換面成風光樂團?
熟悉好萊塢公式的影迷,用小腿思考,大概就可以猜出最後必定「旋乾轉坤」的公式運作,千秋王子何時讓你失望過?一切只看他拿出什麼絕活來度過難關而已。
其實,武內英樹從來就沒有多花心思要去拍一部探索音樂奧秘的電影,他還是拍偶像劇,他還是用輕快動聽(不是艱深複雜)古典樂曲目來做包裝,不論是杜卡斯的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或者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熱鬧華麗,都是必要的討喜元素,所以野田妹彈起莫札特的「土耳其進行曲」做為升級考試的曲目,也就一點不讓人意外了。甚至千秋自己彈起巴哈的「D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也不會讓人覺得太沈重,反而在喧鬧中有了難得的寧靜呼吸。
行雲流水,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輕巧,確實是《最終樂章前篇》一廂情願的節奏,卻很能服務與滿足劇情需要,拿人物心理邏輯來要求劇情的合理性,也很像是影評人自己硬往牛角尖裡去鑽,所以,不必計較千秋是如何說服團員改變練琴態度(雖然一夕之間大家都是回家苦練,不再是樂團排練時的哈欠連連與心不帶焉,雖然,你也從來沒有搞懂第一小提琴手何以會搞走其他指揮,卻又能放下傲慢成見,心悅誠服地接受千秋王子的指揮…所有的底層情緒,都不是武內英樹關切的焦點,只要野田妹繼續喳呼與迷糊,大家都已讚歎滿足和狂笑;只要千秋總能逢兇化吉,同人誌的集體取暖即已完成,其他非我同人的挑剔與找碴,只要一句:「非我族類,何必理他。」即可
正因為如此,觀看《交響情人夢最終樂章前篇》的最大享受就是「溫故」,至於能否「知新」?就留待後篇的最終魔法了。
危機倒數:女性陽剛論
絕對陽剛的電影,女人能有多少呼吸的空間?導演凱薩琳.畢格露(Kathryn Bigelow)用她執導的《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告訴大家:機會無窮大,全看你用不用心。
首先,《危機倒數》這麼陽剛的前線戰士電影,就是女導演拍的,不先告訴你畢格露是女性,單純從《危機倒數》的節奏來看,你根本無從判斷導演的性別,最重要的是,性別從來不是議題,拍出戰爭電影的節奏律動,那是好導演的基本功力,畢格露用作品訴說了自己駕馭電影的本事,那是擺放在創作天秤上唯一需要衡量的要素。
其次,畢格露適時在《危機倒數》中插進了三場有關女性的戲份,每一場都強烈放射出女性的潛在能量,即時女人不在場,威力依舊在,女人不論是聒噪或者只是安靜地在房廚房做菜,亦都強烈影響著男人,每一場戲的選擇,都証明了畢格露懂得如何書寫女性的威力(看不見的那一切,遠勝看得見的一顆顆炸彈)。
傑瑞米.雷納(Jeremy Renner)飾演的中士詹姆斯第一回合上場拆除炸彈時,第一個動作就是拔開煙幕彈的卡筍,支援的夥伴看不見他,無法火力支援,但是同樣地,敵人也看不見他,藝高人膽大的他,就是這麼瀟灑自在地處理起男人的大事。
詹姆斯的床下有個籃子,裡頭存放著他每一回拆除炸彈後所剪下的引信開關,不同的造型都暗存著敵手巧思,每一個戰利品都標識著他走過的危險歷程,都紀錄著他和死神握手的過程,不時把玩回味,成為戰爭毒癮論最鮮明的印記,偏偏,他的夥伴卻在這堆引信關關中發現了一條鍊子,上面掛勾著一個戒指,「那是我的結婚戒指。」詹姆斯不急不徐地向同袍解釋說,他已經和妻子離婚了,但是大家仍住在一起,「婚姻差點殺了我!」
這句話不是冷笑話,而是劇力萬鈞的台詞,這話一出,全場觀場都笑了,「婚姻比炸彈更致命?」顯然,物理學和心理學對於「致命」程度的計算,很難用數字量化,但是透過這種象徵語法的說明,原本無從比擬,無法共同算計的事物,突然有了等量齊觀的份量。這就是藝術的力量啊!
詹姆斯是公認的拆彈天才,但卻可能是生活白癡,不論你在戰場上有多神勇,來到超級市場,不過是妻子要你去買包麥片,面對滿坑滿谷的各式麥片,詹姆斯茫然了,使不上力了,導演安排的這場戲看似無關輕重,卻是淡而有力的一筆生命側記,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生情味,男女異趣,光這一場戲就遠比千言萬語更有力了。
詹姆斯的罩門其實真的就在女性身上,他和營區裡販賣DVD的男孩「貝克漢」感情甚篤,還會踢足球,他誤判「貝克漢」成了人肉炸彈的犧牲後,情緒失控,懷疑伊拉克人別有企圖,於是便裝潛入民宅,希望查出真兇,替「貝克漢」復仇,首先遇見的大學教授,用流利的英語和他交談(別小看了伊拉克人,臥虎藏龍的能人,四處都有),要他鎮靜,別開槍,但是旋即遇見了教授夫人,她可不會說英語,也不理男人那一套,家裡闖進了一位持槍外國人,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她就嘰嘰呱呱地上前理論,國都破了,家亦不保,最後的尊嚴是何等的理直氣壯,平素驍勇善戰的詹姆斯,這回自知理虧,平常對待男人的那一套硬幹本事也完全使不上力了,只能跳牆而出,落荒而逃。
男人做不了的事,女人來做,而且做得比男人更來勁,更有神!《危機倒數》短短的三場女人戲,場場都有畫龍點睛的力量,陽剛需要陰柔配,凱薩琳.畢格露的味覺掌控何等精準,好導演就要有些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自在功力!
危機倒數:戰爭毒癮論
寫作方式有很多種,破題第一段先引用「詩句」或「名言」,有時候是高深莫測的文化包裝,有時候則可以發揮犀利精準的破題力量,關鍵在於創作者到底想要說什麼,而「詩句」或「名言」是否又恰如其份地發揮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導演凱薩琳.畢格露(Kathryn Bigelow)執導的《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電影片頭,就直接引述「紐約時報」記者克里斯.海吉斯(Chris Hedges)寫過的一段話:「戰鬥的衝擊是一種癮,強效而致命!因為戰爭就是種毒品(The rush of battle is often a potent and lethal addiction, for war is a drug)。」其中,「war is a drug(戰爭是種毒品)」更用反白字體特別標示出來,整部《危機倒數》電影其實就是在闡述這句話的精神。
《危機倒數》的主題描寫美軍伊拉克戰場上三人一組的缷彈除爆小組的火線驚魂,傑瑞米.雷納(Jeremy Renner)飾演的中士詹姆斯總是身先士卒,以精明幹練的手法逐一拆除地表詭雷、汽車炸彈或者人肉炸彈,他們很少面對槍林彈雨的威脅,也不必在火網掃射中穿梭逃生,相對於戰鬥兵士,他們的戰場,相對沈默又靜肅中,卻藏埋著稍有不慎就會引爆炸彈的殺機,而且多數都有時間限制,必需即時完成任務,否則生死難料,緊張的程度,更讓人汗流浹背,中文片名強調了「危機」與「倒數」,貼切點出了精神與趣味所在。
毒品論述其實是《危機倒數》層層積累之後才會浮現而出的綜合意像,面對這種浴血搏命的戰爭陽剛題材,畢格露先是巧妙運用了「速度」技法,塗抹英雄色彩;,繼而運用「時而激昂,時而虛空」的鬆緊心緒,完成沈浸戰爭「癮頭」的立體浮雕,頗有可觀。
缷彈除爆小組的成員每天面對的是敵手的詭雷布局,敵手拋出炸彈,目的就是要來傷人,但是炸彈以「詐彈」方式亮相,則是掩人耳目以達奇襲之效,小組成員不夠專精,就無法破解敵手心機,就只能以身殉彈,詹姆斯的前任除爆士官,就是因而往生的成仁戰士。
畢格露先讓這位士官穿上厚重的防護衣的緩慢行動與沈重鼻息,顯示任務的艱鉅,以及戒慎恐懼的緊繃心情,但是即使如此小心翼翼,還是無法因應瞬間發生的意外,以致於命喪異邦,於是一位軍士的死難,就完成了全片生死一線間的氣氛鋪陳。
但是詹姆斯接手上任後,立刻展現了不一樣的速度,即使穿戴上同樣厚重的衣服與面罩,前人舉步維艱,他卻能健步如飛,快速行向炸彈詭雷所在地,明顯的速度對照,立刻就透露出「藝高人膽大」的訊息,一關比一關難的除爆考驗,不但營造突顯了神奇景觀,更成就英雄傳奇的試煉。
他不是不畏死,而是專業讓他大膽,幹練讓他快速,光是「速度」,詹姆斯的英雄風格就已確立無疑,而這一切卻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滲透進觀眾的意識之中,懂得用節奏來建構英雄方程式,這就是畢格露的導演功力,美國導演公會把年度獎項頒給她,無非就是著眼於她輕描淡寫,就已氣氛畢現的功力。
不過,面對多如過江之鯽的同類戰爭電影,《危機倒數》急切需要的是與眾不同的創作位階,黷武好戰的歌德論述,當然不討喜;厭戰反戰的作品卻也比比皆是,難有了無新意,在英雄與凡夫之間,找到切入點,用毒癮的概念來新詮戰場上的生死情緒,因而就有了不落俗套的視野。
詹姆斯的速度與無畏精神突顯了他的個人英雄主義,卻因此被同隊戰士怨嫌,有人直接打他一拳,有人受傷遣送回國時還不忘咒罵他,但是對照他的冷靜自若,其他軍士過度緊張引發的聒噪現象,卻坐實了他們的戰爭焦慮,貪生畏死的自然本性流露無遺,卻也使得電影不致淪為英雄主義的歌詠詩篇。
更重要的是詹姆斯拆解炸彈時,固然是與敵鬥智鬥力的生死決鬥,每回從鬼門關走回人間的虛脫,不過是重搖滾的調劑、酒精的發酵、肢體的扭打,或者對貝克漢(那位販賣DVD的伊拉克男孩)的莫名情結,都是一種紓解,戰士的無形焦慮有了精準對應的符號,也成就了戴起鋼盔就能往前衝的戰爭毒癮。
從帝國主義、英雄主義遊走到個人主義,《危機倒數》的多元解讀,因而粲然可觀。
蘇乞兒:嘔啞嘲哳難為聽
聲音,是檢驗演員表演功力的諸多標準之一,抑揚頓挫,語詞常帶感情,符合角色身份,帶動感情,就能感人。
聲音多變,演員的展演空間就大,就能夠幻化出各種類型,編織人生綺夢;聲音多變,就如人有多件衣裳,每回更換,就有新風韻。
反之,聲音單調,戲路必窄,只能在同類角色中重複輪迴,不然,就是讓角色變得尷尬曖昧,韻味盡失。
周杰倫是很有現代性格的藝人,造型現代,唸白方式也很現代,音樂是他的強腔,盡在唇齒間囁嚅的周氏唱腔,確有其魅力,但是不看歌詞,往往聽不清他在唱什麼,把這種話白功力運用在戲劇表演上,首先就可能讓人完全聽不明白他在嘟嚷些什麼,一旦還要穿戴古裝,扮起古典人物時,他的現代語調,聽來就格外刺耳了,《滿城盡帶黃金甲》如此,《蘇乞兒》就更加嚴重了。
問題在於演什麼像什麼,是演員的基本功力,演來演去都還是在演自己,那就不叫表演了。
周杰倫在《蘇乞兒》中飾演武功絕頂的武神,舞劍弄棍無所不能,傲氣又帥性,確實吻合周杰倫在歌壇的天王形象,然後他也虎虎生風地翻來滾去,要把手肘已廢的蘇燦磨練成功夫高手。
論肢體動作,如果全片都是周杰倫親自演出(我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用到替身來演出),他的武打表演確實是俐落可觀,而且帥氣十足,可以滿足想看偶像的影迷。然而,他只要一開口,給人的感覺卻像氣球頓時洩了氣,含糊不清的口條,聽不出武神的氣魄與威儀,甚至連最簡單的戲劇感情都無法傳達出來,總而言之,他只是穿上了武神戲服的周杰倫,有形,卻無神,更別說戲劇魅力了。
強烈的個人風格,可以是藝人的風采商標,鮮明的稜角可以成功標註明星風采;但是重新揉捏,打模入戲卻是演員無法迴避的挑戰,口條功力無法精進成長,就只能原地打滾,只能繼續做明星,做偶像,卻無法升格當演員,無法在表演的殿堂中獲得世人的尊敬與肯定。
周杰倫的說白方式,其實是一以貫之,沒有太多變化的,因此,他在詮釋《頭文字D》或《不能說的秘密》時,就如同他習慣的現代人模式,輕鬆自在運用著他的口語溝通方式,到了《刺陵》時,搖身變成大漠遊俠,雖然刻意風流瀟灑,但是幾回與林志玲談情說愛的戲份,卻給人「心不在焉」或「口是心非」,隨口說說的感受,聲音不能強化戲劇感情,卻把觀眾帶向分岔岐路,精神渙散,焦點也渙散了。
從《刺陵》到《蘇乞兒》,不論是主演或友情客串,周杰倫確實想要開發多元戲路,但是單調的聲音表演絆住了他,也局限了他,如果不能突破,還是繼續做他自己,那麼,寫曲唱歌或許是他自在的伸展空間了。
3月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誰是奧斯卡贏家》
下星期一就是一年一度的奧斯卡盛會了,本屆奧斯卡的討論焦點包括:
一,《阿凡達》能否大獲全勝?《危機倒數》有沒有勝算?
二,前妻與前夫,誰技高一籌,誰會是贏家/《阿凡達》與《危機倒數》不是冤家不聚頭,也因為有懸疑,才會引人入勝。
節目一開始就連放四首本屆奧斯卡入圍的最佳歌曲作品。
本段音樂:
《阿凡達》原聲帶
《公主與青蛙》原聲帶
《華麗年代》原聲帶
《放牛班快樂頌》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誰是奧斯卡贏家》
我不知道《阿凡達》與《危機倒數》,究竟誰會得獎,但我看好《天外奇蹟》一定會摘下最佳動畫片和音樂獎。
本段音樂:
《阿凡達》原聲帶
《天外奇蹟》原聲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誰是奧斯卡贏家》
三,女星之爭/從來沒有得過影后的珊卓布拉克與得獎無數的梅莉史翠普,誰才是最後贏家?
四,男星之爭/是真本事的帥哥喬治.克隆尼獲勝?還是從來沒有得過桂冠的傑夫布里吉獲勝?
五,男女配角獎呢?
《美味關係》原聲帶
《惡棍特工》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2部份
最新電影:《華麗年代》
誰是費里尼?他是才氣縱橫的義大利國寶導演
寫實主義揚名,抽象主義成為大師/
花錢如流水,情感如浪子,創造了無數傳奇/包括狗仔隊
娶了身材嬌小的女明星做妻子,卻在銀幕上打造了無與倫比的肉彈巨星
打造了永遠不知道如何使用的巨大布景
永遠沒有劇本的創作者
本段音樂:
《8 1/2》原聲帶
《華麗年代》原聲帶
蘇乞兒:畫虎不成反類犬
《蘇乞兒》可能會確定兩個人的電影地位:首先,袁和平可能還是專心做武術指導比較好;其次,周杰倫的口條實在很遜,局限了他的表演。今天先談袁和平。
《蘇乞兒》除了部份武打場面外,一無可觀。用來宣傳標榜的三D電影,基本上是災難;戲劇層次呢,隨便一本武俠小說都可以把故事說得更有力一點,更糟糕的是,最後的一段醉拳傳奇,根本就是蛇足,加了不能替蘇乞兒的人物性格加上任何分數,卻徹底暴露了編導不懂戲劇為何物。
沒有《阿凡達》,《蘇乞兒》的三D特效也許還有點行銷噱頭,但是既有珠玉在前,不懂藏拙,強要出頭,就註定獻醜,因為「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強要C咖比A咖,不是自暴其短嗎?
《蘇乞兒》的三D特效基本上還在家家酒的學習階段,粒子粗糙還不是大問題,數位精算不能與人物動作合節入拍,才是致命要害。
《蘇乞兒》三D特效的主要場景發生在趙文卓飾演的蘇燦與周杰倫飾演的武神在神殿比畫學藝的場合;以及蘇燦殺到安志杰飾演的袁烈官邸,想要救出妻子和小孩,兩人因而跳進井中,沿著井壁對打的場景。
神殿對打的人物走位還算精準,但是灰濛濛的美術質感,有如才剛學藝的門徒習作,與《阿凡達》對比,寒酸得有如陽春麵,淡且乏味。
嚴重的是井底對決戲,經典的武打電影都曾經強調過對戰英雄腳踏狹牆雙壁,上下拚戰的戲,那是考驗演員真功夫的硬本事,原本亦是袁和平武術指導上的強項,但在三D呈現上,井壁卻不再是實景,黑鴉鴉的一片,固然符合井底光源有效的實情,卻也突顯了合成特效的簡陋,腳踏虛空的結果就是讓原本可以拳拳到肉的武打魅力渙然盡失,假到讓人無法忍受了。
至於兩人一路從井底竄上地面,再戰數回合時,腳步踩踏過井邊的戲更充份暴露了合成背景與實景不搭,理應一腳墜進井底的「意外」驚呼!
我無意吹毛求疵,但是這麼急就章,如此簡陋的三D特效,是不是不做比做更好呢?柯麥隆練劍十年,就求神功練成,一劍震江湖,袁和平倉卒出手,不但贏不得同情,反而失去了自己最引以為傲的肢體奇觀,擅長的本事不去揮灑,卻陷進了自己完全外行的特效,《蘇乞兒》的投資與嘗試何只是失算?
其次,既然從頭到尾只有武神陪著蘇燦練功,又何需劉家輝飾演的白鬚翁在旁叨叨碎唸?既然白鬚翁會消遣蘇燦又是一個「想要報仇」的習武之人,何以又會鼓勵武神陪練呢?前者顯示袁和平盡心照顧好友劉家輝,卻不知道該如何釀製好戲讓好友發揮;後者則顯示袁和平根本無暇顧及劇本的周延性。
正因為劇本乏善可陳,以至於袁烈與袁英(周迅飾演)的曖昧兄妹情,就疲軟無力到看不出變態濃情,甚至於壓軸的醉拳單挑摔角武夫更是一廂情願,不通到了極點。沒有這段戲,《蘇乞兒》的悲劇依然成立,多了這段戲,《蘇乞兒》的功夫也無法讓人更感動,因為同樣要莫名其妙地讓武神再度顯靈開示在前,最後也是自己吐血倒地,還要袁英顯靈叫他站起來,再由一位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司儀在暗處高喊著:中國人站起來了!這種只會灑狗血,虛情假意的煽情法,功力只及《葉問》的萬分之一,充份暴露了袁和平在戲劇要求上的草率不講究(不知是不是有製片強加干預的結果?),如果這種成績也算是他認可的作品,到此為止,也許是比較明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