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指令:記者的角色

電影有時寫實,有時夢幻,一旦標榜寫實,人們就只會以放大鏡檢視其寫實的逼真程度,略有逾越,就會吹毛求疵,挑三揀四了起來。

 

英國導演保羅.葛林葛拉斯(Paul Greengrass)執導的《關鍵指令(Green Zone)》,請來了不少打過美伊戰爭的士兵客串臨時演員,沙場動作果然有模有樣,很具震撼效應,但是,Amy Ryan飾演的華爾街日報記者羅荔亮相時,全片的寫實力量就打了折扣。

 

羅荔是女記者,派駐在伊拉克前線,負責寫伊拉克戰事報導,寫實不寫實,與她的性別無關,而與她的採訪表現有關。別誤會,好記者不分性別或膚色,只要用心,敏感度又高,男男女女都可能成為大記者,前線記者也不一定要穿著迷彩裝,戴著鋼盔往前衝,才能在槍林彈雨中跑出獨家新聞。

 

問題出在她和線民葛瑞格.基尼爾(Greg Kinnear)的互動。

 

葛瑞格.基尼爾在《關鍵指令》中飾演美國國防部派駐伊拉克前線的文職首腦克拉克,為了讓美國名正言順地進攻伊拉克,他曾飛往約旦私會伊拉克將領,取得確有毀滅性武器的「承諾」,因此促成了美國的軍事行動,他的計謀需要媒體呼應與報導,於是羅荔就成為克拉克拉攏的對象了。

 

gz016.jpg

記者都想跑獨家新聞,但是很多獨家仰賴人脈在經意或不經意之間流瀉出來,認識的高官越多,越有機會從閒談中聞嗅出蛛絲馬跡,所以,記者雖然經常得扮演第四權的監督角色,卻也不時會與採訪對象暗通款曲,交換利益,懂得記者的心,就容易操控記者,達成自己的目的。

 

關鍵在於記者求真,記者的名望不只建立在獨家新聞之上,同時還得是正確的獨家新聞才行,否則就成了御用傳聲筒,或者打手,不幸,羅荔不但是傳聲筒,也是打手。

 

克拉克是她認識的高官,也是最權威的消息來源,不信他,要相信誰呢?問題就在於不論克拉克餵什麼,她就信什麼,一五一十照寫,官員自稱握有可靠情資,再加上媒體信誓旦旦,寫得活靈活現的報導,不就是理應外合的聯合造勢嗎?有了媒體圍勢,官員真的就可以呼風喚雨了。

 

但是所有的獨家新聞都需要事實佐証,美軍都把伊拉克抄翻了一遍,卻什麼鬼武器都沒見到,糗的不只是官員,媒體亦很尷尬,忙個半死的美軍戰士,回頭問了一聲羅荔說:「妳寫的這些報導,難道都不查證的嗎?」

 

查證確實應該,但是敵對國家的記者如何查證敵國的情報呢?單方面的「有聞必錄」成為記者最尷尬的採訪考驗,面對無從查證的獨家新聞,寫?還是不寫?gz03.jpg

 

這些新聞採訪的困境都不是《關鍵指令》的缺撼,全片最尷尬的處理是羅荔一見到克拉克就可以湊近身旁,提出諸多需要獨家專訪在押人質的耳語要求,克拉克不是普通人,他等同前線指揮官,隨時可以召開記者會,只要他公開亮相,會上前纏問的記者絕對不會只有羅荔一人,為了因應戲劇要求,羅荔有了多次近距離交談的機會,但也是這個戲劇要求,讓全片的寫實力道渙然盡失。

 

為什麼?新聞發言人在記者前亮相,其他記者是瞎了?還是死了?怎麼可能任由他單獨與羅荔交談?卻無人插嘴打斷?為了突顯羅荔,卻不小心「謀殺」了其他記者,成了《關鍵指令》最失算的場面安排了。

 

政客利用媒體,確實是《關鍵指令》批判的政治黑幕之一,但是批判立論欠缺實務立場,力道就遜色了,《關鍵指令》的得與失,因此就格外值得參考了。

3月2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320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眼淚》

專訪鄭文堂導演

tr321.JPG

為什麼是這個片名?為何是這個題材?刑求的警察,死囚的子女,中風的妻子,復仇的女人,人生有多少解不開的仇恨,人生有多少償還不了的罪孽?人生有多少罪惡的煎熬?

 

有沒有看過卡繆的《異鄉人》?知不知道男主角何以被判刑?《眼淚》的片名就是這本小說來的。當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亦提供了很多解讀電影的線索。

 

當然,如果你熟悉李師科的華南銀行搶案,知道有位計程車司機王迎先曾遭警察刑求認罪,卻跳河自盡的往事,就更清楚《眼淚》的內涵了。

本段音樂:

《眼淚》原聲帶

Ian Janis精選集Billie’s Bones

I Hear You Sing Again      

        Dead Men Walking                

        Save Somebody             

        When I Lay Dow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法國電影:《放牛班快樂頌》

因為奧斯卡音樂獎項的提名,我最近才特別去看了《放牛班快樂頌(Faubourg 36Paris 36)》 ,看了才知道,這部電影與《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一點關係都沒有,更別說是快樂頌了。唯一的連結是《放牛班的春天》製片、導演和主要演員再度合作

f36-018.jpg

你還記得《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那位音樂老師叫什麼名字?他所處的年代又是那個年代呢?那時候的人如何倒數過新年?

本片主軸在於透過父子親情,介紹一個遙遠的時代。監護權激發的父權/劇場經理的振作圖強

本段音樂:

《放牛班的春天》原聲帶

《放牛班快樂頌》原聲帶

 

關鍵指令:男人的戰爭

一個男人被另一個男人壓制地上,從上到下,由前到後,徹底都被摸了一遍,這是騷擾?還是愛情?電影中出現這樣的畫面,你會認為這是怎樣的一部電影?同志電影?情欲電影?摔角電影?還是吸血鬼電影?

 

你很難想像這樣的情節會發生在戰爭電影中,而且是自家人壓制摸遍自家人。

 

這正是英國 導演保羅.葛林葛拉斯(Paul Greengrass),的新作《關鍵指令(Green Zone)》中最讓我意外,卻也最覺有趣的一個畫面。

 

被壓在地上的是飾演陸軍准尉羅米勒的麥特.戴蒙(Matt Damon),把他壓在地上的則是飾演美軍特勤隊長布里格的傑森.伊沙克斯(Jason Isaacs)。

 

GZ457785.jpg

他們的相鬥,並非理念有了衝突,亦非爭名奪利的內鬨,更不是大水淹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得了自家人,而是主子不同,指令不同。傑森直接替國防部派駐伊拉克的前線指揮官工作,不但有特權,還有最先進的配備。米勒開裝甲吉普車,布里格駕駛直昇機,從配備上,就可看出他們的身份位階,還沒比畫,氣勢上就先輸了一截,何況布里格手上還拿著一張命令,勒命米勒交出手上的伊拉克人質。

 

他們的相鬥,關鍵在於米勒急著追查真相,而且直逼核心,可能會壞了國防部改造伊拉克的大局,於是布里格奉命攔截人質,從米勒手中接收所有的證物。米勒推有的最重要的物證就是一本記戴伊拉克將軍戰犯下落的筆記本,米勒當然不肯,布里格只好動用蠻力,出其不意地猛然攻擊米勒,把他擊倒在地,再強壓其上,開始搜身,非要把筆記本給找出來不可。

 

布里格位階比他高,下手比他狠,米勒失去先機,吃了悶虧,只能趴在地上,任由布里格「上下其手」,這場被男人摸光光的摸身戲,不但是騷擾,更構成了羞辱,但是他早做了安排,筆記本早就暗交伊拉克友人處,布里格摸了半天,毫無所獲,只能倖然起身,憤而走人。

GZ457789.jpg

 

戰場上拚戰的戰士,一旦遭人壓制,即屬奇恥大辱,對方要是敵手,自己早就小命不保,就算對方是自己人,也夠顏面無光,難以再帶領自己手下,但是韓信尚且能受胯下之辱,米勒忍下摸身之辱,也就不讓人意外了。因為只有別有鴻鵠之至,才能忍氣吞聲,追尋未來的勝利。這也是為什麼從地上爬起來的米勒理應火冒三丈,卻也只是擦掉鼻血,立刻找回筆記本,繼續追查真相。

 

出糗是真的,忍辱亦是真的,下屬眼睜睜看著長官被悍人斯負,大家都很尷尬,亦是真的,在戲劇世界中,米勒必定能討回公道,更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必然公式,問題在於布里格只是執行命令,不問是非,只求使命必達,對自家人他還是手下留情,沒有嫌米勒老是壞他好事,乾脆殺紅了眼,一槍把米勒給殺了,一了百了;米勒同樣是忠心耿耿,為國家賣命的好軍人,但他多了點良知,多了點判斷,所以他的含屈忍辱,反而形成曖曖內含光的人格光環,那是編導對男主角的偏愛與寬容,讓他終於得能在堅信不移的信仰中,找回榮光。

GZ460118.jpg

 

友軍比敵手更可怕,同袍比對手更難測,《關鍵指令》並不是第一個做這種論述的電影,但是米勒接受CIA的安排,卻立刻被國防部長官譏笑他選錯了邊,身不由己的際遇,突顯了美軍陣營裡的爾虞我詐,長官與部長,總統與國家,究竟誰比較大?究竟誰說的話才算數?絕對的服從,究竟是愚忠?還是真聰明?《關鍵指令》中上下其手的摸身戲,因而有了讓人沈思咀嚼的綿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