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殺比爾;臨陣換角學

先說成功的案例嘍!

 

你還記得《追殺比爾》這部硬把一集電影拆成兩集的作品嗎?導演昆汀.塔倫提諾是出了名的鬼才, 從選材到選角都很有一套, 否則一部集亞洲武俠與美國西部電影精華的作品, 怎麼可能吸聚了那麼多的討論能量與焦點?

 

《追殺比爾》中真正的主角當然要算是熬了快要三個半小時,最後才壓軸現身的尿大反派比爾,電影中,這個角色是由電視影集《功夫》的知名男星大衛.卡拉定擔綱,但是多數人並不知道,最初塔倫提諾中意的人選並不是大衛,而是金像獎影帝華倫.比提。

 

華倫.比提的外型的確不如大衛.卡拉定陰狠 ,但是他絕對比大衛會演戲,也比大衛更有票房號召力,昆汀會換人,當然有苦衷,一切只因為《追殺比爾》的原始靈感就來自大衛,有關比爾的角色性格和談吐神采更是直接翻版自大衛, 有好萊塢頭號獵人外號的華倫.比提畢竟少了幾分江湖氣,沒練過功夫的他,身形手腳也不像功夫高手,早點換手,讓本尊現身說法,非但不是災難,反而是英明的 決定呢。

 

更重要的是這個換人的秘密,一直保守了快兩年,直到最近大衛. 卡拉定接受芝加哥論壇報的專訪才曝光,沒有影響到華倫.比提的名譽, 也沒有影響電影票房, 更不致於讓華倫.比提產生電影公司故意用他的名聲炒做新聞的誤會, 真的可以算是情義與利益兼顧的理想處理手法了。

 

至於臨陣換將的失敗案例則是兩部籌備期間就備受矚目的大製作《特洛依:木馬屠城》和《大法師吸魂首部曲》。

 

《特洛依:木馬屠城》是在電影都拍好了,都辦了觀眾試映會了,才決定撤換作曲家蓋布律.雅赫, 改由《鐵達尼號》的作曲家詹姆斯.霍納接棒,音樂是好或壞,如果以見仁見智來回應,其實很不負責任,因為雅赫事先花了一年多的的時間做古希臘音樂研究,也 找到希臘女歌手來主唱,功夫下得很深,臨時接棒的霍納怎麼可能在三個星期的時間裡做出格局完全不同的史詩音樂呢?製片的非份要求註定了霍納的音樂勉強可以 交差, 卻完全聽不出獨特風味的結果,甚至只要你耳朵夠尖,都可以聽到譚盾等人的知名電影配樂痕跡呢!

 

《大法師吸魂首部曲》則是好萊塢2004 年的醜聞, 當初好萊塢願意投資文人導演保羅.許瑞德來替經典恐怖片拍前傳,不可能沒做過評估,更不可能不知道保羅的過去電影的清泠風格,等到電影都拍完了,才嫌電影 不夠刺激,另外找導演重拍, 這不是好萊塢太有錢了,就是頭嗀壞了,因為就算狠心斷臂, 也該找個年輕有為的好手來接棒吧,為什麼挑來挑去,就還是找了早就江郎才盡的雷尼.哈林接棒呢?前面錯了,也就算了,認賠重拍的第二次,還是換錯人, 那就真的不能怪別人,更不必怨票房不如理想了

 

2004的好萊塢浮沈錄不只是茶餘飯後的閒話,對不景氣的台灣製片應該也有啟示,好不容易有拍片機會的人,要怎麼把握可能是一生僅只一次的圓夢機會呢 ?答案啊答案,真的是在茫茫的風中了!

少女奧薩瑪:女性悲歌

2004只剩最後五天了,我的工作和朋友們最近不約而同都需要我來回顧過去這一年的觀影心情,人的記憶是有限的,除非你真的曾經在看過每一部電影之 後都做了詳細筆記和資料整理,多數時刻,一個星期之後你就已經忘了上星期曾經看過的某些電影的內容(我指的是那些和我一樣,每星期要看三到五部的人)。

 

然而,更多時候,我們還是會與許多電影擦肩而過,有時候是試片時間不對,你另有要事,完全配合不上,後來,又沒有空到戲院去補看;有時候,則是根本 沒有試片就直接映演,你如果沒有經常看電影廣告,根本就不知道這些值得看的電影已經上映了;還有呢,有些電影因為片商不看好戲院票房,乾脆就直接發行 DVD了,如果你不常跑租售店,你也會錯失許多珠玉;更奇特的是,台灣每年大大小小十多個國際影展,都會有一些過去不曾,未來也沒有機會做商業放映的電影就做一到三場的短暫放映,沒看過的人,可能一輩子就再也沒機得見了……

 

所以呢,每年的電影回顧,絕大多數都只能瞎子摸象,摸到啥就說啥了,所有的專家片單,其實都是一家之言的片面觀點,參考就好,看過的電影可以讓你再回想,沒看過的電影就試著去找來看看吧!

 

2004的最後幾天,我試著就要去補回這一年應該要看,但就是一直不曾看過的電影,今天的功課就是一部看得我目瞪口呆的電影《少女奧薩瑪(OSAMA)》,而且是才看了前二十分鐘的戲之後,就立刻覺得自己的2004十大電影片單要立刻更換,才不會丟臉。

 

《少女奧薩瑪》的導演席迪克.巴馬克(Siddiq Barmak)是阿富汗人,卻是在莫斯科學的電影,本片是他在塔利班政權垮台,聯合國接管阿富汗後回到故鄉所拍的第一部劇情片,光看得獎紀錄就夠唬人的: 2003坎城影展的金攝影機獎,2004金球獎的最佳外語片但是電影的婦女處境及人性主題,才是電影真正超越文化藩籬,感動人心的關鍵所在,他的反省精 神和揭發民族瘡疤的人道精神更讓阿富汗人感動身受,當局在2003年四月任命他負責阿富汗兒童教育運動(ACEM),基本上也是一部良心電影所帶動的具體影響。

 

《少女奧薩瑪》的一開場就讓人難忘。一個油嘴滑舌的少年面對著攝影機要美金,他的身後是一群罩住臉蛋的阿富汗寡婦走上街頭抗爭,他們要工作,要有飯 吃,不要政治,但是當權的宗教狂熱人士,卻是口號喊得震天價響,時間到了就要去拜神,非常堅持自己的偏執理念,卻罔顧人民基本需求的莽漢,連只能以巾布遮臉的婦女都要上街抗議的時候,民怨當然是高昂悲憤的,然而,水柱和棍棒卻也是獨裁政權從來不曾忘記與放下的武器,在寡婦與民兵的強烈對比下,阿富汗女人的悲情已經直接跳進 銀幕,讓世人對於這塊土地上的婦女寄予無限的同情。

 

然而,阿富汗一直是父權為主的國家,大男人認為女人露臉露腳都是丟臉的事,讓老婆和別的男人講話更是男人的奇恥大辱,但是家裡男人都死光的家庭,女 人不拋頭露面,要怎麼生活呢?老祖母只能一直用彩虹傳說來安慰饑寒交迫的媳婦和孫女,傳說中形容拚了老命去工作養家的少男,實在吃不了苦了,只盼雨後能見 到彩虹,因為在彩虹底下,男人就會變成女人,就不需要再賺錢來養家。這是大男人用來誇耀男人辛苦持家的傳說,然而,電影中卻轉變成大人決定把女孩的頭髮剪 短,穿起男孩的衣服,就可以拋頭露面去賺錢的生計。

 

電影就從父權社會的觀點轉進女性的視野,但是又立刻面臨著無所不在的強大父權挑戰,男孩必需上課學可蘭經、要受軍訓,要上洗澡課洗淨夢遺的肉身,還 要爬樹以証明自己有男兒氣,確為男兒身……十二歲的少女,如何一肩承受起這麼強大的父權壓力呢?每一次事件,都讓觀眾強烈感受到阿富汗人的男女不平權現 實;每一次衝擊,都讓人對於阿富汗女人的際遇有更多的同情與不捨。

 

因為賓拉登的關係,很多人認識了「奧薩瑪」的阿拉伯文小名,其實這是個中性的名字,男人女人都試用,本片女主角以此為命,就是反應了她女扮男裝的矛 盾處境。在好萊塢的世界裡,「性別錯亂」與「男女變裝」,都被定位為喜劇電影的魅力元素;在東方世界裡,「祝英台」與「玉嬌龍」的變裝也有著強烈的女強人 色彩,都是迎合戲劇需要的包裝手段,但在「奧薩瑪」裡,卻讓我們看到一個包裝在男兒軀體下最無助的女兒靈魂。

 

《少女奧薩瑪》的劇情很簡單,技法更是乾淨俐落,不玩弄技巧,一切只因劇情挖掘了人間最難堪的生存現實你要活下去?還是餓死?扮男扮女的宗教犯禁 重要?還是活下去重要?濃烈的生命困境,創造了一個讓人無法迴避,無法不去思考面對的主題,演員都是非職業演員,但是生命的困境和殘忍的人生真相,他們的 一舉一動都再真實不過了。

 

2004的最後時候,我很慶幸自己即時補齊了這部電影,更要向大家推介這部已經發行DVD的佳作。

 

2004回顧:年度音樂

一直守候到耶誕節的凌晨三點,都沒有見到聖誕老公公,當然也就沒有從天而降的禮物了,不過,唯一撿到的福氣是早上終於可以賴床賴到十點半,這好像是2004第三個奢侈的早晨。

 

耶誕節做什麼呢?看法國佬登上101嗎?看看就好,心裡想著上樓容易下樓難,如果要他爬下來,不是高空彈跳哦,那才是真難吧?合觀山下雪了?真好, 台灣終於西化了那麼久了,終於能夠有名副其實有個銀色耶誕了,可是,我們少了自己的耶誕歌,一切都是洋歌,不管是古典或是流行,電台商場上,以及我們掛在 唇齒間的樂聲全都是洋人的作品,昨晚十點了,你還可以看到TASTY餐廳有人排隊等著最後的耶誕晚餐,消費市場的耶誕風反應的是我們的文化氣運,不是好不 好的問題,而是實際的情景。

 

把心收好,我繼續做著2004的整理工程,晨起就想聽音樂,今天就來做音樂的總整理吧。

 

2004的台灣金馬獎把最佳電影音樂頒給了「2046」,得獎的是日本人梅林茂和德國人RAEBAN;電影歌曲則由張羽偉替「豔光四射歌舞團」所寫 的「流水豔光」獲得。就音樂成就而言,這兩部電影的樂音響起時,情緒都格外煽情動人,得獎幾乎是不會有人反對的。如果你還來不及看這兩部電影,找DVD來 看,你會有很難忘的2004印像。

 

2004年初則是另外風情,霍華.蕭爾的「魔戒三部曲」以王者姿態襲捲了主要電影競賽獎項的獎座。相對之下,蓋布瑞.雅赫、傑克.懷特與史汀等人替「泠山」打造的音樂和歌曲就被迫窩居一角,著實可惜。

 

但是對我而言,菲力普.葛拉斯替紀錄片「戰爭迷霧」所打造的主題音樂,也是神采煥發,非常精彩,勞勃.阿特曼在「舞動世紀」中的音樂處理,也讓人一聽就難忘。至於蓋布律.雅赫被臨陣抽換音樂的「特洛依:木馬屠城」風雲,則是最大的遺憾。

 

2004的電影音樂也有一些可以拿來對比的參考,好萊塢的「末代武士」何等煽情,山田洋次的「黃昏清兵衛」何等淒美,但是音樂風格卻在漢斯.季默與 富田勳的打造下,不約而同呈現了內斂卻不失嫵媚的東方風情,如果再搭配鈴木慶一替「盲劍俠」所打造的浪人武士樂章,同時再來比對梅林茂極其好萊塢風格的 「十面埋伏」音樂,以及周星馳在「功夫」中雜抄百家的音樂妙用,其實是百花齊放的多元樂章。至於音樂風格非常近似的「錯的多美麗」和「王牌冤家」也有低限 主義的漂亮風情。

 

2004也是電影音樂大師凋零的日子,從艾默.柏恩斯坦、傑利.高史密斯到黃霑,他們揮手告別了人間,留在人間的精彩樂章依舊在好多人的心目中迴旋呢。

2004即將送別,2005即將來到,一代新人即將換舊人,新的一些電影競賽名單正陸續出爐,我稍稍做了整理,就權且充做展望未來的風向指標吧。

2005金球獎電音樂獎項提名名單

最佳配樂
Million Dollar Baby
登峰造擊, Clint Eastwood 柯林伊斯威特

Finding Neverland 尋找新樂園 , JAN A.P. KACZMAREK卡茲馬瑞克
Sideways
尋找心方向 , ROLFE KENT洛夫肯特

The Aviator 神鬼玩家 , HOWARD SHORE霍華蕭爾

Spanglish 真情快譯通 , Hans Zimmer 漢斯季默


最佳歌曲

Shrek 2 史瑞克2 “ACCIDENTALLY IN LOVE”(Adam Duritz, Dan Vickery, David Immergluck, Matthew Malley & David Bryson)
02.The Polar Express
北極特快車
“BELIEVE”(Glen Ballard & Alan Silvestri)
Alfie
阿飛外傳
“OLD HABITS DIE HARD”(Mick Jagger & David A. Stewart)
03.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歌劇魅影 “LEARN TO BE LONELY”(安德烈魯伊韋伯
; Charles Hart)
04.Hotel Rwanda
盧安達飯店
“MILLION VOICES”(Wyclef Jean, Jerry “Wonder” Duplessis, Andrea Guerra)

葛萊美獎
Best Score Soundtrack
1.Angels In America《美國天使》 Thomas Newman, composer

2.Big Fish《大智若魚》 Danny Elfman, composer
3.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王牌冤家》  Jon Brion, composer
4.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John Williams, composer
5.The Lord Of The Rings – The Return Of The King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Howard Shore, composer

Best Song
1.《史瑞克2》/
Accidentally In Love (From Shrek 2)
David Bryson, Adam Duritz, David Immergluck, Matthew Malley & Dan Vickrey, songwriters (Counting Crows)
2.
《佳麗村三姐妹》/
Belleville Rendez-Vous (From 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
Benoit Charest & Sylvain Chomet, songwriters (-M-)
3.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
Into The West (From The Lord Of The Rings – The Return Of The King)
Annie Lennox, Howard Shore & Fran Walsh, songwriters (Annie Lennox)
4.
《冷山》:
The Scarlet Tide (From Cold Mountain)
Henry Burnett & Elvis Costello, songwriters (Alison Krauss)
5.
《冷山》
You Will Be My Ain True Love (From Cold Mountain)
Sting, songwriter (Alison Krauss)

The Golden Satellite Award
電影音樂

1.
《尋找新樂園》:Jan A.P. Kaczmarek Finding Neverland,
2.
《神鬼玩家》
:Howard Shore The Aviator
3.
《超人特攻隊》
:Michael Giacchino The Incredibles
4.
《蜘蛛人2
:Danny Elfman for Spider-Man 2,
5.John Swihart for Napoleon Dynamite
3.
《阿飛外傳》
:John Powell, David A Stewart and Mick Jagger for Alfie.
電影歌曲

1. 《北極特快車》Alan Silvestri and Glen Ballard / “Believe” from The Polar Express.
2.
《盧安達飯店》
:”Million Voices” from Hotel Rwanda,
3.
《來跳舞吧》
:”The Book of Love” from Shall We Dance,
4.
《阿飛外傳》
:”Blind Leading the Blind” from Alfie,
5.
《浴火英雄》
:”Shine Your Light” from Ladder 49
6.
《歌劇魅影》:”Learn to be Lonely” from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情鍵四分鐘:驚悚人生

看電影看了半世紀,很少有電影嚇到我,但是《情鍵四分鐘(Vier Minuten)》的第一場戲,卻讓我看了毛骨悚然。

 

關鍵在於一具屍體。那是一具吊死在監獄牢房中的屍體。

 

人死了成為屍體,就不會再動彈了,理應不會再帶來驚悚威脅,何以會讓人毛骨悚然?

 

答案是一切都還要回到人的身上。

 

046169404.jpg

《情鍵四分鐘》導演克理士‧柯勞斯(Chris Kraus)的鏡頭是緩緩對著屍體的腳部順著牢房臥鋪往上攀升,這位囚犯在牢房中自縊,上吊高度大約就是就窗台到地板而已,鏡頭的緩慢運動讓我們一點一滴確知她死了,她不會動了,但是往上攀升的鏡頭卻也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具肉體,一具同樣不會動的肉體,安靜地躺在臥床上鋪。

 

那是另外一具屍體嗎?就在你正忐忑難安之際,那具肉體動了,突然就彈跳了起來,那是我受到的第一個驚嚇。

 

她是女主角珍妮,她剛從睡夢中驚險,就在睡眼惺忪之際,如果猛一回頭看見身後有具上吊死屍,她會不會嚇得魂飛魄散?

 

你的心就在珍妮回頭一望時,險些跳了出來,你害怕她會受驚,會嚇出超人的聲波能量,於是你悄悄在心頭喊著:「不要,不要回頭!」

 

但是,意外的,珍妮回頭了,可是卻什麼都沒有發生。珍妮幾乎連眉毛和眼神都沒有多抬一下,也不去細看死者面容,反而是極其低調又冷靜地從屍體身上挖出一根菸,抽了起來。

 

珍妮是麻痺不仁?還是冷血無情?或者兇殘成性?生與死都不在乎的她,究竟有多少不堪的往事?讓她如此絕望枯槁?這樣的破題論述,是不是能讓珍妮成為你最好奇,也最想了解的對象?驚魂甫定的我就被這場戲牽繫進《情鍵四分鐘》的劇情了。

 

可是,我更怕的卻是自己的第二個:「不要!」

 

046169403.jpg

《情鍵四分鐘》是一部教育電影,是一部音樂電影,也是一部愛的電影,垂垂老矣的音樂老師杜魯德在退休前夕遇見了音樂天才珍妮,願意訓練她成冠軍琴手,珍妮有音樂天賦,卻被控謀殺罪關進了牢籠,獄中歲月長,能夠彈琴,生活就不會太無聊,於是,最痛恨音樂比賽的珍妮還是接受了鋼琴訓練,名師加高徒果然無往不利,接連奪冠。

 

練琴,讓珍妮的獄中歲月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氣息,也讓她過去精湛的技藝得能溫故知新,杜魯德的頑馬駕馭法,確實可以提供為人師者做參考,可是乖巧的珍妮卻從杜魯德的細緻中聞嗅到了不一樣的氣息:那會是老女人對小女生的同志情嗎?

 

問號剛竄出來的時候,就是我第二回高喊:「不要!」的時刻。

 

理由很簡單:人生動心的理由很多,可以是因為音樂,因為藝術,因為教育,更可能是因為愛情,但是把這場師生緣用同志來註解,是不是太簡化了?是不是太老套了?046169402.jpg

 

答案,寫在《情鍵四分鐘》的劇情中,有賴影迷去看片發現真相。基本上,我還能接受導演的安排,在似有若無中,在柏拉圖式的心靈感受中,《情鍵四分鐘》最迷人的論述是:也許你的懷疑都是真的,但是結局卻未必會照你所期待的方向去發展,人生最珍貴的良知就在於你能決定自己的生命方式,在關鍵時刻,在別人都已安排妥當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路。

電影一百年;網站功能

才剛寫完電影百年的文章,轉身就看到香港電影協會也打算在明年三月二十七日舉辦香港電影百年的活動,除了要評選百年來的百大華語片之外,還要擴大舉辦頒獎活動,台灣導演李安和侯孝賢都已受邀出任頒獎人。

 

是的,電影百年的大事大活動,香港人也不想缺席,剩下的是台灣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有意義的事。台灣每年大大小小的各種影展不知凡幾,多數都 是開發外國新焦點,爭相引進新片,開啟國人視野,我對這樣的活動一點都不排斥,但是相對之下,對於本土電影的經營不就顯得太寒傖了嗎?

 

美國有好萊塢,拍出了風靡全球的賣錢電影,勢力無遠弗屆,但是美國另外有一個美國電影中心(American Film Institute簡稱AFI),這個單位卻很努力地要從美國的電影資產整理出更有時代風貌的容顏,讓新生代的影迷都能體會到過去一百年的歲月裡,曾經有 過多少精彩的作品和明星。

 

經營電影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電影中的人事物都發展成讓世人永懷珍藏的話題和寶庫,需要眼光、魄力和財力,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點選http://www.afi.com/去看看他們做了些什麼事。

 

AFI辦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明星、百年百曲這類的專家票選活動,其實一點都不讓人意外,每個活動只要辦了就一定會產生火花,不管你最懷念的歌曲 是「綠野仙蹤」的「Over the Rainbow」或「北非諜影」的「As Time Goes By」都還有些討論空間,但是你一定會好奇為什麼「畢業生」的「Mrs.Robimson」會打敗千千萬萬的電影歌曲排名第六?是的,好奇,或者不滿,都 是研究電影的觸媒轉換劑。

 

但是,這個電影協會不是只有這一招半式,他們還會舉行最佳電影對白、百大喜劇、百大英雄與惡棍、百大愛情等活動,卻是三不五時就會吸引媒體報導,更 會吸引愛看電影的朋友來對照這份名單,距離自己的品味有多遠?還有多少電影要去補看?是不是要寫文章來辯論?每一種回應,不論是正面或負面,其實都是電影文化的寶藏,值得珍惜和珍藏。有空的朋友就到下面這個網址去看看人家做了多少有趣的事吧!(http: //www.afi.com/tvevents/100years/quotes.aspx

 

 

 

網路世界真的可以做很多事,只看你心力盡了多少,今年金馬獎的終身成就獎頒給了阿匹婆,有很多人覺得不解,畢竟阿匹婆的主戰場是在電視,她在「熱帶 魚」、「悲情城市」和「美麗在唱歌」中都只是驚鴻一瞥,但是既然終身成就獎都頒了,是不是有人可以為她在網路上立傳,讓後代人都能查考景仰呢?

 

其實不只是她,各個獎的得獎人都應該有這樣的版面才好,美國的奧斯卡網站就做得很好,任何得獎者都有一定的篇幅可以查考到相闗資料,大家不妨上去金馬獎網站去看看 http://www.goldenhorse.org.tw/2004/

),然後再彎到奧斯卡網站去看看,你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http://www.oscars.org/index.html ),經濟規模不一樣,網站內涵自然有別,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問是在於我們有沒有見賢思齊,有沒 有真正想要為台灣電影留下一點什麼紀錄?

 

公元2005年誰在領導台灣電影?企圖心和實際作為,就是最佳的檢驗。

 

最後呢,要請大家也上上電影資料館的網站上去看看,http://www.ctfa.org.tw/

上的電影教室內容都很不足夠的,遠不如AFI的規模,但是我要強調的是企圖心,這個網站是外國人認識台灣電影的重要管道,只要有人開始整理台灣電影和台灣 影人的資料,就可以做為台灣電影研究的基地;甚至再請工程師連結所有線上拍片者的公司、導演的信箱或網站,不也就是台灣電影對海外發展的重要基地嗎?

 

公元2005年誰在領導台灣電影?企圖心和實際作為,就是最佳的檢驗。

電影一百年;華人態度

許多人都知道,公元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法國人盧米葉兄弟在巴黎大咖啡店印度沙龍中公開放映了十部影片,電影史學家都同意這一天就是電影正式誕生的日子。

 

一八九六年,盧米葉兄弟旗下的放映師來到了中國上海,也公開放映了盧米兄弟所拍攝的短片,電影進入了中國。台灣則是因為就在電影誕生的那一年,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在馬關條約中割讓給了日本,一直要到一九OO六月二十一日,盧米埃電影才到了台灣放映。

 

以上是電影放映史,華人世界的電影製作史從什麼時候算起呢?根據中國電影史料,在北京成立大觀樓影戲團的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慶泰,因為痛感「所映影片,尺寸甚短,除滑稽片外,僅有戲法與外洋風景」,他動了自己拍片的念頭。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七月,他找了攝影師劉仲倫,就在豐泰照相館中院的露天廣場上掛了一塊白布,替過六十大壽,別號「小叫天」,曾以「國家興亡誰管得,滿城爭說叫天兒」震動北京的京劇大師譚鑫培攝製了京劇「定軍山」中的「請纓」、「舞刀」「交鋒」三場戲,寫下了中國人拍電影的首航紀錄。

 

根據李道明先生的「台灣電影一百年」的文章記載:「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應該就是一九O七年二月高松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一九二二年松竹公司的田中欽導演在台灣拍攝《大佛的眼睛》,應該是台灣第一部日製劇情片。至於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則要等到三年後(即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的《誰之過》。」

 

不管是19051907年,可以確定的是2005年就是華語電影問世一百年的日子,2007年則是台灣攝製電影一百年了,遇上特別的日子,我們能做些什麼特別的事嗎?

 

目前,據我所知,台灣人很安靜,大陸人則是很積極。

 

中國知名導演最近都搶著在電影百年的時光推出新作,陳凱歌有《無極》、謝晉有《與皇帝離婚的女人》,田壯壯有《吳清源傳》,黃建新導演也親自監製了一部向《新天堂樂園》取經的新作《夢影人生》,該片由曾在金馬獎得獎的影星夏雨主演,講述了一個西部電影放映師的兒子因為電影而改變自己一生的故事。唯有百花齊放,新舊並陳,這的電影環境才有希望,沈浸在往日榮光裡的電影人是肯定沒有前途和未來的。

 

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國電影家學會也會有一連串的紀念研討會和作品發表,最受矚目的當屬名導演斯史匹柏、奧利佛.史東,演員史特龍、安潔莉娜.裘莉等40位美國好萊塢名人於20053月到7月間分批到中國,參加「世界電影論壇—-2005年好萊塢電影大師系列講座」活動。

 

北京電視臺影視節目中心更搶先一步從1226起晚上六點半左右就會在北京電視臺播出推出大型系列片《世紀影人》,以每天三十分鐘的時間向中國民眾介紹百年來的電影人故事。(

 

此外,中國影人早在2002年就有了興建第一座中國電影博物館的構想,並在北京市朝陽區南皋鄉環行鐵路試驗基地開工,預定就是在2005年電影百年紀念慶典上啟用。

 

至於,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負責編撰《中國電影百年》的電影書,將全面總結100年來中國電影的發展經驗,該套叢書分15個專題,每個專題出一本,也是計畫在2005年初出版發行。

 

此外,《中國電影片大典》預計在2005年出齊全四冊,主要內容是按照歷史順序編排中國電影史中每一部影片的基本資料,算是一本大型工具書。

 

官方機構很熱心,民間也有回應,四川成都就有個「成都電影百年大事記」的活動,紀載了過去一百年成都這個城市的電影相關活動,其中,1904129的《成都日報》上就寫著:”美國活動電戲”在蓉上映,這是成都有據可查的最早的電影放映活動,也是最早在報紙登載的電影廣告。

 

新浪網上也有個電影百年的紀念專題,大家到下列的網址上去看看http://ent.sina.com.cn/f/flim100/index.shtml,你會發現大陸人早在今年四月六日就已經開始相關的系列報導,有圖有文,資料豐富得很,對於中國電影史的解釋權,他們明顯不讓外地人掠美,連沾光的機會都不給,只能上網點選上網看。

 

台灣呢?產量銳減的台灣影壇,明年會有蔡明亮的《天邊一朵雲》亮相,而且應該會在五月前後,因為電影的情色內容和表現手法,引發電檢爭議;侯孝賢與舒淇二度合作的「最好的時光」,可望會以重現一九00年的日據時期的古典風情,讓人驚豔,但是張作驥導演、陳國富導演的新作,以及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都受困於預算和客觀條件還看不到曙光;楊德昌與成龍合作的動畫片才剛完成不到十分鐘的行銷短片,預定會在明年展開海外集資行動。香港王家衛導演的《愛神》則在盤算著要不要把四十分鐘的短片擴展成一百分鐘的長片(王家衛的底片量是夠長夠多的),總體而言,讓人期待,但還沒有太興奮。

 

最冷漠的應當是官方機構了,從文建會、新聞局到電影資料館,誰在想台灣電影一百年的事,我們可以不必管中國電影百年的事,但是看著對岸敲鑼打鼓在慶祝電影百歲誕辰,我們自己有沒有想到再過兩年,也該到我們來做呢?誰來做呢?誰來推動呢?

瞞天過海2:親親愛人

牙醫師或健康教育老師每回提到「口腔衛生保健方法」,總是念茲在茲地提醒我們:「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只要是吃過東西,就得刷牙,睡覺前更要刷乾淨。」

 

不能三餐之後都刷牙的人,醫師通情達理也告訴你那就至少早晚各刷一次牙吧,因為不管是舌頭、牙齒間的縫隙,吃東西後都容易殘存食物,孳生細菌,細菌分解食物後會產生難聞的氣味,如果有蛀牙、牙周病、齒槽膿腫,狀況會更慘。

 

這個道理,我們都懂。早上起床就刷牙,更是一般人自動會做的事,因為早晨起床我們通常會覺得口腔裡有股穢氣,關鍵在於睡眠時,口腔內的唾液分泌減少 以及舌頭作用減低,相對降低了唾液和舌頭沖洗細菌產物的作用,細菌活動力大增,因而發生口臭。一旦刷過牙之後,口氣清香,一天心情好,一天好做事。

 

這個道理,電影明星更懂。所以拍床戲或吻戲之前,有責任感的男女影星都會要求口氣清芬,方法無非就是:1.嚼無糖口香糖;2.口腔芳香噴霧 3.多喝水,或喝綠茶;4.忌吃檳榔和大蒜等辛辣。這些都是改善口中氣味,善待對手演員的職業道德,否則銀幕上愛得死去活來,吻得地老天荒,事實上卻是 惡臭穿鼻,心頭急嘔,還真是人間酷刑!如果你的對手演員演完吻戲,就到一旁急吐,或是拿著潄口水猛沖猛潄,都是最強烈的抗議了!

 

我們的身體,這麼真實地訴說著自然的生理反應,但是,我們的心理,卻嚮往著完全不一樣的風景,特別是熱戀中的男女,早也吻,晚也吻,不但兩手緊握, 更希望兩唇相連,永不分離,我們期待的愛情境界不都是如此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如此說著,吻子之唇,與子共眠,更是我們身體力行的情愛教戰守則。

 

每一個版本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在描寫樓台會的時候,不都是熱情洋溢地實踐著死生不渝的熱吻準則嗎?那晚,他們相擁相吻到天明,等到晨光破曉,陽 光曬醒了他們,卻又依依不捨地再吻再抱,好想再來一回……這時候,看戲的我們誰不是唇角上揚,意興昂揚地分享這對戀人的甜蜜時光?

 

相愛中人,通常不太會挑剔愛人的細節,只要緊緊相黏,能夠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人生就夠美麗了,不太在乎對方的氣息有無異味,是否做好了牙醫師叮嚀的口腔衛生要求,否則多煞風景啊!

 

通常,人都是在情愛褪燒,人疲心累,日久生煩,食之無味之後才開始會挑剔對方的種種不是,嫌對方口氣不潔,就是必定爭吵的主題之一。不抽菸的我呢,卻是很清楚知道自己每回睡夢中的口腔必定會有苦澀滋生,氣味不佳,所以起床後,都會勤奮刷潄,要給自己清新的一天,上班或約會前更都要刷刷牙,讓薄荷 清香悄悄滲透進齒縫中,喜孜孜地迎向新生活。

 

正因為有這樣的小小潔癖,所以對於電影男女不太注意口腔衛生的愛情戲,就會自動浮現口乾舌噪的不良反應,2004的電影《瞞天過海2Ocean’s Twelve)》中一開場就是布萊德.彼特半夜回家,他的小情人凱薩琳.麗塔瓊斯其實睡了,但是他躡手跕腳上了床,壓在她身上,很卡薩諾瓦似地吻了凱薩琳,感受到愛人的熱力,從夢中蘇醒的凱薩琳也熱情回應。此時,你的大腦已經接受傳統愛情麻藥的催眠,沒空去計較夢中的凱薩琳已經有多少病菌在口中造反,製造了多少鬱悶濁氣,心思細膩的小布會沒有感覺嗎?他們交談了幾句後,小布就藉口到浴室洗澡,然後跳窗逃走了。

 

小布是受不了美女的睡夢氣息而逃嗎?我相信他夠敏感,但是不致於潔淨到像我這麼變態,劇情的描寫是因為凱薩琳在片中是女警探,順口說出了警方辦案的進度和証據,快樂地和他分享即將捉到歹徒的喜訊,眼見行蹤敗露,小布除了逃命,別無選擇。

 

但是,看到小布吻完就逃,我還是難免小小地快意了一下,阿Q似地以為小布一定是膩了凱薩琳,受不了大美女也以難避免的唇齒濁氣而做了愛情逃兵……

 

愛情會讓人血脈賁張,但是愛情也讓人變得格外挑剔,拍電影,往往都在虛構的夢幻中進行,編導演都在追求夠美麗,夠夢幻的心理情境,卻很少有人顧及最最真實 的生理反應,看過那麼多的經典床戲,只有茱莉亞.羅勃茲在《落跑新娘(Runaway Bride)》中注意到這個細節,早晨起床時,硬是拿著床單遮住嘴,不讓昨夜才有肌膚之親的愛人親近。

 

不知情的人以為她是害羞,只是我們這種注重口腔氣味的人,才知道她是多麼堅持,不肯讓愛人感受到一點點的不完美。

 

這種最寫實的表演方式,讓我看到了茱莉亞的真性情,也讓我知道她是真的從生活中找到最有生命力,最吻合現實,也最有說服力的表演,因為只有從最真實的基地上打造的夢幻王國,才更迷人。

公主與戰士:似曾相識

《蘿拉快跑》的導演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在公元2000年的作品《公主與戰士(Der Krieger und die Kaiserin The Princess and the Warrior )中,飾演護士的女主角 Franka Potente眼見疾駛卡車即將撞上他們,為了保護瞎眼病患,一把推開病患,自己卻不幸被卡車撞倒,男主角Benno Fürmann適時地趴進車底,切開她的氣管,救了她一命,種下情緣。

 

公元2005年,台灣觀眾可以在金球獎的得獎作品《偷情》中,看到美貌如花,讓人不能把眼光移開的女配角娜塔莉.波曼走在倫敦街頭上,和一見鐘情的裘德.洛眉來眼去,卻因為過馬路時,看錯方向,結果被計程車撞倒地上,裘德.洛趕忙送她上醫忙急救,成就為期四年的愛恨情緣。

 

我相信,《偷情》的導演麥可.尼柯斯一定不肯承認他的戲曾經參考了四年前曾經轟動歐美的《公主與戰士》的橋段,或是受到靈光啟動。我更相信會有人說,《偷情》的舞台劇劇本早在1997年就完成了,原作Patrick Marber 當年因為該劇獲獎無數,也不知吸引多少人去看了這齣舞台劇,搞不好,還是《公主與戰士》的導演湯姆.提克威從《偷情》的舞台劇得到了靈感呢?!這是個不會有答案的爭辯,對於一位電影觀賞者而言,只是在一個相近的時間座標下,看到了兩部有相似情節的電影,原來,天底有真的有很多人喜歡在車子底下定情!那還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呢!

 

2004年,法國導演歐容在他的《愛情賞味期》中,描寫男女主角在簽下離婚協議書的當天,決定再做愛一次,但是女主角臨床反悔,覺得一切太荒謬了,拒絕行房,惱羞成怒的前夫,竟然毒打她,強暴她。

 

公元2005年,同樣以《偷情》一片獲得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獎的克里夫.歐文,在電影中也是老婆茱莉亞.羅勃茲要求離婚,好和裘德.洛共效于飛,傷心難過的歐文同意簽字離婚,唯一的條件是要再做愛一次。茱莉亞含淚同意,卻萬萬沒料到這是歐文反敗為勝的秘密武器。

 

我更相信,麥可.尼柯斯一定會說天底下有太多分手情人都會要求再愛一次,一切純屬人性巧合,而且兩部電影拍攝時間相近,再度只能証明說:「英雄所見略同!」

 

如果你再挑剔一點,你或許可以說,麥可.尼柯斯曾在《畢業生》中大量採用了賽門與葛芬柯的「he Sound Of Silence」以及「Scarbourgh Fair」等歌曲來烘托電影人物心境,技法和《偷情》片頭片尾都由Damien Rice O演唱的「the Blowers Daughter」來串場,手法和效果幾乎如出一轍;但是,同樣地,麥可也可以詳細說明兩部電影的不同音樂處理趣味,因為基本上他就是很會運用流行歌曲來傳達電影的人物情趣。

 

說了這麼多例証,不論正反如何辯論,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感慨,或許就是大家的共識了吧?其實,仔細檢驗,相似歸相似,還是有相當不同的。

 

同樣是警察掉了一把槍,2004年以《可可西里》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的中國導演陸川在2003年的作品《尋槍》中,就被人批評為有拾取黑澤明的《野良犬》之嫌。因為,黑澤明雖然其實是想藉丟槍記拍出日本戰後社會的貧病景況的浮世繪,然而,陸川也同樣藉著假酒商人的暴發和玩弄女人情境,探索古老中國在資本主義清洗下日漸變質的社會風氣。

 

因為同樣是警察掉槍的故事,杜琪峰執導的《PTU》裡,就完全玩出了另外一套邏輯和氣氛,強調的是高度壓縮的空間與時間,人物也就是警察和警察之間的矛盾,以及黑社會裡爾虞我詐的權力傾軋,沒有人會去想說香港警察林雪掉槍的故事,和日本警察三船敏郎掉槍的故事有任何相關,然而,中國警察姜文掉槍的故事,就足以讓你把頭都給搔禿了,得好好磨磨唇舌了。

 

不只是電影相似,音樂也可能相似。張弘毅的《玉卿嫂》像不像《豹人》?布魯斯威利主演的《驚心動魄(Unbreakable)》像不像小蟲的《阮玲玉》?《特洛依:木馬屠城記》像不像《臥虎藏龍》和《神鬼戰士》的綜合版?太多太多的相似,但在細微處還是有變化,這是抄?還是拼貼?誰能有百分之百肯定的答案?

公主與戰士:記憶迷航

電影創作有時會帶領時代風潮,有時則有其局限。

 

電影欣賞都是透過直線運作的時間軸線進行,但是多數導演不甘心在這條軸線上被迫採取直線敘事的形式,總是要尋找其他曲線或運動模式的可能,馬其頓導演Milcho Manchevski1994年完成的《暴雨將至(Before the Rain)》時,就把天南地北,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串連成古今呼應的反暴力主題時,一舉奪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榮銜,許多歐美和台灣導演也爭相跟進,寫出了類似的三段式的跳躍式架構。

 

英國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在2000年用倒敘法拍出了一位罹患短期失憶症男子的復仇故事《記憶拼圖(Memento)》,他唯一的憑藉就是從一張張的字條和照片上去猜想自己的人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電影形式讓人眼睛一亮,可惜的是邏輯欠通,男主角既然什麼都會忘記,為什麼還會記得靠著蛛絲馬跡來拼湊真相呢?而且還會記得告訴大家,他得了失憶症?譜的程度可以和日本小說家島田莊司所寫的「異邦騎士」一樣,男主角一覺醒來,喪失記憶,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卻一心唸著要去尋找自己的車子……「鑰匙呢?我趕緊把手伸進口袋裏摸索。沒有?鑰匙不在口袋裏!怎麼會這樣?我的車子是紅色的?還是藍色的?……我完全想不出來。怎麼會有這種荒唐的事呢?」

 

「太可怕了!我是誰?這裏是哪裏?」

 

「仔細想想:記憶這種東西,根本是不可信賴的!它不像可樂瓶。當我們想要擁有這隻瓶子時,只要握緊它,它就會繼續存在我們的手中。記憶這種東西卻不一樣,當它想要離去時,我們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小說的第一章就要告訴大家男主角失憶了,既然失憶了,又何必問自己在那裡?又那裡會知道自己失憶了呢?失去記憶的人卻要提醒大家他失憶了,而且還能發表失意感言,不記得自己擁有什麼的人如何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呢,小說中不時出現這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偏差邏輯,離譜到讓人看不下去。

 

相對之下,同樣玩「倒敘法」的《愛情賞味期(5×2)》就高明得多,電影主人翁沒有記憶或失憶的問題,電影只是從離婚男女含恨分手的結局倒過頭來說到當年相識相戀的場景,倒敘只是手段,透過情境對比和回味,讓觀眾更能感歎情愛世界的無常,意境浮現,刻意求工卻不做作,情真又意切,遺韻無窮。

 

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則是另外一位開發新形式的創作者。他在1998年推出的《蘿拉快跑》,以三段式的結構探索電影男女在生命中偶然與巧合的某一環節中停留,人生就會變化不同結果的生命趣味,實踐了普遍存在俗世男女心中對於生命際遇中不時會產生的「早知如此……不如…」,希望生命可以重新來過的感歎!這樣的邏輯命題,很快就在彼得.郝伊特(Peter Howitt)的電影《雙面情人(Sliding Doors)》的故事結構中找到似曾相識的雷同。

 

今年春節,台灣要推出提克威在2000年完成的作品《公主與戰士〈The Princess and the Warrior〉》,這是企圖心更大,節奏完全不同於《蘿拉快跑》,形式結構更大膽的作品,其實是今年春節最需要帶著大腦到心靈走進戲院去觀賞的作品。

 

提克威最鍾愛的德國女星法蘭克.波坦特(Franka Potente)飾演一位精神療養院長大的護士西西,她人緣好,脾氣也好,所以深得病患倚賴,但是往來皆神經的結果,她的生活極其單調枯燥,有一天,她陪著瞎眼病人上街,卻因為軍人退伍,感情充沛,不時會掉眼淚,卻身無長技,不時靠著暴力行搶的男子波多跳上了高速行駛的貨櫃車,導致了車禍,撞車倒地的她,奄奄一息,完全喘不過氣來,急著躲避追捕的波多此時也竄進車底,意外發現了西西,就以最直接的急救法切開她的咽喉,用麥管幫她呼吸,救回了她一命,西西精神恍惚之際,卻聞到波多身上的氣味,也扯下了波多外套上的鈕扣。

 

幸運康復後,她帶著報恩的心要去尋訪救命恩人,認為波多就是他的真命天子,但是波多卻是因為曾和前妻爭吵,導致妻子汽油焚身,心靈滿是傷痕的男人,根本不可能接受她的感情,而且波多還忙著和哥哥計畫搶劫銀行……然而她們的相遇絕非偶然,命運之神要她們相遇是一定有原因的,表面上西西不是公主,波多也不是戰士,但在提克威的處理下,這兩個社會邊緣的小人物,卻也有幻化成童話故事的潛質。

 

更重要的是提克威顛覆了傳統電影的命題方式,一般電影總是開宗明義就要觀眾認同男女主角,人物亮相時不分青紅罩白就要觀眾愛上主角,然而「公主非公主,戰士非戰士」的人物造型,以及他們的內心傷痕,卻是一直要到劇場走上一小時半之後才逐漸明朗。

 

觀眾不必對主角有一見鐘情之感,卻能在更理解,更疼惜的情況下,對男女主角的坎坷人生及卑微心願,油生更濃的關愛,得能更加認同她們毅然從屋頂上一躍而下的行徑,也更能接受一輛車子裡既坐著以前滿身傷痕的我,還有一位如今已經悟道重生的我……。

 

《公主與戰士》集合了諸多類型電影的元素,然而,精神病院不似「飛越杜鵑窩」那樣強調醫病對立;銀行搶劫戲不似《熱天午後》那般焦慮恐慌;苦情男女的情愛戲更不似「越愛越捉狂」般一廂情願,一拍即合;亡命天涯戲更不似《末路狂花》那樣悲壯,而是多了迂迴曲折的身心煎熬……每條劇情線索都可能走上似曾相識的老路上去,但是提克威卻帶領大家看到了完全不同的風景,這就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