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黛麗赫本:永恆巨星

誰才是你永遠難忘的恆星呢?奧黛麗.赫本是我唯一的選擇。

時間可以沈澱激情,時間可以讓人的視野更清明。

整整十二年前,以苗條、優雅見稱的老牌女星奧黛麗赫本,在與癌症長期搏鬥後,廿日下午病逝瑞士托洛奇乃玆的豪華家宅,享年六十三歲。

消息傳到台北時,已是二十一日早晨,除了晚報搶發新聞外,台灣主要的平面媒體都要到二十二日才能把這則消息告訴讀者。

那一年,一月二十二日就是農曆除夕,多數報紙的彩色版都已經做好了預發版,大家都準備要過年了,彩色印刷機更是要停機清洗,讓長年服務的機器也喘口氣,影劇版的版面都早早做好了喜氣洋洋的預發版,遇到這種大事,除非你要在二十一日下午五點前就寫好悼念文章,而且換照片換版面,否則就只有眼睜淨漏新聞了。

一代巨星奧黛麗.赫本過世,這是天大的影劇頭條新聞,誰敢漏?誰漏得起?

二十一日中午前,我完全不知道奧黛麗赫本過世的消息,早就準備過年的我,正在床上和兩個寶貝兒子打枕頭戰,玩得不亦樂乎,此時,電話響了,我喘吁吁地接起電話。

「你有沒有看電視新聞?」報社長官劈頭就問我。

「沒有!」這種事不能逞強,裝神通。

「奧黛麗.赫本死了!」長官通報這則訊息就掛了電話。他不用交代,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翻身下床,我奔向書架,抽出兩本她的圖文書,以及我自己做的資料整理夾,飛車趕往報社。

我到報社時已經快兩點了,三點一定要交版,五點才來得及換版印刷,也就是說我必需在一個小時之內完成一個版面的稿量,還要找圖配圖寫圖說。時間緊急,壓力奇大,但是赫本是我的偶像,寫這篇訃聞,如同寫下少男的情書,我沒有猶豫,當然也沒有時間再去參考其他外電或書籍資料,我只能憑記憶,順著自己的心情去書寫我對這位一代女星的思慕。打開稿紙,打不及再打草稿,我只能振筆疾書,一小時之內寫不到一千五百字,讓文編和美編即時組版換版和降版,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白廢的。

有人說她是真正的《窈窕淑女》。可是,我印像最深的卻是自己情竇初開那年所看的《第凡內早餐》,她的清純美麗,就此烙印在我心中,劉秀曾說:「娶妻當娶陰麗華!」而我的少男心情卻是:「娶妻當娶奧黛麗.赫本!」那,其實也是多數和我同齡的少男的共同心聲!

有這種深情,落筆就快,即時交稿,即時降版,文編看完版後,歎口氣說:「這是祖蔚寫給赫本的一封沒有寄出的情書!」1993年的除夕那天,許多讀者就看到這封其實相當濫情的情書!

這封情書的全文如下:
壬申年是星光最黯淡的一年,一代巨星紛紛辭世,繼瑪琳.黛德麗,紐瑞耶夫之後,影史上最有氣質,最得人心的女星奧黛麗.赫本,不幸也在壬申年的最後時光向影迷告別!


奧黛麗.赫本的告別,不但是影史上一則美麗傳奇的結束,也是一個電影黃金夢幻的凋零幻滅。歲末將盡之時,我們被迫翻過電影史上這最晶瑩燦爛的一頁,回想她所帶給我們的快樂,希望與夢想,誰能不暗自唏噓?誰能不黯然地在心靈牌位上,向她獻上最高敬意的心香?


如果說電影是人類想像力的造夢工廠,奧黛麗.赫本所帶給世人的就是一串接一串的美麗甜夢,特別是在她人生的黃金時段──和六年代時,她的一顰一笑,她的迷糊,她的清純……一切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地深入人心,成為人們自然認同的美麗符號,在災難苦痛遍布的人生社會中,奧黛麗.赫本的演藝貢獻是成功提供了一個高雅聖潔的無邪殿堂,讓人們的日子過得更甜美,更容易些。


明星的世界不是只有銀幕而已,奧黛麗.赫本更用她的愛心與行動,將演藝人員所能有的空間做了無限延伸的成功示範。在她的晚年,她把所有的愛與熱,全部付給了在成人帶來的災難世界中輾轉呻吟的不幸兒童,每次看到她以聯合國親善大使的身分,滿懷愁容與不忍之心,抱著貧病交迫的瘦弱兒童的畫面,總讓人想到她彷彿就是當代聖母,那麼無私地奉獻著她的生命與愛情熱,事實上,透過她的愛心與呼籲,的確從生死存亡邊緣挽回了不少無辜兒童的寶貴性命。


早年,她在銀幕織夢,帶給世人歡笑和希望;晚年,她親手把夢帶回人間,讓世人知道愛只要付出,就有人受惠,她的取捨進退分際,樹立了影史上偉大藝人的真正楷模,那種偉大,以前沒人做過,以後大概也很難有人像她做得那麼自然,那麼好!


電影史上有名的女演員多若銀河群星,但是她的成就就像高懸北天之上的北斗星,清高獨立,不流俗同,但又明豔至極,只能用最璀璨的鑽石來形容。文藝電影若沒有了她,就像彩虹褪了色;愛情電影少了她,就像咖啡少了糖;傳奇電影缺了她,浪漫樂章就難成聲。她就像一股清泉,不動聲色,汨汩注入人心,讓她的身影輕易就佔領世人的心與夢,那種自然的偉大,再沒有任何一位演員可以企及。


在《羅馬假期》中,她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的甜美,高雅雍容的皇族氣質;在《修女傳》中,她的清純白碧,在人世與聖靈世界的糾葛中,如朵水仙花昂然獨立;在《戰爭與和平》中,我們看到文豪筆下的娜塔莎,施施然從字裡行間的想像國度中走了出來,成全骨肉之姿;陪她共進《第凡內早餐》時,多少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誰不曾對那分稍縱即逝的癡迷愛情,流下既感動又期待的眼淚?


在《窈窕淑女》中,當她從賣花女搖身一變為豪門玉女時,誰不曾在心中暗自叫好欣喜?當我們看到她在《偷龍轉鳳》中與彼得.奧圖爾虞我詐,鉤心鬥角之際,誰不羨慕她那身輕如燕,矯若飛鳳的身段?她在《盲女驚魂記》中吃驚受怕時,誰不曾替她緊緊捏把冷汗,怕她遭了毒手?在《羅賓漢與瑪麗安》中,看到已成修女的她,還是塵緣未了地記掛著昔日與羅賓漢共患難的金箭情盟,誰能不暗自心折,在心頭呼喚著「一生只為一段情,一生只愛一個人」的愛情囈語?


奧黛麗赫本的銀幕世界都在情字上圍轉,她的癡情,她的專情,她的多情,甚至她的無情,都是那麼深刻地捉住人心,即使她已告別人世,她的美麗傳奇一樣也會傳唱永遠,就像她1989年最後作品《直到永遠》,她會是一位永恆的天使,永遠活在人們的記憶中。

匆匆十二年過去了,人老了一輪,如今,我還會像當年那樣的熱情澎湃嗎?我不知道?找到舊文章,彷彿看到了昔日一位熱血青年的身影,如今我要再來追思奧黛麗赫本,我相信,我絕對可以寫得更細膩更完整,但是我很難再找到當年那種一氣呵成的血性。

奧黛麗赫本:永恆妖精

 

 

答案應該是因片而異。

 

看完《悲情城市》,你忘不了梁朝偉和辛樹芬走在金瓜石山徑小道上的電樂旋律;看完《搭錯車》,大家都會唱上幾句「一樣的月光」和「酒矸徜賣嘸」…….

 

用音樂來追思奧黛麗.赫本,大家一定都會想起《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 ) 》的「月河」(Moon River),歌,大家都會唱,史匹柏在「關鍵報告」中,以2053年的未來世界為背景,那個年代裡的大賣場中,就還播放著這首名曲,意謂著史匹柏都認定時光易老,但是「月河」青春永駐,半世紀之後的人依舊愛聽得很。

 

會唱這首歌,不難,要認識這首歌的作曲家亨利.曼西尼,其實更重要。因為不但影片靠「月河」催人熱淚,他和奧黛麗.赫本的深厚情誼,更是影史上動人的一頁。

 

「悅耳好聽」(easy listening)是曼西尼音樂的基本特色,歌曲形式和旋律都不複雜,但是耳朵聽得進去,心靈還會受到感動,就完全要看作曲家擷取精華的功力。「月河」音樂是電影的靈魂,重點就是要來襯照奧黛麗.赫本浪跡紅塵,但是猶保赤子本色的清純質地。

 

曼西尼是義大利移民,在賓州的工業城市長大。小時候,他對音樂一點興趣都沒有,反而是熱愛音樂的父母親多方誘導,八歲時先教他吹直笛(flute),還送他去參加義大利之子樂團,吹奏直笛和短笛(piccolo),十二歲開始學鋼琴。十四歲那年,有位黑人學長向他炫耀展示了九度音程的小喇叭吹奏技術,既讓他目眩神迷,也開始對爵土樂產生了濃厚興趣,逐步走上了音樂這條路。到了好萊塢發展後,他先做了六年的編曲助理,常常跟著師傅去看剛拍好的新片,一起決定該在什麼地方配樂、討論該配什麼風格的音樂。那段紮實的實務訓練,讓曼西尼從新聞紀錄片的配樂到喜劇短劇的配樂全都學到本事了。

 

《第凡內早餐》的音樂結構就是典型的好萊塢音樂表現傳統,電影中,「月河」旋律一共只出現過四次。首先是片頭的主題音樂,徹夜未眠的赫本就是主題聲中,到第凡內珠寶店櫥窗外看著珠寶配早點;其次是經常宿醉晚起的女主角奧黛麗.赫本,有一天突然梳洗乾淨,拿起吉他輕聲吟唱起「月河」,電影中收錄的是赫本的「原聲帶」版本,她稚嫩、夢幻般的嗓音,完全貼合了角色身世;等到最後高潮,情郎悲憤下車,赫本冒雨去尋找她的小貓,兩人再度遇合,情不自禁雨中相吻,「月河」的音樂如雨絲般當頭淋下,準確牽動了觀眾的期待和讚歎。

 

電影一開場是紐約的清晨,多數人還在睡夢中,唯獨女主角赫本還穿著昨夜華服,帶著早點來到美國紐約知名的珠寶商店第凡內櫥窗前,邊用餐邊看著她鍾愛的珠寶。曼西尼的主題音樂從頭就發揮點題的功能,介紹了女主角交際花的身分,卻又單純的愛美個性。

 

後來,狂歡竟夜、大睡一覺醒來的赫本,一身清麗坐在陽台邊,彈著吉他清唱「月河」,歌聲吸引了正在書桌上寫稿的男主角喬治.比柏(George Peppard)開窗探視,慵懶的午後,迷人的歌聲,愛神的箭就這樣悄悄射中了比柏的心房。

 

電影最後的高潮則是不論比柏如何呵護寵她,赫本還是急著攀龍附鳳,追尋她的發財夢,甚至連自己鍾愛的小貓都可以棄置大雨街頭,導致比柏黯然心碎,下車離去。若有所失的赫本下車找貓,全身濕淋的時刻,終於在比柏的陪伴下找到萎縮在牆角邊木板箱夾縫中的小貓,此時,曼西尼的音樂開始上揚,「月河」旋律再度浮現,愛情的力量早已超越俗世考量,赫本和比柏就在雨中擁抱熱吻,催人落淚的音樂煽情力量在此發揮得淋漓盡致。

 

拍片前,赫本完全不清楚音樂的效果,也只是淺淺唱著「月河」,無法想像全片的音樂魅力,但在看過加上音樂的「第凡內早餐」,迫不及待寫信給曼西尼說:「我剛看過了『我們』的作品。」她太清楚曼西尼的音樂替這部電影加了多少分,她在信上寫著:「沒有音樂的電影就像沒有油的飛機……你的音樂讓我們飛翔,直上雲霄,所有不能用言語和動作表達的情緒,全賴你的音樂才得以呈現,你帶給我們無窮的想像、趣味和美麗。」

 

赫本主演的許多電影都由曼西尼負責配樂作曲,曼西尼形容:「赫本就像是我的幸運符,我為她寫的音樂都是我最好的作品。」

 

「月河」這首名曲一度叫做「藍河」,也有意改稱做「紅河」,當初製片人也不是找他配樂,讓曼西尼很生氣。好不容易機會再回到他手上的時候,他先在電視上看著赫本主演的《甜姐兒(Funny Face)》,發現這位當紅玉女臉蛋漂亮,歌喉其實平平,她唱起蓋希文的名曲“How Long Has This Been Going On”其實音域相當窄,只能在八度音程中迴轉,高音和低音都會害了她,然後他又花了一個月時間去構思旋律,朝思暮想,搜盡枯腸,有一天深夜他借了一架鋼琴,彈著彈著,靈感來了,旋律就在半個小時內定案了。

 

旋律有了,接下來就要看歌詞了,曼西尼找來了臭味相投的作詞家強尼.墨瑟(Johnny Mercer)幫忙。他們的相識也相當有趣,墨瑟有一次開著車時聽到電台播放電視影集Peter Gunn的主題曲 “Joanna”,印象非常深刻,就停下車打電話到電台,一定要問清楚歌名和作曲家的姓名,兩人因而結為莫逆之交。

墨瑟比曼西尼年長十五歲,文字講究、才情洋溢,寫詩填歌都是他的專長。曼西尼曾經形容他「如果是軍人,一定就像治軍嚴明、脾氣火爆的巴頓將軍」,要請他寫歌一定要適應他的「進攻術」。墨瑟在聽完音樂之後,通常會以三個角度來解讀歌曲,然後寫下三種風格截然不同的歌詞,每一套歌詞都很管用,就看音樂總監最後怎麼挑選了。

 

墨瑟初稿上替曲子命名為“Blue River”,但是當時已經有許多作曲家寫過名叫“Blue River”的歌曲,墨瑟於是又想改名為“Red River”,但是又太像知名的「紅河谷」,最後才選定為「月河」(Moon River),由赫本親自演唱的版本最為傳神有力。但是電影第一次為派拉蒙老闆試片後,現場一片寂靜,最後的結論竟然是:「把這首亂難聽的歌拿掉吧!」

 

赫本一聽到老闆這麼說,當場就氣得從座位上跳了起來,還好老公梅爾.法拉(Mel Ferrer)緊緊拉住她,才沒有當場發飆,因為赫本最清楚這首「月河」根本就是為她創作,曼西尼從來沒有當她的面說過任何好聽話,但旦一首歌就已說明了他的心情。滿心感動的曼西尼事後追憶說:「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纖細溫柔的赫本也會捉狂!」

 

還好,製片人抗拒了老闆的建議,不但電影中保留了所有的音樂和歌曲,還推出了電影原聲帶,加進了演奏版和男女合唱版的「月河」,還賣成了白金唱片。曼西尼和墨瑟更對當紅歌星安迪.威廉斯採取緊迫釘人策略,一定要他來主唱「月河」,威廉斯怎麼也推不掉,只好接受,卻沒想到光是這首歌日後就為他賺進了無數版稅。

 

曼西尼不諱言只要他心中浮現出赫本美麗的倩影,靈感就會源源不絕。一九六五年他又和赫本合作了電影《謎中謎(Charade)》,電影中最高潮的情節是出外旅遊的赫本回到巴黎寓所時,赫然發現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已經被老公偷搬一空,一室黯然,家徒四壁的強大寂寞感登頭罩下,她只能頹然放下手上的行李……。「看到這場戲,音符就已經跑到我的心裡了,我心頭一直浮現著赫本的寂寞倩影,只花了半小時功夫,電影主題曲就這樣寫了出來。」後來,亨利當著赫本的面彈奏出這個旋律時,她的眼中也盡是淚水。

 

曼西尼和赫本在一九六七年又合作了《儷人行(Two for the Road) 》,這回則是赫本來要求曼西尼作曲,她拍了電報給曼西尼說:「我最近才和導演查理士史丹利.杜寧(Stanley Donen)合作了電影《儷人行》,這是我最喜歡的劇本,有趣又浪漫,只有你的音樂才能使我們的電影更有味道,你一定要答應來替我作曲……」曼西尼當然答應了,這部電影的主題曲也是他自己最滿意的電影歌曲。

 

今夜,赫本辭世十二周年了,你會唱那一首歌來紀念這位「不朽的精靈,永遠的妖精」?這句標題來自一九九三年,東京影展特特舉辦的赫本回顧展標題!你覺得貼切嗎?來,我們姑且學學赫本彈吉他唱「月河」吧!

 

愛:未婚妻的漫長等待

古往今來,色情市場的生意從來不曾低迷,關鍵的原因在於男人的好色或寂寞。生理欲望不能滿足,另尋出路,其實情有可原;心理變態就麻煩了,變態就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行徑,就會讓人看到人性中最最醜陋的所在!

 

男人和貓兒愛偷腥,基本不是新聞!有人喜歡吃乾抹盡;有人就是饑不擇食;有人吃相難看……這些也都不是新聞 !男人最不可救藥的地方不在貪,而在於愛比較!而且問題不在於人家是不是比我更愛你 ,而是比人家是不是比我更強?能讓你更爽﹖

 

《偷情(Closer)》中,茱莉亞.羅勃茲嫁給了克里夫.歐文,可是心中一直有裘德.洛的影子,而且就在歐文出差的時候,她出軌了。綠帽罩頂的歐文,在意的不是老婆怎麼變了心,他最想知道的是身高沒他高,身材也沒他壯的裘德洛,床第之間是不是比他靈光?面子輸了,再連裡子也輸了,日子怎麼過?

 

正因為他是這麼自卑又自大的雄性動物,最清楚男人的嘴臉和心態,所以,茱莉亞想要他簽字離婚,就一定要先答應他:再做一次愛。

 

為了新歡,茱莉亞流淚圓了舊愛的心願,卻上了當。天下的男人沒有一個大肚量的,女人的肉體就是男人的禁區,男人可以不見得是為了愛情與其他女人發生關係,卻受不了自己的女人與其他男人有肌膚之親,自家女人肯肉身布施其他男人,不是舊情難了,就是情愛不夠純粹,就像電線桿上出現其他狗兒的尿液,就意味著異族入侵,狗兒肯定繞著電桿一陣亂吠,嫉妒的男人更是必定發狂……歐文如此,他相信裘德洛也如此,這技賤招就是他試圖反敗為勝的絕地大反擊。

 

法國電影《未婚妻的漫長等待(UN LONG DIMANCHE FIANCAILLE)》中有金像獎影后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跨刀演出,雖是配角,表現卻非常搶眼,不落言詮地批判了大男人自私自利的嘴臉。

 

電影中,茱蒂是菜市場的小販,她拖了四個拖油瓶改嫁,家庭生活甜蜜,卻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而變了質,原本開朗樂觀的老公在前線浴血作戰後,放假回家,整個人就都變了,幾天的強顏歡笑後,一直若有所失的他才吐露心聲說:「只要再生一個孩子,就符合規定,可以不要當兵,不用再回前線了。」並無生育能力的老公,甚至都挑好了連上小兵來播種。

 

小說家塞巴斯廷賈畢索(Sebastien Japrisot )安排的這段戲其實是全片首尾一貫的反戰主題,不惜戴綠帽也不要再回到戰場的老公,和其他不惜自殘肢體以退伍的士兵,心情都是一樣的。其行未必值得同情,其心其情卻是可憫的。

你猜茱蒂肯不肯呢?

 

原本氣得七孔生煙的茱蒂,一口咬定說就算我懷了孕,也還要九個月之後才生得下來啊,戰爭那時候都結束了……男人卻死皮賴臉地說,沒關係,只要知道她懷孕了,退伍就有望,在死亡的最前線,他就不會絕望了。老公這麼恐慌,老婆該怎麼辦?

 

心情七上八下的茱蒂,最後還是脫了。一方面是為了家庭,為了老公,也為了孩子;另一方面則是這位播種小兵,其實滿帥的。

 

愛神的箭在這裡開了小小的玩笑,丈夫有二心,妻子通常都聞得出來,反之亦然。茱蒂享受性愛的心情變化,當然逃不過丈夫法眼,於是原本要求老婆獻身的老公,早已忘掉自己當初的自私心情,開始計較:他做多久?什麼姿勢?妳爽不爽?……命運之神是不是真的很殘酷?

 

Sebastien Japrisot 的小說一向以揣摩女性心理見長,他的筆下在在強調:「受苦難的女性,光彩最是耀眼。」在猥瑣男人的襯托下,我看到了女人被男人扭曲踐踏的臉譜。

劫:未婚妻的漫長等待

很多電影一開場就已經確立了電影基調,《未婚妻的漫長等待》就是典型實例。

一開場,破碎的十字架上,只剩釘在其上的一隻手掌,鏡頭慢慢往下延伸而去,看到的是裂成好幾塊的耶稣身軀。

 

這是什麼意思?導演居內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就直接挑明了說:戰爭是無情的,砲火是不長眼睛的,一旦槍彈齊鳴,就連神明也無能庇佑自己,只能癱在戰場上任人蹂躝踐踏……神明尚且如此不堪,凡夫俗子更何以堪?

 

是的,《未婚妻的漫長等待》是一部反戰電影,片商投資該片有兩個理由:第一,2004是二次大戰終戰六十周年紀念,用戰爭電影提醒大家不要再搞戰禍,可以說是冠冕堂皇;第二,導演尚皮耶.居內和女明星奧黛莉.朵杜曾經連手創造了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的風光戰績,兩人再度攜手合作,票房上絕對有魅力。

 

戰爭電影有兩類:一九七0年代之前的戰爭電影,除了《西線無戰事》之外,多數都是鼓吹戰爭英雄;越戰之後,美國人灰頭土臉,戰爭電影不再一味歌功頌德,開始有了嚴肅反省與批判,從《現代啟示錄》、《前進高棉》、《搶救雷恩大兵》到《泠山》都算。

 

但是這裡面又可以分兩類:一種是罵歸罵,檢討歸檢討,拍起戰爭場面卻絕不手軟,槍林彈雨的聲光效果還是讓找刺激的觀眾覺得過癮極了,《現代啟示錄》的直昇機空中攻擊就是其中經典,《搶救雷恩大兵》的諾曼第登陸也是如此,甚至連《特洛依:木馬屠城》的希臘聯軍搶灘戲也在東施效颦……另一種則是戰爭的奇觀不是重點,倦極困極的戰爭恐懼症才是焦點:《冷山》如此,《未婚妻的漫長等待》亦然。

 

《未婚妻的漫長等待》的故事主線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那是個以戰壕為主,毒氣為輔的恐怖年代,五位法國士兵各自以不同的原因在前線發生了「肢體受傷」的現象,受傷是真,用心卻被軍法官認定「不良」,判定是故意「自殘」以求逃避戰爭,為免其他軍士起而效法,因而判了他們死刑,但是法方又不願背負自家人槍殺自家人的罪名,就把他們棄置在德法兩軍對峙的三不管地帶,一個叫做黃昏賓果的戰區,讓他們在兩槍砲火下自生自滅。

 

醫療人球的失德失政,教人髮指;前線人球的情況,不會更好,但在國家神話的大前提下,沒有人敢於出面替死囚人權說話,只能靠著每天早上的早點名來探知他們究竟死了沒有,人的荒謬與無情,就在面對自殘死囚的時刻顯現無疑。

 

如果,《未婚妻的漫長等待》從頭到尾就是以戰爭不仁為主題,觀眾肯定會看得心驚膽裂,不忍卒睹。這樣批判戰爭的故事其實也不算新鮮,更難吸引沒當過兵,更不知戰爭為何物的年輕族群前來看片,居內必需另起爐灶,於是愛情羅曼史和抽絲剝繭的偵探推理就適時而進,豐富了電影的多層內涵。

 

本片好看的地方在於正反對比的雙重論述技巧,凡事都不是一廂情願地以某一特定觀點做單邊傾斜的論述。有的人自殘求退伍,有的人則想靠生子換退伍,手段不一,心思卻無不同;被控自殘的土兵有的是刻意求傷,有的是槍枝走火;有人同情自殘士兵,連聲求情;有的人則滿口正義,開槍制裁;有的長官泠漠無情,以下屬為芻狗;有的長官明察秋毫,滿心同情,卻也無法抗拒如山軍令……這種充滿對比和對照觀點的手法,讓觀眾在解讀所謂的人世真理時,有了更宏觀的角度。

 

正因為居內導演試圖以羅生門的拼圖方式來說故事,戰爭所製造的寡婦或寡母也就有了不同的面對態度:有的人把悲痛埋在心底,不敢宣洩;有的人則是刨根就底,非要搞得水落石出不可;有人恨到最最高點,一心要報復,血債血還;有人卻接受現實,包容受傷生命,繼續編造生命的幻夢……生命的不同選擇,成就了我們多采多姿的浮世風情。

 

電影的正反對比雙重論述還包括了信天翁既是男女主角在鐘塔上定情的見証鳥,也是讓男主角腹部中彈的德軍輕航機;法軍換穿德軍陣亡兵士的長筒靴,在天寒地凍中可以禦寒自保,卻也會成為屠殺德軍的劊子手罪証……但是其中最有力的雙重論述,應該就在「黃昏賓果」的今昔對比,大戰時,那是人間煉獄,四年後,壕溝已填平,花草叢生,看似繽紛草原,很難想像當年有多人在此殺紅了眼,曾經有人血肉橫飛,屍塊如雨墜下;曾經有人拿著同伴的肉身做為擋子彈的肉身盾牌……


《未婚妻的漫長等待》是一部漫長的電影,但是越漫長的咀嚼,就越有美味反芻而生。

 

浮華新世界:走在美中

電影《浮華新世界》描寫的是整整兩百年前的英國社會生活,那是大英帝國國力最強盛的年代,帝國風情我無從考據,只能神往,但是電影的重建工程,卻讓我們省了無數的力氣。

 

電影的開場就是大詩人拜倫在1814年所寫的名詩「She walks in Beauty」,雖然距離開場故事的年代1803年有點不符,但是多數人不會計較年代的考據問題,大家關切的是電影的背景氣氛,處理得好不好,美不美。

 

電影中的「She walks in Beauty」不是詩人的詠歎,而是以藝術歌曲演唱形式來呈現,作曲家Mychael Danna找到了非常宛轉的音符來詮釋拜倫的名詩,也打造了整齣電影的音樂精神,不時在電影其他段落浮現,牽引著觀眾的心,只可惜中文翻譯的人懶了一點,沒有逐字逐句去考証導演為什麼要一開場就用了拜倫的詩句做開場,而且女教師在宴會中歌唱名詩的方式,其實就是讓我們窺見十八世紀英國上流社會風情的最佳入門方式。

 

1814年,拜倫首度在好友James W. Webster的引荐下,到西摩路的Lady Sitwell的居家中,首度見到了他美麗的表妹Mrs. WilmotMrs. Wilmot到底有多美麗,我們不曾親眼目睹,但是詩人的作品卻留下了他驚豔時的心情。Webster事後追憶說,如見天人的拜倫那天晚上心事忡忡,不太言語,回到家後,要了一杯白蘭蒂酒,舉杯祝表妹身體健康之後,就回房休息了,邱比特和繆思的魂魄一直在他心頭縈繞,第二天,他就寫下這首永垂不杇的名詩:

 

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And all that ‘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Thus mellow’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
Had half impair’d the nameless grace
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
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How pure, how dear their dwelling-place.

And on that cheek, and o’er that brow,
So soft, so calm, yet eloquent,
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ts that glow,
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
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

 

拜倫的「She walks in Beauty」光是詩名就會整死人,因為中文很難找到合適的譯法,有人譯做「美人的步履」,有人譯做「她從美麗的光影中走來」,更有人譯做「她走在美中」,各有勝場,各有想像,反正Mrs. Wilmot的美麗借用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中的名句:「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傅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來解釋,美人的妍美容顏就跳躍紙上,豁然開朗起來

 

這首詩到底講什麼呢?施穎洲先生的翻譯如下:《她走在美中》

1. 她走在美中,像夜晚
2.
萬里無雲,繁星滿空
;
3.
一切最妙的光與暗

4.
匯於她儀態,眼眸中
:
5.
如此化成柔情閃閃

6.
上天不許俗畫借重
.
7.
增一分影,減一線光

8.
便折半的難言之美

9.
波動於 綹綹青絲上
,
10.
或淡淡照明她臉兒
;
11.
思維靜兒美的發揚

12.
所寓多麼純潔,高貴
.
13.
而那臉頰上,眉宇間
,
14.
太靜,太閑,卻又動人
,
15.
迷人微笑,煥發容顏
,
16.
流露賢淑歡度時辰
,-
17.
一顆心靈,與眾相安
,
18.
一位佳人,愛情純真.

 

天下雜詩的情詩抒情英詩選一書中則是這樣翻譯的:
「她輕移蓮步,

猶如夜晚無雲清朗且星光滿空;
黑暗與光明之精髓聚集在她體態與眼眸:
柔和在那明亮夜光中炫麗的白天只覺這光太強。
增一分陰影,
滅一分光芒,
都要減損那莫可名之溫雅如是波搖展現在她青絲,
如是輕柔閃耀在她面龐;
這般祥和恬逸的思緒傳達著如此純淨、
教人愛憐的來處。
那臉頰上、

那眉梢上,
溫軟沈著,
卻富於表情,
引人的微笑、
閃動的色澤,
訴說良善的生命,
寧靜之情安於一切,
一顆心是純真的愛!」

 

電影的藝術成就是另外一回事,這個開場形式就讓愛讀英詩的我醉了,英國貴族們在國力最高峰的時刻,不時於酒酣耳熱之際,彈著鋼琴,吟唱著名詩人的作品,那樣的生活情調,如今還有幾人得能享用,一部電影就這樣不設防地帶領我們走進歷史時空中,這就是電影的美麗。

 

浮華新世界:海底撈心

電影一開場是女主角瑞絲.薇斯朋(Reese Witherspoon 的孤兒時期,貴族要來買亡母的遺畫,小小年紀的她就抬高一倍價錢才肯賣。

 

第二場戲則是瑞絲羽翼已豔,成為教養院裡的頭號法語高手,連老師都遠不如她,所以她一旦用法語出口罵人,不敢裝做聽不懂的老師還得微笑點頭,強不知以為知,渾然不知自己打腫臉充胖子的結果是自取其辱。

 

年紀輕的女人,玩心重,沒大沒小講的話,通常不要太相信,但是年紀大的女人講的話,有名望、地位和人生智慧來背書,總該合理可信吧?「浮華新世界」裡的答案卻是:不管年紀大小,你呀,都不要太相信!

 

《浮華新世界》裡的有錢老太太,每天看著上流社會的爾虞我詐,心裡自有一把尺。她去探望寒酸老弟時,對大家一心一意要阿諛奉承她的嘴臉嗤之以鼻,而且不時伶牙俐齒地發表她對人生百態的睿智言談,你幾乎要認定她就是那個年代的智慧良心,別看她年紀大,但是言談有物,機鋒處處,真是精彩的老女人。

 

她說自己最羨慕直率的愛情,也覺得私奔的愛情人間是最最美麗的浪漫愛情,一副雖不能親身嘗試,但是心嚮往之的悠然神情,讓人相信她絕對是思想開通,心靈開放的時代前衛女性。

 

但是女人就是女人,一旦一向跟前跟後,極力奉承她的侄兒在她完全沒有預料及防備的情境下,愛上了瑞絲所飾演的女教師,而且沒有事先報告就已經偷偷結了婚,當場氣得晕倒,把這對「狗男女」趕出了家門,過世前連一毛遺產都不肯給他們呢!

 

一切只因為說來很容易,平常仁義道德或浪漫言辭常掛嘴邊,就是凡夫俗子最擅長的包裝本事,一旦事到臨頭,平常高談闊論的人間事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標準立刻就變了,頓時就會變成平時她最鄙夷的那款嘴臉,那副德性。這和性別是完全沒有關係的,男人和女人都一樣,不管平時講得多好聽,事到臨頭才會現原形,才會露出馬腳。但是,不管怎麼變,其實都不是罪,也不值得大家口誅筆伐,連聲砲轟,因為人性原本就是如此善變,禁不起時間檢驗的。

 

《浮華新世界》對於男女世界的脆弱與虛假有極其嚴厲的批評,但是最好看的戲卻不是異性間的勾心鬥角,而是同性間的猜忌與排斥。

 

瑞絲還是女教師的時候,富有女伯爵的傭人其實瞧不起寒傖小叔的窘迫,所以就護著女教師,採行最高明的「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統戰策略;可是,一旦女伯爵迷上了女教師,硬要帶她上倫敦時,而且她只能餐風露宿坐車頂,女教師卻能進包廂陪伯爵時,她的臉色立刻變得有如茅房裡的臭石頭。

 

瑞絲後來成為有錢公爵的禁臠時,公爵的女家人群起反對,逼得公爵發表「與妻訣別書」來威脅妻女,公爵夫人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待起瑞絲,而且公然替她彈起鋼琴,讓她得能在賓客前一展長才,讓上流男女都能接納她。歌聲輕揚處,公爵志得意滿時,公爵走進客廳,輕輕地拍拍元配的肩,讚許她識時務,遵照要求做了最漂亮的女主人,這時觀眾才從琴聲中醒了過來,原來,公爵夫人早已淚流滿面,她豈是心甘情願?不幫老公做面子牽皮條,她也沒有好日子過。

 

電影中,瑞絲最要好的好朋友就是由Romola Garai飾演的Amelia,為了照顧Amelia,她寧可放棄逃難馬車,也要留守異鄉和她共患難;情同姐妹的她們卻因為Amelia的老公喬治對瑞絲一往情深,不但居中破壞了瑞絲的姻緣,甚至還在決戰前夕,棄Amelia於不顧,一直要找瑞絲跳舞,讓Amelia哭著離開舞會,那晚就是喬治在她眼前的最後時刻,隨軍出征的老公很快就戰死沙場,然而老公生前擁抱的女人卻不是她,她能不恨瑞絲嗎?偏偏,這段故事中還埋伏了一則愛情的迷夢與神話,最後揭曉時,應驗了宋詞裡的那句:「情到多時情轉薄!」

 

我喜歡聽《浮華新世界》的男女主角的話白,因為處處機鋒,文字的趣味玩得極其高明,讓我看見了國力強盛的文明風華;但是,我更喜歡《浮華新世界》裡虛虛實實的情愛對話,假似真來真亦假,真假虛實之間,不就是浮華本色嗎?

浮華新世界:名利誘惑

Vanity Fair」的原作,出自英國小說家William Thackeray的手筆,他是印度出生的作家,從殖民地回到英國發展後,深刻感受到「外地人」受排擠的滋味,寫成小說時,就不時流露出他對名門貴族那種「勢利」嘴臉的痛心疾首,「血統不純」,甚至「外地出生」的人為什麼就會被人岐視,就得比別人要努力千百倍,還不一定能得到命運之神的青睞和眷顧?

 

這種Outsider的感歎,這種邊陲子民的哀怨心聲,正是《浮華新世界》的精髓所在!瑞絲.薇斯朋飾演的貝琪(Becky Sharp),從小就是孤兒,母親是歌劇樂手,父親是潦倒畫家,沒有身分地位,沒有權貴家世,她唯一的憑藉就是靠著智慧、聰明和勇氣來和命運之神搏鬥。

 

基本上她看不起那些靠家世(Birth)享盡榮華富貴的白癡,但是她也只能攀附著他們,每次有機會敲門,她就能順勢而上,喜歡她的人會誇她聰明伶俐,討人歡心;討厭她的人自然就說她投機取巧,最會逢迎拍馬。也因此,長袖善舞的她,只要稍有不慎,就會是周遭人士落井下石,全力打壓的對象,這種恐怖平衡,也就成了《浮華新世界》中最好看的浮世繪本了。 

 

十九世紀的英國國力強盛,貴族生活極其奢華,不善理財的人就很容揮霍殆盡,所以有錢人最怕坐吃山空,急著開闢財源;沒錢的人更是挖空心思去攀附鳳,整個社會就只能以「勢利」兩字來形容,貝琪的第一段戀情,就因為情敵在情郎身邊講了幾句閒話,沒有靠山背景的她,就嘗到棄婦的滋味;貝琪的第二段戀情,同樣也因為背景寒傖,卻演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傳奇戲碼,而被逐出家門,不但斷了糧草,也失了奧援,只能靠賭博和賴帳過日子。

 

「一文錢逼死英雄豪漢」的老調劇情,不但在貝琪家的客廳上演,讓她的老公無可奈何地忍受即將泛綠的帽子往頭上罩下,同樣也發生在她的摰交艾美莉亞(Amelia)身上,艾美莉亞同樣也是因為夫婿不聽老爸安排私自結婚,只能在破瓦寒門裡過了十年清貧歲月,貧賤夫家百事哀的悲劇,讓人生變得更勢利,更殘酷,也更無情!

 

誰真正能夠超脫的金錢的誘惑和壓迫呢?答案是真正的有錢人。

 

電影《瓶中美人(Sylvia)》中,雖然是雪維亞.普拉絲(Sylvia Plath)和泰德.休斯(Ted Hughes)兩位詩人情投意合,共組了神仙美眷婚姻,同樣也得面臨柴米油鹽的生活折磨,泡在奶瓶和尿布中,寫不出詩句的普拉絲因而精神燥鬱;不堪幼兒哭啼的休斯,外出尋找精神慰藉,其實也不是讓人意外的發展……人生的悲哀癥結,坦白說,就是貧窮。

 

今年奧斯卡獎的熱門影片《神鬼玩家(Aviators)》中,醉心航空和電影的美國巨富霍華.休斯應邀到女星凱薩琳.赫本的老家去玩,雙方都是有錢人,理應旗鼓相當吧?其實不然,赫本家不但有錢,還趾高氣昂,大家說話都百無遮攔,有人談到金錢,就是粗俗下流;不讀書,只讀期刊雜誌的人,更是粗俗不文……高談闊論,自我炫耀的目的只圖彰顯自己的優雅博學,也藉此突顯客卿的不學無術,不堪其辱的休斯不得不脫口回罵說:「你們就是有錢,才會看不起錢!」

 

問題是他更有錢,他為什麼這麼生氣呢? 生氣的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讓我依稀彷彿又看到了《鐵達尼號》中首度登上頭等艙的那位土氣傑克,哦,不對,他應該是霍華.休斯才對,怎麼會是傑克呢?休斯是美國最有錢的人,要比財大氣粗,他絕對有辦法,一部《地獄天使》可以拍三年,就只有他幹得出來,碰到赫本爸媽,他應該更知道如何超越他們,才有資格稱為《神鬼玩家》的,是不是呢?

 

這個小破綻,算不上是十一項奧斯卡提名的《神鬼玩家》的最大罩門,卻是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李奧納多演技的盲點,他還是個小傑克,還是個不曾躋進上流社會的outsider! 這是他的命!

 

 

幻影殺手:模彷或抄襲

商業電影最愛強調劇情發展大逆轉,不到最後不知結局,到了最後,結局還要保証讓人大吃一驚,這樣才好看,才能滿足觀眾。

 

是的,不可預測(unpredictable)就是商業電影唬得觀眾團團轉的賣座要素。但是,陽光底下真的沒有那麼多新鮮的事,不可預測當然可以營造提心吊膽的趣味;一切都在預料中,其實也挺好玩的。

 

如果,不是劉德華飾演劉捕頭,如果,不是《無間道》早跑了一步,《十面埋伏》中的劉捕頭做為《飛刀門》的臥底反間,還算有趣,只是,臥底晚了兩年,大逆轉的劇情,不但沒有達到原先的震攝效果,反而成為全民恥笑的目標,卻替這部藝術造詣有問題的電影扭轉了美學批判焦點,提供了全民爆笑的娛樂效果。

 

《珍珠港》中,凱特.貝琴薩本來和班.艾佛克好,但是戰爭無情,到英國打仗的小班飛機被德軍打下,為國殉職,好友喬許.哈奈特前往撫慰凱特,卻結下了情緣,偏偏,小班卻又幸運生還,三人行的愛情成了最尷尬的友情考驗。如果,你沒看過《魂斷藍橋》,你一定會覺得《珍珠港》這場亂世情緣真是悲涼無奈;然而,只要你看過《魂斷藍橋》,你一定知道勞勃.泰勒也是誤傳殉職,才讓費雯.麗淪落成妓,再也回不了頭,只能在滑鐵廬橋上殞命的劇情,根本就是《珍珠港》的愛情藍圖。

 

沒看過《魂斷藍橋》的年輕朋友,感動落淚;看過《魂斷藍橋》的年長朋友,不就索然乏味,抱怨天下電影一大抄?!電影閱歷的多寡,決定了我們的觀影感受,但是文抄公都相信,只有極其少數的人看過那麼多的作品,流行電影主要都是拍給初出茅廬的年輕小夥子看的,大膽去抄,只要抄得好,未必就會撞邪,更不會暴殄天物,也許還會被人誇讚抄得好抄得妙呢!

 

李安的《臥虎藏龍》到底影響了歐美影壇有多深遠?公元2000年時,不少人都把《東方熱》掛在嘴邊,卻看出李安餘震的威力有多深遠,一直要到了2004 年和2005年之交,你才會完全明白。

 

2004 年的電影《特洛伊:木馬屠城》中,希臘聯軍萬船齊發,登陸特洛伊海灘的場景,當然就是《搶救雷恩大兵》的古裝版,然而阿基里斯和海克特的兩帥對決場景,是不是更讓你聽到了譚盾替《臥虎藏龍》打造的敲打樂音效?

 

2005年的初春,好萊塢推出了漂亮女明星珍妮佛.嘉納主演的殺手武術電影《幻影殺手(Elektra)》。電影中,嘉納本要暗殺少女珍寶,卻因為愛上了珍寶的爸爸而下不了手,隨後還要教珍寶練武防身,兩位女子交手過招時,音樂響起,你突然發覺在你眼前晃動的不是兩位洋妞,簡直就是《臥虎藏龍》裡的楊紫瓊與章子怡翻版,因為從武打動作到音樂處理的效果,完全沒有意外,但是你一點都不嫌憎,你會看的很開心,因為你看到的是好萊塢努力「漢化」,要把李安和譚盾精神發揚光大的東施效顰精神。

 

所以呢,如果你再看到《臥》片中的竹林決戰戲,轉化成《幻》片中的森林決戰時,你就會更開心了,因為有人肯抄,就代表你的東西真是好,這不是阿Q,後現代的精神就是專揀好的拼貼,能夠獲得青睞,能夠列名拼貼版,就是文化優勢,其實是挺有面子的事。

 

開心點嘍,陽光底下本來就沒有太多新鮮事,欣賞別人的抄功,也是有趣的生活美學。

 

情鍵四分鐘:手的奧秘

手是鋼琴家的生命與靈魂,手同樣在《情鍵四分鐘(Vier Minuten)》中扮演著關鍵戲份。

 

首先,就像電影海報中所顯現的,背著身子彈鋼琴,一般人做不來,但是女主角珍妮(由Hannah Herzsprung飾演)卻有本事背身反彈鋼琴。

 

難的還不只是背身,細看珍妮的手,她的手是上著手銬的。手銬可以銬住她的肢體,卻銬不住她的技藝,真要她彈,即使背彈,即使上手銬,她也照樣彈得虎虎生風。

 

上手銬是因為珍妮是囚犯,她犯下了殺人罪,而且是砍人頭的殘酷暴行。戴手銬彈鋼琴不但是奇觀,更是噱頭,更重要的是,誰規定殺人犯就不會彈琴?或者說,琴彈得好的人,就不會在人生中迷航犯錯?

 

04-6169403.jpg

珍妮因為這場背手彈琴的演出,震撼了監牢,也驚動了媒體,更改變了自己的牢中生活。一切只因為典獄長需要政績,需要教化囚犯有成的功勳,於是找來媒體採訪特意安排的「樣版」囚犯,會彈琴的珍妮只是其中之一,然而,她從來不是樣版,也不願意照別人規定的道路前進,到了臨場表演時,就算只是銬手銬,背身彈鋼琴,她也可以彈出讓人完全動容的樂章。

 

珍妮的手,是全片最重要的焦點,也是多場轉折戲的關鍵所在。

 

一開始,珍妮曾經因為獄卒碰觸到她的身體,暴怒反擊,重傷獄卒,血濺琴鍵,但也就在她被逮之前,她以極瘋狂的手法即興彈出了自己的心情,也正因為如此,一向規矩森嚴的獄中鋼琴教師杜魯德聽見了天才就在咫尺,看著她全身被綑綁,桀傲不馴地在看守所中掙扎抗爭時,心疼莫名的她決定傾囊相授。

 

four21.jpg

只是她們的第一堂課並不順利,獄卒因為珍妮有暴力傾向,不同意解開她的手銬,甚至還提醒杜魯德要離她一公尺遠,免得手指被珍妮給咬掉了。雙手銬著,如何彈琴?不會教,不懂得教,其實都是老師的問題,面對處處設限的人生,杜魯德自有一套師父帶進門的教學法,至於珍妮更是在層層枷鎖的人生中,憑著天才與技藝,找到生命出口。

 

珍妮的父親從小就訓練她做鋼琴家,在小大音樂賽會中得過無數的獎,前途似錦,或許期許太重,或許訓練太嚴格,進入青春叛逆期的珍妮,在十二歲時就拒絕再賽,她的父親因而性侵了她,從此人生完全變質,在練琴的過程中,聽著珍妮逐一揭露自己人生的黑暗時光時,傷痛的黑潮與溫暖的友情起了巧妙的融合。

 

杜魯德收徒弟之前有五大規矩,第一是謙卑,第二是要懂得愛護自己的手,在獄中度日,珍妮必需用雙手粗暴地爭取或捍衛自己的生存權益,得到再度學琴的機會時,杜魯德給了她護手膏,每天就寢前得輕撫抹擦,一個原本已經絕望無助的少女,因為護手,多了一點愛自己的機會,因為護手,重新撿回來了愛護自己的憐惜心。four11.jpg

 

但是,《情鍵四分鐘》的導演克理士‧柯勞斯(Chris Kraus)很清楚,戲劇的高潮往往來自意外,鋼琴家最寶貴的雙手如果出了意外,戲要怎麼繼續下去?意外,就會把人的心給緊緊地鈎吊住,看主角如何化解危機?最應妥善珍惜,好好保護的雙手,又是在什麼情形下會隨意就去把它給毀壞了呢?暴殄天物,不只是一句形容詞而已,在《情鍵四分鐘》中,它成了最重要的戲劇轉折點,珍妮一拳擊中洗手間的玻璃窗時,觀眾對於她踐踏自己的青春與天賦的心理轉折,以及動輒暴衝怒目的激情血性特質,都有了清楚的體會。

 

手是鋼琴家的靈魂,手受了傷,靈魂不也受了傷?再簡單明白不過的代換關係,就是《情鍵四分鐘》從戲劇到藝術轉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