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原歷險記:情癡風月

我曾經用宋朝詩人歐陽修的「玉樓春」中的一句「人間自是有情癡,此事無關風與月」,來形容一生一世,就是對橡樹果實情有獨鐘的《冰原歷險記(Ice age)》配角鼠奎特(Scate)。

 

一旦情癡遇上了風月呢?

 

它對果實尚且如此一往情深,如果真的被愛情閃電集中,他的癡情又會轉化成什麼不同的面目呢?

 

《冰原歷險記3:恐龍現身(Ice Age: Dawn of the Dinosaurs)》提出了問題,也提供了解答,給他一位女友鼠奎娣(scratte)吧!

 

卡通電影最基本的創作模式就是擬人化,所有人間會發生的喜怒哀樂事,卡通電影也會如數搬演。

 

ice04.jpg

《冰原3》劇本的第一招是不打不相識。同樣迷戀橡樹果實的不只是鼠奎特,對異性的鼠奎娣而言,擁有橡樹果實也是非常重要的大事,果實只有一顆,卻有兩鼠相搶,怎麼辦?一個是求溫飽的天性,一個是性誘惑的本能,「飲食」遇上了「男女」,在生命的天平上,你能分辨出誰的份量比較重嗎?

 

有能力分辨的人,就會做出決定,不會拖泥帶水;難捨難分,難做決定的人,左右為難之際,戲劇的空間就出來了,鼠奎特原本習慣了獨佔果實,如今有人侵入分食,它卻意外不動怒,你會壓抑天性,必定是因為有更大的誘惑,愛情的力量就此有效傳達了出來。

 

第二招是魚與熊掌要得兼。搶食果實之際,鼠奎娣失手墜入深谷,於是鼠奎特抱著果實也往深谷跳下,多了一顆果實的重量,鼠奎特很快就追上了鼠奎娣,於是把手伸直,遞出果實,讓還在往下墜的鼠奎娣能握住果實,稍緩下墜之勢,其實傻鼠此舉救不了鼠奎娣,但是戀愛中人做過的傻事又何止於此,不忍獨生,寧願共死之心,確實癡得可以,偏偏,那只是鼠奎娣的美人計,果實到手,她另有逃生妙計,鼠奎特想要魚與熊掌得兼,不料卻是人財兩失。

 

愛情,可能是一場讓人毀滅的遊戲。但是精誠所至,金石亦可能開,鼠奎特即使跌跌撞撞,搞得渾身是傷,只要鍥而不捨,兩鼠之間的愛情開花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反而是鼠奎娣卻被刻畫成慧黠又古怪的「女魔」,毫無創意地墜入了好萊塢慣用的性別板模之中,相當可惜。

 

情網中人,俯首甘為愛情奴,當然是心甘情願的犧牲,但是做了愛奴,每天跟在愛人身旁做跟屁蟲和受氣包,窩不窩囊?原本「甘願做,歡喜受」的生命選擇,會不會讓你在午夜夢迴之際,「夜深忽夢少年事」?昔日的浪蕩夢想,依舊在胸口澎湃?

 

ice12.jpg

《冰原3》劇本的第三招於是就成了「出牆」。紅杏出牆是為了「新歡」,鼠奎特出牆則是為了「舊愛」,就在他忙東忙西做愛奴之際,一側身發現「舊愛」果實滾到了遠方山頭,想要重溫舊夢的他,於是悄悄出牆想要「偷嘗禁果」,卻難逃「新歡」法眼,於是又是一陣追趕跑跳碰,探戈音樂的進入,讓男女世界永遠無解的進退計較有了更精準的對位。

 

鼠奎特的境遇會讓人想起民國才子錢鍾書的長篇名著「圍城」,小說的精髓在於那句法國古諺:「城內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鼠奎特嚮往自由戀愛,卻因為戀愛失去了自由,果實固然美,愛情味亦甜,凡人參不透鏡花水月,鼠奎特也參不透,他的苦痛折磨,有如一面擬人化的鏡子,讓創作者的愛情恐懼症,躍然銀幕。

冰原歷險記:新白鯨記

 

我在《冰原歷險記3:恐龍現身(Ice Age: Dawn of the Dinosaurs)》中看到了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經典小說「白鯨記(Moby Dick)」的阿哈船長(Ahab)。

好萊塢的續集電影原則上都堅守「溫故,知新」的兩大原則,所以能拍續集,無非就是前集人物或公式深受歡迎,即使反覆炒做,市場上依舊可以大行其道,「溫故」是與故舊老友打招呼的必要過程,但是「知新」卻是灌注源頭活水的必要設計,否則招式用老,就遺人舊瓶舊酒之譏了。

「阿哈船長」的變形記,就是《冰原歷險記3:恐龍現身》的新招,差別在於小說人物是無懼地獄之火,不殺白鯨誓不還的復仇使者;電影人物則成了行俠仗義兼觀光導覽的古代羅賓漢。

「白鯨記」裡頭的那隻巨大白鯨莫比敵(MOBY DICK),象徵著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它巨大,而且無敵於深海;《冰原歷險記3:恐龍現身》同樣有一隻所有的恐龍都懼怕的龍中龍─暴龍魯迪(RUDY),從莫比敵到魯迪,從MOBY DICK 到RUDY,小小的Y字尾韻,或許只是個巧合。

DINO01614 但是「白鯨記」裡頭的阿哈船長因為被莫比敵咬斷了左腳,矢志復仇,於是帶著六位手水萬里追緝大白鯨;《冰原歷險記3:恐龍現身》裡頭的黃鼠狼巴克(Buck)則是被巨龍魯迪給弄瞎了右眼,但他即使被生吞進了魯迪的肚子裡,還是想辦法幌盪幌盪地從肚子裡逃了出來,而且還撞斷了魯迪的一枚牙齒,轉化成他隨身攜帶,可以披荊斬棘,無尖不摧的一柄圓月彎刀,他同樣帶領六位哺乳類動物深入冰河底層,要去尋找樹懶喜懶的下落,巴克念茲在茲的當然還是找到魯迪,再來一決雌雄,而魯迪的終於現身,也是蘊釀到最後才亮相的高潮,從節奏到氣氛都掌握得不錯。

「白鯨記」是海洋冒險文學的經典,阿哈船長寧可船毀人亡,也要與莫比敵一決雌雄,他的心充滿了人定勝天,有仇必報的復仇火焰,人生因為偏執而陰鬱,扭曲,終致沈淪變質;《冰原歷險記3:恐龍現身》則是闔家觀賞的卡通片,可以參考「白鯨記」的故事模式,但是不必處理得那麼陰鬱沈重,不管是復仇之心,或者是對抗之志,可以悲壯,但是不必悲憤。於是阿哈船長的左腿木頭義肢,到了巴克身上成了用樹葉遮住右眼的自然美容,臉上的一抹青綠,緩和了所有憤怒情緒;攬索飛行的瀟灑身影,更有羅賓漢的綽約英姿;至於三令五申的文字遊戲,則是多了插科打諢的咬文嚼字趣味 也回歸了動畫電影的童趣本質。

DINO611 沒看過「白鯨記」,其實並不影響《冰原歷險記3:恐龍現身》的觀賞趣味;但是看過「白鯨記」,卻可以對卡羅斯.桑塔哈(Carlos Saldanha)導演執導《冰原歷險記3:恐龍現身》的創意多了一點連想,套用「白鯨記」的人物架構,讓《冰》片多了文學趣味,但是顛覆「白鯨記」的人物原型,又是古籍新詮的後現代趣味,多了文學包裝,電影更有意境,多了顛覆趣味,更避開了幼稚膚淺的定型化判斷。

最特別的是,巴克最後要不要回到冰河世代?還是留在他熟悉的火山溶岩底層呢?他的矛盾、徬徨與猶豫,以及最後一刀畫下的生命選擇,還真有讓人動容的壯士情懷呢,也讓他成為系列舊瓶中的一罎醉人新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