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惡城市:停不了的愛

什麼樣的愛情最迷人?

有人嚮往青梅竹馬的愛情。

有人嚮往一見鍾情的心悸。

有人貪戀絕處逢生的逆轉……

每一次的選擇都要看邱比特從什麼角度射出他的箭。但是,你可能無法否認,絕望的愛情最讓人刻骨銘心。

《天堂奔馳》裡的Giovanni Ribisi第一次見到凱特.布蘭琪時,她已經是涉嫌謀害無一家三口和一位清潔工的恐怖份子,一次又次的偵訊中,他才赫然發現這位神情憔悴的女郎,其實是痛恨毒販戕害幼苗的行徑,所以決心自力鋤奷。

在憔悴的眼神中,Giovanni Ribisi看到了一個高貴且聖潔的靈魂,他一見鐘情,幫她圓夢,再偕同她一起逃亡,做不做警察,一點都不重要了。剃了光頭的他,亡命天涯的他,心裡沒有任何的罪惡和愧咎,那是真愛的召喚。

熱戀中人,絕對相信自己血衝腦門時的熱情與快樂,不會懷疑愛情持不持久,那一切就像羅大佑在「戀曲一九八0」中所唱的「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俗世男女的愛情通常要停格,才能長保純堅不褪色,就像《鐵達尼號》的傑克與蘿絲一樣,他們的愛情如果不在冰海中停格,貧富的差距和現實的磨蹭,還能讓他們的愛情維持多久?

不褪色的愛情,永恆的愛情都是詩人歌詠的情操,但是凡夫俗子不敢問永遠,只能求一响貪歡。

《萬惡城市》中的米基.洛克飾演長相奇醜,四肢發達的莾漢Marv,平常根本不可能有美女看得上她,Marv一直不懂美麗的Goldie為什麼願意一夜纏綿,捨身相陪。那是多美妙的一個晚上啊?因為等到他倦極醒來時,安睡在她身旁的Goldie早已香消玉殞,洛克成了頭號嫌疑犯,但是他不在乎,他念茲在茲的是那一夜纏綿的香味,一生僅有一回的刻骨銘心,所以,拚將頭顱為愛人,他就是要復仇到底。

《萬惡城市》中的布魯斯.威利是即將退休的警官Hartigan,卻說不出原因就是要拚死解救一位即將被狂徒凌虐的十一歲陌生少女Nancy,拚死拚活的結果是他被夥伴開鎗重傷,奄奄一息,卻換來Nancy的貼心守候,問題是他們年紀相差快半世紀,那麼漫長,那麼遙遠的生命空白,有愛情滋生的溫床空間嗎?問題是Hartigan根本都還沒有時間好好看Nancy一眼。

躲在牆角邊悄悄發芽生長的愛情,通常是乏人聞問,通常是渺小卑微的,對方知不知道?不重要!對方有沒有回應?不是不重要,而是如果不能操控,就只能堅持自己的夢想繼續前航吧!只有堅持信念,持之以恆,才能讓幽微的愛情慢慢孵化成巨大的氣流,讓自己和他人都能興會淋漓地見証一個愛情盛宴。

《萬惡城市》中的男兒都是粗暴的,但是他們的愛情世界卻極其纖細敏感,許多人或許會在暴力加持的黑白影像中迷失了耐性,但是我卻從他們沒什麼驚天動地的深情互動,看到了刻骨銘心的相思與想念。

愛情,沒有階級,沒有身份。

愛情,通常不愛說話,它只是悄悄地溢滿你的心胸,一股勁地旋轉、奔騰,停不了,也不想停下來的…。

萬惡城市:黃色的妖怪

電影從漫畫取材改編,歷史悠久,坦白說,早期的漫畫電影,賣弄的是原著的名號,影像的內容和漫畫本身的趣味相距甚遠,故事結構或許是根據漫畫來的,但是視 覺效果卻遠不如原著漫畫那麼震撼,簡言之就是各行其是,電影不能超越漫畫的想像力,卻可以另外打造出自己的具像世界。

還在唸小學的時候,就曾滿心歡喜地買票去觀賞Adam West在1966年主演《蝙蝠俠》,用現代流行的話語而來形容,那部電影根本就不是電影,而是一部同人誌(Cosplay)的角色扮演遊戲,兩位男主角不過是將蝙蝠俠與羅賓的漫畫衣裳照樣剪裁換穿身上,然後就在銀幕前搬演簡單至極的戲劇故事,簡而言之,電影根本不如漫畫好看,小小年紀,就知道那是一部不及格的商業電影。

1978年,身裁魁梧,前胸特厚,脖子略短的克里斯多夫.李維主演了《超人》電影,雖然動作戲還是有些幼稚,但是每回看到超人飛天的場景,搭配約翰.威廉斯的華麗樂章,你就會有小小的快意,成為我印像最深的漫畫電影,至於克拉克和露易絲到底會不會在一起?超人到底會不會像七仙女那樣(因為愛上凡人董永)為了愛情放棄自己的超人身份?坦白說,大家都把那當成劇情的點綴,不太在乎那份缺少光與熱的神話愛情(飾演露易絲的瑪歌.姬德從來就沒紅過,每回的銀幕亮相,你都覺得她的存在讓人若有憾焉!)。

1989年,提姆.波頓挾著強烈的視覺特質重新掀起《蝙蝠俠》電影浪潮,美術和特效都比以前進步,戲劇感情也添加了不少料,但是看過就看了,你就是覺得電影是電影,漫畫是漫畫,兩個視覺媒體彷若兩條線,沒有交集,沒有震盪,大家各玩各的,只不過在名號中共同分享著《蝙蝠俠》的光芒。

二十一世紀的漫畫改編電影開始有了一些相互掛鉤,李安在《綠巨人浩克》開場的畫面經營就出現了漫畫常見的三格分隔畫面,讓人直接感受到電影的漫畫血脈,至於綠巨人的蹦跳特效,以及對照真人的互動肢體和情感,都比較接近了漫畫的本質。

2004年在台灣上映的《地獄怪客(Hellboy)》則是比較成功的漫畫電影,不管你喜不喜歡朗.波爾曼(Ron Perlman)的長相與演技,至少電影的視覺效果,以及人物的動作效果,都成功超越了傳統真人扮演漫畫角色時那種有氣無力,不能盡得漫畫神髓的那種高原障礙。

形式與美學,因而成為漫畫電影最重要的技術瓶頸,不能創新,不能突破,就只能虛張聲勢。

從形式美學打造電影基調,因而就成了羅德里奎茲(Robert Rodriguez)打造《萬惡城市》的首要考量,今年才三十七歲的羅德里奎茲早在1982年看了約翰.卡本特的《紐約大逃亡》後就立志要入行拍電影,從《英雄不流淚(Desperado)》開始(你開始會猜他是不是讀過古龍的武俠小說,不然怎麼拿「一口箱子」來當做秘密武器?),到《惡夜追殺令(From Dusk Till Dawn)》中集警匪、酒館槍戰到殭屍電影於一爐的大拼盤,你就已經可以想見這位年輕導演多想打造電影世界的新面向。

《萬惡城市》的原著是Frank Miller在1991年就推出的暴力漫畫,電影和漫畫有多相像呢?羅德里奎茲從電影一開場就致力讓觀眾面對這個問題,面對這層思考,強烈的黑白構圖到只對紅鞋、紅唇染色的視覺場面開始,到不時出現的剪影特效,甚至違反人體工學和地心引力的誇張肢體動作,簡化但是直接明白的人物情感,以及從未間歇的話白敘述,以及黑色電影的標準對白,都已經標示了他所要打造的視像里程碑。

對我而言,《萬惡城市》是繼《地獄怪客》之後最成功的漫畫電影,只是《地獄怪客》強調人物的卡通化,《萬惡城市》卻是直接利用電影特效打造一個純粹的漫畫時空,讓觀眾接受到更強烈的漫畫影像。雖然,美學上的鮮明色彩,並不保証電影一定成功,但是《萬惡城市》已經確定要在2007年推出第二集,就已經意味著片商肯定了羅德里奎茲的創新與突破。

《萬惡城市》是一部大男人的電影,意識型態是偏激而煽情的,但是光從視覺效果上而言,每一個畫面和構圖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例如電影中的大反派洛克(就是一身黃肌膚的那位Yellow Bastard)造型雖然有點像《魔戒》中的咕嚕,然而黃得讓人噁心想吐的造型,卻是極其成功的,這篇文章中附上的三張照片就是漫畫、拍攝現場和最後實景的對照圖,或許大家看圖之後會有更多好奇,一部電影能讓觀眾好奇,其實就成功了一半。

本文所貼的圖就是原著漫畫的原始構圖。其餘兩張對照圖請大家往下一篇文章看下去。

j32

這是原著漫畫的原始構圖。

j31

這是演員站在綠幕前做戲的現場拍攝圖

j30

這是電影完成的特效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