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惡城市:黃色的妖怪

電影從漫畫取材改編,歷史悠久,坦白說,早期的漫畫電影,賣弄的是原著的名號,影像的內容和漫畫本身的趣味相距甚遠,故事結構或許是根據漫畫來的,但是視 覺效果卻遠不如原著漫畫那麼震撼,簡言之就是各行其是,電影不能超越漫畫的想像力,卻可以另外打造出自己的具像世界。

還在唸小學的時候,就曾滿心歡喜地買票去觀賞Adam West在1966年主演《蝙蝠俠》,用現代流行的話語而來形容,那部電影根本就不是電影,而是一部同人誌(Cosplay)的角色扮演遊戲,兩位男主角不過是將蝙蝠俠與羅賓的漫畫衣裳照樣剪裁換穿身上,然後就在銀幕前搬演簡單至極的戲劇故事,簡而言之,電影根本不如漫畫好看,小小年紀,就知道那是一部不及格的商業電影。

1978年,身裁魁梧,前胸特厚,脖子略短的克里斯多夫.李維主演了《超人》電影,雖然動作戲還是有些幼稚,但是每回看到超人飛天的場景,搭配約翰.威廉斯的華麗樂章,你就會有小小的快意,成為我印像最深的漫畫電影,至於克拉克和露易絲到底會不會在一起?超人到底會不會像七仙女那樣(因為愛上凡人董永)為了愛情放棄自己的超人身份?坦白說,大家都把那當成劇情的點綴,不太在乎那份缺少光與熱的神話愛情(飾演露易絲的瑪歌.姬德從來就沒紅過,每回的銀幕亮相,你都覺得她的存在讓人若有憾焉!)。

1989年,提姆.波頓挾著強烈的視覺特質重新掀起《蝙蝠俠》電影浪潮,美術和特效都比以前進步,戲劇感情也添加了不少料,但是看過就看了,你就是覺得電影是電影,漫畫是漫畫,兩個視覺媒體彷若兩條線,沒有交集,沒有震盪,大家各玩各的,只不過在名號中共同分享著《蝙蝠俠》的光芒。

二十一世紀的漫畫改編電影開始有了一些相互掛鉤,李安在《綠巨人浩克》開場的畫面經營就出現了漫畫常見的三格分隔畫面,讓人直接感受到電影的漫畫血脈,至於綠巨人的蹦跳特效,以及對照真人的互動肢體和情感,都比較接近了漫畫的本質。

2004年在台灣上映的《地獄怪客(Hellboy)》則是比較成功的漫畫電影,不管你喜不喜歡朗.波爾曼(Ron Perlman)的長相與演技,至少電影的視覺效果,以及人物的動作效果,都成功超越了傳統真人扮演漫畫角色時那種有氣無力,不能盡得漫畫神髓的那種高原障礙。

形式與美學,因而成為漫畫電影最重要的技術瓶頸,不能創新,不能突破,就只能虛張聲勢。

從形式美學打造電影基調,因而就成了羅德里奎茲(Robert Rodriguez)打造《萬惡城市》的首要考量,今年才三十七歲的羅德里奎茲早在1982年看了約翰.卡本特的《紐約大逃亡》後就立志要入行拍電影,從《英雄不流淚(Desperado)》開始(你開始會猜他是不是讀過古龍的武俠小說,不然怎麼拿「一口箱子」來當做秘密武器?),到《惡夜追殺令(From Dusk Till Dawn)》中集警匪、酒館槍戰到殭屍電影於一爐的大拼盤,你就已經可以想見這位年輕導演多想打造電影世界的新面向。

《萬惡城市》的原著是Frank Miller在1991年就推出的暴力漫畫,電影和漫畫有多相像呢?羅德里奎茲從電影一開場就致力讓觀眾面對這個問題,面對這層思考,強烈的黑白構圖到只對紅鞋、紅唇染色的視覺場面開始,到不時出現的剪影特效,甚至違反人體工學和地心引力的誇張肢體動作,簡化但是直接明白的人物情感,以及從未間歇的話白敘述,以及黑色電影的標準對白,都已經標示了他所要打造的視像里程碑。

對我而言,《萬惡城市》是繼《地獄怪客》之後最成功的漫畫電影,只是《地獄怪客》強調人物的卡通化,《萬惡城市》卻是直接利用電影特效打造一個純粹的漫畫時空,讓觀眾接受到更強烈的漫畫影像。雖然,美學上的鮮明色彩,並不保証電影一定成功,但是《萬惡城市》已經確定要在2007年推出第二集,就已經意味著片商肯定了羅德里奎茲的創新與突破。

《萬惡城市》是一部大男人的電影,意識型態是偏激而煽情的,但是光從視覺效果上而言,每一個畫面和構圖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例如電影中的大反派洛克(就是一身黃肌膚的那位Yellow Bastard)造型雖然有點像《魔戒》中的咕嚕,然而黃得讓人噁心想吐的造型,卻是極其成功的,這篇文章中附上的三張照片就是漫畫、拍攝現場和最後實景的對照圖,或許大家看圖之後會有更多好奇,一部電影能讓觀眾好奇,其實就成功了一半。

本文所貼的圖就是原著漫畫的原始構圖。其餘兩張對照圖請大家往下一篇文章看下去。

j32

這是原著漫畫的原始構圖。

j31

這是演員站在綠幕前做戲的現場拍攝圖

j30

這是電影完成的特效影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