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驅魔師:魔鬼福音

若非有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撐場,《現代驅魔師(The Rite)》的魅力或許不夠大,但是即使有安東尼.霍普金斯背書,也改變不了《現代驅魔師》的平庸,一切就像他的前作《狼嚎再起(The Wolfman)》一般,別無新意,只在舊式框架中載浮載沈。

 

《現代驅魔師》的主軸有二,一是邏輯大賽,一是演員變妝。前者看似雄辯滔滔,其實只是拾取前人牙慧;後者訴諸安東尼.霍普金斯個人魅力,但是除了青筋黑影外,並無震撼人心的創新(連影帝的陰森口白張力都顯得平庸疲乏)。

rite05.jpg 

《現代驅魔師》意圖請老將帶新人,透過霍普金斯向觀眾引介新人柯林.奧多霍諾(Colin O’Donoghue),所以發了許多篇幅介紹了這位從小在殯儀館家庭中成長,對屍體和死亡並不陌生與畏懼的麥可。他先是無法抗扛家族傳統,所以選讀了神學院,卻又因為欠缺信仰,在畢業前夕選擇退學。為了扭轉他的心意,老師於是指派他參加驅魔師課程,因此結識了霍普金斯飾演的神父路卡斯。

 

因為堅信科學與理性,抗拒神學的信仰論述,麥可一直以科學觀點審視著眼前發生的諸多附魔案例,《現代驅魔師》的開場白就引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名言強調「對抗魔鬼是Saint Michael總領天使的首要任務,但如今奮戰依然持續,因為魔鬼仍活著並活躍於世界。」但是不信神的人,對魔鬼的存在自是嗤之以鼻,基本上亦不會採信教宗的話,總相信科學可以解釋一切,《現代驅魔師》玩的邏輯是:不信,一切可笑;信了,一切成理。問題在於麥可先是見証了魔鬼,在魔鬼知古今,識人心的無邊威力下,才終於相信有神,心甘情願歸化,做一位傳道驅魔的神父。如無魔鬼,如何信神?魔鬼竟然成了最佳傳道士?

 

沒有暗黑陰森做對照,就襯顯不出光明的能量與熱度?沒有暗黑世界的呻吟與哀嚎,就看不出光明的珍貴與美好?《現代驅魔師》採取的負面論述,其實符合著從《失樂園(Paradise Lost)》以降,歷史上知名的宗教文藝創作精神,神以自己的形象造人,卻又給人自由意志的能力,以至於易受誘惑而墮落的世人難以抗拒撒旦神通(但是我一直無法理解,萬能的神何以容許撒旦的背叛與作孽,甚至還透過撒旦的誘惑來試煉或者折磨信徒?人真的太渺小了,參不透神的意旨)。麥可的角色其實是非信徒的代表,他的轉化則讓《現代驅魔師》終究成為一部平庸的傳道作品而已。

rite105.jpg 

比較有趣的是麥可第一次見証到路卡斯神父替懷孕女郎驅魔時,對於只唸幾句咒語,拿著十字架在女郎頭上比畫幾下,大叫著:「報上名來!」就可以讓惡魔臣伏的簡單歷程情節,脫口問了句:「就這樣?」路卡斯立刻回應說:「不然,還真的要360度轉頭或口吐綠汁嗎?」這句對白明顯在開大導演William Friedkin1973年完成的驅魔經典電影《大法師(The Exorcist)》的玩笑,其實《大法師》樹立的附魔經典,至今都罕有人能匹敵,《現代驅魔師》亦然,這也說明了電影中出現的多場附魔戲,何以只能透過鏡位、音響、無厘頭動作和特殊化妝完成的猙獰表情來唬弄觀眾,卻無能創造更驚悚的觀影效應,《現代驅魔師》選擇藏拙避鋒,卻也讓被他嘲諷的360度轉頭或口吐綠汁的特效,反而成了讓人懷念的驅魔場景了。

 

拍過《上海》的導演Mikael Hafstrom,一著有著貪多嚼不難的習慣,《上海》試圖一網打盡黑色電影(Film noir)與異國戀情電影的特質,卻因為線頭紛亂,又捉不住重點,以致於備多力分,成了有氣無力的四不像;《現代驅魔師》中的殯儀館與魯格.豪爾(Rutger Hauer)飾演的父親角色,都是煞有介事地大張旗鼓,最後卻始終搭不上邊,只能落得語焉不詳地草草終場,剛巧也替電影留下了最貼切的觀影烙印。

奧斯卡短片:網路全覽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盛會,台灣媒體通常只關心最佳影片、導演和男女主角四項獎項,其他小獎不但懶得報導,連名單都不見得會刊登,更別說電影內容的細節討論了。

 

二十五年前做電影記者時,絕大部份的奧斯卡獎入圍電影都是在頒獎前後才會陸續在台映演,奧斯卡活動及得獎名單等於是很強勢(又免費)的行銷宣傳,當年一部華裔影星吳漢主演的《殺戮戰場(Killing Fields)》和凱文.寇斯納(Kevin Costner)自導自演的《與狼共舞(Dance with Wolves)》就讓獨立小片商大發利市,証實了發明電影可能一夕致富的傳奇豪賭。

 

但是那個年代做記者,很多報導多數只能看著外電資料「翻譯」,很多影片聽都沒聽過,更別想看到了(尤其是最佳外語片獎項的入圍作品,多數都不曾在台灣亮相,一切只能靠外電文字去捕捉電影情貌,望文生義),各大報的旅美記者或特約撰述因為有機會先賭為快,寫回來的介紹與分析,就很易吸引讀者注意(其實,有些也是翻譯最新的電影期刊,只是識者有限,難辨其奧妙,在資訊匱乏的年代,誰擁有最快資訊,確實就有壟斷視聽的能量)。

 

那時候的入圍名單通常是緩步進入電訊室,深夜後才有圖文資料浮現,直到有線電視興起,外電會有即時現場轉播,電視台可以即時插播入圍名單,報社的時速也才勉強加速了起來。比較扯的是,那時台灣電視公司固定取得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實況轉播權,可是卻不做立即轉播,直到第二天晚上才做延遲播出,理由有二,首先是要翻譯中文字幕,其次是香港先接收衛星畫面,再轉送到台灣來。在那個沒有媒體競爭的年代,奧斯卡就像位習慣遲到的女王,愛看不看,買到轉播權的電視公司躺著都可以賺大錢。

 

1998年網路勃興後,外電速度和普及度以驚人的能量倍增,迅速取代了電影期刊的地位,星光大道的照片和八卦快速增加,徹底改變了報紙報導方式,如今更是網路直播入圍名單的宣布儀式,頒獎典禮上的每一句對白,每一個結果都已幾乎同步傳遍全世界了。

 

速度改變了報導的方式,但是未必改變得了報導品質,美國電影工業領先全球,好萊塢電影風靡世界,這是全球影迷都關切奧斯卡獎的主要原因,但是除了四大獎,以及入圍影人的花絮心情外,平面媒體的報導可以說沒有任何的進步與改變,沒有人願意花版面,請專人剖析五部入圍攝影獎的作品,有何過人之處;或者討論特殊的美術與動作設計,不是每個人都看過所有的入圍作品,確實算是一個藉口,但是偷懶鬼混,或者賴說讀者不愛看,所以不必報導,卻更是不爭的事實。

 

其實,網路已經改變了世人解讀奧斯卡的方式,光是「紀錄短片」、「真人短片」或者「動畫短片」都不再只是只能看文字介紹,在網路上可以先賭為快了,例如下列這個就是奧斯卡入圍短片的全貌介紹,點選「影片(THE FILMS)」的選項,所有的短片情貌,就已略知一二。

 

如果光看預告還不滿足,其實只要走進youtube網站上,逐一貼上入圍影片片名,就會跑出好些片單,以五部入圍的動畫短片為例,不管是《晝與夜(Day & Night)》、《咕嚕牛(The Gruffalo)》、《舉手之勞害地球(Let’s Pollute)》、《失物招領(The Lost Thing)》或者 《馬達加斯加:旅行日記(Madagascar, a Journey Diary)》,  只要記者夠認真,也夠勤快,也懂得現代科技的趨勢,按按滑鼠,玩玩剪貼和點選,一下子就可以看完五部入圍影片(最長的才26分鐘,最短的4分鐘),夠讓記者寫出精彩的直擊報導了,想必無數的專業影迷早已透過這種方式,深入掌握動畫短片的趨勢與精華了。

 

我的意思是:非不能也,不為也。網路時代早已改變人們與媒體的互動關係,可是很多人還依舊沈浸昔日模組。我不鼓勵侵害著作權,所以,上網找影片可以自修,自己看完所有的作品,就已經是做足功課的大豐收了,卻不便把所有的連結貼在這裡。關鍵在於記者理應比讀者跑得更快更前頭,如果記者都不做功課,或者速度比不上讀者,媒體還有什麼競爭力或者魅力呢?

 

我的意思是:台灣每年都有那麼多的電影節活動,誰認真思考過用網路方式來服務或滿足影迷?誰真正想過怎麼用網路來行銷台灣電影?法國都有網路電影節了,奧斯卡入圍作品都可以上網一網打盡的此時,世界的電影文化正在改變,我們還在原地踏步嗎?

  

五部最佳動畫短片的簡單介紹與評論如下:

 

OSCAR-1-articleLarge.jpg《晝與夜》(Day & Night),其實是易經概念的趣味版,夜與晝,就如陰與陽,原本對立,卻可能交融,同一個拉斯維加斯賭城,晝夜情貌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唯有合併才得完整全貌,至於白天看到泳池美女,晚上就有狼嚎引吭,當然更有博一粲的效果了。

the-gruffalo.jpg 

 

《咕嚕牛(The Gruffalo)》是英國BBC根據作家Julia Donaldson與插畫家Axel Scheffler合作的2004年得獎童書《The Gruffalo》改編的耶誕動畫短片,森林裡的老鼠如何騙倒貓頭鷹、蛇、狐狸以及咕魯牛的逗趣童話,音樂生動華美,動畫構圖亦極動人,行雲流水的運鏡,有如美麗繪本的立體版。

lets pollute.jpg 

《舉手之勞害地球(Let’s Pollute)》:很有趣的環保動畫短片,一句「少貪,少浪費(Want not ;Waste not)」的標語,改成「要即浪費(Want it ;Waste it)」的文字遊戲,即已把人生追逐物欲滿足,以致環境蒙塵,文明變色的本質做了畫龍點睛的完整論述;至於海豚戲水的美麗畫面,瞬間成了撞上水泥地的生態寓言;或者見到蘋果有蟲,即大驚失色,寧可讓農藥和殺蟲劑來打造紅豔動人果實的消費心態;吃飯就怕餓著,寧可雙倍下肚,結果吃完就倒的簡單邏輯,卻有著清楚明白的說服力。

the lost thing.jpg 

《失物招領(The Lost Thing)》:澳洲畫家Shaun TanThe Arrival的短片中即已展現了他運用分鏡表的呈現手法,搭配一張又一張極其細致有神的素描圖像,以及充滿劇情邏輯的敘事藍圖來傳說故事的本事,他曾自述對於瘋狂與無聊事物最有感覺,本片描寫一位男子在海邊發現了巨大的鐵器,裡頭還有無可名狀的怪物,他急著想要物歸原主,卻遍尋不著共鳴,蒼涼寂寞的主調氛圍貫穿全片,耐人深思。

mad001.jpg 

 

《馬達加斯加:旅行日記(Madagascar, a Journey Diary)》旅行明信式的另類卡通,創意構想最為迷人,美術風格尤其鮮明突出,既有炭筆勾邊,水墨寫意,還有水彩暈染,更有照片寫真的重現,交替呈現生動的筆觸與技法,更讓每明信片的圖像都有著躍然銀幕的立體質感,再配合非洲音樂與風景,以及輕快飛舞的節奏,馬達加斯加的美麗召喚已然像是一場盟約,誘引著觀眾來年再相逢了。

黑天鵝:鏡像與亂像

芭蕾舞者的排演或練習教室通常都有一大面牆,一排全是落地長鏡,讓舞者清楚看見自己的舞姿,不論映現出來的是絕美或者瑕疵身影,都在鼓舞或刺激舞者更上層樓。要不要玩鏡子魔法?怎麼玩鏡子魔法?不但考驗著導演導演戴倫.亞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也挑戰著觀眾的接受度。

 

電影《黑天鵝》的開場就是一場夢中戲,女主角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飾演的妮娜夢見自己跳起了《天鵝湖》的Odette,但是魔法師旋即出現,以黑鷹的造型在她身上施下了魔咒,在柴可夫斯基的原音與Clint Mansell濃縮改編的音樂聲中,娜塔莉.波曼踮起腳尖向全球影迷昭示,她真的會跳芭蕾,就算擔綱挑大梁亦不離譜,禁得起專業檢視,也擴充了傳統演員的表演空間。

 

夢醒之後,她含笑回憶著夢境,也在穿衣鏡前伸展自己肢體,再向母親預告自己即將演出重要角色,芭芭拉.荷西(Barbara Hershey)飾演的母親卻也在此時發現了女兒背上的紅斑破皮捉痕,就在母女深情相擁之際,透過荷西望著穿衣鏡的焦慮眼神,導演戴倫把鏡頭直接跳接地鐵中的車窗影像,模糊詭異的人影散發出不確定的神秘因素,暗示著妮娜的期待與忐忑,靠立車門的妮娜就在此時彷彿看見了一個與自己非常近似的身影在另一個車廂中,妮娜穿的是白毛領的外套,那個人影則是黑衣,白黑映照之下,戴倫已經悄悄完成了影射工程,妮娜初時也許純白如白天鵝,但是屬於黑天鵝的召喚或誘惑,卻也如影隨形地繞圍在她身旁。bs48.jpg

 

戴倫的破題手法非常精細,電影的宗旨與趣味已經全都融入在這開舞、母女與地鐵的三場戲中,綱目既舉,隨後的情節則是從綱目中鋪衍出來的骨肉了。

 

《天鵝湖》中的黑天鵝因為太像白天鵝了,以致於鍾愛白天鵝的王子都辨認不出,誤將愛情誓約獻給了黑天鵝,這和聖經故事中的撒旦原本亦是天使,黑白原係一體兩面的「神性/人性」分裂故事有些相似,戴倫深怕觀眾看不清楚,才會再安排一場妮娜走過被建築圍籬阻隔出來的長廊上,對面亦有一位女子迎面走來,擦肩而過時,才驚覺對方竟與自己那麼相似:那是陌生的自我?還是分裂的自我?抑或是更好的自我?妮娜的脆弱與焦慮就在這種幻像中蔓延開來了。

 

不少電影都試圖探索藝人的壓力與焦慮,《黑天鵝》其實可與日本動畫導演今敏的《Perfect Blue》對照來看,《Perfect Blue》女主角未麻是努力想要轉型做演員的偶像歌手,但是運途不順,接連的挫折與焦慮,導致她人格分裂的壓力,昔日的那個「偶像未麻」幻影,不時就會在捷運車窗玻璃或居家鏡子中現形,嘲笑也質問著一路跌跌撞撞,卻一事無成的「演員未麻」本尊。還好,《Perfect Blue》運用過的鏡相戲法,沒有成為《黑天鵝》複製的範本(其實,那也是多數人格分裂電影必定都會使用的對照手法),畢竟招式不新,徜若一味重複,難免被譏老套,戴倫偶一為之的高度節制,反而讓一眨眼就消失的幻影,有如吊人胃口的戲法,一閃即逝,卻又久久才亮相一回,確實極其引人入勝。快速,因而讓人來不及細嚼;匆匆,因而讓人覺得若有憾焉,導演的狡黠與老到,顯示他確實懂得傳統戲法的妙用,更懂得如何避開陳腐,在高度制約的時空下提煉出醇厚的濃度。

bs56.jpg

 

戴倫偏愛的手法其實是訴諸驚悚的幻覺,妮娜背上的紅斑傷痕,手指或者腳趾的裂痕,甚至指趾都與融合成為鵝掌,視覺上提供了匪夷所思的震撼,心理上卻又暗示著妮娜身心疲憊的焦慮,以及急於轉化成為天鵝的祈願,黑暗的,光明的,全都雜沓紛至,同時提供了多元審視的焦點,畢竟她只有完全的獻身,讓自己的體內同時流動著白天鵝與黑天鵝的對立矛盾元素,才算完成超越舞者的雕塑,只是代價往往大到超乎自己的想像與容量。bs13.jpg

 

當然,最高潮的幻像來自於妮娜是否真的幹掉了競爭對手?她身上淌血的傷口究竟是實景或是幻像?是成長過程的內傷?還是意志錯亂的真傷?《黑天鵝》雖然畫面曖昧,但是答案其實相當淺顯明白,問題在於觀眾願意相信眼睛?或者心靈?沒有標準答案的《黑天鵝》因此多添了讓人咀嚼回味的餘韻。

 

02月1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黑天鵝(BLACK SWAN)》

 

《力挽狂瀾》導演戴倫亞洛諾夫斯基最新作品,以紐約一個芭蕾舞團正要演出經典舞蹈劇天鵝湖“的排演,帶出舞台前後的權力競逐,以及舞者經歷的身心煎熬

 

bs44.jpg01.舞者如何生存?能力.體力和魅力/討好總監

02.舞者的焦慮:關節、肌肉、皮膚和心神狀態。指甲和破皮。

03.舞者的競爭:首席總會面對候補的威脅與挑戰。

04.自我的突破:除了原我,還要有詮釋其他角色的可能。

05.鏡子的魔力:看見完美,看見追求,也投射了隱憂。

 

使用音樂:《黑天鵝(BLACK SWAN)》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精彩DVD:《交響人生(Le concert)》

 

 

 

Le concert201.jpg柴可夫斯基最近很紅,不但《黑天鵝》中處處可聞他的音樂,法國導演哈杜.米赫羅(Radu Mihaileanu)執導的《交響人生》也因為踩準了他的「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旋律,導致最後的演出高潮,觀眾的淚水很難不潰堤。

 

《交響人生》選擇了俄羅斯著名的波修瓦樂團(Bolshoi orchestra)做背景,主角是才子指揮家菲力波夫(由 Aleksey Guskov飾演),多年前因為受到俄共頭子布里茲列夫的排擠猶太人政策影響,就在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時,被俄共書記當場折斷指揮棒,中斷演出,從此逐為平民,只能在劇院裡擔任清潔工,後來,他卻陰錯陽差地遇上了一個前往巴黎夏特雷(Chatelet)表演廳演奏的機會,他不但要重組樂團,重拾指揮棒,同時還要重新詮釋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

 

《交響人生》的觀賞趣味:

01.從古典音樂中找趣味,從莫札特到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皆有文章可做;

02.嘲諷蘇聯共產黨,不但兼及藝術和種族迫害,還有迴光返照的共黨夢;

03.大隱隱於市的當代傳奇。

 

使用音樂:《交響人生》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音樂:誰領風騷?

 

先介紹三首從來不曾在節目中播放過的奧斯卡獎入圍電影歌曲:

 

01.”I See the Light“《魔髮情緣(Tangled)》作曲: Alan Menken作詞:Glenn Slater

02.”If I Rise“《127關鍵小時》作曲:A.R. Rahman作詞:Dido 和Rollo Armstrong

03.”We Belong Together“《玩具總動員3 曲詞: Randy Newman

 

 

tron105.jpg另外再介紹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選出的部份年度優秀音樂:

o,

 年度電影音樂FILM SCORE OF THE YEAR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作曲 John Powell
《創:光速戰紀(TRON: LEGACY)》, 作曲 Daft Punk

 

年度電影音樂創作單曲FILM MUSIC COMPOSITION OF THE YEAR

《馴龍高手》“Forbidden Friendship” (John Powell)

《馴龍高手》 “Test Drive” (John Powell)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追思電影大師:約翰.貝律John Barry

 

barry00_.jpg約翰.貝律專精的不只是喇叭與電吉他,古典音樂的世界中,他亦有不凡品味,今天的節目中介紹的是:

01.從馬勒到拉赫曼尼諾夫的傳奇,以及從創作年表揭霑的愛情傳奇

02.結合莫札特與非洲的古典氣質

03.Barber找尋清教徒的情欲人生。

使用音樂:《真愛一生 (The Scarlet Letter) 》原聲帶

《似曾相識》原聲帶

《遠離非洲》原聲帶 

黑天鵝:完美與焦慮

絕美而脆弱是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芭蕾舞劇《天鵝湖(Lebedinoje ozeroSwan Lake)》最動人的元素之一,美國導演戴倫.亞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執導的《黑天鵝(Black Swan)》,就把絕美而脆弱的本質做了更上層的發揮。

 

《天鵝湖》中的白天鵝Odette是中了魔咒的公主,著黑裝亮相,俗稱黑天鵝的Odile則是魔法師的女兒,同一位女芭蕾演員來扮黑白兩位天鵝,才可以解釋何以Siegfried王子明明愛的是Odette,但在看見Odile時卻分不出真假,毀了自己的愛情誓言,讓Odette只有一死才能解除魔咒。《天鵝湖》過去的經典演出都是同一位舞者黑白兼具,善惡正邪交錯,詮釋得淋漓盡致。bs33.jpg

 

電影《黑天鵝》一開場就是文森.卡索(Vincent Cassel)飾演的舞團總監決定讓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飾演的妮娜擔綱演出白天鵝,卻又挑剔她不夠妖嬈,狂放,不適合黑天鵝的基本能量,所以一直要另外尋找更合適的黑天鵝人選。

 

《天鵝湖》中的白天鵝與一群同樣中了魔咒的天鵝女郎同居在湖邊,因此被擁戴成為天鵝之后,明明就是挑大梁的主角戲份,舞團總監卻只肯給予一半戲份,這是肯定?還是質疑?妮娜是該興奮還是難過?《黑天鵝》用這個問號做開場,不但提供了在矛盾中找戲肉的戲劇素材,也點出了全片有關完美與恐懼的論述。

 

飛上枝頭做鳳凰,是每位舞者夢寐以求的機緣,妮娜在《黑天鵝》中面對的挑戰分別來自前輩、自己和後輩三個層面,首先,舞者生涯有限,當舞團台柱貝絲(薇諾娜.賴德/Winona Ryder)已經色衰體弱而失寵時,妮娜立刻就面臨著真的夠格取而代之的份量比較;其次,黑天鵝不夠格的問號,對任何一位舞者都是信心打擊,妮娜還要對抗新生代舞者蠢蠢欲動的競爭威脅,這就是她何以那麼擔心自己會被替身取代的心裡隱憂。

 

前輩與後輩的比較或威脅,坦白說,只要自己夠強,夠完美,其實是不用太擔心的,問題就在於纖瘦的妮娜在追求完美極致的過程中,有太多不足以告人的隱憂,她的擔心,正是她最脆弱的罩門,正是《黑天鵝》的戲劇元素得以使力發威的縫隙所在。

 

做為首席舞者,或者舞團台柱的壓力究竟有多大?關鍵在於體力、能力和魅力。纖細和年輕的妮娜,沒有人懷疑她的體力,至於能力,或許是個問號(例如黑天鵝的最高難度在於要跳出連轉32圈的軸轉,妮娜跳啊跳的,就曾因為腳軸關節支撐乏力而中斷),但是只要有天份,苦練終能克服,也是所有勵志電影都曾有過的情節轉折,只是妮娜的疼痛與按摩,不但反映著她的脆弱,也因而贏得更多的同情與憐憫。bs38.jpg

 

至於在母親嚴格控管下,一直過著乖寶寶生活的妮娜一旦自我解放,就不能夠深入體會黑天鵝的冶豔本質,就不能舞出精髓,心急的妮娜於是嘗試其他可能,跳脫自己一路走來的既定框架,問題在於誘她出殼,提供她新奇誘惑的舞者莉莉(由蜜拉.庫妮絲/Mila Kunis飾演),卻也是算計最多的替代人選,妮娜面對著感性一心想要,理性上卻不敢接受的天人交戰,戲劇濃度就在這個矛盾上達到高潮。

 

不過,《黑天鵝》對於體力和能力都是略有著墨而已,真正使力的關鍵細節在於魅力。

 

首席舞者的魅力分對內和對外兩方面,貝絲被奪走台柱戲碼時,就公開質疑妮娜是不是「睡了」總監湯瑪斯,才換來主角機會?貝絲的質疑,其實屬於後台戲碼的八卦元素,既可以解釋貝絲曾與湯瑪斯有過肌膚之親,也可以解釋湯瑪斯以跡近刁難的方式來激勵妮,以私下指導的方式強吻妮娜的諸多明示與暗示,確實提供了很多好奇者的閒談素材,滿足了觀眾的偷窺欲。bs9805.jpg

 

對外的魅力則在於妮娜的「求全」心切。追求完美是每位表演藝術家的終極目標,但是完美可以是相對的,亦可以是絕對的。相對的完美是與他人相比較,別人沒做好的,一旦得能超越,即可換來驚歎萬千的掌聲;絕對的完美,則攸關自我的認知純度,舞者要問自己是否盡了全力?舞者的全力又在世界舞台的衡量尺上佔有多大的高度?《黑天鵝》讓鋼琴師拒絕再彈琴,要求過自己的生活,來突顯妮娜追求完美的無盡追求;另外,則是讓妮娜背上的傷痕,突顯妮娜自知不夠純美,想要遮掩的心急。

 

《黑天鵝》其實是一部舞者的成長電影,妮娜升做首席舞者的身心焦慮與人格分裂歷程,提供了不少內省觀點,所有的煎熬與幻像都因此讓觀眾更能體會到舞者的艱辛,完美何其美麗,完美又何等艱難,妮娜的危機與考驗,讓旁觀的觀眾也得著了啟蒙開示。

 

 

2010年度電影音樂獎:提名

由五十位在歐洲和美洲的平面、廣播和網路上從事影視原聲音樂新聞報導的撰稿人所組成的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11日公布了2010年的影視音樂獎提名名單,這是他們的第七屆音樂獎,今日公布的時間往去年晚了快兩星期,但是仍將搶在奧斯卡頒獎前,於225宣布得獎名單。

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年度音樂獎分類很細,光是電影分類就包括了戲劇類、喜劇類、動畫類、奇幻類、冒險驚悚類和紀錄片,基本上觀照了過去一年的歐美電影音樂作品,因為作品多,分母夠大,再從中選出年度最佳電影音樂得主時,就比較讓人服氣。

近年來在電影音樂界炙手可熱的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已經多次得獎,備受肯定,今年依舊一個人包辦了七項提名(《王者之聲:宣戰時刻》三項,《獵殺幽靈寫手》四項),最為風光,更難得的是,五部的年度電影音樂中,他一個人就佔了五分之二,去年的大贏家麥可.賈欽若(Michael Giacchino)也是同樣五部佔了兩部,最後順利奪冠,所以今年看好的勝利得主首推亞歷山大.戴斯培。

至於John Powell則是今年最受期待的黑馬人選,他的《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亦有五項提名;《全面啟動(INCEPTION)》的作曲 Hans Zimmer三項提名;《創:光速戰紀(TRON: LEGACY)》的作曲家 Daft Punk同樣亦是三項提名,並列第三。

ifmca2010.JPG 

年度電影音樂FILM SCORE OF THE YEAR

《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 作曲 Alexandre Desplat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作曲
John Powell
《全面啟動(INCEPTION)》, 作曲
Hans Zimmer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作曲
Alexandre Desplat
《創:光速戰紀(TRON: LEGACY)》, 作曲 Daft Punk

 

年度作曲家FILM COMPOSER OF THE YEAR

01.Alexandre Desplat
02.Danny Elfman
03.James Newton Howard
04.John Powell
05.Hans Zimmer

 

年度新秀作曲家BREAKOUT COMPOSER OF THE YEAR•

01.Óscar AraujoCASTLEVANIA
02.Arnau Bataller
LA HERENCIA VALDEMAR
03.Daft Punk
《創:光速戰紀》
04.Herbert Grönemeyer
《完美狙擊(THE AMERICAN)》
05.Nuno Malo
《葡萄牙歌后AMÁLIAAMÁLIA)》

 

最佳戲劇類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DRAMA FILM

 AMÁLIA, 作曲 Nuno Malo
《黑天鵝(BLACK SWAN)》, 作曲
Clint Mansell
《功夫小子(THE KARATE KID)》, 作曲 James Horner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作曲 Alexandre Desplat
《真實的勇氣(TRUE GRIT)》, 作曲 Carter Burwell

 

最佳喜劇類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COMEDY FILM

《燈塔看守人( THE LIGHTKEEPERS)》, 作曲 Pinar Toprak
• LO,
作曲 Scott Glasgow

魔法褓母麥克菲2.NANNY MCPHEE RETURNS)》, 作曲 James Newton Howard
《傀儡(POTICHE)》, 作曲
Philippe Rombi
《吸血鬼了沒(VAMPIRES SUCK)》, 作曲 Christopher Lennertz

 

最佳動作冒險驚悚類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N ACTION/ ADVENTURE/THRILLER FILM

《活埋(BURIED)》, 作曲 Víctor Reyes

《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 作曲 Alexandre Desplat
《全面啟動(INCEPTION)》, 作曲
Hans Zimmer
《羅賓漢(ROBIN HOOD)》, 作曲
Marc Streitenfeld
《特務間諜(SALT)》, 作曲 James Newton Howard

 

最佳奇幻恐怖類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FANTASY/SCIENCE FICTION/HORROR FILM

《魔境夢遊(ALICE IN WONDERLAND)》, 作曲 Danny Elfman
《血世紀(DAYBREAKERS)》, 作曲
Christopher Gordon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Ⅰ(Harry potter &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I)》, 作曲
Alexandre Desplat
《降世神通:最後的氣宗(THE LAST AIRBENDER)》, 作曲 James Newton Howard

《創:光速戰紀(TRON: LEGACY)》, 作曲 Daft Punk

 

最佳動畫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N ANIMATED FEATURE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作曲 John Powell
《魔術師(L’ILLUSIONNISTE [THE ILLUSIONIST])》, 作曲
Sylvain Chomet
《貓頭鷹守護神(
LEGEND OF THE GUARDIANS: THE OWLS OF GA’HOOLE)》, 作曲 David Hirschfelder
《魔髮奇緣(TANGLED)》, 作曲
Alan Menken
《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 作曲 Randy Newman

 

最佳紀錄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DOCUMENTARY FEATURE

《不列顛戰役(THE BATTLE OF BRITAIN)》, 作曲 Miguel d’Oliveira
《寶寶的世界觀(BÉBÉS [BABIES])》, 作曲
Bruno Coulais
《海洋(OCÉANS)》, 作曲
Bruno Coulais
《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 作曲
Christophe Beck
《狂野之夢:征服聖母峰(THE WILDEST DREAM: CONQUEST OF EVEREST)》 作曲 Joel Douek

 

年度電影音樂創作單曲FILM MUSIC COMPOSITION OF THE YEAR

《魔境夢遊》“Alice’s Theme” (Danny Elfman)
《獵殺幽靈寫手》
“The Truth About Ruth” (Alexandre Desplat)
《馴龍高手》“Forbidden Friendship” (John Powell)

《馴龍高手》 “Test Drive” (John Powell)
《降世神通:最後的氣宗》“Flow Like Water” (James Newton Howard)

 

最佳電視連續劇配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TELEVISION SERIES

• CZAS HONORU [TIME OF HONOR], 作曲 Bartosz Chajdecki
• DOCTOR WHO,
作曲
Murray Gold
• HUMAN TARGET,
作曲
Bear McCreary
• LOST,
作曲
Michael Giacchino
• ULL PER ULL [AN EYE FOR AN EYE],
作曲 Marc Vaíllo

 

最佳電玩或互動多媒體原創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VIDEO GAME OR INTERACTIVE MEDIA

• CASTLEVANIA: LORDS OF SHADOW, 作曲 Óscar Araujo
• DARK VOID,
作曲
Bear McCreary
• JAMES BOND 007: BLOOD STONE,
作曲
Richard Jacques
• LEGEND OF THE GUARDIANS: THE OWLS OF GA’HOOLE,
作曲
Winifred Phillips
• LEGO UNIVERSE,
作曲 Brian Tyler

 

最佳重新發行電影配樂BEST ARCHIVAL RELEASE OF AN EXISTING SCORE

《邊城英烈傳(THE ALAMO)》, 作曲 Dimitri Tiomkin (Tadlow/Prometheus)

《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S)》, 作曲 Danny Elfman (La-La Land)

《最長的星期日(BLACK SUNDAY)》, 作曲 John Williams (Film Score Monthly)

《王者之劍(CONAN THE BARBARIAN)》, 作曲 Basil Poledouris (Tadlow/Prometheus)

《大巧局(FAMILY PLOT)》, 作曲 John Williams (Varèse Sarabande)

《七寶奇謀(THE GOONIES)》, 作曲 Dave Grusin (Varèse Sarabande)

《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 作曲 David Arnold ( La-La Land )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作曲 Maurice Jarre (Tadlow) –《羅薩精選集(MIKLÓS RÓZSA TREASURY)》, 作曲 Miklós Rózsa (Film Score Monthly)

《莫夫莫敵(SPARTACUS)》, 作曲 Alex North (Varèse Sarabande)

 

年度電影音樂唱片品牌FILM MUSIC RECORD LABEL OF THE YEAR

01.Film Score Monthly

02.Intrada

03.La-La Land Records

04.MovieScore Media

05.Varèse Sarabande(入圍名單與去年完全一樣)

 

過去六屆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年度音樂獎的得主名單如下:

2009《天外奇蹟(UP)》Michael Giacchino

2008《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Alexandre Desplat

2007《贖罪(ATONEMENT)》Dario Marianelli

2006《水中的女人(LADY IN THE WATER)》James Newton Howard

2005《藝妓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John Williams

2004《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Michael Giacchino

空氣人形:私密的氣息

雞同鴨講,有時候會有瞎打誤撞的美麗,有時候則會導致無可彌補的致命結果。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空氣人形》,先給了觀眾美麗的錯覺,既而以淒厲的悲情作收。美麗是歎息,悲情同樣亦是歎息,差別在於吐氣的沈重指數。

 

裴斗娜在《空氣人形》中飾演的充氣娃娃「望美」,因為踩樓梯失了重心,手指不小心碰觸到釘子,皮膚有了傷口,整個人就洩了氣,癱在地上動彈不得,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即將「氣消身殞」,ARATA飾演的租售店男孩純一聽見聲音,趕來救援,發現望美竟然是洩氣娃娃,頓時一楞,望美情急之下,脫口說了一句:「不要看我!」 

 

是啊,不能動彈的望美,擔憂的不只是充氣娃娃的「非人」底牌徹底穿幫,更因為自己「形銷『皮』立」,鬆垮垮,軟叭叭地只剩人張乳膠皮躺在地上,美麗不見了,模樣不見了,望美就像一般在乎男伴眼光的世間女子一樣,就怕自己最不堪的窘樣被男人給撞見了,懂得女人心,懂得把充氣娃娃「擬人化」,賦予女人微妙心思,望美就變得惹人疼憐了。AIRD042.jpg

 

不過,是枝裕和此時更展現了他的煽情功力,純一先是拿了膠帶貼住望美的傷口,然後掀開望美的衣裙,找到她的充氣孔,整個人就趴在她身上吹起氣來。衣裙被掀,何等嬌羞?男人公然趴在身上吹氣,那還能看嗎?此時萬一有人闖了進來,會不會對他們的「親密動作」有諸多猜疑?諸多不雅的連想就都在純一的救人吹氣行動上得到了連結。

 

純一的吹氣讓望美得能重新鼓脹生動,等同於是望美的復活再生恩人,恢復人形的望美自是緊緊抱住純一,藉以表達說不出的感謝。靦腆的望美就在此時道出了自己原本空身,有朝一日卻意外有心的蛻變心情,純一卻出乎意料地告訴她:「我也是如此。」

 

純一的說法其實很詩意,暗示自己的生活空洞,生命空虛,但是乍聽之下,卻會誤以為他其實和望美一般,都是充氣娃娃(差別在於他是男的)。望美其實正是如此解讀,所以一旦純一想要重溫那種洩氣乾枯,死而復生的變態情欲滋味時,她也很務實地想要感受一下同等「銷魂蝕骨」的酥麻滋味,才會一刀刺進純一肚子,讓純一同樣也「破皮漏氣」,太過簡化的邏輯,詩意的浪漫頓時變了寫實的悲劇,自然就使得他們的危險性愛,變成了再難挽回的血淚悲劇。

 

其他的男人都只想在望美身上取得肉欲的發洩快感,相對之下,望美與純一的愛情顯得既單純又不俗。最讓人難忘的其實是他們在DVD租售店裡的幾場對手戲,望美有心沒腦,對電影知識完全貧乏,顧客選片找片的需求,對她而言都如不知冬冰滋味的夏蟲,全然不知從何回應(是枝裕和其實很委婉的批判,也嘲諷了那些只有美麗臉蛋,專業知識全然空乏的空心人),每一回都得靠純一出面解圍,但是每一回的顧客發問,都似乎在考驗著觀眾:望美答不出來的問題,你能答得出來嗎?徜若答不出來,你異於「空氣人形」者幾兮?AIRD525_2.jpg

 

當然,有一位宅男低頭看著手上字條詢問望美,能否租到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養蜂人》時?既像是宅男的搭訕追求,更像是影癡的大海撈針,望美的「楞呆」對照純一的「見招拆招,無所不知」,當然不是在嘲笑「充氣娃娃」的腦袋空空,反而像極了是枝裕和在向觀眾推銷著他認為精彩的作品,不管是警匪片和藝術片,每一部叫得出名號的名片,都成了是枝裕和暗度陳倉,要與聽了就懂的影迷一起分享的觀影密碼了。

  

空氣人形:寂寞的重量

愛,蜜甜,但是,愛也是沈重至極的負擔,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空氣人形》提出了非常細緻的愛情觀察。

 

《空氣人形》的劇情從中年男子秀雄(板尾創路飾演)展開,攝影師李屏賓的第一個畫面就是充想生命哲思的畫面,AIRD071.jpg秀雄獨自搭乘電車回家,電車走的是高架軌道,地面上另有行車專用的車河燈影,那是繁華忙碌的人間通道,但是秀雄沈思獨坐的車廂卻像是那一個寂靜的另類空間。

 

一個紅塵,兩種節奏,兩種氛圍,呼應著《空氣人形》的論述主題。

 

南韓女星裴斗娜在《空氣人形》中飾演陪伴秀雄寂寞人生的充氣娃娃「望美」,她的「人生」意義與功能無非就如同她自己的獨白所說的:「我是充氣娃娃,處理性慾的替代品。」只是,原本空心,面無表情,也不會對話的乳膠人偶,AIRD043.jpg突然因為有了心,會思考,會說話,也會行動,甚至還能趁著主人不在時外出打工(到DVD租售店裡做店員),有了自己的獨立人生。

 

是枝裕和透過「望美」來詮釋「行屍走肉」般的當代人生,但是最犀利的愛情觀察卻在於秀雄發現望美竟然「有心」了,竟然會說話,更可怕的是竟然會「吃醋」,會責問「主人」,為什麼「新歡」有生日蛋糕,曾經備受寵愛的她竟然沒有?嚇得面無血色的秀雄,連忙奔到牆邊指著過去的照片說:「有的,第一次買充氣娃娃回家時,就是生日,就會慶祝。」有圖為証,秀雄總算擺脫了「負心漢」的指控,但是他隨即而來的感想,才是《空氣人形》最重要的論述:他希望美再回到「無心」狀態,因為有心的女人「很麻煩」的。Air Doll600.jpg

 

美妙的愛情,理應是要追求雙向交流,彼此共鳴的天人合一境界,但是,有人就有岐見,就會麻煩,愛自己多過愛別人的自私情人,照顧自己都來不及了,誰還想多為別人勞心費力?是的,秀雄不要有溫度,有感情的真人相伴,寧願對著充氣娃娃說著濃情蜜意的台詞,扮演著一廂情願,卻不會有人反嗆,嫌棄或者鬧情緒的「完美情人」,關鍵就在於「人」很麻煩,「情人」麻煩,「愛情」也很麻煩,找到一位不囉嗦的情人,找到一位予取予求,無怨無悔地來滿足和填塞情人欲望的充氣娃娃,人生會多順暢?多美好?

 

渴望愛,卻怕麻煩,說明了人最根本的恐懼(不想有責任,不想被約束,更不想被囉嗦),也說明了人與人的溝通困難,《空氣人形》的主題其實是寂寞,充氣娃娃的存在與變奏,都在突顯懼怕麻煩,只求享受,不願負責,只想耳根清淨的自私心情。

 

是枝裕和在《空氣人形》中最無情的一場戲就是秀雄在滿足了情色欲望之後,取出望美的乳膠陰道仔細刷洗清潔,那是秀雄對待情人最細緻柔情的時刻,因為那個器官帶給他最多的歡樂與滿足,善待望美,其實也是善待自己的餘暇,多情的底層卻也還是不脫情人的自私情懷,這是多無情的「情愛」解剖?

AIRD062.jpg 

後來,「有心」的望美卻又無法擺脫自己做為一個「充氣娃娃」的洩欲宿命時,只能自己拆解器官來清洗,以獨白唸著:「我是充氣娃娃,處理性慾的替代品。」其實就是在論述當代人的愛情其實已經淪落成為「器物論」與「功能論」的功利 計較,自我私欲的無限擴張,讓人寧願多親近從不囉嗦,永遠逆來順受的充氣娃娃,反而再也不知道如何跟其他人溝通互動了。

 

寂寞是一道道無形的牆,阻隔了世人,是枝裕和採用了日本詩人吉野弘的詩作

「生命は」,做為女主角望美的獨白基調,詩中所說的:

「生命可能是

無法以自身之力成功的完滿 

而被創造出來的

好比花

就算將雌蕊與雄蕊聚集 
也不足夠   
仍需昆蟲與微風的造訪              
連繫起雌蕊與雄蕊的關係

生命本質便懷有重要的匱乏
並因他者的存在而完滿」

其中,他者的存在原本是生命多彩多姿的必要元素,但是終在關在斗室,把自己密封札實,怕受傷,更怕麻煩的繭居俗人,就只在單調,無感的自溺人生裡浮沈,是枝裕和透過充氣娃娃的寓言模式,完成了讓人打心裡起涼意的愛情解剖課。

 

雞排英雄:大火快煮炒

「刻板印象」一詞,不論是英文的「stereotype」,法文的「cliché」,都帶有負面的批判意涵,但是「刻板印象」卻也非絕對負面名詞,好萊塢就深信「刻板印象」有一定魅力,只要複製「刻板印象」的既定元素,看似老調或固定的刺激,就會有穩健的回應,市場回收穩靠,不容易挫敗。

 

葉天倫編劇執導的《雞排英雄》,就是一部徹底發揮「刻板印象」特質的作品,預先設定的制式反應上,確實獲得不少觀眾回響,果然在市場上有所斬獲,不過,卻也因為太多的「刻板印象」,招式不新,藝術成就少有新意,難以更上層樓。

 nmh007.jpg

《雞排英雄》的「刻板印象」信手拈來就有以下數點:
01.
年輕記者一腔熱血,卻容易受激上當(柯佳嬿是也);
02.
雜誌主管愛打官腔,沒事還賣弄英文(楊淇是也);
03.
建商必定黑心,為達目的,軟硬兼施(樊光耀是也);
04.
有錢能使鬼推磨,議員最愛此味(豬哥亮是也);
05.
大嫂疼惜小叔,挨餓受凍也要掩護落跑(翠娥是也);
06.
沒志氣的黑道,打不過就找老人家出氣(應蔚民是也)……

 

正因為「刻板印象」訴諸制式反應,意外不多,結果全在預期之中,因此難有興奮高潮。《雞排英雄》安排的眾家攤販戲路,動機與手法,其實與《海角七號》的樂團成員約略相似,但是翻模並不成功,就算個性最鮮明活潑的牛排阿珠(王彩樺飾演)與雞排滿妹(嚴藝文飾演),也只是窮喳呼的甘草人物而已(片名都以雞排為名了,牛排又如何鬥得過雞排?),關鍵在於欠缺稜角鮮明的角色塑造,到處都是似曾相識的影子,看著看著就乏力了。

nmh010.jpg 

就賀歲的商業電影而言,《雞排英雄》確實做到了熱鬧繽紛,台灣夜市文化中曾經出現或者該有的情節一個沒少,卻禁不起用放大鏡來細細檢視。不能真正動人的原因在於欠缺了戲劇的完整性與稠密度,亦即編導什麼都想碰觸,都想點到,卻都只是浮光掠影,連癢處都沒搔到,殊為可惜。

 

例如「八八八夜市」的自治會長選舉,看似有兩派激烈競爭,實質卻是整個夜市團結和諧有如一家人,不管是不是藍正龍順利當選,似乎都沒有夠格與他競爭的對手(他根本是與隱形人競選,應蔚民的紅龜角色只是圍事的混混,既構不成內亂,連做個外患也不夠格,因為他的滋事搞局,還成為團結夜市的催化劑),既然如此,趙正平飾演的十八王急著到處催票,豈不是瞎緊張?類似這種前言不對後語的戲劇漏隙,確實就讓整體戲劇力量為之渙散了。

nmh005.jpg 

例如,劇本中設定柯佳嬿的爸爸也是很有理想與正義感的攝影記者,所以女兒才會以繼承父親衣缽為念,偏偏,他所效命的雜誌主管卻是只會賣弄英文,只會打官腔的楊淇,那份雜誌除了八卦,可有任何正義使命?柯佳嬿除了夜市打工之外,可曾完成什麼尖銳而又深刻的調查報導?連誰在炒做夜市土地的黑手都揪不出來,還得靠電線桿上的電力公司工人的傻瓜相機來偷拍,豈不是專業不敵業餘的徹底潰敗?完全貫串不起來的劇情盲點,也使得柯佳嬿的跌跌撞撞,變成了少不更事的莽撞,更讓最後抗爭成功,在人群中彷彿重新看見父親期許身影的夢幻錯覺,變成了一廂情願的祈願(但是,很多人看到父女重相逢的幻境時,就起了淚眼婆娑的效應,只能說有些催淚的電影公式雖然有靈效,卻禁不起細部檢驗)。

 

同樣地,豬哥亮因為一碗四神湯,勾起了往日思緒,看似有情有義,卻完全無法交代功成名就的他,何以從來不想回家答謝嫂嫂?他與藍正龍的叔侄誤會,除了偷錢討債之外,又有何深仇大恨,不屑往來?至於藍正龍與武松布偶的鬆垮連結,更讓人無法與他為了照顧奶奶,棄夜市生計於不顧的短暫迷航產生共鳴,更別說如果他如果那麼重視夜市仙子的競賽活動,又如何草率就把冠軍硬套給第一次來採訪的記者柯佳嬿呢?nmh026.jpg

 

好看的電影要有耐人咀嚼回味的餘韻,《雞排英雄》用大火快炒的火光熱度,遮掉了細部的瑕疵,卻也因為太過粗燙,讓人無法細嚼,初試啼聲的葉天倫還有很多琢磨的空間。

 

 

藍調傳奇:女人剛與柔

Darnell Martin執導的《藍調傳奇(Cadillac Records)》是一部聽覺上高度飽滿,戲劇上也拿捏得恰到好處的音樂傳奇電影。

 

《藍調傳奇》描寫1950年代發掘出無數黑人樂手的芝加哥Chess唱片公司的傳奇故事。Adrien Brody飾演的唱片行老闆Leonard Chess算是黑人音樂的拓荒伯樂,耳朵一聽就知道音樂動不動人?會不會賣錢,他是白人,卻先在黑人區開設酒館,挖掘了農田出身的歌手Muddy Waters(由Jeffrey Wright飾演),決定玩一場生命豪賭,於是開設了唱片公司,陸續捧紅了Willie DixonCedric the Entertainer飾演)、Howlin’ Wolf Eamonn Walker飾演)和Chuck BerryMos Def飾演)等歌手,也和碧昂絲(Beyonce Knowles)飾演的女歌手Etta James有著曖昧的感情糾纏,光是這五位知名歌手的現場演唱與名曲精選,《藍調傳奇》就已經提供了極其豐富多元的音樂史教材,不但懂了音樂發展沿革,也聽見了名曲精華,知性與感性都極其豐潤。crs3084.jpg

 

《藍調傳奇》的戲份多數集中在男性身上,不過,碧昂絲、Gabrielle UnionEmmanuelle Chriqui三位女星都有相當戲份,扮演著關鍵的潤滑角色,更添全片的戲劇質感。其中,Emmanuelle Chriqui比較像花瓶,嫁對老公就可以一輩子衣食無慮的人生,讓她成為《藍調傳奇》的背景人物而已,可以不必多討論。

 

Gabrielle Union飾演的Geneva同樣也有著慧眼識英雄的本事,當初Muddy Waters拿著一把吉他就想要到芝加哥街頭闖盪,混了半天,也還只是街頭藝人,唯獨只有她一聽就心動,不但主動搭訕,還給了他一條電線,讓吉他能接上喇叭,能音樂能夠大聲昂揚,從此吉他一曲天下聞,Muddy Waters也順理成章成為她的入幕之賓,在床上報恩。

 

Muddy Waters和一般歌手一樣,風流又多情,不時在外拈花惹草,但是他對Geneva倒是一往情深,不管在外如何浪遊,最後總是乖乖回家。全片最精彩的一場戲就是那天Muddy Waters打開家門,赫然發現Geneva手上多了一位小寶寶,Geneva面無表情地告訴他:「今天有位女人登門,說他是你的孩子。」Muddy沒有辯解,亦沒有發怒,更沒有耍賴,或許他真的不確定自已在外面究竟留了多少種,但是東窗事發,坦白承受,或許才更真,於是他像犯錯小孩一般,身子和頭就靠向Geneva及小孩,既像是撒嬌,更像是求饒,極其柔軟的身段,反而讓Geneva的臉部線條整個鬆軟了下來。

 

Geneva其實嫵媚又明理,她不但是Muddy的賢內助,也照顧了不少跟著Muddy一起闖盪歌壇的後輩藝人,其中,吹得一嘴好口琴的Willie Dixon對她最有好感,甚至要求一親芳澤,理由是Muddy外頭多的是女人,不如由他來照顧Geneva。有人追求,但是Geneva並不開心,委婉向Willie解說出了她內心對Muddy的真情義,愛情冤家的心理邏輯原本就不是可用常情度衡,她的告白其實有些一廂情願,卻說得理直氣壯,夠讓花心男人無言以對,卻又不能不冒出一頭大汗。crc004.jpg

 

至於碧昂絲的表演則是遠比2006年的歌舞電影《夢幻女郎(Dreamgirls)》更上層樓了,在血統、歌藝和愛情三個層次上,都讓人驚豔。

 

碧昂絲在《藍調傳奇》出場時,原本是位桀傲不馴的賣身女郎,在浴室裡的忘懷高歌,卻改變了她的一生,唱片行老闆Leonard Chess聽見她的歌喉,就確認她是可造之材,想辨法要激出她的內心悲情,轉化成天籟美音,也因此才得知她的父親是始亂終棄的白人撞球高手,特意安排在高級飯店打烊時間的父女會,非常迂迴地呈現出1950年代白人岐視黑人的特殊時空;至於父親不認女,導致她縱情毒品的轉折,再到以最接近的距離對著Leonard Chess談話的放電魅惑本事,都讓一位絕世女歌手的立體雕塑,有了更生動的氣韻。

cr01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