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鏡像與亂像

芭蕾舞者的排演或練習教室通常都有一大面牆,一排全是落地長鏡,讓舞者清楚看見自己的舞姿,不論映現出來的是絕美或者瑕疵身影,都在鼓舞或刺激舞者更上層樓。要不要玩鏡子魔法?怎麼玩鏡子魔法?不但考驗著導演導演戴倫.亞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也挑戰著觀眾的接受度。

 

電影《黑天鵝》的開場就是一場夢中戲,女主角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飾演的妮娜夢見自己跳起了《天鵝湖》的Odette,但是魔法師旋即出現,以黑鷹的造型在她身上施下了魔咒,在柴可夫斯基的原音與Clint Mansell濃縮改編的音樂聲中,娜塔莉.波曼踮起腳尖向全球影迷昭示,她真的會跳芭蕾,就算擔綱挑大梁亦不離譜,禁得起專業檢視,也擴充了傳統演員的表演空間。

 

夢醒之後,她含笑回憶著夢境,也在穿衣鏡前伸展自己肢體,再向母親預告自己即將演出重要角色,芭芭拉.荷西(Barbara Hershey)飾演的母親卻也在此時發現了女兒背上的紅斑破皮捉痕,就在母女深情相擁之際,透過荷西望著穿衣鏡的焦慮眼神,導演戴倫把鏡頭直接跳接地鐵中的車窗影像,模糊詭異的人影散發出不確定的神秘因素,暗示著妮娜的期待與忐忑,靠立車門的妮娜就在此時彷彿看見了一個與自己非常近似的身影在另一個車廂中,妮娜穿的是白毛領的外套,那個人影則是黑衣,白黑映照之下,戴倫已經悄悄完成了影射工程,妮娜初時也許純白如白天鵝,但是屬於黑天鵝的召喚或誘惑,卻也如影隨形地繞圍在她身旁。bs48.jpg

 

戴倫的破題手法非常精細,電影的宗旨與趣味已經全都融入在這開舞、母女與地鐵的三場戲中,綱目既舉,隨後的情節則是從綱目中鋪衍出來的骨肉了。

 

《天鵝湖》中的黑天鵝因為太像白天鵝了,以致於鍾愛白天鵝的王子都辨認不出,誤將愛情誓約獻給了黑天鵝,這和聖經故事中的撒旦原本亦是天使,黑白原係一體兩面的「神性/人性」分裂故事有些相似,戴倫深怕觀眾看不清楚,才會再安排一場妮娜走過被建築圍籬阻隔出來的長廊上,對面亦有一位女子迎面走來,擦肩而過時,才驚覺對方竟與自己那麼相似:那是陌生的自我?還是分裂的自我?抑或是更好的自我?妮娜的脆弱與焦慮就在這種幻像中蔓延開來了。

 

不少電影都試圖探索藝人的壓力與焦慮,《黑天鵝》其實可與日本動畫導演今敏的《Perfect Blue》對照來看,《Perfect Blue》女主角未麻是努力想要轉型做演員的偶像歌手,但是運途不順,接連的挫折與焦慮,導致她人格分裂的壓力,昔日的那個「偶像未麻」幻影,不時就會在捷運車窗玻璃或居家鏡子中現形,嘲笑也質問著一路跌跌撞撞,卻一事無成的「演員未麻」本尊。還好,《Perfect Blue》運用過的鏡相戲法,沒有成為《黑天鵝》複製的範本(其實,那也是多數人格分裂電影必定都會使用的對照手法),畢竟招式不新,徜若一味重複,難免被譏老套,戴倫偶一為之的高度節制,反而讓一眨眼就消失的幻影,有如吊人胃口的戲法,一閃即逝,卻又久久才亮相一回,確實極其引人入勝。快速,因而讓人來不及細嚼;匆匆,因而讓人覺得若有憾焉,導演的狡黠與老到,顯示他確實懂得傳統戲法的妙用,更懂得如何避開陳腐,在高度制約的時空下提煉出醇厚的濃度。

bs56.jpg

 

戴倫偏愛的手法其實是訴諸驚悚的幻覺,妮娜背上的紅斑傷痕,手指或者腳趾的裂痕,甚至指趾都與融合成為鵝掌,視覺上提供了匪夷所思的震撼,心理上卻又暗示著妮娜身心疲憊的焦慮,以及急於轉化成為天鵝的祈願,黑暗的,光明的,全都雜沓紛至,同時提供了多元審視的焦點,畢竟她只有完全的獻身,讓自己的體內同時流動著白天鵝與黑天鵝的對立矛盾元素,才算完成超越舞者的雕塑,只是代價往往大到超乎自己的想像與容量。bs13.jpg

 

當然,最高潮的幻像來自於妮娜是否真的幹掉了競爭對手?她身上淌血的傷口究竟是實景或是幻像?是成長過程的內傷?還是意志錯亂的真傷?《黑天鵝》雖然畫面曖昧,但是答案其實相當淺顯明白,問題在於觀眾願意相信眼睛?或者心靈?沒有標準答案的《黑天鵝》因此多添了讓人咀嚼回味的餘韻。

 

02月1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黑天鵝(BLACK SWAN)》

 

《力挽狂瀾》導演戴倫亞洛諾夫斯基最新作品,以紐約一個芭蕾舞團正要演出經典舞蹈劇天鵝湖“的排演,帶出舞台前後的權力競逐,以及舞者經歷的身心煎熬

 

bs44.jpg01.舞者如何生存?能力.體力和魅力/討好總監

02.舞者的焦慮:關節、肌肉、皮膚和心神狀態。指甲和破皮。

03.舞者的競爭:首席總會面對候補的威脅與挑戰。

04.自我的突破:除了原我,還要有詮釋其他角色的可能。

05.鏡子的魔力:看見完美,看見追求,也投射了隱憂。

 

使用音樂:《黑天鵝(BLACK SWAN)》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精彩DVD:《交響人生(Le concert)》

 

 

 

Le concert201.jpg柴可夫斯基最近很紅,不但《黑天鵝》中處處可聞他的音樂,法國導演哈杜.米赫羅(Radu Mihaileanu)執導的《交響人生》也因為踩準了他的「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旋律,導致最後的演出高潮,觀眾的淚水很難不潰堤。

 

《交響人生》選擇了俄羅斯著名的波修瓦樂團(Bolshoi orchestra)做背景,主角是才子指揮家菲力波夫(由 Aleksey Guskov飾演),多年前因為受到俄共頭子布里茲列夫的排擠猶太人政策影響,就在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時,被俄共書記當場折斷指揮棒,中斷演出,從此逐為平民,只能在劇院裡擔任清潔工,後來,他卻陰錯陽差地遇上了一個前往巴黎夏特雷(Chatelet)表演廳演奏的機會,他不但要重組樂團,重拾指揮棒,同時還要重新詮釋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

 

《交響人生》的觀賞趣味:

01.從古典音樂中找趣味,從莫札特到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皆有文章可做;

02.嘲諷蘇聯共產黨,不但兼及藝術和種族迫害,還有迴光返照的共黨夢;

03.大隱隱於市的當代傳奇。

 

使用音樂:《交響人生》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音樂:誰領風騷?

 

先介紹三首從來不曾在節目中播放過的奧斯卡獎入圍電影歌曲:

 

01.”I See the Light“《魔髮情緣(Tangled)》作曲: Alan Menken作詞:Glenn Slater

02.”If I Rise“《127關鍵小時》作曲:A.R. Rahman作詞:Dido 和Rollo Armstrong

03.”We Belong Together“《玩具總動員3 曲詞: Randy Newman

 

 

tron105.jpg另外再介紹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選出的部份年度優秀音樂:

o,

 年度電影音樂FILM SCORE OF THE YEAR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作曲 John Powell
《創:光速戰紀(TRON: LEGACY)》, 作曲 Daft Punk

 

年度電影音樂創作單曲FILM MUSIC COMPOSITION OF THE YEAR

《馴龍高手》“Forbidden Friendship” (John Powell)

《馴龍高手》 “Test Drive” (John Powell)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追思電影大師:約翰.貝律John Barry

 

barry00_.jpg約翰.貝律專精的不只是喇叭與電吉他,古典音樂的世界中,他亦有不凡品味,今天的節目中介紹的是:

01.從馬勒到拉赫曼尼諾夫的傳奇,以及從創作年表揭霑的愛情傳奇

02.結合莫札特與非洲的古典氣質

03.Barber找尋清教徒的情欲人生。

使用音樂:《真愛一生 (The Scarlet Letter) 》原聲帶

《似曾相識》原聲帶

《遠離非洲》原聲帶 

黑天鵝:完美與焦慮

絕美而脆弱是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芭蕾舞劇《天鵝湖(Lebedinoje ozeroSwan Lake)》最動人的元素之一,美國導演戴倫.亞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執導的《黑天鵝(Black Swan)》,就把絕美而脆弱的本質做了更上層的發揮。

 

《天鵝湖》中的白天鵝Odette是中了魔咒的公主,著黑裝亮相,俗稱黑天鵝的Odile則是魔法師的女兒,同一位女芭蕾演員來扮黑白兩位天鵝,才可以解釋何以Siegfried王子明明愛的是Odette,但在看見Odile時卻分不出真假,毀了自己的愛情誓言,讓Odette只有一死才能解除魔咒。《天鵝湖》過去的經典演出都是同一位舞者黑白兼具,善惡正邪交錯,詮釋得淋漓盡致。bs33.jpg

 

電影《黑天鵝》一開場就是文森.卡索(Vincent Cassel)飾演的舞團總監決定讓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飾演的妮娜擔綱演出白天鵝,卻又挑剔她不夠妖嬈,狂放,不適合黑天鵝的基本能量,所以一直要另外尋找更合適的黑天鵝人選。

 

《天鵝湖》中的白天鵝與一群同樣中了魔咒的天鵝女郎同居在湖邊,因此被擁戴成為天鵝之后,明明就是挑大梁的主角戲份,舞團總監卻只肯給予一半戲份,這是肯定?還是質疑?妮娜是該興奮還是難過?《黑天鵝》用這個問號做開場,不但提供了在矛盾中找戲肉的戲劇素材,也點出了全片有關完美與恐懼的論述。

 

飛上枝頭做鳳凰,是每位舞者夢寐以求的機緣,妮娜在《黑天鵝》中面對的挑戰分別來自前輩、自己和後輩三個層面,首先,舞者生涯有限,當舞團台柱貝絲(薇諾娜.賴德/Winona Ryder)已經色衰體弱而失寵時,妮娜立刻就面臨著真的夠格取而代之的份量比較;其次,黑天鵝不夠格的問號,對任何一位舞者都是信心打擊,妮娜還要對抗新生代舞者蠢蠢欲動的競爭威脅,這就是她何以那麼擔心自己會被替身取代的心裡隱憂。

 

前輩與後輩的比較或威脅,坦白說,只要自己夠強,夠完美,其實是不用太擔心的,問題就在於纖瘦的妮娜在追求完美極致的過程中,有太多不足以告人的隱憂,她的擔心,正是她最脆弱的罩門,正是《黑天鵝》的戲劇元素得以使力發威的縫隙所在。

 

做為首席舞者,或者舞團台柱的壓力究竟有多大?關鍵在於體力、能力和魅力。纖細和年輕的妮娜,沒有人懷疑她的體力,至於能力,或許是個問號(例如黑天鵝的最高難度在於要跳出連轉32圈的軸轉,妮娜跳啊跳的,就曾因為腳軸關節支撐乏力而中斷),但是只要有天份,苦練終能克服,也是所有勵志電影都曾有過的情節轉折,只是妮娜的疼痛與按摩,不但反映著她的脆弱,也因而贏得更多的同情與憐憫。bs38.jpg

 

至於在母親嚴格控管下,一直過著乖寶寶生活的妮娜一旦自我解放,就不能夠深入體會黑天鵝的冶豔本質,就不能舞出精髓,心急的妮娜於是嘗試其他可能,跳脫自己一路走來的既定框架,問題在於誘她出殼,提供她新奇誘惑的舞者莉莉(由蜜拉.庫妮絲/Mila Kunis飾演),卻也是算計最多的替代人選,妮娜面對著感性一心想要,理性上卻不敢接受的天人交戰,戲劇濃度就在這個矛盾上達到高潮。

 

不過,《黑天鵝》對於體力和能力都是略有著墨而已,真正使力的關鍵細節在於魅力。

 

首席舞者的魅力分對內和對外兩方面,貝絲被奪走台柱戲碼時,就公開質疑妮娜是不是「睡了」總監湯瑪斯,才換來主角機會?貝絲的質疑,其實屬於後台戲碼的八卦元素,既可以解釋貝絲曾與湯瑪斯有過肌膚之親,也可以解釋湯瑪斯以跡近刁難的方式來激勵妮,以私下指導的方式強吻妮娜的諸多明示與暗示,確實提供了很多好奇者的閒談素材,滿足了觀眾的偷窺欲。bs9805.jpg

 

對外的魅力則在於妮娜的「求全」心切。追求完美是每位表演藝術家的終極目標,但是完美可以是相對的,亦可以是絕對的。相對的完美是與他人相比較,別人沒做好的,一旦得能超越,即可換來驚歎萬千的掌聲;絕對的完美,則攸關自我的認知純度,舞者要問自己是否盡了全力?舞者的全力又在世界舞台的衡量尺上佔有多大的高度?《黑天鵝》讓鋼琴師拒絕再彈琴,要求過自己的生活,來突顯妮娜追求完美的無盡追求;另外,則是讓妮娜背上的傷痕,突顯妮娜自知不夠純美,想要遮掩的心急。

 

《黑天鵝》其實是一部舞者的成長電影,妮娜升做首席舞者的身心焦慮與人格分裂歷程,提供了不少內省觀點,所有的煎熬與幻像都因此讓觀眾更能體會到舞者的艱辛,完美何其美麗,完美又何等艱難,妮娜的危機與考驗,讓旁觀的觀眾也得著了啟蒙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