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聲:君臣與朋友

史書記載,英皇喬治六世菸癮極重,後來因肺癌辭世,大衛.塞德勒(David Seidler)利用這則史實,轉換成《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中的君臣抗爭的對話焦點,極具巧思。

 

堂堂王子卻有口吃障礙,確實讓人苦惱,艾伯特王子因為在體育館開幕啟用的壓軸致詞都會突槌,自信心和自尊都備受打擊,因而由王妃伊莉莎白(海倫娜.波罕.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飾演)出面尋訪名醫,找上了傑弗瑞.洛許(Geoffrey Rush)飾演的萊諾.羅格(Lionel Logue

 

諱疾忌醫,其實是艾伯特王子最基本,也最微妙的心情,不公開尋訪名醫,只是微服私訪,就已經道盡不願張揚,卻又不能不面對宿疾的兩難心思,柯林.佛斯(Colin Firth)飾演的艾伯特王子要顧全王室和個人尊嚴,身段就無法柔軟,來到萊諾的簡陋診所,看著那一面斑駁,沒有刷漆或者掛畫的破牆時,更有著王子蒙塵的受屈心理。ks013.jpg

 

紳士總是表面矜持,心理卻有萬千波瀾,大衛.塞德勒的劇本此時就先來玩了一場「平等」遊戲,萊諾先是和王子平起平坐,繼而問他該如何稱呼?王子就是王子,偏偏萊諾要以王子的Bertie小名相稱,「這樣才平等!」王子怎麼肯和平民玩平等的遊戲?而且如果真是人人平等,王子又何必在意自己是否口吃?何必降尊紓貴來求診?不就是因為王室尊貴,不宜有口吃殘障,才不得不來求診,何況萊諾還堅持不外診,即使貴為王子也得到診療室來就醫。內心千迴百轉說不出有多憤怒,卻不好發作的王子於是從口袋裡拿出菸要抽,不料,Lionel當場制止他抽菸,開始了一場「君不君,臣不臣」的唇槍舌箭。

 

Lionel不准王子抽菸的理由是菸氣入肺會害死王子(這就是善用史實的最佳註解),艾伯特則回應說是御醫認為抽菸能夠紓緩喉嚨,「他們都是白癡!」萊諾毫不客氣地罵起御醫,王子則辯稱:「他們可都是策封的爵士啊!」「那就策封他們做笨蛋啊!」萊諾振振有辭的基本態度在於他堅持:「My Castle, My Rules/我的地盤,照我的規矩。」不善言辭的王子有口難辯,只能勉力配合。

 

《王者之聲》的這一場醫病矛盾其實都是在測試王子的自卑指數,滿腹委屈,卻找不到宣洩出口的王子,一路受制於萊諾,一直到萊諾追問他何時出現口吃毛病時,焦燥的王子才找到反制點,反詰他是來看病,不是討論私事的,但是不談病史,如何斷根?萊諾鍥而不捨地追問下去,惱羞成怒的王子頓時大聲反駁了起來,是的,盛怒下的王子突然變得不那麼結巴了,萊諾似乎也就找到了可以對症下藥的竅門了。ks403.jpg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在西敏寺登基前,萊諾一定要坐上英皇龍椅,冒著大不敬的褻瀆罪名,也要激發王子的激情,讓脾氣暴燥的國王意外地聽見自己在盛怒下也能那麼俐落地脫口罵人。

 

至於王子那一場戴起耳機,聽著莫札特音樂唸起「哈姆雷特」獨白的錄音治療過程,其實是故意跳tone的非寫實安排,導演要觀眾只聽見音樂,有如聽不見自己聲音的王子,才能有後來聽見唱片後的訝異與服氣。

 

《王者之聲》不同於《窈宨淑女(My Fair Lady)》之處在於不相信特效藥,也不訴諸奇蹟。萊諾不是藥到病除的神醫,四五歲就開始口吃的王子亦不是在醫生輔導下,就可以讓舌頭與牙齒可以隨心運轉的神蹟見証者,他的進展其實是舉步維艱,從登基、彩排到宣戰演講,每一回的開口都讓人提心吊膽,也正因為慢如蝸牛,所以才能凝聚焦慮,才帶出了戲劇的懸疑與期待。ks0142.jpg

 

《王者之聲》的顯性主軸是一位口吃帝王,克出宿疾的勝利出擊;隱形主軸其實是想洗盡英國皇室的神話光輝。所以,國王亦有殘疾,亦有性格弱點,萊諾的「平等」要求,萊諾威武不能屈的專業堅持,讓他們得能從君臣變朋友,從對峙到輔佐,合則兩利的友情世界,就在他們可以不必行禮,以相等高度相視對坐的問診時刻得著了最有力的影像宣示了。

02月12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追思電影大師:約翰.貝律John Barry

一月卅日,這位曾經以《獅子與我(Born Free)》、《冬之獅(The Lion in Winter)》、《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和《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五部電影的配樂獲得五座奧斯卡金像獎的大作曲家,因為心臟病發辭世,享年七十七歲。

 

為了紀念這位在過去半世紀創作過無數動人音樂作品的作曲家,我們今天以一小時的節目來重溫他的音樂感性。

 

開場的音樂選擇是電影《似曾相識》的主題樂章,這部電影雖然從未得過獎,卻一直深繫人心,音樂纏綿,愛情更纏綿,癡情中人很難抗拒的勾魂之作。

somewhere-in-time-198091.jpg 

其次則是史詩音樂。一般人認知的史詩音樂都以大氣磅礡著稱,偏偏,他替《與狼共舞》打造的音樂卻是多了大地蒼涼的哀愁滋味,呼應著孤臣無力可迴天的電影主題;當然,貝律創作起傳統的史詩音樂有其一定的份量, 不論是《祖魯戰爭《冬之獅》和《英宮恨(Mary, Queen of Scots)》Mary_queen_scots_vol59.jpg都替「陽剛」找到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其中,《英宮恨》的音樂更是本節目的首次播出,大家可以聽見該片女主角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獻聲演唱的珍貴錄音。

 

貝律是自學有成的音樂家,他在二戰時期派駐到塞浦路斯島時,才透過函授方式學會了小喇叭的吹奏技巧,退伍後就號召同僚了合組了「貝律七人組」的樂團,開始流行音樂的創作與表演人生,1962年因緣際會進入電影圈擔任配樂後,旋即成為007情報員的御用音樂家,他的音樂影響一如名演員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的評價:「世人常認為1960年代的英國是個革命年代,但我認為這個革命是先從音樂起步的,Beatles改變了搖滾樂,約翰.貝律則改變了電影音樂。」

 

使用音樂:

《節拍女郎》原聲帶   《祖魯戰爭》原聲帶 

《冬之獅》原聲帶     《英宮恨》原聲帶

《午夜牛郎》原聲帶   《似曾相識》原聲帶

《遠離非洲》原聲帶   《與狼共舞》原聲帶

 《女王密使》原聲帶   《第七號情報員》原聲帶  《金手指》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英國國王艾德華八世退位後,由弟弟喬治六世(柯林.佛斯飾演)繼承王位。喬治六世在位時間是1937年到1952年間,他曾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帶領英國人走過二次世界大戰,他在開戰前夕,發表正式向德國宣戰的經典演說,鼓舞了所有英國軍民,就是本片的重點所在。

ks403.jpg 

本片的觀賞趣味從門道到熱鬧都有,包括:

01.廣播之前要先漱口,讓喉頭清潤,口腔清順,吐氣咬字皆無礙

02.文字還能動人的時代,動人的文字更需要媒體來傳布動人的情愫

03.君王與君王的無形競爭,面對雄辯滔滔,極具煽動力的演說家希特勒,一位口吃君王何等吃力?又何等焦慮?

04不相信醫生,如何根治重症?君王可有民間親信?可曾怕人一探隱私?

05君王如何運用權力,對朋友的身家進行徹底調查

06.國王在西敏寺登基,那是知名文人的埋骨地,只有文化人才能體會的文化傳承了。

使用音樂:《王者之聲:宣戰時刻》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女大生的秘密》與《特別服務》

01.  要送票/十張票要送五位聽友去看十六日晚上映演的《女大生的秘密》

本片片名即已大致透露了劇情趣味,這位名叫亞力山卓的文學院大學生,以「斯洛凡尼亞女孩」為名從事援交,開場就是一件嫖客意外死亡的事件,從此帶動了驚魂人生。

sans-queue-ni-tete-2010-20117-1239847767.jpg 

02年節電影多數乏味,少有能耐人咀嚼之美,法國導演珍妮‧拉布蓉(Jeanne Labrune)自編自導的《特別服務(Special TreatmentSans queue ni tête)》是少數提出一些議題值得咀嚼回味的特殊作品,焦點包括:

01. 妓女和心理醫生有多少相似?都要有床?都要有病歷?都要投合癖好?

02.  妓女和心理醫生都很像收垃圾的環保局人員,負責回收病人的垃圾。

03.  妓女和心理醫生收入都不錯,因此有錢去買藝術品,卻又不知如何對待。

王者之聲:看高手過招

戰場上,拚鬥衝刺和殺伐的是小兵,主帥的戰鬥在於謀略鬥智,不必鬥氣鬥力,一切全放在心上,不必多做解釋(因為說白了,段數和格局就低了),英國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執導的《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卻另外多加了「鬥嘴」元素,平添了不少趣味。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的時空景設定於1939年的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希特勒指揮的纳粹德國以摧枯拉杇之勢,很快就席捲了歐陸各國,東方戰線只剩蘇聯,西方戰場則是只剩位居大西洋上的英國隔海對抗,對英國人而言,這場戰役不但是空軍和海上戰力的決戰,更是英皇喬治六世對抗希特勒的領導人戰爭,人比人,急死人,因此成為全片最有趣的政治潛流。

 

希特勒是一代梟雄,能言善道,從《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亞》等紀錄片上可以清楚看見他雄辯滔滔的演講神采,手勢和表情都極豐富的他,就算聽不懂德語的人也可以感受到他的威風凜凜。面對這麼一位懂得煽惑群眾的領導人,木訥寡言又口吃的喬治六世,若想上場辯論,根本就是未戰先敗,癡人妄夢。ks047.jpg

 

在私人的競技場上,懂得藏拙或者避開對手鋒芒,其實都算是善戰高手,但在國家的生死存亡之秋,國王其實沒有迴避閃躲的縫隙,正面迎戰是他的天職,即使是在註定劣勢的場合上,仍要奮力一搏,不輕言放棄,才是最可貴的王者風範,這點人格特質,其實正是《王者之聲》的主軸思想。

 

知已知彼,百戰百勝,不但兵書上如此書寫,真實人生裡亦是無人懷疑的真理,《王者之聲》的安排就是讓喬治六世在私人的不時放映室裡,播放著希特勒的新聞紀錄片。電影新聞片是電視尚未現身之前,非常重要的訊息管道,透過一部又一部的新聞短片,觀眾可以不出門就知天下事,效果就如同如今我們在電視新聞中所看到的外電影片,差別在於電視可以透過衛星連線現場直播,電影新聞片限於科技,先是拍攝,既而沖片,還要配音剪輯,最後再印片轉拷貝,還得運送各地才能讓人看見新聞現場,時效性差了很多。

 

取得資訊的速度當然會影響決策品質,不過,那是英國總理的責任與壓力,身為一國之君,喬治六世當然也愛看新聞片,藉以了解敵情,偏偏《王者之聲》讓我們看到僅有一段紀錄片就是希特勒口沫橫飛,大發議論的片段。

ks012.jpg 

高明的藝術往往只要略做暗示,意境就可全出;硬要細說分明,反而著相露餡,意境就遜了。觀摩希特勒的演講風采,正是喬治六世揣摩對手斤兩,研擬對策的必要功課,一切看在眼中,即使心驚,即使膽怯,也不能吐露半點心思,男主角柯林.佛斯(Colin Firth)在詮釋這場戲時,臉上表情明明是雲淡風輕,喜怒全無的呆板神情(一如他與妻子一起聽著廣播時的面無表情,內心卻已不知有過多少盤算計較),七情上臉,情緒外露,自然就有戲劇張力,卻顯然太過做作。只要細心之人立刻就能明白在他內心翻騰的焦慮與焦燥之情:對手如此強悍,我該如何因應?人生命運無常,難免會有「人比人,氣死人」之歎,但是身為交戰敵國的領導人,喬治六世面對的卻是「人比人,急死人」的無盡壓力,畢竟,以下駟對上駟,丟臉事小,亡國事大,看不見的隱形壓力,就在這隻希特別的新聞片中匯聚成河,衝撞,也督促著喬治六世一定要在宣戰演說中,盡一己之長,力拚到底。

 

俗話說:山雨欲來風滿樓,不一定要大雨唽哩嘩啦下,只要風聲大作,意境即已完成。懂得從客觀環境切入,就能充份營造氣氛,湯姆.霍伯就是懂得從小處著手,從生活細節中擷取動人元素,他的導戲手痕才能獲得導演同業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