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斯:華生焦孟情

人生很多事,有如春夢,亦如船過水無痕,但是表演不能如此,表演就是要讓人看見,讓人記憶。

 

大牌明星如果參演一部作品,沒有招牌動作,沒有隽永對白,沒有讓人眼睛一亮的身影,又如何期待觀眾的感動呢?最新版本的《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中,影星裘德.洛(Jude Law)飾演的華生醫生就面臨著這款尷尬。

 

h924.jpg

好演員即使只是配角的戲份,也有足夠的能量能讓人刻骨銘心,你不會忘記《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中的那位讓雷普利都羨慕親近的富家少爺;你也不會忘記《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中的那位牛郎機器人;更不會忘記《我的藍莓夜(My Blueberry Nights)》中那位深情偷吻睡著女客唇邊 藍莓派的服務生…戲好不需多,戲好情就真,自有感動千萬千。

 

華生醫生是「福爾摩斯」小說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但再怎麼不可缺,也只是紅花旁的綠葉,他的提醒、質問或者協助,目的都在襯托福爾摩斯的精明機智,也提供福爾摩斯更多的行動能量,他很難搶戲,甚至還要以自己的疏忽與不足來突顯福爾摩斯的睿智,例如《福爾摩斯》中由馬克.史莊(Mark Strong)飾演的第一反派布萊克伍德爵士(Lord Blackwood),明明已經被監獄行刑人員處以吊刑,並經華生醫生驗屍証明死亡,送進墓地後卻演出破棺復活記,搞得人心惶惶,滿城風雨。

h21.jpg

 

「我親自驗的屍,不會錯!」不管華生醫生如何解釋,爵士死而復活是事實,開始找人復仇亦是事實,要在裝鬼弄神的詭騙世界中找尋合理的科學解釋,頓時就成為福爾摩斯無可迴避的責任,華生的專業失誤,成為福爾摩斯一再揶揄的素材,不過華生的失誤卻也是必要的踏腳石,唯其如此,福爾摩斯的獵太嗅覺功力才能更加突顯。只是踏腳石就是踏腳石,戲劇能量的一面倒傾斜,卻也使得華生的光芒頓時全被福爾摩斯給掠奪走了。

 

不過,裘德.洛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戲份傾斜,而是他太帥了。

 

帥是他的魅力,他的本錢,但在《福爾摩斯》中卻成了裘德.洛他的負擔,無法符合華生醫生的輔佐功能;但是帥卻也只是他的外貌,如果沒有足夠的戲份讓他的帥有優渥的空間來悠遊,那只能像是張面具,擺過來放過去,有模有樣,卻沒有神采,想要爭豔,卻欠缺能量,反而像是礙眼的干擾,因為一對不能放電的電眼,圓睜睜地立在那兒,看了就是讓人心急。

 

h0998.JPG

《福爾摩斯》應該是裘德.洛從影以來最無精打采的一次演出,還好,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鬆緊有致,實踐了「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的表演能量,撐住了半邊天,他全裸被銬在床上的糗樣固然讓有些「福」迷難以忍受,他無法接受華生即將結婚的「吃醋」模樣,亦讓「福」迷忍無可忍,然而,平心而論,有了小勞勃.道尼,《福爾摩斯》才有了說服力,才有神采,那不就是演員的重要責任嗎?

福爾摩斯:顛覆與框架

英國作家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從1887年,他28歲那年創造出 「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這個角色後,就一直深受讀者喜愛,影視作品,甚至舞台劇都屢見不鮮,最新版本的《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 雖然面對了日本卡通《柯南》和電視影集《CSI犯罪現場(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的挑戰,但是導演蓋.瑞奇(Guy Ritchie)還是善用他擅長的怪誕手法,完成他的新版詮釋。

 

柯南道爾用文字建構的氣氛與邏輯運算,營造出了「福爾摩斯」神話,蓋瑞奇則是善用電影文法和電影語言來解說《福爾摩斯》的傳奇魅力。例如,福爾摩斯最擅長的就是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合情入理的邏輯解構及物理、化學和數學知識的再利用,前者展現的是「見人所未見」的本事,後者則是博學多聞之後的「合理演算」。

 

sh019.jpg

要能「見人所未見」,蓋.瑞奇只要運用電影特具的「放大」和「倒敘」功能,就能夠推理出驚人又精彩的觀察術」,因此,華生醫生的未婚妻手指上究竟有沒有戒指印痕,就夠讓他先「倒帶」,再「放大」,讓沒有人注意到的纖細細節,得以逐一重現,透過他的獨門解釋,因此面紗滑落,因此秘密浮現,那是電影魔法最輕便的展示法。

 

要能「合理演算」,則是蓋.瑞奇愛玩的人生細部解剖。就以拳擊場上的對決戲來說,蓋.瑞奇先以慢動作來細部分析福爾摩斯對戰拳擊手的優點與弱點,然後找出爾摩斯自己制勝的反擊方式,這類分解圖鑑的解剖手法,提供了既優雅昇華的暴力效應,而且是「理論」到「實踐」的雙倍加料,讓充滿感性律動的肢體舞蹈,另外加進了理性分析效應,實則還是在玩同樣的煽情把戲,只是透過理性包裝,反而更能唬弄觀眾了。

sh018.jpg

 至於蓋.瑞奇亦深諳慢動作的迷人魅力,那場火藥連環爆的場景,在最危急的時刻,用最緩慢的速度來呈現所有危機的細節,讓原本只能瞬間一逝的視效,有了多層次的細節展現,不論是火藥威力,木屑殘渣,人面表情或肢體動作,都因為緩慢而有了戲劇的浸染,也加添了有戲好看的稠密震撼。

 

不論,要論真正的創新,蓋.瑞奇找來很有頹廢及吸毒經驗的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來飾演福爾摩斯,確實讓天賦過人,卻又常陷溺於追尋與不滿境界的福爾摩斯得以更「鮮活」地活蹦在觀眾面前。

 

sh012.jpg

至於他與裘德.洛(Jude Law)飾演的華生醫生,既是有如伯牙子期的工作夥伴,另外也具備了十九世紀隱晦不明的「古典同志情」,更在蓋.瑞奇的刻意調度下,用小勞勃.道尼的粗獷野性,突顯了裘德.洛的陰柔細致,更讓在驚聞華生醫生即將結婚,終於和華生醫生未婚妻共同進餐的一場餐會上,讓嫉妒的能量轉化成為挑釁的口角,更讓原本低潛的曖昧情得以浮出水面,大口呼吸。

 

經典小說的新詮原本不易,詮釋者選擇的立場、觀點和手法,卻足以讓傳統印像得到重新討論的空間,只是蓋.瑞奇雖然有點想要遊戲人間,卻又強自節制,以致於揮灑得不夠自如,以致於原著框架中已顯陳腐的犯案原型,早已不能吸引被日本卡通《柯南》和電視影集《CSI犯罪現場》灌輸太多新鮮觀念的影迷,難免就會嫌經典案例有些笨重、遲滯和老套了。

柏林影展一甲子:如夢

人生很難有第二個六十年,影展或電影節亦然,今年柏林影展即將慶祝六十周年,官網從元月七日開始推出了五花八門的活動設計,讓人瞧見了德國人的企圖心,也讓我想起了自己在二十年前參與過柏林影展的往事。

 

華人稱六十年為一甲子,柏林影展紀念花甲慶的概念也是一次集體總回顧,由Büro Otto Sauhaus的藝術家們所設計的影展海報就將1951六月六日展開的第一屆柏林影展開始(六月六日亦是二次大戰盟軍登陸法國諾曼地,反撲德國的歷史時刻,柏林影展從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有著濃烈的政治意味,更別提影展所在地是冷戰氣息最濃烈的柏林市了),將所有曾經應邀到影展參演的一萬五千部作品的片名,按照編年順序排列,全部取用作為海報元素,創造了一幅看起來以淡紫灰藍色調為主的濛霧海報,其實裡面濃縮著過去柏林的榮光與哀愁,蠻有巧思。

 

berlin.JPG

比較吸引我的其實是六十周年慶的官網上的特別設計,從相關的論壇─《柏林基調(Berlinale Keynotes)到《生日快樂─名人祝賀》的單元,都有些特殊的設計,其中,1988年以《紅高粱》奪得金熊獎的張藝謀,還特別錄下了六分多鐘的談話,細數當年第一次拍片,第一次得獎的往事。那一年的他在評委決選當天,還與五六位留學生一同去到東柏林遊覽,柏林圍牆一牆之隔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他們從西柏林帶了二十馬克去玩,立即就換到了二百多東德馬克,可以大快朵飴,還有閑錢可以替副導演買靴子,逍遙過了半天皇帝癮,回到西柏林的飯店裡,才遇見了急得滿頭大汗的翻譯李定一(此人我亦見過,中德文都極其流暢的口譯高手),對著張藝謀直嚷說:「大事發生了!」

 

《紅高粱》下金熊獎確實是中國影壇的大事,中國第五代導演因此役在國際影壇綻放光芒,張藝謀的導演人生路途亦從此起了劇變,相較於阿莫多瓦的祝賀詞只有「生日快樂,柏林影展」的六秒鐘錄影,張藝謀長達六分多鐘的影音紀錄,充份反應出不同文化,不同國情的電影人對這個電影節的不同感情。

 

那一年,陳凱歌亦是柏林影展的評審之一,張藝謀奪下大獎的那一天深夜,我還從台北打了越洋電話到柏林找到了凱歌,做了評審專訪,也算是「人不在現場」的歷史聽聞紀錄了。

 

 

91poster.JPG

90poster.JPG

我曾先後於1990年、1991年和1994年三度造訪柏林,見證過中國電影《本命年》和《火狐》等片的得獎,也目擊了台灣電影《悲情城市》(威尼斯得獎之後的觀摩映演)、《十八》和《魯冰花》在柏林映演的盛況,也陪同徐楓出席了各項評審聚會,當然,也在影展上遇見過奇士勞斯基,和他同擠一部電梯,聞到他身上濃濃的菸味,也聽到他和茱莉.蝶兒(Julie Delpy)笑談《白色情迷(Le Blanc)》的做愛呻吟聲,也得能近距離與尚未成名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同看她的作品《鋼木蘭(Steel Magnolias)》,同時也參與過老牌影星潔西卡.譚蒂(Jessica Tandy)在《溫馨接送情(Driving Miss Daisy)》映演後,驚鴻一瞥的午夜記者會,一個多月之後,她以該片獲得奧斯卡影后,我才確知自己與歷史並肩而行的美妙經驗。

60_1994_0007_GalerieQ.jpg

至於我還抽空去漢堡探視父親友人,再搭機趕回柏林,得以見到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親手推著《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真實男主角Ron Kovic進入記者會現場,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t)、湯姆.漢克斯(Tom Hanks 和貝托魯齊(Bernado Bertolucci)的往事,亦都歷歷在目,如今在影展官網上重新見到二十年前的影展海報,發現李安、郎雄和歸亞蕾等人以《喜宴》摘下金熊獎的往事照片,還真是無限驚喜呢。

 

berlin93.JPG

柏林官網上還有一個特別映演消息,就是影展當局籌備了一個《幕簾(The Curtain)》特展,請到了韓國藝術家Christina Kim利用再生的電影膠捲,海報看板和DVD等相關素材,製作了一個三百英呎寬的特殊銀幕,不但能隨風舞動,還能反射不同的日光雲影,到了夜晚還會有完全不同的樣貌。

 

影展當局同時也會在二月十二日的開幕式之後,於柏林中心的布蘭登堡門(the Brandenburg Gate)舉行德國大導演弗列茲.朗(Fritz Lang)的經典名作《大都會(Metropolis)》的露天重映(Live Transmission)會。

 

Vorhang_auf_gross_GalerieQ.jpg

我對柏林影展記憶最深的就是天寒地凍的感覺,人走在柏林街頭,寒風一吹,整個人凍得就像未著片縷的透骨冰寒,很難想像這場露天映演會,影迷要穿戴多少裝備才能在寒天中重溫經典,但是電影唯一傲人的無非就是熱情,只是我怎麼也沒有想到,我的柏林往事已經是二十年前的舊夢了。

01月0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0109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破碎的擁抱(Broken Embraces)》

be011.jpg

 

愛情最甜美的時刻是什麼?第一次見到她笑?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第一次握到她的手?第一次親她的頰?有人一輩子只有一次回憶,有人卻是弱水三千,盡是回憶,即使曾經滄笑,每一個回憶片刻都美麗。

 

問題是擁有就不會褪色或變質嗎?失去就永遠抹去了嗎?最美麗的歎息就是即使破碎了,我依然想在畫面上觸摸你,最後被車子撞上前的那一刻相吻,在美麗中死亡!在情人的懷裡死亡,何等美麗?

 

本段音樂:《破碎的擁抱(Broken Embraces)》原聲帶

《壞教慾》原聲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十月圍城

 

 

bd025.jpg

孫中山開始準備策動革命的故事,在香港一個小時內發生的故事,

中文片名,有點不知所云,但是英名片名卻直接點出戲劇焦點,

英文片名叫做《Bodyguards and Assassins》保鑣與刺客的故事。

劇劇的處理手法把一切想簡單了,但是卻也凝聚了焦點。

 

看《十月圍城》中的舊香港街景,我就是想起了《教父續集》對紐約小義大利區的街景描寫。

 

本段音樂:  教父續集原聲帶

《七劍》原聲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福爾摩斯》

 

sh015.jpg

柯南道爾的小說打造的福爾摩斯形像,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他是─位暴飲暴食的神探。頹廢至極,因為找不到對手。

電影可以停格,可以放大,可以倒流,讓一切瞬間流逝的匆匆都獲得了檢驗。

打破神話,打破迷信,用科學、用觀察,用推理,用人性。

 

本段音樂:

福爾摩斯》原聲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2部份

電影話題:回顧第21世紀一個十年

 

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800.jpg

2000    A Love Before Time 這是那一部電影的主題曲呢?

2001   May It Be又是那一部電影的主題曲呢?

 

大盜五右衛門:俗豔色

如果你用「張藝謀傳人」的名號形容日本導演紀里谷和明(Kazuaki Kiriya),他肯定不會開心。

 

雖然他的作品《大盜五右衛門》的開場片頭戲就「參考」了北京奧運的開幕煙火結構,鏡頭從郊野一路翻山越嶺來到京城,再轉過身回頭觀見那個幕府將軍當政掌權的時代;儘管他的《大盜五右衛門》裡的場面調度和用色力道,其實都有著與《英雄》、《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相似的手痕。

 

如果你用「浮世繪畫風傳人」來形容紀里谷和明,也許他會比較欣慰,畢竟他在《大盜五右衛門》用大玩動畫,目的就在創造一個空前華麗,比藝妓舞榭更狂情迷戀的視覺世界。

 

picx_fgjp6105412213.jpg

紀里谷和明體內像是有一匹野馬狂奔,過人的想像力,加上驚人的執行力,早在2004年的《複製人卡辛(Casshern)》中展示出來了,我在2005年八月寫過的一篇文章,今天拿來比對,所有提到紀里谷和明的論點其實都照舊適用,不論是:紀里谷和明以前是拍MTV的,最擅長音樂與畫面的對話,劇情故事卻是他最弱的一環。」或者是:「《複製人卡辛》最大的成就卻是視覺上的奇觀。紀里谷和明是新世紀的新人類,他不但相信今後的電影與電玩的界線將會越來越模糊、混淆,更相信人的夢境世界是清醒時分是沒頭沒腦,不知所云的,」套用進《大盜五右衛門》中,這些論述也都不離譜,差別在於技術更進步了,節奏更快速了,而且劇情更緊湊了。

 

二元對立,是傳統戲劇的簡明敘事法,紀里谷和明則是二元與三元對立交替輪用:三代臣子皆有背叛之心,連三位忍者都各為其主。《大盜五右衛門》故事發生十六世紀末葉,織田信長(中村橋之助飾演)遭手下叛變出賣,豐臣秀吉(奧田瑛二飾演)接替出任幕府將軍,就在天下承平的煙火節慶時,石川五右衛門(江口洋介飾演)闖入權貴纪伊國屋文左衛門的機關密室,扮起俠盜王子羅賓漢,搶走了金銀珠寶後,人就站在屋簷上把竊來的財寶灑佈大眾,就在大眾歡呼聲中,意外揭發了豐臣秀吉當年和明智光秀謀背叛織田信長的投名狀。大盜五右衛門

 

picx_fgjp6105412212.jpg

這場開場戲是《大盜五右衛門》最重要的定場詩,絢爛用色,唯恐不夠花俏的美術風格,超越物理法則,媲美電動遊戲的人物動作,都奠定了全片最與眾不同的特色:俗豔幾近夢幻,瀟灑不拘禮法。這款夢幻得能圓全,主要在於片中的主角是三位忍者,從寺島進飾演的師父服部半藏到大沢たかお/大澤隆夫飾演的師兄霧隠才藏,神奇又詭異的忍者武術提供了全片的夢幻沃土,所有的騰跳砍殺,所有不可思議的人體工學,都因為「忍者」身份(非常人,非常態)避開了寫實人生的物理定律,得以縱情揮灑,以漫畫般的構圖去碰觸想像力所能企及的夢幻邊緣。

 

picx_fgjp6105412206.jpg

相較於《複製人卡辛》的科幻取材,紀里谷和明這回則是比較機巧地回到了歷史長廊中找尋更濃烈的故事素材,豐臣秀吉是本片的大反派,他先是甘願曲身當織田信長的下馬背靠,卻伺機謀反,開場時派出心腹石田三成(要潤飾演)找出南蠻寶盒,就是意圖淹沒當年和明智光秀勾結謀反的證據;然後,他安排「影武者」躲過暗殺伏襲,又要強娶織田信長的姪女淺井茶茶(廣末涼子飾演),又襲殺另有故主之思的茶道大師千利休(平幹二朗飾演),還得防範德川家康(伊武雅刀飾演)暗潛低調的覬覦野心,從造型到表演,奧田瑛二確實深得梟雄氣味,詮釋得極有說服力,影迷面對不陌生的日本戰國史,看著導演用彩繪花筆寫下絢麗新詮的版本,遊走於熟悉和新奇的世界中,也就不會太在意紀里谷和明太過天馬行空的敘描手法,反而會欣然笑納這位影像鬼才交出的華麗綿繡。

 

picx_fgjp6105412209.jpg

《大盜五右衛門》其實就是一部電玩風格化的娛樂作品,紀里谷和明也深知太過俗豔的視覺,乍看固然新鮮刺激,久之,難免就會疲累,只有回到戲劇血肉,再搭配過人的想像力,作品才會更有耐人咀嚼回味的餘韻,《大盜五右衛門》堪稱是他從極端後中間靠攏,但又不失原味的作品了。

音樂人生:天才與苦悶

香港導演張經緯執導的紀錄片的《音樂人生》,帶給觀眾天才的喜悅,卻也不忘帶給觀眾青春的迷惑。

 

《音樂人生》的男主角黃家正是記錄香港的音樂天才,黃家正11歲那年就拿下香港校際鋼琴大獎,獲得前往歐洲巡迴演出,更與捷克布拉格的樂團灌錄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唱片,故事就從他睡眼惺忪,賴在爸爸身旁,不敢就位彈琴的時段開始,正因為黃家正是小天才,所以即使只是黃口孺子,即使只是理個小平頭,但是古靈精怪的模樣,彈起琴來就雙目烱然的模樣,就是極為吸引人。

 

kj01.jpg

因為,我們崇拜天才,舉凡天才的傳奇都能吸引我們目光,況且只要坐在鋼琴般人似乎就活了起來,音樂在他的身上燃燒,音樂的光芒在他的手指和軀體間流動,骨碌碌的眼神轉動,豎尖尖的敏銳聽覺,以及行雲流水的彈琴指法,他的錄音演出,真的就有如杜甫形容公孫大娘舞劍時所用的最高級形容詞:「瀖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人是活的,音樂是有生命的,少年彈琴能有如此光采,除了天才,你找不到更貼切的形容了。

 

音樂紀錄片紀錄了傳奇音樂家的傳奇人生,不論是他是11歲的黃家正或是88歲的鲁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首要的是音樂,其次才是人,《音樂人生》的脈動掌握深諳觀眾心理,因此能夠先以傲世傳奇捉住的眼睛,繼而再以黃家正的恩師羅老師教他如何用肢體去教釋貝多芬的音樂,他也確能記住細節,再逐一實踐在自己的錄音表演上,精準,不但是音樂演奏家追的極致標竿,也同樣是剪輯律動上的至高準繩,《音樂人生》能夠在金馬獎賽會上打敗劇情片的如雲高手,奪下剪接和音效獎,關鍵就在於導演張經緯本身是提琴手,嫻熟音樂,知道音樂高妙所在,又有足夠的影片細節足以佐證教學和表演時的互動場景,因此得能建構極具說服力的音樂奇觀。

 

kj05.jpg

《音樂人生》華麗的是音樂,複雜的則是人生。古今天才都難以避免的挑剔、孤僻、驕傲等生命個性,他兼而有之,兄妹嫌他難搞,同學嫌他挑剔,面對著這位鋒芒畢露,又愛露才揚已的早熟學生,老師的心理負擔也很重,畢竟在音樂的世界中他早已跳過了「準不準,懂不懂」的入門境界,登堂入室到了「能不能,好不好」的層級了,但是他還是得接受傳統教育,接受以競賽為職志的音樂養成訓練,於是他難免嘮叨,難免質疑,特別是來到「彷徨少年時」的叛逆青春期,天才有了叛逃之心,天才遇上了迷航,《音樂人生》的後半段因而在添加人味的同時,也加進了辛辣佐料。

 

黃家正悠遊在音樂的世界中,不管是獨奏、指揮或者伴奏,他都儼然有神,迷人極了,那時的他不需要言語,音樂、肢體和神情早就完成了神聖詩篇,聽著他用不同的速度和指法詮釋蕭邦的「別離曲」時,你會好奇他的早熟心靈到底有多縱寬?何以容得下這麼細緻多變的可能;看著他故意挑戰時間限制,精準要來詮釋室內樂的真正理念時,你肯定贊成他的音樂魅力。

 

kj03.jpg

但是回到真實人生時,年紀輕輕的黃家正卻也善於大發鴻論,他對人生的理解與信心,一如他解讀音樂時那麼精練有神,他的態度固然有雄辯辯滔滔之姿,卻也讓人覺得理不直而氣壯,太早的結論,太必然的邏輯跳躍,反而突顯了他的心虛與寂寞。

 

黃家正的才情與熱情,讓《音樂人生》有了起飛的跳板,黃家正的迷惑與迷失,卻也足以讓更多的人去感受他的忐忑,替他尋覓良藥處方,但是他的音樂人生才正要起步,《音樂人生》只能算是第一樂章,張經緯還得用更長的時空跨幅和創作企圖,來補充後續的第二樂章、第三樂章…和終曲。

我鍾愛的2009華語片

2009年初夏,一位擔任台北電影節初選的工作人員打個電話告訴我:「台灣電影又打回了原形!」

 

他的意思是經歷了2008年《海角七號》、《囧男孩》、《九降風》、《天黑》、《跳格子》和《女力》等片的激盪後,大家都期待2009年還會一波新高潮,但是他盼到的卻是浪頭下衰的波紋,言下之意,頗覺遺憾。

 

但是我不這樣想。創作有高潮有低潮,原本正常,每部電影有自己的命,沒碰上票房高潮,未必就不佳,能夠充份執行自己的理念,就算已經完成最原初的創作始意,有票房自然好,有共鳴更好,不能得兼,其實也沒有太大關係。

 

我個人對於2009年華語電影的品評,比較偏好個人化風格的追求,美學形式與敘事風格能夠相輔相成,能夠新人耳目的作品,我都願意給予高度評價(至少,我感受到這些創意光采時,都會有想要擊掌叫好的興奮,電影的夢想美麗,不就在這些靈光閃動之間嗎?)

 

2009年的華語電影創作,基本上屬於老將沈潛,新秀試劍的格局。老將持續有新片拍,而且資金充裕,出手亦不落俗套,只可惜,新意不多,還耽戀在自己早已打響名號的舊框框中打轉;新秀的磨試機會不多,手法未竟圓暢,但是意念先行,技術亦能跟進,創新的企圖與視野才是最珍貴的火花。

 

吳宇森的《赤壁之決戰天下》成在陽剛,毀在陰柔,牽就市場的選角與加戲(如林志玲的小喬,不但未能調和戲份,反而亂了節奏,顯得不倫不類),但是從上集的「八卦陣」到下集的「草船借箭」到「火燒赤壁」,吳宇森努力打造華語電影中少見的大場面動作戲,還是成績可觀,坊間的譏評,未見公允,光是草船借箭後,曹操在水氣氤氳的黯黑碼頭上錯殺蔡瑁、張允的那場戲,就是美術和戲劇密集碰撞後的精彩高潮。

 

《十月圍城》能夠入選,同樣也是因為那場甄子丹和拳王康李的那場街頭追殺戲,從發想到執行,都堪稱拳腳動作經典,而且合情入理,不像杜琪峰在《復仇》中安排的掩埋場大決戰那般,太過雕琢,但是舊公寓逃命的垂直追殺戲,卻也依舊是杜氏最精熟的創作手痕。

 

喜劇在華語市場的定位一直被人認定純屬戲謔格局,商業或許不俗,但是評價不高,2009年中卻有三部電影巧妙將悲愴的人生際遇,溶進了喜劇元素,《李米的猜想》探索了城市愛情的虛無,卻用傻蛋的綁架荒謬得見癡情;《家好月圓》的主軸是家庭暴力,卻透過亡靈附身的錯愕喜劇,紓發了家庭心結;《非誠勿擾》的盲點與優點同樣在於葛優太耍嘴皮子了,他的冷笑話讓人發冷,但是熱腸快語,亦能在引爆笑點之際發人深省。其實都處理得不錯。

 

我鍾愛的2009年度精彩華語片

01.《陽陽》

02.《李米的猜想》

03.《親密》

04.《家好月圓》

05《不能沒有你》

06.《風聲》

07.《臉》

08.《非誠勿擾》

09.《十月圍城》

10.《赤壁之決戰天下》

11.《亂青春》

12.《復仇》

 

其他參考作品:

《聽說》《殺人犯》《證人》《爸,你好嗎?》《葉問》《白銀帝國》《一席之地》《淚王子》。《新宿事件》。《竊聽風雲》。《練‧戀‧舞》《東邪西毒終極版》。

沒看過的作品還有:《霓虹心》。《蕩寇》。《天水圍的夜與霧》、《鬥牛》

01月02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0102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327.jpg

 做為2010年第二天播出的節目,我選擇了多首從來不曾在節目播出的歌曲來迎接2010年,首先登場的就是以「一塊大紅布喲,紅布綠花朵,花朵朵朵笑喲,花朵朵朵笑!」的歌詞做為好采頭的賀禮。

其次,2010年的歲序也告訴我們: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已經悄悄畫下了句點,我們正邁向第二個十年,歲月很無情,但是我們很多情,從今年的節目中,每一集都會介紹一首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曾經撼動人心的電影歌曲,率先登場的「For Always」來自一部科幻電影,你還記得是那一部嗎?

 

一月的英文叫做January,典故來自羅馬神話的janus神,他是雙面神,一面看過去,一面看未來;我們做節目其實也一直如此。

 

本段音樂:

「紅布綠花朵」、「心的世界」「For Always」、「天使的眼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音樂人生》

 

 

kj05.jpg

11歲就在鋼琴大賽中贏得首獎,能夠到布拉格與專業樂團去錄音,而且還會挑剔別人音不準,這種人,通常我們叫他做天才。

 

天才的電影一向吸引人,因為他的世界和見解與眾不同,只是《音樂人生》的男主角今年才十七歲的黃家正,如果因為人家年紀小,就不把他的話當話,是不是也是一種偏見與誤會呢?

 

看黃家正談琴很快樂,因為真的能看到音樂之神在他體內飛舞的神采與力量。但是天才也很難相處,做他的同學,做他的兄弟姐妹,做他的爸媽,都要肩負沈重的壓力,面對他的挑剔性格,還要學習容忍與包容。

 

這是一部看得到音樂在跳舞,心靈在燃燒的紀錄片。

 

本段音樂:

《布列頓:Simple Symphony》、《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蕭邦:幻想即興曲》《蕭邦:離別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明天的黎明》

 

da03.jpg

不食人間的音樂家,能彈奏得出多少動人的樂章呢?

 

迷戀扮裝遊戲的音樂家,又能從血肉相搏的世界中找到創作的靈動呢?

 

音樂人生》介紹的是少年鋼琴家的崛起與奮鬥,《明天的黎明》則是知名鋼琴家的掙扎與煎熬。劇情或許不一,但是動聽的琴音卻讓我們深情流連與留戀。

 

本段音樂:

《明天的黎明》原聲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2部份

電影話題:回顧2009

 

328.jpg

走過2009的最後一天,才適合回顧過去這一年,電影最前線雖然每周有兩小時的時間,總是有太多的電影來不及介紹,總是有太多的音樂來不及取得或播出,這些遺憾,我們試圖在農曆前年逐一彌補。

 

率先介紹的是香港作曲家黎允文的《三國之見龍缷甲》。

 

本段音樂:

《三國之見龍缷甲》原聲帶

我鍾愛的2009外語片

回顧過去這一年,我選出自己鍾愛的2009年度精彩外語片,一選就選了二十部,主要是都曾經到感動或啟發,很難割捨,就權充是自己的觀影筆記吧。

 

電影是夢想的世界,這個世界或許沒有太多的新鮮事,但是只有電影的世界總是能讓我們多認識或感知世界的多元情貌,同時寄情想像,勾畫無限的夢想,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選《第九禁區》和《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做為年度的前兩名作品,因為兩片的情節安排與設計都讓我一方面覺得匪夷所思,一方面卻又拍案叫絕,由衷想為創作者的巧思與才氣鼓掌。

 

必需一提的是法國導演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的電影《夏日時光(L’heure d’été)》,該片於2008年的七月就已在台灣上映,我卻到了2009年初夏才得見,一看就愛不釋手,只是理應放入2008年的片單之中,而非2009年;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德國導演Doris Dörrie執導的《當櫻花盛開(Kirschblüten – Hanami)》上,該片同樣是2008年七月就已在台灣上映,我卻到了2009年初冬才得見,悔恨交加,也進退失據,只能在此加註一筆,提供愛看電影的朋友分享或尋寶。

 

 2009年的日本片和法國片都很精彩,日本片中《橫山家之味》、《東京奏鳴曲》和《幸福的彼端》都以細筆勾畫人生,細緻動人,雖屬小品,卻遠比票房賣座的《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和《崖上的波妞》更能發人深省,我的選擇已經充份說明了我的偏見。

 

法國片則是類型不一,同樣是香奈兒的傳奇,不同的時間切入點,換由兩位女星來詮釋這位設計師,卻巧妙完成了一幅從奮鬥到發達的人生歷練,實在應該好好對照來看。更巧的是,同樣是面對創作與人生價值的困惑,《女人出走》和《明天的黎明》同樣也可以對照來看。

 

至於包含動畫技術在內的《與巴席爾跳華爾滋》與《阿凡達》,雖然等級不同,費用不一,但是我偏好更會說故事的作品,當然,《阿凡達》的科技成就亦不可能視而不見,這些考量都是我在排序時掠過心頭的想法。

 

我個人偏好的2009外語片,排序如下:

01.《第九禁區(District 9)》導演:Neill Blomkamp─政治與人性議題的科幻包裝

02.《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導演:David Fincher─人生逆行的奇思,人生顛覆錯置的寓言。

03.《惡棍特工(Ingolorious Bastards》導演:Quentin Tarantino─驚悚情緒的魔法師 

04.《時尚女王香奈兒(Coco avant Chanel)》導演:Anne Fontaine─女兒悲情血淚史,藝術饗宴

05.《橫山家之味(Still Walking )》導演:是枝裕和─人生練達的世代香火情

06.《東京奏鳴曲(Tokyo Sonata)》導演:黑澤清─不景氣社會中的人性寫真

07.《為愛朗讀(The Reader)》導演:Stephen Daldry─從慾望昇華的情愛

08.《白色緞帶(Das weisse Band –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導演:Michael Haneke─見微知著的社會解剖圖

09.《與巴席爾跳華爾滋(Vals Im Bashir)》導演:Ari Folman─反戰寓言的沈思

10.《阿凡達(Avartar)》導演:James Cameron─因為前衛特效

11.《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導演:Sam Mendes─荒謬主義的家庭生活版。

12.《心靈暗湧(DeUsynlige)》導演:Erik Poppe在時間長河中重組的生命拼圖。

13.《即刻救援(Taken)》導演:Pierre Morel─一氣呵成的父權狂想曲。

14.《幸福的彼端(All Around Us)》導演:橋口亮輔─慢步走過生命風雪的陪伴

15.《破碎的擁抱(Broken Embraces)》導演:Pedro Almodóvar─永遠無悔的情癡

16.《女人出走(Villa Amalia)》導演:Benoît Jacquot─放下才能再出發。

17.《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導演:李安─激進的年代,不變的主軸

18.《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導演:Danny Boyle─目瞪口呆的印度神話

19.《香奈兒的秘密(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導演:Jan Kounen─歷史時刻的重建,名人八卦的細剖解析。

20.《明天的黎明(Demain dès l’aube)》導演:Denis Dercourt─音樂家浴血重生的洗禮。

 

 

贖罪:波希米亞人之歌

音樂可以怡情,音樂亦可以煽情,電影中的音樂多數時候是用來烘托主角的心情或動作,善用音樂,主角的情緒就包裝得更精準,更豐富,仔細聆聽,就會懂得越多創作者的巧思。

 

Joe Wright執導的《贖罪(Atonement)》中就用了歌劇家普契尼著名歌劇《波西米亞人(La Boheme)》中的第一幕的二重唱詠歎調「可愛的女郎(O soave fanciulla)」來替男主角的澎湃熱情,更添一縷香氣。

 

男星詹姆斯.麥克維(James McAvoy)飾演的羅比,原本是富商泰利斯家族的長工之子,因為書讀得不錯,老爺資助他到劍橋深造,他則是暗戀著泰利斯家族的大小姐西西莉亞(由綺拉.奈特利/Keira Knightley飾演),在某個夏日的午後,兩人在噴水池旁相遇,因為一只古老花瓶起了爭執,花瓶碎了,西西莉亞憤怒地跳進池中撈取碎片,在水中重新站起來時,才發覺自己衣衫全溼,有如一絲不掛彼此都暗藏在心裡的愛慕情愫,就在此刻快速發酵了起來!

25.jpg

 

《贖罪》的導演Joe Wright喜歡用兩段式的論述法推演劇情,先從中段下手,讓多數人有了先入為主的意念,繼而再細說重頭,因而推翻或強化了原先的偏見,符合了電影描述人生「偏執與偏見」的主題論述。所以,這段噴水池旁的火花戲,先是由遠觀的妹妹布蘭妮(由Saoirse Ronan飾演)中途聽見聲音而看見了姐姐與羅比的私情,埋下了布蘭妮感情上的創作(她也暗戀羅比);但是西西莉亞回到寢室後,回顧剛才那眼紅心跳的那一幕,卻才讓大家知道了事件始末,以及當事人愛在心裡口難開的陣痛。

 

這場水池戲,不但女人臉龐發熱,男人也是心頭狂跳,平常壓抑在心的千言萬言感覺上似乎即將滿溢,不吐不快,於是坐在打字機上乒乒乓乓地敲打起鍵盤來了, 這時導演玩起了一則意在言外的抒情手段,羅比忙著傾訴自己澎湃的熱情,西西莉亞的哥哥及友人則放起了歌劇《波西米亞人》的唱片,古老唱針選中了第一幕的二重唱詠歎調「可愛的女郎」,唱出了癡情男女的心聲,歌詞如下:

 

09.jpg

O soave fanciulla, o dolce viso Oh! sweet little lady! oh, sweetest vision, 親愛的小女郎,最甜美的形像

Di mite circonfuso alba lunar,With moonlight bathing your pretty face! 你的臉蛋沐浴在月光裡

In te ravviso il sogno The dream that i see in you   我看到你的夢想    

Ch’io vorrei sempre sognar!is the dream I’ll always dream! 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Mimi咪咪演唱:

(Ah, tu sol comandi, amor!) (oh, you rule alone, love!)愛情啊,你說了算

Fremon nell’anima dolcezze estreme,Deep in my soul trembles the deepest of passions, etc.我的靈魂深處,最深的激情顫抖著

Ecc Nel baccio freme amor!Our kisses shudder with love!我們的吻,有愛的抖顫

(oh come dolci scendono le sue(how gently now his words of praise make their way 他的讚美是如此溫柔地

Lusinghe al cor…Tu sol comandi, amor!) Into my heart…you rule alone, oh love!)滑進了我的心房 ,愛情啊,你說了算

 

No, per pieta! Sei mia! V’aspettan gli amici…No, i beg you! you’re mine now! your friends are still waiting.不,我求你,你現在是我的了,你的朋友還在等待

Gia mi mandi via? Vorrei dir…ma non ossoSo soon must i leave you? i would like…i can’t say it...多快就得離開你呢?我真想…我不能說

Di. Se venissi con voi? Che? Mimi!Speak! what if i went along? what? mimi!說吧,如果我走了,會如何呢?咪咪?

Sarebbe cosi dolce restar qui. C’e freddo fuori.vHow sweet instead to stay behind here. it’s freezing outside.留在這裡多美好,外頭可是冷斃了

Vi staro vicina! E al ritorno? Curioso!I’d be right beside you! what about later? who knows, sir?我會陪在你身旁,以後怎樣?誰知道呢,先生?

Dammi il braccio, o mia piccina…Take my arm, my dear young lady…as you say, my dear sir..勾住我的手吧,親愛的年輕女郎.,就如你說的吧,親愛的先生,
Obbedisco, signor! Che m’ami…di’…lo t’amo.Do you love me, say! i certainly do.你愛我嗎?說吧,我是愛你的

Rodolfo and mimi

Amor! Amor! Amor!Love! love! love! 愛!愛!愛!

 

多數人未必熟悉《波西米亞人》,也不確知「可愛的女郎」唱的是什麼樣的歌詞,什麼樣的感情,如果不做任何提示,那只是飄盪在空中的一段音樂,甜美的旋律搭配男主角的孺慕之情,少男情懷早已躍然紙上,此時,羅比先在打字機上打出了最桃色的情欲之思,繼而又用鋼筆在紙上寫下了最禮貌的道歉信,這種二段式的書信體,基本上也是呼應了《贖罪》兩段論述的主軸,如果只看見打字信,羅比就是色情狂,如果只看見手寫信,羅比則像是乖小孩,陰錯陽差之間,羅比的真心送到了西西莉亞的眼前,不敢說出口的真心,反而激發了更澎湃的激情。

 

人生不能一刀切,陰陽黑白都是事物一體兩面,音樂和劇情的拔河其實也扮演著類似的功能,歌詞中最美麗的高潮來自「愛情啊,你說了算!」的歌詠,在高音迴盪聲中,那年夏天,一對男女同時被愛神射中了心坎,心甘情願做起邱比特的俘虜,愛情的噬咬,書信的告白,回憶的甜美,都在普契尼的樂音中完成了絕美的吟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