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電影音樂獎:提名

 

由一群在平面、廣播和網路上從事影視原聲音樂新聞報導的撰稿人所組成的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29日公布了2009年的影視音樂獎,這是他們的第六屆音樂獎,將於226宣布得獎名單。

 

我重視這個協會的原因很單純,它分類很細,光是電影分類就包括了戲劇類、喜劇類、動畫類、奇幻類、冒險類和驚悚類,基本上觀照了過去一年的歐美電影音樂作品,因為作品多,分母夠大,再從中選出年度最佳電影音樂得主時,就比較讓人服氣。

 

由於亞歷山大.戴斯培已經多次得獎,備受肯定了,今年成績雖仍不錯,但是呼應了多數人對過去這一年的電影音樂的接納面向,但是麥可.賈欽若(Michael Giacchino)似乎更起眼,他個人不但入圍年度作曲家,五部的年度電影音樂中,他一個人就佔了五分之二(《星際爭霸戰》和《天外奇蹟》),光彩奪目,才華洋溢,你實在很難忽略。

 

一般人似乎比較不會在意排在後面的「重新發行電影配樂獎」,那是內行知音對於一些過往精彩作品的深情回顧,今年的五部作品中,已故大師戈史密斯(Jerry Goldsmith)就包辦了兩部,不管是早已成為經典的《隂陽魔界》或者《驚異大奇航(INNERSPACE)》都亦有值得回首重聆的價值。

 

最後誰能得獎?其實與台灣讀者距離略遠,參考提名名單尋找值得聆聽研究的音樂,倒是每一回瀏覽這些名單時,帶給我的最大樂趣,畢竟電影音樂種類太多了,有指標,就不會有大海撈針之歎了。

 

 

 

年度電影音樂FILM SCORE OF THE YEAR

《阿凡達(AVATAR)》, music by James Horner

地獄魔咒(DRAG ME TO HELL)》, music by Christopher Young

《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暮光之城:新月(THE TWILIGHT SAGA: NEW MOON)》, music by Alexandre Desplat

《天外奇蹟(UP)》,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年度最佳曲FILM COMPOSER OF THE YEAR

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

麥可.賈欽若(Michael Giacchino

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

布萊恩.泰勒(Brian Tyler

克里斯夫多.楊(Christopher Young

 

年度新秀獎BREAKOUT COMPOSER OF THE YEAR

Henry Jackman

Abel Korzeniowski

James Peterson

Clinton Shorter

Austin Wintory

 

最佳戲劇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DRAMA FILM

《風暴佳人(AGORA)》, music by Dario Marianelli

《巴阿里亞(BAARÌA)》, music by Ennio Morricone

《造物弄人(CREATION)》, music by Christopher Young

《毛的最後舞者(MAO’S LAST DANCER)》, music by Christopher Gordon

《摯愛無盡(A SINGLE MAN)》, music by Abel Korzeniowski

 

最佳喜劇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COMEDY FILM

《伴侶渡假村(COUPLES RETREAT)》, music by A.R. Rahman

《口是心非(DUPLICITY)》, music by James Newton Howard

《爆料大師(THE INFORMANT!)》, music by Marvin Hamlisch

《美味關係(JULIE & JULIA)》, music by Alexandre Desplat

《蕾絲邊吸你血(LESBIAN VAMPIRE KILLERS)》, music by Debbie Wiseman

 

最佳動作冒險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N ACTION/ADVENTURE FILM

《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G.I. JOE: THE RISE OF COBRA)》, music by Alan Silvestri

《幸運路克(LUCKY LUKE)》 music by Bruno Coulais

《紅帆布(THE RED CANVAS)》, music by James Peterson

《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 music by Hans Zimmer

《山下怪談(UNDER THE MOUNTAIN)》, music by Victoria Kelly

 

最佳奇幻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FANTASY/SCIENCE FICTION FILM

《阿凡達(AVATAR)》, music by James Horner

《帕納大師的魔幻冒險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 music by Mychael Danna and Jeff Danna

《末日預言(KNOWING)》, music by Marco Beltrami

《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暮光之城:新月(THE TWILIGHT SAGA: NEW MOON)》, music by Alexandre Desplat

 

最佳驚悚恐怖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HORROR/THRILLER FILM

地獄魔咒DRAG ME TO HELL)》, music by Christopher Young

《死亡寫真(IMAGO MORTIS)》, music by Zacarías M. de la Riva

《電光冷霧中IN THE ELECTRIC MIST)》, music by Marco Beltrami

《索命空間(THE KILLING ROOM)》, music by Brian Tyler

靈異萬聖夜TRICK ‘R TREAT)》, music by Douglas Pipes

 

最佳動畫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N ANIMATED FEATURE

《聖誕夜怪譚(A CHRISTMAS CAROL)》, music by Alan Silvestri

《第十四道門(CORALINE)》, music by Bruno Coulais

超級狐狸先生FANTASTIC MR. FOX)》, music by Alexandre Desplat

公主與青蛙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 )》 music by Randy Newman

《天外奇蹟(UP)》,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最佳紀錄片原創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DOCUMENTARY FEATURE

BROTHERS AT WAR, music by Lee Holdridge

EARTH DAYS,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GARBO: EL ESPÍA, music by Fernando Velázquez

HOME, music by Armand Amar

UNDER THE SEA 3D, music by Micky Erbe and Maribeth Solomon

 

年度電影音樂創作單曲FILM MUSIC COMPOSITION OF THE YEAR

《阿凡達(AVATAR)》 – “War,” music by James Horner

地獄魔咒(DRAG ME TO HELL )》– “Concerto to Hell,” music by Christopher Young

《紅帆布(THE RED CANVAS)》 – “Ballet for Brawlers,” music by James Peterson

《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 “Enterprising Young Men,”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天外奇蹟(UP)》 – “Married Life,”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最佳電視配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TELEVISION

BATTLESTAR GALACTICA [SEASON 4.5], music by Bear McCreary

CAPRICA, music by Bear McCreary

LIFE, music by George Fenton

LOST [SEASON 5],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YELLOWSTONE, music by Edmund Butt

 

最佳電玩或互動多媒體原創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VIDEO GAME OR INTERACTIVE MEDIA

ASSASSIN’S CREED II, music by Jesper Kyd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music by Lorne Balfe and Hans Zimmer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music by James Hannigan

NIGHT AT THE MUSEUM: BATTLE OF THE SMITHSONIAN, music by Chris Tilton

SPORE HERO, music by Winifred Phillips

 

最佳重新發行電影配樂BEST NEW RELEASE/RE-RELEASE OF AN EXISTING SCORE

《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music by Alan Silvestri; Douglass Fake, producer (Intrada)

《驚異大奇航(INNERSPACE)》, music by Jerry Goldsmith; M.V. Gerhard and Mike Matessino, producers (La-La Land)

娜提尋父記THE JOURNEY OF NATTY GANN)》, music by James Horner; James Horner, Simon Rhodes and Douglass Fake, producers (Intrada)

星艦奇航記2:星戰大怒吼STAR TREK II: THE WRATH OF KHAN)》, music by James Horner; Lukas Kendall, producer (Film Score Monthly)

陰陽魔界(TWILIGHT ZONE: THE MOVIE)》, music by Jerry Goldsmith; Bruce Botnick, Lukas Kendall and Mike Matessino, producers (Film Score Monthly)

 

最佳重錄作品BEST RE-RECORDING OF AN EXISTING SCORE

《英烈傳(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 music by Max Steiner, cond. William Stromberg; Anna Bonn, John Morgan and William Stromberg, producers (Tribute Film Classics)

《出埃及記(EXODUS)》, music by Ernest Gold, cond. Nic Raine; James Fitzpatrick, producer (Tadlow)

乞丐王子(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 music by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cond. William Stromberg; Anna Bonn, John Morgan and William Stromberg, producers (Tribute Film Classics)

 

最佳電影音樂合輯BEST FILM MUSIC COMPILATION ALBUM OR BOX SET

40 BANDES ORIGINALES POUR 40 FILMS, music by Vladimir Cosma; Vladimir Cosma, producer (Larghetto Music)

DAVID RAKSIN AT M-G-M, music by David Raksin; Lukas Kendall, producer (Film Score Monthly)

THE FILM MUSIC OF MISCHA SPOLIANSKY, music by Mischa Spoliansky; Philip Lane, Ralph Couzens and Neil Varley, producers (Chandos)

HOWARD SHORE: COLLECTOR’S EDITION Vol. 1, music by Howard Shore; Jonathan Schultz, producer (Howe)

NORTHWEST PASSAGE: CLASSIC WESTERN SCORES FROM M-G-M Vol. 2 (1940-1974), music by various composers; Lukas Kendall, producer (Film Score Monthly)

 

年度電影音樂唱片品牌FILM MUSIC RECORD LABEL OF THE YEAR

Film Score Monthly

Intrada

La-La Land Records

MovieScore Media

Varèse Sarabande

1月3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130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電影話題:回顧過去十年電影中的精彩古典音樂處理。

 

主題很明白,就是古典音樂,從我的曲目單中,你就可以想見這些創作者如何從這些古典的樂音中,找到全新的創作靈感,有的是取其旋律,有的則是有其主題關連,對照重溫,你就會發覺藝術的世界既美麗又神奇。

 

本段音樂:

《三更之回家》比才《採珠人》黎明版

《縱情四海》比才《採珠人》猶太版

《原罪犯》韋瓦弟《四季:冬》

《鋼琴教師》舒伯特《在村莊

《海角七號》舒伯特《野玫瑰》

2046》貝里尼《諾瑪》聖潔女神

《艾蜜莉的日本頭家》巴哈《顧德堡變奏曲》

男孩》比才《採珠人》

《惡棍特工》貝多芬《給愛麗絲》

《東京奏鳴曲》德布西《月光》

另外,有那一部電影以古典音樂的曲名做片名呢?

還有,最適合做壓軸的是那一首電影中的古典音樂的呢?

答案都在節目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柏林影展六十大壽》

 

 

berlin.JPG

每年初最先舉行的電影展是那一個?

是金球獎?是奧斯卡?為什麼以上皆非?

但是今天的節目主題柏林影展亦不算,為什麼? 

讓我們先從金球獎大贏家《阿凡達》的詹姆斯柯麥隆談起吧,

他的《鐵達尼號》在一九九七年轟動全球,你知道那位奧斯卡影后亦唱過一首名叫TITANIC的歌嗎?

大明星會唱歌,真好,那一位會唱歌的女星,曾經在柏林影展得過影后呢?

1951年六月六日展開的第一屆柏林影展開始(六月六日亦是二次大戰盟軍登陸法國諾曼地,反撲德國的歷史時刻,柏林影展從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有著濃烈的政治意味,更別提影展所在地是冷戰氣息最濃烈的柏林市了。

我們今天一面回顧柏林影展的歷史,一面聆聽過去曾在柏林得獎的華人作品,也回顧他們創作歷程的風格改變:

 

本段音樂:

紅高粱》原聲帶

喜宴》原聲帶

《錯的多美麗原聲帶

礦工的女兒》原聲帶

《我的父親母親原聲帶

理性與感性》原聲帶

 

berlin93.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2部份

電影話題:《柏林影展六十大壽》

本屆柏林影展以中國導演王全安的《團圓》做開幕映演,閉幕作品則是日本大導演山田洋次的最新作品おとうと  Otouto 弟弟》

監督山田洋次    脚本山田洋次  平松恵美子    音楽冨田勲

吉永小百合:高野吟子擔心女兒蒼井優:高野小春的婚事  加濑亮

容忍弟弟笑福亭鶴瓶:丹野鉄郎  所犯下的各種蠢事,後來才知道弟弟犯了惡疾,

 

2008年二月過世的名導演市川崑曾經拍過同名故事,但山田洋次的《弟弟》並非重拍,而是向前輩致敬,雖然山田也經七十八歲了。我們一方面來聽市川崑的經典反戰作品《緬甸的豎琴》音樂,另外也要在山田洋次武士的一分》原聲帶中聆聽他的創作理念家庭關係是分割不了,卻也很難理性分析的,有時愛,有時悲的關係,兄弟姐妹情是全片的描寫重點。

武士的一分》原聲帶

緬甸的豎琴》原聲帶

《囧男孩》原聲帶

 

美國大明星:民意調查

哈里斯民調(Harris Poll26日公布了2009年最受歡迎影星(Who is your favorite movie star?)票選結果,過去六年,只在2004年主演《登峰造擊(Million Dollar Baby)》,又在2008年自導自演《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的克林.伊斯威特以七十高齡,獲選為2009年美國人最喜愛影星,擠下已經連續3年奪冠的黑人影星丹佐.華盛頓。

 

我相信,多數人看到這則外電時,最想知道的無非就是最終排名結果,我整理如下:

01.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

02.強尼.戴普(Johnny Depp

03.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

04.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

05.湯姆漢克斯(Tom Hanks

06.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

07.約翰.韋恩(John Wayne)

08.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09.摩根.佛里曼(Morgan Freeman

10.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

 

此外,勤奮一點的記者或許會比照去年的排行表,告訴你,去年的十大明星進榜的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和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都跌出前十名,可能原因是威爾.史密斯繼《全民超人(Hancock)》之後,已經一年沒有新片推出了;《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 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口碑與票房都平平,也是讓福伯人氣退減的原因,不過,這些說法都是後見之明,John Wayne都死了31年,根本不可能再有新作推出,還不是年年上榜,影響力之大,夠氣死一堆活人明星了。

 

基於此,我參考了這個民調基調過去15年的排行榜,請大家對照看看,或許就有更進一步的體會了。

 

0127.JPG

哈里斯民調採取的是不提供答案的直接問法,問受訪民眾一句:「Who is your favorite movie star?」民眾立刻想起的明星,就成為答案,他們在去年十二月七日到十四日,訪問了2276位民眾,才完成這份報告,有趣的進一步分析包括:女性最愛強尼.戴普,男性則是克林.伊斯威特;克林同樣也在45-63歲族群和65歲以上族群中排行第一;18-32歲的年輕人最愛強尼.戴普;33-44歲的族群則最愛珊卓.布拉克。顯然,老人家的明星認知度較為集中,年輕人則各有所愛,以致於結果分散,老牌藝人反而多了許多呼吸空間。

 

當然,所謂的favorite,每個人的定義亦不相同,有人喜新厭舊,有人獨沽一味,民調永遠只是反映部份人士的意見,參考就好(例如,我就為梅莉.史翠普打抱不平,一代巨星怎麼可能連續十五年都落選,今年才掛上第九名?例如,那麼會演戲的西恩.潘何以擠不上榜?)。

蕩寇:語言不適症候群

我們常以「看」電影,來形容我們面對瑰麗電影世界的感動,其實,「聽」電影,也很重要,敏感的耳朵常常就會主宰了你對電影的感受。

 

「聽」電影的一半魅力來自於演員的口白,另一半則來自電影的聲音設計,不管是音效或者音樂。

 

印像中,演員口白改變一部電影的感受實例有三,首先是《笑傲江湖》中由張敏飾演的任盈盈,坦白說,張敏的身材與扮相,都距離我閱讀金庸小說所累積的想像要「大號」了許多,幾乎無法連結與認同,但是印像卻格外深刻,關鍵就在於徐克導演找了配音員給予張敏獨特的雲貴方言,讓她在一群講北京話的演員中,突出了位處南蠻之邦,語言必異(未必鴃舌,卻是腔調不同)的趣味,人物身份和異族之戀的文化背景都因為配音設計,創造出更有說服力的意境。

 

其次,陳可辛執導的《三更之回家》中,女主角原麗淇前二十分鐘全都飾演女屍,無法行動,亦不能言語,但是最後卻靠著她的生前錄影帶得能真相大白,聽著她略帶哽咽,卻感情深濃的告白,歎息癌症罹病不苦,活著照顧才受罪的真心話,觀眾很難不動容,原麗淇的口白不是很標準,略帶外地生澀之感,但是聽她娓娓道來,就有掏心掏肺的真情感染,那是「言為心聲」的最佳示範了。

 

第三,《美味關係(Julie & Julia)》中的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始終笑口常開,與丈夫、朋友和陌生人分享著烹調美食和品味美食的快樂,她特別揣摩了女主角茱莉亞的口白,看似嘴吧裡似乎老含著一顆雞蛋,但是所有在烹飪期間的喜悅、滿足與挫敗,卻都有著一股熱情的感染力,不但主角因而活了,觀眾聽了亦能快樂。

 

看到香港導演余力為執導的新片《蕩寇(Plastic City)》時,原本我是相當興奮,因為題材新鮮,香港班底跑到巴西聖保羅去拍華人黑道傳奇,取材和視野都顯得野心十足(畢竟,除了王家衛的《春光乍洩》之外,我們已經很少見到這種選材及製片雄心);其次,導演也找到黃秋生與小田切讓飾演一對父子(再搭配台灣的陳昭榮與大陸的黃奕,放眼華人與國際市場的企圖心非常明白)。

 

但是,黃秋生與小田切讓一開口說話之後,電影的虛偽不真實感立刻就從我的耳朵快速向大腦報到。

 

我並不是挑剔黃秋生與小田切讓的外型或血統不像父子(我們知道小田切讓是日本人,難免不適應這種考慮票房而湊生的組合,但是對許多老外而言,華人與日本人差異不大,我們的挑剔,外國人或許根本沒有任何感覺),亦不是排斥黃秋生與小田切讓都講起北京話,而是在巴西那個環境中,一對必需靠葡萄牙語打天下的人,怎麼還有空暇去訓練兒子講「母語」?遷就環境,入境隨俗是多數美籍華裔人士必需面對的成長歷練,多數ABC(美國出生的華人)都是只能聽不能說,就算會說,腔調卻也與一般華人有異,《蕩寇》中的小田切讓卻是開口閉口都是標準華語(想必是演員配音所致),卻又與黃秋生老爸的港腔華語形成了世代鴻溝。我的意思是,人在巴西異域,演練華語的時空有限,小田切讓能夠學到的華語,應當就是黃秋生式的港腔華語,不然就是直接以葡萄牙語交談,何以硬要操弄華語,反而一聽就刺耳,一聽就覺得假了。

 

《蕩寇》的聲音完全不能說服我,《蕩寇》的劇情與節奏,坦白說,亦欠缺新鮮力道,官商勾結與外來幫派的爭奪地盤都已有無前輩探討過了,攝影師出身的余力為雖然讓我們看到了不少巴西景觀,卻找不到勾動人心的連結,以致於故事發生在任何一個大城市中,其實都適合,正因為如此,《蕩寇》的迷人前提都已失靈,剩下的明顯缺失,就成為我們擲筆長歎的素材了!

窗外有藍天:廣告音樂

電影配樂有個最簡單的精神,要在最有限的時間內,創造最高潮的感動,即使短短幾個音符,也要能快速從耳朵滲透進觀眾心中,這也是為什麼多數膾炙人口的電影音樂都很精簡,卻雋永,讓人盪氣迴腸。 閱讀全文 窗外有藍天:廣告音樂

醉後大丈夫:藉酒搞笑

 

喜劇電影雖然票房都不差,但是卻很難成為年度經典電影,導演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執導的《醉後大丈夫 (The Hangover)》卻入選了時代雜誌的年度十大電影,關鍵就在於導演找對了形式,呼應了主題。

 

奧妙在於「醉」這個字。奧妙在於看似陳腔老調,但是會說故事的導演卻懂得在「舊瓶」裡調釀出新酒。

 

電影一開始就是婚禮即將舉行,但是新郎遲未現身,新娘子的手機好不容易響了,偕同新郎一起到賭城拉斯維加斯舉行單身派對的三位伴郎卻傳來了噩耗:「新郎不見了!」就在眾人錯愕驚訝之際,電影迅速回撥時鐘,話說重頭,從兩天前他們才要出發之際重新來說這個故事。

 

這種驚愕倒敘法,坦白說,不算新奇,甚至四位男子一路前往賭城的雀躍心情,也如一般YA成長電影出入不多,但是就在略嫌煩悶,不知故事該如何掰下去之際,導演跳開了他們的單身派對狂歡夜,直接來到一覺醒來的第二天清晨,在混亂得有如廢墟的旅館房間內,他們完全不記得昨晚發生了什麼事?不明白何以房間會亂成這樣?更想不透何以房間內會有雞,有老虎,甚至還有一位小Baby 他們用於代步的經典老爺車更意外變成了警車,一連串的問號,勾起了觀眾的好奇,也逼迫他們得趕快找出真相,因為四人行已然三缺一,最重要的新郎不見了!

picx_fhen2111964641.jpg

 

喝酒的人大概都曾酒醉,明白醉酒的滋味,不管是頭疼,大聲喧譁,或者亂性,酒醒之後,多數都不肯承認自己酒醉時的各種行為,用遺忘、空白或者謊言來閃躲各種隨之而來的災難或質疑。既然酒後生理和心理狀況如此,《醉後大丈夫》選用醉後拼圖方式來還原及重建那個狂歡夜的景況,即使只是斷簡殘篇,卻已足以讓人明白他們到底醉得多兇,鬧得多狂。

 

事後拼圖,重建現場,發現真相,是太多電影用過的用法,似乎已是老招,但是用在《醉後大丈夫》上,卻成了推動劇情運轉的最佳輔佐形式。

 

正因為腦袋一片空白,面對著一團混亂,找答案要真相就顯得合情入理,也因為一切只有片段重建,原本必備的事理邏輯關係,頓時就失去必要性,可以省略,可以跳躍,例如:一個狂歡夜究竟可不可能狂泡脫衣舞孃,還拉著其中一人跑去教堂結婚?還為了證明自己的愛,硬是拔掉一顆牙齒?甚至從警察手中換來了一輛警車?更把豪賭贏了八萬美元的亞裔兄弟關進後車廂,甚至還誤闖拳王泰森家,帶走了他所飼養的老虎,至於酒館浮雕為何會出現一張床墊,都像是一道一道的調味醬,勾引著觀眾的好奇。

 

所有不可置信的情節,都因為醉酒失憶,頓時缷下邏輯責任,任由編導天馬行空般地隨意編織,忘記的就忘記了,解釋不清的就乾脆不理不睬了,只要掌握重要關鍵,其他的滿空煙花,讓人看得眼花撩亂,能夠搏君一粲,也就夠了(雖然對亞裔黑幫人士的描寫有些刻板印像的老調,拳王泰森的演出更是生硬,但都瑕不掩瑜啦)。

 

《醉後大丈夫》的好戲集中在四位男人身上,賈斯汀.巴森(Justin Bartha)飾演的新郎道格原本應當是牽繫所有情節運轉的男主角,可是他在電影中有一半時間都陷在失蹤的狀態下,反而得由布萊德利.古柏(Bradley Cooper)飾演的老師菲爾、艾德.赫姆斯(Ed Helms)飾演的牙醫史都和查克.加利費安納吉斯 (Zach Galifianakis)飾演的妻舅艾倫三位伴郎來撐起半邊天。

picx_fhen2111964607.jpg

 

略帶娘味的艾倫經常會說一些無厘頭的對白(例如他問賭城著名旅館凱撒宮的櫃檯小姐:「凱撒真的住過這裡嗎?」跡近白癡的這類問話層出不窮,發揮了極帶勁的插科打諢效果),同時也在性別玩笑中催化笑料(換穿禮服時的丁字褲,以及揹起小娃當奶爸的得意模樣);有懼內情結的史都卻是冒然就娶了育有一子的導遊兼脫衣舞孃,他們都屬於感性效應的激生者,理性的部份則交由菲爾來執行,理性與感性不成比例交錯後的結果,就形成了跌宕有致的喜趣韻味了。

 

喜劇的魅力就在於先製造混亂,然後再有條不紊地解決混亂,慢刀斬亂麻,趣味就在其中,《醉後大丈夫》深得其中三味。

電影評論:十年一百大

 

回顧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你最愛的電影是那一部?我相信答案見仁見智,不會有標準答案,但是看看別人的選擇,對照自己的品味,還是很好玩,也很有趣的一件事。

 

美國林肯中心創辦的「電影評論」雜誌日前也廣邀了全美國影評人票選出「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的百大電影片單,我從頭到尾整理一遍後有三個心得:

 

首先,華人導演表現搶眼:百部作品中就佔了十五部,從王家衛、楊德昌、侯孝賢、蔡明亮、李安、賈樟柯到王兵,絕大部份是熟面孔,簡單歸類就是一楊一王又一李,還有二蔡配二王,更有四侯帶四賈。已經過世的楊德昌,最後作品《一一》得票數高居第三,也算是再一次的肯定了。台灣電影雖然佔有七部(李安的《斷背山》是美國電影),但是後浪不繼的隱憂已然浮現。

 

其次,我雖然看過將近六十部左右的電影,但是依舊有四十部的缺隙,等待我去填充,電影世界真的太大了。但是絕大多數的賣座電影都未獲進榜(不論是《魔戒三部曲》、《駭客任務》或者《阿凡達》),藝術品味的評審取向非鮮明。

 

第三,日本片只有宮崎駿的《神隱少女》入選,南韓電影卻有奉俊昊和洪尚秀的《駭人怪物》等四部作品入選,顯然,過去南年韓日電影的強弱態勢也反映在這份片單中,至於David LynchGus Van SantAlfonso CuarónMichael HanekeArnaud Desplechin Jean-Luc GodardClint EastwoodClaire Denis等導演亦都至少有兩部作品以上入選,亦堪稱是指標型導演了。

 

以下就是《電影評論十年百大影片》的名單:

 

1.《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 David Lynch, U.S., 2001 2808 points
2.《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王家衛 Wong Kar Wai, Hong Kong, 2000 2687
3.《一一(Yi Yi)》楊德昌  Taiwan/Japan, 2000 1833
4.《戀愛症候群(Syndromes and a Century)》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Thailand/Austria/France, 2006 1738
5.《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 P.T.Anderson, U.S, 2007 1664
6.《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 Cristi Puiu, Romania, 2005 1407
7.《暴力效應(A History of Violence)》 David Cronenberg, U.S./Canada, 2005 1303
8.《熱帶幻夢(Tropical Malady)》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France/Thailand/Italy/Germany, 2004 1301
9.《四月、三週又兩天(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Cristi Mungiu, Romania, 2007 1249
10.《決戰新世界(The New World)》 Terrence Malick, U.S., 2005 1223
11.《站台(Platform)》賈樟柯, Hong Kong/Japan/France, 2000 1206
12.《索命黃道帶(Zodiac)》 David Fincher, U.S., 2007 1143
13.《心之潛蝕(The Intruder Claire Denis, France, 2004 1110
14.《兒子(The Son)》 Jean-Pierre & Luc Dardenne, Belgium/France, 2002 1089
15.《厄夜變奏曲(Dogville)》 Lars von Trier, Denmark/Sweden/France/U.K./Germany/Netherlands, 2003 1084
16.《隱藏攝影機(Caché)》 Michael Haneke, France/Austria/Germany/Italy, 2005 1083
17.《國王與王后(Kings and Queen)》 Arnaud Desplechin, France, 2005 1080
18.《大象(Elephant)》 Gus Van Sant, U.S., 2003 1036
19.《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 Wes Anderson, U.S., 2001 1007
20.《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Richard Linklater, U.S., 2004 1005
21.《神隱少女(Spirited Away)》 Hayao Miyazaki, Japan, 2001 1000
22.《艾格妮撿風景:兩年後(The Gleaners and I)》 Agnès Varda, France, 2000 985
23.《不散(Goodbye, Dragon Inn)》蔡明亮, Taiwan, 2003 975
24.《世界(The World)》賈樟柯, China/Japan/France, 2004 974
25.《悄悄告訴她(Talk to Her)》 Pedro Almodóvar, Spain, 2002 973
26.《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 David Lynch, U.S./France/Poland, 2006 960
27.《三峽好人(Still Life賈樟柯, China/Hong Kong, 2006 934
28.回首向來蕭瑟處Colossal Youth)》 Pedro Costa, France/Portugal/Switzerland, 2006 929
29.《俄羅斯方舟(Russian Ark)》 Alexander Sokurov, Russia/Germany, 2002 870
30.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teven Spielberg, U.S., 2001 850
31.《愛之頌(In Praise of Love)》Jean-Luc Godard France/Switzerland 2001 834
32.《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Michel Gondry, U.S.2004 832
33.《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 Joel & Ethan Coen, U.S.2007 791
34.《鯨魚馬戲團(Werckmeister Harmonies)》 Béla Tarr, Hungary/Italy/Germany/France, 2000 778
35.《灰熊人(Grizzly Man)》 Werner Herzog, U.S./Canada, 2005 777
36.《最好的時光(Three Times)》侯孝賢, Taiwan, 2005 767
37.《珈琲時光(Café Lumière)》侯孝賢, Japan/Taiwan, 2003 761
38.《安那其戀人(Regular Lovers)》 Philippe Garrel, France, 2005 759
39.《極樂森林(Blissfully Yours)》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Thailand/France, 2002 713
40.《搖滾啟示錄(I’m Not There)》 Todd Haynes, U.S./Germany, 2007 703
41.2046》王家衛, China/Hong Kong/France, 2005 700
42.《范黛的小室(In Vanda’s Room)》 Pedro Costa, Portugal/Germany/Switzerland, 2000 654
43.《洛杉磯浮世繪(Los Angeles Plays Itself)》 Thom Andersen, U.《(S.《(, 2003 649
44.《千禧曼波(Millennium Mambo)》侯孝賢, France/U.S./Spain/Greece, 2001 636
45.《巴黎公社(La Commune (Paris, 1871))》 Peter Watkins, France, 2000 632
46.《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 Kathryn Bigelow, U.《(S.《(, 2009 623
47.《登峰造擊(Million Dollar Baby)》 Clint Eastwood, U.S., 2004 607
48.《你那邊幾點(What Time Is It There?)》蔡明亮, Taiwan/France, 2001 600
49.《魔鬼情人(demonlover)》 Olivier Assayas, France, 2002 583
50.《失憶薇若妮卡(The Headless Woman)》 Lucrecia Martel, Argentina/Spain/France/Italy, 2009 581
51.《愛的俘虜(La Captive)》 Chantal Akerman, France/Belgium, 2000 580
52.伊斯特.康Esther Kahn)》 Arnaud Desplechin, France/U.K., 2000 579
53.《我們的歌(Notre musique)》 Jean-Luc Godard, France/Switzerland, 2004 562
54.《遠方(Distant)》 Nuri Bilge Ceylan, Turkey, 2002 559
55.《薩拉邦德(Saraband)》柏格曼 Ingmar Bergman, Sweden, 2003 553
56.《聖女(The Holy Girl)》 Lucrecia Martel, Argentina/Italy/Netherlands/Spain, 2004 550
57.你他媽的也是Y tu mamá también)》 Alfonso Cuarón, Mexico, 2001 537
58.《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李安, U.S., 2005 537
59.《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 Alfonso Cuarón, Japan/U.K./U.S., 2006 537
60.十段生命的律動Ten)》 Abbas Kiarostami, France/Iran/U.S., 2002 527
61.寂靜之光Silent Light)》 Carlos Reygadas, Mexico/France/Netherlands, 2007 527
62.《魔沼(La ciénaga)》 Lucrecia Martel, Argentina/Spain, 2001 511
63.《孩子(L’Enfant)》 Jean-Pierre & Luc Dardenne, Belgium/France, 2005 511
64.《星條旗的國度(Star Spangled to Death)》 Ken Jacobs, U.S., 2004 508
65.《紅氣球( 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侯孝賢, Taiwan/France, 2008 498
66.《(RR)》 James Benning, U.S., 2007 491
67.《歡樂之家(The House of Mirth)》 Terence Davies, U.K./France/Germany/U.S., 2000 484
68.25小時(25th Hour)》 Spike Lee, U.S. 2002 469
69.巴黎日和35 Shots of Rum)》Claire Denis, France/Germany, 2008 460
70.《夏日時光(Summer Hours)》 Olivier Assayas, France, 2009 453
71.《駭人怪物(The Host)》 奉俊昊Bong Joon-ho, South Korea, 2007 441
72.《蘭花賊(Adaptation)》 Spike Jonze, U.S., 2002 438
73.《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 Sofia Coppola, U.S./Japan, 2003 435
74.痞子逛沙漠Gerry)》 Gus Van Sant, U.S., 2002 433
75.心之歸屬Private Fears in Public Places)》 Alain Resnais, France/Italy, 2006 430
76.夢遊冰雪地My Winnipeg)》 Guy Maddin, Canada, 2007 430
77.戀愛雞尾酒(Punch-Drunk Love)》P.T.Anderson, U.S., 2002 426
78.殘酷天使Fat Girl)》 Catherine Breillat, France/Italy, 2001 422
79.《神鬼無間(The Departed)》Martin Scorsese, U.S./Hong Kong, 2006 422
80.《遠離天堂(Far from Heaven)》 Todd Haynes, U.S./France, 2002 421
81.怵目驚魂28Donnie Darko)》 Richard Kelly, U.S., 2001 413
82.《割禮龍鳳鬥(Moolaadé)》 Ousmane Sembene, Burkina Faso/Morocco/Tunisia/Cameroon/France, 2004 410
83.《海邊的女人(Woman on the Beach)》洪尚秀 Hong Sang-soo, South Korea, 2006 407
84.《殺人的回憶(Memories of Murder)》奉俊昊Bong Joon-ho, South Korea, 2003 405
85.《鐵西區(West of the Tracks)》 王兵Wang Bing, China, 2003 398
86.《溫蒂與露西(Wendy and Lucy)》 Kelly Reichardt, U.S., 2008 395
87.此恨綿綿無絕期 Trouble Every Day)》 Claire Denis, France/Germany/Japan, 2001 390
88.《雙面驚悚(Femme Fatale)》 Brian De Palma, U.S./France, 2002 386
89.《二樓傳來的歌聲(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 Roy Andersson, Sweden, 2000 386
90.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Clint Eastwood, U.S., 2006 379
91.《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 Clint Eastwood, U.S., 2008 375
92.《刺殺傑西(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 Andrew Dominik, U.S., 2007 374
93.《超脫未日(Last Days)》 Gus Van Sant, U.S., 2005 368
94.《沒有過去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Past)》 Aki Kaurismäki, Finland/Germany/France, 2002 368
95.《決堤之時:四幕安魂曲(When the Levees Broke)》 Spike Lee, U.S.2006 360
96.燦爛時光 The Best of Youth)》 Marco Tullio Giordana, Italy, 2003 358
97.《追憶失落大門( Turning Gate)》洪尚秀 Hong Sang-soo, South Korea 2002 356
98.《二十四城記(24 City)》賈樟柯, China/Hong Kong/Japan, 2008 352
99.尋她千百度In the City of Sylvia)》 José Luis Guerín, Spain/France, 2007 352
100.《白色縀帶(The White Ribbon)》 Michael Haneke, Austria/Germany/France/Italy, 2009 348

爆裂警官:蜥蝪調味醬

德國名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要與金像獎影帝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合作《爆裂警官(Bad Lieutenant: Port of Call New Orleans)》之前,曾引爆一場「翻版」論戰,導演Abel Ferrara公開譴責新片組合,詛咒他們下地獄,原因是他在1992年同樣拍過一部名叫《壞警察(Bad Lieutenant)》的電影,同樣描寫一位無惡不作的警察故事,他不恥別人盜用他的片名和題材重新翻版。

 

儘管後來荷索接受訪問時,強調他不但不知道Abel Ferrara是誰,也沒看過Abel Ferrara的任何作品(當然包括《壞警察》在內),不能因為是壞警察的故事,就認為新片是翻版重拍,但是製片在上映前夕還是決定「畫蛇添足」,硬在《Bad Lieutenant》的原始片名之外,另行加上了多數人不會去唸他,也不懂其涵意的「Port of Call New Orleans(停靠港紐奧爾良)」等字眼,試圖以《Bad Lieutenant: Port of Call New Orleans》的冗長片名與《Bad Lieutenant》清楚畫割界限。

 

雖說畫蛇添足,但是《爆裂警官》與《壞警察》最大的差別其實就在紐奧爾良(New Orleans)的特殊時空,《壞警察》的故事背景發生在紐約街頭,紐約是許多警匪電影最愛選用的罪惡淵藪,無數經典警匪電影都是以紐約做背景,再拍,也難再有啥新意,換一個曾受風災肆虐的紐奧爾良,風貌與風味就不同了。

 

b0l01.jpg

緊靠墨西哥灣的紐奧爾良,最早曾是法國在北美的主要殖民地,但因位於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北方,低於海平面2.1的低窪地勢,讓法國人都不堪天災襲擾,都再往內陸另覓基地,2005年發生的卡翠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就曾重創了紐奧爾良,《爆裂警官》選擇卡翠娜颶風做故事起頭的背景,卻沒有太著墨於這場風災,也沒有刻意強調劫後餘生的當地人,在泥濘的廢墟中掙扎奮起的人生,而是利用紐奧爾良位處副熱帶濕潤氣候下的特殊地理還境創造一種潮濕炎熱,而且蛇獸出沒的感覺。

 

蛇,在基督教的聖經故事中,是邪魔的化身,水淹紐奧爾良,導致水蛇竄流,就有危機,那是最簡單的生物世界景觀,卻也因此合理塑造了電影中的危急氣氛,只不過,荷索不想拍怪獸片,也無意玩蛇弄蟲,蛇影乍現,只是一把調味鹽,讓角色和觀眾的腎上腺素加速運作一下而已,蛇未曾襲人,也未曾再梭遊,意思到了,味道亦有了,也就夠了。

 

除了蛇,紐奧爾良還有鱷魚和蜥蜴,特別是在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飾演的麥唐納警官在車禍現場忙著替賭場老大辦事時,不遠處就有蜥蝪虎視耽耽,那是攝製組故意安排找來的蜥蜴,置放在前景位置,確實添加了三分詭譎妖異氣氛,隱約不祥,福禍難料(不,那是不可能會有幸福美事的,但是亦沒有就有蜥蜴攻擊事件的後續災難),但是正在上演的人間醜事,卻也在蜥蝪的目光與體態映射中,啟了對照交響的化學效應。

 

TheBadLieutenant_scene18.jpg

 《爆裂警官》中你很難看到「一個好人」,即使老人院的老太太與護理師,亦都有各自的身段與堅持,整個大環境很像一個污濁的調色盤,水蛇與蜥蝪反射的就是人們傳統認知的邪惡概念,恰如其份地添了電影需要的氛圍顏色。

爆裂警官:荷索人性論

評論德國名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執導的《爆裂警官(Bad Lieutenant: Port of Call New Orleans)》,可以從兩個精彩的觀察點切入,一個是編劇,一個是表演。

 

編劇是經常撰寫電視劇本的William M. Finkelstein,要看的是他如何在幾乎不設任何停損點的急速沈淪下,能夠即時逆轉昂揚;表演則全看金像獎影帝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幾近崩毀失控,卻又收放自如的演出。

bl04.jpg

 

英文片名《Bad Lieutenant》的原意是壞警察,事實上,電影中凱吉飾演的紐奧良警局重案組警官泰倫斯.麥唐納,其非常準確符合壞警察的即定印像,從一開場他先用言語消遣被困在牢房裡,即將滅頂的囚犯,這個行為舉止,絕對不像急功好義的好警察,但是緊急關頭,他卻能夠縱身跳水,伸出援手,即時救人,他的雙面性格因此浮現,他因此升官,卻因此受了背傷,養成靠毒品止痛的毒癮,「黑白郎君」成了這位警察印記最鮮明的註冊商標了。

 

警察是執法先鋒,重案組警官每天面對黑道妖氛,每天要在槍口血泊中討生活,因而深知所有黑道的伎倆門道,麥唐納靠著這些門道緝兇,也靠著這些門道來填補自己對毒品和女人的需索,他專門守候在夜店門口,看到有錢闊少帶著女郎出來,就會上前攔檢,一句:「你符合線報…」就要對方高舉雙手,倚牆而站,搜出輕微毒品時,就據以威脅,毒品和女人全都成為他的囊中物…面對這樣一位戲劇人物,驚懼取代了認同,劇情拉開了觀眾與角色間的距離,少了同情,反而可以更清楚看見角色的靈魂與掙扎。

 

麥唐納緝毒卻也吸毒,一方面是從罪犯身上交易搜刮,另一方面則是自己想辦法謊騙購買(包括要求管理證物檔案的同仁調包做假)。要買毒,就需要錢,他只能去簽賭,去買運動彩券,十買十輸,債務纏身,他還會拿槍去逼迫球星打假球,他的黑心黑手更勝黑道,凱吉身心所釋放出的這些黑色能量,逼真到彷彿他的靈魂已和撒旦合而為一。

 

William M. Finkelstein的劇本此時又悄悄滲透進兩條主線,首先是女色,其次是命案,搭配上原先的毒品,好萊塢黑色電影類型中慣見的元素至此都已交纏齊備,就看導演如何排列組合了。

 

在女色方面,麥唐納有一位貼心女伴法蘭琪(由Eva Mendes飾演),她是高級應召女郎,卻對麥唐納情有獨鐘,不但提供身心慰藉,她的恩客也成了麥唐納趁火打劫的羔羊,有一回法蘭琪被恩客毆打,麥唐納挺身而出,卻因此又沾惹上另一夥黑白雜混的惡勢力,那是一股難以預料何時會爆發襲捲的逆浪。

bl002.jpg

 

就在此時,麥唐納又接下了一椿毒梟幹下的滅門血案,他知道兇手是誰,卻苦無証據,只能與疑犯廝混,乍看是同流合污,藉辦案之名,行買毒之實,事實上他又另外掌握到一位目擊證人,隨時可以指認兇手,只是,不巧又讓心懷恐懼的目擊證人跑了,他立刻面臨被停職調查的命運…環環相扣的滾雪球效應,也讓他的命運直如已經衝上懸崖的快速馬車,除了急速墜毀,似乎已經別無可能了。

 

《爆裂警官》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瀕臨毀滅的時刻,生命和劇情卻另外有了選擇,不合情理的逆轉就叫做硬拗瞎掰,合乎情理的逆轉則是巧思高招,William M. Finkelstein先把麥唐納逼入絕望角落,卻又在火拚時刻一次解決諸多疑難雜症,看似過於容易了些,靜心細想,卻又不失為最佳解決方案,壞警察的吸毒難題與包娼包賭問題依舊在,但是麥唐納卻因為懸案已破,兇手伏法,而再度加官晉爵,他不會因此就蛻變為好警察,看著他的官運亨通,顯然,荷索又交出了一本讓人深思的的人性觀察報告。

電影評論:2009的50佳片

權威的美國FILM COMMENT(電影評論)雜誌,每年都會邀集全美國的影評人共同投票,選出年度最佳影片,片單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已經在美國做商業映演的作品,另外一類則是尚未排上檔期(可能也沒有機會)的作品。去年,侯孝賢的《紅氣球》拿到了第一名,今年,華人導演只有賈樟柯一人以《二十四城記》入選,只有如此對照,大家或許可以看得出侯導的魅力與影響力,透過如此對照,大家亦可看到台灣電影創作正在枯水期。

 

這份前五十名的片單中,我只看過十五部電影,亦即我還有很多補看名片的機會,電影路很漫長,金馬獎盛會舉行時,我忙於工作,根本無暇去充電,確實造成我的視野短淺,與國際接軌的夢想也越行越遠了。

 

不過,我不氣餒,只要有時間,我還是會繼續充電,這張片單,就是我的尋寶秘笈,也提供所有愛電影的朋友參考分享嘍(我只翻譯了一半片單,另外的卅部,且待來日了)。

 

1. 《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 Kathryn Bigelow, U.S. 772 points

2. 《失憶薇若妮卡(The Headless Woman)》 Lucrecia Martel, Argentina/Spain/France/Italy 762

3. 《夏日時光(Summer Hours)》 Olivier Assayas, France 745

4. 《巴黎日和(35 Shots of Rum)》 Claire Denis, France/Germany 605

5. 《超級狐狸先生(Fantastic Mr. Fox)》 Wes Anderson, U.S. 552

6. 《警察,形容詞(Police, Adjective)》 Corneliu Porumboiu, Romania 542

7. 《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 Quentin Tarantino, U.S./Germany 499

8. 《認真的男人(A Serious Man)》 Joel & Ethan Coen, U.S./U.K./France 472

9. 《艾格妮絲的海灘(Les Plages d’AgnèsThe Beaches of Agnès)》 Agnès Varda, France 404

10. 《羅娜的沉默(Lorna’s Silence)》 Jean-Pierre & Luc Dardenne, Belgium/France/Italy/Germany 382

11. 《廿四城記(24 City)》 賈樟柯, China/Hong Kong/Japan 379

12. 《白色縀帶(The White Ribbon )》Michael Haneke, Austria/Germany/France/Italy 347

13. 《控制的極限(The Limits of Control )》Jim Jarmusch, U.S./Japan 284

14. 《日之丸(The Sun)》 Aleksandr Sokurov, Russia/Italy/Switzerland/France 278

15. 《璀璨情詩(Bright Star)》 Jane Campion, U.K./Australia/France 277

16. 《紐約愛情故事(Two Lovers)》 James Gray, U.S. 273

17. 《人人有份(In the Loop)》 Armando Iannucci, U.K. 237

18. 《圖班嫁給我(Tulpan)》 Sergey Dvortsevoy, Germany/Switzerland/Kazakhstan/Russia/Poland 235

19. 《第十四道門(Coraline)》 Henry Selick, U.S. 231

20. 《撒旦的情與慾(Antichrist)》Lars von Trier, Denmark/Germany/France/Sweden/Italy/Poland 218

21.《頭號公敵(Public Enemies)》 Michael Mann, U.S. 213

22.《野獸冒險樂園(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Spike Jonze, U.S. 200

23. 《天外奇蹟(Up)》 Peter Docter & Bob Peterson, U.S. 199

24. 《名媛教育(An Education)》 Lone Scherfig, U.K. 190

25. 《夜晚和白天(Night and Day)》 Hong Sang-soo, South Korea 177

26. 《橫山家之味(Still Walking)》是枝裕和, Japan 172

18.jpg

27. 《利物浦(Liverpool)》 Lisandro Alonso, Argentina/France/Netherlands/Germany/Spain 168

28. 《型男飛行日誌(Up in the Air)》 Jason Reitman, U.S. 161

29. 《彼時,彼城(Of Time and the City)》 Terence Davies, U.K. 155

30. 《破碎的擁抱(Broken Embraces)》 Pedro Almodóvar, Spain 141

31. 《星夢傳奇:奧森威爾斯與我(Me and Orson Welles)》 Richard Linklater, U.K./U.S. 139

32. 《畢業即失業(Adventureland)》 Greg Mottola, U.S. 138

33. 《女僕(The Maid)》 Sebastián Silva, Chile/Mexico 133

34. 《爆裂警官(Bad Lieutenant: Port of Call New Orleans)》 Werner Herzog, U.S. 132

35. 《爆料大師(The Informant!)》 Steven Soderbergh, U.S. 125

36. 《口是心非(Duplicity)》 Tony Gilroy, U.S./Germany 124

37.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La Danse: The Paris Opera Ballet)》 Frederick Wiseman, France/U.S. 120

38. 《蜂蠟(Beeswax)》 Andrew Bujalski, U.S. 116

39. 《天堂信差(The Messenger)》 Oren Moverman, U.S. 115

40.  《啊!人生, 2007You, the Living)》 Roy Andersson, Sweden/Germany/France/Denmark/Norway/Japan 114

41.《第九禁區(District 9)》 Neill Blomkamp, U.S./New Zealand 113

42. 《飢餓(Hunger)》 Steve McQueen, U.K. 112

43. 《黎明前與你相遇(Frontier of Dawn)》 Philippe Garrel, France 111

44. 《東京奏鳴曲(Tokyo Sonata)》黑澤清, Japan/Netherlands/Hong Kong 110

45. 《地獄魔咒(Drag Me to Hell)》Sam Raimi, U.S. 107

46. 《小豬撲滿的願望(Treeless Mountain)》 So Yong Kim, U.S./South Korea 102

47. 《摯愛無盡(A Single Man)》Tom Ford, U.S. 97

48. 《珍愛人生(Precious: Based on the Novel Push by Sapphire)》Lee Daniels, U.S. 96

49. 《崖上的波妞(Ponyo)》 宮崎駿i, Japan 94

50. 《再見索羅(Goodbye Solo)》 Ramin Bahrani, U.S. 93

03_keyword_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