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他風衣戴帽來到餐廳,靠著牆邊低調坐下,餐廳流瀉的樂音就是薩克斯風版的Danny Boy,低沉委婉……你在心頭輕輕跟著哼唱:Oh, Danny boy, the pipes, the pipes are calling From glen to glen, and down the mountain side. The summer’s gone, and all the roses falling, It’s you, it’s you must go and I must bide.
震驚是Michael Cimino心大手筆更大,電影描述1890年真實發生的詹森縣富人與新移民的械鬥血戰(Johnson County War),號稱動員了1200位臨時演員,Michael Cimino的寫實要求就是逼真,絕對的逼真!所以,除了要重建當年縣鎮景觀,更要做到栩栩如生的經濟動能,不但熙來攘往人人有事在忙,馬車馬匹和行人更在爛泥路上爭道,至於火車、工廠和住家煙囱都要冒煙,其次則是開場的哈佛大學畢業典禮,從校園繞行、講堂致詞到校園舞會,無一不是人山人海,要喊要叫還要跳,從清早鬧到晚上;再者,最後決戰更仿效羅馬兵團的陣列場景,壯觀又慘烈。從排場到執行,在在讓人目瞪口呆,我何只佩服,更要讚歎為神人之神作了。
然而,《天堂之門》絕非唯大是尚,詩情豐沛更是攝影師Vilmos Zsigmond送給影迷的心血傑作,全片在美國蒙大拿州冰河國家公園(Glacier National Park)取鏡,山川壯麗不在話下,每格底片從構圖到敘事都如詩如畫,看得人心曠神怡,完全明白那些移民何以要跋山涉水追尋美國夢,斯土斯景根本就是人間天堂,《天堂之門》其實指的是這群新住民的社交集會溜冰場,只是他們都沒料到進入天堂國度的代價是一條條人命,一椿椿屠殺血案。
《不丹沒有槍》其實是在與「貪、嗔、癡」人生「三毒」對話:相信現代化什麼都好的人是癡;不惜斥資百萬,想要收藏百年名槍的人是貪;利用選舉動員仇恨的人是嗔。與三毒相關的人都行色匆匆,焦慮寫在臉上,反而是無欲之人視金錢如無物,僧侶們更是慢條斯理,要在滿月之際追尋人生圓滿,等到因緣俱足時,還真的得能即時收下筆勢,落得一個飽滿月圓。 電影時序落在2006年,不丹國王決定交出權力,從君主專制轉向君主立憲,開始教導民眾何為民主?政黨是什麼?選舉又如何投票?從藍紅黃三色區分政黨理念最是簡單明白,偏偏黃色又是皇族顏色,所以模擬投票的結果是98%都投給了黃色,看似愚忠,引人訕笑,其實也接近君主立憲的漸進腳步。反而是傳授選舉投票實務的「解說員」,要求仇恨嘶吼,要求鮮明對立,反而像是一面照妖鏡照向靠著撕裂群眾,牟取利益的政客。 人生一旦有了「貪、嗔、癡」就行色匆匆,反而是專事消災解厄的喇嘛安步當車,優雅前行,一快一慢一急一緩之間,《不丹沒有槍》想講的話在英文片名《The Monk and the Gun》上得著哲理開示,慧根不足亦能若有所悟的。
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華倫.比提(Warren Betty)都是1960年代炙手可熱的巨星,也是片商希望擔綱搭配保羅.紐曼(Paul Newman)演出《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的考慮人選。
Abel Gance原本計畫要以六段式情節介紹拿破崙的一生,坎城這次要放映的只有第一章,片長3小時40分,內容應該包括他的少年崛起、法國大革命的角色,以及入侵義大利的戰功。
Abel Gance 是法國影壇的開路先鋒之一,玩過脫軌鏡頭、手持攝影,以及馬上動態攝影等實驗技術,甚至也是最早用三機攝影,再用三機放映技法凸顯銀幕壯觀氣勢,甚至還在放映機前加裝紅色和藍色濾鏡,de呈現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情貌,當然,在那個手工年代,千軍萬馬都要真槍實彈,從美術到場面可以想見工程有多浩大。
正因為如此,Abel Gance在1981年過世後,知名導演李路許(Claude Lelouch) 、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和賈華士(Costa-Gavras)都聯手呼籲要搶救及修復這部經典。
Abel Gance執導的《拿破崙》是默片時期的末班車電影,想必巡迴各地上映時一定有樂團演奏或者放唱片配樂,觀眾才不會覺得太悶太長,修復版則是重新由Simon Cloquet-Lafollye擔任音樂總監,動員多個交響樂團和聲樂家詠唱相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