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戰爭:良化之火

日本導演佐藤信介根據作家有川浩的小說改編的《圖書館戰爭》,佔據了一個有趣的話題高度,卻拍出了一部通俗之作。

 

《圖書館戰爭》的前提在於未來社會是不是仍有言論自由?還是許可人以「良化」之名,進行出版與思想審查?主張「良化」的人,可以搶書焚書,亦即以「良化」遂行「不良」暴力。受迫害的愛書人,主張言論自由的護書人,也只好組織自衛隊來對抗,以保留文化火苗,卻也迴避了當前文明,別有圖書分級的制度,來限定書刊閱讀對象的積極作法。

lw008.png 

有川浩的創作始意或許想透過「焚書」或「護書」的對抗戰役,來完成人類戰爭文化的縮影(暗寓了日本只能以自衛隊的軍容,勉強捍衛固有文明,不受強權洗腦的現況),但是電影卻簡化成為一國之內的派系之爭(有如政黨或幫派互鬥),不但雙方各有法條做靠山,國家甚至特許雙方在一定時間內,火力互拚,以暴力解決彼此岐見。這種一切看似「有政府」,實為「無政府」的亂象,讓《圖書館戰爭》就此變得喧鬧,卻盡失理緒了。

 

佐藤信介處理的《圖書館戰爭》其實是一部進化版的《報告班長》與《女兵日記》,電影主角是榮倉奈奈飾演的高中女生笠原郁,她正在書店翻閱一本禁書,就遇到良化隊員來搶書,此時卻有位圖書館自衛隊員挺身而出,搶下書,化解了她的困境,還摸了一把她的頭,這個溫暖的手勢,讓笠原郁念念難忘,決心追隨前輩腳步,加入圖書館自衛道,矢志做圖書捍衛尖兵。

 

既然要玩真的,就要接受嚴格軍訓,《圖書館戰爭》在完成破題論述後,就快速轉換到了新兵訓練場,笠原郁是個菜鳥,又是弱女子,雖有滿腹壯志,體能卻趕不上雄心,她的落後與閃失,構成了電影的喜趣元素,她癡心難忘前輩的「摸頭」熱度,經過她不厭其煩,一說再說地甜蜜憶述之後,原本的純情,此時也變得太過癡狂的傻情了。

lw001.jpg 

嚴肅議題的通俗娛樂化,既是《圖書館戰爭》的標的,亦成了電影的負擔,就以笠原郁的癡戀來論,電影才沒演多久,大家即已明白岡田准一飾演的隊長堂上篤就是笠原郁的心儀偶像(只有她當時太激動,只感受到手溫,沒看到長相,只能活在自己的想像裡編織想像),但是女高男矮,女悍男更兇,所有的外觀不諧調或者冷熱不同調,當然提供了不少笑料,再搭配長手長腳,舉手投足,別有喜趣的榮倉奈奈,另外再配合她由恨生愛的隊友,也符合了日式誇張喜劇的情境尷尬趣味lw004.jpg

 

失落的關鍵之一在於編導毫不迴避「事不過三」的古訓,邁五進六後,原本的無邪相思,已然有了讓人不耐的俗氣了,因為不是連其他隊員目睹魔鬼教官堂上篤愛在心裡口難開的扭捏,都有了看不去的歎息了嗎?以致於最後陰錯陽差演出的「英雄救美」戲,也就顯得拖泥帶水,再無意外了。

 

失落的關鍵之二在於小田原情報歷史博物館既然握有「良化」集團的「不良」資料,何不逕行公開,讓罪人伏法?卻要關東圖書館出動大軍搬運關鍵資料,逼使良化集團提前決戰?這種莫名其妙的糊塗戰略,也就讓劇情失去了從邏輯與理性論述的必然性,變成一廂情願的大決戰,畢竟,不如此,笠原郁如何公然對堂上篤表達一定要追隨的情思與決志呢?

2013世界電影音樂獎:入圍

世界電影音樂學院(The World Soundtrack Academy 八月十六日公布了2013年第13屆世界電影音樂獎(World Soundtrack Awards)的入圍名單,十月十九日將在第四十屆比利時根特影展的閉幕典禮上頒獎。

 

以下就是今年的入圍名單:

 

年度電影作曲家(Film Composer of the Year

麥可.唐納(Mychael Danna/作品有: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作品有

《亞果出任務(Argo)》

《現實(Reality)》

《印象雷諾瓦(Renoir)》

《捍衛聯盟(Rise of the Guardians)》

0030凌晨密令( Zero Dark Thirty)》

 

丹尼.葉夫曼(Danny Elfman/作品有:

《森林戰士(Epic)》

《科學怪犬(Frankenweenie)》

《驚悚大師:希區考克(Hitchcock)》

《奧茲大帝(Oz The Great and Powerful)》

《心靈勇氣(Promised Land)》

《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s Playbook)》

 

詹姆斯.紐頓.霍華德(James Newton Howard作品有:

《地球過後(After Earth)》

《神鬼認證4The Bourne Legacy)》

 

湯瑪斯.紐曼(Thomas Newman)/作品有:

《藥命關係(Side Effects)》

007:空降危機( Skyfall)》

 

最佳年度電影原創音樂(Best Original Film Score of the Year

 

《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 )》作曲家:Dario Marianelli

《哈比人:意外旅程 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作曲家: Howard Shore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作曲家:Mychael Danna

《世紀教主(The Master)》作曲家: Jonny Greenwood

007:空降危機( Skyfall)》作曲家:Thomas Newman

 

最佳電影原創歌曲(Best Original Song Written Directly For a Film

 

The Bathtub」《南方野獸樂園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詞曲: Dan Romer & Benh Zeitlin

演唱:The Lost Bayou Ramblers

Young & Beautiful」《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詞曲: Lana Del Rey & Rick Nowels

演唱:Lana Del Rey

Pi’s Lullaby《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詞曲:Mychael Danna and Bombay Jayashri

演唱:Bombay Jayashri

Oblivion」《遺落戰境(Oblivion)》

詞曲:Anthony Gonzalez and Susanne Sundfør

演唱: M83 feat. Susanne Sundfør

Skyfall」《007:空降危機(Skyfall)》

詞曲:Adele & Paul Epworth

演唱:Adele

 

 

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Riz Ortolani

 

Riz Ortolani1931 年在義大利貝沙洛(Pesaro)出生,在義大利影壇的知名度與大師Ennio Morricone  Nino Rota不相上下,他在19601970年代曾經風騷一時,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就下1962年的記錄片『殘酷世界(Mondo Cane)』,電影內容有非洲土著驚世駭俗的剖屍、剖動物、性濫交和活人祭等殘酷習俗,內容讓觀眾看得毛骨悚然,但是 Riz Ortolani打造的主題曲《More》卻獨樹一格,先後為他獲得了一座葛萊美獎,另外亦獲得奧斯卡最佳歌曲獎的提名。

oz001.jpg 

1980年代後,義大利電影的國際影響力日漸式微,Riz Ortolani也不復被年輕影迷所熟悉了,但是他幸運遇到了一位知音: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昆汀最愛用老歌老曲,從Ennio MorriconeLuis Bacalove Riz Ortolani都是他刻意想要炫耀的音樂遺產,在他的《追殺比爾(Kill Bill)》系列與《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中,他都試圖透過再度選曲則能承繼薪火,再創流行。世界電影音樂學院今年頒發成就獎給他,無疑也讓新影迷得能再見老將風采了。

極樂世界:階級鬥爭論

看過《第九禁區(District 9)》,你一定會佩服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用科幻寓言嘲諷時政的手法,他的最新作品《極樂世界(Elysium)》,路數相近,主題更強調貧富差距的階級鬥爭,點子不俗,只可惜剪裁處理時,太過簡略,以致於欠缺撼動人心的戲劇張力。

 

關鍵可能在於好萊塢製片太過保守,不敢放手讓布洛姆坎普去講他擅長的人性偏見。明明《極樂世界》的時空都已設定在公元2154年,透過地球已被財富與權勢一切為二,被遺棄在地球(即當代的貧民區)的人都希望偷渡到「世外桃源」Elysium去(即前仆後繼的難民潮)的故事主線,批判當代貧富不均的現象,大可複製諸如《第九禁區》的寫實寓言,偏偏製片卻要他加進諸如《衝鋒飛車隊(Mad Max)》(末日決鬥光景)、《瓦力(Wall-E》(地球已如廢墟,人類移往外太空)和《駭客任務(The Matrix)》(人腦鑽洞,連上神經網路)等似曾相識的情節,固有成色不純,理因滋生的震撼力也就遜色不少。elysium09.jpg

 

從《第九禁區》到《極樂世界》,貧窮美學堪稱是布洛姆坎普最精熟的領域,一旦世人只剩貧富兩個階級,富人的極樂奢華,理應有更多「極樂」美學,偏偏全片除了把陽光、草坪和華宅的美麗仙境橫移到光環版的太空站上外,其他沒有太多光鮮亮麗的著墨,甚至能治百病的醫療艙,也因為是富人家的必有配備,更少了吸引移民冒死搶灘的最根本魅力。

 

貧窮美學的前提是要突顯窮苦人的青雲志,麥特.戴蒙(Matt Damon)飾演的Max因為物質缺乏,從小就會偷會搶,長大後變成剃光頭又滿身刺青的猛男,對演員而言,這款生猛造型,確實稱得上是挑戰,但是對觀眾而言,卻未必能因此油生更多同情,反而形成視覺上的負擔。

elysium07.jpg

 

《極樂世界》另外還有一個美學矛盾來自陰陽失調。電影中的男性都屬於野人體系(從MaxSharlto Copley飾演的殺手Kruger,到Wagner Moura飾演的駭客Spider),都離不開殘缺頹廢模樣,反之,Alice Braga飾演的女主角Frey及她的重病女兒,卻依舊有著迷人的雌性特質,一個國度,兩種人生,固然突顯了Frey會讓大反派也想成家的急色誘因,卻讓濁世沈淪的窮困美學失去了現實一致性。

 

此外,電影劇本亦有著一些難以自圓其說的盲點:

 

其一:只要重開機,新程式書寫完成,窮人也會變成極樂世界的公民,享有一切神奇醫療好康,於是只剩五天壽命的Max拚將一死,也要普度眾生。問題在於,以富人的財力和科技本事,同樣只要重開機,再更新程式,不是依舊可以畫分階級,獨享極樂?

 

其二:富人在外太空構築了極樂世界,甚至設有國防部長,可是國防武力為何?防禦工事為何?面對一波接一波的偷渡難民,難道沒有防禦對策?還得要動員地球上的「野獸」發射攔截飛彈?這是什麼邊防?其他的正規軍到哪兒去了?

elys006.jpg 

其三: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飾演的國防部長只因為濫用危險探員,被總統刮了鬍子,就有了政變之心,這款動機不太牽強了嗎?政變如此容易,不太兒戲了嗎?而且這麼「包藏禍心」的權力操弄者,一個玻璃碎片就讓她倒地,不太讓人錯愕了嗎?不是Jodie Foster不能演反派,而是角色塑造太刻板了,

 

《極樂世界》的政治寓言最後在追殺與決鬥的好萊塢窠臼下被徹底稀釋了,這是商業電影的包袱,亦是商業電影的現實。

 

08月17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分  最新電影《羅曼波蘭斯基:戲如人生Roman PolanskiA Film Memoir

 

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一直不曾忘記,當年是在義大利威尼斯國際影展的肯定下,才讓他能耍脫波蘭的泥淖,揚名立萬,走上世界影壇;但是他怎麼也沒有料到,同樣的是國際影展,2011年的蘇黎士影展,卻讓他卅五年前涉嫌性侵少女的不堪往事,再度成為國際焦點。

polanski82863.jpg 

他的一生非常傳奇,少年在納粹的鐵蹄下,他只能像老鼠一般鑽營,才能苟且偷生,中年之後,卻在美國司法的追緝下,只能在法國、波蘭和瑞士等地活動。儘管爭議不斷,可是,好萊塢金主繼續支持他下拍片,其中更以《戰地琴人(The Pianist)》和《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最是經典,前者是納粹迫害的肉淚見証,後者是歐洲影人集體聲援的平反之作。

 

《戲如人生》中,羅曼波蘭斯基用夫子自道的方式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章節,這個紀錄片的拍攝態度,意味著他接受朋友邀約,一起回顧自己的成長人生,也提拱了自傳式的第一手觀點。其實以電影導演做主題的紀錄片,除了回首當年,最重要的是提供創作源頭的剖析,什麼樣的情境,造就這麼奇特的心靈?什麼樣的際遇,讓他得能書寫不凡的生平?

 

波蘭斯基的成長史分為兩大元素,首先是納粹的迫害:他是少數待過集中營,又能倖存的見証者,那些人生噩夢,後來以不同面貌,轉化進他的影像創作中;其次,他深受廣播和電影的啟發,既開啟他的想像夢幻,也開啟他的影藝人生。

 

熟悉波蘭斯基作品的人,觀看《戲如人生》,有如重溫經典,可以細數脈絡;不熟悉波蘭斯基作品的人,觀看《戲如人生》,有如翻閱食譜,可以任意點菜,豐富未來的觀影選項。

 

使用音樂: 《戰地琴人》原聲帶

《馬奎斯的三個葬禮》原聲帶

 

第一小時第二部份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盲探》

blind05.jpg 

香港導演杜琪峰一直堅持自己的警匪題材(黑社會類型)的諸多變奏,也不忘在作品中添加狂鬧的喜劇元素,重新湊集鄭秀文和劉德華,光是組合就已引人關切,又要劉德華演瞎子,商業上的算計,非常精準。

 

既然是警匪片,就要辦案,主角瞎不瞎,都是要摸擬犯案過程,找出答案。不瞎,自己來;瞎的,別人來,這個模擬重現的推理過程,搭配鄭秀文的喳呼誇張與劉德華的自私算計,一唱一搭,既有喜感,亦得著了推理的趣味了。

 

使用音樂:盲探》與《文雀》原聲帶

 

第二小時

最新電影:《海闊天空》

 

人生有多少個卅年可以回顧?從慘綠少年到風發中年,波折、歷練與滄桑,都提供了讓人回味唏噓的能量。adic008.jpg

 

陳可辛很懂得用時間說故事,他更清楚,對比,讓時間更有能量,對比,讓戲劇更有焦點。

 

他執導的《海闊天空》,就從三位燕亦大學生的入學開始談起,有人窮苦,有人浪漫,有人功利,卻能湊合在一起成為知已好友,一度分道揚鑣之後,終又再合作成就了一番事業,這段歷程,既有成功者的激勵情懷,亦有了人物性格的追蹤趣味,很聰明的設計。

 

《海闊天空》描述1980年代的三位燕京大學學生:成東青(黃曉明飾演)、孟曉駿(鄧超飾演)和王陽(佟大為飾演),一心一意要到美國深造,卻各有不同際遇的故事,所以英文片名才會叫做《American Dreams In China》,差別在於成東青簽証遭拒,孟曉駿順利到手,王陽主動放棄;差別在於,有人夢碎了,有人卻意外實現了生命地圖中不曾出現的夢想。

 

使用音樂: 《海闊天空》原聲帶

08月1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神偷奶爸2Despicable Me 2

 

三年前觀看《神偷奶爸(Despicable Me)》時,有三個元素讓我樂不可支,

第一:神偷人大腿細,造型怪異卻有趣,更重要的是他連月亮都敢偷,偷很大。

 

第二:三位小女娃的眼神可愛極了,難怪連神偷都沒輒。

 

dis11.jpg第三:神偷旗下有一群說話顛三倒四的小小兵(Mininon),造型圓滾,責任就在瘋狂搞笑。

 

三年後,再看《神偷奶爸2》,舊元素依舊在,只可惜,味道變了。神偷變成臥底偵探,不再有大盜風采;其次,神偷為情所困,同樣少了英雄氣概;第三,神偷面對吾家有女初長成的情竇初開時刻,頓時失去重心,悵然若失。dis18.jpg

 

還好,小小兵依舊可愛,把一首知名歌曲Y.M.C.A.」唱成「Tu Pues Des Bras」,還有把「 And I swear」唱成「underwear」,音樂只要穿進耳膜,就讓人有一種開心的能量在心頭釋放出來了。今天的節目,盼能透過這兩首歌曲,同樣讓大家感受歡樂。

 

使用音樂: 神偷奶爸2原聲帶

 

第一小時第二部份

DVD名片《樹上的父親(The Tree)》

the_tree_1.jpg 

法國導演Julie Bertuccelli執導的《樹上的父親(The Tree)》曾經獲選為坎城影展的閉幕映演,同樣描寫父親對一個家庭的影響。

 

父親心臟病發,留下一位妻子,三男一女的孩子,他們要如何走出傷痛?

 

生活的失序是一種,忘了起床,忘了聚會,愁苦是最簡單的符號,陷進去,溺進去。

 

改寫記憶則是另外一種:重錄答錄機裡的內容吧,大兒子開始打工,自力謀生,站起來,走出去。

the-tree002.jpg 

轉尋依靠是第三種:小女兒堅信父親沒有走,魂魄在大樹上,可以陪伴,可以依靠。但是樹根開始破壞住家,暴風雨讓他們再難安居,出走,無可奈何的選擇。

 

使用音樂:《樹上的父親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卡門(Blancanieves)》

Blancanieves003.jpg 

默片的特色之一就是不需對白,就要讓觀眾看懂電影,鏡位和剪輯因而格外重要。

 

默片的特色之二就是沒有對白,但要善音樂輔佐劇情,讓觀眾一聽就能明白電影。

 

2012年,很多年輕影迷從《大藝術家(The Artist)》中體會默片魅力,2013年,更多影迷可從西班牙電影《卡門》中重溫默片魅力。

 

鬥牛是西班牙傳統文化之一,從小說到歌劇,從音樂到電影,百年來有太多的藝術創作圍繞著鬥牛活動打轉,《卡門》的男主角鬥牛士,女主角名叫卡門,但與歌劇卡門的卡門並無關連,反而是童話故事白雪公主的翻版。

 

Blancanieves002.jpg從黑白攝影開展的視覺到充滿說明性格的音樂,都讓《卡門》別具韻味。女主角的少女時代與成熟時代都有迷人風韻,讓人激賞。

 

使用音樂:西班牙導演Pablo Berger《卡門》原聲帶

西班牙導演Carlos Saura《卡門》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二部份:

電影人生

 

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歷史;昨天的腳步,就是歷史的迴音。

 

活在歷史中,未必有正在寫歷史的感受,但是如果透過一場公民運動,明白一個小人物亦可以書寫歷史,視野與心態自然就不同了。

lm009.jpg 

電影與人生的連結一向有各種可能,今年初我們去看《悲慘世界》時,完全沒料到十九世紀的法國人生會與廿一世紀的我們,有多少互動的可能,但是人生和歷史都可能採取圓形運動,讓我們在似曾相識的際遇中,多添了幾分唏噓。

 

使用音樂:悲慘世界》法文版、英文版原聲帶和台語改編版

 

海闊天空:燭光的故事

多數人的初戀,因為原初,因為生嫩,難免青澀,陳可辛的《海闊天空》卻在生嫩青澀中,另外添加了牛勁與傻勁,因此格外動人。

 

同樣是1980年代,同樣在北京,相較於婁燁大火快炒的《頣和園》,《海闊天空》中的大學生戀情處理,清純得可以(我指的不是佟大為飾演的王陽與他的美國女友),黃曉明飾演的成東青與杜鵑飾演的蘇梅,走著清瘦素樸路線,恰有天造地設的絕配神采,從苦戀到相思,所有的折磨,都訴說著「得不著更美」的淒切勁力。adic004.jpg

 

《海闊天空》的愛情採古典路線進行,成東青的求學出發點遠不如城市孩子,除了苦讀,別無終南捷徑,發誓讀完圖書館的書成了苦學青年的生命牛誓,他越牛,就越惹人憐,正因為牛,他才會半夜潛進圖書館,就在一盞燭火徹夜苦讀,卻也因此巧遇另一位燭火夜讀人─蘇梅。

 

距離,是陳可辛書寫這段戀情的第一筆刀法。不是貪戀讀書,誰會徹夜點起燭火苦讀?我的燭台已滅,移駕就著你的燭台繼續讀下去,就成為這段圖書館裡的情緣序章。燭光搖曳下,就算沒唸過「何當共剪西窗燭」的李商隱詩,就算窗外沒有「巴山夜雨」的雨絲聲響,心頭夜雨可就如戰鼓般轟隆隆地敲打開來了。

 

就同桌,同燈讀書吧,不要交談,不要吵,不准跟蹤我回家,都是蘇梅定下的潛規則,但是愛神邱比特什麼時候受過規則羈絆?她管得住成東青的嘴與腳,卻管不住成東青的眼睛與心思,兩人之間的人為距離,其實反而形塑了磁吸效應,蘇梅越是冷漠,成東青更是著迷,正負兩極的磁吸效應就此發威。

 

癡傻,則是陳可辛的第二筆刀法。同為天涯夜歸人,在還不准搭訕的時光下,成東青開始爬上電線桿,用字牌投影方式,要在蘇梅必經的道路上,用光影書寫「Love」,路旁的喳呼聲響與晃動的人影,蘇梅怎麼可能不知不覺?映射在車輪前緣的「Love」字跡,她怎麼不明白,成東青的大動作就算只發揮了蠶食效應,也多少有了雪泥鴻爪之效,於是有了北海划船之約,於是有了湖心示愛,只是成東青怎麼也沒料到悍烈如蘇梅,不受威脅,自己先跳船了,傻子遇烈婦,荒腔走板的情愛戲,卻為荒唐的青春留下了難忘的印痕。adic013.jpg

 

接下來則是肺結核又如何?成東青不怕染病的飛蛾撲火,是用生命與勇氣書寫愛情,蘇梅只能用一句:「為什麼是你?」來為自己的妥協做註解。成東青的拙笨,其實與《甜蜜蜜》的黎明有著異曲同功之妙,手腳雖笨,但心意清楚,在睪固酮的加持下,皇天終究不負有心人的。

 

先是青澀,既而蜜甜,就有說不出的五味雜陳滋味,這是陳可辛最擅長的,讓觀眾「feel good」的刀法,但是他更愛在後頭加幾滴惆悵滋味,《甜蜜蜜》的黎明與張曼玉的黯然分離如此,在紐約總是橋路不搭,只能背對而過,亦如此,只是《甜蜜蜜》靠著鄧麗君湊合了有緣人,《海闊天空》就沒這麼幸運了,靠著長途電話來續緣的成東青與蘇梅,註定漸行漸緣,身體和心理的盟約,最後還是在現實交迫下換來一句:「我們分手!」但亦唯其如此,失戀的成東青才拚出了海闊天空的事業,只有了最後在電扶梯上擦肩而過,驀然回首,青春和記憶都成了雕像,再也不復肉色鮮潤了。adic014.jpg

 

多了這一味惆悵,羅大佑那首「光陰的故事」中的「發黃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聖誕卡,年輕時為你寫的歌,恐怕你早已忘掉了吧…」頓然有了極其精確的人間翻譯了,陳可辛站在雲端上笑看的人間情愛,雖然有一點淡淡的feel sad,卻也因為那份得不著的失落與不捨,換來了更多的feel good,陳可辛確實很會唱情歌。

海闊天空:光陰的故事

撼動人心的故事往往離不開成功,尤其是苦盡甘來的成功,陳可辛的《海闊天空》就描寫「土鱉」終成上市企業的成功傳奇,但是陳可辛更厲害的地方是他用光陰的流變來書寫成功,有了光陰對照,得來不易的成功格外讓人唏噓,偏偏,唏噓就是成功這盤人生大菜的最佳調味料。

 

創作常藏有天意,核心精神不論是有心或無意,悄悄就會側身劇本的字裡行間中,就看觀眾如何解讀了,《海闊天空》的核心對白就在飾演孟曉駿說過的那句話:「聽一個人說話,不僅要聽他說了什麽,還要聽他沒說什麽。」

 

adic006.jpg先說那些清楚交代的話語:《海闊天空》的英文片名叫做《American Dreams In China》,描述1980年代的三位燕京大學學生:成東青(黃曉明飾演)、孟曉駿(鄧超飾演)和王陽(佟大為飾演),一心一意要到美國深造,但是成東青簽証遭拒,孟曉駿順利到手,王陽主動放棄。不管是前進美國或留在中國,人生路途因此有了截然不同的風景:赴美的人,夢碎了;留下來的,卻實現了中國式夢想。

 

從這個脈絡去理解《海闊天空》,很容易就會歸類成勵志電影,看著成東青與王陽在任人羞辱的窮途末路下,先利用肯達基空間教授美語,再揀空屋白手興學,終成補習大戶的歷程,一路都在販賣著美國夢,也利用了從指縫中溜走的美國夢,土法煉鋼造就了自家夢想,這種善用時勢自創生機的成功術,精準在空氣中溢散出「啟發」荷爾蒙,足可誘導觀眾去蘊釀自己的夢想,特別是搭配一心一意要紹述爺爺和父親志業的孟曉駿只能去餵老鼠和端盤子的僕役人生,「土鱉」亦能成「大器」的「民族」自信心,成了電影刻意宣揚的正面成功魅力,也反映了陳可辛的市場風向觀測眼光。

 

但是那些沒有說出口的,才是《海闊天空》的罩門。adic002.jpg

 

1988年,孟曉駿拿到了美國簽証,在領事館門外,對著大批排隊等候的群眾高喊著:「America , here I come!」群眾頓時響起了如雷的掌聲,1960年代曾經為台灣人熟悉的景像,將近卅年後橫移到了中國,但是1989呢?電影完全跳過了關鍵的1989年,北京的大學生們怎麼能忘記1989年?是的,我指的是天安門事件,唯有跳過1989年,唯有跳過天安門事件,《海闊天空》才能順利通過審查,拍攝及上映,《海闊天空》標榜中國人願像韓信那般甘受胯下之辱,終能成將候,如今全面向錢看的中國企業主,誰不是跳過那頁歷史,且看今朝嗎?不談,不碰政治,才是「適者生存」的不二法門,《海闊天空》悄悄滲透的生存與成功哲理,豈不聰明到讓人心驚(哎,識時務才是俊傑)?

 

成東青等人成立了專攻美語的「新夢想」學校,直接採用了美國試卷,因而吃上剽竊和侵犯著作權官司,逼使他們坐上談判桌。成東青先用強記法,展現了他過目不忘的誦背本事,折服美國人,既而慷慨陳詞,簡單說一句sorry後,就以公司上市之名,挾著強大的市場實力摔開版權需索,從競爭變合作,果然逆轉勝,這招「避其鋒芒,另闢戰線」的談判策略,值得喝采嗎?主角的勝利是否混淆了我們的義理判斷?過去丟臉的事,就付錢唄(能用錢解決的就不是啥大事),有實力才有發言權(以前談授權,不是喝了八杯咖啡都還見不到人嗎?)。adic007.jpg

 

「土鱉」成大戶,是《海闊天空》歌頌的奮鬥傳奇;「土鱉」變大戶,則是《海闊天空》最具說服力的視覺符號。看著成東青從鄉下土豆進城時的傻蛋模樣,到後來儼然一方之尊的內斂自得,《海闊天空》的美術與服裝考據,精準浮現了時代風貌,光從成東青的鏡片、汗衫與髮型變化,既寫實又傳神,光陰的印記是那麼地清晰明白,再加上陳可辛是那麼明白通俗歌謠與時代的互動關係,從「一樣的月光」(強調的是「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外面的世界」(這是陳可辛的愛用歌曲之一,(在《如果.愛》中就已多次使用)到「光陰的故事」(陳可辛先是遵守原唱歌詞的「愛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既而增加到「改變了三個人」,再用三位男演員的輪唱版本,呼應電影的三男主題),各有其歲月與人生的觀照力量,算是用心又用力的音樂書寫了。

adic012.jpg

 

這些從台灣發跡的時代歌曲,《海闊天空》刻意刪去了台灣的本土特色(畢竟中國人不懂新店溪、諸葛四郎與魔鬼黨…),卻註記了台灣歌謠的時代穿透力,再搭配共黨社會下必唱的「國際歌」,以及陳可辛難忘的港歌「海闊天空」,今昔對比的力量悄然形成,三位主角歷經滄海桑田的外形變化(那是光陰的蝕刻趣味),再搭配緊叩人心的歌曲主題,《海闊天空》的光陰交響曲就此完成。

厲陰宅:鬼片包裝學

溫子仁(James Wan執導的《厲陰宅(The Conjuring)》示範了三個鬼片的創作標竿:

 

首先,訴諸學術,訴諸真人實事。

 

男主角Ed Warren (Patrick Wilson飾演)當過海軍與警察,曾經在大學開課,是知名的「魔鬼學家(demonologist)」,也曾把自己的獵魔與驅魔經驗寫成書,書名甚至就叫「Demonologist」。他的妻子Lorraine Warren(由Vera Farmiga飾演)天生有陰陽眼,自然成了最佳幫手。

 

conj001.jpg故事有所本,甚至還有真人實事的紀錄影片在課堂上播放,在在都讓電影可以任意揀拾鬼片窠臼(包括招數、節奏和造型),卻又不必太過倚重,六分相似,四分出入,使得《厲陰宅》多了些自由揮灑的自主能耐。迷人細節(例如房舍空間與異聲),可以歸功寫實;不足之處(例如恐怖驚駭指數),同樣亦可推給寫實。

 

其次,聲音比視覺更震撼。

 

鬼片和恐怖片的至高無上法則都在如何嚇人!突然閃入眼簾的異物當然嚇人(這就說明了電影為何要以那個惡靈附著的邪惡娃娃做開場);但是眼睛啥都沒看見,耳朵卻聽得見,威力就更巨大了。

 

《厲陰宅》的故事發生在Perron夫婦興高采烈地搬進了一幢兩層大宅,但是愛犬卻拒進屋,導演完全不故弄玄虛,直接就透過動物法眼告訴影迷此屋不祥;隨後則是女娃們在新家玩起了捉迷藏的遊戲,大家都得裝神弄鬼,自然是遍灑猜疑氣氛,因此才會誤闖庫房,撞破門板的伏筆。甚至女主角站在窗邊看著屋外愛犬的身影,或者身上一再出現的瘀斑,都像極了魔已附身(事實上卻還沒有),再加上接下來的愛犬遇害,都是極其清楚的見覺符號。攝影師 John R. Leonetti的取景角度與運鏡力度,都讓《厲陰宅》的視覺張力達到了設定高度。

 

但是,《厲陰宅》真正玩得比較有勁的則是聲音的唬人。例如,捉迷藏的拍手聲原本是Perron姐妹們的遊戲聲,如果真有鬼魂參與時,同樣的聲音,不就讓人汗毛直豎?更何況此時還讓你看見有影子伸手拍掌;例如,Perron家有位女兒會夢遊,半夜時分,走進姐姐房間,頭猛敲衣櫃,制式的動作,就已預告著衣櫃後的靈異秘密,叩叩叩的敲打聲,穿透暗夜,同樣讓人起毛;至於Perron夫婦都會聽到房間門的開關聲起身尋找,此時不管是鳥兒無端的撞窗身亡,或者無緣由的鋼琴聲,或者突然會出現的纖細人聲,都是鬼片必然營釀的嚇人聲響,本片也一應俱全,只不過,《厲陰宅》一直守著科學實証的精神,聲音處理算是節制,一方面服務了戲劇需求,另一方面則不想煽情失控,或者太過陰髒嚇人,以致於在嚇人指數上,只輕踩著悚然邊界,沒有啥驚人之筆。

conj002.jpg 

第三,必需節外生枝。

 

意外,是戲劇世界的主要發動機,理所當然的事,有了意外,就有好戲。例如,神愛世人,宗教卻有排他性,非教友不救(信我則得永生),明明都有影片為証,著魔卻有其事,神父還要請示梵蒂崗,十萬火急時刻,沒有得到天主教驅魔授權的Ed Warren還是得客串驅魔師,他的青澀與跌跌撞撞,才讓正邪決戰,有了更多戲劇內容(包含變形、搏鬥、逃竄,甚至最重要的一招:用美麗時光的照片喚醒Lili Taylor飾演的Perron太太,用愛來對抗恨)。

 

至於Lorraine Warren在湖邊看見女兒倒影的不祥預感,當然也把惡靈的魔力做了無盡伸展(只靠著項鍊上的照片就可以波及遠方的無辜女兒),但是更重要的論述則是暗示了驅魔世家的永恆糾纏(特別是他們家的著魔物件博物館,你永遠不知道那一天那位強力惡魔能夠摧動其中元件,再來動亂人世,你沒忘記「水滸傳」裡闖進龍虎山上清宮,揭開伏魔之殿封皮的洪太尉吧?),當然也呼應了驅魔人生必然帶來的家人傷害(只不過,《厲陰宅》非常高明地把他們的驅魔人生轉換成愛情誓言:「神要我們結合在一起,必有其原因。」)Lorraine Warren堅持無役不與的態度,同樣也豐富了電影的「人味」。

conj004.jpg 

《厲陰宅》基本上是鬼片與驅魔片的一次總複習,從情節到細節,少見犀利新意,但因為基本元素都做得很到位,所以即使節奏慢了些,刻意迴避的冤仇因果細節也不少,也就不需太挑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