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天空:燭光的故事

多數人的初戀,因為原初,因為生嫩,難免青澀,陳可辛的《海闊天空》卻在生嫩青澀中,另外添加了牛勁與傻勁,因此格外動人。

 

同樣是1980年代,同樣在北京,相較於婁燁大火快炒的《頣和園》,《海闊天空》中的大學生戀情處理,清純得可以(我指的不是佟大為飾演的王陽與他的美國女友),黃曉明飾演的成東青與杜鵑飾演的蘇梅,走著清瘦素樸路線,恰有天造地設的絕配神采,從苦戀到相思,所有的折磨,都訴說著「得不著更美」的淒切勁力。adic004.jpg

 

《海闊天空》的愛情採古典路線進行,成東青的求學出發點遠不如城市孩子,除了苦讀,別無終南捷徑,發誓讀完圖書館的書成了苦學青年的生命牛誓,他越牛,就越惹人憐,正因為牛,他才會半夜潛進圖書館,就在一盞燭火徹夜苦讀,卻也因此巧遇另一位燭火夜讀人─蘇梅。

 

距離,是陳可辛書寫這段戀情的第一筆刀法。不是貪戀讀書,誰會徹夜點起燭火苦讀?我的燭台已滅,移駕就著你的燭台繼續讀下去,就成為這段圖書館裡的情緣序章。燭光搖曳下,就算沒唸過「何當共剪西窗燭」的李商隱詩,就算窗外沒有「巴山夜雨」的雨絲聲響,心頭夜雨可就如戰鼓般轟隆隆地敲打開來了。

 

就同桌,同燈讀書吧,不要交談,不要吵,不准跟蹤我回家,都是蘇梅定下的潛規則,但是愛神邱比特什麼時候受過規則羈絆?她管得住成東青的嘴與腳,卻管不住成東青的眼睛與心思,兩人之間的人為距離,其實反而形塑了磁吸效應,蘇梅越是冷漠,成東青更是著迷,正負兩極的磁吸效應就此發威。

 

癡傻,則是陳可辛的第二筆刀法。同為天涯夜歸人,在還不准搭訕的時光下,成東青開始爬上電線桿,用字牌投影方式,要在蘇梅必經的道路上,用光影書寫「Love」,路旁的喳呼聲響與晃動的人影,蘇梅怎麼可能不知不覺?映射在車輪前緣的「Love」字跡,她怎麼不明白,成東青的大動作就算只發揮了蠶食效應,也多少有了雪泥鴻爪之效,於是有了北海划船之約,於是有了湖心示愛,只是成東青怎麼也沒料到悍烈如蘇梅,不受威脅,自己先跳船了,傻子遇烈婦,荒腔走板的情愛戲,卻為荒唐的青春留下了難忘的印痕。adic013.jpg

 

接下來則是肺結核又如何?成東青不怕染病的飛蛾撲火,是用生命與勇氣書寫愛情,蘇梅只能用一句:「為什麼是你?」來為自己的妥協做註解。成東青的拙笨,其實與《甜蜜蜜》的黎明有著異曲同功之妙,手腳雖笨,但心意清楚,在睪固酮的加持下,皇天終究不負有心人的。

 

先是青澀,既而蜜甜,就有說不出的五味雜陳滋味,這是陳可辛最擅長的,讓觀眾「feel good」的刀法,但是他更愛在後頭加幾滴惆悵滋味,《甜蜜蜜》的黎明與張曼玉的黯然分離如此,在紐約總是橋路不搭,只能背對而過,亦如此,只是《甜蜜蜜》靠著鄧麗君湊合了有緣人,《海闊天空》就沒這麼幸運了,靠著長途電話來續緣的成東青與蘇梅,註定漸行漸緣,身體和心理的盟約,最後還是在現實交迫下換來一句:「我們分手!」但亦唯其如此,失戀的成東青才拚出了海闊天空的事業,只有了最後在電扶梯上擦肩而過,驀然回首,青春和記憶都成了雕像,再也不復肉色鮮潤了。adic014.jpg

 

多了這一味惆悵,羅大佑那首「光陰的故事」中的「發黃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聖誕卡,年輕時為你寫的歌,恐怕你早已忘掉了吧…」頓然有了極其精確的人間翻譯了,陳可辛站在雲端上笑看的人間情愛,雖然有一點淡淡的feel sad,卻也因為那份得不著的失落與不捨,換來了更多的feel good,陳可辛確實很會唱情歌。

海闊天空:光陰的故事

撼動人心的故事往往離不開成功,尤其是苦盡甘來的成功,陳可辛的《海闊天空》就描寫「土鱉」終成上市企業的成功傳奇,但是陳可辛更厲害的地方是他用光陰的流變來書寫成功,有了光陰對照,得來不易的成功格外讓人唏噓,偏偏,唏噓就是成功這盤人生大菜的最佳調味料。

 

創作常藏有天意,核心精神不論是有心或無意,悄悄就會側身劇本的字裡行間中,就看觀眾如何解讀了,《海闊天空》的核心對白就在飾演孟曉駿說過的那句話:「聽一個人說話,不僅要聽他說了什麽,還要聽他沒說什麽。」

 

adic006.jpg先說那些清楚交代的話語:《海闊天空》的英文片名叫做《American Dreams In China》,描述1980年代的三位燕京大學學生:成東青(黃曉明飾演)、孟曉駿(鄧超飾演)和王陽(佟大為飾演),一心一意要到美國深造,但是成東青簽証遭拒,孟曉駿順利到手,王陽主動放棄。不管是前進美國或留在中國,人生路途因此有了截然不同的風景:赴美的人,夢碎了;留下來的,卻實現了中國式夢想。

 

從這個脈絡去理解《海闊天空》,很容易就會歸類成勵志電影,看著成東青與王陽在任人羞辱的窮途末路下,先利用肯達基空間教授美語,再揀空屋白手興學,終成補習大戶的歷程,一路都在販賣著美國夢,也利用了從指縫中溜走的美國夢,土法煉鋼造就了自家夢想,這種善用時勢自創生機的成功術,精準在空氣中溢散出「啟發」荷爾蒙,足可誘導觀眾去蘊釀自己的夢想,特別是搭配一心一意要紹述爺爺和父親志業的孟曉駿只能去餵老鼠和端盤子的僕役人生,「土鱉」亦能成「大器」的「民族」自信心,成了電影刻意宣揚的正面成功魅力,也反映了陳可辛的市場風向觀測眼光。

 

但是那些沒有說出口的,才是《海闊天空》的罩門。adic002.jpg

 

1988年,孟曉駿拿到了美國簽証,在領事館門外,對著大批排隊等候的群眾高喊著:「America , here I come!」群眾頓時響起了如雷的掌聲,1960年代曾經為台灣人熟悉的景像,將近卅年後橫移到了中國,但是1989呢?電影完全跳過了關鍵的1989年,北京的大學生們怎麼能忘記1989年?是的,我指的是天安門事件,唯有跳過1989年,唯有跳過天安門事件,《海闊天空》才能順利通過審查,拍攝及上映,《海闊天空》標榜中國人願像韓信那般甘受胯下之辱,終能成將候,如今全面向錢看的中國企業主,誰不是跳過那頁歷史,且看今朝嗎?不談,不碰政治,才是「適者生存」的不二法門,《海闊天空》悄悄滲透的生存與成功哲理,豈不聰明到讓人心驚(哎,識時務才是俊傑)?

 

成東青等人成立了專攻美語的「新夢想」學校,直接採用了美國試卷,因而吃上剽竊和侵犯著作權官司,逼使他們坐上談判桌。成東青先用強記法,展現了他過目不忘的誦背本事,折服美國人,既而慷慨陳詞,簡單說一句sorry後,就以公司上市之名,挾著強大的市場實力摔開版權需索,從競爭變合作,果然逆轉勝,這招「避其鋒芒,另闢戰線」的談判策略,值得喝采嗎?主角的勝利是否混淆了我們的義理判斷?過去丟臉的事,就付錢唄(能用錢解決的就不是啥大事),有實力才有發言權(以前談授權,不是喝了八杯咖啡都還見不到人嗎?)。adic007.jpg

 

「土鱉」成大戶,是《海闊天空》歌頌的奮鬥傳奇;「土鱉」變大戶,則是《海闊天空》最具說服力的視覺符號。看著成東青從鄉下土豆進城時的傻蛋模樣,到後來儼然一方之尊的內斂自得,《海闊天空》的美術與服裝考據,精準浮現了時代風貌,光從成東青的鏡片、汗衫與髮型變化,既寫實又傳神,光陰的印記是那麼地清晰明白,再加上陳可辛是那麼明白通俗歌謠與時代的互動關係,從「一樣的月光」(強調的是「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外面的世界」(這是陳可辛的愛用歌曲之一,(在《如果.愛》中就已多次使用)到「光陰的故事」(陳可辛先是遵守原唱歌詞的「愛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既而增加到「改變了三個人」,再用三位男演員的輪唱版本,呼應電影的三男主題),各有其歲月與人生的觀照力量,算是用心又用力的音樂書寫了。

adic012.jpg

 

這些從台灣發跡的時代歌曲,《海闊天空》刻意刪去了台灣的本土特色(畢竟中國人不懂新店溪、諸葛四郎與魔鬼黨…),卻註記了台灣歌謠的時代穿透力,再搭配共黨社會下必唱的「國際歌」,以及陳可辛難忘的港歌「海闊天空」,今昔對比的力量悄然形成,三位主角歷經滄海桑田的外形變化(那是光陰的蝕刻趣味),再搭配緊叩人心的歌曲主題,《海闊天空》的光陰交響曲就此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