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世界:階級鬥爭論

看過《第九禁區(District 9)》,你一定會佩服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用科幻寓言嘲諷時政的手法,他的最新作品《極樂世界(Elysium)》,路數相近,主題更強調貧富差距的階級鬥爭,點子不俗,只可惜剪裁處理時,太過簡略,以致於欠缺撼動人心的戲劇張力。

 

關鍵可能在於好萊塢製片太過保守,不敢放手讓布洛姆坎普去講他擅長的人性偏見。明明《極樂世界》的時空都已設定在公元2154年,透過地球已被財富與權勢一切為二,被遺棄在地球(即當代的貧民區)的人都希望偷渡到「世外桃源」Elysium去(即前仆後繼的難民潮)的故事主線,批判當代貧富不均的現象,大可複製諸如《第九禁區》的寫實寓言,偏偏製片卻要他加進諸如《衝鋒飛車隊(Mad Max)》(末日決鬥光景)、《瓦力(Wall-E》(地球已如廢墟,人類移往外太空)和《駭客任務(The Matrix)》(人腦鑽洞,連上神經網路)等似曾相識的情節,固有成色不純,理因滋生的震撼力也就遜色不少。elysium09.jpg

 

從《第九禁區》到《極樂世界》,貧窮美學堪稱是布洛姆坎普最精熟的領域,一旦世人只剩貧富兩個階級,富人的極樂奢華,理應有更多「極樂」美學,偏偏全片除了把陽光、草坪和華宅的美麗仙境橫移到光環版的太空站上外,其他沒有太多光鮮亮麗的著墨,甚至能治百病的醫療艙,也因為是富人家的必有配備,更少了吸引移民冒死搶灘的最根本魅力。

 

貧窮美學的前提是要突顯窮苦人的青雲志,麥特.戴蒙(Matt Damon)飾演的Max因為物質缺乏,從小就會偷會搶,長大後變成剃光頭又滿身刺青的猛男,對演員而言,這款生猛造型,確實稱得上是挑戰,但是對觀眾而言,卻未必能因此油生更多同情,反而形成視覺上的負擔。

elysium07.jpg

 

《極樂世界》另外還有一個美學矛盾來自陰陽失調。電影中的男性都屬於野人體系(從MaxSharlto Copley飾演的殺手Kruger,到Wagner Moura飾演的駭客Spider),都離不開殘缺頹廢模樣,反之,Alice Braga飾演的女主角Frey及她的重病女兒,卻依舊有著迷人的雌性特質,一個國度,兩種人生,固然突顯了Frey會讓大反派也想成家的急色誘因,卻讓濁世沈淪的窮困美學失去了現實一致性。

 

此外,電影劇本亦有著一些難以自圓其說的盲點:

 

其一:只要重開機,新程式書寫完成,窮人也會變成極樂世界的公民,享有一切神奇醫療好康,於是只剩五天壽命的Max拚將一死,也要普度眾生。問題在於,以富人的財力和科技本事,同樣只要重開機,再更新程式,不是依舊可以畫分階級,獨享極樂?

 

其二:富人在外太空構築了極樂世界,甚至設有國防部長,可是國防武力為何?防禦工事為何?面對一波接一波的偷渡難民,難道沒有防禦對策?還得要動員地球上的「野獸」發射攔截飛彈?這是什麼邊防?其他的正規軍到哪兒去了?

elys006.jpg 

其三: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飾演的國防部長只因為濫用危險探員,被總統刮了鬍子,就有了政變之心,這款動機不太牽強了嗎?政變如此容易,不太兒戲了嗎?而且這麼「包藏禍心」的權力操弄者,一個玻璃碎片就讓她倒地,不太讓人錯愕了嗎?不是Jodie Foster不能演反派,而是角色塑造太刻板了,

 

《極樂世界》的政治寓言最後在追殺與決鬥的好萊塢窠臼下被徹底稀釋了,這是商業電影的包袱,亦是商業電影的現實。

 

08月17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分  最新電影《羅曼波蘭斯基:戲如人生Roman PolanskiA Film Memoir

 

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一直不曾忘記,當年是在義大利威尼斯國際影展的肯定下,才讓他能耍脫波蘭的泥淖,揚名立萬,走上世界影壇;但是他怎麼也沒有料到,同樣的是國際影展,2011年的蘇黎士影展,卻讓他卅五年前涉嫌性侵少女的不堪往事,再度成為國際焦點。

polanski82863.jpg 

他的一生非常傳奇,少年在納粹的鐵蹄下,他只能像老鼠一般鑽營,才能苟且偷生,中年之後,卻在美國司法的追緝下,只能在法國、波蘭和瑞士等地活動。儘管爭議不斷,可是,好萊塢金主繼續支持他下拍片,其中更以《戰地琴人(The Pianist)》和《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最是經典,前者是納粹迫害的肉淚見証,後者是歐洲影人集體聲援的平反之作。

 

《戲如人生》中,羅曼波蘭斯基用夫子自道的方式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章節,這個紀錄片的拍攝態度,意味著他接受朋友邀約,一起回顧自己的成長人生,也提拱了自傳式的第一手觀點。其實以電影導演做主題的紀錄片,除了回首當年,最重要的是提供創作源頭的剖析,什麼樣的情境,造就這麼奇特的心靈?什麼樣的際遇,讓他得能書寫不凡的生平?

 

波蘭斯基的成長史分為兩大元素,首先是納粹的迫害:他是少數待過集中營,又能倖存的見証者,那些人生噩夢,後來以不同面貌,轉化進他的影像創作中;其次,他深受廣播和電影的啟發,既開啟他的想像夢幻,也開啟他的影藝人生。

 

熟悉波蘭斯基作品的人,觀看《戲如人生》,有如重溫經典,可以細數脈絡;不熟悉波蘭斯基作品的人,觀看《戲如人生》,有如翻閱食譜,可以任意點菜,豐富未來的觀影選項。

 

使用音樂: 《戰地琴人》原聲帶

《馬奎斯的三個葬禮》原聲帶

 

第一小時第二部份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盲探》

blind05.jpg 

香港導演杜琪峰一直堅持自己的警匪題材(黑社會類型)的諸多變奏,也不忘在作品中添加狂鬧的喜劇元素,重新湊集鄭秀文和劉德華,光是組合就已引人關切,又要劉德華演瞎子,商業上的算計,非常精準。

 

既然是警匪片,就要辦案,主角瞎不瞎,都是要摸擬犯案過程,找出答案。不瞎,自己來;瞎的,別人來,這個模擬重現的推理過程,搭配鄭秀文的喳呼誇張與劉德華的自私算計,一唱一搭,既有喜感,亦得著了推理的趣味了。

 

使用音樂:盲探》與《文雀》原聲帶

 

第二小時

最新電影:《海闊天空》

 

人生有多少個卅年可以回顧?從慘綠少年到風發中年,波折、歷練與滄桑,都提供了讓人回味唏噓的能量。adic008.jpg

 

陳可辛很懂得用時間說故事,他更清楚,對比,讓時間更有能量,對比,讓戲劇更有焦點。

 

他執導的《海闊天空》,就從三位燕亦大學生的入學開始談起,有人窮苦,有人浪漫,有人功利,卻能湊合在一起成為知已好友,一度分道揚鑣之後,終又再合作成就了一番事業,這段歷程,既有成功者的激勵情懷,亦有了人物性格的追蹤趣味,很聰明的設計。

 

《海闊天空》描述1980年代的三位燕京大學學生:成東青(黃曉明飾演)、孟曉駿(鄧超飾演)和王陽(佟大為飾演),一心一意要到美國深造,卻各有不同際遇的故事,所以英文片名才會叫做《American Dreams In China》,差別在於成東青簽証遭拒,孟曉駿順利到手,王陽主動放棄;差別在於,有人夢碎了,有人卻意外實現了生命地圖中不曾出現的夢想。

 

使用音樂: 《海闊天空》原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