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觀後初評

魏德聖導演三年前以《海角七號》讓人們看見台灣電影的彩虹;如今則以《賽德克.巴萊》讓影迷看見了台灣電影的脫胎換骨。因為《賽》片的主題敘事,美術、聲音、場面調度和演員工程,都標誌著台灣電影的進化能量。

 

首先,台灣人和曾經統治台灣五十年的日本人之間,一直有一種「有愛有恨,卻又不知道該愛或恨」的矛盾情緒,取材自日治時期最後一起武裝抗暴事霧社事件的《賽德克.巴萊》,最核心的論述就是透過賽德克族反抗日本統治的史實,強調「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

 

這段悲壯論述不但適用於詮釋台灣住民過去四百年的歷史經驗,也適用於抒發台灣人面對國際橫逆的悲憤。至於電影中談及的賽德克部落間的族群矛盾和歷史 仇恨,更有如台灣近代史的縮影,提供台灣影迷參照古今的觀點,《賽》片實現的是魏德聖用電影書寫台灣史論的宏偉企圖。seed104.jpg

 

其次,史詩電影最怕小鼻子小眼睛半吊子,八十年前的台灣長成什麼模樣?馬赫坡社的賽德克族原民聚落長成什麼模樣?魏德聖重建了「霧社街」和「莫那魯道部落」等主場景,手筆之大,場景之多,工程之細,才讓電影的史詩質感得以躍然銀幕。

 

台灣電影過去一直不重視聲音設計,渾然不知「聽覺比視覺更有說服力」,《賽》片的聲音工程從莫那魯道身上的配件到子彈的彈著點都不肯放過,精細講究,卻不誇張煽情,再搭配莫那魯道的深情祈禱文,全片的聲音魔法儼然已是電影聲音工程的教材範本了。seed164.jpg

 

《賽》片中最讓人刮目相看的是沒有一位演員是閒人廢角,人人皆有型,個個皆有戲,尤其兩位男主角林慶台和大慶都是素人演員,卻完全沒有生疏稚嫩的青澀,從眼神到肢體,氣韻天成,魅力四射,有好戲可看,不正是商業電影的必備條件?

 

霧社事件讓傲慢日軍都不得不動容的關鍵,在於三百位賽德克戰士曾經力敗數千裝備新進,還有空中優勢的日軍,在這場必敗戰事中,魏德聖在場景設計上強調了羊腸小徑的山林游擊戰特色,場面調度上則是從落石到肉搏,從垂直到橫移,娛樂性與可看性全都兼具,讓人完全不覺時間流逝。

 

兩千萬美元的製作成本,在好萊塢算是小片,卻已是台灣電影的天文數字,雖然動畫仍嫌粗糙,音樂亦嫌過甜,但是《賽德克.巴萊》交出的成績單已夠讓人期待台灣電影的脫胎換骨,更上層樓。

賽德克巴萊:聲音工程

 魏德聖備受關注的新作《賽德克.巴萊》在主題、視覺和聽覺三方面都帶給我意外的驚喜,走出戲院,迫不即待就打電話給老友杜篤之,聊起了《賽德克.巴萊》聲音細節,以下就是訪談紀要:

 

問:怎麼形容自己做完《賽德克.巴萊》的心情?

答:一言之以蔽之,曰:屌。

 

問:為什麼?

答:你一輩子會遇到幾次上億製作的大戲?既然遇上了,我就得把畢生所學的,所有的功力都有拚出來,就能成一次大會考,能夠做幾分就做幾分,做得好是我幸,做得不好是我命,既然拚了全力,而且聽得出來的朋友都聽見了,不僅覺得屌,更覺得光榮。

 

問:你怎麼看《賽德克.巴萊》所創造的製片規模與成就?

答:坦白說,不是魏德聖的魅力與影響力,台灣根本完成不了《賽德克.巴萊》這種規模的電影! 但是,《賽德克.巴萊》只是個特殊的案例,不代表著台灣電影的格局就會立刻起了巨大變化,關鍵在一切都靠小魏的個人特質。

 

seed135.jpg以前的台灣電影習慣在二千萬左右的格局中去拍攝,他拍《海角七號》就搞到五千萬了,如今的《賽德克.巴萊》更花到了七億,以前拍台灣電影大家都喊沒錢,如果給你上億的經費也許你更不清楚該怎麼來花這些錢,而且還能把資金分配到最好,最有效率的層次,這需要一個很堅強的工作團隊才能達成,也要有足夠的人才,才能把這些錢用到恰到好處,不會浪費。

 

問:怎麼形容魏德聖的魅力?

答:關鍵在於他的熱情和決心。2003年,他就想集資九百萬美金拍攝《賽德克.巴萊》,那時候圈外人誰知道魏德聖是誰呢?他卻押了房子,集資了二百萬元,拍出了一部五分鐘的《賽德克.巴萊》短片,昭告世人,他有個一部氣勢磅礡的史詩電影夢,電影都還沒有著落,誰會傻到先花兩百萬來編織一個夢想?他的狂熱決心感動了周遭好友,不知有多少人就這樣挽起袖子,不支薪協助完成這部募款短片。

 

問:重要的是這部2003年的《賽德克.巴萊》募款短片,不只是一位創作者的夢想,還呈現著非常精細的聲光品質,片中規畫與承諾的細節如今都以更鉅大,也細膩的方式轉換成為劇情長片,對照兩個版本,讓人感覺小魏不只是性情中人,更是一位不亂開支票的夢想家,他知道自己要什麼,只要東風齊備,就能起飛。

答:是的,一般人很難相信小魏承擔了多大的壓力,《海角七號》雖然賺了錢,也証明了他的導戲眼光與實力,但是《賽德克.巴萊》依舊很難集募,簡單講,開拍前,原本期待的資金都還沒有到位,但是八八風災毀了原先看好的場景,不能再等了,於是他就咬著牙開拍了,期間他是能借的全借了,能欠的全欠了,但是品質沒有縮水,該講究的細節沒有將就,他就是不肯放棄自己的夢想,幾億的債務他都自己一肩擔下,大家都看在眼裡,但是大家更相信他不會賴賬,只要有錢,他一定會付,拍片前十個月,錄音團隊一毛錢都沒拿到,大家都知道他周轉困難,不敢跟他要錢。不是這種決心與毅力,《賽德克.巴萊》根本完成不了。

 

問:你在《賽德克.巴萊》追求的聲音標竿是什麼?

答:該有的聲音都聽見了,表現得極有力量,最重要的是一點都不誇張,自然且真實,帶動的戲劇寫實力量就無窮大了。

seed127.jpg 

問:台灣已經多年不曾拍過戰爭電影,更欠缺真實槍枝射擊的聲音樣本與音效,《賽德克.巴萊》展現的揮刀畫過空氣的聲音、弓箭劃過空氣時的咻咻聲或步槍槍聲,不只是讓人家聽見而已,散發出清冷卻極寫實的力量?

答:魏德聖和我都相信只有細節的累積,才會接近真實,我用力最多的就是在聲音設計加進了一點一滴的細節,一旦聲音傳達了真實的脈動力量,觀眾才會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我不想像中國或香港,甚至好萊塢電影那樣誇大音效,來煽動觀眾的情感,那是濫情,聽起來或許很刺激,卻會失去戲劇的動人力量。

 

問:這種聲音細節可以從那裡聽見?

答:那部五分鐘的短片中,我們在情緒的空檔中偶而添加了一點木炭燒火的聲音,因此就讓空間的情緒都跑出了出來,在長片中,莫那魯道的腿上是綁有各種佩飾,走動起來會有些微細的聲音,如果能夠讓觀眾隱約中聽見了那種佩飾晃動的聲音,不需要再提醒觀眾,就能夠創造身歷其境的寫實感。

seed162.jpg 

問:相較於過去陽春麵式的罐頭音效,《賽德克.巴萊》卻能用低調與壓抑的手法,展現了條理分明的音響效果,是不是因為難得的大片,所以你的雕琢工程做得格外精細。

答:全台灣都在注意《賽德克.巴萊》,絕對不能輸,更不能丟臉,就是我基本的信念。我們的規模或許還比不上好萊塢,但是細節工程上,我敢說《賽德克.巴萊》絕不遜色。

 

問:既然要挑戰好萊塢,你設定的超越標竿是那一部作品?是《阿波卡獵逃》嗎?

答:我沒看過《阿波卡獵逃》,讓我印像最深刻的範本就是克林伊斯威特的戰爭《來自琉璜島的信》,在我心中就想著如果要做,就要超越《來自琉璜島的信》。

 

問:為什麼?

答:戰爭電影容易強調槍林彈雨或者砲聲隆隆的音效,光是子彈擊中石頭就碎片四濺的音響,確實很容易撩動觀眾情緒,卻太超過了,《來自琉璜島的信》火炮打得多猛?但是音效上卻極其壓抑,擺明了不想玩聲音煽情遊戲,反而就有了戲劇力量。

seed137.jpg 

問:這也是《賽德克.巴萊》中有那麼多砍頭的戲,聲音卻收斂得很,清脆得不拖泥帶水,也有沒有血濺四方的噴灑效果,你最得意的聲音設計是什麼?

答:《賽德克.巴萊》的山林戲與戰爭戲那麼多,少不了要在腳步聲、雨聲、樹葉聲、狗吠聲、揮刀聲、槍砲聲上做文章,湯湘竹帶領的兩組現場錄音師確實蒐集了極多的聲音樣版,但是我卻寧願花更多力氣在人物面對霧氣迷漫的山谷喊話時的細微回聲,多方呈現聲音的角度、深度和層次。

 

問:片中有不少的主角獨白或者說故事的聲音獨白,就算我完全聽不懂賽德客話,但是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答:關鍵在於魏德聖知道要從從觀眾和劇情的觀點上來講故事,全台灣有多少人聽得得賽德克語?他自己其實也聽不懂,但是他很堅持語言要到味,只要有一位懂得賽德克的語人嫌演員說得不到位,他就認為不夠完美,要從來,於是拍片現場不但有老師逐字逐句教大家怎麼唸,我們一般人聽到了,就算有了,就算過關了,小魏卻到了後製混音階段,還會找來專家來聽,只要有一點瑕疵,他就會要求重配,更曾多次召回演員反覆重錄,為的就是語氣逼真,你我懂不懂,不重要,專家不滿意,就不行。有這種求完美的心,效果可想而知了。

 

問:總結自己參與《賽德克.巴萊》的心情?

答:能夠參與這種史詩製作,我覺得何其光榮!

 

@原文刊登開眼電影網E週報上,未經開眼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