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寫作:七年之癢

部落格寫作今天邁進第八年,回首過去這一年,我想,七年之癢是很貼切的形容。

 

癢,是因為另有要務,每天接近十一小時的報社工作,不像以前那樣全神貫注在書寫部落格;癢,是因為四月接了台北電影節選片工作紮紮實實地看了二百部長短作品,高密度的密集看片,竟然有些疲累了。

 

癢,是因為重新遇見了舊愛─閱讀,成了新外遇。

 

chess.jpg我花了很多時間去閱讀日本漫畫家小畑健的「棋魂」,撿拾了我少年時期有過的圍棋夢;大導演宮崎駿的「折返點」和史匹柏的傳記書;另外還有手塜治虫的「古典音樂館」、作曲大師坂本龍一的「音樂使人自由」和莫瑞康尼的「遠離夢想」對話錄…當然亦因為偶然間撞見了張娟芬小姐寫作的「殺戮的艱難」,驚訝於有人對死刑的論述如此溫柔多元,卻又一口氣就買了二十本送給辦公室的同事,閱讀使人心氣溫潤,閱讀使人視界大開,對我而言那都是必要的充電。

 

癢,其實無關「審美疲乏」(中國男人對於出軌行為愛用的藉口),癢的關鍵因素在於寫作陷進了瓶頸。我極不喜歡重複,即使每天騎腳踏車上下班,也都還努力地找新路,有時多繞了個彎,有時多繞點遠路,就是想多看看不同的風景,一旦發現自己寫作也陷進了固定模式,關切的觀點也未能有新意的時候,最洩氣的其實是呆立在電腦前的我,最不想變成照格式運作的公務員,卻又發現一再掉落進制式的寫作習慣(甚至遣字用語,或者是書寫格式,都只是因襲舊例),那就是最懊惱也最苦悶的時刻(一切就像我老愛挑剔別人只會重覆運用公式,拍不出新意,自己卻也是同樣難以摔脫自己厭惡的框架。

 

今年從四月以後,按日書寫的習慣已經很難維持,斷斷續續缺了快四十篇文章,其實,我都曾在原定的欄位上填進了片名,也備齊了劇照,只等自己靜下心來,就能夠逐一補齊那些缺空,只可惜體力有限,心思有限,缺了的篇章一直就空在那裡,每回在輸入新文章時,那些尚未完成的文章總會以特殊的顏色提醒我:「加油,我們在等你回神灌溉哦!」而我總像失信爽約的情人,只能趕緊低頭掩面匆匆告別,不敢多做逗留。

 IslandsInTheStream.jpg

幸好,電影宛如生命海洋,總是餵養我極多的靈感素材。例如看完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後,雖然我對電影手法有些意見,我還是未能免俗地從書架上找出了大學時期就買了,卻一直不曾好好閱讀過的「Islands in the Stream(激流中的島嶼)」,那是Ernest Hemingway過世後才出版的小說集,.看著獵人在天色破曉時出海獵魚的文字描寫,頓時也讓人不禁油生神馳千萬里的豪情了…當然,我也從字裡行間讀到了極多作家不甘被人看扁,極力新創風格的書寫之心。

 

2011年最欣喜的意外收獲則是來自《島嶼寫作》的這一系列紀錄片,這系列作品的重要性不只是影像工作者試圖留住文學大師的心影,更重要的是他們如何用影像來詮釋文字的奧妙,看著電影,少年讀詩的心情全都甦活了起來,於是重新讀起書架上已然斑駁的舊書,偶而翻見夾在書頁中的楓葉,偶而撞見自己昔日信筆寫下的一些少年心情,Good Old Days的美麗心悸就如此蕩漾開來。

 

至於,看完日本導演小泉堯史執導的《博士熱愛的算式》後,深受感動,才又回頭從書架上找出學生送我的小川洋子的原著小說,同樣也是精彩豐富的電影人生,對於這些伴隨電影而來的生命點滴,就這樣組合了我的中年人生,回頭細想,一切都是感激。

 

今天之後,是我的第八年寫作了,如果就此告別七年之癢的中年疲累,我想自己原定的至少寫滿十年的目標還是可以持續前進的。未來的三年時光,我想我會像趙元任先生所寫的那首歌「上山」一樣:「努力,努力,努力往上跑,我頭也不回,汗也不擦,拚命地爬上山去,半山了,努力,努力往上爬

09月1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賽德克.巴萊》

 

魏德聖導演讓大家期許已久的作品《賽德克.巴萊》本周即將推出,商業市場上先讓大家看見上集《太陽旗》,九月下旬再推出《彩虹橋》,我則是有幸於日前看見了上下集一起推出的完整版,心裡有很多感慨與感動,先後轉化成為了文字,只可惜電影的原聲帶尚未出版,只能先用萬仁導演與作曲家范宗沛合作的電視劇《風中緋櫻》與原舞者收集的太魯閣族樂音集《尋回失落的印記》做為過場音樂,濃烈的原住民曲風,相信可以帶給大家類似的感受。

 

前半段節目,我先從《賽德克.巴萊》的時代意義重要性談起,我要強調的是過去的台灣電影都是小格局的小品製作,魏德聖帶頭示範的是要拍像樣的電影就要有像樣的投資,他寧可借貸,也不要讓自己的夢想打折。

 

因此,我也用了電影《夢幻騎士》的主題歌曲「The Impossible Dream」,來搭配他的逐夢精神。不是有人敢於「To dream of the impossible dream」,我們的世界只有原地踏步地重複,但是說來容易做來難,《賽德克.巴萊》帶動的是台灣電影工業的徹底翻新。

seed121.jpg 

至於《賽德克.巴萊》也是帶領我們去讀歷史,去認識霧社事件,去認識台灣一隻名叫賽德克的原住民民族曾經那樣以寧為玉碎的精神去捍衛自己的尊嚴與靈魂,更重要的是魏導努力去還原那個時代的外觀與人文情貌,所有的細節都讓細心的觀眾可以體會極多的。

 

使用音樂:《風中緋櫻》原聲帶

《尋回失落的印記》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一部份

電影人物:追思史擷詠

史擷詠曾經在2007年送了我兩張他的作品cd,一張是他把父親遺志發揚光大的作品《夢土》,另一張則是他在21世紀替大愛電視台與公共電視台製作的電視劇主題配樂及一些廣告作品《精靈的手指舞》

TCD-9150.jpg 

讓好友的作品持續讓更多的人聽見,是我在九月最想做的事,尤其是這張專輯中「希望」(來自電視劇「大地之子」片尾曲) 、「非洲之心」(來自公視連續劇「45 天空下」) 和「小火車」(台灣高鐵動畫配樂),我相信絕對是完全不同的聽覺感受,特別是木笛高手郭星妤的運氣吹奏,搭配精準有力的文字詮釋,更讓人有風吹過的感覺。

 

另外,我則搭配了史擷1990年代重要的作品《青春無悔》的作品,相信大家可以聽出其中的進化與轉變。

 

使用音樂:《精靈的手指舞》

《青春無悔》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二部份

電影人物:喬吉歐.莫洛德Giorgio Moroder

 

11屆世界電影音樂獎將在1022日頒發終身成就獎給予「迪斯可之父(father of disco)」的義大利音樂家Giorgio Moroder,一方面肯定他對流行音樂的貢獻,另一面則是因為他曾以《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的原創音樂、《閃舞(Flashdance)》的主題曲「Flashdance…What a Feeling」和《悍衛戰士(Top Gun的主題曲「Take My Breath Away」三度獲得奧斯卡獎(只可惜,世界電影音樂獎的官網卻誤植,加進了名氣不小,卻未得獎的《疤面煞星(Scarface)》)。

moroder02.jpg 

世界電影音樂獎的藝術總監Patrick Duynslaegher在宣布終身成就獎頒給Giorgio Moroder時特別推崇,他曾經替黑人名歌手Donna Summer創作過無數動聽的迪斯可音樂,尤其是那首「I FEEL LOVE」更堪稱是經典之作,他結合電子音樂與舞曲音樂的創作風格更是啟發了許多後繼的音樂創作者。

使用音樂:《豹人原聲帶、《午夜快車原聲帶、《悍衛戰士原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