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遇:無色無趣威尼斯

好萊塢又謀害了一位優秀導演。

 

這個人是拍過《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的德國導演馮.杜納斯馬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這回在《色遇》中同樣有跟監竊聽的戲,卻是拖泥帶水,緩慢又無趣,神采盡失。

 

要把這件事的責任怪罪在威尼斯身上,確實不太合理,畢竟大多數曾經到威尼斯取景的作品,大多都留下了水都的美麗風采,要把《色遇》的失敗怪罪於義大利人的慵懶,確實跡近無賴的讕言,但是《色遇》完全拍不出威尼斯的迷人情趣,無色亦無趣,倒是極出人意料的結果。

 

關鍵在於女主角安潔莉娜˙裘莉 (Angelina Jolie)和男主角強尼˙戴普 (Johnny Depp)完全不來電,雙眼之中完全沒有火花閃動的兩個人硬要湊在一起,除了疲累,還是疲累,自然不會有任何動人的情愫在眼前跳動了。

 

電影從裘莉飾演的美女間諜伊萊斯身上展開,法國警方奉命跟監她的行蹤,希望能查出她的男友,涉嫌七億歐元金融犯罪的要犯下落,伊萊斯明知有人跟監,卻也一派優閒地過著自己散步街頭,坐在街角喝咖啡的優閒時光,但是她接到男友請快遞送來的一封信,指示她前往里昂車站搭火車到威尼斯去,隨便找個男人搭訕,誘騙警方上當,再伺機見面,伊萊斯挑中的男人就強尼.戴普飾演的數學老師法蘭克,兩人一見鍾情,但是索債的黑道適時介入了,英國警方亦查明了法蘭克的身份,認定他是不知情的第三者,急著想把法蘭克拋開,以釣出大尾要犯,但是為愛癡迷的法蘭克就是不肯離去,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協助援救伊萊斯。

 

這樣的劇情設計,似乎符合了《色遇》的片名暗示,事實上,安吉莉娜從頭到尾的功能就在「色」字身上,她的美好姿色不但讓法蘭克動心,更是跟監警探每天議論的話題(打賭她今天有沒有穿內褲),問題在於,她隨便挑揀的工具男人,何以會讓她也動了心?在不傷及無辜的前提下,幾次搭救他脫險呢?

 

有色無情,有遇無愛,坦白說,就是《色遇》的關鍵迷思。

to703.jpg 很多人相信只要湊集了安潔莉娜˙裘莉與強尼˙戴普,就如同完成影史上又一次的夢幻組合(一如當年《史密斯任務》促成了小布與裘莉的姻緣),偏偏,強尼變胖了,髮型無趣了,更慘的是裘莉除了以厚唇和微笑示意外,並沒有其他動人的電波發射或者肉體接觸(旅館登記,突然就成了夫婦,他竟然不起疑竇?對著威尼斯運河月色的突然一吻,坦白說,更是沒頭沒腦沒緣由,除了錯愕,完全欠缺情趣,反而多添了他愣頭愣腦的呆頭鵝性格),亦即:少了誘惑,如何動心?不是真動了心,又如何以一位陌生人的姿態,激情狂野地去赴湯蹈火?tr12.jpg

 

緩慢的節奏,其實是《色遇》最大的致命傷。看過《特務間諜》中的裘莉,觀眾似乎早已習慣了裘莉的女豪傑神采,偏偏,《色遇》中的她只像花瓶一樣,每天穿著最時髦的新衣走在法國或者威尼斯的地上,以款擺的身段挪移蠱惑男人,全片有如慢板華爾茲的運動節奏,立時讓理應緊湊的跟監諜報戲,變得拖泥帶水,意興闌珊。

 

一切就像法蘭克在舞會中硬是把伊萊斯攔了下來,要求她合跳一首方塊舞,肢體和眼神之間卻全無化學效應,更別說撩想起期待與興奮了;一切就像裘莉駕著小快艇要來搭救落難的法蘭克時,小快艇一點都快不起,只是輕輕鼓動著馬達慢慢前行,速度明明一點都不快,黑道的子彈卻從來打不到她,她亦不必加速狂奔,依舊以牛車般的速度乘浪緩行,黑道就是無可奈何;一一切就像是只要算準了地鐵到站的時間點,光靠出站的人潮,就可以擋住法國警方的追緝,《色遇》的諸多情節有著一廂情願的冷調浪漫,太過慵懶緩慢的處理結果就是讓人看得索然乏味了。跟監的警方是笨蛋,追殺的黑道亦是笨蛋,黑白兩道都笨,就代表沒有真正的威脅,腎上素都不會分泌,大汗也不會淌了,還有啥好戲可看?

tr15.jpg

 

《色遇》的更大敗筆則在於「變臉」招式的再度套用。

 

不是「變臉」不對,或者不好,而是導演明明安排了一場法蘭克夜夢伊萊斯,看到她薄紗睡袍下,未著內衣的全裸身段,立刻就要衝上去擁吻的一場春夢;導演明明也安排了穿著睡袍的他,完全不知伊萊斯已經離去的魯鈍,卻也照樣能夠笨手笨腳地就逃過了黑道的追殺……故布疑陣是懸疑電影的必要手段,即使是唬人的煙花,也要合情入理,才不會給人故意誤導的惡搞印像,《色遇》說不好巧合人生中的意外愛情,最後回歸「變臉」的公式來解謎,不但無法獲致「恍然大悟」的樂趣,反而給人招式用殘的嗟歎了。

 

 

 

夏日琴聲:背影述真情

大明星的眼睛都會放電,勾魂攝魄的電光,全在雙眼。

 

大導演除了會捉住明星的雙眼,更會用背影說故事。

 

例証之一:楊德昌的《一一》,因為讓觀眾看見自己很少看見的後腦勺,視界就截然不同了。

 

例証之二:費里尼與妻子合作的《大路(La Strada》》,是一段絕望的愛情故事,女主角Gelsomina穿著斗篷,寂寞望海的背影,道盡了人海孤鴻的淒涼。

 

例証之三:導演約翰.派屈克.薛恩力(John Patrick Shanley)執導的《誘.惑(Doubt)》中,為了突顯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飾演的修女,個性嚴苛,刻意讓她以背影「巡堂」,一身黑袍背影有如黑風惡魔,沒坐好的孩子,不認真的孩子,全都會捱她釘咬。

 

眼睛會說話,不太難;背影會說話,才是本事。史蒂芬.布西塞(Stéphane Brizé)執導的《夏日琴聲(Mademoiselle Chambon)》,就是一部懂得用背影說話的電影。

 

《夏日琴聲》的女主角維若妮卡(桑琳.齊柏蘭/Sandrine Kiberlain飾演)背對著學生家長Jean(由文林.林登/Vincent Lindon飾演)拉一首小提琴樂曲,以回報Jean登門修窗子的恩情,就是「背影」訴衷情的惑人表演。

mc34.jpg

有默契的情人,最懂得「此時無聲勝有聲」之美,才會激盪出動人的愛情,維若妮卡邀請Jean到家中聆聽古典音樂時,兩人似乎全都陶醉音符之美中,兩人沒有講什麼話,並肩坐著,卻懂得對方的心,於是就在心、手和唇,都比照小提琴和鋼琴去交流對話了。

類似的背影手法,在電影中也反覆出現著,例如維若妮卡出席了Jean的父親生日派對,Jean的家人演奏了一曲「愛的禮讚」後,由Jean開車送她回家,那是維若妮卡留在小鎮的最後一天,兩人剛萌牙的愛情,原本即快被理性給淹沒了,Jean縱有滿心不情願,但是妻子已有身孕,他做不成不負責任的爸爸,只能眼睜睜看著維若妮卡下車,提著提琴走進家門。

mc19.jpg 

此時,維若妮卡會不會回頭呢?如果回了頭,會怎麼樣呢?《夏日琴聲》在這個緊要關頭釣吊了觀眾胃口,車窗看著維若妮卡的背影漸行漸遠,照後鏡勉強看得到Jean期待她回頭的渴望眼神,但是,沒有,維若妮卡推門進屋後,導演把鏡頭略微左挪,Jean低了頭,他的背影準確地告訴大家:Jean夢碎了,心也碎了…

 

陳可辛的《甜蜜蜜》其實有著相似的場景處理,張曼玉跟了大哥曾志偉,昔日戀人黎明也即將要和未婚妻成親了,看著黎明下車前行的背影,往日蜜情,全都浮上心頭,惆悵低迴的心情讓她黯然低頭,偏偏頭部壓到了喇叭,一聲喇叭響,驚動了黎明,回頭一看,撞見了張曼玉癡迷帶淚的眼神,轉身直奔,再也不肯放她走了。

 

《夏日琴聲》的妙,當然就在於眼看著愛情即將失去之際,維若妮卡的人影卻又回到了走廊上,那一剎那,所有的心緒,還需要言語嗎?潰堤的,就不只是眼淚了吧?

 

思念,如果能用言語說得清楚明白,味道就不夠了,正因為言語有時盡,思念無窮盡,用背影的惆悵來對照現身的喜悅,激射出來的澎湃能量,才更巨大。

 

《夏日琴聲》的最後高潮則在於Jean會選擇婚姻?還是愛情?維若妮卡依照自己的原定行程到了車站,她當然期待Jean會陪她一起到巴黎開始新生活,對於Jean的愛情她沒有一絲猶疑,這也是為何她會在車站一直等到汽笛聲響,火車即將啟動之際;至於Jean呢?導演依舊選擇了「背景」美學,Jean手上拎了個包包,人也趕到了火車站,從包包、行動背影到車站環境,觀眾一看就明白:Jean也是願意,也是想追隨愛情的。

cham.GIF 

Jean的背影原本代表著一種決心和意志,但是他的背影最後卻停駐在月台地下道前,上了月台,就真的告別了家人;不上月台,就趕不上愛人的列車。Jean的停留背影代表著他的思考與煎熬,觀眾其實什麼表情都沒有看見,卻自然會拼湊出一張矛盾痛苦的臉,什麼都沒有說,什麼都沒有看見,卻能產生更開闊的震撼力,關鍵就在於「空白的想像」遠比「清楚的寫實」更有魔法,更有張力。

 

因為懂得,所以史蒂芬.布西塞才敢在《夏日琴聲》中大玩背影戲法;因為懂得,所以《夏日琴聲》的藝術成就才會如此不凡。

夏日琴聲:為君拉一曲

(Mademoiselle Chambon/Ranska 2009) Jean elää tavallista, sopusointuista elämää. Eräänä päivänä hän tapaa poikansa opettajan, neiti Chambonin, joka poikkeaa hänen tuntemistaan naisista. Uskaltaako hän heittäytyä suhteeseen? HD. Kuvassa Véronique Chambon
(Sandrine Kiberlain) ja Jean (Vincent Lindon).
Yle Kuvapalvelu

史蒂芬.布西塞(Stéphane Brizé)執導的《夏日琴聲(Mademoiselle Chambon)》是一部需要用心聆賞的絕美佳作,因為埋伏在膠捲中的聲音和表演,都極特殊。

 

《夏日琴聲》描寫一段不可能發生,也不應該發生,卻還是悄悄就在心頭發芽滋長的愛情故事,男星文林.林登(Vincent Lindon)飾演的建築工人Jean愛上了兒子學校的代課女老師維若妮卡(桑琳.齊柏蘭/Sandrine Kiberlain飾演)。如果雙方都放任感性發展,肯定會成為一齣不倫悲劇,偏偏他們即使千願萬想,卻都強以極大的理性壓抑住內心的激情,點到為止的為愛情滋味,其實是濃濃的遺憾與惆悵,但是盈溢於胸的相思,也讓這份輾轉反側的愛情,有了絕美的身影。

 

電影的前十分鐘,符合了一般人對於法國電影的偏見: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但也只有看到最後,聽出了所有的聲音元素之後,才會恍然大悟,《夏日琴聲》安排了極細的聲音元素,不是什麼事都沒有發生,而是你沒有察覺到有事發生。

 

電影的開場先是黑畫面傳來的工具敲打聲,然後就見到Jean手持電鑽在鑿穿石質地板,石屑亂舞,灰塵四揚,然後才是Jean拿起鏟子處理石塊,隆隆作響的工具聲響,煙塵飛舞的工作環境,一件淌汗的破汗衫,註記著Jean的單調人生。

 

第二場戲則是Jean帶著妻子安瑪麗(由Aure Atika飾演)與兒子到郊外野餐,餐後,為人父母的他們就要協助兒子去完成一份什麼叫做「受詞補語」的法文文法作業,複雜的詞句結構和只有學者才會用的文法名詞不但難倒了學生,也讓「會講法文,不懂文法」的大人一頭霧水,只能胡猜亂想,瞎掰應付。這段七嘴八舌,沒有焦點的家庭對話,不但點出了家庭與學校的鮮明差距,也進一步強化了Jean的無聊人生印像。不過,Jean還是個孝子,得空就會去探親老父,還替他洗腳,人生歲月就這樣日復一日地悄悄流逝著。

mc26.jpg 

安瑪麗後來在工廠傷了背,不能接兒子上下學,只能由Jean代勞,因此才見到了清秀美麗的代課老師維若妮卡,幾回接送後,維若妮卡邀請Jean以家長身份擔任「親子教育」的客席講師,來課堂上向小朋友介紹他的職業,小朋友的熱情反應,讓單調的建築工有了溫度與顏色,維若妮卡衷心感謝之餘,提到自家的門窗似有問題,自告奮勇的Jean因此有了登堂入室的契機。

 

就在修繕門窗的過程,Jean發現了維若妮卡有把小提琴,於是請求她為他拉一首曲子,「我不在人前拉琴的。」維若妮卡猶豫著,Jean於是對她說:「妳就背對著我拉好了,這樣就不算是在人前拉琴了吧。」

 

這場戲堪稱是《夏日琴聲》最動人的定情戲,維若妮卡是逐空缺而居的代課教師,那裡有老師請假,就到那裡代課,行蹤飄乎不定,無法定居,亦無法駐足,才剛熟悉某個環境,很快就又要轉移陣地,導演史蒂芬.布西塞安排的這場背影拉琴戲,有兩個意義,首先,飾演維若妮卡的桑琳.齊柏蘭的後頸瘦長滑嫩,看起來就像是小提琴的琴頭與琴頸,猶疑再三後,桑琳終於開始拉起匈牙利作曲家維塞(Franz von Vecsey的「悲傷圓舞曲(Valse Triste」時,動人的音樂,頓然就讓人有了人間驚豔的內心震動。

 

「悲傷圓舞曲」究竟有多動人?連選本文的此處連結,或許可以聽見該曲的迷人風情,但是《夏日琴聲》的演奏版本,卻是先以小提琴的獨奏開場(那種感覺可以從連結的一份四十秒開始去感受),獨居的維若妮卡就透過這首曲子傳達出無可言喻的寂寞與悲傷,那份悲涼其實就算鎮日與塵灰為伍的Jean也聽懂了。

 

導演最微妙,也最纖細的魔法就在此時悄悄灑開了,他不用告訴我們Jean在聆曲後給予多大的掌聲,他的畫面順著未完的音符往前滑行而去時,就是Jean開車回家的路上,「悲傷圓舞曲」的琴聲依舊迴盪在車廂內,差別在於我們聽見的不再是小提琴的獨奏版本(獨奏是寫實的單人演出),而是加上鋼琴伴奏的版本(那意謂著Jean愛上了這首曲子,也愛上了維若妮卡,伴奏意謂著Jean的迴響與共鳴)。導演從頭到尾沒有讓觀眾看見Jean的正面與臉部,但是光拍側面背影,音樂與人物的交流悸動即已說明了一切隱藏在Jean的歎息。

 

此時,鏡頭悄悄再接回到維若妮卡的房間裡,音樂還在繼續,她在沈思,她亦在回味,此時,癡情的觀眾或許就會情不自禁地為她補上幾句旁白:「剛才,我為一位陌生男子拉了一首曲子,我為什麼會選擇「悲傷圓舞曲」呢?他聽懂了琴弦內的寂寞歎息嗎?不然,他的眼神裡何以會綻放那麼熾烈的感傷呢?」

Chambon22.JPG

多美麗的背頸啊!

Chambon23.JPG多惆悵的音樂相思啊!

Chambon24.JPG

但願君心知我心!

「悲傷圓舞曲」有奪魂的功能,「悲傷圓舞曲」讓Jean有了藉口可以登門去查問曲名,可以重聆CD,也終於得能在動人的鋼琴與小提琴的合奏樂聲中,兩人輕輕握了手,相擁,相吻,愛流過他們的身心,但是理性很快就介入了,嘠然而止的自制力,讓維若妮卡一句「鋼琴與小提琴的合奏是很美麗的」的說詞,有了讓人回味無窮的纏綿意境。

 

接下來的劇情其實是情愛世界的欲迎還拒,兩人都有包袱,亦有責任,所以只能由著愛火在心裡煎熬,不能有任何的突破,所有Jean的苦悶,導演帶我們去Jean愛去的空曠山谷,讓狂吼的風,象徵他只能對天狂嘯的無奈;維若妮亞的等待,則轉化成為電話答錄機裡情郎的深情呼喚,以及意外來到的母親問候。至於,兩人終於得再相見時的情緒波動,則是交給「悲傷圓舞曲」的主旋律不時跳出來引領觀眾,既醉人又碎心的音符,將音樂的魔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但是導演史蒂芬.布西塞的功力不只如此,另外還安排了維若妮卡在離開小鎮前夕,於Jean的父親生日宴會上演奏了艾爾加(Edward Elgar)的名曲《愛的禮讚(Salut d`Amour)》,Jean的原意是要讓年老的父親亦能聽見人間絕美的樂章,但是Jean更明白「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維若妮卡即將遠颺,愛情即將消逝,動人的音符撕開了他的愛情傷口,所有的思慕,再也掩藏不住了。mc22.jpg

 

至於結尾時所放的那首由Barbara演唱的「Quel joli temps (septembre)/九月 (多美好的時光)」,更是淒美勾魂的點題之歌了,人生所有的美麗與悲傷也許全如這首歌曲的歌詞內容一樣,「…離別時刻已來臨,我們卻依然相愛,如此美麗時分,我們卻互道珍重;如此美妙夜晚,是該盡情享受青春……」豐富的音樂內容,讓《夏日琴聲》有了全然不同的愛情註解,聽見了美麗,也就看見了深情。

社群網戰:成名的手段

傳記電影的特質之一就是建塑英雄傳奇,因為是傳奇,所以蘊含有戲劇元素,因為是真人實事,因而就會帶給不同觀眾不同的啟示。

 

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執導的《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以當紅網站「臉書(Facebook,)」的崛起事蹟做主軸,「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由Jesse Eisenberg飾演)憑什麼赤手空拳打造出六十九億美元的傲人財富?他的成名策略、機緣和手段就是全片的主要內容。

 

一般人在約會時,都很努力扮演孔雀角色,想要展示自己的羽毛,以求吸聚目光,但是馬克與女友Erica的談話內容卻極無趣,一方面大談美國著名的一些社團,多少名人都是因為躋身名流社團,相互提攜,因而創造不杇事功,一方面則是要求Erica不必回校去K書,因為他讀的波士頓大學要求不多,不必苦讀。

 

第一個話題表示他體悟人要成名,最要走終南捷徑,才能快又好,能夠獲得名流提攜,加入社團,就可以平步青雲,那是一個平凡學子認知的人生現實;第二個話題則是他自視不凡的知識位階,哈佛學生才要K書,波士頓大學不必,女友的知識水平和身份位階,是不是當場比矮了半截?誰還想要跟這麼不風趣的男生交往?但是正因為如此無趣,卻已讓人精準看見他的焦慮與傲慢。

sn718.JPG

 

馬克的唯一好友Eduardo Saverin(由Andrew Garfield飾演)同樣也期待著能夠獲得意謂階級和資源都高人一等的古老秘密社團「鳳凰會」;出身富貴人家的雙胞胎划船好手卡麥隆與泰勒.溫可沃斯兄弟Cameron and Tyler Winklevoss)也同樣自詡著身份不凡,但是要網羅才氣縱橫的馬克加盟時,卻只准他從單車進口出入,不也是明顯著有著出身不高,地位就不堪的勢利心情?

 

《社群網戰》此刻散發出最有趣的訊息就是:是的,你們有錢,你們呼朋引伴的社團很有地位,但是你們的腦袋如漿糊,我可以暫時委屈,但是我一定能超越你們。天底下還有比這更振奮人心的勵志訊息嗎?

 

相對於哈佛校園裡的菜鳥,在1999年共同推出Napster 音樂下載網站的西恩.帕克(Sean Parker,由Justin Timberlake飾演)對馬克而言就像黑暗汪洋中的一盞明燈,更像是專業世界的領航員。sn717.JPG

 

關鍵在於馬克等人的目光都還停留在校園之際時,西恩的目光已經把臉書的世界指標指向了美國各州、全球各洲,網路帝國的概念確實非常迷人,馬克願意讓出股份給西恩,當然就是他確實扮演了引航導師的角色(包括把the facebook 的冠詞the給拿掉,單獨留下facebook,理由是這樣更簡潔;包括在名片上直接印著:我就是CEO,XXX),不管是故意耍帥,或者是慧眼識英雄的惺惺相惜,都符合了年輕人創業的叛逆精神,或者是期待被看見,受重視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因為西恩是曾經有過成功前例的前輩,他講的內行話,就遠比Eduardo的邊打邊摸索,更有說服力,俗話說「曾經滄海難為水」,西恩見過滄海之大,他替「臉書」規畫的企業擴張與行銷策略,確實攸關臉書的成功與發展。sn17.jpg

 

西恩其實缺點很多,第一次約會就遲到了快半小時,愛嗑藥,也愛泡妞,但是初到名店餐廳,熟門熟路宛如大爺的氣派,確實也非幾個小小大學生得以想像,前輩大哥不但有專業見解,還能帶著大家一起吃喝玩樂,確實夠讓菜鳥動心也動容了。但是,西恩的角色註定牴觸了Eduardo的尊嚴、專業與地位,最後的那場辦公室決裂戲,因此也成為全片最高潮的人生無情。

 

是的,決裂的場合上,Eduardo慘遭羞辱,悲憤離席,馬克雖然不是導火線,但是他縱容西恩發飆,眼看著Eduardo離去,他沒有惻隱之心,亦沒有採取任何有效慰留行動,默默承受,看似珍惜著昔日友情,卻也是坐視著「新歡」去挫折「舊愛」,然後才又淡淡地連說了三句:「你做得太過份了。」開口,都由別人開口;錯,都是別人的錯,這是何等高明的帝王術?馬克的冷漠與絕情,儼然已從「一杯看劍氣」進化到「二杯生分離」,古往今來的成功帝王,誰不是如此絕情?成名或成功的滋味,也就成為《社群網戰》中最濃烈的人間背景了。

 

 

社群網戰:一杯看劍氣

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執導的《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是一部「英雄建國」電影,主要噱頭在於介紹當紅網站「臉書(Facebook,)」的崛起歷程,介紹「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如何從一個電腦駭客變成網路大亨,全片帶有濃烈的英雄出少年的傳奇色彩,著力更多的卻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人生現實。

 

《社群網戰》最有趣的論述在於「臉書」雖是著名的社交網站,但是創辦「臉書」的馬克卻是很不會社交的宅男。電影從他與女友Erica (Rooney Mara飾演)的餐廳約會談起,馬克展現的龜毛、挑剔與言詞尖酸刻薄特質,確實給人.極不浪漫的苛刻感受,Erica的當眾氣憤離席,對馬克當然是一大羞辱,所以氣憤回到宿舍,寫下傷心情人才會冷嘲熱諷的部落格文字後,進一步從哈佛大學的學生宿舍中找出同學圖像,寫出了美女醜女比圖賽的程式,架設了Facemash網站,開始了「臉書」前身的網站傳奇。sn01.jpg

 

在社交上受挫的宅男,卻能建立史上最成功的社交網站,這種敗部英雄的奮起傳奇確實蘊含了許多耐人深思與討論的議題:可以說是悲憤中的靈光,讓馬克洞悉人性,引領了他的一生;也可以說是復仇的火焰照亮他的前程;更可以說是窮困的天才,在挫敗中悟出了反敗為勝的奧妙。

 

不論是「臉書」或者是《社群網戰》,都在訴說資本主義世界中一項永不改變的事實:有人氣,才有實力。再精彩的部落格,沒有讀者,就沒有影響力;再精緻的電影,沒有觀眾,就沒有再創作的機會。人氣,不只是網路世界的唯一生存指標,更是企業經營念茲在茲的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名稱或許並不一致,卻是所有夢想與希望的所繫。

sn073.JPG 

「臉書」的成功是21世紀的網路傳奇,《社群網戰》借用「臉書」的擴張史,並不是想替影迷上一堂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實務課程,也無意藉此鋪排一種勵志傳奇,反而它回到古典悲劇的框架中,讓觀眾看到一個王國的建立固然植基於開國之君的「機緣」與「才情」,其間的「誠信」、「友誼」和「金錢」都不可或缺,但是伴隨成功而來的「權力」、「忌妒」與「背叛」,更是血淋淋的人生真味。

 

介紹完「臉書」的建國首戰後,《社群網戰》後三分之二劇情的主要架構就以三起真實訴訟案件為主軸,首先是馬克被校方電腦主管控訴他濫用網路資源(留校查看的懲戒,其實只哄抬了他的知名度);其次則是馬克的「高貴學長」控告他剽竊創意(那亦只証明了那些以高級社團自抬身價的富家子弟,看似有錢有勢,其實個個腦袋如漿糊);第三則是馬克「唯一」的朋友,亦是「臉書」的共同創辦人Eduardo Saverin告他惡意欺騙,這才是看穿馬克現實無情(合夥人跟不上擴張腳步,註定就得遭汰渙,情義只是同情弱者的美麗口號而已)的犀利一擊。

 

馬克與Eduardo 有共同打江山的革命情感,他不但最能明白馬克的失戀心情(因為關心好友,常去看好友的部落格),也曾經在窗子上寫下他個人提煉出來的數學運算公式(讓facemesh網站得能一夕爆紅的關鍵推力),甚至在資金短缺的年代中,即使Eduardo 只能募得一千或一萬八千美金的兩項金援行動,都攸關著「臉書」的成敗關鍵,就算Eduardo 真的稚嫩,視界真的不夠寬遠,但是那種「一杯看劍氣」的意氣雄飛,才是最動人的青春。

sn714.JPG 

Aaron Sorkin的劇本非常流暢地用三起官司聽証會,穿插出馬克奮鬥歷程的「官式公文書」論述(不管是來自新聞報導,或者公開文件,都有實証可稽),以及私人回憶的補充(那是個人印像主義的感性註解,允許偏見,也允許誤讀),全片因而得以在理性與感性的網路鋪排下完成了「臉書」建國演義。

 

馬克在二十歲那年就建構了「臉書」網站,二十三歲就成了億萬富翁,Aaron Sorkin的劇本架構,其實是植基於他的宅男神童形象,例如可以徹夜未眠寫程式,靈感來時,什麼都可以拋下;工程完成,立刻就倦極癱睡;在教授出題考同學之際,毅然起身,教授不悅正要冷嘲熱諷之際,卻可以背不也回地吐出標準答案;比爾.蓋茲來演講,Eduardo還忙著把妹,只有他一人若有所思…不世出的天才,通常都會有不拘泥世俗禮儀的特立獨行,《社群網戰》的英雄塑像工程,無非就是依據傳統公式如此運作。

sn715.JPG 

但是更重要的手段是,正因為有這三起法律攻防,Aaron Sorkin透過馬克讓人迫不及防的答辯詞說出:「一位完成精緻椅子的人,並不需要付錢給其他也做出過椅子的人。」以及「我被校方起訴的罪名,其實應該得到校方更多的感激(…因為我挖出了學校網路的缺陷…)」等既犀利又精準的傲骨名言,Jesse Eisenberg飾演的馬克精準呈現了天才受困在泥沼中的不耐,《社群網戰》中飛快速度的對話結構,其實也是網路世代飛快運算節奏的一種平行節奏,跟得上的觀眾,其實就有如在享受一種與天才對話的火花洗禮。

 

形式,決定了趣味,對話,就是《社群網戰》的32位元形式,大衛.芬奇的美學定調,讓《社群網戰》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網路世代動感節奏的美感。

 

12月11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電影音樂:《夏日琴聲Mademoiselle Chambon)》

 

法國導演史蒂芬.布塞(Stephane Brize)執導的《夏日琴聲》,是我2010年十大電影的榜上前三名作品之一。

 

看到《夏日琴聲》的片名,大概就知道這是一部需要用耳朵去聆賞,需要用心情去體會的佳作。

mc31.jpg 

簡單地說,《夏日琴聲》是一位以建築工為業的學生家長,愛上了孩子班上美麗的代課老師。如果任由感性發展,那就是不倫之戀;如果大家都以理性壓抑這份內心的澎湃,那又會是什麼樣的風景呢?〉

 

全片最美的就是每回音樂出場的時候,音樂有兩種,小提琴的美麗是一種,人間的噪音與雜音則是另外一種。維塞(Franz von Vecsey的「悲傷圓舞曲(Valse Triste)」艾爾加 Edward Elgar《愛的禮讚》(Salut d`Amour)亮相的時候就是讓人心神為之陶醉的最美時刻。

mc34.jpg 

法國影帝文森.林頓(Vincent Lindon)與影后桑德琳.齊柏琳(Sandrine Kiberlain)的搭檔演出,更讓人看見了內心的波動情緒。

 

使用音樂:

01.維塞(Franz von Vecsey的「悲傷圓舞曲(Valse Triste)」

02.艾爾加 Edward Elgar《愛的禮讚》(Salut d`Amour

03.Quel joli temps (septembre)

04. 恩蘿恩蘿(Enzo Enzo)《醉‧香頌Chansons dune maman》《野狼,小鹿 , 騎士一首柔柔的歌 Le loup, la biche et le chevalier-Une chanson douce)》

05.《夜鶯我的愛(Rossignol de mes amours)》
06.
《永別了頭巾,永別了方巾(Adieu Madras Adieu foulards)》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柏林地下情Berlin 36)》

b354013.jpg 

1936年,希特勒執政下的德國承辨了柏林奧運會,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外交壓力,讓德國的排猶政策有了些彈性,但是猶太選手受迫害的悲慘事跡,依舊以不同的方式上演著

 

德國導演嘉士伯海德巴赫(Kaspar Heidelbach)執導的《柏林地下情(Berlin 36)》,就是以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為背景,描寫以亞利安血統為傲的納粹德國明明岐視猶太選手,卻又不得不利用猶太選手做幌子,以避開美國抵制柏林奧運所引發的政治與體育風暴。創下跳高紀錄的跳高選手,能否如願以償奪下金牌?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其實只是美麗的口號,現實上很難如此純粹。

 

使用音樂:《奧林匹亞》原聲帶

火戰車》原聲帶

德弗札克《媽媽教我的歌》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社群網戰(Social Network)》

 

這是facebook創辦人小檔案馬克.薩克柏(Mark Zuckerberg)的傳記電影,描寫他如何從一個社交宅男,一個哈佛大學的電腦駭客學生,在20歲時就創立了《臉書(facebook)》網站,23歲就成為億萬富翁的傳奇人生。

sn12.jpg 

Facebook是網路世界的當紅炸子雞,當然少不了電腦,只是如果抽掉了電腦主題,電影的故事就跟其他的名人傳記電影一樣:討論誠信、友誼、權力、金錢和忌妒的人性矛盾。加入了網路題材,馬克的鬥志、聰明、體會和狠心都有著耐人細細體會的能量。

 

使用音樂:

《社群網戰》原聲帶

2010歐洲電影獎:頒獎

2010年第二十三屆歐洲電影獎,台北時間今天清晨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市舉行了頒獎典禮,爭議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作品《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大獲全勝,在九個主要競賽獎項中包辦了六項,可說風光之至。

 

一如預期,去年在瑞士差點被美國警方引渡回美國的波蘭斯基,這回沒有離開法國去愛沙尼亞參加頒獎典禮,但是主辦單位事先找到他錄好了得獎感言,讓他能夠透過舞台上的大銀幕說出他的謝詞。獲得最佳男演員獎的《獵殺幽靈寫手》男主角伊旺.麥奎格則是在泰國拍戲,同樣只能靠著預錄影帶致謝詞,不過,他很幽默地說:「如果此刻你們看到我在講話,就代表我得獎了,可是因為時差的關係,此刻我應該已經入睡了,拜託,現場的朋友們,可不可以發個email或簡訊給我,讓我明天早上起床時,也可以知道自己究竟得獎了沒有。」不過,我相信,他的經紀人一定在第一時間就會致電給他,肯定他和此刻正在寫稿的我一樣,夜無眠。

 

我只看了最後的一小段電視轉播,覺得典禮上最動人的一段是德國名導演溫德斯上台頒發終身成就獎給布魯諾.岡茲(Bruno Ganz時透露的一段影史秘辛。

bruno09.JPG 

他們在1977年合作《美國朋友(Der amerikanische Freund)》時,另一位男主角就是今年過世的影星丹尼斯.哈潑(Dennis Hopper)。電影開拍前,丹尼斯才剛結束《現代啟示錄》的菲律賓外景拍攝,全身上下裝扮就如同片中那位瘋狂攝影師一樣來到了拍攝現場,精神狀態還沒有擺脫《現代啟示錄》的瘋狂情境,台詞根本沒背,要演什麼角色也沒概念,就嬉皮笑臉來到現場。

 

但是布魯諾.岡茲不然,他是所有的細節都設想得非常週到的專業與敬業演員,完全沒有想到好萊塢巨星會是這種德性,他早都作好角色分析,熟記所有台詞,眼看著丹尼斯有如玩世不恭的嬉皮大鬧攝影棚,電影根本拍不下去時,他當然惱羞成怒,當場就一個拳頭對著丹尼斯的臉捶打了過去。

 

這下子,電影當然更不用拍了,溫德斯沒有制止他們,只冷冷地丟下一句:「讓他們殺死對方吧。」就離開了拍片現場。

 

一夜無語,第二天,丹尼斯主動來找溫德斯要劇本,想要知道自己的台詞與戲份,然後還對溫德斯說:「布魯諾那一拳救了我。」那一拳打醒了一個迷死的靈魂,那一拳喚醒了一位天才演員,讓他重回正軌,繼續演出極多的精彩好戲。bruno091.JPG

 

聽溫德斯講古,得知這一段拍片秘辛,對我而言,還真是徹夜未眠的最佳收獲了,尤其是當溫德斯說起:「拍片最危險的時候,不是找替身演員演出危險動作的時刻,而是一位演員全力以赴,投入所有的細節時。」他用這段故事,推崇布魯諾對戲劇表演的認真與堅持,不但真情動人,也是對一位敬業演員最貼切的介紹了,主辦單位隨後就播出了布魯諾的歷年代表作品畫面,細數他將近半世紀的表演人生,我都想起身熱情鼓掌了。

 

以下是本屆歐洲電影獎的得獎名單:

最佳歐洲電影EUROPEAN FILM

《獵殺幽靈寫手》,France/Germany/UK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最佳歐洲導演EUROPEAN DIRECTOR

△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獵殺幽靈寫手》

 

最佳歐洲女演員EUROPEAN ACTRESS

△希薇泰絲特(Sylvie Testud 《奇蹟度假村LOURDES)》

 

最佳歐洲男演員EUROPEAN ACTOR

△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 《獵殺幽靈寫手》

 

最佳歐洲編劇(EUROPEAN SCREENWRITER

Robert Harris & Roman Polanski《獵殺幽靈寫手》

 

最佳歐洲攝影(CARLO DI PALMA EUROPEAN CINEMATOGRAPHER AWARD

Giora BejachLE《黎巴嫩》

 

最佳歐洲剪輯EUROPEAN EDITOR

Luc Barnier & Marion Monnier《卡洛斯》

 

最佳歐洲美術設計(EUROPEAN PRODUCTION DESIGNER

Albrecht Konrad《獵殺幽靈寫手》

 

最佳歐洲作曲EUROPEAN COMPOSER

Alexandre Desplat《獵殺幽靈寫手》

 

終身成就獎EFA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布魯諾.岡茲(Bruno Ganz

 

世界電影成就獎European Film Academy Achievement In World Cinema

蓋布律.雅赫(Gabriel Yared

 

最佳歐洲新秀費比西獎EUROPEAN DISCOVERY – Prix FIPRESCI

《黎巴嫩》導演: Samuel Maoz

 

最佳歐洲紀錄片EUROPEAN FILM ACADEMY DOCUMENTARY – PRIX ARTE

NOSTALGIA DE LA LUZ (Nostalgia for the Light), France/Germany/Chile

導演: Patricio Guzmán

 

最佳歐洲動畫劇情片EUROPEAN FILM ACADEMY ANIMATED FEATURE FILM

THE ILLUSIONIST, UK/France 導演: Sylvain Chomet

 

最佳歐洲短片EUROPEAN FILM ACADEMY SHORT FILM
《河內.華沙(HANOI – WARSZAWA (Hanoi – Warsaw))導演:Katarzyna Klimkiewicz

 

最佳歐洲合作製EUROPEAN CO-PRODUCTION AWARD – Prix EURIMAGES
Zeynep Özbatur Atakan

nobody.jpg 

觀眾票選最佳歐洲電影獎(THE PEOPLE’S CHOICE AWARD FOR BEST EUROPEAN FILM
《無名先生(MR. NOBODY)》編導: Jaco van Dormael

2010歐洲電影獎:特別獎

 

2010年歐洲電影獎12月4日晚間就要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市舉行頒獎典禮,這是歐洲電影的年度盛會,每年我都會特別關心這個獎的頒發,私心以為是愛電影的人不能只有好萊塢視野,還是只關心台灣金馬獎或台北電影節而已,能多一點歐洲視野,絕對是件好事。

 

今天想要介紹的是歐洲電影獎的網站http://europeanfilmawards.eu/en_EN/home,一如大家在文章前面所看到的首頁內容,大紅底色,非常吸睛,今天晚上十二點,如果你關心歐影獎的得獎結果,還可以看網路直播,要做世界公民,一點都不麻煩,只看你肯不肯花時間與力氣而已。

 

我願意推荐歐洲電影獎的官網,主要是設計者用心做到了影片推廣的目的,每個入圍作品都有圖有文還有預告片段,讓陌生的,好奇的影迷都能一窺究竟(這不是電影節或電影獎官網的基本使命嗎?可是連奧斯卡都做得遠不如歐影獎齊備,遑論金馬或台北電影節了),挑剔的我,最想知道的是官網如何呈現音樂獎的得獎者實力,結果是四位入圍者的作品都配合了預告片,讓人至少聽見了作曲家打造的音樂神采,也算是意思到了(如果能再加掛三首原聲單曲,我一定更加佩服)。

 

 

efa001.JPG另外,歐洲影藝學院也頒發了「終身成就獎(EFA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給現年六十九歲的瑞士影星布魯諾.岡茲(Bruno Ganz),台灣影迷對他印像最深刻的演出應當就屬《永遠的一天(Eternity and a day)》的那位詩人,以及《欲望之翼(Wings of desire)》中的那位老天使,《帝國毀滅(Downfall)》中的希特勒,還有《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那位愛做木工,只有他能看出孫子不凡才藝的老爺爺。

bru.JPG 

 至於在貝魯特出生的黎巴嫩作曲家蓋布律.雅赫(Gabriel Yared)則是獲頒2010年世界電影成就獎(European Film Academy Achievement In World Cinema 2010),熟悉他作品的影迷絕對不會忘記他從《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瓶中信(Message in a Bottle)》到《艾蜜莉亞(Amelia)》的精彩配樂,至於他和已故導演安東尼明吉拉合作的《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和《冷山(Cold Mountain)》的電影配樂,更在在都成了經典,這次配合歐洲電影獎的頒獎活動,他還在愛沙尼亞首都舉辦了一場電影音樂會。yared.JPG

 

蓋布律.雅赫雖然名氣響亮,卻在2004年及2010年分別遇上了兩回音樂作品被拒,另換作曲家取代的悲慘際遇。

 

2004年他替電影《特洛伊:木馬屠城(Troy)》的初剪版本先交出了未完成的配樂作品時,卻在試片時被觀眾嫌棄說太老套了,於是製片就另外請了《鐵達尼號》的作曲家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取而代之,此時距離上片只剩四個星期,但是霍納交出的替代配樂,就我聽來,才是真正老掉牙的配樂概念與音符;2010年他替 《色遇(The Tourist)》同樣創作了主題音樂,最後還是改由作曲家James Newton Howard取代,因為電影還未上映,成績究竟如何?真相究竟為何?都還待進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