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好夢醒覺還鄉難

創作之初,都有美麗的動機,但是最後則要回歸成品來檢視。

 

日本導演川口浩史改編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軌道礦車(トロッコ)」的《軌道》,格局極似侯孝賢的《冬冬的假期》,卻因為強要把原作中大正天皇時期的伊豆,改了成了當代的台灣,多了日本人的回顧期待,撿拾了部份台灣人失落的身份認同,卻未能凝聚更大的共鳴。

 

川口浩史坦承最初只是想把以大正時代為背景的一篇短篇小說翻拍成電影,卻因為來到台灣勘景,走在宜蘭太平山的森林山野時,遇到會說日語的當地長者,談起了日本和台灣有愛有恨的在歷史情結,創作方向於是大彎轉,把現代的台灣當成主要時空。

 

有的創作調整是因為物換星移(日本沒有了採集檜木的山林小軌),不得不妥協;有的創作則是得著了另外的感動,而有了(擴充或轉向的)大挪移,川口浩史的《軌道》顯然具備了以上這兩種思維。

truck908.jpg 

電影的主角是兩位日本童星,原田賢人飾演八歲的哥哥矢野敦(Atsushi),大前喬一飾演六歲的弟弟凱(Toki),兩人在東京長大,父親是台灣人,父親過世後,在媽媽夕美子(由尾野真千子飾演)帶領下,捧著父親的骨灰罐,首度來到父親的台灣故鄉,在宜蘭的山林深處,與爺爺洪流,奶奶梅芳,叔叔張震、林間哥哥張睿家共度了一個夏天,認識了台灣,也找到了重新出發的動能。

 

《軌道》有三層主題交錯進行,首先是因為小家庭崩毀了(父親亡故),所以回到父親的根源,在大家族的熔爐中找尋重生能源;其次則是在尋根之旅的檢視下,發現了愛恨交織的台日歷史情結;最後則是在兩股歷史洪流的碰撞下,帶領兩個少年由小孩得著了邁向成人的動能。只可惜,川口浩史用了一隻折翼之鳥做象徵,固然清楚易懂,卻也略嫌著相了。

truck4905.jpg 

因為劇情牽動著台日歷史和文化,語言無可避免成為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做為台灣人的媳婦,夕美子必需會一點台灣國語(算是與台灣男人談戀愛的必備語言條件吧);洪流飾演的爺爺,則在日治時期,曾取了日本姓,也為日本人到南洋從軍作戰,日語曾是他的「國語」,有了這層歷史背景,有了這層語言能耐,這三位異國祖孫才不致隔閡,才在親情天性之外,有了彼此得能溝通交流的交集。問題在於夕美子的國語只是半調子,導演川口浩史很難交代她如何聽得懂洪流、梅芳和張震這派夫系親人,夾雜國語與台語的口齒表達?問題在於就算洪流和梅芳真的會說一丁點的日語,卻沒有曾經視為「國語」的熟悉度,能把台詞背完,已屬不易(努力說台灣國語的尾野真千子也面臨著同樣的演技關卡),更別說抑揚頓挫的語言感情了。

 

至於真的要稱呼「夕美子」,會直接以日語稱呼其名?還是用國語叫喚呢?一旦洪流和梅芳一直是以AtsushiToki叫喚著矢野敦和凱之際,卻改用漢語稱呼起「夕美子」時,無疑又成了百思難解的語言迷障了。truck4921.jpg

 

生硬與尷尬,因此成了《鐵道》最僵硬的語言節奏,山林長者人人都能說上幾句日語,或許吻合著川口浩史的「台灣鄉愁」,卻也給人為合主題強說日語的做作感覺,更別提張睿家何以也能說上一句流利日語了(都市裡或許有不少哈日族,看著日劇,聽著日歌,就能琅琅說上日語,山上的青年也能以日語對話交流,多少浪漫到有點匪夷所思了)。

 

會說日語的或然率有多高?坦白說,不是重點,語言的生硬,拖累了表演,減弱了戲劇的可信度,才是癥結關鍵。

 

失憶與拼圖,則是《軌道》的另一個文化特色。父親過世前,交給長子矢野敦一張照片,那是一個孩子在林間鐵道上推著軌道礦車的青春留影,爺爺洪流一看到照片就說那個孩子是他,但是他怎麼也想不起來是在那裡拍的照片,四處問友伴,同樣得不著答案,青春記憶缺了一角,讓他既失意又懊惱。隨後收到的日本政府拒絕賠償公文,又讓從小受著日本教育,一心一意要當日本人的台灣人,有著身份和心力同遭拋棄的失落感,美好的記憶,只剩一張想不起出處的黑白照片;苦痛的折磨,卻是一直徘徊在他胸口的煎熬。

 

洪流的長子後來娶了日本女人夕美子,有了日本國籍,又有了日本子孫,算是圓了洪流的歸化日本心願嗎?導演川口浩史或許真的有這樣的心思認定,否則就不會反覆傳揚著「鐵軌會一直連到日本」的國族神話,但是夕美子好不容易才決定來台灣定居落腳,洪流卻不用多做解說,就能輕易改變夕美子的心志,中間失落了極多的必要邏輯,以致於電影欠缺了去留抉擇與文化認同的戲劇高潮。truck4904.jpg

 

矢野敦和凱這對兄弟終於坐著木板礦車上山,則是《軌道》最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接軌的對照,父長的伐林傳說,在林木橫遭砍伐的實況對照下,確實在靜默中有股肅殺的動力;兩人徒步下山,弟弟一路啼哭,兄長失野敦要呵護,還要斥責、激勵和安慰的過程,更是最動人的兄弟情了,還好,《軌道》有了這段跨越國族歷史,回頭訴諸人性的橋段,才得著耐人咀嚼回味的餘韻。

01月01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我在2011年一開始,打算獻給聽眾朋友的禮物是介紹一些精彩的電影書,那是我最近的讀書心情,也是另一類的電影人生筆記,率先登場的是:《樂在工作》─鈴木敏夫:進入宮崎駿.高畑勳的動畫世界

介紹一位雜誌編輯如何成為動畫電影的製作人?

 

suzuki.jpg鈴木敏夫,這位曾參與製作《魔法公主》、《神隱少女》等知名動畫的製作人,是如何踏入動畫這一行?他因為負責『Animage』動畫雜誌創刊的編輯工作而得以認識手塚治虫、宮崎駿、高畑勳等動、漫畫家,並進而參與動畫電影製作,並成為宮崎駿最親密的工作夥伴、吉卜力工作室製作人。

 

關鍵在於鈴木敏夫認真對待他的作者,對待他所遇見的創作才子,

因為他要求自己:

既然相交,便渴望具備同樣的文化素養

 

使用音樂:《久石讓作品集》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被遺忘的時光》

 

楊力州導演拍攝的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是2010年引起最多討論的一部紀錄片,因為電影觸痛了人生的痛,因為電影介紹了失智症(即阿茲海默氏症),失智症影響的不只是失智症影響語言能力和理解力,也可能帶來人格或行為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失智症患者往往就在我們身旁,看著他們的記憶與認知逐漸灰白,你就是會痛,就是會不忍。longgoodbye.JPG

 

電影中的故事都是人生的血淚,但是我寧願用黃韻玲作曲填詞(還有一位作曲家是鍾興民)的《素描》來做為電影的註解,請大家參考以下的歌詞吧。

 

一座一座 綿延的山 一朵一朵 漫步的雲
一雙一雙 深邃眼睛 一分一秒 流逝的生命
一部一部 動人電影 一首一首 流行歌曲
一句一句 甜言蜜語 一段一段 刻骨銘心
都會過去 慢慢忘記

一滴一滴 流進車裡 一步一步 穿梭光陰
一遍一遍 重覆悲喜 一幕一幕 不捨的別離
一張一張 泛黃記憶 一個一個 中途離席
一片一片 落葉飄零 一閃一閃 不再亮晶晶
都會過去 慢慢忘記

鋼琴唱著 蕭邦的別離
那個夜裡 決定和你一起
電台播送 最愛的旋律
聽見你說 永遠不要放棄
過了很久 會不會想起
勇敢的你 陪我走過風雨

la la la……
多年以後 一樣的天空
再畫不出 想念的彩虹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音樂:《68屆金球獎歌曲入圍作品選介》

 

1214宣布了入圍名單, 01月16頒獎,今天介紹最佳電影歌曲。

入圍名單包含了下列五首歌曲:

 

“Bound to You” by Christina Aguilera –《舞孃俱樂部(Burlesque)》
“Coming Home” by Gwyneth Paltrow –
《鄉謠情緣(Country Strong)》
“I See the Light” by Mandy Moore and Zachary Levi –
《魔髮奇緣(Tangled)》
“There’s a Place for Us” by Carrie Underwood –
納尼亞傳奇: 黎明行者號(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You Haven’t Seen the Last of Me” by Cher –
《舞孃俱樂部(Burlesque)》

 

gglobesongs.JPG 今天先介紹《舞孃俱樂部》的“Bound to You” 和”You Haven’t Seen the Last of Me”以及《鄉謠情緣(Country Strong)》中的“Coming Home”三首歌曲,主要原因就是有兩首是由奧斯卡影后雪兒和葛妮絲 .派特蘿親自演唱的版本。 

 

另外,則是要開始介紹我的2010年大十外語電影的介紹,第一單元登場的是第十名和第九名作品。

 

 

HTD007.jpg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年度電影:2010年度回顧《我的最佳外語片片單》

 

十部作品中,好萊塢電影佔了五部,四部歐洲片,一部日本片,大致也反應了電影市場的創作比例。只是以下的片單不代表排名,只是寫作時的筆順。我會另有專文介紹這十部作品。2010best10.JPG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全面啟動(Inception)》

摯愛無盡(A Single Man)

關鍵指令(Green Zone)》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夏日琴聲(Mademoiselle Chambon)》 

刺蝟優雅(Le hérisson)》

卡蜜諾(Camino)》

《愛情對白(Copie conforme)》  

《告白》

 

使用音樂:《摰愛無盡》原聲帶

《全面啟動》原聲帶

馴龍高手》原聲帶

The Social Network》原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