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0:華語片音樂

我雖然比較偏好原創音樂(這也是我的排名順序把選用現成音樂的作品,排得稍微殿後的原因),但也從不諱言,懂得運用現成音樂或歌曲,亦能傳達出強而有力的戲劇感情,例如《父後七日》能夠小兵立大功,除了台灣喪葬文化的誇張趣味之外,音樂扮演的煽情功能,居功厥偉,其中Harry Belafonte演唱的「Hava Nageela」一曲頗有點題趣味,至於用「To Sir With Love」和「Galaxia – ANA D」來妝點牽繫父女感情,處理得亦頗為細緻,雖然都不是原創音樂,但是用得恰到好處,當然值得一書(伍迪.艾倫的音樂選材亦都偏好現成音樂的再利用)。

 

同樣地,《乘著光影旅行》用是光了烏仁娜演唱的《在路上》一曲,光是馬頭琴與喉音的交響共鳴,就已經把攝影師李屏賓往返世界角落和電影創作人生的各種旅行滋味表現得淋漓盡致了;再搭配林生祥的「瓦窯坑」與羅思容的「孤毛頭」中的口琴樂音,生命的飄泊與滄桑韻味,也格外讓人動容了(類似這種活用現成音樂的作品其實還包括了《初戀紅豆冰》中使用的「午夜香吻」和「純文藝時代」;《愛你一萬年》的重唱「愛你一萬年」、《三槍拍案驚奇》的華格納歌劇「女武神的飛行」,只是很可惜未能擠進前十名)。

 

台灣作曲家今年的表現相當突出,新生代作曲家徐文雖然被金馬獎給忽略了,但是他替《第四張畫》和《一頁台北》打造的音樂卻極有韻味,值得一聽再聽;理應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音樂的《當愛來的時候》則是最大的遺珠了,《當愛來的時候》在聲音上的傑出成就,我已寫過專文剖析,不另多述,作曲家吳睿然交出的成績單,層次繁複多元,既動聽又有深度與徐文的《第四張畫》和陳珊妮的《艋舺》堪稱今年三雄。

 

陳珊妮在《艋舺》中的音樂鋪排,參考了不少Nino Rota創作《教父》音樂的布局與形式,史詩與浪漫,舞曲與主題的搭配都捉準了少年的浪漫情懷,觀影時頗有煽情功效,單獨聆賞時亦耐人咀嚼。

 

一曲動人,則是我對《台北星期天》、《第36個故事》和《被遺忘的時光》的綜合印像,雷光夏作曲填詞『第36個故事」中的一句「給我,想要的生活」,『她的改變』中的一句 她微笑關了窗,城市燈熄滅…」,都帶來無窮盡的想像之美;《被遺忘的時光》中的主題曲「素描」,信手拈來皆是佳句:「一部一部 動人電影 一首一首 流行歌曲 一句一句 甜言蜜語 一段一段 刻骨銘心 都會過去 慢慢忘記」多準確呼應著失智老人的電影主題?!至於《台北星期天》中的幾首歌曲則有著精彩的混血性格,外勞與台北生活的混合情貌就在電影歌曲的引領下,完成最精彩的對位效應。

 

進榜的《葉問2》和《一頁台北》則是以配樂效果見長,川井憲次的作品風格適合動作電影,《葉問2》的節奏與曲風,很能帶動電影人物的爭鬥張力,徐文的《一頁台北》則是另外以兼具了東洋與西洋曲風的混合體,替台北的旖旎嫵媚多添了誘惑餘韻。至於也花了不少力氣去製作音樂的《花木蘭》、《歲月神偷》和《安非他命》,我只能說確實也曾完成了一些動人的旋律,可惜電影平平,音樂能加的分數不多,殊為可惜了。

 

以下就是我個人鍾愛的2010十大華語電影音樂:

 

01《當愛來的時候》作曲家:吳睿然

02《第四張畫》作曲家:徐文

03《艋舺》 作曲家:陳珊妮

04《台北星期天》作曲家:蔡曜任

05《第第36個故事》作曲家:雷光夏、侯志堅     

06《葉問2》作曲家:川井憲次

07《一頁台北》作曲家:徐文

08《被遺忘的時光》作曲家:鍾,黃韻玲       

09《乘著光影旅行》   

10《父後七日》   

 

未能進榜的則有:

《花木蘭》

《初戀紅豆冰》

《歲月神偷》

《愛你一萬年》

《安非他命》

《三槍拍案驚奇》

回顧2010:外語片音樂

回顧2010年的外語電影的音樂創作,不能不承認,好萊塢提供了寬厚的音樂創作空間,知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都在好萊塢的電影世界中得到了悠遊自得的養份與空間,因而能寫下極多精彩篇章。

 

「莫札特如果活在21世紀,他一定樂於創作電影音樂!」這是電影音樂研究學者Laurence E. MacDonald曾經在他的著作《The Invisible Art of Film Music》一書中主張的觀點,理由很簡單:第一,音樂家創作音樂需要金主支持,如今很少人出錢支持古典音樂創作,最肯出錢支持大篇章音樂創作的反而是電影片商;第二,電影音樂的表現空間很寬廣,從聽到看,跨界跨媒體的綜合性格,挑逗著機伶創作人願意探索嘗試。

 

2010年最忙碌,也最風光的作曲家首推法國作曲家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從十月到十二月,他一個包辦了世界電影音樂獎和歐洲電影音樂獎兩項大獎,明天的奧斯卡獎應該還他個公道才是了(當年的《班傑明奇幻旅程》輸給《貧民百萬富翁》讓多少人扼腕啊!)。

 

亞歷山大.戴斯培過去一年完成的代表作品至少有:《超級狐狸先生(Fantastic Mr. Fox)》、《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Ⅰ(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I)》和《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等,其中《超級狐狸先生》已先獲得世界電影音樂獎最佳年度電影原創音樂,這個結果我是充份認同的,《獵殺幽靈寫手》在歐洲電影獎摘下音樂獎項亦是毫無疑問的結果,至於後面兩部能不能獲得明年奧斯卡獎的肯定?還是得看好萊塢人的品味了。不過,明快的音樂節奏,華麗動人的音樂情感,都已是清楚鮮明的戴氏風格,在他的音樂指觸下,電影會更嫵媚多情,已成了他廣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了。

 

2010年的十大音樂榜單中,我選了戴斯培的《超級狐狸先生》和《獵殺幽靈寫手》兩部作品,同樣地,漢斯.季默(Hans Zimmer)也有《全面啟動(Inception)》和《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兩片入選,理由卻和戴斯培相反,戴斯培的音樂風格清楚明白,漢斯.季默卻很努力在開疆闢土,《全面啟動》能夠揉進法國名伶琵雅芙(Édith Piaf)在1960年唱紅的名曲「不,我不後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就夠讓人驚豔了,《福爾摩斯》揉合了電子音樂與愛爾蘭民族樂風的形式美感,更是動人。

 

至於世界電影音樂獎所肯定的2010年電影新秀(Discovery of the Year)五位入圍者中,我除了喜歡獲獎的《摰愛無盡(A Single Man)》作曲家Abel Korzeniowski之外,也極鍾愛《為愛起程(The Last Station)》的作曲家Sergey Yevtushenko,所以一定要列進榜中。

 

新秀耀眼,老將亦不遑多讓:久石讓替《惡人》打造的主題樂章,深得低限主義的宿命輪迴趣味,亦有動人的音樂旋律,至於壓軸的那一首由福原美穗演唱的「Your Story」更是我極鍾愛的年度電影歌曲了:至於lberto Iglesias替《破碎的擁抱(Los abrazos rotos)》量身打造的樂章,亦是恰如其份的精彩出擊。至於好萊塢的充足奶水提供了《魔境夢遊(Alice in Wonderland)》和《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伸展手腳的空間,亦讓觀眾在觀影之餘,得能享受更多的音樂樂趣,亦是不能不提的樂事了。

 

以下就是我個人鍾愛的2010年十大外語片原創音樂片單

01.《超級狐狸先生(The Fantastic Mr. Fox)》Alexandre Desplat

02《全面啟動(Inception)》Hans Zimmer

03《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Hans Zimmer

04《破碎的擁抱(Los abrazos rotos)》Alberto Iglesias

05《摰愛無盡(A Single Man)》Abel Korzeniowski

06《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writer)》Alexandre Despla

07《惡人》久石讓

08《魔境夢遊(Alice in Wonderland)》Danny Elfman

09《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John Powell

10《為愛啟程(The Last Station)》Sergei Yevtushenko 

回顧2010:精彩華語片

列入我最後決選名單的共有二十部作品,我必需承認自己並未看過婁燁的《春風沈醉的夜晚》,或許因此有了遺珠,但是最後是選出十部?十五部?或者二十部?坦白說,十部不好選,二十部同樣也得有割愛,多次猶豫,就是難以做出決定。(註:此刻大家看到文章的是修正版本,最初的寫作漏列了鄭文堂導演的《眼淚》,純屬個人作業疏忽,將該片列為2009年作品)

 

最後則是決定破格,不一定要十部,就算選十一部或十二部又何妨?思路一暢通,文章書寫就容易了。

 

一如金馬獎評審面臨的抉擇難題,《當愛來的時候》和《第四張畫》各有不同的寫實筆觸,確分軒輊,兩部電影中所有參與演出的演員都被導演誘發出精彩的表演潛力,差別在於《第四張畫》像是一條生命長河,隨著小男孩一張接一張的畫作,他的人生境遇有了更繁複多元的呈現;《當愛來的時候》則像生命輪迴的一個圓,花開花落,春去秋來,每個世代的傳奇與恩怨,依舊會幻化成不同的身影,重覆著自己或前人的腳步。

 

直線的遠端走向何方?其實沒有人能夠確定;圓的飽滿,則是生命悲喜情節的再度相逢,圓的相接觸碰,有了今昔對照,密度和質量都有了更厚實的力度了。


鄭文堂導演則是最能在作品中不露痕跡反思政治議題的導演,《眼淚》觸碰到了警察辦案的刑求議題,對於校園毒品氾濫的現像,亦精準傳播出讓人難以迴避閃躲的訊息,對於檳榔西施生存艱困的關懷,亦遠遠超出了《愛神幫幫忙》只有表像的肉身情欲,真正是立足台灣,關心土地的扛鼎之作。

 

才華洋溢的何蔚庭一直是我看好的優秀創作者,他的《台北星期天》從選材到表現手法,都讓人眼睛一亮,不但勇於探索台灣的外勞心聲,對於喜劇氛圍的精準拿捏,都是台灣導演少見的嘗試,敢做,又做得好,更是難得。

 

姜秀瓊和關本良合作的《乘著光影旅行》寫出了詩情人生的力度,從電影工作現場到成品的對照中,生命韻味與哲思躍然銀幕,格外動人;至於楊力州的《被遺忘的時光》則是生命悲喜劇的交錯點,至痛的人生失智無奈,在戲劇化的生命採樣中顯現而出,時而詼諧,時而悲涼,悲喜交集,五味雜陳,生命得著更寬闊的視野。

 

從個人化,孤芳自賞的藝術世界中走出來,在迎合大眾娛樂需求的目的之外,追求更上層樓的藝術表現,適用於解釋《艋舺》、《十月圍城》和《瘋狂的賽車》這些電影的創作心態,鈕承澤的《艋舺》和陳德森的《十月圍城》都有書寫某一時代的企圖,但是也在創作高度上,少了一個更宏觀的視野,以致於時代和人物的互動關係,略顯薄弱;寧浩的《瘋狂的賽車》則展現了才氣縱橫的調度氣派,性格上各有毛病的小人物,因為私欲,因為貪念,因為一口氣,因為一股怨,滾動出的人性故事,確有匪夷所思,卻有跌撞成理的力道。

 

至於馮小剛在《唐山大地震》則是展現了他調度場面,訴說故事的渾厚功力,僅管雕琢的刀痕清楚鮮明,為政治服務的目的昭然若現,整體而言,還是完成了一場動人的往事回憶錄。

 

三段式電影《茱麗葉》,目的在為台灣影壇厚植人才實力,侯季然、沈可尚和陳玉勳各自為愛情電影添上有趣的觀賞角度,算是2010年壓軸的熱情嘗試,而且成績不俗;至於香港導演岸西的《月滿軒尼詩》,形式上雖然不如去年的《親密》那樣旗幟鮮明地高舉藝術大旗,但是不愛廉價愛情遊戲的她,還是在《月滿軒尼詩》的相情格局中,讓追尋愛情,堅持愛情,卻也不得不放棄的愛情湯唯找到了走出《色戒》框架的悠遊空間,亦頗有可觀。

 

小兵立大功的《父後七日》確實是2010年台灣影壇的熱門話題之一,主要是選材和表演上相當突出,但是製作預算太低,場面細節揮灑不開,殊為可惜。《海洋天堂》亦是受限於格局,縱有美意巧思,也只能到為止。至於砸下不少銀子拍攝的《通天神探狄仁傑》和《劍雨》,確有商業運作的圖謀,但是劇本缺憾甚多,細節未能自圓其說,以致於未能匯聚更多討論能量;反而是成龍與王力宏合演的《大兵小將》走回了成龍最擅長的小人物喜丑戲路,算是2010年最讓人驚喜的動作片了。

 

我個人鍾愛的2010年十二部華語片

01    當愛來的時候

02    第四張畫

03    眼淚

04   台北星期天

05    乘著光影旅行

06    被遺忘的時光

07    艋舺

08    十月圍城

09    唐山大地震

10    瘋狂的賽車

11    茱麗葉

12    月滿軒尼詩

 

 

13    海洋天堂

14    父後七日

15    大兵小將

15   通天神探狄仁傑

16    劍雨

17   葉問二:一代宗師

18   精武風雲:陳真

19  得閒炒飯

20  第卅六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