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琴聲:為君拉一曲

(Mademoiselle Chambon/Ranska 2009) Jean elää tavallista, sopusointuista elämää. Eräänä päivänä hän tapaa poikansa opettajan, neiti Chambonin, joka poikkeaa hänen tuntemistaan naisista. Uskaltaako hän heittäytyä suhteeseen? HD. Kuvassa Véronique Chambon
(Sandrine Kiberlain) ja Jean (Vincent Lindon).
Yle Kuvapalvelu

史蒂芬.布西塞(Stéphane Brizé)執導的《夏日琴聲(Mademoiselle Chambon)》是一部需要用心聆賞的絕美佳作,因為埋伏在膠捲中的聲音和表演,都極特殊。

 

《夏日琴聲》描寫一段不可能發生,也不應該發生,卻還是悄悄就在心頭發芽滋長的愛情故事,男星文林.林登(Vincent Lindon)飾演的建築工人Jean愛上了兒子學校的代課女老師維若妮卡(桑琳.齊柏蘭/Sandrine Kiberlain飾演)。如果雙方都放任感性發展,肯定會成為一齣不倫悲劇,偏偏他們即使千願萬想,卻都強以極大的理性壓抑住內心的激情,點到為止的為愛情滋味,其實是濃濃的遺憾與惆悵,但是盈溢於胸的相思,也讓這份輾轉反側的愛情,有了絕美的身影。

 

電影的前十分鐘,符合了一般人對於法國電影的偏見: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但也只有看到最後,聽出了所有的聲音元素之後,才會恍然大悟,《夏日琴聲》安排了極細的聲音元素,不是什麼事都沒有發生,而是你沒有察覺到有事發生。

 

電影的開場先是黑畫面傳來的工具敲打聲,然後就見到Jean手持電鑽在鑿穿石質地板,石屑亂舞,灰塵四揚,然後才是Jean拿起鏟子處理石塊,隆隆作響的工具聲響,煙塵飛舞的工作環境,一件淌汗的破汗衫,註記著Jean的單調人生。

 

第二場戲則是Jean帶著妻子安瑪麗(由Aure Atika飾演)與兒子到郊外野餐,餐後,為人父母的他們就要協助兒子去完成一份什麼叫做「受詞補語」的法文文法作業,複雜的詞句結構和只有學者才會用的文法名詞不但難倒了學生,也讓「會講法文,不懂文法」的大人一頭霧水,只能胡猜亂想,瞎掰應付。這段七嘴八舌,沒有焦點的家庭對話,不但點出了家庭與學校的鮮明差距,也進一步強化了Jean的無聊人生印像。不過,Jean還是個孝子,得空就會去探親老父,還替他洗腳,人生歲月就這樣日復一日地悄悄流逝著。

mc26.jpg 

安瑪麗後來在工廠傷了背,不能接兒子上下學,只能由Jean代勞,因此才見到了清秀美麗的代課老師維若妮卡,幾回接送後,維若妮卡邀請Jean以家長身份擔任「親子教育」的客席講師,來課堂上向小朋友介紹他的職業,小朋友的熱情反應,讓單調的建築工有了溫度與顏色,維若妮卡衷心感謝之餘,提到自家的門窗似有問題,自告奮勇的Jean因此有了登堂入室的契機。

 

就在修繕門窗的過程,Jean發現了維若妮卡有把小提琴,於是請求她為他拉一首曲子,「我不在人前拉琴的。」維若妮卡猶豫著,Jean於是對她說:「妳就背對著我拉好了,這樣就不算是在人前拉琴了吧。」

 

這場戲堪稱是《夏日琴聲》最動人的定情戲,維若妮卡是逐空缺而居的代課教師,那裡有老師請假,就到那裡代課,行蹤飄乎不定,無法定居,亦無法駐足,才剛熟悉某個環境,很快就又要轉移陣地,導演史蒂芬.布西塞安排的這場背影拉琴戲,有兩個意義,首先,飾演維若妮卡的桑琳.齊柏蘭的後頸瘦長滑嫩,看起來就像是小提琴的琴頭與琴頸,猶疑再三後,桑琳終於開始拉起匈牙利作曲家維塞(Franz von Vecsey的「悲傷圓舞曲(Valse Triste」時,動人的音樂,頓然就讓人有了人間驚豔的內心震動。

 

「悲傷圓舞曲」究竟有多動人?連選本文的此處連結,或許可以聽見該曲的迷人風情,但是《夏日琴聲》的演奏版本,卻是先以小提琴的獨奏開場(那種感覺可以從連結的一份四十秒開始去感受),獨居的維若妮卡就透過這首曲子傳達出無可言喻的寂寞與悲傷,那份悲涼其實就算鎮日與塵灰為伍的Jean也聽懂了。

 

導演最微妙,也最纖細的魔法就在此時悄悄灑開了,他不用告訴我們Jean在聆曲後給予多大的掌聲,他的畫面順著未完的音符往前滑行而去時,就是Jean開車回家的路上,「悲傷圓舞曲」的琴聲依舊迴盪在車廂內,差別在於我們聽見的不再是小提琴的獨奏版本(獨奏是寫實的單人演出),而是加上鋼琴伴奏的版本(那意謂著Jean愛上了這首曲子,也愛上了維若妮卡,伴奏意謂著Jean的迴響與共鳴)。導演從頭到尾沒有讓觀眾看見Jean的正面與臉部,但是光拍側面背影,音樂與人物的交流悸動即已說明了一切隱藏在Jean的歎息。

 

此時,鏡頭悄悄再接回到維若妮卡的房間裡,音樂還在繼續,她在沈思,她亦在回味,此時,癡情的觀眾或許就會情不自禁地為她補上幾句旁白:「剛才,我為一位陌生男子拉了一首曲子,我為什麼會選擇「悲傷圓舞曲」呢?他聽懂了琴弦內的寂寞歎息嗎?不然,他的眼神裡何以會綻放那麼熾烈的感傷呢?」

Chambon22.JPG

多美麗的背頸啊!

Chambon23.JPG多惆悵的音樂相思啊!

Chambon24.JPG

但願君心知我心!

「悲傷圓舞曲」有奪魂的功能,「悲傷圓舞曲」讓Jean有了藉口可以登門去查問曲名,可以重聆CD,也終於得能在動人的鋼琴與小提琴的合奏樂聲中,兩人輕輕握了手,相擁,相吻,愛流過他們的身心,但是理性很快就介入了,嘠然而止的自制力,讓維若妮卡一句「鋼琴與小提琴的合奏是很美麗的」的說詞,有了讓人回味無窮的纏綿意境。

 

接下來的劇情其實是情愛世界的欲迎還拒,兩人都有包袱,亦有責任,所以只能由著愛火在心裡煎熬,不能有任何的突破,所有Jean的苦悶,導演帶我們去Jean愛去的空曠山谷,讓狂吼的風,象徵他只能對天狂嘯的無奈;維若妮亞的等待,則轉化成為電話答錄機裡情郎的深情呼喚,以及意外來到的母親問候。至於,兩人終於得再相見時的情緒波動,則是交給「悲傷圓舞曲」的主旋律不時跳出來引領觀眾,既醉人又碎心的音符,將音樂的魔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但是導演史蒂芬.布西塞的功力不只如此,另外還安排了維若妮卡在離開小鎮前夕,於Jean的父親生日宴會上演奏了艾爾加(Edward Elgar)的名曲《愛的禮讚(Salut d`Amour)》,Jean的原意是要讓年老的父親亦能聽見人間絕美的樂章,但是Jean更明白「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維若妮卡即將遠颺,愛情即將消逝,動人的音符撕開了他的愛情傷口,所有的思慕,再也掩藏不住了。mc22.jpg

 

至於結尾時所放的那首由Barbara演唱的「Quel joli temps (septembre)/九月 (多美好的時光)」,更是淒美勾魂的點題之歌了,人生所有的美麗與悲傷也許全如這首歌曲的歌詞內容一樣,「…離別時刻已來臨,我們卻依然相愛,如此美麗時分,我們卻互道珍重;如此美妙夜晚,是該盡情享受青春……」豐富的音樂內容,讓《夏日琴聲》有了全然不同的愛情註解,聽見了美麗,也就看見了深情。

社群網戰:成名的手段

傳記電影的特質之一就是建塑英雄傳奇,因為是傳奇,所以蘊含有戲劇元素,因為是真人實事,因而就會帶給不同觀眾不同的啟示。

 

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執導的《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以當紅網站「臉書(Facebook,)」的崛起事蹟做主軸,「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由Jesse Eisenberg飾演)憑什麼赤手空拳打造出六十九億美元的傲人財富?他的成名策略、機緣和手段就是全片的主要內容。

 

一般人在約會時,都很努力扮演孔雀角色,想要展示自己的羽毛,以求吸聚目光,但是馬克與女友Erica的談話內容卻極無趣,一方面大談美國著名的一些社團,多少名人都是因為躋身名流社團,相互提攜,因而創造不杇事功,一方面則是要求Erica不必回校去K書,因為他讀的波士頓大學要求不多,不必苦讀。

 

第一個話題表示他體悟人要成名,最要走終南捷徑,才能快又好,能夠獲得名流提攜,加入社團,就可以平步青雲,那是一個平凡學子認知的人生現實;第二個話題則是他自視不凡的知識位階,哈佛學生才要K書,波士頓大學不必,女友的知識水平和身份位階,是不是當場比矮了半截?誰還想要跟這麼不風趣的男生交往?但是正因為如此無趣,卻已讓人精準看見他的焦慮與傲慢。

sn718.JPG

 

馬克的唯一好友Eduardo Saverin(由Andrew Garfield飾演)同樣也期待著能夠獲得意謂階級和資源都高人一等的古老秘密社團「鳳凰會」;出身富貴人家的雙胞胎划船好手卡麥隆與泰勒.溫可沃斯兄弟Cameron and Tyler Winklevoss)也同樣自詡著身份不凡,但是要網羅才氣縱橫的馬克加盟時,卻只准他從單車進口出入,不也是明顯著有著出身不高,地位就不堪的勢利心情?

 

《社群網戰》此刻散發出最有趣的訊息就是:是的,你們有錢,你們呼朋引伴的社團很有地位,但是你們的腦袋如漿糊,我可以暫時委屈,但是我一定能超越你們。天底下還有比這更振奮人心的勵志訊息嗎?

 

相對於哈佛校園裡的菜鳥,在1999年共同推出Napster 音樂下載網站的西恩.帕克(Sean Parker,由Justin Timberlake飾演)對馬克而言就像黑暗汪洋中的一盞明燈,更像是專業世界的領航員。sn717.JPG

 

關鍵在於馬克等人的目光都還停留在校園之際時,西恩的目光已經把臉書的世界指標指向了美國各州、全球各洲,網路帝國的概念確實非常迷人,馬克願意讓出股份給西恩,當然就是他確實扮演了引航導師的角色(包括把the facebook 的冠詞the給拿掉,單獨留下facebook,理由是這樣更簡潔;包括在名片上直接印著:我就是CEO,XXX),不管是故意耍帥,或者是慧眼識英雄的惺惺相惜,都符合了年輕人創業的叛逆精神,或者是期待被看見,受重視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因為西恩是曾經有過成功前例的前輩,他講的內行話,就遠比Eduardo的邊打邊摸索,更有說服力,俗話說「曾經滄海難為水」,西恩見過滄海之大,他替「臉書」規畫的企業擴張與行銷策略,確實攸關臉書的成功與發展。sn17.jpg

 

西恩其實缺點很多,第一次約會就遲到了快半小時,愛嗑藥,也愛泡妞,但是初到名店餐廳,熟門熟路宛如大爺的氣派,確實也非幾個小小大學生得以想像,前輩大哥不但有專業見解,還能帶著大家一起吃喝玩樂,確實夠讓菜鳥動心也動容了。但是,西恩的角色註定牴觸了Eduardo的尊嚴、專業與地位,最後的那場辦公室決裂戲,因此也成為全片最高潮的人生無情。

 

是的,決裂的場合上,Eduardo慘遭羞辱,悲憤離席,馬克雖然不是導火線,但是他縱容西恩發飆,眼看著Eduardo離去,他沒有惻隱之心,亦沒有採取任何有效慰留行動,默默承受,看似珍惜著昔日友情,卻也是坐視著「新歡」去挫折「舊愛」,然後才又淡淡地連說了三句:「你做得太過份了。」開口,都由別人開口;錯,都是別人的錯,這是何等高明的帝王術?馬克的冷漠與絕情,儼然已從「一杯看劍氣」進化到「二杯生分離」,古往今來的成功帝王,誰不是如此絕情?成名或成功的滋味,也就成為《社群網戰》中最濃烈的人間背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