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入我最後決選名單的共有二十部作品,我必需承認自己並未看過婁燁的《春風沈醉的夜晚》,或許因此有了遺珠,但是最後是選出十部?十五部?或者二十部?坦白說,十部不好選,二十部同樣也得有割愛,多次猶豫,就是難以做出決定。(註:此刻大家看到文章的是修正版本,最初的寫作漏列了鄭文堂導演的《眼淚》,純屬個人作業疏忽,將該片列為2009年作品)
最後則是決定破格,不一定要十部,就算選十一部或十二部又何妨?思路一暢通,文章書寫就容易了。
一如金馬獎評審面臨的抉擇難題,《當愛來的時候》和《第四張畫》各有不同的寫實筆觸,確分軒輊,兩部電影中所有參與演出的演員都被導演誘發出精彩的表演潛力,差別在於《第四張畫》像是一條生命長河,隨著小男孩一張接一張的畫作,他的人生境遇有了更繁複多元的呈現;《當愛來的時候》則像生命輪迴的一個圓,花開花落,春去秋來,每個世代的傳奇與恩怨,依舊會幻化成不同的身影,重覆著自己或前人的腳步。
直線的遠端走向何方?其實沒有人能夠確定;圓的飽滿,則是生命悲喜情節的再度相逢,圓的相接觸碰,有了今昔對照,密度和質量都有了更厚實的力度了。
鄭文堂導演則是最能在作品中不露痕跡反思政治議題的導演,《眼淚》觸碰到了警察辦案的刑求議題,對於校園毒品氾濫的現像,亦精準傳播出讓人難以迴避閃躲的訊息,對於檳榔西施生存艱困的關懷,亦遠遠超出了《愛神幫幫忙》只有表像的肉身情欲,真正是立足台灣,關心土地的扛鼎之作。
才華洋溢的何蔚庭一直是我看好的優秀創作者,他的《台北星期天》從選材到表現手法,都讓人眼睛一亮,不但勇於探索台灣的外勞心聲,對於喜劇氛圍的精準拿捏,都是台灣導演少見的嘗試,敢做,又做得好,更是難得。
姜秀瓊和關本良合作的《乘著光影旅行》寫出了詩情人生的力度,從電影工作現場到成品的對照中,生命韻味與哲思躍然銀幕,格外動人;至於楊力州的《被遺忘的時光》則是生命悲喜劇的交錯點,至痛的人生失智無奈,在戲劇化的生命採樣中顯現而出,時而詼諧,時而悲涼,悲喜交集,五味雜陳,生命得著更寬闊的視野。
從個人化,孤芳自賞的藝術世界中走出來,在迎合大眾娛樂需求的目的之外,追求更上層樓的藝術表現,適用於解釋《艋舺》、《十月圍城》和《瘋狂的賽車》這些電影的創作心態,鈕承澤的《艋舺》和陳德森的《十月圍城》都有書寫某一時代的企圖,但是也在創作高度上,少了一個更宏觀的視野,以致於時代和人物的互動關係,略顯薄弱;寧浩的《瘋狂的賽車》則展現了才氣縱橫的調度氣派,性格上各有毛病的小人物,因為私欲,因為貪念,因為一口氣,因為一股怨,滾動出的人性故事,確有匪夷所思,卻有跌撞成理的力道。
至於馮小剛在《唐山大地震》則是展現了他調度場面,訴說故事的渾厚功力,僅管雕琢的刀痕清楚鮮明,為政治服務的目的昭然若現,整體而言,還是完成了一場動人的往事回憶錄。
三段式電影《茱麗葉》,目的在為台灣影壇厚植人才實力,侯季然、沈可尚和陳玉勳各自為愛情電影添上有趣的觀賞角度,算是2010年壓軸的熱情嘗試,而且成績不俗;至於香港導演岸西的《月滿軒尼詩》,形式上雖然不如去年的《親密》那樣旗幟鮮明地高舉藝術大旗,但是不愛廉價愛情遊戲的她,還是在《月滿軒尼詩》的相情格局中,讓追尋愛情,堅持愛情,卻也不得不放棄的愛情湯唯找到了走出《色戒》框架的悠遊空間,亦頗有可觀。
小兵立大功的《父後七日》確實是2010年台灣影壇的熱門話題之一,主要是選材和表演上相當突出,但是製作預算太低,場面細節揮灑不開,殊為可惜。《海洋天堂》亦是受限於格局,縱有美意巧思,也只能到為止。至於砸下不少銀子拍攝的《通天神探狄仁傑》和《劍雨》,確有商業運作的圖謀,但是劇本缺憾甚多,細節未能自圓其說,以致於未能匯聚更多討論能量;反而是成龍與王力宏合演的《大兵小將》走回了成龍最擅長的小人物喜丑戲路,算是2010年最讓人驚喜的動作片了。
我個人鍾愛的2010年十二部華語片
01 當愛來的時候
02 第四張畫
03 眼淚
04 台北星期天
05 乘著光影旅行
06 被遺忘的時光
07 艋舺
08 十月圍城
09 唐山大地震
10 瘋狂的賽車
11 茱麗葉
12 月滿軒尼詩
13 海洋天堂
14 父後七日
15 大兵小將
15 通天神探狄仁傑
16 劍雨
17 葉問二:一代宗師
18 精武風雲:陳真
19 得閒炒飯
20 第卅六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