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0:精彩外語片

我的2010年十大外語片片單中,包括五部好萊塢電影,四部歐洲片,一部日本片,依排名順序為:

01《夏日琴聲(Mademoiselle Chambon)》 

02《愛情對白(Copie conforme)》  

03《告白》

04《全面啟動(Inception)》

05《關鍵指令(Green Zone)》

06《卡蜜諾(Camino)》

07《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08《摯愛無盡(A Single Man

09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10刺蝟優雅(Le hérisson)》

 

雖然我已經很努力在趕上坊間電影的映演速度,還是有很多的電影來不及追補,其中包括了很多人都熱情向我推介的《我如何度過這個夏天》、柏林影展金熊獎得主塞米.卡普蘭奧盧(Semih Kaplanoglu)的土耳其三部曲《蜜(Honey)》、《乳(Milk)》和《卵(Egg)》,日本片《親愛的醫生》、西班牙電影《風暴佳人(Agroa)》、印度電影《三個傻瓜(3 Idiots)》,還有《野草(Wild Grass)》,以及《如果我想吹口哨(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太多了,所以我的有限片單,當然只能反應我私人的偏見及淺見。

 

另外,我雖然在部落格文章中提到了南美洲電影的勃興,推崇了《謎樣的雙眼(El secreto de sus ojos)》、《女僕(La Nana)》和臉紅的夏日(El Último Verano de la Boyita)》等片,最後還是都未能擠進我的年度榜單中,難免有憾;至於我同樣深受感動的《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與《我愛故我在(I Am Love)》則因台灣還沒有上映,只能算作2011的候選作品了。

 

刺蝟優雅(Le hérisson)》帶給我的滿足在於一個「大隱隱於市」的文化概念,鍾情於某一異國文化,又能深浸其中,得到相對的尊重,人生何等快意?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看似孩童的歷險傳奇,卻是濃縮了美國人面對異世界文明的深層恐懼,但是認識敵人,了解敵人,不要一味仇恨的簡明理路,無疑也是「後911」世代,美國帝國主義最深層的文化反省了。

 

《摯愛無盡(A Single Man》和《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則是今年最重要的兩部同志題材電影了,《性福拉警報》的兩位女主角都極精彩,只可惜蕾絲邊人生的情節設定,與捐精男人的攪亂一池春水,目的論太強了些,只留下逗人一笑的喜感設計,殊為可惜;《摯愛無盡》中同樣有茱莉安.摩爾的精彩表演,但是她對同志的了解、關懷與同情,顯然更上層樓,人間情深的力道更耐人咀嚼回味,所以我選了《摰愛無盡》。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對我而言,很像一部勵志片,看到英雄出少年的傳奇,看到現實人生的功利計算,電影院能替很多學子上一堂課本上教不來的現實課程,本片是最佳實証。

2010bestfilm02.JPG

「癡」是我個偏好的人生特質之一,西班牙電影《卡蜜諾(Camino)》就深得癡情本色,最重要的是人生充滿了誤讀與錯覺,卡蜜諾究竟是信仰堅貞的當代聖女,還是只是一位癡戀同班同學的平凡少女,肉身的苦痛與精神的昇華,在「睡美人」的樂聲中與白茫茫的想像世界中得圓,毋寧亦是絕美的生命經驗了。

 

《關鍵指令(Green Zone)》可以說是典型的好萊塢電影,光是在伊拉克前線搜尋毀滅性武器的前線氣氛,就提供了極其動人的娛樂刺激,但是電影揭露出的一切全是政客謊言的事實真相時,不禁又讓人對創作者挑戰政府的的豪情與勇氣,想要熱情鼓掌了。

 

至於《全面啟動(Inception)》則是全力打造敘事新美學,從夢中有夢,到可以造夢奪夢,情節的匪夷所思一如天地空間都可以折疊翻滾的結構,都讓人大開眼界,好萊塢電影號稱夢工廠,沒有一部電影比《全面啟動》更符合這個做夢生產線的定義了。

 

日本片《告白》如果是在2010年的十二月在台灣上映,一定會掀起更多的討論熱潮,中等學校此起彼落的校園霸凌事件不但讓校長丟了官,教育部長滿頭包,隱藏其後的人心價值與生命理念都有讓人反覆思量的意義,《告白》不但是校園霸凌事件的縮影,師生關係亦在人命如草芥的輕賤報復中,讓人打從背脊泛起寒涼之痛。

 

《愛情對白(Copie conforme)》則是今年最耐人咀嚼的哲學電影了。既有正版與複製品的哲學論辯,卻一點都不嚴肅沈重,更不會枯燥乏味,所有的假設,所有的詮釋,都有著相互驗証呼應的張力,尤其轉進到表演與真實的對話空間時,界線不見了,虛實難分了,硬是比《全面啟動》的夢境傳奇更上層樓了。

 

《愛情對白》與《全面啟動》都有著繁複的形式結構,但是我個人最鍾愛的《夏日琴聲》卻是一部極其純真與純情的小品,萍水相逢,進而相知、相戀又相惜,想要的,不敢要的,得到的,失去的,所有的人生惆悵與心頭澎湃,都在男女主角的背影與心聲中往復流轉。看似簡單、平凡,卻深濃得無以復加,就是《夏日琴聲》讓我深深陶醉,不願醒覺的主要魅力所在了。

 

今年的年度回顧,我特地邀請了常來「藍色電影夢」瀏覽的朋友,順便也來圈選出大家心目中的年度電影前三名,有些朋友重複投票了,有些朋友則是附帶加註了個人意見,每一位朋友的留言,我都很重視,也把有效留言的四十六位朋友的選擇結果,做了小小的統計,也算是我的回饋。

 

至於名單順序和一樣的朋友,則是請寫信給我,讓我能把贈書寄出。我由衷感謝大家的閱覽和留言,在此祝福大家:2011年新年快樂!

 

rabbit.JPG上網留言的網友投票統計結果如下:

vote2.JPG 

 

 

 

 

回顧2010:華語片音樂

我雖然比較偏好原創音樂(這也是我的排名順序把選用現成音樂的作品,排得稍微殿後的原因),但也從不諱言,懂得運用現成音樂或歌曲,亦能傳達出強而有力的戲劇感情,例如《父後七日》能夠小兵立大功,除了台灣喪葬文化的誇張趣味之外,音樂扮演的煽情功能,居功厥偉,其中Harry Belafonte演唱的「Hava Nageela」一曲頗有點題趣味,至於用「To Sir With Love」和「Galaxia – ANA D」來妝點牽繫父女感情,處理得亦頗為細緻,雖然都不是原創音樂,但是用得恰到好處,當然值得一書(伍迪.艾倫的音樂選材亦都偏好現成音樂的再利用)。

 

同樣地,《乘著光影旅行》用是光了烏仁娜演唱的《在路上》一曲,光是馬頭琴與喉音的交響共鳴,就已經把攝影師李屏賓往返世界角落和電影創作人生的各種旅行滋味表現得淋漓盡致了;再搭配林生祥的「瓦窯坑」與羅思容的「孤毛頭」中的口琴樂音,生命的飄泊與滄桑韻味,也格外讓人動容了(類似這種活用現成音樂的作品其實還包括了《初戀紅豆冰》中使用的「午夜香吻」和「純文藝時代」;《愛你一萬年》的重唱「愛你一萬年」、《三槍拍案驚奇》的華格納歌劇「女武神的飛行」,只是很可惜未能擠進前十名)。

 

台灣作曲家今年的表現相當突出,新生代作曲家徐文雖然被金馬獎給忽略了,但是他替《第四張畫》和《一頁台北》打造的音樂卻極有韻味,值得一聽再聽;理應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音樂的《當愛來的時候》則是最大的遺珠了,《當愛來的時候》在聲音上的傑出成就,我已寫過專文剖析,不另多述,作曲家吳睿然交出的成績單,層次繁複多元,既動聽又有深度與徐文的《第四張畫》和陳珊妮的《艋舺》堪稱今年三雄。

 

陳珊妮在《艋舺》中的音樂鋪排,參考了不少Nino Rota創作《教父》音樂的布局與形式,史詩與浪漫,舞曲與主題的搭配都捉準了少年的浪漫情懷,觀影時頗有煽情功效,單獨聆賞時亦耐人咀嚼。

 

一曲動人,則是我對《台北星期天》、《第36個故事》和《被遺忘的時光》的綜合印像,雷光夏作曲填詞『第36個故事」中的一句「給我,想要的生活」,『她的改變』中的一句 她微笑關了窗,城市燈熄滅…」,都帶來無窮盡的想像之美;《被遺忘的時光》中的主題曲「素描」,信手拈來皆是佳句:「一部一部 動人電影 一首一首 流行歌曲 一句一句 甜言蜜語 一段一段 刻骨銘心 都會過去 慢慢忘記」多準確呼應著失智老人的電影主題?!至於《台北星期天》中的幾首歌曲則有著精彩的混血性格,外勞與台北生活的混合情貌就在電影歌曲的引領下,完成最精彩的對位效應。

 

進榜的《葉問2》和《一頁台北》則是以配樂效果見長,川井憲次的作品風格適合動作電影,《葉問2》的節奏與曲風,很能帶動電影人物的爭鬥張力,徐文的《一頁台北》則是另外以兼具了東洋與西洋曲風的混合體,替台北的旖旎嫵媚多添了誘惑餘韻。至於也花了不少力氣去製作音樂的《花木蘭》、《歲月神偷》和《安非他命》,我只能說確實也曾完成了一些動人的旋律,可惜電影平平,音樂能加的分數不多,殊為可惜了。

 

以下就是我個人鍾愛的2010十大華語電影音樂:

 

01《當愛來的時候》作曲家:吳睿然

02《第四張畫》作曲家:徐文

03《艋舺》 作曲家:陳珊妮

04《台北星期天》作曲家:蔡曜任

05《第第36個故事》作曲家:雷光夏、侯志堅     

06《葉問2》作曲家:川井憲次

07《一頁台北》作曲家:徐文

08《被遺忘的時光》作曲家:鍾,黃韻玲       

09《乘著光影旅行》   

10《父後七日》   

 

未能進榜的則有:

《花木蘭》

《初戀紅豆冰》

《歲月神偷》

《愛你一萬年》

《安非他命》

《三槍拍案驚奇》

回顧2010:外語片音樂

回顧2010年的外語電影的音樂創作,不能不承認,好萊塢提供了寬厚的音樂創作空間,知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都在好萊塢的電影世界中得到了悠遊自得的養份與空間,因而能寫下極多精彩篇章。

 

「莫札特如果活在21世紀,他一定樂於創作電影音樂!」這是電影音樂研究學者Laurence E. MacDonald曾經在他的著作《The Invisible Art of Film Music》一書中主張的觀點,理由很簡單:第一,音樂家創作音樂需要金主支持,如今很少人出錢支持古典音樂創作,最肯出錢支持大篇章音樂創作的反而是電影片商;第二,電影音樂的表現空間很寬廣,從聽到看,跨界跨媒體的綜合性格,挑逗著機伶創作人願意探索嘗試。

 

2010年最忙碌,也最風光的作曲家首推法國作曲家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從十月到十二月,他一個包辦了世界電影音樂獎和歐洲電影音樂獎兩項大獎,明天的奧斯卡獎應該還他個公道才是了(當年的《班傑明奇幻旅程》輸給《貧民百萬富翁》讓多少人扼腕啊!)。

 

亞歷山大.戴斯培過去一年完成的代表作品至少有:《超級狐狸先生(Fantastic Mr. Fox)》、《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Ⅰ(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I)》和《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等,其中《超級狐狸先生》已先獲得世界電影音樂獎最佳年度電影原創音樂,這個結果我是充份認同的,《獵殺幽靈寫手》在歐洲電影獎摘下音樂獎項亦是毫無疑問的結果,至於後面兩部能不能獲得明年奧斯卡獎的肯定?還是得看好萊塢人的品味了。不過,明快的音樂節奏,華麗動人的音樂情感,都已是清楚鮮明的戴氏風格,在他的音樂指觸下,電影會更嫵媚多情,已成了他廣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了。

 

2010年的十大音樂榜單中,我選了戴斯培的《超級狐狸先生》和《獵殺幽靈寫手》兩部作品,同樣地,漢斯.季默(Hans Zimmer)也有《全面啟動(Inception)》和《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兩片入選,理由卻和戴斯培相反,戴斯培的音樂風格清楚明白,漢斯.季默卻很努力在開疆闢土,《全面啟動》能夠揉進法國名伶琵雅芙(Édith Piaf)在1960年唱紅的名曲「不,我不後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就夠讓人驚豔了,《福爾摩斯》揉合了電子音樂與愛爾蘭民族樂風的形式美感,更是動人。

 

至於世界電影音樂獎所肯定的2010年電影新秀(Discovery of the Year)五位入圍者中,我除了喜歡獲獎的《摰愛無盡(A Single Man)》作曲家Abel Korzeniowski之外,也極鍾愛《為愛起程(The Last Station)》的作曲家Sergey Yevtushenko,所以一定要列進榜中。

 

新秀耀眼,老將亦不遑多讓:久石讓替《惡人》打造的主題樂章,深得低限主義的宿命輪迴趣味,亦有動人的音樂旋律,至於壓軸的那一首由福原美穗演唱的「Your Story」更是我極鍾愛的年度電影歌曲了:至於lberto Iglesias替《破碎的擁抱(Los abrazos rotos)》量身打造的樂章,亦是恰如其份的精彩出擊。至於好萊塢的充足奶水提供了《魔境夢遊(Alice in Wonderland)》和《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伸展手腳的空間,亦讓觀眾在觀影之餘,得能享受更多的音樂樂趣,亦是不能不提的樂事了。

 

以下就是我個人鍾愛的2010年十大外語片原創音樂片單

01.《超級狐狸先生(The Fantastic Mr. Fox)》Alexandre Desplat

02《全面啟動(Inception)》Hans Zimmer

03《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Hans Zimmer

04《破碎的擁抱(Los abrazos rotos)》Alberto Iglesias

05《摰愛無盡(A Single Man)》Abel Korzeniowski

06《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writer)》Alexandre Despla

07《惡人》久石讓

08《魔境夢遊(Alice in Wonderland)》Danny Elfman

09《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John Powell

10《為愛啟程(The Last Station)》Sergei Yevtushenko 

回顧2010:精彩華語片

列入我最後決選名單的共有二十部作品,我必需承認自己並未看過婁燁的《春風沈醉的夜晚》,或許因此有了遺珠,但是最後是選出十部?十五部?或者二十部?坦白說,十部不好選,二十部同樣也得有割愛,多次猶豫,就是難以做出決定。(註:此刻大家看到文章的是修正版本,最初的寫作漏列了鄭文堂導演的《眼淚》,純屬個人作業疏忽,將該片列為2009年作品)

 

最後則是決定破格,不一定要十部,就算選十一部或十二部又何妨?思路一暢通,文章書寫就容易了。

 

一如金馬獎評審面臨的抉擇難題,《當愛來的時候》和《第四張畫》各有不同的寫實筆觸,確分軒輊,兩部電影中所有參與演出的演員都被導演誘發出精彩的表演潛力,差別在於《第四張畫》像是一條生命長河,隨著小男孩一張接一張的畫作,他的人生境遇有了更繁複多元的呈現;《當愛來的時候》則像生命輪迴的一個圓,花開花落,春去秋來,每個世代的傳奇與恩怨,依舊會幻化成不同的身影,重覆著自己或前人的腳步。

 

直線的遠端走向何方?其實沒有人能夠確定;圓的飽滿,則是生命悲喜情節的再度相逢,圓的相接觸碰,有了今昔對照,密度和質量都有了更厚實的力度了。


鄭文堂導演則是最能在作品中不露痕跡反思政治議題的導演,《眼淚》觸碰到了警察辦案的刑求議題,對於校園毒品氾濫的現像,亦精準傳播出讓人難以迴避閃躲的訊息,對於檳榔西施生存艱困的關懷,亦遠遠超出了《愛神幫幫忙》只有表像的肉身情欲,真正是立足台灣,關心土地的扛鼎之作。

 

才華洋溢的何蔚庭一直是我看好的優秀創作者,他的《台北星期天》從選材到表現手法,都讓人眼睛一亮,不但勇於探索台灣的外勞心聲,對於喜劇氛圍的精準拿捏,都是台灣導演少見的嘗試,敢做,又做得好,更是難得。

 

姜秀瓊和關本良合作的《乘著光影旅行》寫出了詩情人生的力度,從電影工作現場到成品的對照中,生命韻味與哲思躍然銀幕,格外動人;至於楊力州的《被遺忘的時光》則是生命悲喜劇的交錯點,至痛的人生失智無奈,在戲劇化的生命採樣中顯現而出,時而詼諧,時而悲涼,悲喜交集,五味雜陳,生命得著更寬闊的視野。

 

從個人化,孤芳自賞的藝術世界中走出來,在迎合大眾娛樂需求的目的之外,追求更上層樓的藝術表現,適用於解釋《艋舺》、《十月圍城》和《瘋狂的賽車》這些電影的創作心態,鈕承澤的《艋舺》和陳德森的《十月圍城》都有書寫某一時代的企圖,但是也在創作高度上,少了一個更宏觀的視野,以致於時代和人物的互動關係,略顯薄弱;寧浩的《瘋狂的賽車》則展現了才氣縱橫的調度氣派,性格上各有毛病的小人物,因為私欲,因為貪念,因為一口氣,因為一股怨,滾動出的人性故事,確有匪夷所思,卻有跌撞成理的力道。

 

至於馮小剛在《唐山大地震》則是展現了他調度場面,訴說故事的渾厚功力,僅管雕琢的刀痕清楚鮮明,為政治服務的目的昭然若現,整體而言,還是完成了一場動人的往事回憶錄。

 

三段式電影《茱麗葉》,目的在為台灣影壇厚植人才實力,侯季然、沈可尚和陳玉勳各自為愛情電影添上有趣的觀賞角度,算是2010年壓軸的熱情嘗試,而且成績不俗;至於香港導演岸西的《月滿軒尼詩》,形式上雖然不如去年的《親密》那樣旗幟鮮明地高舉藝術大旗,但是不愛廉價愛情遊戲的她,還是在《月滿軒尼詩》的相情格局中,讓追尋愛情,堅持愛情,卻也不得不放棄的愛情湯唯找到了走出《色戒》框架的悠遊空間,亦頗有可觀。

 

小兵立大功的《父後七日》確實是2010年台灣影壇的熱門話題之一,主要是選材和表演上相當突出,但是製作預算太低,場面細節揮灑不開,殊為可惜。《海洋天堂》亦是受限於格局,縱有美意巧思,也只能到為止。至於砸下不少銀子拍攝的《通天神探狄仁傑》和《劍雨》,確有商業運作的圖謀,但是劇本缺憾甚多,細節未能自圓其說,以致於未能匯聚更多討論能量;反而是成龍與王力宏合演的《大兵小將》走回了成龍最擅長的小人物喜丑戲路,算是2010年最讓人驚喜的動作片了。

 

我個人鍾愛的2010年十二部華語片

01    當愛來的時候

02    第四張畫

03    眼淚

04   台北星期天

05    乘著光影旅行

06    被遺忘的時光

07    艋舺

08    十月圍城

09    唐山大地震

10    瘋狂的賽車

11    茱麗葉

12    月滿軒尼詩

 

 

13    海洋天堂

14    父後七日

15    大兵小將

15   通天神探狄仁傑

16    劍雨

17   葉問二:一代宗師

18   精武風雲:陳真

19  得閒炒飯

20  第卅六個故事

軌道:好夢醒覺還鄉難

創作之初,都有美麗的動機,但是最後則要回歸成品來檢視。

 

日本導演川口浩史改編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軌道礦車(トロッコ)」的《軌道》,格局極似侯孝賢的《冬冬的假期》,卻因為強要把原作中大正天皇時期的伊豆,改了成了當代的台灣,多了日本人的回顧期待,撿拾了部份台灣人失落的身份認同,卻未能凝聚更大的共鳴。

 

川口浩史坦承最初只是想把以大正時代為背景的一篇短篇小說翻拍成電影,卻因為來到台灣勘景,走在宜蘭太平山的森林山野時,遇到會說日語的當地長者,談起了日本和台灣有愛有恨的在歷史情結,創作方向於是大彎轉,把現代的台灣當成主要時空。

 

有的創作調整是因為物換星移(日本沒有了採集檜木的山林小軌),不得不妥協;有的創作則是得著了另外的感動,而有了(擴充或轉向的)大挪移,川口浩史的《軌道》顯然具備了以上這兩種思維。

truck908.jpg 

電影的主角是兩位日本童星,原田賢人飾演八歲的哥哥矢野敦(Atsushi),大前喬一飾演六歲的弟弟凱(Toki),兩人在東京長大,父親是台灣人,父親過世後,在媽媽夕美子(由尾野真千子飾演)帶領下,捧著父親的骨灰罐,首度來到父親的台灣故鄉,在宜蘭的山林深處,與爺爺洪流,奶奶梅芳,叔叔張震、林間哥哥張睿家共度了一個夏天,認識了台灣,也找到了重新出發的動能。

 

《軌道》有三層主題交錯進行,首先是因為小家庭崩毀了(父親亡故),所以回到父親的根源,在大家族的熔爐中找尋重生能源;其次則是在尋根之旅的檢視下,發現了愛恨交織的台日歷史情結;最後則是在兩股歷史洪流的碰撞下,帶領兩個少年由小孩得著了邁向成人的動能。只可惜,川口浩史用了一隻折翼之鳥做象徵,固然清楚易懂,卻也略嫌著相了。

truck4905.jpg 

因為劇情牽動著台日歷史和文化,語言無可避免成為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做為台灣人的媳婦,夕美子必需會一點台灣國語(算是與台灣男人談戀愛的必備語言條件吧);洪流飾演的爺爺,則在日治時期,曾取了日本姓,也為日本人到南洋從軍作戰,日語曾是他的「國語」,有了這層歷史背景,有了這層語言能耐,這三位異國祖孫才不致隔閡,才在親情天性之外,有了彼此得能溝通交流的交集。問題在於夕美子的國語只是半調子,導演川口浩史很難交代她如何聽得懂洪流、梅芳和張震這派夫系親人,夾雜國語與台語的口齒表達?問題在於就算洪流和梅芳真的會說一丁點的日語,卻沒有曾經視為「國語」的熟悉度,能把台詞背完,已屬不易(努力說台灣國語的尾野真千子也面臨著同樣的演技關卡),更別說抑揚頓挫的語言感情了。

 

至於真的要稱呼「夕美子」,會直接以日語稱呼其名?還是用國語叫喚呢?一旦洪流和梅芳一直是以AtsushiToki叫喚著矢野敦和凱之際,卻改用漢語稱呼起「夕美子」時,無疑又成了百思難解的語言迷障了。truck4921.jpg

 

生硬與尷尬,因此成了《鐵道》最僵硬的語言節奏,山林長者人人都能說上幾句日語,或許吻合著川口浩史的「台灣鄉愁」,卻也給人為合主題強說日語的做作感覺,更別提張睿家何以也能說上一句流利日語了(都市裡或許有不少哈日族,看著日劇,聽著日歌,就能琅琅說上日語,山上的青年也能以日語對話交流,多少浪漫到有點匪夷所思了)。

 

會說日語的或然率有多高?坦白說,不是重點,語言的生硬,拖累了表演,減弱了戲劇的可信度,才是癥結關鍵。

 

失憶與拼圖,則是《軌道》的另一個文化特色。父親過世前,交給長子矢野敦一張照片,那是一個孩子在林間鐵道上推著軌道礦車的青春留影,爺爺洪流一看到照片就說那個孩子是他,但是他怎麼也想不起來是在那裡拍的照片,四處問友伴,同樣得不著答案,青春記憶缺了一角,讓他既失意又懊惱。隨後收到的日本政府拒絕賠償公文,又讓從小受著日本教育,一心一意要當日本人的台灣人,有著身份和心力同遭拋棄的失落感,美好的記憶,只剩一張想不起出處的黑白照片;苦痛的折磨,卻是一直徘徊在他胸口的煎熬。

 

洪流的長子後來娶了日本女人夕美子,有了日本國籍,又有了日本子孫,算是圓了洪流的歸化日本心願嗎?導演川口浩史或許真的有這樣的心思認定,否則就不會反覆傳揚著「鐵軌會一直連到日本」的國族神話,但是夕美子好不容易才決定來台灣定居落腳,洪流卻不用多做解說,就能輕易改變夕美子的心志,中間失落了極多的必要邏輯,以致於電影欠缺了去留抉擇與文化認同的戲劇高潮。truck4904.jpg

 

矢野敦和凱這對兄弟終於坐著木板礦車上山,則是《軌道》最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接軌的對照,父長的伐林傳說,在林木橫遭砍伐的實況對照下,確實在靜默中有股肅殺的動力;兩人徒步下山,弟弟一路啼哭,兄長失野敦要呵護,還要斥責、激勵和安慰的過程,更是最動人的兄弟情了,還好,《軌道》有了這段跨越國族歷史,回頭訴諸人性的橋段,才得著耐人咀嚼回味的餘韻。

01月01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我在2011年一開始,打算獻給聽眾朋友的禮物是介紹一些精彩的電影書,那是我最近的讀書心情,也是另一類的電影人生筆記,率先登場的是:《樂在工作》─鈴木敏夫:進入宮崎駿.高畑勳的動畫世界

介紹一位雜誌編輯如何成為動畫電影的製作人?

 

suzuki.jpg鈴木敏夫,這位曾參與製作《魔法公主》、《神隱少女》等知名動畫的製作人,是如何踏入動畫這一行?他因為負責『Animage』動畫雜誌創刊的編輯工作而得以認識手塚治虫、宮崎駿、高畑勳等動、漫畫家,並進而參與動畫電影製作,並成為宮崎駿最親密的工作夥伴、吉卜力工作室製作人。

 

關鍵在於鈴木敏夫認真對待他的作者,對待他所遇見的創作才子,

因為他要求自己:

既然相交,便渴望具備同樣的文化素養

 

使用音樂:《久石讓作品集》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被遺忘的時光》

 

楊力州導演拍攝的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是2010年引起最多討論的一部紀錄片,因為電影觸痛了人生的痛,因為電影介紹了失智症(即阿茲海默氏症),失智症影響的不只是失智症影響語言能力和理解力,也可能帶來人格或行為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失智症患者往往就在我們身旁,看著他們的記憶與認知逐漸灰白,你就是會痛,就是會不忍。longgoodbye.JPG

 

電影中的故事都是人生的血淚,但是我寧願用黃韻玲作曲填詞(還有一位作曲家是鍾興民)的《素描》來做為電影的註解,請大家參考以下的歌詞吧。

 

一座一座 綿延的山 一朵一朵 漫步的雲
一雙一雙 深邃眼睛 一分一秒 流逝的生命
一部一部 動人電影 一首一首 流行歌曲
一句一句 甜言蜜語 一段一段 刻骨銘心
都會過去 慢慢忘記

一滴一滴 流進車裡 一步一步 穿梭光陰
一遍一遍 重覆悲喜 一幕一幕 不捨的別離
一張一張 泛黃記憶 一個一個 中途離席
一片一片 落葉飄零 一閃一閃 不再亮晶晶
都會過去 慢慢忘記

鋼琴唱著 蕭邦的別離
那個夜裡 決定和你一起
電台播送 最愛的旋律
聽見你說 永遠不要放棄
過了很久 會不會想起
勇敢的你 陪我走過風雨

la la la……
多年以後 一樣的天空
再畫不出 想念的彩虹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音樂:《68屆金球獎歌曲入圍作品選介》

 

1214宣布了入圍名單, 01月16頒獎,今天介紹最佳電影歌曲。

入圍名單包含了下列五首歌曲:

 

“Bound to You” by Christina Aguilera –《舞孃俱樂部(Burlesque)》
“Coming Home” by Gwyneth Paltrow –
《鄉謠情緣(Country Strong)》
“I See the Light” by Mandy Moore and Zachary Levi –
《魔髮奇緣(Tangled)》
“There’s a Place for Us” by Carrie Underwood –
納尼亞傳奇: 黎明行者號(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You Haven’t Seen the Last of Me” by Cher –
《舞孃俱樂部(Burlesque)》

 

gglobesongs.JPG 今天先介紹《舞孃俱樂部》的“Bound to You” 和”You Haven’t Seen the Last of Me”以及《鄉謠情緣(Country Strong)》中的“Coming Home”三首歌曲,主要原因就是有兩首是由奧斯卡影后雪兒和葛妮絲 .派特蘿親自演唱的版本。 

 

另外,則是要開始介紹我的2010年大十外語電影的介紹,第一單元登場的是第十名和第九名作品。

 

 

HTD007.jpg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年度電影:2010年度回顧《我的最佳外語片片單》

 

十部作品中,好萊塢電影佔了五部,四部歐洲片,一部日本片,大致也反應了電影市場的創作比例。只是以下的片單不代表排名,只是寫作時的筆順。我會另有專文介紹這十部作品。2010best10.JPG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全面啟動(Inception)》

摯愛無盡(A Single Man)

關鍵指令(Green Zone)》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夏日琴聲(Mademoiselle Chambon)》 

刺蝟優雅(Le hérisson)》

卡蜜諾(Camino)》

《愛情對白(Copie conforme)》  

《告白》

 

使用音樂:《摰愛無盡》原聲帶

《全面啟動》原聲帶

馴龍高手》原聲帶

The Social Network》原聲帶

回首2010:偏愛作品選單

2010年的電影市場非常熱鬧,各類型電影都有秀異作品問世,很能滿足愛影之人,所有的年度十大影片,坦白說都反映著個人偏見(或偏愛),能夠細數自己最愛的作品,詳列鍾愛的原因,其實有如再與一位老朋友相逢,再度分享起曾經有過的喜愛與感動。

 

我主持的台北愛樂電台《電影最前線》節目,今晚播出的內容中,邀請了所有聽眾朋友一起上網填寫個人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影片,只要寫出前三名,最後結果如果和我的排名順序一致,我就會致贈大家我今年自力撰寫,或者參與合著的書一本,包括了:《王童七日談》、《影領風潮:高雄城市光影紀實》和《愛、理想與淚光》。

TONY2010.JPG 

要選出年度最愛作品,往往有大海撈針,不知如何著力之撼,縮小範圍,提供個參考片單,比較合理,我曾在1216的網誌上提供了多個電影團體所選的片單,因為有些作品還沒有在台灣上映,有些則是全看票選人的特殊品味,難免各說各話,所以我特別把自己最鍾愛的12部作品列在下面,請大家參考(排名不代表順序,選圖亦不代表偏愛),我會在201111《電影最前線》節目播映完之後,公布個人的最愛片單(順便也就公布贈書名單了),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就來此留言吧。

 

以下就是我的參考片單:

玩具總動員三(Toy Story3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全面啟動(Inception

摯愛無盡(A Single Man

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

關鍵指令(Green Zone

夏日琴聲(Mademoiselle Chambon

刺蝟優雅(Le hérisson

卡蜜諾(Camino

愛情對白(Copie conforme

告白

下女:刻板印像大全集

環境會改變人心,但是根本的人性不會改變,由林常樹執導的電影《下女》,描寫了一位進到豪宅工作的下女恩伊(全度妍),懷了男主人李政宰的小孩,卻遭女主人(徐友飾演)和母親設計下了藥,流了產,最後只能身殉的故事。

 

《下女》的故事不新,無非就是始亂終棄的不倫之戀,富豪人家吃人不吐骨頭的邪惡主題亦乏新意,女人爭寵護愛的不擇手段,亦和傳統的宮廷鬥爭如出一轍,如非女主角是全度媛,《下女》根本就是一部新意有限,乏善可觀的電影,然而,即使是全度妍賣力演出,也救不了《下女》的貧血命運。

 

一塵不染,通常是豪宅的基本定義,所以才要雇用多位下女來打掃和料理。導演林常樹因此替《下女》塗上的第一筆色彩就是乳白色的壁面和亮得反光的大理石地板來突顯豪宅的冰冷氛圍,偌大又空曠的豪宅,一如白衣黑裙的下女制服,一如黝黑沈鬱的琴房,都給人一種欠缺溫度的冰涼寒意。

hm001.jpg 

《下女》的主軸是李政宰飾演的鋼琴家,他彈得一手好鋼琴,因此擁有豪宅,過著奢華人生,身旁的五個女人全都繞著他圍轉,以他的愛憎為念,都想討他歡心,他有如自家小王國中的小小帝王,得能為所欲為。

 

李政宰是個既自戀又自私的男人,身材健美得有如雕塑的他(那就是自戀的具體投射,當然,也是他得以魅惑其他女人的迷人條件),慾望極強,即使妻子懷胎多時,即將臨盆,也得曲意迎歡,全力滿足他的欲望,但是欲求不滿足的他,因此有了染指全度妍的藉口(假使妻子沒懷孕,他也不會放過到口肥羊的);至於丈母娘一直想要親近他的貼心情意,同樣也在註記著男人的獨特魅力。

hm230.jpg 

金錢,是李政宰小朝廷的運轉動力,他不會賺錢,就過不了那樣的生活,他不是那麼多金,也就不會出手闊綽,用紙鈔來解決所有問題。他用紅酒,勾引女人;玩完女人,就用錢打發。在生命的天平裡,欲望勝過情愛,金錢成了解決所有爭議的最後砝碼,簡單不過的金錢邏輯,也讓他與衣冠衣禽獸畫上了等號。

 

因為,自私,幾乎就是這一家大小的共同符號與標記。

 

尹汝貞飾演的女管家是全片的複式基調,豪宅的一切都是她在打點,規矩由她定,秩序由她排,連新女傭也是她去面談找來的,男主人的毛病,她比女主人更清楚,因為她常在暗夜行走,男主人的私欲獵行,她始終是第一個知道的人,但她安心享受著富裕奢華的幫傭人生(有多少女傭,可以每天喝著紅酒泡澡?她的兒子即將升任檢察官,轉眼也可以晉身權力階級了),不想干預男人的任性獵豔,也無意阻擋女人的愚愛,更坐視著女主人設計了墜樓陷阱,要讓恩伊流產的計謀。

hm5203.jpg 

沈默就是共犯,沈默就如這一家的冷白擺設基調。

 

導演林常樹給予李政宰的顏色同樣是冷酷無情,但也因此得不到任何人性的溫度,例如全度妍不過是蹲在浴室擦拭著浴缸,露出的半截膝蓋和大腿,就構成了他覬覦染指的要件;例如,他的手指可以非常流暢地在黑白鍵上宛轉跳舞,炫技或許不俗,卻沒有因而散發出動人的力量,一如他的華麗外裳,美則美矣,卻全無靈魂。

 

但是這些都屬於刻板印像的傳輸,《下女》最大的問題在於導演對於全度妍的角色認知太過平板,會彈琴的男主人固然讓恩伊仰慕,卻看不出恩伊有任何可以取代女主人的信心與企圖,她的心態與做為只像陷在汪洋大海中,一旦看到一條可以助她脫離貧賤苦海的繩索,就緊捉不放的憨傻與癡情。她觸摸到女主人肚中寶貝的滾動體態時的驚喜,也只能說明她是有愛心的女人,不會傷害肚中小生命的女人(才會有母女聯手陷害她流產的計謀),卻不能讓人看見她對弱小生命的疼惜。

 

電影中的第五個女人就是李政宰那位害怕和父母親對話的小女兒,因為她很清楚笑容可掬,彬彬有禮的父親可是陰睛不定,會隨時翻臉的威權帝王,她即使最親近恩伊,也曾說過幾句貼心話,更曾告訴過恩伊,墜樓不是意外,是外婆故意推她的真相,但是面對強大父權的噤嚅,也成了難以耍脫的桎梏。

hm002.jpg 

換言之,《下女》中的五個女人和一個男人,其實都是被熨斗燙平的平板人物,也許上漆塗色還算不俗,卻少了生命力,更沒有了立體感,也不會贏得太多的同情與關注,一如電影開場那位墜樓的女子,導演林常樹完全不想探索那個女人的悲劇人生,《下女》的結局多了一位懸燈自焚的女子,就算烈焰騰空,也沒有改變鋼琴家一家人的生活基調,冷漠的人生,就這樣寫下了讓人無從使力的句點。

惡人:青春恣意任我行

擁有青春的人,總愛任意揮霍,不知珍惜,日本電影《惡人》對青春的描寫,分成揮霍與貪戀兩個完全不同的層次。

 

《惡人》中的男主角妻夫木聰在盛怒的狀態下,發狂掐死了心儀的女友満島ひかり,在警方的追緝下,卻與「相見恨晚」的新女友深津繪里,守著燈塔,守著寒風,看著生命的冬陽緩緩從海外面下滑(或者亦可解釋成為日出)。

 

妻夫木聰好不容易才向深津繪里承認了自己犯下的罪惡,然後,就在雨中走出自己的座車,走向警察局要去自首,但是看著妻夫木聰的背影,深津含淚按下了汽車喇叭,用尖銳的喇叭聲,讓情郎回過頭來,她同樣是好不容易才遇到了這個男人,她不要離開他,她要和他一起逃亡,一起亡命。vil4012.jpg

 

別人的幸福,可以生生世世,深津為什麼卻連一個晚上都不能擁有?她和妻夫木聰的第一次肉體碰觸,沒有喜悅,甚至是跡近屈辱與蹂躪,她忍了下來,只因為自己一無所有,想要認真,卻得不到應有的回應,只能珠淚暗流。所以,一旦妻夫木聰趕到西服店來向她道歉,她一臉驚訝的表情,充份說明了「幸福太奢侈」的不敢置信。

 

但是她的幸福時光真的太短了,才剛以為手中握有了幸福,還沒有聽懂男人為什麼要喃喃自語說:「我早認識了妳就好了…」還沒有搞懂那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妻夫木聰的坦承告白又讓她碎了心,不忍幸福從手中飛走,於是她按下了喇叭,留下了情郎,「就讓她貪戀一會兒愛情吧!」就此成了她最想咀嚼的生命滋味,即使苦多過甜,嘗過才無悔,竟然成了她生命中最奢侈的貪戀了。vil40075.jpg

 

短暫,卻珍貴,這種貪戀,才會刻骨銘心;相對之下,隨手可得,就容易隨手拋擲,則成了《惡人》的另一個重要論述。

 

満島ひかり飾演遭人掐死的保險業務員,一條冤魂,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同情,小說和電影都選用了「任意揮霍青春」,來解釋了這個原因。

 

在満島ひかり的父親柄本明心目中,從事保險業務的女兒永遠清純乖巧,白天,父親才拜託朋友簽下了一張保單,讓女兒得以交出更美麗的業績,但是,女兒卻在晚上就遭人殺害棄屍,柄本明如何相信,又如何接受呢?

vil755.jpg 

原著吉田修一詮釋的這位女郎,其實滿嘴謊言,做過援交以交換金錢,明明苦等著大學生岡田將生來追求,卻向朋友誇稱對方已邀她出遊;明明已知援交男友妻木夫聰約定相會,卻因岡田將生意外現身,她馬上變臉,拋下守候多時的妻木夫聰,轉身就坐了岡田將生的跑車,她掛在清純臉蛋上的那種勢利、刻薄的面具,是柄木明這位父親永遠都無法想像的。

 

但是岡田將生也從來沒有想要認真對待她,一開始嫌她糾纏,後來巧遇,又想趁機發洩,隨即又發現她才吃過煎餃,口氣太臭,情欲全失,旋即在暗黑的山路上就要求満島ひかり下車,満島ひかり不過是動作慢了些,就被他一腳給踹下車去。

 

《惡人》花了極大篇幅來討論「惡人」的定義。殺人的人,當然算惡人,玩世不恭的,作賤感情的,粗魯凌虐的,深夜放逐的,算不算呢?司法只制裁了動手殺人的兇手,道德、情義與良心,對那些揮霍青春的男女是包容?是無視?還是只能默默承受?

vil4019.jpg 

満島ひかり付出的代價是生命,岡田將生卻從心虛轉化成逍遙與猖狂。因為他原本是貪生怕死,畏罪潛逃的嫌疑犯,羞辱被捕後卻發現兇手另有其人,獲得釋放,旋即成為無罪英雄,囂張地在同學面前誇耀著自己在警察面前走一趟的「傳奇」,對死者沒有憐惜,更沒有悔意,反而一再消遣與消費著死者。

 

不是殺人兇手就沒有罪嗎?正是《惡人》的核心問題,答案交給了満島ひかり的父親柄木明來執行。是的,父親也許不願意面對女兒人前人後兩副模樣的真面目,但是父親對誰要來替女兒的死負起最大責任,卻自有一把尺,他喚不回女兒的生命,卻可以去懲處真正的罪人,找上岡田將生,質問他:「為什麼要在那條山路上放她下車?」也就成了全片最憤怒的高潮。vi4014.jpg

 

満島ひかり與岡田將生都在揮霍自己的青春,卻也從來不覺得自己在揮霍,這也是《惡人》提供的最犀利的青春批判觀點:隨手可得,所以任意揮霍;得之不易,所以格外貪戀。揮霍與貪戀,就此形成了最無奈的生命華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