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盜城:高潮擦肩而過

同樣是主角被警察圍困了,《竊盜城(The Town)》的Jeremy Renner同樣換穿上警察衣服,混居警察行列中,走出了層層埋伏。

 

這一幕,像不像法國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的《終極追殺令(Leon)》?差別在於盧.貝松提煉了高密度的懸疑膠囊,《竊盜城》的導演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則多添了點水,拉長也稀釋了瞬間張力。

 

盧.貝松的高明之處有三:

 

首先,尚.雷諾(Jean Reno)的變裝脫身奇計,很有說服力。

gang36101.jpg 

其次,他先讓尚.雷諾看見了戶外風景,有了陽光,有了希望,還來不及興奮,他就中槍倒地了。

 

第三,敗了,死了,卻不一定就輸了,尚.雷諾最後拉動的手榴彈卡筍,釋放了觀眾的悲情。

 

班.艾佛列克找來Jon Hamm扮演FBI幹員亞當,雖然還是有獵犬嗅覺,但是內心黑暗面,知彼知己的功力卻遠不如壞到骨子裡的蓋瑞.歐曼(Gary Oldman),純粹靠著運氣與眼尖,即時在街頭上瞧見了Jeremy Renner的背影,即時尾隨,喝令停下腳步,卻也讓他有了迴身射擊的駁火空間,多了點街頭對峙的戲碼。

 

好戲加了水,味道難免就淡了。盧.貝松要的是來不及驚歎與惋惜的決然,但我能理解班.艾佛列克的為難,照抄伏襲手法,行家一看就明白,必遭揶揄;多一點變化,或許就有了新的生命詮釋。

 

於是他不但拖長了Jon HammJeremy Renner的「螳螂捕蟬」戲,也讓自已飾演的Doug,剛巧發覺,也目擊了這個追捕場面,好友走進了陷阱,他是不是可能扮演起即時救援的「黃雀」(一方面是報昔日相挺義氣,一方面是提開解開僵局的另一種選項)呢?

 

可能歸可能,現實歸現實,黃雀最後還是只能袖手旁觀,最後還是在槍聲大作後,悄悄開著警車走了,只與Jon Hamm的眼神擦肩而過。

 

不想重複前輩手法,或許是班.艾佛列克的刻意選擇,但是高潮因此淡化,卻也是不爭的事實,也讓人看見了他還不能把握臨門一腳的說戲功力。

gang6124.jpg 

《竊盜城》裡的關鍵人物是Rebecca Hall飾演的銀行經理克萊兒,她在歹徒威脅下開了金庫,但也目擊了Jeremy Renner頸背上的刺青,偏偏,他們同為波士頓Charlestown的鄰居,隨時可能相遇,而且歹徒一度擄她做人質,最後卻又在海邊放了她,讓她有機會成為警方倚重的破案証人,所以歹徒想要一探虛實,如有必要,就予滅口;偏偏,攬下探底重任的Doug卻愛上了受驚的克萊兒。

 

Jeremy Renner的刺青是編劇安排的高潮爆點,克萊兒一定會從刺青中發現Doug這一幫人的秘密,劇本的安排是Doug與克萊兒的街頭咖啡約會,被Jeremy Renner撞見,在驚訝與不解中,三人終於走到了即將攤牌的高潮臨界點,但是就在Jeremy Renner起身閃人,刺青即將撞入克萊兒眼簾的剎那,唯一知情的Doug(因為克萊兒曾向他透露心事,也坦承自己保留了一手,沒有向FBI揭露全部訊息)即時伸出手遮住了那個刺青,消除了攤牌壓力。

 

問題是真相壓力並未因此化消,只是把克萊兒自己發現的「不敢置信」,變成了最後由FBI告知的「不得不信」。

 

驚爆點不一樣了,戲劇滋味也就完全不同了,克萊兒是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傾向的受害人,如果她是「自覺」中產生偏袒情懷,戲劇矛盾性會不會更強猛?惆悵與煎熬的痛苦會不會更強?班.艾佛列克的選擇讓我歎了口氣。

竊盜城:風景似曾相識

《竊盜城(The Town)》堪稱是好萊塢的《艋舺》。

 

相似之處有以下五點:

 

一,導演都是演員出身:《竊盜城》是好萊塢影星班.艾佛列克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艋舺》則是台灣影星鈕承澤執導的第二部劇情片。而且兩個人都很愛演,卻也都演得還算稱職。

 

二,兩片故事地點都是古老城市的高犯罪區,《竊盜城》是美國波士頓的Charlestown《艋舺》是台灣台北的萬華。gang116.jpg

 

三,兩片都描述家族犯罪的宿命沈淪,《竊盜城》找來硬漢影星Chris Cooper飾演班.艾佛列克的老父,一場兒子探監戲,揭露了家族恩怨,也述說了無解的黑道枷鎖《艋舺》的王識賢同樣在監牢裡承擔了黑幫人生的罪惡包袱。

 

四,兩片都有著兄弟情義不得背離的羈絆,《竊盜城》裡的Jeremy Renner有著難以控制的暴力傾向《艋舺》裡的鳳小岳也有著同樣程度的任性與狂妄;《竊盜城》裡的Jeremy Renner曾為班.艾佛列克殺人,《艋舺》的阮經天與趙又廷同樣有著小命一條為兄弟的血性。

 

五,兩片老大都有著不同流俗的生命副業:《竊盜城》的黑道老大Pete Postlethwaite是花店老闆,平常就愛蒒花弄草,渾然不似心狠手辣之人《艋舺》老大馬如龍則是最愛戴越浴帽,炒菜供養手下。

gang6150.jpg

 

六,男人不能改變女人的命運,但是男人的深情留給女人永遠的思念:《竊盜城》的Rebecca Hall看見愛情,原諒了犯罪,用一句睛朗天空,回應摰愛;《艋舺》的柯佳嬿則在「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的歌聲中回味著曾經有過的青春殘夢。

 

相異之處有以下三點:

 

一,夢有陰睛圓缺,人有旦夕禍福:《竊盜城》的班.艾佛列克一心想要退出江湖閃人,而且最後得能趁了心,《艋舺》裡的兄弟們則在血花中,留下櫻花夢缺的遺憾。

 

二,對酒當歌,唱腔不同:人生都有傷口,《竊盜城》偏愛娓娓細述,採用的語法是讓班.艾佛列克用最恬靜的語氣,逐一細述心田舊傷《艋舺》的語法是大聲嚷嚷,心中塊壘,不喊不快。細述,難免沈鬱;喧譁,難免呱噪。gang6121.jpg

 

三,罪惡手法不同:《竊盜城》直接搶銀行,以強大火力的武裝犯罪挑戰社會秩序《艋舺》則是地盤爭奪的利益攘奪;不過,《竊盜城》裡的FBI就算積極辦案,總是技遜一籌,未能甕中捉鱉,聊備一格《艋舺》裡的掃黑同樣也只是時代的背景印痕,無法著力,亦不想著力。

 

高度相似的巧合,讓我驚訝,必定有的劇情出入,則反應出兩人不同的美學偏好。班.艾佛列克與鈕承澤都很努力想要在幕後創作上穩佔一席之地,事實証明:努力是有成績,但還有更多成長空間。

 

華爾街:嘮叨的老史東

人老了,就難免嘮叨囉唆,一件簡單的事,往往反反覆覆唸上好幾回,不是怕對方沒聽懂,就是忘了自己曾經說過了。

 

人鈍了,就難免迷糊了,不該當寶的事,卻愛不釋手,反覆把玩,不是怨別人不識貨,就是忘了那都已是別人捨棄不用的老東西了。

 

看完《華爾街:金錢萬歲(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最深的感覺就是導演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老了,該退休了。

 

第一個理由是:談到泡沫經濟,就看到小朋友在玩泡泡……那是怎樣?怕觀眾不懂什麼叫做泡沫經濟嗎?

 

第二個理由是:華爾街大崩盤的同時,就看到幾張骨牌開始倒下……這是怎樣?怕觀眾不懂什麼叫做骨牌效應嗎?

 

第三個理由是:華爾街在紐約取景,拿起一枝筆順著各個摩天大樓的建物外型描繪一遍,是不是就得著了股市走勢圖?我相信,史東一定很得意這個從建築來看股市人生的意像連結,問題是:那又如何呢?與劇情有關嗎?還是能有多少感動呢?書法上的描紅,只求形似,藝術的動人,其實在於從形式上提煉淬取的精義內涵,偏偏,這些都是《華爾街:金錢萬歲》最缺乏的神采。

 

電影追求的無非就是透過影像傳達意境,影像的比方或象徵力量,具有強大的開示能量,確實能讓很多人一看就如夢初醒,恍然悟覺,這種開示性的影像當然是最高明的層次,愛森斯坦開展的「蒙太奇」理論與實務就深得箇中三味,因而成就一代宗師地位,後來的創作者也都力圖找到創新的視覺語法,如果只會跟在人家後面搖旗吶喊,重覆別人已經用過,甚至用濫的招式時,那就何只是技窮,根本是窮斯濫矣。

 

1985年的《華爾街(Wall Street)》到2010年的《華爾街:金錢萬歲(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奧利佛.史東展現的是一位找不出新觀點和新視野的老導演的困境,其中,就怕人家看不清楚,就怕人家不明白他的苦口婆心,可能才是他創作上的最大盲點。

 

關鍵在於他找來了西班牙大畫家哥雅(Francisco de Goya)的名畫「噬子圖(Saturno devorando a un hijo)」做為全片的主視覺,巧的是這幅畫卻剛好可以拿來和《通天神探狄仁傑》裡的那句武則天名言:「欲成大事者,至親亦可殺。」來對照檢視。

ws-goya.jpg 

「噬子圖」的典故緣自羅馬神話,農神Saturn擔心有一天會被急著爭權的兒子推翻取代,所以生一子就噬一子,自私自利,無所不用其極的的心狠手辣,道盡了父權世代的恐懼與霸道,史東就把這幅畫掛進了大反派Bretton James(由喬許.希洛林/Josh Brolin飾演)的家中書房,而且由他對著Shia LaBeouf飾演的男主角傑克侃侃而談,炫耀自己收藏這幅絕世名畫的歷程,史東當然只是試圖用這幅畫來象徵他有仇必報,而且凡擋路的都會被他一口吃掉的貪狼氣焰,但是這麼清楚明白的指涉,不也預告著他日後會採取的所有行徑,觀眾還能有多少想像或填空的想像空間呢?ws20-803.jpg

 

至於男主角Shia LaBeouf的手機鈴聲,有人聽出來那是什麼電影的配樂嗎?《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華爾街:金錢萬歲》和《黃昏三鏢客》的主要連結有二:一是兩部電影都參加演出的Eli Wallach,他是都已經八十五高齡的老先生,依舊神采飛揚,老狐狸般的工於算計,斷臂止血的商場選擇,煞是好看;其次則是他在《黃昏三鏢客》中為了一筆死人寶藏,拚死追求,轉換成為男主角刻畫成行俠仗義的大鏢客,而是與他的岳父一樣,他們都是愛錢之人。(註:我一度誤判成為《荒野大鏢客》的樂音!我的解讀是《荒野大鏢客》的英文片名叫做《A Fistful Of Dollars》,太多人都會為了金錢做出很不一樣的選擇。感謝讀者指正。)

 

明明白白,不是不好,只是明明白白,就沒有餘韻,就少了咀嚼回味空間,剛好是藝術之忌。

 

歎息吧:一個人的旅行

每個人的愛情故事各不相同,萊恩.墨菲(Ryan Murphy)執導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至少描繪了女主角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的四段愛情故事,吸引的不是最後修成正果的那段巴西戀,亦不是再度上演落跑戲的海灘情人,而是劇場裡的因緣。

 

女主角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在片中飾演作家Elizabeth Gilbert,有一天在友人陪同下,去小劇場觀看自己劇本的演出,一眼就看中了男主角詹姆斯.法蘭科(James Franco)飾演的大衛,天雷就此勾動地火,是的,莎士比亞不就曾經如此寫過Who ever loved not by first sight?/戀愛中人,誰不是一見鍾情?」

 

這場戲的奧妙在於作家和演員,原著和詮譯者間的互動關係。

epl3002.jpg 

作家的心血交給演員詮釋,演得精彩,兩兩得利,演得爛呢?作家最受傷。而且,戲才演沒多久,就有了起身走人,還丟一句:「什麼爛戲!」舞台很小,觀眾的情緒與動作,大衛也能清楚感知,小小愣了一下,倒是台下的茱莉亞唸了句:「真粗魯,沒禮貌!」

 

此時,《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另外安排大衛自己加了詞,改了詞,沒有百分百地忠實履行原著規範。那是挑釁?還是背叛?演員追求卓越或者超越的過程中,原作反而面臨了最大的考驗,給了演員掌聲,是否會弱了自己的聲勢?給了演員噓聲,是否如同打了自己一巴掌?

 

沒有,她笑了。知道自己的台詞遭到更動了,她沒有在意,得失寸心知,只要演得好,不知情的人還真以為是她夠犀利,沾光受益的反而是她,她的笑,代表了認可,也透露出她對於大衛敢於脫格及衝撞的欣賞,戲後的兩人相聚相戀,也就一點都不讓人意外了。

 

epl799.jpg至於兩人的終究分手,或許是姐弟戀難以啟齒的年紀、心理及見識差距,或許亦有著作家和演員之間始終存在的從屬關係,熱情的餘溫消褪之後,原本視而不見的問題終究還是要一一浮現檯面的。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片子很長,卻沒有太多新意,難免就讓人覺得累,其中音樂的處理,就像一位笨拙的油漆匠,大力粉刷油彩,卻不得其法,塗抹一堆,只覺雕琢,毫無美感,讓原本可以加味提神的音樂成了多餘累贅,還真是難得遇上的負面教材呢。

epl798.jpg 

例如,莫札特歌劇《魔笛(Die Zauberflote)》中的那首「Der Hoe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地獄之復仇沸騰在我心中」,原本是很多電影人愛用的配樂歌曲,大致是採用其旋律,配合著花腔女高音舌頭在口腔內打轉的吐氣亢歌,表達一種飛揚旋轉的情緒,但是導演萊恩.墨菲卻把這首曲子用來茱莉亞來到義大利,正在享受一個人旅行的快樂時光,看著風景,品嘗咖啡,清閒的寫意安詳是畫面上傳達的訊息,歌曲的旋律,形成了完全不搭調的矛盾錯位,更別提,歌詞所唱的「我心中燃燒著地獄般復仇的火燄,死亡和絕望之火吞噬著我…」完全與她當時的情緒不相吻合,動聽的絕美音樂,卻如同一路嘮叨的路人,突然讓人厭煩之心。

 

我相信導演萊恩.墨菲是很努力想要把自己喜歡的歌曲都套裝進自己的作品中,可以反應主角品味,反以襯顯人生情趣,例如,尼爾.楊的名曲「Heart Of Gold」用在茱莉亞和義大利友人在感恩節前夕調理了一大堆美食,唯獨漏了大火雞,但是酒酣耳熱之餘,手攜手唸出感恩的內心話,大家還是玩得非常盡興,就集體倒臥在大客廳裡,「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生命情趣,搭配起這首在歌詞中追逐人生金心境界的歌曲:「I want to live,I want to give. I’ve been a miner for a heart of gold.」確實有了一種「看圖配樂」,指涉得非常清楚的「修飾功能」,但是只有加法,沒有乘法,更沒有變化,太過簡單明白的論述,同樣給人「對號入座」的小格局感受了。

 

很多電影導演都相信,音樂可以救命,可以化腐杇為神奇,旅行電影沒有了音樂,旅途亦是寂寞難捱的,但是能把音樂玩到如此呆板燥,那還真是不太容易的事,《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完成的是音樂運用的負面示範。

徬徨吧:一個人的旅行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的英片名片,強調了吃、祈禱和愛情,但是全片除了「吃」之外,其他全無光彩,責任在於以前都拍電視,這回是第一次拍電影的萊恩.墨菲(Ryan Murphy)顯然只會照著原著的字面硬行翻譯,找不到更精簡又有力的表達方式。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描寫旅遊作家Elizabeth Gilbert因為婚姻觸礁,愛情困頓,決定到羅馬、印度和峇厘島三地旅遊,找回身心靈的平衡。很會處理「吃喝玩樂」的細節,但是從冥思到祈禱,以及愛情的迷惘與追尋,卻顯得憋手憋腳,捉襟見肘,毫無光采。一部開啟心靈和肉體歡愉的電影,一部周遊各地集合了風光美景及煽情音樂的歡樂遊記,卻始終解答不了生命困惑的電影,拖泥帶水拍了兩小時又廿分鐘,把原本應該備妥的「享受」,還成了「折磨」。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最大的失敗是把女主角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的心靈追逐變成了教條口號,而且始終矛盾,理不出問題,也提供不了解答。就算她最後終於找著了真愛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但是沒有人敢打包票,她會不會因為他在開車時說出的一句想要去讀書的真心話,就終夜輾轉反側,決定和比利.克魯登(Billy Crudup)飾演的老公 離婚?會不會有一天因為莫名的愁緒,就躲在床下,暗夜哭泣,決定告別詹姆斯.法蘭科(James Franco)飾演的姐弟戀小情人?

epl0031.jpg 

曾經擁有,確實並不代表就懂得箇中滋味,或者懂得珍惜。但是導演恐怕也未必能懂得她的畏懼與寂寞,不懂,正是電影最大的盲點。

 

一切就像她常掛在嘴上說的:「我真的受不了每個人都叮嚀著我要去找個男人!」問題是她的生命中不乏男人,更不乏愛情,問題是她並不確知自己要的是什麼,卻能率性地拒絕她已經到手的長期飯票、露水姻緣或者飄渺愛情,她不缺愛情,更不是沒有愛情,她只是不懂如何相處,不懂如何善待愛情,既然一直沒有搞懂,最後的結局能不能圓滿?坦白說,沒有人知道,散戲時,觀眾就算沒有帶著問號出場,也應該有著無數的……了。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外表看似一位有錢亦有閒的前衛女性的自我追尋,實際上卻在消費離婚男女的痛苦折磨,骨子裡滲透與賣弄的卻是傳統保守觀念,一切就像峇厘島藥師賴爺的妻子對她大剌剌地說的話:「每個人都需要丈夫!」試圖用一句簡單的口號就要解答複雜的人間感情,註定像是對著空氣揮拳,招式再多,卻怎麼也打不到痛處與要害的。

epl001.jpg 

電影最重要的精神其實在於義大利旅時學到的那句義大利人生活美學的金言:「La dolce far niente!」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無所事事的甜美幸福」,生活不必再被責任與工作綑綁,可以即時行樂,可以隨遇而安,再搭配學義大利語不只是翻字典,聽錄音帶,一定要搭配手勢,才能得到語言精髓的論述,確實極盡了義大利人那種悠閒散漫的快意人生精髓。

 

雖然電影中一路帶領觀眾去遊覽羅馬古蹟與拿坡里鄉情,像極了《羅馬假期》的現代更新版,但是只要看著茱莉亞.羅勃茲大口吃起披薩,還不忘教訓怕胖女友錯失了人間美食,甚至與修女一起享受冰淇淋的快樂時光,確實極盡了「一個人旅行」的享樂主義之美,人間的甜美,畢竟是連上帝都不捨拒絕的。

 

只有口腹之欲還不夠,性生活的圓滿更是編導念茲在茲的主題,這符合電影片名《Eat, Pray, Love》中的「愛情」主題,問題在於編導想講的事太多,不知剪裁,以致訊息錯亂,例如物理治療師一摸茱莉亞的腿,就知道她太久沒性愛了,後來茱莉亞靜座時,腹部疼痛,卻又是性愛太頻繁,導致膀胱發炎,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巨細靡遺的結果時,卻讓人搞不清楚重點為何,以致於電影越拖越長,訊息也更混亂。

epl008.jpg 

同樣的混亂也在於她可以拒紀峇厘島上的鼓男情挑,拒絕裸泳的狂歡,那可以解釋成不願放浪苟合的堅持,但是只不過是哈維爾.巴登邀她一起乘船出海,到海島上渡幾天假的計畫,她卻可以瞬間變臉,說出:「我不需要愛你來証明我的愛情…」的情緒話語,導演始終沒有弄清楚這個女人的心,表現出來的追尋與失落就像她到印度清修時,才剛掛上「禁語」的標牌,隨即就為了服務另一個到訪團而輕易開禁一般,符號只是裝飾,本質還是一團混沌。

通天神探:造型大競賽

徐克導演很念舊,於是我們在《通天神探狄仁傑》中,看到了許久未見的吳耀漢與泰迪羅賓,屬於1980年代的往日記憶,得能躍然眼前。

 

不過,吳耀漢與泰迪羅賓的出場戲只是要配合數位特效,玩一場變臉遊戲,不管是吳耀漢變成了泰迪羅賓,或者是泰迪羅賓變成了吳耀漢,《通天神探狄仁傑》把武俠小說常見的易容術結合了穴道傳奇,演出了一場具像魔法。

dp7325.jpg 

多神奇啊,只要壓住風池穴,臉部肌膚就會彈跳鼓動,變出一張新臉,換了一個新人,促進腦的代謝。中醫的主張是,針刺風池穴後,人體毛細血管的管徑會明顯擴張,能改善缺血性中風的腦血管循環障礙,電影不做生理考據,不做醫學解讀,只是套用一個古典名詞,套過最新科技來創造一種視覺奇觀,當然是說故事的趣味技法。

 

同樣的風池穴傳奇,《通天神探狄仁傑》的劇本將之轉化成為「神探」的敏銳感應線索,劉德華懂了風池穴的奧妙,也就連想得知知了李冰冰的秘密。

dp0745.jpg 

男裝勁女的中性英氣,一直是徐克偏愛的女性裝扮,《笑傲江湖》中的葉童如此,《東方不敗》和《新龍門客棧》的林青霞亦然。李冰冰飾演的上官靜兒是忠心耿耿的武氏看門狗,冒死執行所有武后交付的任務,穿上勁裝,戴上官帽,以俐落的鞭法整治對手(儼然又是《笑傲江湖》中的張敏和袁潔瑩的翻版重製了),但在眉宇間流露的英氣,比林青霞更剛猛,線條更硬,卻少了躲藏英氣之後,我見猶憐的那股柔弱本性,以致於未能在動心動情的微妙時刻,碰撞出更動人的情思,殊為可惜。

 

《通天神探狄仁傑》裡最有力的角色塑造,其實要算鄧超飾演的大理寺「刑事幹員」裴東來,光是一頭白髮的「白子」造型,就給人無數想像:是罹患了缺少黑色素的白化症?還是有著西域血統的胡人(否則何以名為「東來」)?唐朝盛世,四夷來朝的開放社會背景,原本就提供了電影自由組合的可能性,不論洛陽港口的各種奇珍異貨,鬼市裡六手彈琴的樂師,到專程來訪的大秦(羅馬帝國)使臣,都是基於同樣的創意下添加下去的時代背景元素。

dp540.jpgdp096.JPG 

歷史上並無裴東來其人,但是光憑這款白子造型,鄧超即已極其亮眼(比起《李米的猜想》中的「方文/馬冰」騙子男人二元論述更搶眼),再加上他銳利的眼神,和嘴上絕不饒人的鬥嘴本事(他和李冰冰與劉德華的言語機鋒,堪稱是全片最逗趣的舌戰了),眉宇、口角搭配矯捷身手,鄧超已然成為全片最鋒芒畢露的演員了。

 

至於劉德華的好戲全集中在頭上,倒是有些出人意料。《通天神探狄仁傑》裡剛出場的他是一頭蓬鬆長髮,畢竟坐了八年大牢,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並不讓人意外,上朝參拜武則天,也不修顏面,解釋成情事緊急,邏輯上也勉強交代得過去,反正亂髮上朝廷,還能御前賜座,富貴與寒嗆的不倫比對,就是極富戲劇性的安排。

 

只不過,隨後剪髮剃鬚,出門辦案的劉德華並沒有展現太多「推理論斷」的本事,反而不停地變換帽飾,從幞頭、進賢冠到通天冠,古書上找得到的唐朝衣冠,幾乎都要輪流在他頂上現身,儼然有如急追時尚流行的男模。或許是美術指導,急於炫耀美術團隊所花的考據功夫與重製功力,或許是編劇想要補償他八年寃獄的寂寞寒酸(國師陸離透過神鹿之嘴,要狄仁傑這顆太白星歸位,並非平反他的冤情,而是讓急需辦案人才的武則天有下台階,得能靠著「神喻天意」,從大牢裡徵召人才)。

 

dp098.jpgdp099.JPGdp090.jpg可惜,頂上功夫與辦案功夫不成正比,各種帽飾除了讓人看得眼花撩亂,分神亂想之外,別無其他加分做用,「刑事辦案」仰靠的是抽絲剝繭的細節推論,「赤焰金龜」的毒性固然有趣,但是交由元兇提供線索,指點迷津的安排卻顯得太過刻意要去誤導了(改從鬼市神醫嘴上指引或許更宜)…總之,神探辦案要有神,不能只玩花俏,衣帽上的喧賓奪主,讓劉德華只能停在明星層次,也是可惜了。

10月0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通天神探狄仁傑》

 

徐克導演報導的《通天神探狄仁傑》是一部以唐朝武則天時期為背景的電影,我首先想的是唐朝,該用什麼音樂來表現唐朝的感覺?

 

詩與歌吧。

 

想起的是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再配一首《越人歌》,再配一首《佳人曲》

再聽一首《漁陽顰鼓動地來》,再搭一首《六軍不發奈若何》

那是我的記憶庫與音樂庫裡能有的唐朝音樂了,就用這五首音樂來開場,如此能打造出唐朝的時代氣息了嗎?

dp7310.jpg 

武則天面對的挑戰是如何發揮盛唐績業?如何收服男人?如何青史留名?

因為是歷史電影,所以:服裝、場景、人物和傳奇,成為導演和編劇可以縱橫來去的細節。

我們且從洛陽,從上官婉兒變成靜兒,從天樞變成通天浮屠談起,

繼而再談何以有陸離國師,又可以如何改派狄仁傑的傳奇一生

 

《通天神探狄仁傑》的武打場景傳承的是《東方不敗》和《新蜀山劍俠》的風格,夜戲偏多,鞭法依舊;口舌爭鋒的鬥嘴功力,則是比《笑傲江湖》更上層樓;只可惜,武則天的戲則有型,沒有神,未能未添戲肉。

 

使用音樂:

《十面埋伏》原聲帶

《夜宴》原聲帶

《長恨歌》

《將進酒》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借來的幸福》

 

一位熱心社會運動的女人,如何兼顧她的家庭與事業?

一位無法和女兒交心的媽媽,如何面對自己只知叛逆,卻不負責任的往事?

卅年後,一位女人出現在妳面對,要妳對以往的失職道歉贖罪,你該如何?

es-kommt-der-tag-2.jpg 

導演蘇珊.施奈德(Susanne Schneider)在這部今年女性影展的閉幕片上,選擇了廚房和餐桌做為全片的戲劇焦點,爭執由此生,矛盾由此生,告白亦在此落幕,女人熟悉的場域,有她的主權,亦有她的失落,從傳統的觀念出發,檢視女性的困局與出口。

 

使用音樂:

《藍色協奏曲》原聲帶

《破碎的擁抱》原聲帶

《悲傷草原》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追思電影人:張雨田與阿瑟潘

 

黑澤明導演在長期合作的音樂夥伴早坂文雄的葬禮上,選用了他替《七武士》打造的主題音樂來替老友送行,感念與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台灣人能夠在將近半世紀前看見《宮本武藏》、《大鏢客》和《大劍客》和《荒野大鏢客》,認識三船敏郎這樣一位演員,得力於台灣發行商張雨田的引介,張先生已於中秋節辭世,今天讓我們以他引進台灣的電影的配樂,來送張先生一程。Beatty-and-Dunaway-as-Bon-006.jpg

 

另外,八十八歲辭世的大導演亞瑟潘,當年拍過一部亡命之徒的電影《我倆沒有明天》,大膽與創新的手法,一新世人耳目,那也是四十年前的往事了,今天我們用另外一部描寫亡命之徒傑西詹姆斯最後人生的《刺殺傑西》電影配樂來替大師送行。

 

使用音樂:

《七武士》原聲帶

《大鏢客》原聲帶

《刺殺傑西》原聲帶

通天神探:古意翻身術

照著歷史複製的電影,有如閱讀一本教科書,肯定讓人看了昏昏欲睡,一切有所本,卻能夠自由出入,隨意剪裁,遊走於史實與想像之間,才是本事,《通天神探狄仁傑》的編劇張家魯和陳國富,交出了一張充滿想像力的成績單。

 

《通天神探狄仁傑》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唐朝的武則天時代,基於以下三種考量,讓電影呈現了有趣風貌:首先,文化鼎盛的唐朝,不論美術或服裝都可以強調大國朝儀的宏觀視野;其次,百夷來朝,尤其與西域各國往來密切,因此有了多元文化的插排可能;第三,女人當朝,男人不服,政爭紛湧,提供稠密的戲劇爭鳴空間。

 

不過,張家魯和陳國富顯然做了不少考據功課,選擇洛陽做為故事發生地,就是從史實出發的浪漫第一招。

 

唐朝首都是長安,洛陽只是東都,到了武則天時代,才將政經勢力東移,把洛陽拓建為「神都」。史書上對於黃河中游的洛陽,大致形容如下:「四面環山、六水併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交通便捷是洛陽成為歷史名城的主要地理因素,不論千年前的黃河、洛河和伊河能否行船,《通天神探狄仁傑》卻已經直接把洛陽視為重要的通商口岸,有船有貨有碼頭,歷史的繁榮,就在充滿想像力的大膽演繹之下,為大唐帝國的黃金盛世多添了幾許夢幻色彩(就不要再去考據合不合理了)。

dp20111.jpg 

浪漫第二招則在於打造出一座號稱66丈高的「通天浮屠」,做為劇情中最重要的布景。1丈等於10尺,3尺等於1公尺,這座通天浮屠等至於至少220公尺高,雖然比不上台北101大樓的508公尺高度,但在那個沒有摩天大樓的唐朝時光,絕對是傲人的建築,符合歷史傳奇中唯大是尚的夢幻色彩。

 

《通天神探狄仁傑》中的通天浮屠採大dp7316.jpg佛造型,目的就是崇隆及歌頌武則天的政績,另外則拿來轉化成為失意政客一心復仇的陰謀工具。這個發想並非無中生有,武則天就曾命令自己的情人薛懷義監工打造294尺高的明堂,有龍紋,亦有鐵鳳。另外還在明堂北方蓋起五層樓高的「天堂」來收納一尊光是手指都可以站立十多人的超大佛像;另外還曾集合天下二百萬斤銅鐵。打造105尺高的「天樞」鐵柱,這些文字俱在的歷史紀述,就極有說服力地餵養出通天浮屠的幻夢沃土。

 

薛懷義雖為武則天的面首,也曾奉命到白馬寺出家,更曾為了挽回武則天的寵幸,一度火燒明堂,這些歷史枝微細節,剛好提供了《通天神探狄仁傑》中那一位行蹤神秘的「國師」陸離的人物原型(「陸離」這個名字,一定會讓人想起「光怪」的前文),所以他必然與武則天有私,更是武則天排除異己的工具(李冰冰飾演的上官靜兒雖然脫胎自史冊上的上官婉兒,卻也兼具了爪牙功能),亦必然有恨(成為梁家輝飾演的沙陀化身),真實加上想像,融合再消化之後,就為《通天神探狄仁傑》的懸疑劇情提供了若有所本,似假還真的故事情貌。

dp7309.jpg 

通天浮屠也好,天樞也好,這個龐然大物其實符合了導演徐克偏愛的工藝考據癖,他的第一部武俠電影《蝶變》就大玩金鐵機械的機關設計,後來的《新蜀山劍俠》和《蜀山傳》中,同樣也是在古文物和金屬機械的諸多發明之間,玩得不亦樂乎,《通天神探狄仁傑》的通天浮屠,不論是龍骨主軸,升降梯、盤根鐵橋,唐代工藝水準究竟有多麼了得?就在這樣的劇情設計下得到了「復古翻新」的揮灑空間,把現代機械的實用理念套進古典文物與素材的包裝之中,時古時新,正是徐克最愛的創作印記。

 

至於狄仁傑的歷史功績,其實也提供了《通天神探狄仁傑》另類的歷史新詮空間,例如打入大牢八年,卻可以扮瞎子,每天負責燒奏摺,就是極有趣的瞎掰奇想。

D-Project877l.jpg 

歷史上的狄仁傑是遭人誣陷,寧可先認罪,以免被酷刑打死的明智之士,電影中讓扮瞎子以苟全性命於大牢,其實有異曲同功之妙,但是燒奏摺之前,明眼的他可以逐一細讀奏摺內容,明白武則天的勤政英明,讓他從反武大臣,變成願意協助武則天查案辦案,則是提供了極有說服力的內心轉折。

 

只不過,何以要大牢囚徒來燒奏摺?官方文書的保存作業系統真的這麼草率嗎?恐怕都是禁不起細究的盲點。至於一代名臣有沒有終老鬼市?真的只能視為稗官野史,一笑置之,認真不得的(不過,卻是順應劇情邏輯的合理發展)。

 

dp2019.jpgdp2014.jpg

 

全片真正的遺憾在於武則天的塑造非常失敗。

 

我挑剔的不是她的八字宮眉,或者花鈿額黃的扮妝,也非嫌她後來夜訪狄仁傑時所穿的歐式花服,而是全片並沒有讓人看到這位女皇帝傲立於男人之間,操馭有道的「帝王之術」,當一位皇帝對著心腹說出:「欲成大事,至親亦可殺。」心腹能不懼怕?心腹還有啥安全感?還能期待明天的厚賞嗎?這種只能放在心中,運用於手腕中的帝王心理,一旦成為台詞(武媚娘當年為了陷害皇后,就親手毒害了女兒),反而露了餡,只能讓人急著想溜走,再也不想賣力效命了,編劇為了突顯她的心狠手辣,卻失去了人心邏輯合理性,這種角色塑造就不能服人了。

 

況且,堂堂一國之尊,還需要親自拜訪大臣,要他停止查案嗎?登基前夕,怎會容許親王號召人馬,伺機政變?該狠的時候不狠,不該軟的時候卻軟了,劉嘉玲的武則天其實只有空殼,錯失了利用歷史來翻案或新詮的機會了。

 

 

追思張雨田:典範日遠

早晨到台灣大學對面的基督教浸信會懷恩堂,參加了張雨田先生的安息禮拜,再度聽聞了醇厚的影人掌故。

 

安息禮拜的儀式簡單隆重,與張雨田互動密切的前電影處長廖雄祥導演,前中影總經理明驥、江奉琪等人都早早趕來送老友最後一程,日本東映公司特別派了國外部長福中修來台追悼,東映老闆岡田茂的花籃也擺在教堂外側,人與花,已經說明了日本影人對張先生的懷念。

 

我認識福中修,全是因為張先生的引見(生平第一回吃到河豚沙西米,在銀座的小巷子裡吃到的燒烤小雞飯,其實亦都經張先生的熱情安排,才有了難忘的美食回憶)後來多次到日本採訪,或者是其他國際影展上也幾度相逢,他都很,熱情地招呼我,今天台北再相逢,沒想到卻是在老朋友的喪禮上,他緊緊再握住我的手,我們都已老了,在這個場合亦不知道能再說些什麼,只能彼此互道祝福。

 

福中修上台用日語致詞,幾度哽咽,朋友情義,讓人動容。福中修特別提及六十年前為了東映電影公司的作品如何進軍東南亞的華人市場,專程拜訪張先生,得到大力指引,就此相交一甲子,日本電影能夠重新進入台灣電市場更要感謝張先生的出錢出力,多方奔走。如今台灣人看日片的管道非常多元,很難想像二十五年前日本片得靠配額才能進入台灣的年代。

 

安息禮拜上印有張先生的生平事略,其中特別提及日本巨星三船敏郎的代表作品《宮本武藏》、《大鏢客》和《大劍客》當年都是張先生引進台灣的,這亦說明了他當年在發行《二0三高地》時,何以能夠請到三船敏郎來台宣傳,同時,還安排我做專訪的原因了。

 

李行導演上台追思他心中的張大哥時,特別找出了一張風景明信片,那是張雨田先生在紐約的金都戲院站著看完李行執導的《養鴨人家》時,滿懷激動地寫下一封鼓勵他繼續拍片的信,「他看我還是個人才,所以多方鼓勵。」面對故人情誼,李行感念良多,隨即又掏出一封兩頁的信,那是李行在中影拍攝《碾玉觀音》時,張雨田錯過了開鏡典禮,所以另外寫了信,提出了一些對李行電影拍攝手法的建議,論語中所謂「益者三友:直、諒、多聞」的氣度與行事,可以說是具體落實在張雨田的為人處事上了。

 

張雨田曾經投資李行拍攝了《貞節牌坊》,結果電影賠錢,李行特地登門致歉,不料張雨田反過來安慰他說:「你拍片時非常辛苦,大家都看見了,你已經盡了力,電影不賣錢,是我們做的不夠,不怪你的。」投資老闆的大度與豁達,更讓李行銘刻在心。

 

後來,李行和張雨田等人合資成立了天下公司,拍攝了《玉卿嫂》,原定導演是但漢章,不過他的構想與原著作家白先勇相去甚遠,白先勇要求換導演,不然就要收回版權,張雨田和李行為此大傷腦筋,最後換成張毅才算完成了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但也因為台灣製片業的細節非常複雜,以致於天下公司在拍完《玉卿嫂》之後就收了,未再投資其他台灣電影,殊為可惜。

 

瞻仰過張先生最後儀容,走出懷恩堂時,台北的陽光正豔麗,昨夜的雷電風雨已然將整個城市清洗了一番,但我知道前輩的典範,已成空谷足音,謹以本文追記一路照顧我甚多的這位前輩影人。

 

亞瑟潘:我倆沒有明天

即使是43年前的電影了,重看亞瑟.潘(Arthur Penn)執導的《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依舊可以感受到當年撼動江湖的威力。

 

首先是女主角費.唐娜薇(Faye Dunaway)的開場全裸戲。

 

沒有人會用「絕色」來形容費.唐娜薇,她的魅力來自於顴骨高聳的她,總能從外表與肢體,就讓人看見她的內心焦慮與悸動。

faye-dunaway-bonnie-and-clyde.jpg 

《我倆沒有明天》開場所見到的她是一位閒居無聊,無所是事的女孩,一絲不掛地在床上翻來滾去,然後起身照鏡,或者面對衣架,明明全裸,肉香四溢的身材卻也能三點不露的巧妙鏡位,讓人看見了一顆焦燥不安的靈魂。

 

隨後,她在窗台邊看到了意圖偷車的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faye-dunaway-bonnie-and-clyde03.JPG,先是大聲喝斥,但是全裸的肉身也立時吸引了華倫的好奇,於是有了對談與回應,於是開啟了他們的生命冒險之旅。

 

最初,飾演Bonnie Parker費.唐娜薇原本只當飾演Clyde Barrow華倫.比提是個少不更事的小混混,可以玩玩,不必認真,沒想到他竟然露出藏在腰間的小手槍,這把槍對於只能在餐廳當服務生的Bonnie當然是極新奇的刺激,於是亞瑟.潘安排了第二個極犀利的畫面:Bonnie伸出手,一把就握住了這柄槍的槍桿。

 

這個握住槍桿的手勢,像極了《臥虎藏龍》裡,玉嬌龍當著俞秀蓮的面,用手指滑過青冥劍的「主權宣示」意味,只是《我倆沒有明天》比《臥虎藏龍》早了卅二年想出這種比方:槍或刀,在心理學中的隱喻解讀中,其實是男性性器的象徵,女人的手勢,既是性的接觸,亦是認同的標示,多元涵意,任人解讀了。但在《我倆沒有明天》中,這一握,就代表了Bonnie從此成為Clyde的女人。

 

至於後來Clyde帶著去Bonni試槍,Bonni瞄著廢輪胎直射而去視覺場面,兼具了雄性「武力」與雌性「性器官」的暗示力量,也算是極其高明的神來一筆了。bac02.jpg

 

好玩的是,Bonnie遠比Clyde狂猛與主動,當她們第一次打劫成功時,臉紅氣喘,冒險得逞的她,血衝腦門,意興遄飛,就如餓虎撲羊般撲向Clyde身上,狂吻緊抱起來,不料,Clyde卻一把了推開了她,這對鴛鴦大盜的性向論述,突然就又多添了多元的可能性,至於費.唐娜薇氣極敗壞,覺得備受羞辱的表情,則是她最有名的演技標記了。

 

《我倆沒有明天》第三個有趣點是「名人」與媒體間的互動關係。打劫之前,德州或全美國,誰聽過BonnieClyde之名?誰在乎他們是誰?可是惡名傳播開來之後,他們開始對媒體的報導內容有意見,開始計較起媒體寫的報導實不實在,最後甚至可以即興寫詩,把他的犯罪人生寫成詩作,而且投稿媒體,讓報紙如獲至寶,全文刊出這對鴛鴦大盜的手稿創作。

 

這對匪徒提供了媒體無數報導素材,但是他們也操控了媒體,如願以償地以自己想要的英雄形象來亮相,搏得世人目光,這和當年「白曉燕命案」的歹徒在落網前,逐一接受電視台主播電話叩應的「互相利用」心態多麼相似?媒體需要歹徒,歹徒則是利用媒體,各取所需的「名人」與媒體生態,多少年來,一直以不同形式,反覆上演著。bac07143.jpg

 

《我倆沒有明天》最後的壓軸精華則是槍林彈雨的暴力經典,BonnieClyde最後踏進警方安排的陷阱後,被亂槍射殺的場景,原本大約只有七八秒鐘的長度,亞瑟.潘卻用了慢動作攝影和抽格減格的剪輯手法,讓這場槍戰戲拉長到了二十一秒鐘左右,亂槍穿身時的肢體抖動在這樣的手法表現下,有如一場迎風飄抖的舞蹈,讓「現場直播」式的血腥暴力,變成了一場血之祭典,而非單純的暴力相向了,因此也啟發了後世電影人爭相模彷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