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愛情故事各不相同,萊恩.墨菲(Ryan Murphy)執導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至少描繪了女主角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的四段愛情故事,吸引的不是最後修成正果的那段巴西戀,亦不是再度上演落跑戲的海灘情人,而是劇場裡的因緣。
女主角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在片中飾演作家Elizabeth Gilbert,有一天在友人陪同下,去小劇場觀看自己劇本的演出,一眼就看中了男主角詹姆斯.法蘭科(James Franco)飾演的大衛,天雷就此勾動地火,是的,莎士比亞不就曾經如此寫過:「Who ever loved not by first sight?/戀愛中人,誰不是一見鍾情?」
這場戲的奧妙在於作家和演員,原著和詮譯者間的互動關係。
作家的心血交給演員詮釋,演得精彩,
此時,《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另外安排大衛自己加了詞,改了詞,沒有百分百地忠實履行原著規範。那是挑釁?還是背叛?演員追求卓越或者超越的過程中,原作反而面臨了最大的考驗,給了演員掌聲,是否會弱了自己的聲勢?給了演員噓聲,是否如同打了自己一巴掌?
沒有,她笑了。知道自己的台詞遭到更動了,她沒有在意,得失寸心知,只要演得好,不知情的人還真以為是她夠犀利,沾光受益的反而是她,她的笑,代表了認可,也透露出她對於大衛敢於脫格及衝撞的欣賞,戲後的兩人相聚相戀,也就一點都不讓人意外了。
至於兩人的終究分手,或許是姐弟戀難以啟齒的年紀、心理及見識差距,或許亦有著作家和演員之間始終存在的從屬關係,熱情的餘溫消褪之後,原本視而不見的問題終究還是要一一浮現檯面的。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片子很長,卻沒有太多新意,難免就讓人覺得累,其中音樂的處理,就像一位笨拙的油漆匠,大力粉刷油彩,卻不得其法,塗抹一堆,只覺雕琢,毫無美感,讓原本可以加味提神的音樂成了多餘累贅,還真是難得遇上的負面教材呢。
例如,莫札特歌劇《魔笛(Die Zauberflote)》中的那首「Der Hoe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心中燃燒著火」,原本是很多電影人愛用的配樂歌曲,大致是採用其旋律,配合著花腔女高音舌頭在口腔內打轉的吐氣亢歌,表達一種飛揚旋轉的情緒,但是導演萊恩.墨菲卻把這首曲子用來茱莉亞來到義大利,正在享受一個人旅行的快樂時光,看著風景,品嘗咖啡,清閒的寫意安詳是畫面上傳達的訊息,歌曲的旋律,形成了完全不搭調的矛盾錯位,更別提,歌詞所唱的「我心中燃燒著地獄般復仇的火燄,死亡和絕望之火吞噬著我…」完全與她當時的情緒不相吻合,動聽的絕美音樂,卻如同一路嘮叨的路人,突然讓人厭煩之心。
我相信導演萊恩.墨菲是很努力想要把自己喜歡的歌曲都套裝進自己的作品中,可以反應主角品味,反以襯顯人生情趣,例如,尼爾.楊的名曲「Heart Of Gold」用在茱莉亞和義大利友人在感恩節前夕調理了一大堆美食,唯獨漏了大火雞,但是酒酣耳熱之餘,手攜手唸出感恩的內心話,大家還是玩得非常盡興,就集體倒臥在大客廳裡,「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生命情趣,搭配起這首在歌詞中追逐人生金心境界的歌曲:「I want to live,I want to give. I’ve been a miner for a heart of gold.」確實有了一種「看圖配樂」,指涉得非常清楚的「修飾功能」,但是只有加法,沒有乘法,更沒有變化,太過簡單明白的論述,同樣給人「對號入座」的小格局感受了。
很多電影導演都相信,音樂可以救命,可以化腐杇為神奇,旅行電影沒有了音樂,旅途亦是寂寞難捱的,但是能把音樂玩到如此呆板燥,那還真是不太容易的事,《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完成的是音樂運用的負面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