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槍手:哲學的辯證力

電影中如果試圖探索某種哲學的善或惡,最重要的是最後的行動驗証,否則就是空談。

 

林超賢執導的《神槍手》突顯了個人主義的輝煌與孤單,關鍵人物就是黃曉明飾演的警方狙擊隊最佳射手淩靖。

 

個人主義追求自我的極致巔峰,每一個團隊其實都需要這種風雲人物,但是鋒芒畢露,卻也容易招致團隊排擠,只緣身在最高峰的結果,多數時候只能孤芳自賞,甚至落難時亦無人相挺,淩靖出任務時,未能狙殺元兇,卻誤殺人質的瞬間失誤,卻因為得不到其他伙伴的相挺,換來了四年的牢獄之災。

 

sn151-2.jpg

淩靖的專業與專長無人懷疑,他叩下狙殺扳機的剎那確實是看到了歹徒高捷拉動了手榴彈的扳機,但是人質幌動的結果,他沒有命中高捷,卻射死了願意付出贖金,以求平安的人質。誤殺人質是事實,但是只要有人能夠証實他扣扳機的時機,確實到了生死存亡的迫切時機,就算有過失,亦不足以坐監服刑, 結果,卻是沒有人支持他,連他唯一敬重的競爭對手,實力只有些微差別的方克明(任賢齊飾演)亦未出面相挺。

 

專業上,他有十足信心,現實上,他卻無法承受同伴都不願出面替他作証的居心。「嫉妒」是可能的原因之一,「根本沒看見」,則是可能的原因之二(因為沒有人的眼神比他銳利,比他觀察更入微),但是《神槍手》只選擇了第一個答案,導致他冤莫白的他,一旦出獄後,就要與昔日兄弟反目成仇。少了一個選項,《神槍手》的層次就變窄了。

 

但是,《神槍手》只刻意突顯淩靖與方克明的瑜亮情結,卻無法交代何以技藝精進的個人就註定只能做孤鳥,就無法合群?更無法從淩靖與方克明的射擊哲學或呼吸技法中,體會出兩人的段數高低關鍵,焦點於是轉向第三者:陳冠希飾演的O仔身上。

 

在酒館中射飛鏢的競技場上,O仔試圖挑戰,卻被淩靖以間不容髮,一氣呵成的閉氣呼吸法,三連鏢射皆中紅心的結果輕易佔了上風,也贏得O仔的信服。sn097a.jpg

 

問題是方克明完全不能接受「淩派」呼吸法,他能清楚點出「淩派」呼吸法最後必然導致手指發抖失去準頭,卻未能証明「方派」呼吸法才是王道,只能要求一切唯他之命是從,他選擇以威權壓制專業,這樣的競技態度別說無法O仔,亦無法說服觀眾,既無法為方克明多添理性分數,反而讓這位老婆都寧願與他離婚的隊長更添跋扈,粗魯,不會做人等負面因素,也無法為他對抗淩靖的報復行徑,做出更有力的背書。

 

吳煒倫編寫的《神槍手》劇本在片尾時試圖透過陳冠希的O仔之嘴,為淩靖的毀滅與方克明的挫敗,總結出「驕傲」的敗因,如果一切都能如此簡便定義,《神槍手》就不應該衍生如此多的血案。因為凌方兩人真正的矛盾關鍵在於「生命扳機」的決定瞬間,淩靖的失手如此,方克明的未能作証亦在那一念之間,人生為善為惡的關鍵,與狙擊手使命必達的關鍵是那麼近似,那才是琢磨好戲的契機啊!

 

sn151-5.jpg

O仔最後等到淩派呼吸法的最後一擊才出手,雖然証明了邪不勝正,卻未能說明何以深諳競爭對手弱點的方克明就是無法勝過凌靖,也因為這一盲點,《神槍手》只能得到兩敗俱傷的結果,無法再有更高明,更有說服力的頓悟與昇華了。

神槍手:聲音的說服力

 

好演員都知道,聲音亦是表演的一部份,聲音捉得住戲,就捉得住觀眾的心,擴充自己的聲音能量,強化聲音的說服力,是每位演員都得念茲在茲的挑戰,林超賢執導的《神槍手》卻在聲音上跌了一大跤。

 

必需承擔主要責任的是男主角任賢齊,他在電影中飾演警隊中槍法最精準的狙擊手,整體狙擊隊亦在他的指揮號令下攻堅,電影的開場就是他在雨夜攻堅行動中,發現另一位主角O仔(陳冠希飾演)的眼神特質,因而也拉他進入狙擊隊的序曲。

 

英雄識英雄的惺惺相惜,原本是肝膽相照的男兒血性,但是任賢齊從介紹陳冠希的眼神開始,一直到他教導陳冠希所有的狙擊要領時,觀眾沒有聽見老練、滄桑與自信的話語,反而是稚嫩,呆板,不帶感情,亦沒有說服力的聲音。

 

是的,任賢齊只是唸白,不是在表演,甚至,他的自然音,也暴露出他對角色認同的陌生與遙遠。他的聲音只有情緒,火氣,少了生命的縱深,以及洞察人性的體悟,聲音不能服人,他所帶出的警隊,也少了那份可信。

 

蒼白與脆弱只是《神槍手》暴露的第一個盲點。第二個盲點則是從終場前的總結獨白,從任賢齊獨白轉換成陳冠希獨白時,固然有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傳承意味,但也顯示出導演已經亂了套,未能首尾呼應的結果,敘事觀點最後必需更換的結果,破壞了全片的諧調一致性。

 

sn091V.jpg

我不是故意刁難任賢齊,陳冠希的話白表現(不論是原音或配音),其實也同樣欠缺戲劇和個人魅力,除了唸完該台的劇本台詞之外,你聽不到深情,更沒有決志,一切只像風吹過,雲飄過,什麼都沒有留下。

 

或許,我看的《神槍手》是針對台灣市場設計的「國語版」,而非以香港為背景的香港版,以致於任賢齊不能借助配音員的協助,而是原音上陣,以致於聲音弱了他的表演,那是他必需去面對與克服的問題。

 

但是更嚴重的問題則在於每一回高捷飾演的黑道老大出場時分。

 

高捷來自台灣,用台灣話演出,對他而言一點都不困難,但是他的手下,就算努力講台語,卻是講得零零落落,慘不忍聽。

 

sn151-6.jpg

江湖上搏命之人,無暇咬文嚼字,慣用的都是最生活化的語言,不假思索,就能脫口而出,才見得真性情,不能如此,一切都生硬了,一切就刺耳彆扭了,高捷的表現一如平常水準,只是每回要和手下對話時,立刻就陷入雞同鴨講的困境之中,你很難相信,如果你們講的不是同一國的語言,又如何沆瀣一氣地去打家劫舍呢?大哥應有的魅力,卻全被手下給毀了,這款聲音處理,成了觀賞《神槍手》時,經常就會跳閃出來破壞情緒的觀影障礙。

 

吳煒倫編寫的《神槍手》劇本,對於男人的義氣與嫉妒,其實有很精準的詮釋,場面調度和動畫製作亦頗有可觀,甚至爆破的音響層次亦很用心,可是,從主角到配角聲音都造成困擾時,你就很難專心看戲了。

 

竊聽風雲:梟雄的公式

長得一表人材,經常西裝筆挺,笑容可掬,那是商場人物的必要外在。

 

說得一口流利英語,出口成章,那也是商場上行銷成功的必要條件。

 

結合慈善事業,換取美好的企業形象,更是商業梟雄經常使用的包裝術。

 

英文名字叫做麥可的港星王敏德,出生在美國紐約,父親是華人,母親是美國演員,華美混血的結果使得他的外型遠比其他港星來得俊美魁梧,從影二十年來,早期主演的《飛虎雄心》和《皇家戰士》等作品,確有讓人耳目一新的魅力,後來片約也沒少,卻一直沒機會施展他的英語長才,《竊聽風雲》算是能讓他發揮英語本色的少數作品了。

 

ovBE.jpg

他在《竊聽風雲》中飾演的馬志華是個不擇手段,大玩金錢遊戲的奸商大老闆,衣冠楚楚,卻幹盡傷天害理之事;流利的英語,動人又華麗的詞藻以及光鮮亮麗外表卻也無法包裝他吃人不吐骨頭的罪行;至於他兼任仁孝堂慈善基金會主席,故做風趣和善地推行慈善事業,更無法遮蓋他殺人放火無所不用其極的心狠手辣,金玉其外,敗絮其內,是這個角色的宿命與特質,王敏德的表演,平心而論,並沒有太多的意外,因此也就沒有太多的驚喜了。

 

外表像壞人,做的也是壞事,基本上是很偷懶、將就,也很膚淺的符號運用;外表不像壞人,卻能壞事做盡,就算有點陳腔了,還是能在變生肘腋的能量轉換過程中,帶給大家一點意想不到的震撼,王敏德的詮演,明明屬於第二類的戲路,可是為何卻不能更大的感動?演得太油了,太順了,可能就是唯一的解釋了。

 

王敏德的表演方式其實有點要追上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在《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中飾演的私酒梟雄Al Capone,平常是衣冠楚楚的彬彬君子,卻隨時可能拿起棒球棍一下就打死叛徒,翻臉比翻書更快的戲劇落差,確實會有一些神經緊繃的效應,然而偽裝就是虛假不實,就難免誇張膨風,容易變得油氣,王敏德從車廂中講述他過去與黑手黨交手的往事時,用自己開車門往下跳的遭遇加諸手上身上,無非就是要襯顯他陰睛難測,卻洞悉人性的「陰沈」特質,只可惜一切都在大家意料之中,因而就缺了震撼力。

 

ov541.jpg

但是這麼英明又肅殺的老闆,為什麼有手下敢在他親自督軍監視底下,偷偷殉私放水?甚至,還在他的辦公室安排「竊聽」裝置呢,讓他百口莫辯呢?強悍的人未必能防守得滴水不漏,但是所有的轉折還是需要更多的鋪排,否則就顯得生硬強拗了。

 

不過,我還是很喜歡王敏德以仁孝堂慈善基金會主席之姿,上台發表演講時,利用多媒體素材包裝自己的仁心善舉場景,那是他生平志業的巔峰,也是善用科技來包裝梟雄形象的現代行銷術,一旦毀在最高峰,那時的錯愕與口不擇言,因而有了更強力的矛盾衝突,只可惜,高潮來得快,也去得快,梟雄的毀敗太容易了,觀眾就覺得不過癮了。

竊聽風雲:生命黑灰白

掌握情資,地位就可以確保,就可以擁有權力,統治者和獨裁者這樣相信,商業大亨不也如此?「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面對權與利的誘惑,人性最醜陋的一面都會被誘激發而出的。

 

麥兆輝與莊文輝聯合編導的《竊聽風雲 (Overheard)》講的就是抗拒誘惑,擁抱誘惑的作品。

 

不管是《對話(Conversation)》、《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或《竊聽風雲》,片名都已標示了劇情不循正軌運作的行徑,主角先是從事竊聽,從中找尋生活利基,卻也因為濫用資訊,而面臨生命危機的歷程。

 

競爭者掌握對手不為人知的私密,確實就能掌握先機,先馳得點,《竊聽風雲》中的劉青雲,古天樂和吳彥祖,就是香港警方刑事情報科的竊聽精英,他們奉派去偵聽可疑的金融犯罪商業大亨,原本是打擊犯罪的正義行為,卻也因為面對著誘人情資,而油生了要不要利用機密來「自肥」的天人交戰。

 

ov10.jpg

誘惑能夠勾引凡人,都因為凡人有弱點,如何詮釋弱點,創造合情入理的發展脈絡,其實考驗著劇作家的創意與才情,《竊聽風雲》提供的理由雖然很「寫實」,但也因此難逃「老梗」之嫌,意外不多,驚奇不高,因此沒有太多期盼,也就沒有惆悵與失落了。

 

古天樂在《竊聽風雲》中飾演愛家老爹,認真執法的目的就在為罹癌的愛子賺取更多的醫藥費,偏偏自己也罹了癌,因此得到商人內線交易的情資,順手插花撈一筆,也就成為他「混水摸魚」的動機。

 

同樣是金錢誘惑,吳彥祖面對的則是另外一款「輸人不輸陣」的比闊壓力,他認識了富商女兒,富商連警政署長的薪水都嗤之以鼻,對小警官的微薄收入更看不下去,極力遊說準女婿棄警從商=. 不想「嫁」入豪門的吳彥祖,在竊聽中得知商業機密,又怎麼不想發個順手財,讓自己在岳丈或太太面前,也能有揚眉吐氣的身影?。

 

ov08.jpg

警察犯罪,其情或可憫,其行卻不可恕,在強敵反撲下,他們遭遇悲慘下場並不讓人意外,問題就在於其情究竟可不可「憫」?如果可憫,也許就多了同情與歎息,畢竟利用惡人布下的局與勢,來創造自己的財富,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以惡懲惡」的機智行徑,屬於正義或司法女神有時候也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灰色地帶,很有辯論空間,但也因為犯案警察的所有心理轉折都是那麼地簡單明白,都有些理不很直,氣卻很壯的歪理,因而只有沈淪,很難救贖了。

 

《竊聽風雲》唯一可以擺脫陳腔濫調的的轉折人物是不願隨波逐流的劉青雲,他有原則,但卻有同樣有遊走於灰色人生的致命弱點,用他的矛盾來對照他專擅的「竊聽」行為,因而有了強烈的反諷效果。

 

他是精明的,因此一眼就能看穿兄弟與歹徒的行徑,雖曾試圖攔阻兄弟,卻因為一時心軟也未干預或破壞,他的沈默讓自己成為共犯,而基於命運共同體的義氣,所以他的伸手與反撲,讓正邪黑白多了拔河對抗的力道。

 

ov75-1.jpg

偏偏,他也是懦弱的,因為他的身上同樣有著難以告人的灰霧,他和長官方中信的妻子張靜初有一段曖昧情,在方中信面前,他是可以信靠交心的朋友,在方中信背後,他卻已經與正與方中信辦離婚的張靜初有了再續前緣的復燃舊情,卡在友情與愛情的曖昧夾縫中,他的矛盾性格,不但呼應著竊聽高手不時扮演的雙面人角色,同時也讓他的內心與行動,產生張力極高的交錯震撼。

 

然而,《竊聽風雲》雖然把全片的靈魂重責都交給了劉青雲,但是最後的急轉直下,卻少了足夠的鋪排,一句隨口說出的金錢承諾(雖然確有其錢)就能換取貼身保鑣的背叛?逆轉是意外,但是完全不可信的意外,就成了自圓其說的硬拗了。

 

竊聽電影的前輩作品樹立了極難超越的瓶頸障礙,《竊聽風雲》只能尾隨前輩步伐,未能再創新風景。

凱特布蘭琪:血濺舞台

知名女星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二日在澳洲雪梨劇院上演名劇《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時,不慎被同劇男演員Joel Edgerton拋擲的收音機砸中頭部,鮮血從頭流下頸部,表演被迫中斷;還好傷勢不重,凱特應該會在最快時間內回到舞台演出。

 

外電對於凱特的報導敘述有些含糊,主要都是引述雪棃劇院公司發言人Tim McKeough的發言說:「有位演員把道具高舉過頭,而她的頭部因此受到輕創。」

 

倒是「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引述找到了當晚坐在前排的觀眾Edwina Gatenby,在一篇名為Cate Blanchett bleeds for her art的報導中,記載了她目擊的當時情況:凱特在《欲望街車》中飾演女主角白蘭琪(Blanche DuBois),Joel Edgerton則是飾演史丹利(Stanley Kowalski,下圖左),兩人正演到吵架戲時,憤怒的史丹利正要舉起道具收音機往窗外拋擲,不料卻失手擦撞及凱特的頭部,入戲的史丹利當時還繼續拿起收音機拋向窗外。遭收音機擊中頭部的凱特曾經短暫跌坐舞台,但仍繼續演出,看不出有任何意外,只是此時後頸部就有鮮血流下了。舞台上的演出持續一分鐘後,觀眾聽見導演(即瑞典名演員麗芙.烏嫚/Liv Ullman)在後台喊了一聲:「Joel Edgerton請離開舞台。」然後,工作人員就宣布停止演出,理由是:「我們發生了技術問題。」

 

904pp.jpg

我想,多數人讀到這則新聞時的第一個感想是:平安就好。

 

雖然發言人說凱特是被道具砸傷,但是這個道具也不是一般的假貨,外電的報導是一九五0年代的貝克利式收音機(1950s bakelite-style,下圖就有三款貝克利式收音機),就算是空心假道具,一旦砸中還是會很疼的,何況凱特更是當場血濺舞台。

 

RADIO.JPG

不過,我更相信,稍晚之後,如果沒有其他後續外電追蹤報導,那就真的意謂凱特只是意外受了點輕傷,那就真的是萬幸了。

 

我一直很迷戀凱特的表演,簡單來說,看她表演,就是「過癮」,人在戲中,戲亦如其人,風情萬種。最近有關凱特動向的新消息是瑪丹娜想要當導演,執導一部歌電影《華麗絲(Wallis)》,這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真實歷史傳奇,華麗絲.辛普森(Wallis Simpson)是一位讓英皇喬治八世心甘情願讓出王位,堅持非要迎娶的婦人。放眼世界影壇,凱特確實是不二人選,但願她們的合作能在2010年譜出迷人光彩。

移動城市:尷尬的青春

電影花了大錢,請到知名女星來擔綱,自然是有期待的,保羅.麥格根(Paul McGuigan)執導的《移動城市(Push)》卻面臨了不知如何發揮女星魅力的困境。

 

這兩位女星,一位名叫李小璐,一位叫做達科塔.芬妮(Dakota Fanning)。

 

李小璐是誰?很多人也許完全沒有印像,更難相信她也曾經是金馬獎影后!

 

李小璐十七歲那年,因為主演了陳沖執導的1998年電影《天浴》,獲得了第35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和她同片演出的男演員洛桑群培也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獎,可是如今誰還記得洛桑群培?誰和記得李小璐呢?

 

不記得他們,不是觀眾的錯,更不是演員的錯,得不得獎有時候看對手,有時候看機緣,有時候是看評審委員的心情,但是歷史一再告訴大家:歷史大浪襲捲而來時,碌碌眾生就是會被滅頂覆蓋,只有少數精英才能通過篩汰,邁向恆星。

push_007.jpg

 

李小璐在《移動城市》中飾演美豔的神秘女郎,同樣有預見未來的「預視者(Watcher)」能力,知道如何因應眼前情況,甚至用預言來威脅對手,而她的主要對手就是試圖改變「特異功能者」命運的另一位「預視者」達科塔.芬妮(Dakota Fanning),但是除了擺出酷樣姿態外,她其實是沒有太多戲劇表演空間的,更準確一點的說法是:她只像是個符號,功能就是強化東方世界的異色氛圍。

 

push9468.jpg

達科塔.芬妮原本是很會演戲的小童星,知名作品包括電視影集《幽浮入侵(Taken)》,電影《他不笨,他是我爸爸(I am Sam)》,以及《夏綠蒂的網(Charlotte’s Web)》與《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等片,然而《移動世界》中的她卻已經清楚邁進青春發育的尷尬期,五官和形體都正在快速變化中,以致於乍看之下,似乎很難把青春期的她和過去清純可愛的她做準確連結,甚至於她終於在戲中開始喝了酒,也不勝酒力而茫暈時,你不禁開始要質疑導演究竟知不知道如何處理正值青春尷尬期的她?因為她一會兒是繼續用蠟筆畫出未來景像的少女,一會兒又是已經老氣橫秋地要來改變命運了,戲中的她無法掌握當下,只能拚命奮戰,但是導演也捉不住她的韻味,給她絕對的戲份,那就註定只能扮演浮光掠影式的過眼雲煙了。

push26618.jpg

 

《移動城市》強的是美術,弱的則是角色性格和劇情,李小璐與達科塔.芬妮因此也就成為花瓶式的串場人物,沒有同情、關懷與憐憫,更沒有了感動,船過水無痕,如此而已。

9月05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9月05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影展芳香電影節

九月十一日到十二日,在光點台北有一場名為《芳香電影節》的小型影展。

903.9.JPG

放映有《香料共和國》、《雜貨店老闆的兒子》、《檸檬樹》、《南方澳海洋紀事》和《新天堂樂園》等片。

最特別的是他們還另外將知名的台灣電影音樂,重新找人改編,製成了新CD,節目中就先來分享這張包含了《臥虎藏龍》、《天邊一朵雲》、《小城故事》、《海角七號》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名片主題歌曲的新CD。

使用音樂:《伊聖詩電影節》經典電影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時尚女王香奈兒》

主題:香奈兒的傳奇

ch22.JPG

01.一位小酒館裡的歌舞女郎,如何拒絕出賣身體,卻還是做了人家情婦

02.一位靠著男人權勢維生的女人,最後如何坐在階梯上看著自己的作品發表會。

感謝聽友珮華的提供,讓我得能播出ALEXANDRE DESPLATE創作的電影原聲帶。

使用音樂:《時尚女王香奈兒》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時尚女王香奈兒》

ch73606.jpg

香奈兒的愛情:

生命中的三個男性,都不能給她夢幻的愛情,

她的第一個男人給了她身體

第二個男人給了她金錢和社交際遇

第三個男人真的讓她動了心,也給了她信心和創業機會,

但是做為被男人豢養的情婦,她更清楚唯有經濟獨立,人生才能獨立

我們要讓大家聽見,怎麼樣的音樂會讓香奈兒動心呢?

使用音樂:《時尚女王香奈兒》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白銀帝國》

02.jpg

台灣商人郭台銘投資拍攝了一部以山西商人奮鬥史為主題的電影《白銀帝國》,延聘到蘇聰、長崗成貢、林海等多位作曲家來為電影打造主題樂章,我對企業贊助電影都是樂觀其成的,只期待創作者在資金無虞下能拍出更震撼的作品。《白銀帝國》有些可惜,隨處可見其他封建議題作品的影子,反而是電影中出現了普契尼作品「今夜星光燦爛」,有些訝異,卻也能明白編導的巧思,只可惜,考據不夠精準,煽情的音樂處理,反而成了笑譚,今天的節目中就來談談這個小瑕疵吧!

康澤爾辭世:古典流行

美國辛辛納提大眾管弦樂團(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指揮康澤爾(Erich Kunzel),美國時間91因為同時罹患了胰臟癌、肝癌和大腸癌,告別人生舞台,享壽74歲。

 

康澤爾曾經多次來台,我曾經主持過一次他訪台時的座談會,大致明白他全力推廣管弦樂團的現代化,致力於透過能夠吸聚大眾共鳴的音樂作品,讓民眾能更樂於接觸與接近管弦樂的演出。

 

康澤爾有兩個家,一個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那不勒斯的新港(Newport, Naples, Fla.),另一個則是緬因州的天鵝島(Swan’s Island, Maine),今年四月中,他在新港家用晚餐時,突覺腹部劇痛,當時以為是食物中毒,但在回天鵝島家的途中,劇痛再度來襲,他才驚覺不對,緊急求診,結果才發現自己罹癌了,而且是最致命的胰臟癌、肝癌和大腸癌。

 

「我一直很注意自己的健康。」康澤爾四個月前曾經告訴記者,「我的父親因為大腸癌去世,我一直都定期做大腸癌檢測,十五個月之前,健康檢查的結果還是一切正常。」癌症來得突然,從病發到過世,前後不過五個月,確實就如他自己所說的:「這一切都太意外了,我還是正常的康澤爾,但是我身體裡卻有了一位惡魔。」他遵醫囑接受化療,但是三癌交纏的結果,還是難敵病魔。

 

古典音樂的「古典」兩個字,不但標示著這類型音樂至少已經有兩百年歷史的「古老」,同時也暗示著一般人心懷畏懼,不敢接近的「經典」,以致於距離越來越遠,康澤爾從1965年到1977年都擔任辛辛納提交響樂團(C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的駐團指揮,1977年,辛辛納提交響樂團董事會決定另外組織一個辛辛納提大眾交響樂團(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 (CPO))時,樂團總監Arthur Fiedler提名他接掌,在隨後的卅年歲月中,他就致力於「古典」音樂的「大眾」化。

 

康澤爾最具巧思的推廣策略就是他不時結合了當紅電影的音樂,透過電影的流行魅力,讓管弦樂團有了更能親近大眾的媒介,也因為他不時就會推出以電影主題為主軸的大合輯唱片灌錄,諸如:「科幻影視名曲集(Time Warp / Erich Kunzel Conducting Cincinnati Pop Orchestra)」;「電影情歌主題曲(Movie Love Themes)」、「龐德的生涯(Bond & Beyond)」和「超賣座發燒電影院( Mega Movies)」和「電影史詩(E-pics Kunzel/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等,不但CD賣得不錯,觀眾也樂得從「流行」中享受古典的「精緻」與「繁複」氣勢,埋下樂於接近交響樂的心情種籽。

 

EK-FlagTieSmall.jpg

交響樂團的演出一向規矩很多,演奏家與指揮家無不盛裝與會,曲譜詮釋亦有一定的章法,不得自由揮灑,康澤爾則是緩步做了調整,他領軍下的辛辛納提大眾交響樂團演出時,不但有大型玩偶聞樂伴舞,還有水舞及煙火,讓民眾在聽音樂的同時,亦有興味盎然的「花樣」可看,這當然也是他替古典音樂「鬆綁」,創造民眾樂於近用古典樂的音樂推廣策略之一。

 

中外音樂家活化古典音樂的策略不少,有的演奏家熱中「跨界合奏」,透過不同的樂器與樂風組合,尋找隱含其中的化學效應;康澤爾則是用古典公式「深化」流行樂,再用流行技法「活化」交響樂,在過去三十年的演出人生中,確實讓不少民眾有了不再畏懼古典樂的心理解放功能。他自家的私人遊艇也命名為「大眾流行(pop)號」,可見他是多麼在意他所肩承的「大眾」化和「流行化」使命。

 

康澤爾確實開了時代風氣,但是時代的變動腳步快到讓人目不暇給:有的古典音樂會,已經在銀幕上同步播放音樂家的時空背景影像;電玩音樂不但已經攻進了國家音樂廳,同時也穿插著電玩影像;更多的音樂會直接以電影音樂為主題,甚至取得電影版權,直接配合音樂演出讓人重溫影音合擊的震撼…他的去世,畫下了時代的句點,他播下的種籽,卻也以不同的速度與力量在演化新能量。

五年寒暑:一個鋸齒圓

如果電影迷戀死亡了,電影也就死亡了—-無論還會拍出多少影片,甚至是很好的片子。要想電影能夠復活,首先必須有一種新的電影迷戀出現。

         ─蘇珊.桑塔格

 

2004年的九月三日2009年的九月三日,整整五年的時間過去了,過去五年內,我試圖每天寫一篇有關電影的文字,前四年,勉強成圓,第五年則是走成了鋸齒狀的缺角圓,但在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願意用美國已故文化評論人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輯錄在《重點所在(Where the Stress Falls)》一書中的那篇《電影百年回眸(A Century of Cinema)》中的尾語,做為自己的心情註解。

 

2009年開始,因為阿醜特別為我在網路上買了網址,開了自己的部落格,不再寄居於現有商業體系下的網站,於是我一方面開始摸索新的表現方式,另外,則是開始重新貼文的工作。

 

熟悉網路作業的人都知道,要從舊部落格搬家到新部落格,是一件工程浩大的辛苦事,原有的網站都不願意打開自己的後台,讓使用者隨意搬遷,不想求人,就得自力救濟,我選擇了最笨的方式:一篇一篇重貼,包括文字、標題和圖片。這個搬家工程,我是在八月卅日那天全部完成的。

 

部落格上的自動統計表告訴我:過去五年裡,我一共寫了一千八百卅一篇文章。勉強比365篇文章X 5 =1825篇的基本量,多了六篇文章。那是個不容易做到的成績,但是我更清楚自己在2009年的寫作中,大概還有十多個缺口還沒有補齊…很不幸地,缺口還可能繼續擴大…

903.JPG

 

我不是故意殘漏,真的是時間有限,體力有限,心情有限…但是所有留空的空檔,我原本都有寫作計畫的,包括我對紀錄片《黃羊川》是有意見的;包括對《不能沒有你》,還有一個觀點來不及寫完;包括我其實採訪了半野喜弘和莫瑞康尼這兩位音樂家,但是錄音稿都還來不及整理…還有《橫山家之味》、《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屬於我們的聖誕節》、《娥摩拉罪惡之城》和《二十四城記》等片的影評都還沒有寫,這些原本都應該排進在那些留空的日記裡的…

 

留空,純粹就是工作加重了,需要付出更多的力氣去處理工作上要注意的大小事,我對待個人部落格的態度,其實就和自己的工作態度有些近似:只要能夠,就會全力以赴。兩者不能得兼,就只好犧牲寫作,但是我知道,留空的部份,我一定會擇日補齊的。

 

那一切,或許就像蘇珊.桑塔格在1995年紀念電影問世一百年時所寫的文章中所說的:「…每一種藝術都會吸引一批迷戀者…電影曾被譽為二十世紀的藝術,而今天面臨二十世紀將盡之際,電影似乎也成了一種沒落的藝術。也許沒落的不是電影,而只是人們的電影迷戀(cinephila),這個詞特指電影所激發的某種愛。」

 

那種愛,我曾經在小學時見証過母親對《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狂戀,也感染過她對《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的深情;那種愛,則是中學時親自在《精武門》與《虎豹小霸王》的購票長龍隊伍中見過;大學時,每回陪著同學高唱起《夢幻騎士(The Man Of La Mancha)》的「The Impossible Dream」,以及《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中的名曲「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時,誰不是競飆高音,追求著青春的極致?

 

那種愛,我也曾在去年夏天看到過,一切只因為有無數人自動自發地做起《海角七號》直銷公司的「下線」志工…我相信,只要曾經燃燒過,那種迷戀就是刻骨銘心的記憶,永遠不會或忘。

 

網路普及後,電影文字的書寫變得容易,而且輕便;網路普及後,觀影的機會多了更多的選擇(例如光是在http://www.joost.com/epg/tw/film/的網站上就可以輕易看見無數的經典舊片;例如,你可以透過網購,找齊許多大師的經典全集),有太多想看的電影還來不及看,有太多想寫的文章還來不及寫,其實這些都是驅策我繼續寫作的動力。

903.3.JPG

 

我一直不清楚自己的文章會有多少人願意來看,坦白說,我是為自己而寫的,很多時候,我是透過留言板的一點訊息,勉強知悉網友的喜歡或者不以為然(當然,還有更多的愛護者,不時會糾正我的錯字,或者張冠李戴的錯誤)。電影的書寫,只是自我的一個實踐吧,我不求聞達,只想走自己曾經喜愛,也一直還是喜愛的生活方式(遇上休假日,我多數會擠到電影院裡去補看新片),也因為過去八個月裡,得空就忙著重貼自己的舊文章,我明顯看到自己的變化:早期只是即興式的書寫,後來,文章越寫越長,不再是為一頁又一頁的日記書寫而忙碌,而是一個能夠讓自己開心的人生歷程,就這樣走了過來…

 

迷戀與熱情是雙生兄弟,年過半百的我,很高興能與這對雙生兄弟,生活在同一個家族之中,即使青春不在,血緣依舊,我衷心祈願著…

移動城市:武俠科技化

 

我相信保羅.麥格根(Paul McGuigan)一定也相當熟悉中國武俠小說,不然,《移動城市》中不會有那麼多似曾相識的武俠小說片段。

 

描寫特異功能人士的作品中,最神奇的無非就是他們究竟有多特異,《駭客任務》中能讓湯匙彎折的孩童如此,《X戰警》的各個戰士亦如此,《移動城市》不但有可以洗腦的PUSHERS(置謠者),還有可以隔空取物的MOVERS(念動者),以及看得到未來景像的WATCHERS(預視者),能發出巨大聲響傷人BLEEDERS(音爆者),以及充滿神奇魅力的,「光聞一,就能知十」的靈嗅者(SNIFFS),專擅偷天換日的SHIFTERS(轉換者)…觀看《移動城市》的群英會,真的就有如一場華山論劍大會,看大家各顯神通。

 

這麼多江湖奇俠中,我最感興趣的無非就是沒事就喜歡拿人家牙刷聞嗅的靈嗅者,因為光從氣味,他們就能判讀出牙齒主人的形影蹤跡,以及交往對象,過去的偵探辦案,多事從視覺和聽覺出發,從嗅覺出發,不但是動物本能的高度發揚,更是人體感官的全新探索,只可惜,靈嗅者的身份是絕不討喜的「走狗型」人物,不安好心,不做好事,只懂得為虎作倀,白白浪費了一身子本好事。

 

push1001.jpg

至於以日本演員Hal Yamanouchi為首的香港特異功能人士則是最擅長用聲波震人,每人只要大口一開,吼聲四傳,不但玻璃碎裂(這是最好的戲劇效果),同時還有用碎片殺人的功能,當然也有讓人聞聲喪膽,當場暈厥的效應。這款功力,簡單來說就是武俠小說中的「獅子吼」內功,「倚天屠龍記」的「金毛獅王」謝遜會,《功夫》中的包租婆也有同樣本事,只是戲劇效果遠不如《移動城市》中的音爆者來得場面壯觀,效應奇佳。

 

至於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飾演的尼克擅長隔空移物的「念動」功能,其實也有程度大小的區別,一般時候,他連骰子都移動不了(所以每賭必輸),但是急起來的時候,槍可動,刀可使,功力直追「天龍八部」中神功經常失靈的段譽;但是真正厲害的卻是負責保衛追殺集團首腦Djimon HounsouNeil Jackson,手一伸就有一張隱形天網橫豎在前,子彈穿不透,宛如科技版的「金鐘罩」與「鐵布衫」;念力之強甚至還可以隨意要人翻動仆滾,儼然成了超異能的傀儡師了,最會「移山倒海」本事的梨山老母與樊棃花如果再世,也許也只能勉強打成平手而已了,功力如此不凡,天下還有誰是對手?男女主角預知自己的死路,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事了。

 

push24121.jpg

至於神功發威,就可以把保護者藏匿在天網下,讓對手查悉不了動向的「靈影者(SHADOWS」,也可以拿來和哈利波特的隱形斗篷來對話…《移動城市》中太多這種武俠奇幻小說中才有的內容,重要的是導演懂得如何呈現這種特異功能的趣味,以致於不看門道,光看熱鬧,《移動城市》就落實了人生想像力的諸多可能性,也豐富了電影的娛樂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