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總統先生:浮生夢

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在1974年因為因為涉及水門案下台,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歷史。

 

尼克森下台後的第三年接受大衛.佛洛斯特(David Frost)的電視專訪,坦承自己濫用了總統權力,這個專訪節目創下了四千五百萬人同步觀賞的超高收視率,其實,也已經是傳播史上知名的專訪事件。

 

既然,題材內容都是世人不算陌生的歷史,朗.霍華(Ron Howard)執導的《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究竟要如何才能捉住當代觀眾的心?

 

關鍵在於寫過《黛妃與女王(The Queen)》的劇作家彼得.摩根(Peter Morgan),筆下不但嫻熟近代史政壇大事的經緯脈絡,同時更懂得在大人物的生活細節中,爬梳整理出潛藏的靈魂與欲望,另外再創造一段虛擬的心理夢境,就能夠在如煙舊事中理出新氣象。

 

nf331608.jpg

歷史人物的傳記劇作,允許虛實參半的新註解,但是大事件上一旦犯錯,出入史實太多,就會惹人話柄,喪失權威可信度,這一點,彼得.摩根自有專業上必需的細緻嚴謹,無需多慮,有趣的是他如何在細節上做文章。

 

他安排的細節有兩個大方向:首先,選擇從大衛的觀點出發;其次,從大衛的生活品味帶出尼克森的心情。

 

尼克森是大人物,大衛.佛洛斯特雖是娛樂界名人,知名度與影響力卻不成比例,大衛不能帶給尼克森任何光彩,黏著尼克森卻可能創造意想不到的名望與榮光。事件動力只能來自大衛,不是尼克森,因為要求專訪的是大衛,付錢的也是大衛,尼克森的被動反應雖然也有著大口鯨吞的機關算盡,卻是只能順著大衛的意志與節拍去走,雖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但正因為大衛的積極主動,這場不對稱的訪問戰爭,才有了湊合的可能。

 

大人物嚮往硬漢人生,嘴吧上雖然硬是看不起大衛的浪漫自在人生,甚至挑剔他穿的義大利鞋子太柔軟,少了陽剛線條,但是單調少變化的心裡面卻難免也有著「有為者亦若是」的遐思,坐上美國總統寶座,堪稱人上人了,還有什麼東西買不到?事實上,總統有總統的框架與限制,白宮中的所有談話都錄了音,四處都有人監視,確實有太多身不由己的難言之隱,從他忍不住問了一聲:「義大利鞋子好不好穿?」就已經委婉透露了「公門深似海」,難享人間風月的無奈。

fn03.jpg

 

所以,最後當大衛真的送了一雙義大利皮鞋給尼克森時,他們之間已非競爭敵手,而是惺惺相惜的知己了,一場你來我往的乒乓球賽能夠如此收場,不正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優美手痕嗎?

 

至於生日派對的功用,也有異曲同功之妙。大衛出身專搞風花雪月的娛樂圈,偏偏「小孩玩大車」,要挑戰政治明星,他召募來的幕僚平常就是眼高於頂的知識份子,「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當然懷疑「往來皆白丁,談笑無鴻儒」的大衛究竟有沒有辦法逼倒尼克森,寫下千秋之筆,但是大衛往來的人物雖然算不是國際政要,也都是娛樂界名人,所以一看到海夫納等娛樂大亨出入派對場合時的目瞪口呆,同樣被八卦趣味迷惑得七暈八素時,就已經讓「不要小看娛樂圈中人」的小巨人議題得到了「正常人性」的呼應空間。

 

最後,再由尼克森來做總結,他留住大衛,硬是再問大衛一句:「你真的享受那種派對嗎?」大衛點點頭,凡夫俗子或許權勢不大,但是可以隨興狂歡,不必在意形象,不必計較得失,「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大人物的寂寞在那句問話中昭然若揭,也形成了《請問,總統先生》最漂亮的休止符了。

請問總統先生:小巨人

朗.霍華(Ron Howard)執導的《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清楚地告訴我們一件事:「採用聖經故事中「大衛打敗巨人哥利亞(David and Goliath)」的模式,無疑是最神奇,最富戲劇效果的奇招。」

 

戲劇創作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聖經故事中敘述菲利斯坦(The Philistine)大軍壓境,巨人哥利亞每天挑釁以色列大軍,最後卻敗在少年大衛之手。《請問,總統先生》則是描寫娛樂節目主播大衛.佛洛斯特(David Frost)主動要求訪問因水門案下台的美國總統尼克森,逼得他在電視訪問中承認:「我讓美國人失望了!」

 

一個是巨人主動來犯,一個是巨人接受挑戰,結果卻同樣是巨人敗陣(不管巨人名叫哥利亞或者尼克森),同樣是大衛獲勝了。

 

fn06.jpg

因為一場強弱懸殊的戰役,觀賞者的同情心早已選好對象,最後的勝利,不僅符合以弱擊強的同情期待,逆轉勝的結果,更符合了戲劇世界最仰賴的意外高潮。

 

訪問總統一向是政治新聞的版塊,很難與娛樂新聞扯得上邊,下台總統不接受主流新聞的主播採訪,卻接受了娛樂節目的主持人專訪,居心甚明:「柿子挑軟的吃。」

 

正統主播永遠一本正經談新聞,肯定以灼灼逼人的姿態,口若懸河地逼問總統下台秘辛,在職期間已經多次交手的總統自知未必能討得到好處,如果終需一問,終究得兵戎相見,何不找一個軟腳蝦?與其任人屠殺,不如找一個可以讓自己操弄於股掌上的菜鳥來踩踏?何況,一次訪問還可以進賬六十萬美金,金援盡失,卻還要養一堆幕僚的下台總統,撥撥算盤,自然就會接受這次挑戰。

 

娛樂節目的主持人就註定層次膚淺,只會插科打諢,搞笑逗樂子嗎?世俗的偏見其實是大衛的最佳護身符,對手容易輕敵,他才有機會找到機會,做致命一擊,編劇Peter Morgan筆下的大衛其實也是大智若愚型的狠角色,他很清楚表演事業的真正關鍵就在於創造意外驚喜,如果花錢就可以創造機會,挽回事業頹勢,他也不惜一擲千金的。

 

nf138.jpg

花錢買新聞,是正統新聞人不屑去做的事,也因此才讓娛樂新聞有機可乘,尼克森這場受訪秀,原本也被外界定位為牛肉不多的表演秀,但在節骨眼上,以老奸巨滑著稱的尼克森卻來了場坦白懺悔,無異提前實踐了「政治事業就是表演事業」的媒體包裝論述。

 

不過,《請問,總統先生》最有趣的場景不在彼此的利害盤算,而是在雙方對陣交手時,「老鷹捉小雞」的接招戲弄術。

 

只要肯受訪,就有錢賺,這是尼克森欣然受邀的第一前提;其次,對手根本不懂政治,可以隨意戲耍,則是他自認佔有優勢的大勢研判。只是,即使是一場巨人對小孩的戰爭,尼克森也不曾忘記「先聲奪人」的必要,先給下馬威,就可以讓對手吃悶虧,落居下風,他的起手勢就是總是趁助理導播已經開始倒數計時,即將錄影的剎那,拋出一計冷箭:「怎樣,昨夜有沒有偷情啊?」措手不及的大衛被他這麼沒頭沒腦的一吵,思緒頓時錯亂,一開場就有點不知所云了。

 

連輸三回合後,大衛終於在第四回合時懂得先發制人,也沒頭沒腦地來一計鈎鐮槍,讓原本篤定輕騎過關的尼克森也亂了方寸,類似這種唇槍舌劍,暗藏機鋒的鬥嘴心機,不但是兩軍交戰的特異心理戰,也創造了你來我往的戲劇交火趣味,佔了上風的人就因此得能盡情屠殺對手,小大衛也才因此得能扳倒巨人尼克森。

 

當然,《請問,總統先生》是一場各取所需的政治秀,要名的有名,要利的得利,更重要的是兩人都在這場對談中寫下了不同的歷史(一個是政治的,一個是媒體的),堪稱是一場雙贏戰爭,朗.霍華的處理不溫不火,深得政治秀或媒體秀的箇中三味,確實是他導演生涯中最佳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