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藝術家:狗兒的必要

 「狗來瘋」,堪稱是2012年好萊塢另一個有趣話題,法國電影《大藝術家(The Artist)》的藝術形式與復古主題,從去年坎城影展就攫取了不少焦點與好評,其中,忠心耿耿守候在主人身旁,共同分享喜樂哀愁的那隻傑克羅素梗(Jack Russell terrierJack(由狗明星Uggie扮演),就因為充滿喜感,隨時可以配合主角裝死搞笑或者慰問送暖,每一回只要鏡頭帶到它,就能讓觀眾莞爾一笑,極有魅力,去年五月就先在坎城贏得了「狗棕櫚大賞(Palm Dog Award)」(因為坎城影展的最高榮譽是金棕櫚獎(Palme d’Or),「狗棕櫚大賞顧名思議就是當年表現最搶眼的狗明星,不管它是真狗或者動畫)。

artist15.jpg 

接下來,Uggie201年金球獎頒獎典禮上,不但打上一條蝴蝶領結走紅地毯,還能做出各種討喜表演,甚至在「主人」Jean Dujardin上台領取最佳男主角獎時,陪著上台領獎,表演「中彈身亡」的招牌搞笑動作,更是贏得滿堂采,甚至搶走了「主人」的光采。

 

正因為Uggie如此搶眼,美國電影期刊Movieline的記者S.T. VanAirsdale就帶頭發動了「支持UggieConsider Uggie」運動,希望奧斯卡或者正式的電影獎都能正視Uggie的精彩表演,理由是Uggie已經八歲了,傑克羅素梗的平均年紀約是十三歲到十六歲,亦即在狗世界中已經算是花甲老狗了,連它的飼主Omar Von Muller都主張Uggie明年可以退休了,不要再那麼勞累表演了,所以VanAirsdale主張,趁著黃金時光,頒獎給Uggie,此其時也。只可惜,動作不小,觀眾反應熱烈,就是投票委員沒有理他。

 

不過,Uggie的好運還在繼續上演,二月八日,任天堂推出一款「任天貓狗(Nintendogs + Cats)」遊戲,就請Uggie做「代言狗」;二月十三日,由「每日狗報(Dog News Daily)」主辦的金項圈獎(Golden Collar award),也頒給了Uggie,表揚它在影視節目中的精彩表演,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還為《雨果的冒險(Hugo)》中的愛犬明星未能獲勝大發雷霆,為娛樂圈多添了趣味話題。

 

狗明星要想亮眼,本身靈光當然重要,劇本給了多少空間?導演做出多少取捨?都是關鍵,例如,Uggie也曾演出《大象的眼淚(Water for Elephant)》,但是任我怎麼回想,也想不出導演給了他什麼特別戲份,以致於我過目即忘,完全不像《大藝術家》那樣,從舞台到餐桌,從富貴到落難,Uggie堪稱最佳配角,一路相伴不說,還有奔波求救,上演忠犬救主的好戲,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坦承Uggie的功能就是讓觀眾經由它的忠心,接受男主角Jean Dujardin飾演的默片巨星George Valentin,因為電影的開場就是George Valentin挾巨星名氣,獨佔舞台,不肯介紹同片女星的囂張跋扈,相對之下,他對Uggie的鍾愛,Uggie的默契配合,反而是George Valentin最有「親和力」人性時刻,the-artist-300.jpg亦即Uggie的可愛,不但贏得了觀眾的驚歎,也讓觀眾愛狗及人,對George Valentin多了幾分好感與同情。

 

不過,Michel HazanaviciusUggie倒是有很中肯的評斷,他坦承Uggie如此暴紅,確實出乎他的預料,原因在於Uggie誠然聰明,也可愛,但是它只是聽話的好狗,只要忠實遵照指示,逐一完成設計動作即可,很難說那是「表演」。而且,因為《大藝術家》是默片,不收錄現場音,以及飼主Omar Von Muller可以在現場直接號令Uggie做動作,不用怕聲音穿幫,讓Uggie的表演能量得能更輕易的激發出來。Omar Von Muller也坦承他只是先讓男主角Jean DujardinUggie相處幾天,培養默契,再讓Jean Dujardin學會基本號令手勢,能夠指揮Uggie做反應而已。

 

不管真相如何,觀眾永遠是癡情與瘋狂的,相信,也迷戀銀幕上看見的一切,Uggie所帶來的「狗來瘋」現象,我相信在今年的奧斯卡盛會上,一定還會有專為它而設計的表演節目,就讓大家拭目以待吧。

狡兔計畫:愛恨CIA

很少有電影工作者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說好話,但卻經常看到電影拿CIA做文章,CIA是個可愛的搖錢樹,所有的壞事都可以賴給CIA,它不會抗議,只會默默承受,而且刻畫得越是惡形惡狀,就越可能創造更多的財富。

 

CIA其實是勢力龐大的惡魔,它以美國的「國家利益」為名,挾著美國強大國力,在全球各地為所欲為,好萊塢CIA電影的基本公式幾乎可以歸納如下:被貼上標籤的,未必就是「壞人」;正義凜然的,未必就是「好人」;「長官」最不可信賴,「敵人」往往才是知音。而且「壞人」往往另有隱情,不是含冤莫白,就是力求清白;「好人」往往才是包藏禍心,上下其手的貪腐敗類;追殺你的,往往是同一陣線的夥伴;最能伸出援手的,往往卻是你的獵物。Daniel Espinosa執導的《狡兔計畫(Safe House)》雖然網羅了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和雷恩.雷諾斯(Ryan Reynolds)等紅星,卻因未能超越公式,所有的變數情節都太可預料,驚悚動作電影的樂趣就輕弱了許多。

 

《狡兔計畫》的英文片名「Safe House」,指的是CIA在各地布置的機關暗室,用來秘密偵訊人犯,理應安全又私密的「Safe House」,其實一點都不「Safe」,正是編劇David Guggenheim想要玩的片名遊戲,但是有「Safe」之名,卻完全不「Safe」,顯然機關太清楚,既不吊詭,又不意外,趣味大失。

 

雷恩.雷諾斯飾演的Matt是看管南非開普頓CIASafe House」的探員,上任12個月來,沒有風吹草動,整天獨對空屋,苦悶至極,還好有一位熱戀中的法國女友凱莎琳(由Vera Farmiga飾演),Matt急著想要改派巴黎,就可以共效于飛了,但是直屬長官要他稍安勿噪,等他立功,就一定會改派他移駐巴黎。這種立功就行賞的「餵養」招式,其實已經明示觀眾,接下來的「Safe House」任務就是他要充份証明自己實力的戰功任務。

safe-house001.jpg 

丹佐.華盛頓飾演的Tobin FrostCIA的知名叛將,他的能力與戰績在CIA的歷來探員中都名列前矛,若非CIA太黑了,太多人假公濟私,他未必會站在CIA的對立面,卻也因為他太熟悉CIA的運作規則與罩門,才能逍遙自在,才敢公然鬥法。《狡兔計畫》的開場是他拿到了拿黑錢的黑心情報員名單,行蹤卻已敗洩,殺手全力追獵,他就算能夠暫時脫身,也不得不闖進美國大使館,以真實身份換來保命機會,因此CIA先行搶人押人,Tobin才剛解了狙殺之危,旋即又面臨刑求之苦,甚至殺手也已接獲內線密報,直闖「Safe House」要滅口……Matt不但要保自己一條小命,更要保護Tobin,自家小命是風雨飄搖的柴火,Tobin則是青山,保不住Tobin這片青山,就代表他能力有限,任務失敗,他也就甭在CIA混了,巴黎夢想鐵定泡湯。

 

《狡兔計畫》的邏輯並不複雜,Matt的宿命情境也簡單明白,形式上,有著「狡兔三窟」的逃命趣味,實質上也有著「狡兔死,走狗烹」的特務悲情,他與Tobin從對立火拚到同仇敵愾的轉知歷程,勉強算是一場CIA幹員的覺醒錄,看著Tobin以老前輩的態度預告未來發展,有時明明是人囚,卻指導著Matt如何保命(保人亦自保);有時是逃犯,卻又恨Matt死纏活打,壞了計謀,丹佐.華盛頓與雷恩.雷諾斯的老少配、黑白配(不只是膚色,還包括戲份),原本是《狡兔計畫》的主力好戲,兩人的互動拔河攸關全片魅力,只可惜Matt一路挫敗,只剩鍥而不捨,不服輸的意志苦撐,Tobin原本該是老狐狸,卻又看不出他的精算能力(暴露身份,豈不自陷危機?殃及無辜,又算什麼好漢?),硬湊在一起,給人白忙一場的感覺。

safe-house008.jpg 

兩個英雄都未能激發化學效應,劇情又太可預料,再加上南非開普頓的地理環境沒頭沒腦,發揮不了視覺或者劇情上的張力,《狡兔計畫》基本上只是照著公式搬演的情報槍戰電影,熱鬧有餘,看完之後,你不會記得太多。

大藝術家:古典的必要

電影在1895年於巴黎誕生時,是個啞巴,直到32歲那年(1927年)才會開口說話與唱歌,在那之前的電影通常都叫默片,法國導演米歇爾.哈查納維歇斯(Michel Hazanavicius)執導的《大藝術家(The Artist)》,透過默片的形式與內涵,回首那個時代,看似追思憶舊,其實多了反思的沈澱與提煉。

 

默片受限於時代科技,有兩個先天限制,得靠藝術家的創意來突圍:影像黑白是其一,無聲是其二。

 

因為無聲,就沒有話白,只能靠字幕卡做重點提示;因為無聲,就沒有音效,全靠現場的音樂演奏來「提神」與「註解」。 這些障礙在有聲電影與彩色電影相繼問世後,迅速就被拋進時代洪流中,留給後繼才子揮灑利用,有人用「黑白影像」渲染特定情緒(例如《阮玲玉》或者《不能沒有你》),有人則是以「靜默」來突顯特定氣氛。默片元素得以再度成為創作利器,也算是古典的新生。Artist004.jpg

 

《大藝術家》的故事架構完全遵循傳統通俗劇的架構,時代洪流對默片明星的衝擊主題,類似過去兩部經典名片《紅樓金粉(Sunset Boulevard)》和《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走過的時光印痕:曾經紅極一時的默片明星George Valentin(由法國影星尚.杜賈丹(Jean Dujardin)飾演),想要抗拒有聲電影的潮流,卻遭時代遺棄,潦倒落寞,反而是昔日提攜過的女星Peppy Miller(由阿根廷女星貝芮妮絲.貝喬(Bérénice Bejo)飾演)不捨舊情,一路暗助,終於得能重生。導演米歇爾.哈查納維歇斯逐一撿拾了默片特質:華麗的攝影,貫穿全片的流暢音樂,誇張的表演,極具戲劇變化的冷暖人生,讓不知默片滋味的當代影迷得能重溫默片風情。

 

無可避免地,初晤默片,必會有形式上的驚豔,然而浸泡進純然古典的默片世界中,亦會有難以描述的不適應,其中自然是以話白與音效的消失影響最為鮮明。《大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古典舞台,讓名氣不大,過去十三年只替四部劇情長片做過配樂(都是同一位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的作品)的作曲家Ludovic Bource得以盡情揮灑,銜含電影誕生初期的原生滋味,把音樂能夠發揮的配樂力量,都運用得恰到好處。

artist08.jpg 

電影音樂的原初功能,無非就在強化電影感染力,讓電影得能如虎添翼,得能翔舞九天。只不過,有聲電影問世後,可以聽見的聲音層次變多了之後,音樂的許多功能其實已經退位或者退化了,不是雜音太多,讓人難以仔細聆聽,不然就是音樂只成了墊底粉撲,只宜化妝,再無本色,《大藝術家》就因為少了雜音的干擾,反而突顯了影像與聲音的互動關係,讓人可以更仔細地去聆聽與思考。是的,去雜音的結果,就是讓音樂魔法徹底浮現,不論「模彷」、「敘事」、「渲染」、「暗示」或者「抒情」,Ludovic Bource的音樂充份發揮了註解與放大功效,讓觀眾得以重新審視長期陪伴電影成長的聲音元素,從中體會作曲家的貢太與成就(這亦說明了Ludovic Bource一鳴驚人的魅力所在。

 

但是《大藝術家》真正的魔法師並不是作曲家Ludovic Bource,而是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因為,一旦觀眾在接觸了極其飽滿,幾乎從不間斷的音樂洗禮後,難免起了厭煩,難免有了抗拒之心(因為沒有空白,亦沒有喘息),《大藝術家》固然極其華麗地帶領觀眾回味了古典的精髓,卻也直接闖進了默片與真實人生的矛盾困局之中,名為向默片致敬,其實卻是精準傳達出聲音讓世界更有活力的魅力訊息,說明了何以有聲片出現後,默片再難抗拒抵擋的真實原因。

artist10.jpg 

《大藝術家》全片只有短短的兩場戲是有聲效的,其一是男主角George不信觀眾不愛他,正想全力反撲時,生活中原本聽不見說話聲音的他,卻突然聽見了身旁所有事物的聲響,畫家懂得留白,畫作就更氣韻酣暢,《大藝術家》卻是因為懂得「留聲」,讓原本無環境聲的「虛空」人生,突然有了真實氣息,每一個聲效,不但嚇壞了George,也更清楚有力地點出了默片時期的觀眾,一旦「驚聞」有聲片的「寫實」震撼時,就再也不願回頭的無情現實。

 

其二則是George東山再起,與從踢踏舞結緣的Peppy再度共舞(有始有終,多古典的戲劇手痕?)時,音樂告一段落,額頭淌汗,跳得上氣不接下氣的George,在接受各界喝采時,突然讓所有的人聽見了他的喘息聲,是的,無聲世界太不真實(偏偏,George過去一直相信:「觀眾是要來『看』我的,不是要來『聽』我的。」),有了喘氣聲,人就突然多了七分真實感,這個帶有人味的喘氣聲,也預告著George順利轉型,邁進有聲世界的新人生。

 

artist09.jpg默片的聲音層次雖然多元,有其魅力,亦有其局限,就在導演的巧手鋪排下,這些古典元素的重生,不但註記了時代氛圍,也突顯了後浪推前浪的真實震撼,如此精準,又如此犀利,讓電影的古典印痕重新得到檢視與驗証,還真是功力非凡呢。

大藝術家:新鮮的必要

如果只是對默片時代的追思與致敬,法國導演米歇爾.哈查納維歇斯(Michel Hazanavicius)執導的《大藝術家(The Artist)》,絕對無法從去年的坎城影展到今年的奧斯卡獎,一路吸聚眾多目光與掌聲,哈查納維歇斯除了深諳古典精義,從中擷取創作元素,完成時代的雕像外,其實還有很多動人的創新手痕。

 

《大藝術家》的故事架構其實是從一見如故,一路提攜,繼而感恩圖報的銀河傳奇,由阿根廷女星貝芮妮絲.貝喬(Bérénice Bejo)飾演的女主角Peppy Miller,第一場戲是擠在紅地毯旁,爭睹巨星風采的影迷而已,陰錯陽差,竟然得能和法國影星尚.杜賈丹(Jean Dujardin)飾演的天王巨星George Valentin合影,而且成為「那女孩是誰?」的娛樂報紙頭版新聞。Peppy 再到影城試鏡,一方面勇於毛遂自荐,另一方面幸運地被George注意到她的美腿,一場雙人舞,開啟了Peppy的星運,在George無私指點下(包括點一顆美人痣),Peppy星運扶搖直上,成為有聲電影的當紅偶像,反而是食古不化的George,逐步被時代的漩渦給淘汰了。

artist006.jpg 

默片巨星的失落或殞落是經典名片《紅樓金粉(Sunset Boulevard)》的主題,另外附加了小編劇成了大明星包養的小白臉,卻又另結新歡的感情背叛,《大藝術家》卻選擇了溫情喜劇的語法來新詮好萊塢的人性關係,Peppy曾經無意之間傷了George,但是她從未忘記昔日追星心情,亦懂得報恩之道,導演哈查納維歇斯只安排了兩場戲,而且都是透過不會說話的道具,就完成了的純樸與真情的書寫。

 

第一場戲的道具是:衣架上的西裝。

 

George一直是Peppy的偶像,但是George有家室,景仰而不及於亂,散發了迷人的純情。有一回PeppyGeorge的化妝室找他,正巧人不在,使她得以細覽偶像的房間細節。把頭靠上那件衣架上的西裝,不但似乎聞見了男人的氣味,她還把手伸進衣袖之中,幻化成為George的手,以「自摸」的自慰式動作,模擬情人摟擁的親蜜動作,她的芳心私語,就在這個人手合一的「虛擬」動作下,達到男女璧合的層級,戲假情真,反而比真的George來摟擁她,更煽情,亦更有力了。

 

更重要的是,就在Peppy忘情陶醉之際,George恰巧開門進來,artist005.jpg撞見了Peppy的私密心情,但是George沒有順勢拈花,了解又尊重,也許並不符合風流情聖的檢驗標竿,卻也為爾後的雙人共舞的報恩心情,打下了更通達人性的情感基礎。

 

第二場戲的道具是:書架上的膠捲底片。

 

名利場上的人情關係,其實都很現實,多少急著成名的人都會踩著別人的屍體前進,Peppy不捨舊情,在George沒落潦倒之際,還不忘殷勤探視,從拍賣義助到安排新片,其實都只是傳統技倆,不算新穎,導演哈查納維歇斯的新手痕則是讓PeppyGeorge的書架上,發現了昔日試鏡時的溫馨畫面,那時,Peppy還是菜鳥,不是George給她機會,不是George不時指點,她不會這麼容易找到終南捷徑,每一格的膠捲都記錄了good old days的美好,但是現實的薄倖人兒或許一笑置之,只有純情之人,才會在昨日身影中看到明日的光影。

 

一盤膠捲,一回凝眸,無需任何言語,觀眾已然了解Peppy會如何回饋George,嫻熟古典風味的導演哈查納維歇斯,其實也懂得用新潮的影像來敘事,而且千言萬語,盡在畫面構圖中,這不也是默片時代,最想透過影像來與觀眾對話的藝術境界嗎?

IFMCA電影音樂獎:2012提名

 

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The International Film Music Critics Association,簡稱IFMCA),美國時間2月9日公布了2011年的第八屆影視音樂獎提名名單,一如以往要搶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之前,於2月23日宣布得獎名單。

 

好萊塢傳奇作曲家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沈寂了四年之後,最近頗有東山再起之勢,一口氣就以《丁丁歷險記( 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THE SECRET OF THE UNICORN)》和《戰馬(WAR HORSE)》兩部電影的配樂拿下了七項提名,相較於今年奧斯卡的兩項提名(五片佔了兩片),從古典沈穩到前衛新潮,不同風格的作品在他手上就會轉換成不同能量的風味,讓人頗有大師出手,自必不凡的讚歎。

 

不過,江山代有才人出,去年最耀眼的作曲家M 當屬《大藝術家(THE ARTIST)》的法國作曲家Ludovic Bource,一人包辦了年度電影音樂、年度電影音樂作曲家、新秀作曲家、年度戲劇片音樂和年度電影音樂創作等五項提名,《大藝術家》向默片致敬,非常仰賴音樂敘事,所有電影音樂的功能,從「模彷」、「敘事」、「暗示」到「抒情」幾乎全都用上了,更重要的是旋律動人,帶動劇情流轉,讓人物和劇情的主流傳統得能再度吸聚觀眾目光,表現不俗。

 

不過,我個人還是覺得有不少遺珠,例如去年的年度作曲家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今年只獲得年度作曲家一項提名,其實從《永生樹》到《選戰風雲》,他在2011年的作曲表現是炙手可熱,應該可以得到更多注視;同樣地,《溫莎公爵夫人(W.E.)》的Abel Korzeniowski,《落日車神(DRIVE)》的Cliff Martinez,以及《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Hanna)》的化學兄弟(The Chemical Brothers)表現得都很不俗,卻都只佔有一席之地,實在可惜,但是只要記得他們的名字,反覆聆聽,你還是會確定2011年的電影音樂創作堪稱華麗精彩。

 

以下就是今年的入圍名單:ifmca.jpg

ifmca.jpg


 

 

 

年度電影音樂(FILM SCORE OF THE YEAR

《丁丁歷險記( 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THE SECRET OF THE UNICORN)》,作曲:John Williams
《大藝術家(THE ARTIST)》,作曲:
Ludovic Bource
大奇蹟THE GREATEST MIRACLE)》,作曲:Mark McKenzie

《雨果的冒險(HUGO)》,作曲:Howard Shore
《戰馬(WAR HORSE)》,作曲:John Williams

 

年度電影音樂作曲家(FILM COMPOSER OF THE YEAR

• LUDOVIC BOURCE
• ALEXAND
RE DESPLAT
• MICHAEL GIACCHINO
• ALBERTO IGLESIAS
• JOHN WILLIAMS

 

年度新秀作曲家(BREAKOUT COMPOSER OF THE YEAR

• LUDOVIC BOURCE
• BRIAN BYRNE
• THE CHEMICAL BROTHERS
• MICHAEL RICHARD PLOWMAN
• LUCAS VIDAL

 

年度最佳戲劇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DRAMA FILM

《大藝術家》, 作曲: Ludovic Bource
《簡愛(JANE EYRE)》, 作曲:
Dario Marianelli
靈魂衝浪SOUL SURFER)》, 作曲:
Marco Beltrami
《溫莎公爵夫人(W.E.)》, 作曲:
Abel Korzeniowski
《戰馬》, 作曲: John Williams

 

年度最佳喜劇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COMEDY FILM

我們撞到外星人PAUL)》, 作曲:David Arnold
醉後型男日記THE RUM DIARY)》, 作曲:
Christopher Young
多浪迪警官4 致命危機TORRENTE 4: LETHAL CRISIS)》, 作曲:
Roque Baños
豬頭漢堡包3A VERY HAROLD KUMAR 3D CHRISTMAS)》, 作曲:
William Ross
《王子殿下(YOUR HIGHNESS)》, 作曲:Steve Jablonsky

 

年度最佳冒險驚悚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N ACTION/ADVENTURE/THRILLER FILM

《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作曲:Alan Silvestri
《落日車神(DRIVE)》,作曲:
Cliff Martinez
《不可能的任務4:鬼影行動(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 作曲:
Michael Giacchino
《鋼鐵擂台(REAL STEEL)》,作曲:
Danny Elfman
《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作曲:Patrick Doyle

 

年度最科幻恐怖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FANTASY/SCIENCE FICTION/HORROR FILM

別怕黑DON’T BE AFRAID OF THE DARK)》, 作曲: Marco Beltrami Buck Sanders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2HARRY POTTER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 作曲: Alex
re Desplat
《雨果的冒險》, 作曲:
Howard Shore
《獵魔教士(PRIEST)》, 作曲:
Christopher Young
《超級8SUPER 8)》, 作曲: Michael Giacchino

 

年度最佳動畫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N ANIMATED FEATURE

《丁丁歷險記》, 作曲:John Williams
大奇蹟》, 作曲:
Mark McKenzie
《功夫貓熊2KUNG FU PANDA 2)》, 作曲:John Powell
Hans Zimmer
鞋貓劍客PUSS IN BOOTS)》, 作曲:
Henry Jackman
《飆風雷哥(RANGO)》, 作曲:Hans Zimmer

 

年度最佳紀錄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DOCUMENTARY FEATURE

冰凍星球FROZEN PLANET)》, 作曲: George Fenton
HOLD AT ALL COSTS: THE STORY OF THE BATTLE OF OUTPOST HARRY》,作曲:
Larry Groupé
JIG》, 作曲:
Patrick Doyle
俄羅斯—-在老虎,熊和火山之間RUSSLAND – IM REICH DER TIGER BÄREN UND VULKANE)》, 作曲:
Kolja Erdmann
《(THE WIND GODS)》, 作曲: Pinar Toprak

 

年度最佳電影音樂創作(FILM MUSIC COMPOSITION OF THE YEAR

• “The Adventure Continues” 《丁丁歷險記》,作曲:John Williams
• “George Valentin”
《大藝術家》,作曲:
Ludovic Bource
• “Captain America March”
《美國隊長》,作曲:
Alan Silvestri
• “Final Round” from
《鋼鐵擂台》,作曲:
Danny Elfman
• “The Homecoming”
《戰馬》,作曲:John Williams

 

年度最佳電視影集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TELEVISION SERIES

異世奇人DOCTOR WHO)》, 作曲: Murray Gold
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 作曲:
John Lunn
《(ERMESSENDA)》, 作曲:
Arnau Bataller
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作曲:
Ramin Djawadi
《新世紀福爾摩斯(SHERLOCK)》,作曲:David Arnold Michael Price

 

年度最佳電玩及互動媒體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VIDEO GAME OR INTERACTIVE MEDIA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3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3)》, 作曲:Brian Tyler
上古卷軸5:無界天際THE ELDER SCROLLS V: SKYRIM)》, 作曲:
Jeremy Soule
黑色洛城L.A. NOIRE)》, 作曲: rew Hale
Simon Hale
第二國度:白色聖灰女王NI NO KUNI: WRATH OF THE WHITE WITCH)》, 作曲:
Joe Hisaishi
美國海豹特遣隊4SOCOM 4: U.S. NAVY SEALS)》, 作曲: Bear McCreary

 

最佳重發電影配樂(BEST ARCHIVAL RELEASE OF AN EXISTING SCORE

《黑洞(THE BLACK HOLE)》,作曲:John Barry

《丹尼葉夫曼與提姆波頓25周年音樂盒(THE DANNY ELFMAN & TIM BURTON 25TH ANNIVERSARY MUSIC BOX)》,作曲:Danny Elfman

《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作曲:Ennio Morricone

《小精靈(GREMLINS)》,作曲:Jerry Goldsmith

《(MASADA)》,作曲:Jerry Goldsmith Morton Stevens

 

最佳重錄現存電影配樂(BEST ARCHIVAL RE-RECORDING OF AN EXISTING SCORE

百萬雄獅滿江紅THE BATTLE OF NERETVA/THE NAKED AND THE DEAD)》, 作曲: Bernard Herrmann
毀天滅地CONAN THE DESTROYER)》, 作曲: Basil Poledouris

羅馬帝國淪亡錄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作曲: Dimitri Tiomkin

《魔戒交響曲(THE LORD OF THE RINGS SYMPHONY)》, 作曲: Howard Shore

戰國群雄TARAS BULBA)》, 作曲: Franz Waxman

 

年度電影音樂品牌(FILM MUSIC RECORD LABEL OF THE YEAR

• FILM SCORE MONTHLY
• INTRADA
LA-LA LAND
• MOVIESCORE MEDIA
• VARÈSE SARABANDE
 

 

大魔術師:亂套的戲法

有些電影會先高舉一些規則與邏輯,後來因難以為繼,都成了幌子,卻又愛稱顛覆,實為不知如何依循;有些電影則是大張旗鼓創造時代氛圍,卻又取用無當,徒然浪費了鋪排心血。

 

做為賀歲電影,爾冬陞執導的《大魔術師》,網羅香港和中國巨星,劇情也兼具政治、江湖和兒女情長的多元起伏,加上不少華麗繽紛場景,確實娛樂性極高,但是爾冬陞什麼都想沾一點,試圖為當權人物美容的結果,卻讓整部電影的劇情流動有如亂了套的分岔亂流,攪亂了電影主題及訊息。

 

一如《讓子彈飛》,《大魔術師》的時空背景設定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當政的北京,讓題材間對當代政治的暗諷或隱喻有了百無禁忌的著力空間,劉青雲飾演的軍閥雷大牛愛上七姨太柳蔭(周迅飾演),一方面軟禁柳父,另一方面則全力討柳蔭歡心,邀她去看當紅魔術師張賢(梁朝偉飾演)表演魔術,偏偏張賢是柳父徒弟,和柳蔭曾有婚約,張賢於是和革命黨合作,想要綁架雷大牛,救出柳父和柳蔭。

mag305.jpg 

若非雷大牛粗暴搶婚,不會有那一段等待愛情發生的空洞婚姻,亦不會有張賢的設局踢館,若非雷大牛為了鞏固權勢,荼毒善人與學生,就不會有綁架行動,爾冬陞給了雷大牛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政治上,他是靠著新武器猖狂的惡魔;愛情上,他卻是拚盡氣力,只求美人一笑的癡情郎。因此,癡情戲份上,得著了最浪漫的彩繪,想要一親芳澤的雷大牛,不但得比畫功夫,以力制人;還得挖空心思,以愛服人。最後甚至不惜向情敵取經,學得一招半式,只求傾國一笑; 至於政治戲份上,他則是看似糊塗老粗,實則是精明盤算的梟雄,換言之,全片的戲劇動力全在他,喜感亦在他,情聖亦是他,梁朝偉飾演的張賢即使戲法俐落,風度翩翩,癡情不如他,機巧亦不如他,戲中光彩幾乎全都劉青雲都給吃掉了,確實是梁朝偉從影人生中相當罕見的奇景。

 

問題在於劉青雲的愛情是狡辯的,政治則是狡詐的。

 

先談愛情,他有妻妾成群,卻聲稱已經被他打入冷宮的舊愛都是心甘情願投懷送抱的,不得已則納之,別無虧欠之情,反而是周迅飾演的柳蔭才是真愛,再怎麼卑躬屈膝,也不以為意,虎豹變綿羊,裝聾又扮丑,也許只是他的追求之道,卻已足夠讓渴望有人追求的柳蔭悄悄動了心?這種一廂情願的邏輯,既不能掩飾他對舊愛不屑一顧的大男人心態(唯一吃醋的場景是小老婆閻妮拍起出浴電影,他會怒目斥罵說:「我的女人你也敢碰!」偏偏,後來閻妮真的與青梅竹馬被他捉姦在床,卻又不了了之),更不能保証他在得逞之後,不會始亂終棄,關鍵在於雷大牛的愛情人生全是他自己說了算。

 

更可悲的是,做為雷大牛的情敵,張賢既交代不清楚自己音訊全無的心情,亦說不出自己對青梅竹馬愛人的信心與渴望,他的愛情空白,讓他的北京行動,徒然失去了魅。MAG00701.jpg

 

再談政治。如非雷大牛暴虐,把許多青年學子都下了牢,也就不會有革命黨想要綁他殺他,但是劇情最後卻來個大逆轉,他禁閉學生的目的其實是保護學生,不要讓其他人傷害了清純學生,還贏得了熱血青年的無限愛戴。這款「籠中鳥」般的政治註解,乍看有些道理,能夠唬人,其實是在為暴政開脫,只要乖乖接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保護扇下,即使失去了自由,卻可以得著幸福(問題是:這種幸福算什麼幸福?問題是:套進回歸中國後的香港人生,雷大牛的幸福邏輯究竟是歌詠?還是批判?),我很想把爾冬陞歸納成為複雜深沈一點的創作者,只可惜《大魔術師》的文本內涵,並不能提供這些養份,我亦不能強作解人,去替爾冬陞的矛盾思路理出更清楚的頭緒。

至於有一身好本事,可以自由出入軍閥官邸的柳蔭,卻不思此圖,反以父親安危之名,享受著折磨男人(不管是雷大牛或張賢)的樂趣,但是張賢隨便就可以知道柳父下落,卻唯獨只有高宅也困她不住的柳蔭茫然不知,如此一來,反而讓她成了不是無能,就是無心的女兒,愛情固然成為她至高無上的信仰,卻也更加突顯她的自私與自戀了。MAG00730.jpg

 

不過,《大魔術師》雖然劇情架構破綻連連(邀徐克等眾家導演客串演出一場軍閥鬥嘴戲,更是只求同業嬉戲,全然不顧念觀眾共鳴的同樂會),卻也並非一無是處,電影中的魔術表演煞是好看(特別是在動畫與剪接的加持下,早已超越了一般雜耍格局),一方面適時揭露了機關竅門,滿足了偷窺解密的觀眾心理,另一方面則是透過鏡中人的書畫與淚水傳奇,打造了一則「此景只能銀幕有,人間那得幾回聞」的戲中戲奇觀,從美術到敘事都極迷人;至於銀幕上先有坦克影像,終亦有坦克破幕而出的技法,則是點明了《大魔術師》的賀歲片胡鬧性格,不必虛誇浮捧了。

超能失控:變色的青春

形式可以創造氛圍,氛圍可以書寫意境,意境能呼應主題,第一次執導好萊塢劇情長片的喬許.傳克(Josh Trank),以《超能失控(Chronicle)》的肩上型家用攝影機完成了一次青春冒險記錄,刻意卻不失真,冒險卻不躁進,形式與主題的相互呼應,讓《超能失控》在看似漫畫般的青春彈跳之餘,有了更深的主題得能反覆咀嚼回味。

 

Dane DeHaan飾演的Andrew是《超能失控》的真正主角,他因為母親重病,父親對他不時家暴,除了表哥MattAlex Russell)之外,Chronicle21.jpg別無同齡同伴,青春苦悶之餘花錢買了攝影機,一方面紀錄自己的家居實況,一方面則是要呈現課堂實景。攝影機有如重要的生命投資,不但忠實呈現了母親呻吟,父親嚎哮的情貌,也讓同學們驚訝於新媒體(或言新勢力)的介入,有人抗拒,有人笑罵,但也因為Andrew有了攝影機,原本寂寞的青春突然就匯聚了人氣能量,Michael B. Jordan  飾演的Steve找上Andrew去洞穴探險,正因為他的攝影機可以紀錄實況,他的攝影機有燈,可以照亮洞穴內部。

 

無所事事,百無一用的青春,因為一台攝影機完全改觀,攝影機此時不再只是流行的自拍道具而已了,隨身攜帶,一路拍到底的攝影機讓青春騷動有了更精準(雖然畫面構圖略嫌混亂)的紀錄,創造出乍看似乎突兀穿幫,其實更具寫實震撼的生活紀錄,更重要的是這台攝影機紀非一般家用攝影機那麼幌動,失焦,反而是資深攝影師刻意用來呈現生活紀錄感覺的「刻意生硬」,唯獨生硬,才有臨場記錄的氛圍;唯有刻意,才讓生澀的青春得著了惶惑盲動的立體感。

 

Andrew原本是個終日面對家暴與死亡陰的憂鬱高中生,一趟洞穴之旅,讓他與MattSteve都沾上了不明物體的輻射能量,因此有了特異功能,《超能失控》的真正趣味就在此展開:絕對的能力,會帶來絕對的腐化或者進化?chronicle013.jpg

 

《超能失控》的主題其實是青春的嚮往從美麗到幻滅,Andrew等人開始發現自己有超能力時的喜悅,屬於一種漸進式的成長,從擲石頭打水花、用念力控制棒球、隔空取物到超級市場大混仗,原本都只是青春嬉鬧的荒唐成長,甚至Andrew駕馭念力成為才藝表演會上的超級雜耍冠軍,從沒沒無聞的邊緣學生,變成校園偶像時,一切都還只是校園奇譚,在Andrew的攝影機見証下,像極了無邪的成長日記。

 

但是,成長就註定要質變嗎?《超能失控》的質疑,其實適用在所有擁有能力(或者權力)的人身上,Andrew會飛之後,他們三人在雲端上飄飄然如仙子的悠然歲月確實讓人嚮往,但是一架飛機突然急掠而過,他們差點丟了小命,卻也預告著能力失控的必然結果。初級能力,讓他們自得其樂;中級能力,讓他們在胡作非為中嘗到了「順我者昌,逆我者慘」的「能力」滋味;高級能力則讓他們心中所有的黑暗勢力逐步抬頭,過去的生命委屈或者容忍,因為有了能力之後,意義與價值全都顛覆了,恨與報復的私心悄然進駐,無邪的青春也就因此逐步變成失控的青春。chronicle007.jpg

 

正因為《超能失控》以高中校園的青年為中心,電影中提到的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著作,或者在鑽進地穴之前,引述柏拉圖(Plato)的洞穴理論,或是超級掠奪者的生物學邏輯,其實都是青春時期似懂非懂的「掉書袋」或「名詞賣弄」現象,但是擁有超能力的Andrew雖然獲得了注意與歡迎,卻依舊虛無,他在人群關係中的失落與挫敗,呼應了從感官理解到真實世界的落差,也讓這些前輩哲學家的理論,提供了青年心情的理論基礎,更突顯了《超能失控》的劇本厚度。

 

從成長到毀滅的主題,往往是史詩電影的格局,《超能失控》卻透過兩台攝影機限縮在三位少年的冒險人生中,這種限縮是刻意卻極其高明的選擇,不管他們是否能在城市的高塔上飛行決戰,不管他們是否能吹車毀樓,導演一方面用一台家用攝影機的低畫質影像,標記者那只是一場青春夢幻的本質,另一方面卻用專業攝影機的平行畫面,註記者這場青春印記,卻也同樣具有混世梟雄必然的膨脹變形,一部青春電影,就在拒絕史詩的架構下,得著了史詩的內涵與力道,其實也是功力。

愛:魚與熊掌難兼得

犀利的演員身上都棲息著多個不同的靈魂,視需要,隨時調整身段,順應劇情刻畫人生百態,演員出身的鈕承澤,身上就至少棲息著導演與演員兩款靈魂,前者正要從「描紅」階段蛻變幻化成彩蝶,後者則深自眷戀《小畢的故事》,始終沒有太多變化。

 

看過《超級大玩家(The Player)》的影迷,不會忘記導演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一開場就用了長達八分鐘的長鏡頭帶出了相關角色及他們面臨的困境,向世人昭告長鏡頭的魅力與威力,更重要的是,只有視野宏觀的導演,才能掌握生命長河的風景,透過場面調度,展現對生命觀察和戲劇情節的駕馭功力。

 

《超級大玩家》是20年前的作品了,20年後,鈕承澤在新作《愛》片的開場拍出了12分鐘的長鏡頭,展示了陳意涵、彭于晏、郭采潔、趙又廷、趙薇、舒淇和阮經天七個角色的身份與互動關係,《愛》片一共八位演員,開場戲一口氣就帶出八分之七的角色,鈕承澤向大師禮敬,同時也不忘書寫新意的企圖,昭然若揭,行雲流水般的執行力,在攝影指導李屏賓的協力下,表現不俗。love721.jpg

 

描紅是書法習作的必要歷程,沿著前輩大師的手痕,就算只是臨摹複製,也得要有七分功力,才能摹寫得有模有樣,雖然透過描紅書寫自己的故事,難逃行家的檢視法眼,卻能夠刷新電影格局,展現不凡氣勢。

 

平心而論,走四生四旦路線的《愛》只是一齣浪漫偶像劇,只想透過明星的肉身訴諸愛情囈語,透過明星崇拜的效應,讓愛情魔法得能透過不同組合的配對遊戲達到一些戲劇趣味,但是不論是陳意涵、彭于晏和郭采潔的「友情與愛情」三角關係,或者鈕承澤、舒淇和阮經天年齡和富貴都極懸殊的世代戀情,或者趙又廷和趙薇的文化岐異戀情,坦白說,所有的劇情發展都太可預料(有時候甚至太過嗆俗或者媚俗,例如趙又廷和趙薇明明是嘴上互不相饒的冤家,卻能奉兒子之命,在樹下接吻;例如舒淇和阮經天的定情在於大家一起來養頭貓,例如彭于晏跳糞坑向郭采潔賠罪),遵循著偶像影視的必然邏輯,以致於觀眾期待的化學效應,並沒有預期來得狂猛,相對之下,片頭的12分鐘長鏡頭頓時就成為全片最珍貴的資產,畢竟,一般商業通俗電影誰會想要如此大張旗鼓,挑戰高難度的連貫場面調度?

 

難,因此珍貴,難,因此稀罕,難,因此有了不俗的高度。

love516.jpg 

但是《愛》終究只是一齣浪漫偶像劇,劇本雖然有意耍一些嘴皮子,例如舒淇感歎著她和阮經天的一見如故,有如上輩子就已相識時,鈕承澤忍不住就接口說:「我上上輩子就認識妳了!」頓時就被舒淇冷冷地倒打一棒說:「難怪我覺得夠了。」確實是精彩犀利的愛情磨牙,只可惜此類佳句少如鳳毛,勉強只能有于美人等配角偶而吐出幾乎幽默對白,但又顯得太過著相刻意,想要瀟灑風流,卻略欠文采,相對之下,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打造的愛情囈語就量多且精了,編導對浮世戀情的觀察與批判功力就有了落差。

love496.jpg 

鈕承澤最大的問題不在劇本,亦不在導戲,而在於表演。他吃虧的地方並不在於他刻意追求清瘦身材,而是體態望之不似富商,眼神詭譎不似洞見人世滄桑,心機盤算不似商場狐狸老到歷練,從偷腥被舒淇破悉,從服食威而鋼不果,求婚不成的急切毛躁,到終於肯戴老花眼鏡唸出自己的贖罪台詞,鈕承澤的表現欠缺了這個角色需要的沈穩與幹練,他的肢體與眼神還停留在少年小畢的青春無悔階段,就像個永遠長不大,也拒絕長大的彼得潘,少年癡情固然動人,卻也讓靈魂與肉身未能緊密貼合,有賴他來引爆的戲劇張力就弱了。

 

換一位演員來詮釋富商,換一種高度來檢視自己創作下的演員表現,鈕承澤一定可以看到更多可以揮灑的空間,魚與熊掌既難得兼,專心做導演,或許是他能否更上層樓的明智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