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2:國片的音樂

我在2012年的最後時光才開始進行對台灣電影的回顧體檢,主要還是希望能看得完整些,能夠找到更多的電影與音樂來做確認。

 

台灣的經濟情況並不理想,但是電影事業卻獲得國人相當的支持,片量多,題材也正逐步多元,創作者有更多的經費用來豐潤電影內容,都是可喜的發展方向,但是太多近似的題材,太多直接向好萊塢取經的製片和音樂企圖,反而讓我有些小小的憂慮,就怕量不少,特色卻不多。

 

守到年底,守到陳明章替《花漾》的配樂完成,我終於笑逐顏開,有了《花漾》來壓軸,音樂總算交出了一張不同凡響的傲人成績單,如果電影內容能在閩南討海人的生活與語言上多下點功夫,音樂的魅力就能更突顯了。

 

創作者的心靈有多活潑?基本功夫究竟有多紮實,往往就能反應在音樂風格上,近來有不少年輕創作者得到一顯身手的機會,表現亦都中規中矩,唯獨少了讓人一聽就驚豔的撼動,陳明章在《花漾》中把南管音樂當代化的傑出表現,相信對其他的創作者都是極強猛的一劑強心針。

 

以下就是我對2012年台灣電影百花齊放的音樂表現,做了一次個人品味的選擇,請大家不吝指正了。

 

01.《花漾》/作曲:陳明章

理由:給合南北管與吉他樂器,打造出全新的台灣音樂風味,有悠遠的古典深情,亦有豐沛的現代共鳴能量,彷古風格的歌詩,亦讓這部飄浪在天涯海角的電影,有了讓人傷懷與歎息的滋味。

 

02.《不倒翁的奇幻旅程》/作曲:蘆葦

理由:音樂有魔法功能,一部受困的創作可能得到音樂的魔法翅膀而緩步揚飛,少女蘆葦的創作功力,讓這部充滿童趣、想像的童話故事電影,多添了三分魔幻色彩,單獨聆賞亦極動聽。

 

03. 《騷人》/作曲:Soler

理由:一部試圖從搖滾音樂中找出當代年輕人吶喊心情的前衛之作,時而有經典名曲的新詮,時而有新銳創作的樂音呼應,電影的基因已然盡數融入音樂之中,不管是騷人或者廢人,踩著音符前進,盡得浪漫神采。

 

04.《甜.秘密》/作曲:張藝

理由:小情小愛的都市戀歌,日復一日的單調人生,卻在音樂形態的跨界變化下,得到了自然伸展手腳的契機。看似平淡的音符卻極有穿透力,足以與電影人物的心情變化交纏映現。

 

05.《侯鳥來的季節》/作曲:魏谷璘

理由:作曲家和演奏家用他們的心靈和技法訴說了一闕大自然的抒情詩,淡淡的哀愁卻不至於太悲,反而有微小的幸福滿溢在電影人物的淚水與希望身旁。

 

06.逆光飛翔》/作曲:溫子捷

理由:不訴諸激昂的音符來襯顯年輕人的志氣,用平順自然的音樂來描寫視障音樂家與勤苦打工又不忘學舞的女孩各自奮鬥故事,如果能讓黃裕翔有更多發揮音樂長才的空間,音樂的感動力應會更讓人驚豔。

 

07.《南方小羊牧場》/作曲:王希文

理由:用了輕快活潑的音符來詮釋,青春的苦悶與夢幻的期約,恰如其份的影音互動,帶出了效果極佳的歡樂能量。

 

08.《飲食男女二:好遠又好近》/作曲:鍾興民

理由:層次豐富,聽覺飽滿的音樂設計,音樂不配合人物動作做精準對位,力圖提供更開闊的平行空間,透過音樂開創了很多視覺上未能交代的環境與角色心聲細節。

 

09.BBS鄉民的正義》/作曲:陳依婷

理由:遵循傳統配樂說明體例的創作,樂器與音響的搭配,層層疊進的節奏都創造了多元想像的空間,精準界定了虛擬世界與真實人生的對話方式,至於兼具磅礴氣勢與似水柔情的多變形式,亦為電影增色不少。

 

10.《陣頭》/作曲:呂聖斐

理由:訴諸熱血的電影,需要熱血的音符來加持,作曲家掌握了劇情特色,適時用強烈節奏敲擊出加溫添色的效果。

 

11.《痞子英雄首部曲》/作曲:Santi Chaipreecha

理由:電影強調速度、熱情和詭疑情節,節奏鮮明的音符扮演著催化的功能,讓情緒和節奏更加飛快前奔,完全進入劇情期待的空間。

 

現成歌曲的再利用

01.「美麗島」/李雙澤/《女朋友.男朋友》

02.「家」/羅大佑/《女朋友.男朋友》

03.Rythm of the Rain」/the CascadesJohn Claude Gummoe《南方小羊牧場》

04.「牽成阮的愛」/鳳飛飛/羅大佑/《龍飛鳳舞》

05.The end of the World」/Skeeter DavisArthur Kent/《騷人》

06.「苦海女神龍」/唐美雲/平尾昌晃(Ghirao Massaki《女朋友.男朋友》

07.All the Young dudes」/David Bowie/《騷人》

08.小星星變奏曲」/Mozart《手機裡的眼淚》

09.「卡農」/Johann Pachelbel飲食男女二:好遠又好近

10 「一個人生活」/林凡/凌偉文/《犀利人妻.幸福男.不難》

 

動人新創電影歌曲

1.「歌妓祭鬼」/萬芳/陳明章/《花漾》

2.如果情歌都一樣」/舒米恩.魯碧《甜。秘密》

3.「故事」/蘆葦/《不倒翁的奇幻旅程》

4.I Me Mine 」/郭采潔/《昨日的記憶通電》

5. What a beautiful day」/Solar/《騷人》

6. 「陣頭」/柯有倫/劉偉仁/《陣頭》

7.「繼續」/鄒承恩/Santi Chaipreecha《痞子英雄首部曲》

8.She & Me」/何欣穗/《寶米恰恰》

9.菠蘿麵包的憂傷」/廖峻/《愛的麵包魂》

10.「傻子」/林宥嘉/《Love

 

 

 

 

2012回顧:音樂動我心

1996年開始,接下了台北愛樂電台的電影音樂節目《電影最前線》之後,我都會花上許多時間與力氣,去聆聽與尋找電影音樂的蹤跡。

 

電影音樂是電影世界最神秘的空靈力量,不知從何而來,卻經常可以偷心達陣,電影畫面或者劇情不能夠催淚的時節,反而是音樂讓電影有了得以回味再三的咀嚼空間。只不過,多數的電影音樂都只是匆匆表過,不如電影原聲帶那麼完整精彩,要品聆得當,考驗著當下的感動,也考驗著記憶。

 

我的年度音樂選單分為配樂和歌曲兩部份,前者純由器樂配樂,但又可再分原創及選曲之別;後者有時是知名曲子的再利用,有時則是全新創作,各有巧妙不同,我的選擇如下,請大家指正:

 

2012年度原創配樂:

1.《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作曲:Dario Marianelli

2.《亞果出任務(Argo)》

作曲: Alexandre Desplat

3.《新手人生(Beginners)》

作曲: Roger NeillDave PalmerBrian Reitzell  

4.《溫莎公爵夫人(W.E.)》

作曲: Abel Korzeniowski

5.《碧娜鮑許(Pina)》

作曲:Thom Hanreich

6.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Hanna)》

作曲:The Chemical Brothers

7.《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作曲:Alberto Iglesias

8.《大藝術家The Artist

作曲: Ludovic Bource

9.《逆轉人生(Intouchables

作曲:Ludovico Einaudi

10.《皇家風流史(EN KONGELIG AFFÆRE (A Royal Affair))》

作曲:Cyrille Aufort Gabriel Yared

11.《少年派Pie的奇幻旅程(Life Of Pi)》

作曲:Mychael Danna

12.《丁丁歷險記( 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The Secret of the Unicorn)》,

作曲:John Williams

13.《心靈鑰匙(Extremely Loud & Incredibly Close)》

作曲: Alexandre Desplat

14.《變裝男侍(Albert Nobbs)》

作曲:Brian Byrne

15.《雨果的冒險(Hugo)》

作曲:Howard Shore

16.哈比人:意外旅程(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作曲:Howard Shore

17.《空降危機(Skyfall)》

作曲:Thomas Newman

18. 《人生決勝球(Trouble with the Curve)》

作曲Marco Beltrami

19.《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作曲:Hans Zimmer

 20.人間師格Detachment)》

作曲:The Newton Brothers

 

amour-094.jpg的縮略圖2012年度選曲配樂:

1.《舒伯特:降G大調第三個即興曲(Impromptu, Op. 90 D899, No. 3 En Sol Bémol Majeur

《愛.慕(Amour)》

2.《卡農(Canon in D major)》

《翁山蘇姬:以愛之名(The Lady)》

3.《巴黎天空下(sous le ciel de paris

《少年派Pie的奇幻旅程(Life Of Pie)》

4.《聖潔女神(Casta Diva)》

《鐵娘子(The Iron Lady)》

5.《快樂頌(Ode To Joy)》

《勇者無敵(Warrior)》

 

we90.jpg 

2012年度歌曲:

1.MasterpieceMadonna

《溫莎公爵夫人(W.E.)》

2.You are my sunshineClint Eastwood

《人生決勝球(Trouble with the Curve)》

3. Le Vent nous porteraSophie Hunger

《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

4.Mister SandmanEmmylou Harris

《倒帶人生(Mr. Nobody)》

5.Misty Mountains

哈比人:意外旅程(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6.Lay Your Head DownSinead O’connor

《變裝男侍(Albert Nobbs)》

血滴子:狡兔死走狗烹

用「狡兔死,走狗烹」這六個字就可以說完《血滴子》的主題,導演劉偉強卻用了兩小時的長度來說這六個字,勞師動眾的工程,點出了電影的罩門:「把一件簡單的事,複雜化了。」

 

我並不是指暗殺是簡單的事,更非指整肅異己可以如此輕描淡寫,而是《血滴子》本身並未想議論太多,想要傳達的訊息卻又太過隱晦,但因此在商業和議題上兩皆落空。blood96.jpg

 

「血滴子」是清朝統治者雍正一手打造的秘密組織,專司清除異己,排除皇權障礙,但是「血滴子」血腥太多,秘密也太多,乾隆接位後,不想再靠這種政治暗殺手法留下歷史污名,所以想要清除「血滴子」。只要稍具政治手段,一次召集,就可以斬草除根,需要勞師動眾派出火槍隊和神炮營來場大屠殺嗎?舉輕若重的比例失衡,其實正是「血滴子」小事化大的問題所在。

 

香港影壇曾經多次以「血滴子」為背景,拍過電影,劇情無非強調血滴子的斬首利刃及血滴子成員的嗜血暴力,也少不了對雍正還是少年王爺時期,曾經到處拜師習武的江湖恩怨,多所著墨,稗官野史能說得如此煞有介事,關鍵在於「血滴子」的江湖傳言不斷,卻於史無據,留給後人許多加油添醋的空間(劉偉強版的《血滴子》就鎖定「於史無據」四個字,認定是乾隆為先人諱,刻意將其連根拔起,塗抹歷史的結果)。

 

確實,劉偉強無意再走回過去武俠電影的老套,雖然飛輪鋼盤的金屬光澤更加耀眼,金石聲響更加清脆響亮,但他並其實不想強調「血滴子」殺人不眨眼,十步之外就要取人首級的嗜血暗器特質(這裡有一些創意上的死結:不如此強調其兵器兇猛或者冷血無情的暗殺特質,又何需大張旗鼓來拍3D版本?走了3D路線,卻讓人對3D視效無感,豈不失策?),「血滴子」堂堂掛在片名上,卻沒有足夠篇幅來突顯其殘暴霸氣,甚至在槍砲底下成了玩具(那涉及劉偉強另一個不夠堅強厚實的論述:落伍的終究要被淘汰,武器如此,政客亦如此!),觀眾期待的血腥暴力急遽降級,誰人不覺失落?

 

黃曉明飾演的牧民首腦「天狼」,在電影中儼然一位宗教領袖:外貌像耶穌,反抗強權的「牧民」心思,直接挑戰了皇權思想,他的最後晚餐場面,更有著宗教朝聖的意味,「血滴子」奉命追殺「天狼」,鋼圈都已罩頸,何以不殺?連領袖都捍衛不了的牧民集團,何以還有強大的爆破能力來行劫囚之實?前者是「血滴子」抗命或瀆職(早該滿門抄斬了),後者是誇大了牧民集團的實力,相較於最後毀村滅族的抗爭無力,落差實在太大(其實,面對軍事強權,牧民的失敗是必然的,有如《教會》的毀滅紀實,並不讓人意外,但也因此也顯示了前頭的劫囚戲,太過一廂情願),劉偉強捉襟見肘的窘態,至此已難遮掩。

 

劉偉強身為香港導演,面對香港在1997回歸中國後產生的港人身份認同,與政治操弄下的時局變革,想必頗有感懷,他想要拍的《血滴子》其實是一部借古諷今的政治寓言電影,但他又藏頭縮尾,欲言又止,以致於既不能揶揄嘲諷政治神話,更沾不上反動抗爭的道德高度,他批判的議題人全都藏在膠卷底層,模糊的定位,失焦的詮釋,讓《血滴子》陷入不知所云的困境。gui169.jpg

 

例如,漢人「天狼」像耶穌,當然就會讓人連想起宗教領袖達賴對中國的抗爭,天狼的存在當然讓皇帝坐立難安,他夢見自己死在阮經天飾演的漢人王磊(也是「血滴子」的首領「冷」)刀下,其實正是清兵入關後,想要少數統制多數,非得以漢制漢的務實策略。冷即使是八字最合的貼身兄弟,也只能以殺戮為業(賤貴已分),余文樂飾演的滿人海都,雖然同是兒時玩伴,同有梳髮結辮之情,卻也得努力討皇帝歡心,才能得擁天驕。

 

海都看不慣冷對手下的心軟,那是因為他是皇上欽賜的兄弟,血緣明確,階級分明,派他監軍,已然是要他來看管路線走偏差的冷,《血滴子》透露的政治鬥爭現實,讓兄弟成了血淚笑話,確實讓人心驚,至於海都與冷的暗中較勁,在海都要一手結束「血滴子」組織成員,甚至不惜以五牛分屍的極刑,對待昔日功狗,下手竟然如此之猛,海都不只是毀掉「血滴子」而已,更是要連根拔掉冷的基業了。

BLOOD153.jpg 

但是,《血滴子》中的這場五牛分屍戲,明顯是像當年張徹導演在《十三太保》的五馬分屍戲致敬,慘則慘矣,卻未能超越,關鍵在於《十三太保》中拉裂的是男主角姜大衛,《血滴子》如果以相同刑罰對待皇帝兄弟阮經天,豈不是對電影的兄弟情誼,批判得更加狠辣?

 

《血滴子》中不時透露著皇族對外族的敵視之情,寥寥數筆,卻有弦外之音,例如金士傑飾演的綠營統領,同樣也是漢人,同樣也是陽奉陰違,不到生死關頭,不會獻上真實地圖,這類政治寓言,看似曖昧含糊,卻也夠讓識者若有所悟了,卻苦了既無感又不識的影迷了。gui41.jpg


張藝謀當年在《英雄》中,透過刺客的嘴,勸秦始皇要以天下為念,被痛批為替強權霸政背書;劉偉強的《血滴子》中,則透過阮經天的死諫,傳達民眾只想圖個溫飽的心願,最後就帶出了乾隆六十年盛世的歷史評價,那麼多的曲筆暗流,最後還是難逃為政權擦脂抹粉的政治正確,這款審查現實,其實才是真正的血滴子了。

 

回顧2012:台灣的風騷

我的2012年度十大台灣電影

01.《寶米恰恰》

02.《昨日的記憶》

03.《女朋友.男朋友》

04.《南方小羊牧場》

05.《逆光飛翔》

06.《愛Love》

07.《麵包情人》

08.《甜.秘密》

09.《騷人》

10.《椰子》

 

我的2012年度台灣電影觀影筆記

 

最深情的書寫:

《昨日的記憶》中《迷路》的隋棠帶領兒子寫日記。

最夢幻的書寫:

《南方小羊牧場》的小羊與大野狼漫畫對話。

最佳視覺特效:

《寶米恰恰》的雙胞胎場景

最雄偉的美術概念:

《昨日的記憶》中《阿霞的掛鐘》的都市更新廢墟與人腦失智類比。

最敢玩的場面調度:

Love12分鐘的長鏡頭帶出八位主角的連帶關係

最敢玩的特效設計:

痞子英雄首部曲的飛機直衝高雄八五大樓。

最敢玩的動畫概念:

不倒翁的奇幻旅程的童話與動畫。

最敢玩的人物造型:

騒人的頹廢人生。

最佳電影音樂:

《花漾》

最佳電影歌曲:

《花漾》的「歌妓祭鬼」等,活化了南管。

最動人的聲音設計:

《昨日的記憶》中的《阿霞的掛鐘》。

最具喜感的飲食設計:

《寶米恰恰》的波蘿麵包

最發噱的情書:

《甜.秘密》的情書大聲唸

最驚心的愛情:

《女朋友,男朋友》的鐵絲拒馬前的男男熱吻

最傷心的愛情:

《逆光飛翔》的張榕容送茶飲給練舞男友

最絕望的愛情:

《花漾》的任達華愛上了李二少的太太,被亂箭射死在門外。

最傷心的童年:

《龍飛鳳舞》的歌仔戲團少年流浪記

最吊人胃口的愛情:

《南方小羊牧場》的紙飛機靜止畫面,謝欣穎突然從簡嫚書背後現身。

最傷感的都市素描:

《麵包情人》的101跨年煙火

最細膩的都市素描:

《南方小羊牧場》的派報人生

最詩意的鄉村素描:

《候鳥來的季節》

最鮮活的街道素描:

《南方小羊牧場》的南陽街

最傷感的鄉愁:

《麵包情人》中的外勞把自己裝進行李箱中想回家。

最混亂的青春錯亂:

《寶米恰恰》的校園迷情

最受歡迎的神明:

《陣頭》與《愛的麵包魂》的三太子

最佳攝影:

騒人的周宜賢。

最佳女配角:

《昨日的記憶》中《迷路的隋棠

最佳男配角:

《女朋友,男朋友》的張書豪

最佳女主角:

《寶米恰恰》的黃姵嘉

最佳男主角:

騒人》的王柏傑

最佳導演:

《女朋友,男朋友》的楊雅喆

最佳影片:

《寶米恰恰》

2012回顧:傑出外語片

每年年底,很多人都愛選十大電影,我亦不例外,一方面是透過這種型式,來回顧過去這一年的觀影紀錄,另一方面則是整理自己的觀影感動與美學體認,每個人的成長經歷、觀影視野與品味美學各有不同,選出的片單就會有相當落差,例如美國時代雜誌選出《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為年度佳片第四名,就讓我噗哧一笑。

 

至於法國「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ema)」和英國「衛報(Guardians)」同樣都把法國導演(Leos Carax的《花都魅影(Holy Motors)選為年度十大佳片之林(「電影筆記」甚至排為榜首),則讓我不禁駐足沈思,何以我欠缺同等程度的感動?至於俄國導演蘇古諾夫(Alexadre Sokourov)的《浮士德(Faust)》同樣獲得「電影筆記」的肯定,我則只能說:我也看到了蘇古諾夫的才情與力氣,但是就排不進我的十大片單,或許就是個人的偏見吧。

 

另外還有觀影時序的問題,有些電影,歐美市場早就演了,台灣還難得見,因此就不列入評比了,例如陳可辛的《武俠》在時代周刊排名第八,就讓我嘿然說:「去年我們早就肯定了《武俠》成績了。」當然,電影市場有這麼多作品,誰能全數看過?誰不是瞎子摸象?

 

我個人的2012年度十大外語劇情片片單如下:

01.《愛.慕(Amour)》

理由:人類社會已經難以閃避老人安養與安寧問題,在兩位精彩演員的詮釋下,除了社會現象解剖,另外也多添了動人的愛情溫度,導演的聲音和場面調度手法,有著讓人驚豔的細膩巧思,足為研究範本。

 

02.《分居風暴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

理由:再平常不過的家務題材,再嚴密不過的精準對話,再周延不過的劇情環扣,綿密小針繡出了人性的幽暗與無奈。

 

03.《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理由:暴力的種籽究竟何時埋進人的基因呢?罪的清償,又要多久長的煎熬?在血腥暴力日益嚴重的今日,本片的主題論述讓人低迴,本片的藝術表現讓人心驚。

 

04.《空降危機(Skyfall)》

理由:歷經半世紀,原本已經老掉牙的續集電影,有著變不出新意的刻板英雄,卻在死亡之後得著重生的轉機。一部清洗傳統,重新來過的續集電影,勇氣和創意各自扮演著催化的力量。

 

05.《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

理由:精巧的剪接,縱情揮灑的才情,帶領觀眾從迷宫般的人生情困中理出人生情愛的私欲本質;又從演員的精彩詮釋下,享受豐潤的戲劇果實。

 

06.《新手人生(Beginners)》

理由:同樣是愛情主題的電影,透過父子的迷航平行線,揭示了愛情的動人力量,對寂寞的書寫,更是一絕。

 

07.《騎單車的男孩(The Kid with a Bike / Le gamin au vélo)》

理由:不負責任的父親,渴望親情的兒子,失序的人倫關係,導演透過一輛單車與一位男孩,就清楚替當前社會的紊亂病灶把出了脈象。

 

08.《人間師格(Detachment)》

理由:混亂的校園,疲累的教師,以寫實語態素描了斷裂的師生關係,帶出了動人的社會關懷。

 

09.《超能失控(Chronicle)》

理由:多數的科幻電影都只在舊議題上,重炒冷飯,唯獨本片另外結合青春的探索,搭配絕對的能力與絕對失控的哲學理念,另有回甘空間。

 

10.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理由:在體例上重現小說神髓,在科技上另闢視覺新界,今年最成功的小說改編電影。

 

未能擠進十大的遺珠: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s Rises)

理由:既生瑜,何生亮,有了《空降危機》,我就不選《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了。

 

《雙面誘惑(Die UnsichtbareCracks in the Shell

理由:同樣是既生瑜,何生亮,有了《黑天鵝》在前,就只好割愛了。

 

《昭和感官物語(Tatsumi)》

理由:其實是今年唯一讓我動容的動畫片,只可惜有些橋段走火了些。

 

《親愛的別哭(La guerre est déclarée)》

理由:同樣是人間摯愛的生死議題,演員的功力略遜一籌。

 

《皇家風流史(En kongelig affære A Royal Affair)》

理由:極其冷酷自抑的歷史電影,揭開了一頁世人陌生的歷史,可惜皇家悲劇的岐異性不大。

 

《法外見真情(Les neiges du Kilimandjaro)》

理由:不景氣年代認真探討失業問題的電影。

 

《繼承人生(The Descendants)》

理由:相較於《愛慕》癡與真,本片確實略遜一籌,但在喜感中滲透的人生嘲諷,亦頗可觀。

 

《大藝術家(The Artist)》

理由:重現電影史的力作,但是光看狗明星的表演,《新手人生》就勝過太多了。

 

《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理由:要做間諜的前提就是不能相信任何一個人,而且要在細微動作中揣摩真相,以低調的電影風格詮釋低調的人生,看不見的風暴卻有讓人心驚的力量。

2012d.jpg我的2012年度四大外國記錄片

 

01.《多桑的待辦事項》

理由:真實人生的最後素描,一位真實個體的最後行蹤,讓電影亦活了。

 

02.《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Journal de France)》

理由:片如其人,獨特的美學視野與生命態度,讓生命回顧多了幾分詩意。

 

03.《艾未未‧草泥馬(Ai Weiwei Never Sorry)》

理由:認識一位藝術家的最佳方式,就是看他如何與世界對話,特別是看他如何挑戰獨裁政權。

 

04.《碧娜鮑許(Pina Bausch)》

理由:認識一位藝術家的次佳方式,就是讓作品重生,而且新詮其作品。

 

來不及看到的電影:沒有理由,就是來不及看到,沒有能力討論。

安那托利亞故事(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

《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

《謊言的烙印(Jagten (The Hunt)》:

《南方野獸公園(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

 

 

花神咖啡館:愛的輪迴

加拿大導演尚馬克.瓦利(Jean-Marc Vallée)執導的《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 是一部先讓人困惑,最後卻為之驚豔的佳作。

 

困惑在於電影的平行剪接手法。兩個時空(一個法國巴黎,一個加拿大蒙特;一個是1969年,一個在2011年),兩位男女(一位是單親媽媽賈桂琳(由Vanessa Paradis飾演);一位是名叫安端的音樂DJ(由Kevin Parent飾演),他們各不相甘,互無連結,卻因各有執念,各在苦海浮沈,《花神咖啡館》就這樣時而1969,時而2011;時而安端,時而賈桂琳,跳動的時空,沒有交集的人物,自是讓人看得一頭霧水。

 

能把兩平行線掇弄成一條直線,需要巧手,也需要才情,導演尚馬克.瓦利先用問號吸注大家的注意力,既而再以匪夷所思的連結,給了觀眾美麗的驚歎號。他用的三大功具,分別是音樂、演員和輪迴。cdf003.jpg

 

尚馬克.瓦利拍過不少MV,音樂感性非常敏銳,電影中的音樂安排一方要呼應角色工作身份(例如安端是DJ,就得給他諸如The Cure或者Pink Floyd等搖滾樂團,動能強大的電音),一方面則是角色心情的素描(例如單親媽媽賈桂琳得在混亂的生活中找到秩序,來自冰島的後搖滾樂團Sigur Ros和女歌手Sophie Hunger的歌曲,就很貼切說出了男人的惶恐與細膩的女人心)有了音樂建構底色之後,Dinah Washington所演唱的「What Difference A Day Makes」就有了畫龍點睛之妙,一切就如歌詞說的:「It’s heaven when you find romance on your menu 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de. And the difference is you./你若在菜單上找到了愛情,那就是天堂。這一天有何不同,不同就在於因為有你。」因為愛情,因為你所在意的人,所以人生色彩就全然不同了,這是多癡情的人生筆法。

 

確然,癡情就是《花神咖啡館》的主軸。癡情固然絕美,卻也必定伴隨傷痛。美,在於無盡的付出,傷痛則在於事不如人願,或者終將失去。cdf002.jpg

 

電影的癡情之一在於Vanessa Paradis的母愛,她生下了一位唐氏症孩子,無法承受這個殘酷事實的男人落跑了,她拚盡全力要把孩子帶大和帶好,她們母子相依為命的生命細節(例如她會用最溫柔的手段,含笑威脅欺侮兒子的同學,教會孩子用粗魯的髒話,保護自己,再以自己虛張聲勢的管教手勢,給兒子溫暖與鼓勵),既真實又動人,絲毫不見表演痕跡(她若非與唐寶寶有絕佳默契,如何天成互動?)。

 

更不容易的是Vanessa Paradis的眼神明明訴說著單親撐持的疲累,卻另外有著「不信做不到」的堅決,那是母愛燃燒才有的毅力,以前我所知道的Vanessa Paradis是位歌手,是Johnny Depp的女朋友,但在《花神咖啡館》中,她已進化成為人生滋味盡在眼神與肢體中的精彩演員了。

 

癡情之二在於Kevin Parent追求的靈魂伴侶。他原本娶了青梅竹馬卡蘿(由Hélène Florent飾演),生下了兩位漂亮女兒,但卻在一次宴會上被年輕貌美的蘿絲(由Evelyne Brochu飾演)給電到了,於是他捨棄了卡蘿,因為蘿絲不僅帶給他肉體歡愉,也帶給靈魂的飽滿,如果他只愛過這一回,這份單純的愛情理應美麗且受人祝福,偏偏這是安端第二回合的愛情,他笑了,滿足了,但是卻給家人帶來無盡的折磨,舊情難捨的卡蘿開始會夢遊,會嘶喊,在她眼前浮動的都是當年讓她墜入情網的那個青春男兒身影,終日以淚洗面的她走不出愛情牢籠。cdf005.jpg

 

帥氣有型的Kevin Parent,詮適起積極追求新歡,卻又不想重創舊愛的情人,同時還得兼顧兩位青春期女兒的言語與行動抗爭,薄情卻不苛薄,偶有尷尬卻不讓人嫌憎,守住了自我追尋的最後底線;反而是Hélène Florent難度最高,她不想做哭哭啼啼的棄婦,卻也壓不住內心澎湃,她的情傷,正好跟唐寶寶母親的賈桂琳形成了超越時空的二重奏。

 

癡情比一般的愛情更脆弱,因為癡,所以更容不下雜質,更無從抵抗異物的入侵。賈桂琳每回送孩子去上課,她一定會在轉角的窗口前,再依據母子相約的承諾密碼再次揮手,她享受這種遊戲,只是幸福不長久,孩子七歲那年遇上了同為唐寶寶的小女娃,一切就此起了變化,小鸳鴦想要朝夕相處,大人卻嫌這段情來得太早,硬要拆散,心碎的賈桂琳找不到打開心結的門窗,電影劇情走到這個交會點時,兩段各有所喜,亦有所失的人生才有了共同交集。因為卡蘿找上了靈媒,看到了前世,才恍然前世未解的結,今生要還,否則還會繼續輪迴下去。cdf004.jpg

 

單純做為人生情愛的浮雕,《花神咖啡館》的兩段情已夠讓人傷懷,在交集尚未出現前,觀眾一定會問:這兩段故事如何串出關連?從好奇到等待,兩段時空的剪接頻率越來越密,傷情濃度越來越高,觀眾的忐忑指數也步步爬增,把謎底交給輪迴,其實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如此,電影未必會失卻韻味,因為光是「緊捉不放的愛,傷人傷己,捨得放手,才得超越」的主題,即已夠讓人低迴思索了,如此安排,多了命理玄機,靈媒開示的方露,更超越了凡夫俗子能夠接受的規格,因而紅塵震動的尾勁就稍弱了些,但是導演尚馬克.瓦利既然做出如此安排,他的宗教信仰反而是另外一個有趣的議題了。

 

人間愛情,歷來已不知多少註解,再拍愛情題材,新意何在?勢都是創作者必然思考的議題,《花神咖啡館》以音樂打造了骨架氛圍,再透過演員讓人動心的演技,添潤了戲劇骨肉(請容我再次讚美的Vanessa Paradis超越偶像框架的精彩表演),再以「緊握」與「放手」的愛情主題來提點靈魂,導演尚馬克.瓦利的每一招刀法,都有可觀,確實不凡(看完全片時,請再回味片頭安端走過機場長廊時,誰與他擦肩而過,導演又給了多長的篇幅,讓安端一路走遠的模糊人影,你必定有拍案叫好的暢快)。

哈比人:不意外的失落

十年,一個世代,說長不長,足以讓新生代疏遠了歷史;說短不短,卻足以讓懷舊老人悵然於舊日風景的依然故我。

 

紐西蘭導演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的新作《哈比人:意外旅程(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在《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問世十年後現身江湖,不論視效或劇情節奏(彼得.傑克森畢竟還是一位懂得經營視覺的創作魔法師),都足以吸引新生代影迷得瞻昔日《魔戒》風采;但對老影迷而言,少了意外,卻是《哈比人:意外旅程》的最大罩門了。hobbit003.jpg

 

一如魔戒的史詩架構,《哈比人:意外旅程》由黃金打造的伊魯伯王國談起,先以巨龍史矛革來襲,摧毀了這個矮人國,然後又面對半獸人的對戰殺戮,父王斷頭,王子索林(由Richard Armitage飾演)雖然斬斷了半獸人首腦的手臂,卻也只能率領殘眾浪跡天涯,孤臣孽子有復國復仇之心,於是在灰袍巫師甘道夫(由Ian McKellen飾演)指引下,齊聚哈比人比爾博.哈金斯(由Martin Freeman飾演)的小屋,找上這位不能打不會戰的哈比人,組成了十四人遠征軍團,要去遠征巨龍。

 

龐大史詩,有必要細做背景鋪陳,但若冗長,困擾就生了。《哈比人:意外旅程》的第一個小時就陷在如何說服與世無爭,只想在家裡讀書度日的比爾博參與遠征,夾纏多時之後,比爾博終於匆匆背起背包,快步追上軍團,但是從斷然不肯到終於上路,比爾博所為何來?他的心理轉折究竟為何?編導始終未能說出個合情入理的解釋,正義、道義或者勇氣的種種冠冕,其實都很空洞,距離他很遙遠,一切只像是他嘟嚷在嘴裡的喃喃自語,以致於矮人戰士的排斥或者他自己的徬徨迷惑,都顯得有氣無力,難以蔚成動人的元氣。

hobbit007.jpg

 

從《魔戒》到《哈比人》,根據托爾金(J.R.R. Tolkien)原著改編的這套奇幻冒險電影,基本上就是一套像極了「西遊記」的旅程電影:有目的,亦有阻撓。撲天蓋地而來的黑暗勢力,終究摧毀不了旅人的心;不屈的意志,終究要成就不俗事功。只不過,甘道夫不時掛在嘴上的口號:「Run!(快跑!)」就成了旅人最傳神的行動註解:對手太強了,遠征軍太弱了,只有快跑,才能保命,唯有保住了肉身,不可撼動的意志與追尋,才得以遂行於中土之上。

 

更重要的是從跋涉到狂奔,既定的旅程模式,就讓《哈比人》在固定框架上輪轉,少了意外,更少了超越,只像是《魔戒》十年後的一場同學會,故人故事依舊在,只是換了主角快跑前進(這似乎也是系列電影難以跳脫的結構,不論是《007系列》或者《神鬼認証系列》亦都習於套用固定公式,吸引舊雨新知?)。

hobbit004.jpg

確實,這一切對彼得.傑克森確實太容易了:哈比人身高只有一般人的四分之一,他的攝影與走位調度,很容易就重溫了他在《魔戒》已經輕易完成的「錯覺」視效;遠征軍穿越中土大地的風景奇觀,雖然季節不再那麼青綠,略嫌焦黃了些,紐西蘭的風土奇觀,畢竟還是最厚實的母乳,夠讓彼得隨手撿拾了;遠征軍陷進地底,要突破食人妖的洞穴王國,盤根錯節的小徑岐路,其實也不過是《魔戒》地底場景的複習題而已(差別在於從手持火炬的光影飄搖世界換成了四壁火把的黃澄景觀),依舊有著多如潮水的頑強敵人,遠征軍戰士依舊能夠橫衝直撞完成他們的闖關遊戲……彼得.傑克森還是彼得.傑克森,視覺功力依舊深厚,雖然他換用了每秒四十八格的HFRHigh Frame Rate/高幀率)攝影技術,讓打鬥場面更流暢,更逼近行雲流水的夢幻速度,卻也因此失去了「寫實」力道,讓一切有如「遊戲」電玩,過癮是過癮了,卻亦沾上了不盡真實的虛空感,悄悄從史詩格局變生成了童話。 

 

當然,《哈比人》與《魔戒》最重要的連結點,不在甘道夫,而在咕嚕(Gollum), Andy Serkis再度証實了他的表演功力(他的五官與肢體提供了Gollum的骨架原型,再透過電影後製另現咕嚕肉身,但是一直沒有人特別肯定他的「原生」貢獻,確實有失公允),不管是雙重人格的自我對話,或者玩起猜謎遊戲時的童心,以及務求勝利的好勝心,都讓人有著遊走於刀鋒邊緣的驚悚感,加上咕嚕錯失「Precious」魔戒的焦慮與悲憤,成功串起了《魔戒》未能清楚交代的「前塵」,算是「溫故」而又「知新」了。hobbit014.jpg

 

好萊塢是個弱肉強食的競技場,特效電影的重要橋段或細節如果不能「創新」,或者不盡「原創」,就一定會有人引經據典來挑剔,客氣的人會說那是致敬;刁難的人則會指証歷歷,挑出模彷或抄襲的例証。不論是致敬或者挑剔,其實都是資深影迷才有的專利(因為可以信手拈來,如數家珍),一般影迷在乎的卻只是這些論述究竟能發揮什麼樣的戲劇力量?產生多強烈的震撼?

 

 

例如遠征軍被困樹上,甘道夫利用蝴蝶召喚了神鷹大軍來救援,確實帶來了幾分解開死結的驚喜高潮,但是這招神鷹奇兵不算新了,彼得.傑克森早在《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中就先讓神鷹扮演了救援奇兵的角色,救出險些死於白袍巫師薩魯曼之手的甘道夫,既而又在《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中先讓神鷹出面迎戰惡龍,既而又讓甘道夫駕乘飛天,在火山洪流中,救出哈比人佛羅多和山姆,看到神鷹,確有老友相逢之感,又再度發揮了「溫故」功能,但是從出現時機到救援功能,似乎就只是必定可以用上的公式,少了「知新」能量,殊為可惜。

 

超越的格局不夠,意外的指數不高,《哈比人:意外旅程》雖然依舊菜色豐富,但就是少了讓人歡欣鼓舞,急著大塊朵飴的激情了。

 

愛.慕:敘事節奏魔法

生死玄關,人生難關,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在《愛‧慕(Amour)》中要攀高峰,就得連闖三關:老病、空間和愛,關關難闖,幸好,他從敘事節奏中找到了破解之道。

 

人生到了八十,身心都鈍了,動作緩了,時間長了,加上又有病疾纏身,年輕時承諾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盟誓,成了最難兌現的考驗,詩經「邶風」篇「擊鼓」章原本描寫的是戰士出征的思念心情,若把征戰對象轉換成病魔,也仍相通,因為「死生契闊」,過去所有的承諾,「不我信兮」,成了空話,病痛帶來的生不如死折磨,讓人有了「不我活兮」的悲憤。

 

緩慢的人生,遇上幽長的時空,就容易給人「漫長」的不耐,《愛‧慕》的人物動作雖慢,卻不緩長,關鍵在於漢內克壓縮了活動空間,他先把老夫妻喬治(由Jean-Louis Trintignant飾演)和安妮(由Emmanuelle Riva飾演)的主要對話場域緊縮在那張餐桌周邊五公尺處,看似極其平常的飲食互動,往事相對,真情與意外,接連上陣,就在那張桌子上,乒乒乓乓的狀況與情緒,壓縮在那麼緊狹的空間裡,有了密度極高的內在節奏。

 

《愛‧慕》的主戲都在老夫婦的住所內,主題又是老病死的沈重議題,氣氛迫人,如果不能找到出走的隙縫,電影就太沈重,難免呼吸窘迫,漢內克有三個選擇,首先是家庭相簿,那是時間的出走,人在當下,美好的昨日得著了倒敘的能量,有了輕輕的緩解,但是思緒回到當下,安妮已然呆滯,幸與不幸的轉折,薄得只有「一瞬」,何其微妙,又何其唏噓。

 

其次則是實體出走。安妮已然初癱的那個夜晚,都已就寢的喬治似乎聽見了異響,於是下床開門探詢,漢內克出人意料地讓觀眾瞧見了公寓的破舊毀壞,那已不是高級住宅的陳設,電梯似乎故障,有木板斜放,喬治才走沒兩步,就發現暗黑的長廊竟然都已積了水,驚惶失措之際,身後伸出一隻手,摀住他的鼻嘴,死亡的窒息氣氛,頓時浮現。

amour89.jpg 

那是喬治的一場噩夢,漢內克用了視覺與觸覺的雙重感官,完成了死亡潛意識的論述:殘破屋宇,根本就是龍鍾老態的具像素描;腳踏水中,雙腳冰冷,是老人常見的生理狀態;最後的窒息慌張,更是最直接的死亡筆觸。把這一切都託給夢,卻已明言了喬治不可告人的心理狀態。

 

amour86.png第三則是鴿子的闖入。曾經自由自在,曾經任意飛翔,如今卻莫名飛入室內,踽踽,獨行,對鴿子而言,是迷航?或歇息?對喬治而言,有驚喜,亦有歎息,他的忐忑與感動,或許只能用郭子究老師的名曲「你來」歌詞來註解了:你來,在午後靜靜地來,當正午燦爛的陽光,還在樹影間徘徊,鳥兒也昏昏欲睡,暫時收起嘹亮歌聲,小心呀,不要驚醒牠們,牠們的歌聲,添我鄉愁重重……」意外的訪客,讓單調貧血的生活有了不同的滋味,也開啟了多元解讀的樞鈕。

 

《愛‧慕》以愛為名,對愛的剖析手痕則是也委婉迂迴,影后Isabelle Huppert難得以配角戲份亮相,她的功能就是以跌冗起伏的人生問號來對照父母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逗點與句點,有了女兒伊娃的相處難,老夫婦的水長流,無需多言,情愛重量已然浮現。amour-098.jpg

 

愛掛在嘴上,遠比付諸行動容易得多,久病無孝子,情愛在久病的煎熬下亦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喬治與安妮的最大困境在於他們年歲已高,安妮的二度中風,已難復健痊癒,拖下去,對兩人都是折磨,安妮的拒絕吃藥,可以視為生命尊嚴的選擇,因此選擇賴活不如好死,老伴也不必再受煎熬(精神與金錢皆然);但是喬治只看見安妮的私心,安妮解脫了,獨活的他該當如何?氣極打了安妮一巴掌,亦有著恨不齊心抗病魔的悲情,但那一巴掌真是為了安妮好(就算藥石能夠回春,不也是晚春了嗎)?還是不願孑然一身的私心?

 

巴掌是暴力,是情緒,亦是愛,這個三元一次方程式,提供了多少論述空間?漢內克用這一巴掌道盡了長期看護者的焦慮,亦點出生死相許的深情期待,但是無力抗拒的安妮連最「微弱」的吐藥心情都不獲尊重,那個巴掌不亦道盡了久病中人的卑微與弱勢?喬治可曾用心聆聽她的心曲?還是久病的不耐,磨蝕了幾許恩愛苗?紅塵碧海,還剩多少痴情種?amour-092.jpg

 

這一巴掌的震撼何其巨大,不但喬治和安妮同受波及,觀眾也錯愕不已,漢內克此時立刻插進了幾幅風景畫,這是非常另類的美學選擇,先是錯開焦點,取得情緒緩和;但是這些畫作,多屬色調濯的日暮林相,喘息之餘,卻另添了「暮靄沈沈」的壓力,對照喬治和安妮人老體衰,不堪久病磨的處境,不更給人「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唏噓?

 

正因為氣氛已然凝重,房子裡不時迴盪著安妮的呻吟聲,喬治也從巴掌震撼中進一步思考著愛的真諦,就在他低聲說起自己的童年往事時,喬治用了讓人措手不及的速度重新界定了愛的定義,「問世間,愛為何物?」成了烙印觀眾心中的熨痕,從若有所感,卻又始料未及,卻又如釋重袱,《愛‧慕》的敘事節奏成就了撼人的愛情詩篇。

愛.慕:聲音敘事魔法

藝術精品,通體上下每個細節必定都經過精雕細琢,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執導的《愛‧慕(Amour)》,堪稱是精品之精,每個環節都雕琢得如珠玉般晶瑩剔透,值得細細品味。

 

《愛‧慕》從重急敲門聲開場,在靜無人聲處收場,穿梭在各個場景中的聲音細節,替《愛‧慕》增色無數,不從聲音切入,就錯失了見証漢內克聲音敘事刀法的機緣了。

 

《愛‧慕》是老人電影,是音樂電影,亦是真情電影,不管如何分類,都難以歸類成新題材,但是漢內克揮舞著聲音魔杖,從環境音到人聲對白,只要有聲音流動,就有「消失」的畫面與故事滾滾而來,讓「想像」的翅膀得能配合著劇情的演進,讓觀眾得到更多的訊息與體會,看似生老病死的尋常人生議題,就此有了不凡的藝術高度。

 

《愛‧慕》的第二場戲是一場鋼琴音樂會,鏡頭就直對著觀眾席,沒有任何移動,靜靜看著觀眾逐一入席,然後現場安靜、掌聲響起,樂音開始浮現,你看不見鋼琴家,眼前只有屏氣凝神的觀眾,「看不見」的鋼琴家和「聽得見」的音樂,其實是半強迫地要你去體會「音樂」的存在與力量,「聆聽」,因而成為《愛‧慕》最犀利的一計起手式,專心「聆聽」,就可以更理解《愛‧慕》的人生層次了。

 

電影主角是一對八十出頭的老夫妻喬治(由Jean-Louis Trintignant飾演)和安妮(由Emmanuelle Riva飾演),他們都曾是音樂教師,開場的音樂會就是門下高徒的演奏會,動人的舒伯特音樂,讓兩人開心極了,但是安妮的言談間卻擔心起家中如果闖入不速之客該怎麼辦?喬治則回應,他根本不擔心這種不可能發生的事。其實,不速之客只是種比喻,可以是人,亦可能是病痛災厄,既是閒聊,也有著預告功能,更重要的是安妮的感性特質,喬治的理性冷靜,不是就從這段看似瑣碎的家常對話,透露畢現了嗎?

amour-095.jpg 

接下來則是水聲的傳奇。這對恩愛老夫妻正要快樂享受早餐,喬治突然發現安妮目光呆滯,呆坐桌旁,整個人毫無反應,急忙開了水龍頭,弄溼了毛巾,想要讓安妮醒覺過來,但是無效,嚇壞了的喬治,急忙要去換衣裳,召醫急救,從廚房到臥室的這段空間移動中,喬治沒想到要關掉水龍頭,整個環境空間中就只聽見水珠嘩啦啦地流著……不關水,意味著心頭掛念著更重要,也更急切的事。可是喬治才剛穿好上衣,水聲就停了,家裡沒有其他人,怎麼可能水聲就停了,猛然中斷的聲音,不但喬治好奇,觀眾也好奇,水聲勾動的懸疑張力,暗藏著多少在畫面上「看不見」,卻正在「發生與演變」的故事?

 

自來水聲帶動的戲劇能量,包含有問號,有驚歎號.,還有刪節號,原本已經精準提醒了觀眾「聆聽」的必要,但是到了倒數第二場戲,漢內克同樣再用水聲來一計回馬槍時,曾經出現過的問號,有驚歎號.,還有刪節號,同樣再度浮現,神龍擺尾,勁力如此深厚,密度如此之高,誰不歎佩

 

至於纏綿病榻的安妮一直喊痛的呼喊,絕對不是病情記號而已,她的一聲一喊,聽在愛人耳裡,究竟是什麼滋味?是魔音?還是心痛聲?只有到了最後,觀眾才會明白,不抱怨,不囉唆的喬治,究竟承受著多少煎熬。

 

法國鋼琴名家Alexandre Tharaud在片中演出鋼琴家亞歷山大,片頭演出是他,到老師家中拜訪,才知老師中風,師生從貝多芬的鋼琴小品談起,再到即席再彈奏一曲,那是再也不能倒帶的昨日時光了,從回顧緣起到後來聽亞歷山大送來的CD,聽沒三小節就不聽了,老師的微妙心情,伴隨著不同情況的體能狀與與心境而有變化,就更耐人細心體會了。當然,安妮坐在鋼琴前演出的那場戲,如真似夢,聲音或許欺人了,但是聲音背後訴說的深情,卻真是精準點出了電影《愛.慕》中的那個「慕」字意境。amour-094.jpg

 

amour-097.jpg環境音或樂器聲,或許都可以簡單歸類為聲音「設計」的工程,但是演員的聲音,卻還得在設計之外,摻入更多的真情,才能動人。Jean-Louis Trintignant飾演的喬治在片中說了兩段故事,一段是逗笑告白慰佳人,一段則是讓愛妻分神減痛,前者赤忱,後者急轉,節奏不一,力道不一,卻都是為「愛」字寫下渾然不同的碑體書法;至於,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飾演的女兒要求與父親好好坐下來談話的那場戲,理直氣壯的未必就有深思熟慮,看似絕情的卻可能更百轉柔情,親情與愛情的現實矛盾,絕非一廂情願就能解決了,這場父女對話,誰淺?誰深?戲劇的濃度與滋味,就在精準的對白中盡得箇中三味了。

 

amour006.jpg《愛‧慕》從重急敲門聲開場,在靜無人聲處收場,其實都是用聲音在襯托「時間」試驗下的慘白人性。不是天倫睽隔,何需重擊?不是天人永隔,如何無言以對?第一撇的按捺筆法要到最後收尾時才讓人如夢初醒,對我而言,這就是真正的功力了。

落跑教宗:紅塵的滋味

唐朝詩人王維寫過:「君知故鄉來,應知故鄉事。」走過一個時代,我們的作品會留下多少時代烙痕呢?關鍵在於創作者的敏感與才情。

 

義大利導演南尼.莫瑞提(Nanni Moretti)的作品中,一直有著濃烈的時代因素,從《親愛日記(Caro diario)》、《兩個四月(Aprile)》、《鱷魚白皮書(Il caimano)》到最近的《落跑教宗(Habemus Papam.)》,無不如此,他的時代素描,有著個人風味,亦有自身感觸,有時滑稽唐突,有時別含深意,舉重若輕,卻不失國際共鳴。

 

pope009.jpg《落跑教宗》核心在於天主教教宗駕崩,各地的樞機主教依例要齊聚梵諦崗,關門密會選出新教宗,電影靈感顯然來自20054月若望·保祿二世逝世後,十六天後,選出新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真實事件。不管媒體多發達,不管信徒多渴望,除了梵諦崗的內部人士與樞機主教之外,沒有人知道教宗如何產生的,世人只能「依據傳統」,看著教堂煙囱究竟冒黑煙或白煙來探知,樞機團會議是否已經達到共識,選出了新教宗?教廷的新聞官公開說什麼,就是什麼,真相全都化成一縷白煙,燒成灰,內幕還真是只有天知道了。

 

七分神秘又帶有三分荒謬,應該就是多數人看待「教宗」新聞的心情,天主教的十億信徒或許無疑,然而南尼.莫瑞提不願意只呆坐電視機前看新聞,他的《落跑教宗》直接從教宗改選的新聞事件出發,把他心中的質疑與感歎,編撰出一部悲喜交織作品。

 

《落跑教宗》的趣味與矛盾在於法國影星Michel Piccoli飾演的pope006.jpgMelvill樞機在眾樞機的推舉下,當選了新任教宗,但是他臨陣退卻,不肯面對守候在聖彼得廣場前的信徒與媒體,他的驚惶與叫喊,完全顛覆了犯罪冒險小說常用的奪權陰謀論,教宗寶座曾幾何時成了燙水山芋?Melvill做了一輩子的神的僕人,何以反而對神的信託起了憂惶?他不是英雄,亦完全沒有野心與雄圖,面對著天降大任的付託與榮譽,反而只有「為什麼是我?」與「我做不到!」的疑慮與焦燥,Melvill的怯弱,毋寧是掀開了人間造神的金碧外衣,還原了平凡肉身的本性,讓梵諦崗的神話,得能因為人性的疲軟與鬆動,讓世人有了透過戲劇搬演,重新審視的可能。

 

南尼.莫瑞提明顯對於教廷是有意見的,但是對於Melvill卻有極深的同情。有意見的部份,他就採用嬉笑怒罵的方式來勾描,例如先以「讀心術」的方式,讓投票樞機的心中獨白:「不要我…不是我。」洩露著這群德高望眾的老先生們戒慎恐懼之心,Melvill中選前的鼓掌聲,黃袍加身前的詠唱聲,在在突顯了眾人如釋重袱的詭異;Melvill的退縮,讓南尼.莫瑞提飾演的心理醫生得到了亮相的機會,卻也突顯了教宗看診,樞機圍繞旁聽的荒謬(誰會在公眾面前,傾吐自己的心虛?暴露自己的弱點?);Melvill落跑後,新聞官可以一手遮天,再找來替身,以食物及窗簾身影來創造新教宗正在沈思祈禱的假象;梵諦崗運作體制的荒謬,更在樞機團的秘密會議無法落幕,不能外出的前提限制下,只好上演排球循環賽與牌戲中,有了荒腔走板的戲弄空間。

pope004.jpg 

那場排球賽看似無厘頭,卻也意在言外地調侃對天主教樞機團的位階權勢(例如,南美洲隊落後十多分,好不容易破蛋時的歡欣鼓舞);那場錙銖必較的牌戲,更也直寫了神的僕人的俗世心腸,南尼.莫瑞提百無禁忌的塗抹手法,讓《落跑教宗》有了讓人發噱的喜趣能量。

 

但是,Michel PiccoliMelvill樞機角色卻適時平衡了電影的傾斜角度,他的出走,有如迷途羔羊,尋找慈光指引,他在公車上的獨白,有如真情告解,少了悲涼,盡得真摰智慧;他在路邊得聞天籟的喜悅(導演找來Mercedes Sosa演唱「Todo Cambia(一切都在改變)」一曲,搭配冒牌教宗播放音樂以娛樞機的平行剪接,都讓古老的教廷體制與包袱有了鬆脫的可能);夜宿旅館的他被激進的舞台演員驚醒,卻也只有他懂得接腔對話,因為對方看似歇斯底理的獨白,其實是在背誦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海鷗》台詞,只有他是知音,懂得人家的吶喚,他的接腔,其實喚醒了他舊時的演員夢,深濃的紅塵眷戀,成了他人生迷航的唯一溫暖,但他終究未能一圓演員夢,只能坐在舞台下看戲,對戲劇的最愛與殘缺,竟在此時與教宗寶座的滋味有了平行對話的互補作用了。pope014.jpg

 

《落跑教宗》的結尾在人神拔河中找到了讓人深思的聚焦點,Melvill可以接任為教宗,卻也坦承自己無能替世界指引明燈,他是神的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僕人,但是僕人就是僕人,沒有神格,沒有神力,他的示弱,顛覆了教宗的神味,不復舊時威嚴,更讓其他樞機憂惶,但他摔脫了舊昔框架,反而有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夫唯不爭,故無尤。」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