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狡兔死,走狗烹」這六個字就可以說完《血滴子》的主題,導演劉偉強卻用了兩小時的長度來說這六個字,勞師動眾的工程,點出了電影的罩門:「把一件簡單的事,複雜化了。」
我並不是指暗殺是簡單的事,更非指整肅異己可以如此輕描淡寫,而是《血滴子》本身並未想議論太多,想要傳達的訊息卻又太過隱晦,但因此在商業和議題上兩皆落空。
「血滴子」是清朝統治者雍正一手打造的秘密組織,專司清除異己,排除皇權障礙,但是「血滴子」血腥太多,秘密也太多,乾隆接位後,不想再靠這種政治暗殺手法留下歷史污名,所以想要清除「血滴子」。只要稍具政治手段,一次召集,就可以斬草除根,需要勞師動眾派出火槍隊和神炮營來場大屠殺嗎?舉輕若重的比例失衡,其實正是「血滴子」小事化大的問題所在。
香港影壇曾經多次以「血滴子」為背景,拍過電影,劇情無非強調血滴子的斬首利刃及血滴子成員的嗜血暴力,也少不了對雍正還是少年王爺時期,曾經到處拜師習武的江湖恩怨,多所著墨,稗官野史能說得如此煞有介事,關鍵在於「血滴子」的江湖傳言不斷,卻於史無據,留給後人許多加油添醋的空間(劉偉強版的《血滴子》就鎖定「於史無據」四個字,認定是乾隆為先人諱,刻意將其連根拔起,塗抹歷史的結果)。
確實,劉偉強無意再走回過去武俠電影的老套,雖然飛輪鋼盤的金屬光澤更加耀眼,金石聲響更加清脆響亮,但他並其實不想強調「血滴子」殺人不眨眼,十步之外就要取人首級的嗜血暗器特質(這裡有一些創意上的死結:不如此強調其兵器兇猛或者冷血無情的暗殺特質,又何需大張旗鼓來拍3D版本?走了3D路線,卻讓人對3D視效無感,豈不失策?),「血滴子」堂堂掛在片名上,卻沒有足夠篇幅來突顯其殘暴霸氣,甚至在槍砲底下成了玩具(那涉及劉偉強另一個不夠堅強厚實的論述:落伍的終究要被淘汰,武器如此,政客亦如此!),觀眾期待的血腥暴力急遽降級,誰人不覺失落?
黃曉明飾演的牧民首腦「天狼」,在電影中儼然一位宗教領袖:外貌像耶穌,反抗強權的「牧民」心思,直接挑戰了皇權思想,他的最後晚餐場面,更有著宗教朝聖的意味,「血滴子」奉命追殺「天狼」,鋼圈都已罩頸,何以不殺?連領袖都捍衛不了的牧民集團,何以還有強大的爆破能力來行劫囚之實?前者是「血滴子」抗命或瀆職(早該滿門抄斬了),後者是誇大了牧民集團的實力,相較於最後毀村滅族的抗爭無力,落差實在太大(其實,面對軍事強權,牧民的失敗是必然的,有如《教會》的毀滅紀實,並不讓人意外,但也因此也顯示了前頭的劫囚戲,太過一廂情願),劉偉強捉襟見肘的窘態,至此已難遮掩。
劉偉強身為香港導演,面對香港在1997回歸中國後產生的港人身份認同,與政治操弄下的時局變革,想必頗有感懷,他想要拍的《血滴子》其實是一部借古諷今的政治寓言電影,但他又藏頭縮尾,欲言又止,以致於既不能揶揄嘲諷政治神話,更沾不上反動抗爭的道德高度,他批判的議題人全都藏在膠卷底層,模糊的定位,失焦的詮釋,讓《血滴子》陷入不知所云的困境。
例如,漢人「天狼」像耶穌,當然就會讓人連想起宗教領袖達賴對中國的抗爭,天狼的存在當然讓皇帝坐立難安,他夢見自己死在阮經天飾演的漢人王磊(也是「血滴子」的首領「冷」)刀下,其實正是清兵入關後,想要少數統制多數,非得以漢制漢的務實策略。冷即使是八字最合的貼身兄弟,也只能以殺戮為業(賤貴已分),余文樂飾演的滿人海都,雖然同是兒時玩伴,同有梳髮結辮之情,卻也得努力討皇帝歡心,才能得擁天驕。
海都看不慣冷對手下的心軟,那是因為他是皇上欽賜的兄弟,血緣明確,階級分明,派他監軍,已然是要他來看管路線走偏差的冷,《血滴子》透露的政治鬥爭現實,讓兄弟成了血淚笑話,確實讓人心驚,至於海都與冷的暗中較勁,在海都要一手結束「血滴子」組織成員,甚至不惜以五牛分屍的極刑,對待昔日功狗,下手竟然如此之猛,海都不只是毀掉「血滴子」而已,更是要連根拔掉冷的基業了。
但是,《血滴子》中的這場五牛分屍戲,明顯是像當年張徹導演在《十三太保》的五馬分屍戲致敬,慘則慘矣,卻未能超越,關鍵在於《十三太保》中拉裂的是男主角姜大衛,《血滴子》如果以相同刑罰對待皇帝兄弟阮經天,豈不是對電影的兄弟情誼,批判得更加狠辣?
《血滴子》中不時透露著皇族對外族的敵視之情,寥寥數筆,卻有弦外之音,例如金士傑飾演的綠營統領,同樣也是漢人,同樣也是陽奉陰違,不到生死關頭,不會獻上真實地圖,這類政治寓言,看似曖昧含糊,卻也夠讓識者若有所悟了,卻苦了既無感又不識的影迷了。
張藝謀當年在《英雄》中,透過刺客的嘴,勸秦始皇要以天下為念,被痛批為替強權霸政背書;劉偉強的《血滴子》中,則透過阮經天的死諫,傳達民眾只想圖個溫飽的心願,最後就帶出了乾隆六十年盛世的歷史評價,那麼多的曲筆暗流,最後還是難逃為政權擦脂抹粉的政治正確,這款審查現實,其實才是真正的血滴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