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蜂俠:媒體狂想曲

法國導演米榭.岡粹(Michel Gondry)執導的《青蜂俠(The Green Hornet)》,其實就是一部以逗樂年輕觀眾為目的的娛樂電影,沒有什麼微言大義,也沒有什麼創見,不必大費力氣來討論,倒是可以和台灣的媒體生態來做些橫向並陳。

 

今年初,台灣媒體經營最大的議題無非就是政府的置入性行銷,關鍵就在政府拿人民的錢來買新聞,頌揚政績,唬弄人民,這和《青蜂俠》中的檢察官史卡隆(由David Harbour飾演)試圖掌控「哨兵日報(Daily Sentinel)」,要求隱惡揚善,替他做公關,一旦大老闆詹姆斯(由 Tom Wilkinson飾演)不聽掌控,就乾脆殺掉老闆,讓只會吃喝玩樂的兒子布瑞特(由塞斯.羅根(Seth Rogen)飾演)接棒,日後再施以威脅利誘,必能乖乖聽話,為他服務。

 

這種政客收買媒體,火大就把你幹掉或關掉的傳奇,台灣在戒嚴時代時有所聞,如今少用暴力或關門威嚇,卻換成直接用錢收買,讓面臨業績與生存壓力的媒體趨炎附勢,反而成了最省力,卻也最有效的攏絡策略。

gh0733.jpg 

如果《青蜂俠》的媒體議題這麼「寫實」,其實無啥「樂趣」可言,因為媒體批判的社會文化指涉,不但太沈重,也太嚴肅,新意更乏善可陳,還好,《青蜂俠》的議題多了一點變數,才使得一部改編自美國1930年代知名廣播劇的動作電影,不至於那麼簡單與膚淺。

 

關鍵在於《青蜂俠》真正的置入性行銷來自於報老闆布瑞特,史卡隆的新聞干預與媒體掌控讓他很火大,檢察官要他隱惡揚善,他反而要報導社會黑暗面,青蜂俠的所做所為,正好是社會亂像的最佳明証,不但可以打檢察官一巴掌,形成政績危機,同時還可以「煽色腥」的報導刺激報紙銷路,何樂不為?

 

布瑞特雖是花天酒地的花心大少,但是經營媒體卻也眼光犀利,出手精準(台灣過去五十年來主流媒體的崛起,不也都和社會或黃色新聞有密不可分的發跡連結),問題在於他就是「青蜂俠」,自家的「哨兵日報」每天以青蜂俠的消息上頭版,不但真正做到了「行動與編採」合一,更是不露痕跡的自吹自擂,大做廣告,打著社會公器的「名號」,行的卻是「行銷」自我的本質,難以分辨真相的閱聽大眾,除了接受報導洗腦,信以為真之外,又如何洞悉媒體大亨別有居心的操控手段呢?

gh12.jpg 

《青蜂俠》其實沒有抱持太強烈的批判態度,電影對於媒體的「批判」其實遠不如「利用」,而且大玩「喜劇」趣味。例如大反派克里斯多夫.華茲(Christoph Waltz)飾演的黑道大哥最受不了的就是媒體不再報導他的惡行了,「青蜂俠」的頭版報導,不但威脅了檢察官,同時也讓他如坐針氈,渾身難過,因為「首惡」地位竟然被一位默默無聞的「後進」取代了,做不了老大,上不了頭版的他,怎能坐視身價跌停板?怎能不反撲?正因為《青蜂俠》的思考邏輯大不同於常情,才能讓人捧腹,橫添了不少趣味。

 

當然,「哨兵日報」總社被黑道登門大鬧,既衝撞又爆破,甚至還放毒氣的誇張傳奇,都只能以胡鬧逗趣視之,沒有人會認真的,真正的趣味在於雨過天青後,布瑞特還得安排周杰倫飾演的加藤來記者會上開槍鬧場,讓他先能義正詞嚴地宣示要對抗黑道,既而又能以肩部中槍,遮掩「青蜂俠」受了槍傷的真相。「青蜂俠」白晝公然開槍的行徑,當然是又成了「哨兵日報」報紙頭條,問題是,這則新聞看似報導了「槍擊案」的表相,實質上卻絕對挖不出「青蜂俠」槍傷「青蜂俠」的實情,同樣是報老闆中槍的訊息,只報導表面假相,不就假新聞了嗎?布瑞特不也是在操縱自家媒體來遂行自己的「私心」(雖然那也是「公義」)嗎?

gh0726.jpg 

《蜘蛛人》和《超人》的相似點在於男主角都在報社工作,超人的問題在於如何讓女友記者女友完成「獨家」專訪;做攝影記者的蜘蛛人則是如何「自拍」,滿足總編輯需求,保住自己飯碗?他們偶而放水,還不算脫離「事實」,但是《青蜂俠》卻是變本加厲,把媒體當成私器了。新意不多的《青蜂俠》正因為加油添醋玩了不少媒體話題,反而呼應了台灣在地的話題,也算是意想不到的收獲了。

 

青蜂俠:超猛雙管槍

自卑之人,刻意藏拙的方式就是突顯已能,誇大自己的所有,《青蜂俠(The Green Hornet)》裡的大反派克里斯多夫.華茲(Christoph Waltz)掏出手槍,竟然比別人多了一根槍管,誇張,卻又逗趣的設計,十足說明了他的自卑心理。

 

法國導演米榭.岡粹(Michel Gondry)刻意替《青蜂俠》的反派穿上了小丑戲服,他們能力或許不夠潑辣,真要耍狠還是足夠壞事,只是岡粹另外設計的「格調障礙」,才讓全片的喜劇氛圍得到了爆笑能量。gh03.jpg

 

華茲第一回出場時就出現了三層的「格調障礙」:身份、姓名和穿著。

 

他的第一場戲就是向洛杉磯新開幕的夜店索取保護費,要求入股分紅,理由是對方未向他報備,就私自開店,等於是強龍壓了地頭蛇。問題是這種談判小事,需要老大親自出馬嗎?需要用汽車炸彈來威脅嗎?老大出招,而且來勢洶洶,卻就只為了這種蠅頭小利,未免殺雞用牛刀了吧?難怪對方錯愕之餘,會看扁他,認定他虛張聲勢。

 

華茲飾演的反派老大是俄羅斯移民,名叫Chudnofsky,一般人唸不來,不管是叫查洛夫斯基,邱洛夫書雞,光是自報山門,道出姓名時,無法氣壯山河地高分貝嗆聲,反而得大費唇舌教會對方正確拼音。對方的錯唸,不管是無心或者有意調侃,其實都已經讓老大的氣勢矮了一截。

gh07.jpg

 

第三則是穿著。夜店的黑幫勢力同樣大有來頭,從老大到手下,個個都穿著名牌,雄壯威武,反觀Chudnofsky的手下,個個穿著窮酸,講得更直接明白一點就是:「土!」兩軍對決,勝負還未知,陣頭氣勢已然輸上一截,豈不惱人?更重要的是,「土」壞人,似乎就不夠兇狠,不夠嚇人,

 

這三層「格調障礙」其實目的只在利用「白種人的優越」來戲弄大反派,利用傳統的偏見來顛覆巨型動作電影的「反派」傳統。從《蜘蛛人》、《蝙蝠俠》到《超人》,電影英雄所要對抗的對手,就算出身未必相當,能力卻是相近的,亦即在競賽的天平上,佔有勢均力敵的砝碼重量,才能營造對抗拔河的緊張力度。但是這種劇情設計,不管激盪擦撞起多少火花,最後還是得落入「英雄得勝,惡人落敗」的既定公式之中,既然結局已定,讓對抗過程多一些想像與意外,應該就是老愛玩顛覆遊戲的米榭.岡粹必定會做出的選擇了。

 

這亦是為何嘴吧上吵不過對方,乾脆拿出他的雙管手槍,一槍兩彈,對手背後人再多,兩三下也就掃射殆斃了。但是行頭太遜,穿著不夠體面的對話,卻也形成《青蜂俠》中最有趣的黑道心理學,當青蜂俠和加藤開車闖進愛德華.福隆(Edward Furlong,還記得他嗎?《魔鬼終結者2(TERMINATOR 2)》中人類救世主康諾的少年角色,當年何等清秀,如今卻已臃腫發福,只能客串演一個邋遢癟三了)的毒品工廠,逼他把「青蜂俠」的名片遞交給老大Chudnofsky,愛德華不經意說出:「頭上戴面罩的人,就是比穿西裝的歹徒更嚇人。」的真心話時,會惹惱Chudnofsky,他的雙管手槍再度擊發,昔日紅星的戲份就在兩分鐘不到內,草草落幕了。gh01.jpg

 

《青蜂俠》從頭到尾只是動作喜劇,《惡棍特工》讓人不寒而慄的蓋世太保角色,讓克里斯多夫.華茲奪下了奧斯卡小金人,如果他再重複同樣戲路,其實全無新意,於是從被人挑剔西裝不體面之後,他會在乎片語隻字,他會急著要換上各種不同色調的紅外套,甚至在攻進「哨兵日報」總部時,他還會「身先士卒」戴上防毒面具去衝鋒陷陣,壞人有很多種,《青蜂俠》的Chudnofsky改走喜丑路線,每回出場都想要搏觀眾一笑,也算是華茲超越自己的一種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