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2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非誠勿擾2

 

中國導演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承續著前集的脈絡,除了輾轉反側的愛情煎熬後,多了人生怎麼也參不透的生死糾纏。所以,既有離婚大典,也有了生前告別式,全都是世間癡人才會想出的把戲。

ONE113.jpg 

《非誠勿擾2》以語言魅力最受肯定,關鍵在於曾經創立「痞子文學」的中國作家王朔出任編劇,運用極多犀利語法,歸納整理人生本色,所以才會在離婚典禮(是的,是離婚,非結婚,整齣《非誠勿擾》就大玩著儀式遊戲)上說出了:「散買賣不散交情」和「從夫妻變回熟人」都讓人笑得直捧腹,至於「所有婚姻的選擇都是錯誤的,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以及「你是找感情的,我是找婚姻的!我們倆就走岔道了!」也會擊中很多觀眾的心,有如當頭棒頭,勁爆啊,精準啊,帶動了不少拍案叫絕的喜樂力道。

 

至於「北極熊為什麼不吃掉企鵝」的無厘頭問句,更是腦筋急轉彎的代表作了。

 

把愛情和生死問題都套上一個哲學帽子,也是《非誠勿擾2》的煽情技法之一,其中,主題曲《最好不相見》的歌詞,就是這種語言與生命趣味的結晶了:

最好不相見,便可不相戀。
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

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憶。

最好不相愛,便可不相棄。

最好不相對,便可不相會。

最好不相誤,便可不相負。

最好不相許,便可不相續。

最好不相依,便可不相偎。

最好不相遇,便可不相聚。

one145.jpg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使用音樂:《非誠勿擾》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生死接觸(Herafter)》

 

美國大導演克林.伊斯威特在新作《生死接觸》中,選擇了與死者通靈的生命問題來主題,三組不相關的人物要如何串成一起,考驗的是編劇和導演的說戲功力。

 

不過,多數人關切的卻是他們的命運,麥特.戴蒙飾演的喬治擁有通靈能力,能讓死人和親人對話,但是他卻痛恨自己的這個能力,不是他不想替世間的傷心人撫平喪親之痛,而是他無力承受世人的愁苦與災難,想要通靈的人往往會淚如雨下,滿意離去,卻無人知道他如何排遣自己的陰影苦悶。他是寂寞的先知。ha4121241936.jpg 

 

本片的女主角則是法國知名電視主播瑪莉(西西.迪.法蘭絲飾),她在印尼海嘯中大難不死,瀕死前的幻影經歷,讓她覺得上帝放她重回人間,必定另有使命,於是她開始寫書;英國的雙胞胎小學生馬庫斯(法蘭基麥克拉倫飾)則因為哥哥傑森死於一場車禍,他來不及說再見,一直想要再和死去的哥哥對話… 電影的動人內涵,可以從澳洲歌手Sia演唱的《催眠曲/Lullaby》中一窺究竟。

 

Send a wish upon a star  向星星祈願
Do the work and you’ll go far 因為你即將遠行;
Send a wish upon a star  向星星祈願
Make a map and there you are 確認你的去處

Send a hope upon a wave  向海潮祈願
A dying wish before the grave  臨終前的最後期許
Send a hope upon a wave  向海潮祈願
For all this souls you failed to save 為那些來不及救援的靈魂

And you stood tall  你曾經高聳
Now you will fall  如今即將傾頹
Don’t break the spell  不要打破
Of a life spent trying to do well 要世間更好的魔咒吧

使用音樂:《生死接觸》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年度祈願:

 

虎年即將結束,下周六,二月五日正值大年初三,電台另有節目規畫,《電影最前線》要停播一集,所以最後一小段的節目,我許下四個小心願:

 

一,來年的節目中,希望能有更多精彩有趣的電影音樂解說。例如《青蜂俠》的主題音樂與《大黃蜂的飛行》有多少相似?

 

hornet40713.jpg二,來年的節目中,未必能介紹所有的電影,但會想要每個月都推荐一部最精彩的代表作品,我的一月選片就是《我愛故我在(I Am lLove)》來聽聽台灣作曲家陳珊妮演唱的該片中文主題曲「Bite」。

 

三,有些電影或許來不及多談,但是能聽到動人的音樂,也就覺得幸福美滿了,例如《暮光之城》的主題曲「My Love」同樣是由澳洲歌手Sia所唱,歌詞描繪的My love, leave yourself behindBeat inside me, leave you blindMy love, you have found peaceYou were searching for release不也同樣深情動人?

 

四,要以一首《春歌》祝福大家日日好日,年年好年,歌詞如下: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在我心中,這首歌就是華人音樂中的「波麗露」了。

 

各位朋友,我們兔年再會了!

生死接觸:同卵不同命

電影是錯覺的藝術,能夠以錯覺影像撩動情緒的導演,都算是此道高手,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很少玩煽情或濫情把戲,但是他執導的《生死接觸(Hereafter)》以極淡極靜,不帶淚水的鏡頭拍出了「痛」的滋味,也只能以不凡來形容了。

 

這個痛的感覺交給一對姓做麥克拉蘭的雙胞胎兄弟FrankieGeorgeMcLaren)負責,克林.伊斯威特的技法是先共患難,再生別離,前者讓人心疼,後者讓人心痛,混雜到最後,疼與痛再難清楚分辨了。

 

外人很難用最簡單的名詞或形容詞來界定或形容雙胞胎的特質,不管是異卵雙生或者同卵雙生,因為出現機率低,所以稀罕,外表或個性的相似因此成了最簡單的鑑認方式,趣味亦因此而此。

 

《生死接觸》中的雙胞胎兄弟,哥哥叫傑森,弟弟叫馬庫斯,雖然同卵雙生,但是早幾分鐘出世的傑森就硬是比弟弟更有主見,更懂得如何因應外在情勢,從兩人合照的開場,傑森就似乎主導著生命劇本的寫作,合照不只是留念,還要讓母親看見(得到生命的溫暖,願意戒毒重生,以免母子分離),更要讓社工人員目擊,做為家庭和樂的佐証,一張照片的背後心思,讓知情的觀眾自然油生疼惜之心。

 

做大哥,就要有擔當,傑森的功課寫得快要好,跟不上進度的馬庫斯乾脆就問哥哥讓他抄寫吧?社工人員來突擊檢查的時候,也是傑森叫醒沈睡不醒媽媽,安排後門外出,合演一場購物歸來的「家居和樂」戲碼;偏偏就在傑森上街替媽媽去買戒毒替代品時,卻不幸發生了意外。

 

生命無常,確實是《生死接觸》最重要的論述,正因為死亡總是突如其來,讓人猝不及防,所以才有悔恨,才想告解,請求原諒。然而生離死別的方式,等級卻有多種,克林.伊斯威特卻選擇了最讓人不忍卒聽的「手機告別式」:傑森出意外時,正在和弟弟馬庫斯通手機,弟弟只聽見了哥哥的最後通話聲音,雖未親眼目擊,但是那種「現場實況轉播」的衝擊,透過「想像」的放大與暈染,卻顯得更巨大與震撼了。

 

十分鐘前,他們才共同對抗了社工官僚,十分鐘後兩兄弟就此天人永隔,不能接受的,何只是放下電話直奔馬路的馬庫斯?看著天真無邪,充滿孝思的孩子卻天不假年,觀眾亦難承受。偏偏,克林伊斯威特此時就示範一個不必聲嘶力竭,不必淚眼婆娑,光用一場空床,就可以讓你心碎的詮釋方式。ha4121241930.jpg

 

傑森與馬庫斯一向出雙入對,兩個人站在樓梯口等待母親回家,祈禱母親能看桌上照片的眼神,道盡了他們的赤子情懷,但是兩人最後只能黯然回房睡覺的臥室裡,卻也充份說明了他們相依為命的「同卵雙生」的宿命,傑森猝逝後,馬庫斯回到家之後只能面對著哥哥的空床,同為雙生卻不同命的疑問與哀歎,就在那間突然空了一半的臥室裡,凝聚了超濃密度的哀傷。

 

傑森與馬庫斯有過好多的夢想,還有好多想做未做的事,想要保住破碎家庭的小兒心願,瞬間就粉碎了;那張空蕩蕩的床,也意味著馬庫斯遇見生命的困惑時,再也求助無門,除了自己,再也沒有哥哥可以求救請教了,馬庫斯面對溫度和人氣都少了一半的臥室,那種暗夜無助的眼神,精準定義了痛的啃噬之苦。

 

《生死接觸》的後續劇情無非就是馬庫斯如何從創傷症候群中走出來,找到自己的道路方向,那些都是戲劇情節的鋪排,最哀傷的情緒早已在傑森消失後的臥室空床中攀上了高峰。ha2421.jpg

 

一個背影,一個眼神,沒有啜泣,亦沒有嚎啕,卻讓人聽見馬庫斯的心碎聲,會說故事的導演,不需要多費唇舌,一個鏡頭即已足夠。

製片人給獎:王者之聲

美國製片人工會22日宣布最高榮譽「柴努克獎(The Darryl F. Zanuck Award)」的得主名單,鋒頭極健的《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未能勝出,反而是英國人力捧的《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捷足先登,讓今年的奧斯卡競賽,似乎有了勢均力敵的對戰陣容,不會讓才成為時代風雲人物的臉書創辦人獨領風騷。

 

製片人協會年度「傑出動畫片獎」得主是《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不過,平心而論,落敗的《神偷奶爸(Despicable Me)》《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都是很好看的動畫片,差別在品味,而非技藝了。

 

最佳紀錄片則是Lesley Chilcott的《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沒看過電影,無法置評,只能寫下片名,等日後補強了。

 

製片人工會過去頒獎的21座年度大獎,共有十四部作品,就是後來的奧斯卡獎得主,命中率大約七成,過去三年來,凡是獲得製片人工會最高榮譽「柴努克獎(The Darryl F. Zanuck Award)」的電影,後來都順利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包括了《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和《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大爆冷門的意外是2006年的得主《小太陽的願望(Little Miss Sunshine)》,最後輸給了《終極無間(The Departed)》。

 

製片人工會的成員有4,500人,規模很大,但是有資格參加奧斯卡獎投票的會員大約只有446人,佔了美國影藝學院5,755位會員的8%而已,專家的意見固然值得重視,但因人數有限,難免最後結果會有出入。

 

比較有趣的一個討論觀點是,英國人全力替這部以英王喬治六世克服口吃毛病的電影《王者之聲》拉票,美國人卻有一股「反英」聲音,認為美國人一向站在英國國王的對立面(當年的美國先人不就是要脫離英國統治,才搭船渡海,遠赴新大陸開疆闢土嗎?最後為了爭取獨立,不是還要跟英國王室大打一仗嗎?),奧斯卡怎麼可能會投票支持《王者之聲》?這群反英人士振振有辭的例証還包括《黛妃與女皇(The Queen)》不也是只有女主角海倫.米蘭(Helen Mirren)封后,其他五項提名全部摃龜嗎?至於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在《伊莉莎白(Elizabeth)》演得多好,還不是七項提名,最後只有化妝得獎?

 

看到這種推論邏輯,你會不會啞然失效?泛政治化的人生醜態,還真是無所不在,相對表下,製片人工會跨越政治思維,純粹就片論片的投票結果,反而彌足珍貴了。

 

 

美國製片人工會22日另外還頒發了一座特別的史丹利.克拉瑪(Stanley Kramer Award)獎給資深影星西恩.潘(Sean Penn),penn-sean.jpg這座獎從2002才開始頒發,第一屆的得主同樣與西恩.潘有緣,當年得主就是他主演的《他不笨,他是我爸爸(I am Sam)》。

 

史丹利.克拉瑪是19501960年代的知名導演兼製片人,拍過不少激發各界討論的社會議題,包括黑白通婚的《誰來晚餐(Guess Whο’s Coming tο Dinner)》和《逃獄驚魂(The Defiant Ones)》(巧的是,這兩部電影的男主角都是黑人影星薛尼.鮑迪(Sidney Poitier)),以及《紐倫堡大審(Judgment at Nuremberg)》等片,西恩.潘對於美國社會議題的關切一向不餘遺力,他參演的作品中更是不乏人道選擇,包括《他不笨,他是我爸爸》對心智障礙人士的縈念;《自由大道》中的同志情懷;《越過死亡線(Dead Man Walking)》對死刑的討論,都可以算是經典代表。善用好萊塢影星的名氣和影響力,落實在電影創作和社會關懷上,獲獎前,他還在海地協助地震災民做災後重建,所以才被認定為是史丹利.克拉瑪精神的接棒傳人,因此也成了這座獎頒發十年來,第一次個單獨個人獲獎。

 

人生很短,影響力有限,把自己的能量做最高級的發揮,也就不枉此生了,讀著西恩.潘得獎的新聞,我相信很多朋友會有心有戚戚焉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