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真假科學與新聞

網路上各種假新聞,無所不在,只要有人煞有介事地宣布某些驚人訊息,很快就會有人信以為真主動傳播,久而久之,網路遍查可見,假新聞取得本尊地位,儼然成為真的了。

 

英國星期泰晤士報(Sunday Times一月二日在頭版刊出了一篇報導,宣稱美國太空總署(NASA)已經選出《2012》為史上最荒謬的科幻電影。在第九版刊出的後續報導中繼續宣稱太空總署的成員是在加州理工學院內的噴射推進實驗室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舉行了一項會議,重新評價了好萊塢科幻作品的科學論述成績,選出了最差與最佳科幻電影各七部。星期泰晤士報還宣稱這份片單是美國太空總署與美國科學學院旗下的「科學娛樂交流中心」(Science & Entertainment Exchange,SEE)共同擬定出來的。

 

有太空總署背書,再加上「科學娛樂交流中心」的使命原本就是提供科學專業人員給娛樂事業工作者,期使娛樂作品的內涵能最接近尖端科技的真實情貌,這則消息理應是值得一看的訊息,況且《2012》問世以來,無人質疑其娛樂性與聳動性,但在科學真實方面卻是眨遠勝過褒,尤其是結合馬雅曆的末日傳說,配合太陽風暴釋放的微中子粒子,究竟會不會造成地球核心加速升溫,甚至引發地震、海嘯以及陸地沉沒的「科學理論」,更被不少科學家斥之為危言聳聽,不值一顧,電影賣錢是福氣,傳播錯誤知識則是罪惡了,所以一旦有科學家出面評選《2012》為史上最爛科幻片,多數人是喜孜孜地信以為真,而且當笑話來傳述的,畢竟從「譁眾取寵」到「譁眾取辱」,創作者既然有野心,敢放狂言,就難以迴避後續效應。

 

問題在於「科學娛樂交流中心」的官網在新聞見報之後,就刊出了否認啟事,宣稱他們從來不曾參與或提供這種科幻電影片單,標題上更直接就點明了:星期泰晤士報搞錯了;同樣地,NASA的官網上亦不曾有片語隻字提到他們所品評的科幻電影片單。

see.JPG 

我不想指控星期泰晤士報報導了一則假新聞(因為我沒有証據),目前最多只能說文中提到的某一單位已經正式否認了他們的報導,但是,也許真的有一些NASA與科學娛樂交流中心的成員私下聊過天,罵過幾部科幻爛片,但那只是私人意見,並非正式活動,也非專業機構背書的結果,但是只要高舉NASA旗號,就夠唬人的了,就會有很多人相信了。只是在批判真假科幻電影的同時,新聞報導也面臨著是真或假的檢驗時,也就格外有趣了。

 

我頭一回讀到這份片單時,其實也是看得津津有味,逐一細想這七部爛科幻片的內容究竟有多嚴重?但是一路追查下去,想要知道NASAJPL或者SEE的成員究竟說了什麼意見,卻一無所獲,甚至還看見了SEE的主動否認告示,才警覺或許這真的只是少數人的意見與看法(甚至是一兩位有心人利用高明的包裝手法,唬騙了不少媒體與民眾)。

 

不過,新聞的可信度或許不高,名單的參考性還是頗有趣味的,所以還是簡介如下,就算是「有此一說」,聊供大家閒磕牙時的談話題材吧。

 

被選為史上最爛的科幻電影排名如下:

1. 20122012)》(2009 )

2. 《地心毀滅(The Core)》(2003)

3. 《世界末日(Armageddon)》(1998)

4. 《火山爆發(Volcano)》 (1997)

5. 《連鎖反應(Chain Reaction)》 (1996)

6. 《魔鬼複製人(The 6th Day)》 (2000)

7. 當心靈遇上科學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 !? )》 (2004)

 

bsf.JPG被選為史上最接近事實的科幻電影排名如下:

1. 《千鈞一髮(Gattaca)》 (1997)

2. 《接觸未來(Contact)》 (1997)

3. 《大都會(Metropolis)》 (1927)

4. 《當地球停止轉動(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

5. 《月裡嫦娥(Woman in the Moon)》 (1929)

6. 《火星怪人(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1951)

7.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1993)

 

以上的七部作品中,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侏羅紀公園》,尤其是那種從琥珀裡提取恐龍的DNA,透過生物技術,讓恐龍重現人間的科幻傳奇,有科學的可能性與期待性,最是迷人;至於很多人迷戀《接觸未來》那種接觸外太空訊號的科學夢,我反而對於女主角乘坐太空船出發時,時間與空間的變化,心理幻境與事實真相的辯證,更感興趣;至於《大都會》則是美麗的寓言電影了,不但適用於政治,也預告著未來不論是機器人或者人造人的未來景觀。

交響人生:音樂與鬧劇

從理性邏輯來看法國導演哈杜.米赫羅(Radu Mihaileanu)執導的《交響人生(Le concert)》 ,全片可說一無是處,因為充滿太多不合情理的一廂情願邏輯。

 

但是感性心路來看,《交響人生》就因為踩準了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旋律,最後的演出高潮,觀眾的淚水很難不潰堤。

 

理性禁不起檢驗,感性卻浩浩蕩蕩,沛然莫之能禦,《交響人生》的魅力就駕乘著有長有短的不規則輪胎,凹凸崎嶇,蹣跚滾動。

 

《交響人生》選擇了俄羅斯著名的波修瓦樂團(Bolshoi orchestra)做背景,主角是才子指揮家菲力波夫(由 Aleksey Guskov飾演),30年前因為受到俄共頭子布里茲列夫的排擠猶太人政策影響,就在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時,被俄共書記當場折斷指揮棒,中斷演出,從此逐為平民,只能在劇院裡擔任清潔工,但在30年後,他卻陰錯陽差地遇上了一個前往巴黎夏特雷(Chatelet表演廳演奏的機會,他不但要重組樂團,重拾指揮棒,同時還要重新詮釋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tct04.jpg

 

《交響人生》不是一部復仇電影,更不是用「從那裡跌倒,就從那裡站起來」的簡單邏輯就可以輕鬆界定的電影,全片強調政治既羞辱也掠奪了藝術,但是時間終能還無辜藝術家公道。全片最美的就是音樂,最醜的是政治,極醜與極美的交錯對照,看似極不諧調,卻也貼合著人生五味雜陳的苦澀。

 

電影對當代俄國人是不留情面地修理揶揄:俄共都已走入歷史灰燼了,依然靠著散發走路工來充人場壯聲勢;靠著假電話和幾句法語,就能騙得一場演出合約;俄國權貴早已改朝換代,如今成了財大氣粗的黑道當家,可以在婚禮中屠殺開槍,卻又迷戀著半調子的大提琴演出;吉普賽人甚至可以公然在機場辦起假護照,掩護音樂家出國;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昔日音樂家,從來無需練琴,而是忙著貪圖著蠅頭小利(專程到巴黎販賣魚子醬或新款手機)沒落了……導演哈杜.米赫羅明顯是要透過誇張喜劇的荒誕不經來包裝一齣音樂傳奇,卻也因為枝線太過龐雜,劇情散得太開,拖累了節奏,而且背離了事實的可能性,因此幾乎磨光了觀眾的期待與耐性。

 

還好,音樂救了全部電影。tct07.jpg 

《交響人生》的開場戲是男主角菲力波夫正在指揮波修瓦樂團演出莫札特的「第21號鋼琴協奏曲K. 467」的第二樂章,手勢與樂團的配合極其精準,音質亦極純粹,讓人聽得陶醉神往,但是隨即手機鈴聲響起,觀眾才赫然發現,入神的指揮其實只是站在二樓觀眾席上的清潔工而已,音樂的極美對照人生的不堪現實,因此有了引人好奇的開場白。

 

正因為菲力波夫爭取到了前往夏特雷歌劇院演出的機會,於是開始了他的「獵人頭,找樂師」的計畫,30年前的流放人生,讓他昔日的樂團好友都散落各地成為庸碌的販夫走卒,但是編導都相信音樂早已進入他們的靈魂,即使一時蒙塵折翅,只要有機會,靈魂必會昂揚復生,所以這段尋人之旅就類似好萊塢電影《瞞天過海》似的招兵買馬,召募同志行動,每一張臉孔背後都有辛酸故事,差別在於線頭太多,最後能夠呼應對照的趣味有限,高潮張力就弱了。tct8202.jpg

 

在《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中讓人眼睛一亮的法國女星梅蘭妮.洛宏(Mélanie Laurent)在片中飾演新生代的小提琴演奏家安瑪莉,她的重頭戲就在於被指揮菲力波夫欽點負責獨奏演出,必需以絢爛的技巧精準詮釋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她的身世之謎亦要在演出中獲得解答,梅蘭妮.洛宏的外型與演奏表演其實都相當稱職,她在提琴把位上的手指舞姿,對照她母親那雙在冰天雪地中,無琴可練,就靠默背,就以指舞的畫面,華麗與淒涼的對比趣味,盡皆化融一體,確實非常動人。

 

只可惜這位天才小提琴手,竟然可以沒有任何彩排就能上台演出,甚至與一隻雜牌軍樂團初次合作,就能完美演出,確實太離奇,也太像神話(更別說天然氣大亨被綑綁在舞台上,動彈不得的劇情安排),編導自圓其說的掰功,差點讓全片成為鬧劇,但因為電影的所有謎團最後都在演出時,透過菲力波夫的旁白解說清楚交代後,柴可夫斯基既活潑又狂野的音樂節奏,準確呼應出俄羅斯人歷經冰雪淬煉之苦,不怕命運乖舛,總能華麗迎對的樂天態度,以致於最後得到苦盡甘來的慰安滿足。

 

理智讓人思考,感性則讓人沈醉,《交響人生》只求感性酣暢,就讓觀眾的理智暫時出遠門渡假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