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奧斯卡:入圍焦點

今年奧斯卡獎入圍名單今晚揭曉,我的結論是四平八穩,意外不多,最佳影片獎項的入圍作品數量,去年從五部增加為十部之後,幾乎年度佳片盡都網羅其中,鮮有意外,少有遺珠,競賽的趣味就淡了許多。

 

今年最佳影片入圍作品如下:

127關鍵小時(127 HOURS)》

《黑天鵝(BLACK SWAN)》

《燃燒鬥魂(THE FIGHTER)》

《全面啟動(INCEPTION)》

《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

《真實的勇氣(前譯:大地驚雷)(TRUE GRIT)》

《凍死骨(Winter’s Bone)》

 

拿這份名單來比對製片人工會本月初的十部年度影片提名名單,差別只在於《竊盜城(THE TOWN)》被《凍死骨》給取代了。再拿來比對去年美國電影學院(AFI)選出的2010年度電影(MOVIES OF THE YEAR片單來看,同樣也是《竊盜城》被淘汰了,換上了英國年度佳作《王者之聲》(美國電影學院只評美國本土電影,奧斯卡則是英美電影同獲青睞)。

 

沒有意外,或者出入不大,可以解讀成眾議咸同,但是一份完全沒有意外的提名名單,想必也就很難激起觀眾的期待激情了。

 

今年的奧斯卡勢必就是一場「英皇」(12項提名)大戰「臉書」(8項提名)的決戰, 另外會扮演攪局者的則是10項提名的《真實的勇氣》了。因為這三部電影的導演也都獲得了提名,加上《黑天鵝》的導演 Darren Aronofsky與《燃燒鬥魂(的David O. Russell,最後大獎應該不會有其他黑馬了(如果是《玩具總動員3 意外奪魁,肯定就是超級意外了)。

 

我個人比較關心的是音樂獎項,結果,嗯,同樣也沒有意外,入圍名單如下:

 

原創音樂: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作曲家:John Powell

《全面啟動》作曲家: Hans Zimmer

《王者之聲》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

127關鍵小時》作曲家:A.R. Rahman

《社群網戰》作曲家:Trent Reznor and Atticus Ross

 

原創歌曲:

Coming Home“《鄉謠情緣(Country Strong)》曲詞:Tom Douglas, Troy Verges 和 Hillary Lindsey

I See the Light“《魔髮情緣(Tangled)》作曲: Alan Menken作詞:Glenn Slater

If I Rise“《127關鍵小時》作曲:A.R. Rahman作詞:Dido 和Rollo Armstrong

We Belong Together“《玩具總動員3 曲詞: Randy Newman

特別服務:一擲千金病

 

有錢,才會去競逐金錢遊戲;有閒,才會讓金錢去砸藝術品,法國導演珍妮‧拉布蓉(Jeanne Labrune)執導的《特別服務(Special Treatment Sans Queue Ni Tete)》中對於藝術品的標售與歸屬,有特別的視野。

 

人生器皿的創作原是為了生活便利,有了氣力與閒暇才會想到如何精進,因為追求精緻,所以就出現了精品藝術,但是一旦成為藝術品,陳列與觀賞的功能取代了原本的實用性,審美距離拉開了人與藝術的互動關係,人間氣味頓時褪色,器皿的原始性格蕩然無存,就像進了動物園中的珍禽異獸一般,只能遠觀驚歎,再也不能恢復本色了。

 

《特別服務》的開場戲就是飾演妓女愛麗絲的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正在採購一只名貴水果盤,藝術精品讓人驚豔,而且所費不貲,但是一旦放回家中桌上,你捨得放水果上去嗎?不會磨損精雕細琢的藝術作品嗎?除了陳列展示,水果盤的原始功能立遭強力限縮,一旦沾上了藝術之名,更加突顯了天生麗質,卻也更遠離了人間煙火,物皿是升格了?還是蒙塵了呢?

 

生活藝術品的矛盾論述,其實可以參考另一位法國導演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所拍的《夏日時光(L’Heure d’été)》,阿薩亞斯追本溯源地把名家器皿走完人間行腳後,因為主人的老逝凋零,最後落足在博物館的歷程做了形移勢改的時空對比,那是實用論領先觀賞論的邏輯;《特別服務》則是從觀賞點切入,水果盤如果擺在陳列架上當藝術品,叫什麼名字已經無啥差別了,一旦愛麗絲買了水果盤回家,擺在茶几上變成生活中可乘載物件的容器,或許才又恢復了本色溫度。

st59015701.jpg

 

《特別服務》的第二個趣味則在於討論藝品的知音。

 

電影中的兩位男主角夏維爾(由Bouli Lanners飾演)與皮耶(由Richard Debuisne飾演),都是知名的心理醫生,工作壓力雖然大,但是醫生收入也豐厚了他們的物質人生,兩人在藝品拍賣會上是不打不相識,爭相出高價標天使雕像與燭台,出價時,兩人互不相讓,比財力,亦比決心,但是爭了半天,兩人走出拍賣場時,卻渾然忘了剛才的搏鬥,皮耶順手就把自己剛標來的天使雕像給了夏維爾。為什麼?重點不在結果,而在過程,他享受那種競逐的樂趣,而非是真的對藝術品有什麼迷戀或偏好,亦即藝術品只是一種情緒出口。

 

皮耶瘋了嗎?皮耶錢太多嗎?《特別服務》的這場拍賣戲超越了世俗人的經驗法則,卻成功讓人看見了兩位布爾喬亞階級的空虛與茫然,他們的職業雖然都是醫生,但是相當程度上,他們病得都不輕,才會有了同病相憐的惺惺相惜。

 

那尊天使神像基本是全片的象徵神祉,《特別服務》的醫生與妓女相當程度上都有著濟世淑人的功能,異曲但同功,所以,拿到天使的夏維爾願意把它轉贈給愛麗絲,感謝她救苦救難的努力(至少,讓他確認了自己暴燥不耐的問題不在冷感或無能,而是少了人生的愛與關懷);多次凝視著天使憐憫俯首神情的愛麗絲亦豁達於自己的中年倦怠與職業疲乏,因為相較於療養院中的弱勢人兒,她確實萬幸太多,這亦是她終於還是把天使神像捧到療養院的心情,紅粉配佳人,寶劍贈英雄,美好物件只有安放在最合宜的人間位置才鮮活,才能得著活力與永生,也因為一切都從混亂中重新歸位,所有的迷惘與失落,才得著了真正的救贖。

 

《特別服務》的主題沈重,主角心病都很重,但因相關意像清楚鮮明,解讀起來並不艱難,反而有著苦盡甘來的解脫,亦算是對觀眾完成了一次心理治療了。

 

特別服務:貴賤同一命

世人心中,醫生尊貴,妓女低賤,拿醫生比妓女,肯定會被罵不倫不類,引喻失當,但是法國導演珍妮‧拉布蓉(Jeanne Labrune)在她自編自導的作品《特別服務(Special TreatmentSans queue ni tête)》卻做了如此驚天一比,差別在於她的醫生指的是心理醫師。

 

你可以說珍妮‧拉布蓉「語不驚人死不休」,亦可以說她不按牌理出牌,但是細論她的邏輯與辯証,卻也不能不承認,她的觀點既犀利又言之有物,雖然珍妮完全忽略了醫師專業養成過程的難辛,直接跳進執業時與人接觸的實務,明顯有失公允(厚妓女,薄醫師),但也因為她緊緊捉住了當事人的苦悶情意結,也能自成其說,這正是《特別服務》的趣味與魅力所在。

 

醫師看診有病歷,要詳述病史,要有診療處方,《特別服務》中飾演妓女愛麗絲的女星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也同樣準備著一份恩客清單,從癖好、需索到裝扮,無不清楚詳列,每回到了接客時間(病人同樣也要向醫師掛號),她就會根據清單,準備服裝和道具,務必要讓尋歡紓壓的客人開心滿意(找心理醫師傾吐心中塊壘的民眾,不也渴望著同樣的紓壓解放嗎?)。

 

尋歡客和看診病人的差異究竟有多大呢?珍妮沒有以長篇大論的文章滔滔雄辯,她只要透過對比方式就可讓人一看即懂:首先,他們都要付費,而且費用不貲昂;其次,醫生和妓女看似與服務對像親近體貼,卻始終保持客體距離(不論是身體或心理),不求真情交融;第三,交易完成後,花錢買主或許得著了片刻紓壓的快感,卻因交易完成後就各奔西東,別無糾纏,亦難免有了惆悵失落。st015705.jpg

 

尋歡客和看診病人的差異究竟有多大呢?珍妮沒有以長篇大論的文章滔滔雄辯,她只要透過對比方式就可讓人一看即懂:首先,他們要求的專業環境裡,都要有一張床;其次,他們都要付費,而且費用不貲昂;第三,醫生和妓女看似與服務對像親近體貼,卻始終保持客體距離(不論是身體或心理),不求真情交融;第四,交易完成後,花錢買主或許得著了片刻紓壓的快感,卻因交易完成後就各奔西東,別無糾纏,亦難免有了惆悵失落。

 

上述的論証,都是過往妓女電影偶或出現的討論焦點,珍妮的特殊設計在於讓男女主角都陷入了中年/事業危機,愛麗絲遇著了有暴力傾向的奧客,雖然應對得宜,未遭其害,但是過程的羞辱與挫敗,卻也讓她驚覺自己得去看醫生,接受心理治療了。st9015702.jpg

 

同樣地,Bouli Lanners飾演的心理醫生夏維爾也遇著了事業/婚姻皆已索然乏味的中年危機,厭倦與不屑的情緒已然成為他日常生活的制式反應了,他的病人雖然總是在看診後一再道謝,但是觀眾從夏維爾身上清楚看見,他既沒有成就感,更沒有喜悅,加上與妻子陷入無法溝通的冷戰對峙狀態下,於是在好友推介下,找上了很能撫慰男人心情的愛麗絲,希望在妓女的特別服務上得著身心紓壓。

 

但是,愛麗絲如何變裝,如何改變劇本,都無法讓夏維爾開心,因為問題不在情欲,她熟悉與擅長的專業技術,承受著難以言說的挫敗;夏維爾介紹的心理醫生皮耶(由Richard Debuisne飾演),同樣也讓愛麗絲備受挫折,因為皮耶拒絕替她治療,愛麗絲認定那是因為醫生瞧不起妓女這個行業,越是如此,她越要糾纏,也唯其如此,在皮耶精心照顧的弱智病人身上,她才看楚了中產階級無病呻吟的蒼白臉孔。st015703.jpg

 

是的,妓女或者醫生,都只是世人的職業身份,角色身份提供了戲劇元素的趣味,珍妮‧拉布蓉真正關切的是現代人中年危機的蒼白病痛。愛麗絲的恩客需求,複雜多樣,她得做出各種古靈精怪的「專業」造型,並不能給人「可愛」美感,反而彰顯了欲望的暗黑無邊;同樣地,醫生細聆著病人的夢魘囈語,他的疲累困乏,不但意味著專業醫技陷進了瓶頸,也讓現代的憂鬱蒼白有了更精準的對位。

 

《特別服務》的潛藏主軸其實是:人之患,在於有身,有欲。電影中的心理治療戲,很容易讓人與美國導演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在2004年所拍的電影《愛神(Eros)》第二段《Equilibrium/平衡》來連接,那是一段消遣心理醫生的嘲諷電影,片中Alan Arkin飾演的心理醫生,就在病人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躺上治療躺椅,喃喃訴說起心理夢境的時候,理應專業分析的醫生卻在身後射著紙飛機,編織著自己浮世人生欲望。苦悶的人,找尋救贖,扮演救贖角色的人,一旦也陷入愁若絕境,又要找誰來救贖呢?

EROS12.jpg 

《特別服務》的結局有巧妙的轉折,讓愁苦的人得見另類愁苦,讓枯槁麻木的人,重新找回燃點,就是導演珍妮‧拉布蓉開出的處方,一切有如辛棄疾在「醜奴兒」一詞中所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