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尼亞:女人的記憶

女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今年秋天要到塞拉耶佛當導演拍電影的新聞,讓我想起的是曾以《三不管地帶(No Man’s Land)》揚名的波士尼亞導演丹尼斯.塔諾維奇(Danis Tanovic)。

 

裘莉的電影描寫波士尼亞拍女人愛上敵對的塞族軍人,波士尼亞名導演庫斯杜立卡(Emir Kusturica)亦曾在他執導的《生命是個奇蹟(Life Is a Miracle)》中處理過類似的題材,電影描寫已經結婚的塞爾維亞裔的男主角Luka了,因為老婆跟人跑了,一場波士尼亞內戰的諸多巧合下,愛上了敵對陣營的克羅埃西亞裔的漂亮女護士Sabaha,戰爭要人命,但是愛情卻能化解種族恩仇。

 

戰爭對人性的催折與殺傷力極大,塔諾維奇編導的《三不管地帶》,就描寫波士尼亞人尼奇與塞爾維亞人尼諾,被困在對戰兩軍間布雷的戰壕之間,同志不相救,敵人不手軟,還有一位踩著地雷不敢離去的夥伴,人的生命在這個三不管地帶形成了極大的荒謬。

 

戰爭的主體往往聚焦在男人身上,但是塔諾維奇替《911事件簿》所拍的那十分鐘短片中,主角卻放在女人身上,另類的選擇,卻讓人看到更多的真相。

911-05.jpg 

這部短片中只有一位男生,而且是坐輪椅的男生,他被戰火毀了雙腳,只能靠輪椅代步,電影描寫他努力推著輪椅前進,要去參加小鎮上的一個小鎮聚會,那是個只剩寡婦的聚會,她們家的男人不是早就死於戰場上了,就是還在戰爭上拚搏,生死未卜,再度聚會時,她們知悉了恐怖份子攻擊事件,那又是一場生靈塗炭的人間浩劫,美國太遙遠,她們使不上力,近在咫尺的波士尼亞內戰,才是她們唯一可以改變的現狀,於是這群寡婦女人,用花布組成了抗議圖案,串連起來要去遊行抗議,要求政客放下屠刀,放棄荒謬的意識型態,把平常又正常的人生還給大家。

 

那場無聲的遊行,那場全部是女生組成的遊行行列,搭配一位傷殘的男人,精準地落實了戰爭之後的人生創傷,男人打個不停,受傷的何只是男人,女人更慘,很多男人沒有記憶,卻把所有的苦澀,都釀成了女人的記憶,《特洛女的女人》如此,如今的戰爭遺憾也持續在各個角落裡傷害著無辜的生還者,此情此景實踐了塔諾維奇篤信的一句名言:「“Hell is often brought on by something that we create in our own heads/地獄就是我們自己的手所打造出來的世界。」

 

911事件》匆匆已經過了九年,當時透過電視轉播的驚悚震撼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懷,電影人多數只是書生,影響力有限,把戰爭傷害轉成影像,化值得時時審視的生命結晶,或許是電影人唯一能做的事了。塔諾維奇在追述自己為何要拍攝《911事件簿》這段短片時曾經說過:「我記得當我在塞拉耶佛時,每次聽到人們說戰時所發生的事,總令我非常心痛…我的影片就是由此出發:遺忘!人們遺忘地太快了!我們討論過許多戰爭,但到頭來,我們總是把它給忘了!」

 

力量或許薄弱,只有行動,才有聲音,意見才能存在,我對這類電影都有著如是觀。

女星當導演:幕後心情

今天從外電上得知,女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今年秋天也要隱身攝影機之後,當起導演了。

 

她的新片是一部描寫波士尼亞女人愛上敵對的塞族軍人的故事,今年四月,她以聯合國愛心大使的名義到波士尼亞參訪,在那個曾經一九九0年代爆發內戰,導致二十萬人死亡,超過二百萬人流離失所的悲慘地區,見到了十多萬一直回不了家的難民心情,於是決心把他們的故事搬上銀幕。她不想發表政治論述,只想講述一則愛情故事(但是愛上世仇,就不能不碰政治議題,關鍵在於她能把愛情處理得多動人)。

 

這部電影還沒有開拍,只是短短的一則訊息,很難多置一詞,卻讓我想起了兩件事,一件與女明星有關,一件與波士尼亞有關,今天先談同樣也從知名女星升格當導演的好萊塢女星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

 

娜塔莉執導的第一部短片,是長僅17分鐘的2008年作品《夏娃(Eve)》,關切的老年男女的黃昏心情,主角是八十六歲的洛琳.白考兒(Lauren Bacall)和八十歲的班.葛查拉(Ben Gazzara);第二部作品則是長僅10分鐘的2009年作品《紐約我愛你(New York I Love You)》,古巴裔舞者看似一位打工的保姆Carlos Acosta,極其細心呵護著看似富家千金的小女孩Taylor Geare,其實卻是單親爸爸與女兒的深情互動,而且與女兒告別後(誰知道他有多麼傷痛的愛情往事?),他還是會回到舞台上做最精彩的肢體表演,紐約多少臥虎藏龍之士,以貌取人,肯定會誤解,清淡的小故事,笑談間的誤會,舞台上的尊嚴,一冷一熱間,處理得極有魅力。

ny39919.jpg 

「能夠站在攝影機的另一頭,其實是很有趣的一件事,編劇時,很有趣,剪接時,很好玩!」娜塔莉.波曼提到自己的導演經驗時曾經如此說:「做導演的時候,很有挑戰性,你要召集這麼多的人來一起合作,每天面對每一個人的專業,確定每一個人都做對了,你很像在指揮一個樂團。」

 

從影多年,她最懷念的導演是合作過《冷山(Cold Mountain )》的導演安東尼.明吉拉(Anthony Minghella),因為明吉拉曾經提醒她,不要像其他演員一般,只會去分析角色的動機或肢體動作,而是要試著去體會對白的字裡行間之美,要有讀詩的心去發現對白的含義,才能得著表演的精義。

 

有時候,一天只拍一場戲,對白要反覆地誦念,難免人就疲了、累了,反應亦慢了,但是明吉拉就有辦法,想出一些出乎演員意料的台詞,突然就冒了出來或者接了上來,讓演員能夠更精準地進入這場戲應該有的情緒世界之中。

 

站在攝影機前,思考事情的角度,絕對不同於攝影機後,娜塔莉知道演員都需要被呵護,所以即使她和多數導演一樣,都會緊釘著監視器,一隻眼注意著攝影師到底掌握到了多少視覺力量?注意著畫面上的演員表現得如不如意,但是她還會把另外一隻眼,看著攝影機前的演員,注意他們的情緒與反應,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

 

聽到她在《紐約我愛你》的宣傳片段中,說起自己當導演的心得時,你一定會對她的演藝人生充滿期待,因為只有懂得關愛,只有懂得付出,不管幕前幕後,她能成就的,絕對都是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