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指令:記者的角色

電影有時寫實,有時夢幻,一旦標榜寫實,人們就只會以放大鏡檢視其寫實的逼真程度,略有逾越,就會吹毛求疵,挑三揀四了起來。

 

英國導演保羅.葛林葛拉斯(Paul Greengrass)執導的《關鍵指令(Green Zone)》,請來了不少打過美伊戰爭的士兵客串臨時演員,沙場動作果然有模有樣,很具震撼效應,但是,Amy Ryan飾演的華爾街日報記者羅荔亮相時,全片的寫實力量就打了折扣。

 

羅荔是女記者,派駐在伊拉克前線,負責寫伊拉克戰事報導,寫實不寫實,與她的性別無關,而與她的採訪表現有關。別誤會,好記者不分性別或膚色,只要用心,敏感度又高,男男女女都可能成為大記者,前線記者也不一定要穿著迷彩裝,戴著鋼盔往前衝,才能在槍林彈雨中跑出獨家新聞。

 

問題出在她和線民葛瑞格.基尼爾(Greg Kinnear)的互動。

 

葛瑞格.基尼爾在《關鍵指令》中飾演美國國防部派駐伊拉克前線的文職首腦克拉克,為了讓美國名正言順地進攻伊拉克,他曾飛往約旦私會伊拉克將領,取得確有毀滅性武器的「承諾」,因此促成了美國的軍事行動,他的計謀需要媒體呼應與報導,於是羅荔就成為克拉克拉攏的對象了。

 

gz016.jpg

記者都想跑獨家新聞,但是很多獨家仰賴人脈在經意或不經意之間流瀉出來,認識的高官越多,越有機會從閒談中聞嗅出蛛絲馬跡,所以,記者雖然經常得扮演第四權的監督角色,卻也不時會與採訪對象暗通款曲,交換利益,懂得記者的心,就容易操控記者,達成自己的目的。

 

關鍵在於記者求真,記者的名望不只建立在獨家新聞之上,同時還得是正確的獨家新聞才行,否則就成了御用傳聲筒,或者打手,不幸,羅荔不但是傳聲筒,也是打手。

 

克拉克是她認識的高官,也是最權威的消息來源,不信他,要相信誰呢?問題就在於不論克拉克餵什麼,她就信什麼,一五一十照寫,官員自稱握有可靠情資,再加上媒體信誓旦旦,寫得活靈活現的報導,不就是理應外合的聯合造勢嗎?有了媒體圍勢,官員真的就可以呼風喚雨了。

 

但是所有的獨家新聞都需要事實佐証,美軍都把伊拉克抄翻了一遍,卻什麼鬼武器都沒見到,糗的不只是官員,媒體亦很尷尬,忙個半死的美軍戰士,回頭問了一聲羅荔說:「妳寫的這些報導,難道都不查證的嗎?」

 

查證確實應該,但是敵對國家的記者如何查證敵國的情報呢?單方面的「有聞必錄」成為記者最尷尬的採訪考驗,面對無從查證的獨家新聞,寫?還是不寫?gz03.jpg

 

這些新聞採訪的困境都不是《關鍵指令》的缺撼,全片最尷尬的處理是羅荔一見到克拉克就可以湊近身旁,提出諸多需要獨家專訪在押人質的耳語要求,克拉克不是普通人,他等同前線指揮官,隨時可以召開記者會,只要他公開亮相,會上前纏問的記者絕對不會只有羅荔一人,為了因應戲劇要求,羅荔有了多次近距離交談的機會,但也是這個戲劇要求,讓全片的寫實力道渙然盡失。

 

為什麼?新聞發言人在記者前亮相,其他記者是瞎了?還是死了?怎麼可能任由他單獨與羅荔交談?卻無人插嘴打斷?為了突顯羅荔,卻不小心「謀殺」了其他記者,成了《關鍵指令》最失算的場面安排了。

 

政客利用媒體,確實是《關鍵指令》批判的政治黑幕之一,但是批判立論欠缺實務立場,力道就遜色了,《關鍵指令》的得與失,因此就格外值得參考了。

3月2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320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眼淚》

專訪鄭文堂導演

tr321.JPG

為什麼是這個片名?為何是這個題材?刑求的警察,死囚的子女,中風的妻子,復仇的女人,人生有多少解不開的仇恨,人生有多少償還不了的罪孽?人生有多少罪惡的煎熬?

 

有沒有看過卡繆的《異鄉人》?知不知道男主角何以被判刑?《眼淚》的片名就是這本小說來的。當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亦提供了很多解讀電影的線索。

 

當然,如果你熟悉李師科的華南銀行搶案,知道有位計程車司機王迎先曾遭警察刑求認罪,卻跳河自盡的往事,就更清楚《眼淚》的內涵了。

本段音樂:

《眼淚》原聲帶

Ian Janis精選集Billie’s Bones

I Hear You Sing Again      

        Dead Men Walking                

        Save Somebody             

        When I Lay Dow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法國電影:《放牛班快樂頌》

因為奧斯卡音樂獎項的提名,我最近才特別去看了《放牛班快樂頌(Faubourg 36Paris 36)》 ,看了才知道,這部電影與《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一點關係都沒有,更別說是快樂頌了。唯一的連結是《放牛班的春天》製片、導演和主要演員再度合作

f36-018.jpg

你還記得《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那位音樂老師叫什麼名字?他所處的年代又是那個年代呢?那時候的人如何倒數過新年?

本片主軸在於透過父子親情,介紹一個遙遠的時代。監護權激發的父權/劇場經理的振作圖強

本段音樂:

《放牛班的春天》原聲帶

《放牛班快樂頌》原聲帶

 

關鍵指令:男人的戰爭

一個男人被另一個男人壓制地上,從上到下,由前到後,徹底都被摸了一遍,這是騷擾?還是愛情?電影中出現這樣的畫面,你會認為這是怎樣的一部電影?同志電影?情欲電影?摔角電影?還是吸血鬼電影?

 

你很難想像這樣的情節會發生在戰爭電影中,而且是自家人壓制摸遍自家人。

 

這正是英國 導演保羅.葛林葛拉斯(Paul Greengrass),的新作《關鍵指令(Green Zone)》中最讓我意外,卻也最覺有趣的一個畫面。

 

被壓在地上的是飾演陸軍准尉羅米勒的麥特.戴蒙(Matt Damon),把他壓在地上的則是飾演美軍特勤隊長布里格的傑森.伊沙克斯(Jason Isaacs)。

 

GZ457785.jpg

他們的相鬥,並非理念有了衝突,亦非爭名奪利的內鬨,更不是大水淹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得了自家人,而是主子不同,指令不同。傑森直接替國防部派駐伊拉克的前線指揮官工作,不但有特權,還有最先進的配備。米勒開裝甲吉普車,布里格駕駛直昇機,從配備上,就可看出他們的身份位階,還沒比畫,氣勢上就先輸了一截,何況布里格手上還拿著一張命令,勒命米勒交出手上的伊拉克人質。

 

他們的相鬥,關鍵在於米勒急著追查真相,而且直逼核心,可能會壞了國防部改造伊拉克的大局,於是布里格奉命攔截人質,從米勒手中接收所有的證物。米勒推有的最重要的物證就是一本記戴伊拉克將軍戰犯下落的筆記本,米勒當然不肯,布里格只好動用蠻力,出其不意地猛然攻擊米勒,把他擊倒在地,再強壓其上,開始搜身,非要把筆記本給找出來不可。

 

布里格位階比他高,下手比他狠,米勒失去先機,吃了悶虧,只能趴在地上,任由布里格「上下其手」,這場被男人摸光光的摸身戲,不但是騷擾,更構成了羞辱,但是他早做了安排,筆記本早就暗交伊拉克友人處,布里格摸了半天,毫無所獲,只能倖然起身,憤而走人。

GZ457789.jpg

 

戰場上拚戰的戰士,一旦遭人壓制,即屬奇恥大辱,對方要是敵手,自己早就小命不保,就算對方是自己人,也夠顏面無光,難以再帶領自己手下,但是韓信尚且能受胯下之辱,米勒忍下摸身之辱,也就不讓人意外了。因為只有別有鴻鵠之至,才能忍氣吞聲,追尋未來的勝利。這也是為什麼從地上爬起來的米勒理應火冒三丈,卻也只是擦掉鼻血,立刻找回筆記本,繼續追查真相。

 

出糗是真的,忍辱亦是真的,下屬眼睜睜看著長官被悍人斯負,大家都很尷尬,亦是真的,在戲劇世界中,米勒必定能討回公道,更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必然公式,問題在於布里格只是執行命令,不問是非,只求使命必達,對自家人他還是手下留情,沒有嫌米勒老是壞他好事,乾脆殺紅了眼,一槍把米勒給殺了,一了百了;米勒同樣是忠心耿耿,為國家賣命的好軍人,但他多了點良知,多了點判斷,所以他的含屈忍辱,反而形成曖曖內含光的人格光環,那是編導對男主角的偏愛與寬容,讓他終於得能在堅信不移的信仰中,找回榮光。

GZ460118.jpg

 

友軍比敵手更可怕,同袍比對手更難測,《關鍵指令》並不是第一個做這種論述的電影,但是米勒接受CIA的安排,卻立刻被國防部長官譏笑他選錯了邊,身不由己的際遇,突顯了美軍陣營裡的爾虞我詐,長官與部長,總統與國家,究竟誰比較大?究竟誰說的話才算數?絕對的服從,究竟是愚忠?還是真聰明?《關鍵指令》中上下其手的摸身戲,因而有了讓人沈思咀嚼的綿長空間。

 

關鍵指令:嚴肅的娛樂

 

很多電影,只求提供娛樂刺激,但是英國導演保羅.葛林葛拉斯(Paul Greengrass),他的最新作品《關鍵指令(Green Zone)》,不但提供了伊拉克前線虛擬實境的震撼刺激,同時也直指戰爭核心:被謊言包蔽的出兵行動。

 

《關鍵指令》的故事設定在膽2003年,美軍攻擊伊拉克,推翻海珊政權,培植親美勢力接管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美軍進擊的理由是伊拉克擁有龐大的毀滅性武器,但是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後,驍勇善戰的兵士們卻是怎麼也找不到所謂的毀滅性武器。究竟是伊拉克人藏得太隱密了?還是根本就沒有這些東西?

 

麥特.戴蒙(Matt Damon)在《關鍵指令》中飾演陸軍准尉羅米勒,他奉命帶領手下找出毀滅性武器,座標正確,地圖正確,甚至現場亦有敵對狙擊手伏襲,但是順利攻堅之後,現場卻像是空無一物的虛墟,他懷疑情報單位提供的線報,卻遭反諷說他一定是暈了頭,找錯了地方,才會一無所獲。忠於職守,更相信自己雙眼所見的真相的米勒准尉,於是本於良知與直覺,堅持要找出真相,不料卻墜入更深的迷霧中。

 

是的,一團混亂是美伊戰爭給世人的印像,不是伊拉克擁有毀滅性武器,美國不會出兵,但是出兵之後,才發現根本沒有這些武器,出兵之後才明白,武器只是藉口,推翻不聽話的海珊政權,扶植親美政權才是終極目標,於是美國國防部官員放出假消息,收買了急著想跑獨家的記者,又以虛幻的人質空氣,維繫著騙局假象,以便儘快完成改造伊拉克的工程。

 

保羅.葛林葛拉斯帶給《關鍵指令》的是雙重的混亂效應,一個是視覺上的混亂,一個是政治真相的混亂。

 

視覺上的混亂,主要是得力於資深攝影師Barry Ackroyd運用手持攝影機,創造了如臨戰場的視覺模擬,再搭配流轉快速的精準剪接,以及演員快跑前進的肢體運動,帶出了令人頭暈目眩的震撼視效,魅力十足。這種技術,對保羅而言,其實一點都不難,他早在《神鬼認證2:神鬼疑雲 The Bourne Supremacy)》中就已展示功力,既而又在《聯航93United 93)》和《神鬼認證:最後通牒 The Bourne Ultimatum)》中運用得更加純熟,更上層樓, 《關鍵指令》的視覺震撼只是再次證明了他是當下處理戰場動態的一等一高手。

 

不過,政治上的混亂,卻才是《關鍵指令》真正關心的主題。

 

gz012.jpg

《關鍵指令》不只是再拍一部戰爭電影而已,為什麼要發動戰爭?軍人在前線浴血捐軀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政客的陰謀與怒氣,要陪上這麼多的人命與金錢呢?

 

電影中,美軍、CIA和國防部官員都在伊拉克角力,前兩者都想找出致命武器究竟藏在那裡,找到武器,大舉出兵入侵伊拉克的攻擊行動,就找到了的神聖藉口,勞師動眾的使命就算完成了,但是一無所獲的焦慮,卻包蔽著別有所圖的政治陰謀,推翻海珊政權才是重要的,武器傳說不但是謊言,更是藉口,找不到是必然的,因為根本沒有,真相查明之際,海珊已被推翻,伊拉克業已滅國,那才是不可逆轉的事實,那才是政客的終極目標,那亦才是《關鍵指令》聲嘶力竭喊出的歷史真相!

gz02.jpg

明明沒有致命武器,卻堂而皇之地以致命武器為名來出名,這場美伊戰爭已經「名不正,言不順」了,前線士兵就算查明真相又如何呢?家已毀,國已亡,人已死,歷史不能回復,國家機器成為少數人把持壟斷的利器,電影的真相追查,就算義正詞嚴,也不能改變歷史,只能為美國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透過娛樂電影的媒介管道讓單純相信政府,接受媒體報導洗腦的民眾,對於政治和歷史真相能夠因此多了一點認識。

 

電影的結尾是米勒准尉全美媒體揭露了他所調查出的真相,但是他畢竟只是軍人,還是得在戰場上開著裝甲車繼續行進,歷史悲劇已被手攬大權,一意孤行的政客寫就,所有的追查或抗爭都只如擋車螳臂,無能力挽狂瀾,但是改變是一回事,真相又是一回事,「不信真相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的熱血狂潮,卻也成為《關鍵指令》最珍貴的創作態度,既有極有動感的戰爭模擬,還能有充滿良知血性的真相追索,電影人能夠做的事,《關鍵指令》都已善盡其力,創作人生應該也就無愧無憾了!

 

眼淚:天使美人算計心

獵食是生物本能,從本能發展出來的戲劇元素,就有著強烈的野性氣味,既原始又強悍,甚至還洋溢著荷爾蒙的氛圍。

 

鄭文堂作品《眼淚》中的女配角房思瑜就散發著這款濃烈荷爾蒙激素的野性氣息。

 

外表上,她既嬌弱又纖細,是楚楚可憐,足以讓人動心,想要好好照顧的女子,但是,她心裡到底想些什麼?多數人在看到她出場的第三場戲之前,其實完全搞不清楚。

 

首先,她和一位男子有著親切體已的對話,像是相知甚深的親人;其次,她和一位女子共同乘坐旗津渡輪,言笑晏晏,狀似親密,卻從一位男士手中接過一小包塑膠袋,青春和笑容浮動在她的臉龐上。

 

tr114.jpg

兩種笑容,兩種幸福,就這樣交錯在她身上,完全無法想像,接下來,就是蔡振南飾演的刑警找上了她,而且是在大學的課堂上找到她。

 

她是清純秀麗的大學生,氣質高雅,舉止端莊,而且努力求學,很難會把她與殺人兇手畫上等號,乍見她,就被美色擊中心坎的年輕刑警黃健煒打死都不會相信,同樣地,觀眾心頭亦都是疑點,是啊,怎麼可能?

 

越是不可能,越是不合情理,才越有好戲可看,更重要的是生活單純,交際更不複雜的房思瑜並不符合天使臉蛋,魔鬼心腸的蛇蠍美人定義,鄭文堂的角色設定因而有了與一般人經驗法則截然不同的方程式,就在蔡振南鍥而不捨,抽絲剝繭的追查下,圖未窮,匕已現,人果真不可貌相。

 

tr106.jpg

但是,《眼淚》最高明的設計則在於讓房思瑜的角色有了超越她實際年紀的心計層次,她比誰都清楚老刑警對她起了疑心,更知道小刑警對她有好感,疑心躲不掉,於是乾脆就擴大好感買保險,用美色誘引黃健煒上鉤,用楚楚可憐的姿態,善良又美麗的倩影消減誤會,蓄積自己逆轉頹勢的本錢。

 

她的心計,小刑警不知,只有樂在其中,老刑警明白,卻怎麼也勸不醒被愛情迷昏頭的小夥子,他的焦燥憤怒只更坐實了他的偏激與失控,老狐狸遇上了小狐狸,明明熟知所有的伎倆,卻還是不敵魅惑姿色,只能一敗塗地。

 

殺人是事實,動機卻非比尋常,《眼淚》花了相當篇幅探討了台灣毒品氾濫,青年學子難逃染指的可怕,房思瑜因為弟弟被毒品所害,染上愛滋身亡,追查元兇源頭,確定了自己的同學才是禍首,於是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她的笑容掩藏了淚水,縫密了傷心,也避開了警察的法眼,正因為她的外表讓人完全不設防,心機卻如此縝密深沈,所以才會想到用愛情迷藥來安排自己的脫逃機會,所以才會讓老狐狸就算得到了她的自白,也莫可奈何,反而坐實了騷擾癡纏的罪名,情人的適時援手,更讓她得以從受迫害而反擊的復仇者變成了受迫害的無辜羔羊,她做過的事沒有人再追究,別人沒做的事,卻成為她順利脫罪的最好藉口。

 

精明而又無辜同時聚焦在她身上,《眼淚》中的房思瑜堪稱是台灣電影史上心思最複雜的女性,看得見的柔軟與看不見的剛硬完成了她的立體雕塑,她的罪,得用人命來還,她的罰,卻又足以贏得旁觀者的諒解與同情,她用自己的方式追求正義,卻模糊了正義的定義,聚集在她身上的曖昧岐義,正是戲劇繆思最得意的一擊,蘊藏在她淚水歲月底下的心靈暗潮,也是《眼淚》最成熟也最犀利的角色雕塑了。

放牛班快樂頌:怪片名

強有力的電影片名,可以創造奇蹟,吸引觀眾上門;但是混水摸魚,語焉不詳的片名,卻可能適得其反。

 

因為奧斯卡音樂獎項的提名,我最近才特別去看了《放牛班快樂頌(Faubourg 36Paris 36)》 ,看了才知道,這部電影與《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一點關係都沒有,更別說是快樂頌了。唯一的連結是《放牛班的春天》製片、導演和主要演員再度合作。

這種命名連結法,明顯是要訴求曾經喜歡《放牛班的春天》的觀眾再度上門,命名邏輯與思考其實是偷機取巧的作法,最早是阿諾.史瓦辛格主演的電影必冠上《魔鬼》字樣,後來則有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主演的電影命名偏愛《神鬼》開頭,從《神鬼交鋒(Catch Me If You Can)》、《神鬼玩家(The Aviator)》到《神鬼無間(The Departed)》皆然。

 

《放牛班快樂頌》或許認為這部電影若能吸引曾經喜歡放牛班的春天》的觀眾再度上門,票房成績即已不俗(畢竟該片在2004年時,台北票房已經賣出了580多萬,一般獨立公司發行的外片能有百萬即可傲人),所以直接搭放牛班》的便車,不料卻也因此綑綁了更上層樓的視野(最後台北只賣出了50萬不到的票房)。

 

更誇張的是《放牛班快樂頌》的主要場景是一家名叫「新天堂劇院」的歌舞廳,然而法文原名卻是叫做 Chansonia,譯成「香頌劇院」或「歌劇院」都不離譜,怎麼也扯不到《新天堂》這三個字的,片商用這種譯法意圖勾引起(或連結到)《新天堂樂園》的復古情懷,其心可憫,整體刻意求工的譯法卻是不倫不類的,不但不能提昇電影的氣質與魅力,反而多添了東拼西湊的意外雜音與觀影困擾。

 

這兩部《放牛班》電影的導演巴哈提耶(Christophe Barratier)其實是有顆復古心腸的創作者,對消逝的時代,以及音樂的敏感都有過人的偏好(甚至還愛用一段告白,再採倒敘法帶出往事),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二次大戰後的殘破家園;《放牛班快樂頌》的故事則設定在1936年的法國巴黎Faubourg郊區,兩片的共同時間交集就是《放牛班快樂頌》最後終結的1945年,差別在於《春天》偏重教養院內的封閉人生,《快樂頌》則是大力書寫著時代印痕,尤其是蘇聯的共產國際運動震撼全球,劇院主角之一Milou一面鼓吹著洗衣店的員工大罷工,一面則又和洗衣少女眉來眼去,時代風潮的歷史意像就在街頭一面接一面的紅面中留下了鮮明意像。

 

f36-0138.jpg

 但是背景就是背景,只是介紹那個久遠的年代,《放牛班快樂頌》的劇情主軸卻在於一位思念兒子的父親,劇院經理Pigoil(由知名影星Gérard Jugnot身上,他窮途潦倒,婚姻又生變化,卻不捨對兒子的監護權被掠奪,於是發憤圖強,要在不景氣年代中找到固定工作,以便父子早日相聚。Pigoil重回已經荒廢的劇院,帶動所有員工重建往日風華,父子親情成為人生的發電機,人物和時代的互動就成就了精彩的時空雕塑,而不時閃現的歌舞場景更成為時代記憶的美麗珠玉了。

 

f36-019.jpg

 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密度集中,首尾呼應得極其巧妙,從危機到轉機的轉變很有說服力,相對之下,《放牛班快樂頌》的技藝奇觀就顯得散漫失焦,沒有急迫的高潮,也就沒有讓人滿意的轉折,最重要的是導演用了那麼多的篇幅呈現時代風貌,卻很難在不景氣的社會經濟層面上找到更有說服力的論述,以致於時代風景有如跑馬燈,過眼即逝,未能匯聚更多的共鳴。

華麗年代:強弱主權戰

雖然導演勞勃.馬歇爾(Rob Marshall)執導的《華麗年代(Nine)》,主要重點在於舞台視覺的華麗堆砌,劇情新意不多,但是一場女人間的決戰戲,還是可以撼動人心。

 

這兩個女人,一個是妻子,一個是情婦,如果在一家餐廳裡相逢,你覺得誰會獲勝呢?

 

《華麗年代》中的男主角是飾演義大利名導演吉多的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飾演妻子露易莎的是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情婦卡拉則是由潘妮洛普.克魯茲(Penélope Cruz)飾演,想不出新點子拍攝新片的奇多逃到了濱海旅館去尋找靈感與庇蔭,卡拉隨行,但是他也抽空打了電話給妻子露易莎,邀她相陪。

 

09-03407.jpg

奇多不是笨蛋,也無意炫耀自己妻妾成群,妻子是他的情感依靠,情婦則帶給她肉體歡愉,身心俱歡,他會是最幸福的男人。不過,奇多也明白,感情世界容不下沙子,妻子必需與他同住旅館,情婦只能窩居小飯店,他把肉體狂歡獻給情婦,把名份榮耀留給妻子,自以為是地切割清楚,自以為天衣無縫的巧妙安排,卻忘了女人亦有自主情思。

 

就在與工作人員聚餐的晚宴上,瑪莉詠.柯蒂亞翩然駕臨,如果說導演的電影王國的君王,導演夫人就像王后,她的到場成為群臣歡呼簇擁的對象,瑪莉詠.柯蒂亞也帶著王后威儀欣然接納她應享的朝儀。

 

09-03418.jpg

但是,飯沒吃多久,眼尖的王后卻瞧見了餐廳門口有位女子正在探頭探腦,王后臉色頓時大變,她不是別人,她就是外界盛傳的導演情婦,我在,她也在,是可忍?孰不可忍?二話不說,她立時就起身走人,冷冷丟下一句:「我真笨,竟然相信他的話。」

 

吉多變到情婦,臉色也變了,「我不是教妳乖乖待在房間裡,別亂跑的嗎?」吉多硬把情婦拉到餐廳角落,數落著她的不是,盛妝亮相的情婦也有一肚子委屈,「我只是出來吃頓飯,不行嗎?」

 

是的,不行,是的,這就是《華麗年代》中最好看的一場主權爭奪戰。

 

09-03432.jpg

愛情世界真的很像主權戰爭,擁有了愛情,就有了名份,就有了主權,專屬、唯一、獨佔都是合情入理的要求,偏偏,情愛世界未必只有兩人同在,一旦有了第三者,就有了先來後到的主權爭奪,就有了孰輕孰重的算計比畫。

 

妻子的變臉離身,並不意味放棄了她的合法主權,而是厭倦了丈夫的花心與謊言,把爛攤子丟給該解決的人去解決,或許才是最聰明的安排。兩女相爭,場面不會好看,不理睬身份不合的對手,不拉抬對方的身份地位,就沒有了外人插嘴閒話的太多空間了。

 

妻子像太陽,光芒四射,情婦永遠只能做月亮或星星,只有在太陽退位隱去之際,悄悄現身,硬要同時現身,反而容易挫傷自己,但是月亮星星不肯退位,也想星空長亮,卻也是簡單至極的人性,她如果只是輕裝便服外出覓食,也許無人會注意及她的丰彩,但是盛裝的她,即已說明了她的爭豔心思,找上情郎下榻的旅館亮相,更意在揭示主權,導演是我的男人,他的世界,我亦要分享光彩。

 

劈腿男人都相信渾水才能摸魚,才能在理性與感性的世界中,享受多重主權的風光,一旦態勢分明,必需選邊,就不會有其他好戲上演了。

 

但是,《華麗年代》中最動人的一場戲卻是在主權爭奪戰上落敗的卡拉一時想不開,服藥自殺,吉多感到旅館探視時,卻撞見了卡拉的先生,電影中,他是沒有名字,也不需要名字的男人,但是看著讓妻子傷心的男人,面對著讓自己戴綠帽子的男人,他卻也沒有憤怒的激情。人家是大導演,我只是小老百姓,妻子愛上了人家,他不怪任何人,只怨自己留不住妻子的心,但是,他對妻子的愛,卻也讓他終於能夠扶著妻子回家。

 

09-03412.jpg

憤怒容易,包容才難,吉多的愛情,像是到處掠食的秃鷹,見肉即見血,女人傷不傷心,不是他關切的焦點,他的心像無底洞,高深難測,旁人既然無法明白他的情思,因此,他的創作焦慮,也就無人關切,吉多永遠成了不討喜的失敗角色;無名男子的愛情,卻有著細水長流的深情,玩累了,就回家吧,他的愛情就是默默的奉獻與付出,他不把主權掛在嘴邊,但是他會默默履行自己的主權,看著他扶著卡拉離去的背影,崔瑗《座右銘》中那句名言:「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竟然也找到愛情世界的詮釋座標了。

華麗年代:舊瓶欠新釀

 導演勞勃.馬歇爾(Rob Marshall)執導的《華麗年代(Nine)》改編自向義大利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致意的百老匯音樂劇,試圖重建1960年代的美學意像,復古是其主軸,但是老酒變不出新花樣的新意欠缺,卻也成了他的致命傷。

 

《華麗年代》的故事原型脫胎自費里尼1963年的經典作品《8½》,描寫一位正要籌拍新片的導演如何遊走於現實和夢境之間,當年費里尼拍過了六部長片,三部短片,再加上這部新作品就是8½部作品,因此《8½》充滿了夫子自道的觀照與狂想。《華麗年代》除了擷取《8½》的框架,也同時雜揉進費里尼的傳奇人生,《8½》反射著普世導演的心路歷程,《華麗年代》卻是將目標精準指向一位特別導演。

 

電影導演通常就像是火車頭的司機,導引著火車前進,他的決定主宰著火車的命運,《華麗年代》透過服裝設計師Lilli (由茱蒂.丹契(Judi Dench)飾演)的台詞,輕快地傳唱出電影導演的神話:「我們都知道,執導電影其實是個被過度吹捧的工作,你只要說是或不是,其他還有什麼?什麼都沒有(Directing a movie is a very overrated job, we all know it. You just have to say yes or no. What else do you do? Nothing.)!」在《華麗年代》中飾演義大利名導演吉多的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面臨著新片記者會都要展開了,片名卻不清楚,劇本一個字都沒有,腦袋一片空白,創意渾噩如漿糊的困境,但是火車即將啟動,大家都在期待他的號令,他能怎麼辦?逃往海灘旅館,是他唯一能做的事,不料,卻也因此又帶出了情婦與妻子巧遇的尷尬局面。

 

09-03408.jpg

吉多只是個導演的名字,叫他費里尼或者任何一位名導演,也許都適用,電影都要拍了,卻沒有劇本,這也是許多名導演經常上演的傳奇,無數不到最後時刻不確定今天要拍什麼的導演,不都是在拍攝當天才交出一張薄薄的劇本,要工作人員和演員臨陣磨槍,即席發揮嗎?差別只在於多數電影都在「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情況下順利入港,但是《華麗年代》只提出了現象,卻不見任何的解決方案,神話還是神話,謎依舊是謎,不能解決的都還不知如何解決,鏡頭焦點早已逃逸無蹤了。亦即你只看到了表像,沒有看到底層,只看到了問號,卻未見解決疑難雜症的驚歎號,偏偏那才是多數大師導演得能脫穎而出的關鍵。

09-03419.jpg

 

《華麗年代》最大的困境就在於空洞,故事不新,題材不新,即使動員了銀河群星來演出(能夠邀集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和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三位影后,影帝丹尼爾.戴.路易斯和兩位奧斯卡女配角獎得主潘妮洛普.克魯茲(Penélope Cruz)與茱蒂.丹契,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夢幻組合),亦未必能創作出與巨星片酬等值的效應;但是眾星雲集,意謂著製片成本不低,眾星都要有戲,戲份自必稀薄,以致於多數人都只如走馬燈般一閃而逝,亮眼,但是很難刻骨銘心。

 

不過,台灣片商把《Nine》翻譯成《華麗年代》卻是很能明白導演勞勃.馬歇爾的創作契圖,這位拍過《芝加哥》與《藝伎回憶錄》的導演一直很迷戀華麗的舞台,耽戀著那種透過美術、服裝、燈光與音樂歌舞所打造出的幻境,舞台高手都懂得摔脫舞台框架,設計出比電影手法更自在更天馬行空的表現形式,《華麗年代》的歌舞場景確實華麗,亦確實壯觀,重現了好萊塢歌舞電影的黃金年代氛圍,但是這番重建工程卻只有皮毛相似,只是東施效顰,服裝如此,律動亦然,勞勃.馬歇爾有能力複製,卻看不出新意,只觸及皮相,因而就無感動了。

09-03428.jpg

 

關鍵在於舞台與人生的銜接工程,少了轉換密碼,費里尼的利害在於他讓觀眾分不清「何為現實?何為夢境?」舞台與人生的銜接不該是涇渭分明的,越是混沌,才越見魔法功力,偏偏《華麗年代》中,舞台就是舞台,人生就是人生,區塊分明,就喪失了虛實難辨的魅力了。

 

當然,《華麗年代》做為歌舞電影,要求眾家明星都要親自演唱片中歌曲,這是訴諸明星魅力的高明手段,但是除了瑪莉詠.柯蒂亞(《玫瑰人生》)和妮可.基嫚(《紅磨坊》)還真能唱兩句之外,其他明星的歌喉也只能力求若合符節,不要荒腔走板而已,未能匯聚成更大的感動力量,不也是在理應勝出的創作細節上,又悄悄吃了悶虧了嗎?

09年50大:觀眾口味

美國林肯中心電影評論雜誌舉辦了「2009年最佳電影(BEST FILMS OF 2009)」票選活動,日前也完成了觀眾票選的結果,同樣是民眾意見與影評意見出入不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對照 ,我同樣是以藍色標識原本在榜單上的電影,新增入榜的作品則是以紅色標識。

 

理論上來說,兩份名單就算有出入,應該所差亦無幾,頂多只是位置上下變動而已,專家忽略的,也許正是觀眾的偏好,這種調整,並不意外,原先因為映期太晚,沒有列入候選名單的作品,理應列入評比,這亦是《阿凡達》後來居上的原因,但是依舊未能擠進前十名,代表票房人氣與藝術肯定還是有一定的落差。

 

比較好玩的卻是觀眾票選的結果,多次了十二部原本不曾在榜上的作品,觀眾的愛好確實有趣,值得比對分析,於是我又把被擠出五十大榜單之外的十二部作品片單列於最後,請大家比對看看,也許就會多一點參悟呢。

 

 

BEST FILMS OF 2009 名單如下:

1. 《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Kathryn Bigelow, U.S. (1) 1398
2.
《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
Quentin Tarantino, U.S./Germany (7) 1230
3.
《認真的男人(A Serious Man)》
Joel & Ethan Coen, U.S./U.K./France (8) 929
4.
《超級狐狸先生(Fantastic Mr. Fox)》
Wes Anderson, U.S. (5) 861
5.
《夏日時光(Summer Hours)》
Olivier Assayas, France (3) 724
6.
《白色縀帶(The White Ribbon )》
Michael Haneke, Austria/Germany/France/Italy (12) 682
7.
《天外奇蹟(Up)》
Peter Docter & Bob Peterson, U.S. (23) 664
8.
《型男飛行日誌(Up in the Air)》
Jason Reitman, U.S. (28) 657
9.
《失憶薇若妮卡(The Headless Woman)》Lucrecia Martel, Argentina/Spain/France/Italy (2) 587
10.
《野獸冒險樂園(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Spike Jonze, U.S. (22) 488
11.
《璀璨情詩(Bright Star)》 Jane Campion, U.K./Australia/France (15) 484
12.
《阿凡達(Avatar)》 James Cameron, U.S. () 459
13.
《飢餓(Hunger)》 Steve McQueen, U.K. (42) 446
14.
《巴黎日和(35 Shots of Rum)》
 Claire Denis, France/Germany (4) 441
15.
《第十四道門(Coraline)》
Henry Selick, U.S. (19) 440
16.
《第九禁區(District 9)》
Neill Blomkamp, U.S./New Zealand (41) 425
17.
《頭號公敵(Public Enemies)》
Michael Mann, U.S. (21) 423
18.
《名媛教育(An Education)》Lone Scherfig, U.K. (24) 408
19.
《畢業即失業(Adventureland)》
Greg Mottola, U.S. (32) 385
20.
《撒旦的情與慾(Antichrist)》
Lars von Trier, Denmark/Germany/France/Sweden/Italy/Poland (20) 376
21.
《警察,形容詞(Police, Adjective)》
Corneliu Porumboiu, Romania (6) 369
22.
《人人有份(In the Loop)》
Armando Iannucci, U.K. (17) 355
23.
《控制的極限(The Limits of Control )》
Jim Jarmusch, U.S./Japan (13) 341
24.
《戀夏五百日(500) Days of Summer Marc Webb, U.S. (
) 340
25.
《紐約愛情故事(Two Lovers)》  James Gray, U.S. (16) 311
26.
《羅娜的沉默(Lorna’s Silence)》
Jean-Pierre & Luc Dardenne, Belgium/France/Italy/Germany (10) 304
27.
《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J.J. Abrams, U.S. (
) 303
28.
《爆裂警官(Bad Lieutenant: Port of Call New Orleans)》  Werner Herzog, U.S. (34) 302
29.
《艾格妮絲的海灘(Les Plages d’AgnèsThe Beaches of Agnès)》Agn
ès Varda, France (9) 301
30.
《地獄魔咒(Drag Me to Hell)》Sam Raimi, U.S. (45) 293
31.
《破碎的擁抱(Broken Embraces)》 Pedro Almod
óvar, Spain (30) 291
32. Sin Nombre Cary Fukunaga, Mexico/U.S. (
) 286
33.
《罪惡之城娥摩拉(Gomorrah)》 Matteo Garrone, Italy () 279
34.
《摯愛無盡(A Single Man)》Tom Ford, U.S. (47) 251
35.
《末路浩劫(The Road)》 John Hillcoat, U.S. (
) 250
36.
《再見索羅(Goodbye Solo)》Ramin Bahrani, U.S. (50) 238
37.
《珍愛人生(Precious: Based on the Novel Push by Sapphire)》
Lee Daniels, U.S. (48) 235
38.
《棒球男孩(Sugar)》 Anna Boden & Ryan Fleck, U.S. (
) 229
39.
《爆料大師(The Informant!)》Steven Soderbergh, U.S. (35) 216
40.
《橫山家之味(Still Walking)》是枝裕和
, Japan (26) 204
41.
《東京奏鳴曲(Tokyo Sonata)》黑澤清
, Japan/Netherlands/Hong Kong (44) 201
42.
2009月球漫遊(Moon)》 Duncan Jones, U.K. (
) 197
43.
《圖班嫁給我(Tulpan)》Sergey Dvortsevoy, Germany/ Switzerland /Kazakhstan/Russia/Poland (18) 173
44.
《啊!人生(You, the Living)》
Roy Andersson, Sweden/Germany/France/Denmark/Norway/Japan (40) 166
45.
《瘋狂的心(Crazy Heart)》 Scott Cooper, U.S. () 159
46.
《蝙蝠:血色情慾(Thirst)》朴贊郁, South Korea/U.S. () 156
47.
《天堂信差(The Messenger)》  Oren Moverman, U.S. (39) 152
48.
《茱莉亞(Julia)》 Erick Zonca, France/U.S./Mexico/Belgium () 148
49.
《廿四城記(24 City)》賈樟柯, China/Hong Kong/Japan (11) 145
50.
《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 Clint Eastwood, U.S. () 139

奧斯卡頒獎:音樂記憶

動人的電影,常透過音樂來撩撥觀眾情感,形塑成動人的音樂感動與記憶;以宏揚美國電影為宗旨的美國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上,自然也有些精心選擇,雖然今年的表演節目乏善可陳,但是幾段簡短的音樂處理,還是有一些參考啟發。

 

我印像最深刻的是Unchained Melody」的管弦樂版,以及披頭四(The Beatles)合唱名曲「In My Life」的James Taylor獨奏獨唱版。

 

Unchained Melody」最初是由作曲家Alex North1955年的電影《Unchained》所創作的主題曲,曾經獲得奧斯卡提名,但未得獎,在正義兄弟(Righteous Brothers)的演唱詮釋下,「Unchained Melody」早已成為傳世情歌,歷久不衰。

 

不過,當代影迷對「Unchained Melody」的熟悉還是來自於1990年的電影《第六感生死戀(Ghosts)》之中,男女主角派崔克.史威茲(Patrick Swayze)和黛咪.摩兒(Demi Moore)耳鬢斯磨,赤手捏陶,「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纏綿場景,盈繞在空間的「Unchained Melody」情歌,成了此情此景的最佳註解。

 

因此,當奧斯卡盛會輪到黛咪.摩兒出場時,現場響起「Unchained Melody」的樂聲時,幾乎已經清楚標示出她的「思念故人」任務了,派崔克.史威茲已經在2009914去世了,人已遠,情還在,音樂成了最清楚鮮明的感情停駐符號,樂音響起,不必傳唱歌詞,所有隱藏的情緒就易被撩動了起來。

 

但是緊接下來,更動人的音樂安排卻是由James Taylor吉他獨奏兼獨唱的披頭名曲「In My Life」。動人的關鍵在於歌詞,以及清淡卻雋永的的詮釋演唱法。

r22331462.jpg
r2631610045.jpg

 

已經六十二歲的James Taylor是美國傳奇歌手,早已列名搖滾名人堂和歌曲作家名人堂,四十年前就曾以一首「You’ve Got a Friend」揚名全球,只是這回他唱的不是自己的歌,而是披頭的歌,為什麼?答案在歌詞,詳情如下:

 

In My Life我這一生

 

There are places I remember  有些地方我一輩子都不會忘

All my life though some have changed雖然有些已經變了

Some forever not for better有些永難忘,卻未必是美麗的

Some have gone and some remain有些消失了,有些還在

All these places have their moments這些地方都有其特定片刻

With lovers and friends I still can recall讓我想起愛人或朋友

Some are dead and some are living有些已死,有些猶生

In my life I’ve loved them all 但都是我一生鍾愛

 

But of all these friends and lovers 然而那些愛人或朋友

There is no one compares with you 卻無人可與你相比

And these memories lose their meaning 當我又有新愛騰燒時,

When I think of love as something new 這些回憶或許已無新意

Though I know I’ll never lose affection 但我知道我並不會因此

For people and things that went before 失去對過去人事的愛戀

I know I’ll often stop and think about them 我知道我常會停駐下來回想他們

In my life I love you more  我這一生,會更愛你

 

Though I know I’ll never lose affection但我知道我並不會因此

For people and things that went before失去對過去人事的愛戀

I know I’ll often stop and think about them我知道我常會停駐下來回想他們

In my life I love you more  我這一生,會更愛你

In my life I love you more  我這一生,會更愛你

 

 

capt.5e991a3a5c9d4e3e8c83c3bb17804753.oscars___show_cadc299.jpg
capt.f41ad4045b464f2795ab9c626e1d668d.oscars___show_cadc298.jpg

聆聽著這款歌詞,看著奧斯卡舞台上一張一張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的過世影人照片,曾經狂戀,曾經陶醉的往事似乎又都在心頭和腦海裡盤旋來去,追悼影人的圖像正是從派崔克.史威茲開始的,包括了珍.西蒙絲(Jean Simmons).卡爾馬登(Karl Malden)、大衛卡拉定(David Carrradine)、麥可傑克森、墨希斯賈赫(Maurice jarre)、珍妮佛瓊斯(Jennifer Jones)、朗.西佛(Ron Silver)……所有油生的記憶與感動其實是因人而異的,但是總合在這首「In My Life」,撫今追昔的美麗詩情就滿溢心田了。

 

接下來,美國影藝學另外安排了《向恐怖電影致敬》單元,從《大白鯊》的低音主題開始,然後,又有了《驚魂記》、有了《閃靈》和《吸血鬼》……,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和柏納德.赫曼(Bernard Hermann)創作的驚悚電影音樂主宰了這個單元,的確,過去這些恐怖經典,透過音樂刺激,確實勾動了許多觀眾的腎上腺素,但是做為《向恐怖電影致敬》的單元,頒獎典禮音樂總監Marc Shaman其實只做了總其成的音樂安排,只有似曾相識的片段一再浮現,只有拼貼,卻未能創造再一次的震撼,坦白說,那就真的太不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