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混血浸染的文化

《臉》是蔡明亮過去十七年,電影創作歷程的總複習,總提煉與總精華。

 

熟悉蔡明亮作品的影迷,可以清楚地從《臉》中撿拾他過去創作的主題,看到更熟練、精準與華麗的呈現方式;初識蔡明亮的影迷,則是直接進入到蔡記電影工作坊,瀏覽他最純熟的影音境界,而且是面對「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立體浮雕。

 

原生創意是藝術家最珍貴的動能;熟能生巧,則是藝術家登堂入室的要件,法國羅浮宮投資及收藏蔡明亮的《臉》,無非就是金主看中了藝術家的風格,因而促成了又一件藝術品的完成。

 

熟巧只是技藝,能讓藝術品更加精湛,關鍵還是在於原生創意,蔡明亮這次選擇的是用「混血」與「浸染」工法書寫地球村居民的共同心聲:激情、寂寞、困頓與老杇。

 

f1126242001.jpg

電影的魅力主要來自於「放大」,美麗、醜陋和欲望,都在大銀幕的放大效應下加速了血脈奔騰的張力,其中,演員的臉蛋就像一具強力磁鐵,吸聚了觀眾的關注與想像,也放大了臉蛋底層隱藏的愛憎密碼,青春因此必要,完美因而不可或缺。

 

對完美臉蛋的仰慕,主要魅力來自青春與新嫩,法國文化評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嘉寶的臉蛋」一文中曾經精準寫出了觀眾的肉體崇拜心理學:「人會在人的影像中迷失,有如迷藥一般。臉孔代表一種血肉的具體呈現,既難以觸及,又難以拋棄…嘉寶的臉蛋則仍帶有優雅情愛的規則,臉上的血肉給人一種毀滅性的感覺。」

 

蔡明亮的《臉》除了不吝歌頌女主角蕾蒂莎.卡斯塔(Laetitia Casta)幾近完美的青春容顏(事實上,影史上動人的青春記憶都有相似的選擇或推荐),也以極大的篇幅讓李康生的臉部線條與肌膚曲線有了對話空間,但是他關注的不只是青春極盛,他還關注春春不再的生命流年,不論是已經攀過生命黃金嶺的芬妮.亞當(Fanny Ardant)、尚.皮耶.李奧(Jean Pierre Leaud)或娜塔莉.芭葉(Nathalie Baye),或者垂垂老矣的珍妮.摩露( Jeanne Moreau),從中景到特寫,每一張臉龐都蘊含著蔡明亮的記憶與歎息,記憶是來自他們青春極盛時,曾經從視神經傳染到腦神經與左右心室的騷動(不論那是來自《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夏日之戀(Jules et Jim )》或者《綠屋(La chambre verte)》的驚豔),歎息則是即使絕美的生命也終必來到不可迴避的歲月彎轉,老杇誠然無法抗拒,衰頹的容顏底層卻也蘊藏著生命交響樂的終極樂章。

 

Visages_scene_05.jpg

影迷不一定知道(也不必知道)蕾蒂莎.卡斯塔是何許人,然而光靠臉蛋與胴體散放的光與熱,感動的能量便已足夠;影迷若是不知道法國導演楚浮(François Truffaut)與芬妮.亞當、尚.皮耶.李奧、娜塔莉.芭葉或者珍妮.摩露的情愛與合作關係,卻勢必少了勾動與連想的樂趣,完全無法感受蔡明亮對望著這一張張老臉背後的深情了。

 

是的,這就是明現在《臉》的電影膠捲上的文化鴻溝,創作者做了選擇與安排,如果你只看到了黃昏龍鍾,就失落了潛藏的深情密碼,如果你不僅看到了歲序斑駁,也順著歲月年輪找出了這一張張臉蛋曾經有過的熱血榮光歲月,或許就有了發現冰山底層的驚歎。畫家不必告訴觀者每一張人物肖像的來龍去脈或者背景故事,他在職責只在蓄積能量,充填密度,至於每一幅人形畫作的底層意義,只能留待解說員或有心人去按圖索驥,或者考據比對了。

 

Visages_scene_07.jpg

然而,看得見的是這一張張明星的臉與身影,看不見的卻是楚浮的影響力,《臉》構築的文化工程其實是台灣與法國兩個不同世代的電影文化的大匯流,青春時期觀看楚浮電影的感動,激化也影響了蔡明亮的創作視野(這也是芬妮.亞當在台北看見楚浮的圖文書時,不禁脫口而出:「原來你也在這裡。」那是蔡明亮非常誠實的文化流動告白,青壯時期的蔡明亮是如此自在地回到楚浮遺留的文化沃土上,撿拾枯藤老樹,重建也歌詠了他的青春記憶,也書寫了他對生命年輪的真誠感受。

 

少了楚浮的文化連結,就少了對《臉》的文化浸染感知,但是做一位台灣文化的創作者,他不會忘記自己的主體論述,當仁不讓地引進了過往作品中的李康生、陸弈靜、楊貴媚和陳湘琪,讓他們臉蛋與身影同時烙印上自己的手痕印記,當然,即使是馬來西亞的Norman Atun也都有了適度的胴體顯影。

 

創作河流從楚浮碼頭流經了蔡明亮碼頭,再回流到楚浮灘頭,歲月不同,密度不同,但是混合的力量已然成形,那正是後現代藝術「拚貼」本質,那正是《臉》做為羅浮宮典藏作品的文化意義,那一切就像蕾蒂莎.卡斯塔嘟著嘴,模彷起歌星張露(港星杜德偉的母親)唱起「你真美麗」的趣味所在了,歌是中文歌,臉是法國臉,臉歌合一的混血效應,成就了《臉》的趣味與意義。

10月03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1003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音樂:《中秋音樂》

 

今天適逢中秋,第一小時的節目就以應景音樂做主題,另外也提供一些建議,颱風可能來襲,有什麼電影可以租來家裡看看呢?

 

本段音樂:《非誠勿擾》原聲帶

美國鼠譚》原聲帶

》原聲帶

 

ONE0704.jpg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音樂:《中秋音樂》

 

中秋夜,團圓夜,美滿的心願,總是會寫在記憶深處,有什麼迷人的音樂可以讓人想起美麗往事呢?

 

本段音樂:   

北非諜影》原聲帶

攻殼機動隊2》原聲帶

法國名曲:當丁香盛開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愛情逆轉勝

 

re3503.jpg

看電影有時會有意外的收獲,就是會遇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

在一部姐弟戀的新片中,我意外遇見了1970年代最美麗的男聲二重唱的高音歌手Art Garfunkel,即使人已老去,聲音依舊清亮。從老歌中找回往日的記憶吧。

 

愛情逆轉勝》的劇情同樣充滿意外,婚姻有意外,工作有意外,愛情亦有意外,意外誠可貴,態度更重要,有趣的愛情小品

 

本段音樂:   

All I Know

The Boxer

Sound of Silence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一席之地》

 

apl6101.jpg

台灣導演樓一安的執導作品,

電影分兩條主線進行,首先是樂團歌手的苦悶人生,歌,不賣,愛情不保,房子亦不保,尊嚴呢?

 

其次則是住在公墓旁,丈夫做紙紮祭品,太太則是通靈的零工,面對丈夫開刀,需錢孔急,必需變賣房屋,同樣是一席之地難以保存的尷尬,同樣是棲息之地,我們計較的是什麼?能擁有的又是什麼?

 

本段音樂:   一席之地》原聲帶

 

馬文漢立許:往日情懷

2009年的世界電影音樂獎,將在十月十七日頒發終身成就獎給曾經獲得三座奧斯卡獎,以及四座葛萊美獎,四座艾美獎的美國音樂家馬文.漢立許(Marvin Hamlisch),他並將登台指揮自己的電影音樂作品。

 

提起馬文,就得提起1973年的四月二日,那一天,才29歲的馬文.漢立許,創紀錄地在半個小時之內一連三次上台領了三座奧斯卡獎,分別是以《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包辦了電影原創音樂和電影歌曲的兩座金像獎,另外則是在電影《刺激(The Sting)》中改編了已故音樂家史考特.喬普林(Scott Joplin)的音樂,獲得了改編音樂獎。

 

好萊塢是個充滿傳奇故事的地方,知名人物的發跡故事往往都沾染了傳奇色彩,馬文的故事亦然。1967年的夏天晚上,馬文的朋友舉辦了一場向電影知名製片家山姆.史匹傑(Sam Spiegel)致敬的餐會,就請了馬文擔任宴會上的鋼琴伴奏,在酒酣耳熱之際,他聽到有電影製片正在尋找畢.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主演電影《浮生錄(The Swimmers)》的配樂家,他就悄悄回家閉片構思,三天之後他將自己寫作的主題音樂交給製片聽,立刻獲得採用。有了這樣的機緣,馬文很快就成為好萊塢的作曲新秀,先後替伍迪.艾倫的《傻瓜入獄記(Take the Money and Run)和《香蕉(Bananas)》,以及傑克.李蒙主演的《搶救老虎(Save the Tiger)》等片配樂,1971年就以《Life Is What You Make It)》首度獲得奧斯卡提

marvin.jpg

 

《刺激》的導演喬治.羅埃.希爾本身很會彈鋼琴,對電影中的音樂運用很挑剔,反對在對話場景中加進音樂,認為這樣雖然可以強化劇情效果,但也會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他要求電影中的音樂都要經過特別設計,達成特定的效果才行。

 

《刺激》描寫三0年代裡兩位芝加哥郎中聯手出老千,詐騙黑道老大的故事,事情說來很巧,就在喬治籌拍電影的同時,他的兒子在他面前用木笛吹了一首史考特.喬普林創作的音樂,隨後則是在一個家族聚會場合,他的侄子又用鋼琴彈奏了史考特喬普林的音樂,頓時讓喬治對喬普林的音樂產生興趣,進一步研究才了解原來喬普林生不逢辰,他很會彈奏帶有南方風情的爵士音樂,可是在二十世紀初年,一般人認定只有古典音樂才是正統音樂,帶著美國南方風情的士音樂則被認定夾雜了非洲血統,不登大雅之堂,只能在酒廊歌坊中演奏。

 

不過,喬治一聽到喬普林的音樂,就如聞天籟,喜歡得不得了,認為他創作音樂的年代雖然比《刺激》電影中所描寫的經濟不景氣年代早了二三十年,但是調性相合,所以他立即就指定使用喬普林的作品,同時還根據音樂的節奏感剪出了電影畫面。最初,很會彈鋼琴的他還希望就用自己彈奏的音樂版本做為電影配樂,但是看過試片的環球公司高層主管很委婉地告訴他:「還好,你做了明智的決定,選擇電影導演做為你的職業,而不是去做鋼琴師!」

 

識趣又不頑固的喬治並沒有堅持非用自己彈奏的音樂版本不可,他另外找了自己在執導百老匯舞台劇時認識的彩排伴奏師馬文.漢立許來處理音樂工程,因為當年他們排戲休戲時,馬文經常會彈奏一些舊時名劇的老歌自娛娛人,讓喬治印像非常深刻。

 

他們的音樂理念相當接近,馬文很同意喬治採用爵士名曲來替《刺激》配樂的理念,他所挑中的喬普林音樂作品「Solace」和「The Entertainer」兩首曲子,也都是喬治鐘愛的曲子,再經過他的編曲處理,不但時代風情具現銀幕,也讓機巧鬥智的劇情衝突找到對襯的音樂空間,每次喬普林的輕快旋律滑動躍現時,同時讓觀眾撞見電影的懷古氣氛,同時也感受到老千談笑用兵,巧局設誘的「連環套」風情,不但讓喬普林的作品重生成為經典,更與《刺激》成為影迷共同懷念的影史珍寶。

    
喬治的另外一部傳世作品,則是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執導,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與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共同主演的《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

way22.JPG

 

這部在1973年轟動一時的愛情電影,以1940-1950年代的戰爭和學潮做背景,描寫個性相背的一對男女,因為誤會而相戀,卻因了解而分手的愛情故事,以校園的浪漫清純,對照好萊塢的俗世奢靡,芭芭拉.史翠珊與勞勃.瑞福演活了這對情海迷航的銀幕男女,至於馬文作曲,艾倫柏格曼夫婦填詞的同名主題歌曲「The Way We Were」,既傷感又纏綿,「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變情愛烘托得盪氣迴腸,馬文在電影中特別採用了各式不同的樂器,設計出芭芭拉史翠珊時而輕聲吟唱,時而木琴低迴,時而鋼琴獨奏,時而還有華麗的管弦樂伴奏的各式版本,伺機在劇情轉折的情緒空檔時出現,撩動觀眾的觀影情緒,電影終場時踩著電影主題曲主出戲院的觀眾,一張張面紙,一對對泛紅的眼 珠,見証了馬文的音樂魅力。

 

The Way We Were」這首歌不但獲得奧斯卡獎,也奪下了排行榜冠軍,更因他與芭芭拉同樣都有猶太血統,兩人因而結為好友,二十年之後,馬文不但出任芭芭拉史翠珊巡迴全美國音樂會的製作人,又替芭芭拉製作了一個電視特別節目「芭芭拉史翠珊的音樂會」“Barbra Streisand: The Concert”又一舉獲得了兩座艾美獎。

 

後來芭芭拉自導自演的《越愛越美麗(The Mirror Has Two Faces)》,就再邀請馬文和艾倫柏格曼夫婦合作,寫下了十多首世紀末情歌。公元2000年三月芭芭拉史翠珊與影星詹姆斯.布洛林結婚時,馬文也親自登台,在婚禮上指揮樂隊演奏十六首曲子獻給他的知音。

marvin-hamlisch.jpg的縮略圖

 馬文其他知名的電影音樂作品還包括:《上錯天堂投錯胎(Heaven Can Wait)》、《蘇菲的選擇(Sophie’s Choice)》,《凡夫俗子( Ordinary People)》,《浮生錄( The Swimmer)》,《三個奶爸一個娃(Three Men and a Baby)》和《拯救老虎( Save the Tiger.)》

 

《蘇菲的抉擇》的導演艾倫.派庫拉(Alan Pacula)曾經在該片的原聲帶上親自撰文推崇馬文的戲劇感,因為他的音樂作品通常都能創造一種氣氛,將角色的內心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女主角梅莉.史翠普因為主演這部電影而得奧斯卡女主角獎,電影透過她的回憶和倒敘,讓觀眾看到納粹德國統治下的人生,被扭曲踐踏出賣的悲慘無奈,馬文的音樂保持著優雅的身段,輕緩地在往事追憶和瘡疤揭露的痛苦矛盾中穿梭來去,讓人低迴,他的音樂特質就如同導演派庫拉所形容的:「替角色穿上一件很有尊嚴的外衣,打造出讓人神往的生命傳奇魅力。」

絕代佳人:七五啟示錄

人比人,氣死人;明星比明星,卻可以帶來方向完全相反的人生啟示錄。

 

昨天是法國女星碧姬.芭杜(Brigitte Bardot)的75歲生日,但是外電卻報導說她鑒於加拿大政府持續開放獵殺海豹,除了呼籲世人抵制加拿大出產的楓樹糖漿外,比她大八天的義大利女星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能送她一份生日禮物:「永遠捨棄皮草,不要把墓碑穿在身上。」

 

她們是同年同月出生的女星(同樣在1934年九月出生),同樣在二次大戰的烽火中度過慘綠童年,但也同樣在1950年代投身影壇,迅速竄紅,成了歐陸最亮眼的兩顆性感巨星。

 

蘇菲亞.羅蘭曾以《烽火母女淚(La ciociara)》在白1960年成為第一位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外國女演員;碧姬.芭杜則以1956年作品《上帝創造女人(Et Dieu… crea la femme)》中背部全裸的噴火表演,撼動影迷,獲得了「性感小貓」的外號,成為性感偶像。

 

bb09.JPG

碧姬.芭杜與蘇菲亞.羅蘭的共同特質是身材惹火,渾身上下充滿野性魅力,曲線畢露的婀娜身材是她們成為世人偶像的魅力所在,但是芭杜在1973年就退出了影壇,影迷卻還可以在2009年的大銀幕上看到羅蘭與影帝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ouis)合演的《華麗年代(Nine)》,她們的最大不同就是碧姬.芭杜另外選擇了一條人生道路。

 

女人一旦成了偶像,就得「為悅己者容」,就得注意身段,縐紋和白髮,永遠給人最明亮的感覺,永遠得抗拒地心引力和鬆垮張力,十五年前,我在上海電影節和柏林影展先後見到羅蘭小姐時,就明白什麼叫做「風華絕代」,眼前的這位巨星,不曾有任何的歲月印痕,明明是歐巴桑的年紀了,卻依舊容光四射,依舊穿著低胸禮物,驕傲展示自己的傲人身段,她的笑容與信心一樣燦爛。

 

Sophia_Loren.jpg

但是1980年代的芭杜卻已經成了「貓臉女人」,她毫不遮掩滿臉縐紋的歲月痕跡,也不在乎日漸發福的體態,「性感小貓」是歷史名詞,她不想活在歷史的陰影下,她只想過著自己的歲月,她轉而積極投身保護動物的社會運動,反對皮草,更反對鬥牛和打獵,縐紋就縐纹,臃腫就臃腫,「不許人間見白頭」是俗人的偏見,逍遙見白頭,則是巴杜怡然自得的人生。

 

英國衛報的專欄作家選了一個很有趣的觀察點:這兩位女人在2006年做了什麼事?

 

2006年,巴杜與羅蘭都已經72歲了,但是羅蘭卻接受倍耐力月曆(Pirelli Calendar)邀約,擺出半裸姿態,拍下了風情萬種的月曆照,「羅蘭老矣,猶能風騷」,成為影史上又一新頁;巴杜則是到了法國內政部,拜會如今已經成為法國總統,當年還是內政部長的薩科奇,希望法國能勸說加拿大政府不要再獵殺海豹,「巴杜老矣,猶念獸權」,成為她念茲在茲的人生使命。

 

bb01.JPG

72歲的決定與行動簡單來說,巴杜走的是人間關懷的社會路線,羅蘭則是繼續人間崇拜的明星產業。她們曾經在同一個舞台上綻放光熱,魅力指數難分軒輊,但是走下舞台後,卻也能各自散發光芒。常保曲線婀娜,可以讓自己驕傲,也讓別人驚歎;堅持理念,同樣也讓自己開心,別人欽敬,坦白說,其實是活得坦然,活得各有尊嚴,更是「盍各言爾志」的行動派了。

 

72歲那年會做什麼事?只要活得夠老,只要用心,你一定會做出讓自己開心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