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世界電影音樂獎,將在十月十七日頒發終身成就獎給曾經獲得三座奧斯卡獎,以及四座葛萊美獎,四座艾美獎的美國音樂家馬文.漢立許(Marvin Hamlisch),他並將登台指揮自己的電影音樂作品。
提起馬文,就得提起1973年的
好萊塢是個充滿傳奇故事的地方,知名人物的發跡故事往往都沾染了傳奇色彩,馬文的故事亦然。1967年的夏天晚上,馬文的朋友舉辦了一場向電影知名製片家山姆.史匹傑(Sam Spiegel)致敬的餐會,就請了馬文擔任宴會上的鋼琴伴奏,在酒酣耳熱之際,他聽到有電影製片正在尋找畢.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主演電影《浮生錄(The Swimmers)》的配樂家,他就悄悄回家閉片構思,三天之後他將自己寫作的主題音樂交給製片聽,立刻獲得採用。有了這樣的機緣,馬文很快就成為好萊塢的作曲新秀,先後替伍迪.艾倫的《傻瓜入獄記(Take the Money and Run)》和《香蕉(Bananas)》,以及傑克.李蒙主演的《搶救老虎(Save the Tiger)》等片配樂,1971年就以《Life Is What You Make It)》首度獲得奧斯卡提名。
《刺激》的導演喬治.羅埃.希爾本身很會彈鋼琴,對電影中的音樂運用很挑剔,反對在對話場景中加進音樂,認為這樣雖然可以強化劇情效果,但也會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他要求電影中的音樂都要經過特別設計,達成特定的效果才行。
《刺激》描寫三0年代裡兩位芝加哥郎中聯手出老千,詐騙黑道老大的故事,事情說來很巧,就在喬治籌拍電影的同時,他的兒子在他面前用木笛吹了一首史考特.喬普林創作的音樂,隨後則是在一個家族聚會場合,他的侄子又用鋼琴彈奏了史考特喬普林的音樂,頓時讓喬治對喬普林的音樂產生興趣,進一步研究才了解原來喬普林生不逢辰,他很會彈奏帶有南方風情的爵士音樂,可是在二十世紀初年,一般人認定只有古典音樂才是正統音樂,帶著美國南方風情的士音樂則被認定夾雜了非洲血統,不登大雅之堂,只能在酒廊歌坊中演奏。
不過,喬治一聽到喬普林的音樂,就如聞天籟,喜歡得不得了,認為他創作音樂的年代雖然比《刺激》電影中所描寫的經濟不景氣年代早了二三十年,但是調性相合,所以他立即就指定使用喬普林的作品,同時還根據音樂的節奏感剪出了電影畫面。最初,很會彈鋼琴的他還希望就用自己彈奏的音樂版本做為電影配樂,但是看過試片的環球公司高層主管很委婉地告訴他:「還好,你做了明智的決定,選擇電影導演做為你的職業,而不是去做鋼琴師!」
識趣又不頑固的喬治並沒有堅持非用自己彈奏的音樂版本不可,他另外找了自己在執導百老匯舞台劇時認識的彩排伴奏師馬文.漢立許來處理音樂工程,因為當年他們排戲休戲時,馬文經常會彈奏一些舊時名劇的老歌自娛娛人,讓喬治印像非常深刻。
他們的音樂理念相當接近,馬文很同意喬治採用爵士名曲來替《刺激》配樂的理念,他所挑中的喬普林音樂作品「Solace」和「The Entertainer」兩首曲子,也都是喬治鐘愛的曲子,再經過他的編曲處理,不但時代風情具現銀幕,也讓機巧鬥智的劇情衝突找到對襯的音樂空間,每次喬普林的輕快旋律滑動躍現時,同時讓觀眾撞見電影的懷古氣氛,同時也感受到老千談笑用兵,巧局設誘的「連環套」風情,不但讓喬普林的作品重生成為經典,更與《刺激》成為影迷共同懷念的影史珍寶。
喬治的另外一部傳世作品,則是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執導,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與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共同主演的《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
這部在1973年轟動一時的愛情電影,以1940-1950年代的戰爭和學潮做背景,描寫個性相背的一對男女,因為誤會而相戀,卻因了解而分手的愛情故事,以校園的浪漫清純,對照好萊塢的俗世奢靡,芭芭拉.史翠珊與勞勃.瑞福演活了這對情海迷航的銀幕男女,至於馬文作曲,艾倫柏格曼夫婦填詞的同名主題歌曲「The Way We Were」,既傷感又纏綿,「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變情愛烘托得盪氣迴腸,馬文在電影中特別採用了各式不同的樂器,設計出芭芭拉史翠珊時而輕聲吟唱,時而木琴低迴,時而鋼琴獨奏,時而還有華麗的管弦樂伴奏的各式版本,伺機在劇情轉折的情緒空檔時出現,撩動觀眾的觀影情緒,電影終場時踩著電影主題曲主出戲院的觀眾,一張張面紙,一對對泛紅的眼 珠,見証了馬文的音樂魅力。
「The Way We Were」這首歌不但獲得奧斯卡獎,也奪下了排行榜冠軍,更因他與芭芭拉同樣都有猶太血統,兩人因而結為好友,二十年之後,馬文不但出任芭芭拉史翠珊巡迴全美國音樂會的製作人,又替芭芭拉製作了一個電視特別節目「芭芭拉史翠珊的音樂會」“Barbra Streisand: The Concert”又一舉獲得了兩座艾美獎。
後來芭芭拉自導自演的《越愛越美麗(The Mirror Has Two Faces)》,就再邀請馬文和艾倫柏格曼夫婦合作,寫下了十多首世紀末情歌。公元2000年三月芭芭拉史翠珊與影星詹姆斯.布洛林結婚時,馬文也親自登台,在婚禮上指揮樂隊演奏十六首曲子獻給他的知音。
馬文其他知名的電影音樂作品還包括:《上錯天堂投錯胎(Heaven Can Wait)》、《蘇菲的選擇(Sophie’s Choice)》,《凡夫俗子( Ordinary People)》,《浮生錄( The Swimmer)》,《三個奶爸一個娃(Three Men and a Baby)》和《拯救老虎( Save the Tiger.)》
《蘇菲的抉擇》的導演艾倫.派庫拉(Alan Pacula)曾經在該片的原聲帶上親自撰文推崇馬文的戲劇感,因為他的音樂作品通常都能創造一種氣氛,將角色的內心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女主角梅莉.史翠普因為主演這部電影而得奧斯卡女主角獎,電影透過她的回憶和倒敘,讓觀眾看到納粹德國統治下的人生,被扭曲踐踏出賣的悲慘無奈,馬文的音樂保持著優雅的身段,輕緩地在往事追憶和瘡疤揭露的痛苦矛盾中穿梭來去,讓人低迴,他的音樂特質就如同導演派庫拉所形容的:「替角色穿上一件很有尊嚴的外衣,打造出讓人神往的生命傳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