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城市:香港風情畫

保羅.麥格根(Paul McGuigan)執導的《移動城市(Push)》,其實不是爛片,只是吃虧在劇情不知所云。

 

最重要的是電影的美學風格與成就,讓《移動城市》跳脫了好萊塢式的唐人街框架,還原到香港本色的擁擠、俗豔與陰暗。

 

不少好萊塢電影都選擇在香港拍攝,但是偏多浮光掠影式地走馬看花,偏好偏見式地用擁擠與嘈雜來襯顯現香港的塵囂,用燈紅酒綠來書寫香港的印像,如果《移動城市》還是搬用昔日偏見模式來處理香港場景,那就真的一無可觀了。

 

還好,《移動城市》的導演找到了香港出生的設計師陳思勤(Second Chan)與好萊塢已經頗有名氣的Michael Norman Wong共同出任美術總監,精準掌握了香港情調底蘊,拍出色彩斑斕,風格濃郁的精彩好戲(雖然不時可見《花樣年華》、《省港旗兵》、《香港製造》和《金雞》等經典港片的精華,卻處理得中規中矩,就算是拼盤,也拼得香味四溢了)。

 

為什麼要到香港拍攝?這是《移動城市》必需回答的第一個問題。

 

我的理解是:「大隱隱於市」。

 

男主角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飾演的尼克是一位具有隔空移物特異功能的「異人」,他目睹父親遭強權害死,無能抵抗,所以潛居到龍蛇雜混的香港,希望就此隱姓埋名過一生,但是父親生前就曾經預言會有一位帶花女子找上他,他一定要全力配合,才能報得血悔深仇。

 

push5426.jpg

但是尼克深知自己心有餘,力不足,不想螳臂擋車,從美國潛居香港是流放天涯之意,也希望藉著香港城市的百味雜陳,能夠抵擋「聞一知十」的靈嗅者(SNIFFS)萬里追蹤,那也是他唯一能夠苟全性命於亂世的自保之道了。

 

問題在於命運早已選定了他,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此他一開始還是只能在香港街頭賭博為生,偏偏卻已經積欠一屁股賭債的小混混,他的隔空移物本事只有在家練習時,勉強靈驗,真要上陣就完全失靈了,連骼子都使喚不了,其他的刀槍就甭提了。

 

這種類似韋小寶性格的痞子能夠成就什麼大事業?他自己都不相信,但是能夠預視未來的凱西(由達科塔·芬妮/Dakota Fanning飾演)卻相信他就是預言中改變所有命運的關鍵人物。

 

push4080.jpg

於是從尼克返家開始,特異功能部隊就開始登堂入室,翻箱倒櫃尋找蛛絲馬跡,那就是香港鴿子籠式住宅區風情的美妙再生,早已入境隨俗的他,就真的能夠適應那種窩居人生,強烈的視覺震撼,傳達了極有說服力的美學建構。

 

從亡命開始,尼克與凱西跑遍了香港的魚市場攤位、餐廳茶樓、旅館套房和神佛道壇,每一場戲都不再是傳統好萊塢式的唐人街偏見,而是活生生,港味十足的港式風情,有了陳思勤等在地美術設計的導航,《移動世界》因此在花色繽紛的異世界中完成了色彩豐富,花色飽滿的視覺包裝。面對香港風情畫的場景,每一場戲其實都有著「港片總複習」的效果,你開始會去思考導演最愛的香港導演究竟是王家衛?陳果?麥當雄?還是陳可辛?

 

Push_scene_03.jpg

最重要的是,香港雖然只是特異功能人世隱居的異世界,但是這批特異功能人士喧賓奪主的追殺與逃竄,相對於香港人而言,何嘗不是異世界怪人的入侵?特異功能人士在特異國度中血拚,文化場景與劇情主題因此號形成了有趣的對比。

 

不到香港拍片,《移動世界》也許就呈現不出那麼豐富的異世界意像了;到了香港拍片,《移動世界》更用老到又俐落的標準鏡頭,向世人炫耀老外也可能是識途老馬,用異文化來論述異世界,風格鮮明的美術世界,就這樣建構了一部電影的浪漫基調。

英國最佳廿五:觀察家

英國有家著名媒體衛報(The Guardian),不但政經新聞常有傑出表現,對於藝術文化經營得亦很用力,尤其他們的電影網站更是我常去瀏覽的網站,常可以獲得非常多珍貴的訪談觀點和報導內容。

 

不久之前,傳出衛報經營業績不佳,可能得縮併裁員的消息,心頭一陣黯然,外電還說董事會可能會先從衛報出版的雜誌「觀察家(The Observer Film magazine)」先砍起,更讓我擔心了,因為那是我最常閱讀的一份線上雜誌啊。

 

傳言或許是真的,但在經營團隊還沒有做出裁撤決定之前,「觀察家」的編輯諸公還是努力在做撞鐘和尚,端出不少好菜,最近企畫的一個專題就是過去二十五年來(從1984年到2009年)最佳的二十五部英國作品部英國作品大票選(The Observer best British films poll 1984-2009),再度讓我明白自己還有多少影片待補看了。

 

觀察家的廿五年廿五部佳片片單如下:

01.《猜火車(Trainspotting)》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電影從此就不同了。

02.《我與長指甲(Withnail & I)》導演布魯斯.羅賓森(Bruce Robinson)學生們的最愛,最佳喜劇。

03.《秘言與謊言Secrets & Lies)》導演邁克.李(Mike Leigh

糾纏難解的家庭劇,五項奧斯卡提名。

Withnail-and-I-003.jpg

 

04.《豪華洗衣店(My Beautiful Laundrette)》導演史蒂芬.弗雷爾斯(Stephen Frears)史蒂芬的突破作品,原為電視製作,最後攻進了電影院。

05.《切勿吞食Nil By Mouth導演蓋瑞.歐曼(Gary Oldman)》導演

用暴力和悲慘雕刻而成的勞工生活寫真。

06.《性感野獸(Sexy Beast)》導演強納森.葛雷瑟(Jonathan Glazer

一部老頭子不甘雌伏的作品。

07.遙遠的聲音,寂靜的生活(Distant Voices, Still Lives)》導演泰倫斯.戴維斯(Terence Davies) 刻畫英國勞工生活的最佳作品之一。

08.《捕鼠人(Ratcatcher)》導演林恩.雷姆賽(Lynne Ramsay

The best British films 1984-2009: A tale of sink-estate misery that finds beauty amid the squalor

09.《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

化平庸老套為不凡傑作的力作。

10.《你是我今生的新娘(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導演邁克.紐維爾(Mike Newell)口吃也能提供讓人捧腹大笑的源泉

11.《攀越冰峰(Touching the Void)》導演凱文.麥唐納 ( Kevin Macdonald )

英國影史上最賣座的紀錄片。

12.《希望與榮耀(Hope and Glory)》導演約翰.褒曼(John Boorman

半自傳的英國家庭劇,戰爭年代下的極樂人生。

13.《控制(Control)》導演安東寇班 ( Anton Corbijn )

密度極高,但是一點都不難解。

14.《赤裸(Naked)》導演邁克.李(Mike Leigh)最讓人難忘的就是男主角David Thewlis飾演的那位喋喋不休的年輕人(他因此榮登坎城影帝)

15.《活人甡吃(Shaun of the Dead)》導演艾德加.萊特(Edgar Wright

荒唐搞笑,卻才情洋溢的殭屍電影。

16.《越愛越沈重(Under the Skin)》導演卡琳.艾德勒(Carine Adler

英國當紅女星Samantha Morton這位女星主演本片時才廿歲。

17.《饑餓(Hunger)》導演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導演

細致呈現了英國監獄中慘無人道的生活實況。

18.《這就是英國(This Is England)》導演尚恩.米道斯(Shane Meadows

準確反應出英國人苦悶、愉悅和背叛的童年生活

19.《紅路(Red Road)》導演安卓亞.阿諾德(Andrea Arnold

嚴肅探討監視器下的人生,卻有著救贖逆轉。

20.《死人的鞋子(Dead Man’s Shoes)》導演尚恩.米道斯(Shane Meadows

風格化的經典之作,

21.《偷天鋼索人(Man On Wire)》導演詹姆斯.馬許(James Marsh

一部向勇氣致敬的作品。

22.《底層生活(Riff-Raff)》導演肯.洛區(Ken Loach)》導演

對柴切爾夫人執政下的英國勞工生活的犀利批判作品。

 

english patient.jpg

23.《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導演安東尼.明吉拉(Anthony Minghella)    史詩般的愛情電影,攝影超棒,還有激情羅曼史。

24.《夏日午後的癡初纏愛戀(My Summer of Love)》導演帕威爾.帕里高斯基(Pawel Pawlikowski兩位少女演員的優雅表演。

25.24小時狂歡派對(24 Hour Party People)》導演麥可.溫特波頓(Michael Winter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