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仙蹤:無名小矮人

看電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有些有用,有些無用,有些瞬間即忘,有些卻可以成為生活中的一點話題。

 

看《魔戒》系列電影時,你一定知道哈比人指的是誰,這群五短身材的小矮人可是一路護送魔戒的重要人物,哈比人的The Hobbit,在小說家托爾金(J. R. R. Tolkien)的妙筆下,成了可愛的小矮人,可是Hobbit這一詞,你能夠在生活中運用的機會極其少,偶爾只是朋友笑談中會引述的一句術語而已。

 

在經典電影《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中,有的人學會了Munchkin這個字,Munchkin就是生活在Munchkin Land中的小矮人,也是作家鮑姆(L. Frank Baum)在他的系列童話作品中創造出來的角色。MunchkinHobbit的命運相差無幾,對於非英語系國家的人而言,那是電影和小說中才會出現的名詞,但對英語系國家的人而言,由於長期浸潤的關係,MunchkinHobbit都成了文化的一部份。

 

oz01.jpg

相對之下,我其實比較喜歡《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畢竟dwarfs這個字還經常用來形容侏儒與矮人。即使這七個小矮人各有名字,不論是叫「Happy(開心)」、「Sleepy(愛睡)」、「Bashful(害羞)」、「Sneezy(哈啾)」或者「Dopey(糊塗)」,一個dwarfs即夠說明他們的身份了

 

為什麼奇幻文學中這麼偏好矮人(連《星際大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Star Wars Episode VI : Return of the Jedi)》都有著類似小矮人的小熊族嗎)?這其實夠讓學者寫上好多篇論文了,台灣原住民賽夏族每天不亦有矮靈祭的儀式祭典嗎?矮人雖然個頭不高,卻有先進文明,但也有著古靈精怪的欲望,神話傳說轉換成文學或電影創作時也就提供了更多的想像空間了。

 

oz34.jpg

今天從外電上得知《綠野仙蹤》的Munchkin小矮人演員之一米奇.卡洛(Mickey Carroll)辭世,享年八十九歲。他不算知名影星,外電則是因為他是《綠野仙蹤》中的眾多Munchkin之一,才找到了向世人介紹的發稿動機,順便也提到了《綠野仙蹤》當年可是找到了一百二十四位矮小演員來詮釋Munchkin,而且原著中的Munchkin都是穿藍衣的小矮人,但是電影中的Munchkin卻穿上各種顏色,米奇.卡洛身上穿的就是紫衣,胸前還有朵小黃花,片中還有演奏小提琴的一些情節。

 

也因為Munchkin一族是群戲,即使有人分到幾句台詞,一般影迷對Munchkin的印像不會太深,但是好萊塢影人真的很懂得創造電影文化,好萊塢流行在城市地磚上給一顆星星,鐫刻上讓人懷念的影星名字,2007年時,米奇.卡洛和其他參與演出的Munchkin影星一起出席了星光大道的星磚揭幕儀式,讓Munchkin傳奇也成為好萊塢的地標之一。

 

oz02.jpg

我不認識米奇.卡洛,純粹只是因為Munchkin這個字才花了點時間做了些研究,我知道,以後的寫作或講課人生中,也很難再用到Munchkin這個字,但是,沒關係,就算只是生命中一閃而逝的眾多英文名詞之一吧,在研究和考據的課程中,《綠野仙蹤》的色彩和音樂又好像在我的眼前和耳旁快樂地滾動了起來,那也是一種短暫的快樂滿足。

5月1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MTV2.JPG

5月1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DVD電影:《暮光之城─無懼的愛》


這部電影,今年的奧斯卡全盤冷落了,
這部電影,卻被今年的MTV獎給予多項提名,
今天就來討論一下何以這部電影讓青年學子覺得很來勁?

首先是與吸血鬼談戀愛,
吸血鬼有超能力,所以能爬樹,在樹梢談戀愛
嗯,羅曼蒂克!
吸血鬼的魅力我想引用白居易的詩來註解:
「身似何郎全敷粉,心如韓壽愛偷香」

原本用來形容蝴蝶的身影,用來形容吸血鬼蒼白的人影是否貼切呢?

至於吸血鬼聞到血香時,理智與本性的糾纏,是不是更為迷人?

本段音樂:
《聚沙成塔》專輯
 

uturn.JPG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音樂:《莫利克奈/莫瑞康尼》來台演出
大師給人的感覺就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熟悉的風格操作,給人苞丁解牛的自在感覺
不同風格的試驗,卻給人耳朵一尖的新奇刺激,
大師與奧利佛.史東合作的《上錯驚魂路》就又回到西部電影的實驗舞台,
大玩各種樂器組合呈現的驚異音效

01.《上錯驚魂路》的驚異音效

 

mission.jpg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音樂:《莫利克奈/莫瑞康尼》來台演出

連續幾個星期介紹了大師樂作,不免會有人問我最愛那一部作品,
我試著在本集節目中提供一個選項,
有些作品的主題旋律非常迷人,
但是有些作品的副題也很能襯顯劇情需要,
今天先讓大家聽見瀑布水聲
再讓大家聽見河流守候的人聲
再帶出這部在音樂處理上煞費苦心的精彩之作。

本段音樂:
《教會》原聲帶

Hallam_Foe.jpg

第二小時

第2部份
DVD電影:《在屋頂上流浪》

宋朝詞人辛棄疾曾經寫過膾炙人口的名詞: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用來形容本片的男主角Hallam Foe其實是眼適切的形容
但是本片另外牽涉到複雜的伊底帕斯情意結,
這也是本段節目要討論的焦點

本段音樂:《在屋頂上流浪》原聲帶
《弦外之音》

松鼠自殺:語言惹是非

前兩天參加一位電影圈人士的婚禮,一位曾和楊德昌一起搭機回台北的影人告訴我:「有人檢舉《一一》有日本資金,要算日本電影,不能算台灣電影,不准報名參加金馬獎,所以楊德昌氣得退出金馬獎,也拒絕在台灣上映。」這個說法,我前所未聞,如果真有其事,楊德昌的氣憤心情可以理解,畢竟,《一一》根本就是台北人的故事,95%的場景與故事都在台灣,日本人及日本場景屈指可數。

楊德昌更早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有日本資金,也有國片輔導金,當年在日本東京影展冠上「日本」電影名號參展,在台灣也曾引發爭議,主要是台灣納稅人出錢拍攝的電影,不能代表自己國家參展,感覺很受委屈。

時光悠悠,原以為在「國際化」和「世界村」的概念衝擊下,人們對跨國拍攝電影的界線與爭議不再那麼頑固與不知變通,但是,今天有朋友打電話給我提到了吳米森導演的新片《松鼠自殺事件》,因為男主角日本影星窪塚洋介在片中猛講日語、英語,不合輔導金辦法中的「國語」規定,可能拿不到准演執照。

窪塚洋介主演台灣電影就要講台灣話?效果會如何呢?請大家參考《無極》中的真田廣之和張東健。

窪塚洋介主演台灣電影時,講他自己最熟悉的母語有什麼不對呢?《松鼠自殺事件》有窪塚助陣,從宣傳到上映,都可以發揮號召影迷的一定效果,硬要他講台灣話,不但電影中刻意經營的多語言趣味蕩然無存(吳米森現在都還在趕多語言的字幕,窪塜講日語時,字幕就要有英中字幕;窪塜講英語時,字幕就要有日中字幕;其他演員如張瀚等人講國語時,就要有英日文字幕,硬要「話同語」,《松鼠自殺事件》的第一位自殺者可能就是導演吳米森了。

《松鼠自殺事件》的誥言之爭,關鍵在於多數人都相信出錢的就是大爺,一切要遵照大爺的遊戲規則來辦事,因此把窪塚洋介說的那口日語一律配成國語,才符合國片輔導金的規定。

關鍵在於新聞局的辦法純粹站在官僚公務本位思考,不理解電影創作的實務,只用傳統的拍片思維來制訂及解讀法令,一旦遇上了跨國資金或跨國影星陣容,就捉襟見肘,動輒得咎。

電影製作的主要魅力在於拍什麼像什麼,王穎執導的《喜福會》,片中都是華裔演員,詮釋的也是華人婦女的悲情際遇,片中英華語雜陳,由於出錢的是好萊塢片商,一般都認定那是好萊塢電影,而非華人電影。

然而,錢也不是唯一標準。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都是美商出的錢,然而全片都是華裔演員,講的也都是華語,沒有人會誤認那是好萊塢電影。

電影的國籍認定,有時是國族意識的必要,有時是參加比賽或角逐獎金的條件,有時則是發行市場的策略……但是就藝術層次而言,電影中人講什麼話最重要的考量絕對不是政治,而是真善美的寫實力量。

不久前,美國影藝學院才發生了修改外語電影參賽規定,不一定要講該國語言的作品才能代表該國角逐外語片獎,在這種情況下來審視《松鼠自殺事件》,誰在墨守成規?誰在就事論事?答案似乎很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