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的戰爭:公民權

一般人總認為好萊塢是金錢帝國,能夠賺錢的點子絕對不肯輕易放過,偶而會有讓人驚豔的傑作,更多的時候則只像是生產線上的複製商品,同質性太高,重複率太頻繁。

 

但是,好萊塢還是不乏有識之士,有時願意做點未必能賺錢,卻能讓更人看清楚真相的傻事;有時只想出一口悶氣,傳遞一點訊息。2010年的好萊塢就曾出現兩部另類電影:《關鍵指令(Green Zone)》與《不公平的戰爭(Fair Game)》。他們的共通特質都是反布希政府,都在善盡公民責任,追查真相,不要被政府洗腦或哄騙;他們的差別在於《關鍵指令》是軍事動作片,《不公平的戰爭》則是外交斡旋兼情報鬥智電影,一武一文,形態雖殊,卻有著極強烈的公民意識與反抗精神。

 

《不公平的戰爭》的重點在於2003年美國布希總統一心一意要進軍伊拉克,拉下統治者海珊,不管那是911事件的復仇記,或者是私仇公報的政商圖謀,前提都得「師出有名」,於是美國情治單位(尤其是CIA)就要想辦法找出伊拉克擁有毀滅性武器的鐵証。偏偏,專業的CIA探員從各種跡像研判,不但找不出實體証據,得到的結論更是伊拉克早已民窮財盡,難以鋌而走險,研發毀滅性武器。

fg14.jpg 

專業歸專業,一旦遇上了政治,專業也只能低頭閃過,《不公平的戰爭》把焦點鎖在主戰的副總統錢尼身上,他的幕僚善體主子心意,就試圖否定CIA的專業判斷,只採用可以得到民心共鳴的出兵情資,先將伊拉克塑造成可怕魔鬼,再善用毀滅性武器的恐慌暗示,營造制敵機先的欲求氣氛。

 

《不公平的戰爭》根據真人實事改編,男主角西恩.潘(Sean Penn)飾演美國駐尼日的前大使 Joseph Wilson,他曾經在妻子Valerie Plame(由娜歐蜜.華茲/Naomi Watts飾演)力荐下,前往尼日細探軍情,探查尼日有無生產鈾礦輸往伊拉克,但是他「絕無此事」的情報全被白宮棄置一旁,美軍還是照樣以伊拉克正在製造毀滅性武器為由出兵,毀人家國,看不下去的Joseph Wilson於是投書紐約時報,綜合整理他在尼日的見聞,認為政府騙人,師出無名,布希政權於是全力反撲,洩露了Valerie Plame是CIA幹員的身份,以削弱Joseph Wilson的証詞可信度,但是Valerie Plame的身份因此曝光後,她所佈建的CIA海外情報網悉數見光死,她接觸過的線民立刻有了身家危險,她給過的承諾全都泡湯了,她自己的工作、家庭與婚姻也都陷入了空前危機中。

fg17.jpg 

從四面八方,撲天蓋地襲來的反撲公權力,無知民眾的叫囂指點,冷眼敵意,都夠讓升斗小民噤聲不語,但是Joseph Wilson沒有投降,沒有喪志,良知與意志,成了他最堅強的信念,曾被長官要求閉嘴的妻子也加入了他的對抗行列,Joseph Wilson才沒有被徹底擊潰,他們的據理力爭,也才讓副總統幕僚被判有罪(雖然很快就被總統特赦)。

 

一般人誰敢跟白宮為敵?誰敢跟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為敵?顯然,Joseph Wilson夫婦的作為有如螳臂擋車,但是這種精神卻也是美國導演道格.萊門(Doug Liman)和西恩.潘及娜歐蜜.華茲願意來拍攝《不公平的戰爭》的主要動機,一切就如同西恩.潘在片中所說的對白一樣:「國家的責任不應操在少數特權人士之手(The responsibility of a country is not in the hands of a privileged few.),我們夠強壯,只要人人不忘自己的公民職責,就可以遠離暴政(We are strong, and we are free from tyranny as long as each one of us remembers his or her duty as a citizen)…… 大聲說出來,提出問題,要求真相(speak out! Ask those questions. Demand that truth)…這是我們居住的地方,只要善盡我們的天職,這也是我們的子孫居住的地方(this is where we live. And if we do our job, this is where our children will live.)」fg01.jpg 

 

西恩.潘這段對的結語是:「God bless America/天佑美國。」國家的主人是國民,並非政客,就算政客呼風喚雨,國民才是頭家,敢於慷慨陳詞,據理力爭,才不會被政客一手遮天。就電影論電影,《不公平的戰爭》其實拍得節奏鬆散,敘事邏輯簡單明白,卻少了動人張力,可能是導演道格.萊門刻意要遵循Joseph Wilson夫婦分別撰寫的《真實的權術(The Politics of Truth)》與《公平遊戲(Fair Game)》兩書的體例,求真求原味,少一點煽情,就多一分寫實,這種美學上的抉擇,見仁見智,但是故事的核心:「國家不能操縱在少數特權手上。」才是最可貴的民主精神。權力讓人腐化,敢於質疑權貴,挑戰權貴,不畏秋後算賬,才是最精彩的人生風景。

3D懺悔錄:貪婪投機

《阿凡達》誕生時,宣示了3D電影時代的啟航,但是爾後兩年來的電影市場,雖然3D電影有如雨後春筍般誕生,但是真正難忘的3D觀影經驗,除了《阿凡達》,還是《阿凡達》。

 

確實,《阿凡達》是3D科技的里程碑,驚人的賣座票房,讓所有片商都急著搶搭3D風潮,強迫觀眾戴上3D眼鏡去看一堆看不出3D趣味(有的是硬從2D3D,有的則是根本不去講究3D精義,忙著瞎攪和)的電影,結果是大家都看了一堆3D爛電影, 摘下眼鏡時既覺得鼻子酸,眼睛累,更覺得心痛,因為電影票沾上3D之名,就悄悄上漲了許多。當然,更多的觀眾發覺其實很多2D電影就已經非常過癮了,不用攀附3D,依舊虎虎生風(例如《玩命關頭5Fast Five)》就是極其生猛有力的娛樂傑作)。

 

夢工廠動畫公司(DreamWorks Animation)執行長佛弗瑞.卡森柏格(Jeffrey Katzenberg七月十九日在「財星」雜誌的「科技腦力激盪座談會(Fortune Brainstorm Tech)」上,與主持人Andy Serwer對談時就坦承,好萊塢影人的「貪婪」性格,讓3D風潮快速飆漲,卻也快速萎縮。

3d2.jpg 

卡森柏格的意思是好萊塢人相信觀眾是一窩蜂趕熱潮的性格,世界正在流行什麼就急著享受流行,不會細究其中的精細品質,既然世人都搶著戴上3D眼鏡去看3D電影,就讓3D眼鏡成為必要配備,再讓3D成為商品標記,就夠唬弄觀眾,勾引大家上門了。於是真的就有一堆成本既低廉,創意與技術又不入流的爛電影就以3D之名招搖上市了,但是觀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上當三次之後,就不會再迷信3D了,使得2011年有如「反3D年(請容許我套用氣象學上的「聖嬰年」與「反聖嬰年」來做趣味比方)」,大家寧可規規矩矩,正正常常地去看電影了。

 

卡森柏格沒有點明的是,柯麥隆導演可是練劍12年才修成《阿凡達》這顆正果,其他羽翼未豐的後輩,就妄想如此隨手收割3D果實,確實小看了3D的難度,也小看了觀眾的眼力。

 

不過,知難行易,卡森柏格即使有高瞻遠矚的影視經營哲學,他主持的夢工廠也足足花了三年時間才又接續《功夫熊貓(Kung Fu Panda)》完成了《功夫熊貓2》,也挖空心思安排了「蓋世五俠」下山搶救村民,對抗官兵的「飛奔」下山,或者靠著黃包車闖盪皇城的街頭冒險戲份,創造一種讓人應接不暇的立體動感,但是除了阿波搶著吃食的場景有一些3D的跌撞趣味(好像有東西直撲觀眾臉上而來的驚喜閃躲),其他的戲份,即使畫工再細,看看2D版本已然足夠,其實無需多戴3D眼鏡折磨眼睛和鼻子。

panda208.jpg

 

電影的魅力在於錯覺,3D電影的魅力更在於直接挑戰視神經的錯覺反射,讓人油生一種身歷其境的錯覺,但是科技有其瓶頸,還不能一步到位(就像電影在1895年剛問世的時候是黑白的,是無聲的,得等上32年到1927年才有了有聲電影,得等上42年,到1937年才有了彩色底片可以拍出彩色片),3D時代終究是會來的,只是我們所期待的那種不用帶3D眼鏡即能觀看的3D電視,卡森柏格預估至少還要45年以後才可能實踐(目前在賣場上看得到的3D電視同樣少不了特製眼鏡,家裡如有宴客,買這種電視還真麻煩呢),至於要讓世人能夠裸眼觀看的3D電影,至少還要等待10年以上。

 

標榜科技的電影有其歷史上的地位,卻未必是真正感人肺腑的力作,這也是為何沒有人會去否認《阿凡達》的影史地位,卻不會把年度最佳電影頒給《阿凡達》,好電影的魅力還是在於故事,科技只是輔佐(再先進的科技終究都要過時的),只要故事能刻骨銘心,電影就會永恆。

 

創光速戰紀:父子之外

 

講實話的人生,未必討喜,卻因為袒誠以對,提供了世人更多省思空間。Joseph Kosinski執導的《創:光速戰記 TRON: LEGACY)》有個很封建的復古情懷,卻也透露著恆久不變的人性私心。

 

《創:光速戰記》的男主角是傑夫.布里吉(Jeff Bridges)飾演的凱文.費林,他一手打造了以TRON為名的虛擬遊戲空間,創造了外型相似,永遠不老的虛擬人物Clu,他們情同父子,但是有了權力,就有了欲望,就想要擁有更多,Clu不願只做聽話的天使,他寧可自立門戶,於是叛變,於是凱文只能自我流放天涯,做個隱士,他回不到人間,亦不得志於虛空,直到人世間的兒子山姆(Garrett Hedlund飾演)也闖進了這個虛擬世界,才有了奮力一搏的意念,也才終於得要和自己一手打造的Clu對決。TRON010141.jpg

 

意圖造反,想要挑戰造物主,這種叛逆征戰其實勝算不高,撒旦輸過,Clu也註定是要落敗的,只是Clu並不服氣,面對如父如敵的凱文,他有了攤牌式的驚天三問:

第一,你承諾過,我們要共同改變這個世界,但是你毀棄了諾言?

第二,我發揮了最大潛能,創造了最完美的系統,你卻說人生不可能完美?

第三,我是你創意理念最忠實的執行者,為什麼你卻沒有選擇我做你的傳人?

 

第一問,其實指的是革命理念的破毀。他們曾經並肩作戰,想要改變世界(不論是好或壞,至少都是他們共同相信的生命目標),但是天下沒有永久不變的同志,有的人是難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利害計算,有的人則是「覺今是而昨非」的翩然遠離,Clu只顧責怪著凱文的背離初衷,卻渾然忘卻了他曾經妄自稱雄的野心與叛離,勝利者才有歷史話語權的殘酷真實,即使在虛擬世界中亦繼續重複上演著。

TRON010163.jpg

 

第二問,則是點出了理性與熱情的亙古矛盾。歷史上的革命教主誰不是動人的宣傳家?以美麗的願景與口號,點燃了信徒的心中熱情,驅策著信徒為理念獻身。但是如果昨日相信的真理,卻禁不起現實的考驗逐一幻滅時,你又如何回頭面對昨天的自己?或者是那些為你的謊言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追隨者?面對Clu的質疑,凱文的回答很尷尬,卻也很誠實:「我創造你的時候,並不知道世上沒有完美這件事。我很抱歉。」有多少雄才偉略,立志開天闢地的教主願意承認自己無知?願意認錯?教主或許回頭是岸了,那些回不了頭,只能浸泡沈淪的羔羊,又該如何因應自己的進退失據?最後光憑教主一句對不起,就能夠告解心頭失溫之後的無限恨憾嗎?

 

第三問的答案其實最簡單,也最不容易啟齒。凱文的答案是:「因為山姆是我的兒子啊!」是的,能臣再能幹,家臣再貼心,終究還是家臣,怎麼挑戰嫡子?企業如此,王朝如此,私天下的定律,何時曾經改變過?禪讓政治究竟是儒家刻意包裝的神話,亦或是失意政客不得不拱手讓出江山的美麗下台階?血緣勝過能力,勝過盟約,不亦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tron96.jpg 

在決戰中,山姆在凱文的指導下打敗了Clu,那是父子同心,其利斷金的強力主張,亦為山姆的宗法地位完成了勝者為王的強力背書,更讓凱文在攤牌時刻不得不承認,生命志業終究要做出選擇時,血緣才是他最在意的元素,「他是我兒子!」的最後告白,為《創:光速戰記》留下了血淋淋的革命傷疤,殘忍,無情,卻又極其真實。因為不但電影如此,企業如此,王國l何嘗不是如此?一部誠實反映人生真相的娛樂電影,因此也多添了幾份人性低溫,映照著冰冷的電子世界,對比格外讓人嗆然了。

Enhanced by Zemanta

她媽媽的公主:戀童狂

沒有觀點的自傳,不會引發共鳴,不夠坦誠的自傳,只會引發讀者的懷疑,把自己童年際搬上銀幕的創作者,同樣也得面臨創作誠意的檢視。

 

羅馬尼亞裔導演伊娃.尤涅斯科(Eva Ionesco)的電影《她媽媽的公主(My Little Princess)》標榜著要坦誠面對自己不堪回首的童年告白,卻又難以迴避她竟然再度出賣自己童年的血淋淋質疑。

 

伊娃的母親Irina Ionesco1970年代在巴黎頗有點名氣的攝影師,她善拍裸照,尤其是拍自己的女兒,根據伊娃的自白回憶,她的母親在她四歲時即已用照相機開始掠奪與剝削她的肉身,但是她把自己的傷痛往事拍成電影時,卻選擇從十歲才開始,理由是她無法要求電影中的童星像她當年一樣,小小年紀就得張開雙腿去拍照,以滿足「戀童癖」男人的意淫世界,理由是:「我要離自己的傷口遠遠的。」

 

這種看似悲情又悲憤的創作告白(詳情請見開眼電影網的導演),確實很唬人,容易動人,但是細看電影,卻又發覺伊娃的心靈與行動有著極大的落差,她既未能遠離自己的傷口巷,反而是擴大著自己的傷口,而且還把傷口擴大影響了飾演她童年的十歲半小女星Anamaria Vartolomei

pRIN002.jpg 

原因在於伊娃的童年往事確實駭人聽聞,確實不堪回首,一旦硬要回首,卻又缺乏省思高度,一切只如流水賬般細說從頭,她無法只是悄悄扮演了那位狠心母親的角色而已,母親做過的錯事,她換個形式再做了一次,不見懺悔,不見醒悟,只留下更多的歎息與傷痕。

 

《她媽媽的公主》的開場戲是飾演媽媽Hannah的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濃妝豔抹地出現在女兒Violetta前面,她刻意要給Violetta驚喜,擁抱兼親親,獻上禮物,又叫完一聲我的小公主之後,就急轉身,盤著男友的手坐進汽車揚長而去,留給渴望母親的Violetta難以滿足的嚮往與期待。

 

再次現身的Hannah則是手上多了台照相機,以前的她只是男人的附庸玩物,如果她真的能靠手上的這台照相機闖出名號,她就不必再依賴男人了,聰明的Hannah於是想起了她的小公主,想起她得天獨厚的資產,既有女兒美若公主,拍出女兒的豔情照,必能驚世駭俗,一舉成名。確實,她押寶押中了,鏡頭下的Violetta,綜合了青澀與妖媚的雙重特質,誘人的靈光華采就如俄國作家納布可夫(Vladimir Nabokov)名著「羅麗泰(Lolita)」中那幾句直指靈魂要害的形容詞:「羅麗泰,我生命之光,我腰腹間的火焰,我的罪,我的靈魂。羅泰:舌尖跳著輕快的三步舞,於上顎輕叩牙齒三次,羅.麗.泰。」

 

伊莎貝.雨蓓確實是演技高手,她用拙笨來刻畫Hannah初入人像攝影這一行的生疏與跌撞,再以其他藝術家虛與委蛇,遊戲人間的「亂愛」關係來突顯她急於兜售自己,因此不擇手段,逐步哄騙女兒上鉤,甚至灌輸女兒自己無法抗拒的紅塵浮沈準則,她越是急切,就越能突顯女兒只是籌碼,親情只是道具的口是心非,「活下去,還要活得好」成為Hannah「適者生存」的忠實信念,既然肉體姿態就能夠達成心願,何不直接上路,又何需多費心力去迂princessa_a_p.jpg迴繞路?Hannah的生存選擇,確屬《她媽媽的公主》最清楚明白的創作手痕。

 

但是光靠名利誘惑來詮釋親情的剝削利用,卻無法滿足期待從「懺悔錄」中汲取生命教訓的影迷,特別是目睹著碧玉少女逐步蒙塵的蛻變過程,紅塵名利勾動的下墜力量就如同牛頓的第一運動定律,牽引著Violetta直奔再難回頭的無底深淵,超越身心年齡的早熟人生,Violetta究竟有無猶豫?有無抗拒?有無質疑?電影中都只是輕描淡寫帶過(包括同學的嘲諷/嫉妒;師長的錯愕/干預;社工的後知後覺,連她與母親吵架抗拒的過程,都看不出她真正在意的得失心情究竟是什麼),甚至連母親Hannah那種「只知有己(即將失去監護權之際,亦不見有任何即將失去女兒的悸動),不知有女」的苦澀茫然,都証實了導演伊娃並沒有從回憶中找出自己重新詮釋自己童年的觀點,她或許力求誠實,卻讓人看見更多的心虛與無力,以致飾演ViolettaAnamaria Vartolomei除了早熟地重複著伊娃當年的步伐之外,找不到任何足以反彈的著力點(據說伊娃還想繼續再拍續集,描寫自己從青春期進入成年的歷程,逐一重現)

 

觀看《她媽媽的公主》中清純變質的歷程,確實容易讓人眉頭緊皺,不願人間再重演這等「戀童」情事,但是少了主角自省力道的《她媽媽的公主》,實質上卻只是換個角度去討好有著「戀童」與「窺伺」欲望的俗世男人,《她媽媽的公主》想要警醒世人的警語,卻只是美麗的包裝口號,毋寧才是最悲哀的結果。

07月23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第二部份:電影心情:

 

電影有時候能夠準確描繪季節,例如聽見越南小曲,彷彿就感受到夏日晚風襲人。

 

電影有時候能夠準確勾畫出世人在愛情世界中煎熬浮沈的心情,例如「How Can You Mend A Broken Heart」就讓人看見了癡情的休.葛蘭癡戀女明星茱莉亞.羅勃茲的黯然心碎之情,但是同樣這首曲子又能用於未來否示錄的電影中,各位朋友,你知道是那一部作品嗎?再過兩個星期就是七夕情人節了,你想在節目中聽見什麼樣的情歌呢?請留言給我吧。

 

電影有時候能夠結合當下人生:很意外地在農民抗爭中看見了一棵「永生樹」,顯然,行動設計師受到了電影《永生樹》的啟發,找到了連結的意像與靈感,電影不就是如此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嗎?相同的理念驅策著我們往美好的世界邁進,一如動人的歌曲帶給我們的感動。

harry07-01.JPG 

電影有時候能夠映照人生:本周的電影大事首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從2001年到2011年,歷時十年,八部電影,終於畫下句點了,哈利長大了,我們呢?有人長大了,有人變老了,人生有多少的十年?

 

使用音樂:《夏天的滋味》原聲帶;《美麗島》鋼琴版

《新娘百分百》原聲帶;《哈利波特》系列原聲帶

 

第一小時: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她媽媽的公主(My Little Princess)》

這是一部讓人心痛的電影。

 

首先,是主題,電影描寫一位母親,為了躋身上流社會 不惜扒光自己寶貝女兒身上的衣服,拍出性感豔照。

演藝圈有太多的前例告訴我們,只要敢於驚世駭俗,就能一舉成名,自己做不到的,就轉向朝自己的女兒下手,這是什麼樣的心腸?這是什麼樣的母親?

princess001.jpg 

其次,本片的故事是真人實事。本片導演伊娃‧尤涅斯科(Eva Ionesco)在1970年代就由母親拍下了少女裸照因而震撼全歐洲,她願意檢視自己的成長傷口,但是,此舉是不是有重蹈了她母親的往日足跡,再一次出賣,以及剝削自己的青春?

 

少女裸照的往例,在1980年代以「漂亮寶貝」布魯克.雪德絲(Brook Shields)為最,她在《藍色珊瑚礁(Blue Lagoon)》中的青春胴體,讓她一片而紅,成為頂尖模特兒與藝人;1990年代,日本不亦出現了以少女胴體為號召的宮澤理惠嗎?My Little Princess的主題故事,在不同的世代就有不同的人來擔綱演出。

 

使用音樂:《尋找新樂園》原聲帶;《danza de la Gitana

 

第二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她媽媽的公主(My Little Princess)》

 

法國女明星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是表演高手,她最擅長的就是當代人的扭曲性格和病態趨勢,看她表演,看她詮釋人間百態,都有著讓人深思的動人力量,只要知道是她的作品,我都會停下腳步仔細關注的。

princess005.jpg 

《她媽媽的公主》帶來的另外一個痛苦則是為了詮釋少女被母親誤導的情勢,必需找來一位年僅十歲半的少女演員安娜瑪麗亞‧沃特魯梅(Anamaria Vartolomei來詮釋,重新走過一趟導演走過的慘綠時光,電影想要度化眾生,卻得犧牲一位涉世未深的少女,這又是什麼心情?這又是什麼人生?

 

 

使用音樂:《尋找新樂園》原聲帶;

《鋼琴教師》原聲帶;《Scherzo -tarantelle, op16

 

第二小時: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陪你到最後(Stricken)》

 

百年電影史上,愛情主題的電影永不褪流行。

 

就如同人的一天有白天亦有黑夜,人性似乎亦有光明與黑暗的交替對話。

love-life-movie-photo-03-550x308.jpg 

《陪你到最後》的男主角史丹原本過著即時行樂的快樂人生,工作,婚姻都很順暢,還有著一段接一段的露水姻緣,就在妻子卡門罹患乳癌後,他善盡了丈夫應盡的責任、同情與愛情,盡全力照顧自己的病妻,但是他卻又不停地外遇。

 

矛盾的愛情與背叛,交集在史丹身上,面對妻子,他願意犧牲照顧;面對自己,他又不願放棄私欲。每一個部份的史丹都是真實的他,問題在於別人如何理解?

 

使用音樂:《陪我到最後》主題曲 Love Over Healing

《奇異果夢遊仙境》原聲帶

 

創光速戰紀:視覺之外

觀看Joseph
Kosinski
執導的《創:光速戰記 TRON: LEGACY)》,以下五個吹毛求疵的問題,千萬不要問導演:

01.能源:真實人生的電動遊戲,需要插電才能來電,電玩世界的電源來自何方?特別是那個完全強調光視覺的空間(不論是螢光或冷光),正因為那是人造工源的冰冷世界,男主角Garrett Hedlund飾演的山姆最後帶著Olivia Wilde飾演的Quorra來到真實世界時的陽光亮眼,才會顯得那麼的溫暖動人。

 02.食材:費林父子相逢時,晚餐時間已到,所以共進晚餐,他們是使用者,不是程式,需要吃飯補充能量,合理,但是食材從何而來?(誰種植?誰烹調?)他們吃的又是什麼?(這讓我想起武俠小說家古龍說過的一句名言:「傳統武俠小說中的大俠好像都不用吃飯的?」於是他花了不少篇幅描寫俠客的美食美酒,Joseph Kosinski同意英雄需要吃飯,但在無法交代食材來源的情況下,所有的食物都沒了特寫,只剩下儀式。tron04.jpg

 03.衣服:緊身光電衣是全片最耀眼的美術設計之一,光電衣上身,人皆有型且更添酷美,尤其山姆進到電玩世界中時,被四位使女以鋒芒「更衣」的過程(他大喊著:「喂,那是有拉鍊的。」應是全片最富性挑逗的想像戲份了),更是進入遊戲世界的必要著裝印記。光電衣的設計可以解讀成程式結果,所以避開了材質與裁縫的疑慮,但是卻也無法交代既然山姆的衣著已被撕裂,他又如何回返真實世界,穿回原初衣著?

 04.肉身何在?比例多少?遊戲世界是虛擬世界,但是傑夫.布里吉(Jeff Bridges)飾演的凱文.費林既然率先闖入了電子網絡世界之中,那個世界的大小是儼然真實人生?還是按等比縮小?若按真實比例,網絡世界得要多大空間才足以因應?又存放何處?一人分飾兩角的傑夫.布里吉,一方面是不老的電玩梟雄Clu(複製人的諧音?他在二十年前的青春模樣?),另一方面則是已然白髮蒼蒼,鬍髭滿面的程式發明者(造物主?)。會老的,就是本尊,不老的,則是複製分身,偏偏又都困居在同一個世界中,這種矛盾其實顛覆了遊戲世界的基本準則,卻也多添了曖昧趣味。tron01.jpg

 05.新科技:困在網絡世界二十年的凱文,不知道WiFi為何物,但是他在1989年使用的老舊辦公室裡卻已經有了觸控式鍵盤,何等先進?顯然科技世界日新月異,即使科技先知亦有無知或者不能的盲點(就像凱文的書房裡如果不是實體書,而是電子書,會不會更富前衛想像力?)。

 當然,提到小說家Jules
Verne
還是有向前輩大師致敬的古典情懷,畢竟他寫過領先時代科技的《登月之旅(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地心歷險記(A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和《海底兩萬哩(Twenty Thousand Leagues Beneath the Sea)》等科幻經典,但是Quorra一時興奮,急著問Jules Verne究竟長成什麼模樣時,卻也尷尬地讓從實體世界進入虛擬世界的山姆應答不上了。

 上述五個找碴議題,其實是建立《創:光速戰記》的重要支柱,因為電影的視覺奇觀就在肉身、光能和光電的交錯變化下完成,炫麗的視覺效應讓全片有了讓人目不暇給的新鮮與滿足感,只看結果,不問過程,其實吻合著一般遊戲參直接進入遊戲,就打鬥厮殺起來的遊戲心態,至於虛擬人物會不會進化?會不會叛變?那已經是另外一種遊戲哲學的境界了。畢竟,遊戲玩家在意的只是幻化成程式角色時,能否快意稱心或縱橫自如而已,所以一旦山姆開始生死對決,不論是光圈拋擲或者飛車碰撞時,遊戲聲光才是主體重點,戲劇邏輯也就無關緊要了。

 《創:光速戰記》的視聽世界基本上是新穎且迷人的,但是企業權力、王國陰謀或者父子同盟的戲劇元素,都不見新意,再先進的視覺設計,久而久之就很容易讓人疲累了,一切就像好萊塢知名電影特效大師史坦.溫斯頓(Stan Winston)生前所說的:「科幻故事所以迷人,想像力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卻是它有個動人的好故事,創造一個奇幻的角色來訴說或表明這個故事,其實只是一種吸引大家關切的方法而已,好故事才是好戲的核心,科技場景只是吸引你被戲所迷的方法之一而已。」 《創:光速戰記》的前身是1982年開風氣之先的《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時隔29年才再由原始兩位主角擔綱演出的《創:光速戰記》卻也還是無法在戲劇骨肉上多添動人情節,豈能無憾?

下落村的來電:癡與苦

 王威人編劇執導的《下落村的來電》有六個不俗的創意與切入點。

 

首先是選材。學生電影的格局往往受限於成長經驗,只能取材周邊故事,《下落村的來電》卻選擇了連一般劇情長片都不敢碰觸的主題:拾荒與貧窮。不但讓電影具現了21世紀台灣生活的寫實力道,也讓台灣短片有了人間行走的活力,昔日《蘋果的滋味》那種關心底層生活的台灣新電影的特質,似已找到了傳人。

 

《下落村的來電》的主角有二,一位是鄭有傑飾演的「台電的」,他是熱愛工作的電線桿巡查員,代號212;另一位則是陳竹昇飾演的「煙仔」,家徒四壁,連電費都繳不出來,只能揀破銅爛鐵,賣給資源回收場,一隻五元的福壽螺,成為他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他們的交集點在於「煙仔」居住的下落村不時會斷電,原因是有人偷剪電線變賣,212要查出誰是小偷,「煙仔」則是覬覦銅線價昂,想要跟進。vi002.jpg

 經濟不景氣,有人鋌而走險偷電纜線,背後隱含的是無路可出,無技可施的生存苦悶,王威人從新聞事件找到靈感,進而深入冒險家的私宅,挖掘出時代印痕與人生無奈,光是這種心思與膽識,即已不凡。

 

其次是癡情。

 

《下落村的來電》的開場戲是「台電的」在暗夜裡說著生日快樂,而且是廿九歲生日,但是他要送的生日禮物竟然是重新油漆,沒頭沒腦的對白,其實只是想要強調「台電的」的人格特質。平常,你如果沒事就對著電線桿說話,肯定會被他人認成瘋子,但是,「台電的」對著老朋友的深情款款,卻讓人看見了深濃的人生癡情,不是如此癡狂,他不會甘於在窮鄉僻壤間巡查終日,只想老友安健,只想老友能正常運作放光明,有此深情,《下落村的來電》對職場專業與人生態度的刻繪,已然站上了日本經典電影《鐵道員》的同等高度。vi003.jpg

 

第三則是主題表現。以「煙仔」為名,愛抽菸,老叨著菸,肯定是註冊商標,但是王威人想多耽溺於傳統符號(只有一次在焦慮時,放錯了菸嘴,點錯了菸),反而是讓騎著摩托車進入一個色澤黯黃的冗長隧道裡,觀眾的第一個印像,來自視覺,那是他孤單行走的身影;第二個印像則來自聽覺,後方傳來一聲喇叭聲響,嫌他擋路,要他讓路。連行車都不能自由自在,「煙仔」忍不住回頭罵了一句,但是形勢比人強,不讓路都不行。多少人不都是被命運巨輪這樣輾著跑閃?2011short35.jpg

能用影像說明的人生情境,就不用再多言語,王威人深諳其理,這一場隧道行車戲,簡明有力,隧道中的暈黃燈光,不也同樣映現著「煙仔」的人生色彩嗎?


第四則是音樂選曲。以拾荒為生,無暇會去注意古典音樂,但是「煙仔」唯一會的一首古典音樂,卻是「少女的祈禱」,那是台灣垃圾車特地挑揀的古典樂,形成了與眾不同的「音樂/生活」座標,那一天,「煙仔」帶著妻兒一起去變賣撿獲的鋁線,換到一點小錢,終於可以帶兒子去吃「燭光」晚餐(家裡斷電,只能點蠟燭),那是苦中作樂的自我調侃,但是「煙仔」已然欣喜滿足,催動著他的板車,他輕快地哼起了荒腔走板的「少女的祈禱」。他的愉悅,對他人而言其實極其辛酸,不搭調的音樂吟唱,卻訴說起完全不同調的生命滿足指數,落差越大,震撼就越大,五秒鐘不到的音樂能夠留下長長的一聲生命歎息,那就是高明的藝術靈光了。2011short39.jpg

 

第五點則交給了「煙仔」的兒子「阿弟」。王威人一直不讓「阿弟」說話,只要他不時地在前院玩著撐開黑傘再收起黑傘的重覆動作,可能是癡,可能是傻,他的沈默與重覆卻也悄悄散發著讓人憂慮的人格壓抑訊息。而且「阿弟」明明是小男生,卻因為營養不良,個頭不大,回收場老闆好心給了「煙仔」一袋舊衣服,幾經挑揀後,「阿弟」穿上的卻是女式洋裝,性別就此被倒錯了(「台電的」第一次見到他時就直接洋裝穿著,認定他是女生,叫他妹妹),後來「阿弟」生病了,父親的第一個反應竟然是:「一定是穿裙子受涼了。」

 

這場服裝與性別倒錯的戲,精準點出了父權社會對幼兒的影響,「煙仔」不是不愛孩子,只是不得其法,他冒死偷電,無非亦是想要孩子生活能更好,這也是《下落村的來電》的結局是「阿弟」發現家中有電了,日光燈亮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觀眾同樣也無法想像他們的窮困生活會有新生的可能,但是那句「那哎安ㄟ」的驚歎號,就算只是一閃即逝的短暫幸福,卻也凝聚了觀眾的祝福與期待了。

 

第六點則要回到最卑微的人性智慧,「煙仔」想要偷剪電纜,卻不懂得如何下手,於是他戴起了安全帽爬上電桿,那是一個「傻瓜」行徑,卻傻到讓人心痛。後來,他不惜換穿上「台電的」的制服爬上電桿,制服就代表專業?就有保險嗎?「煙仔」什麼都不懂,但是他的小小心思,就是他智慧所及的簡單邏輯,越是讓人啞然失笑的選項,卻越有著讓人不忍的擔憂,這杯悲喜交錯的生命綜合果汁,還真是五味雜陳啊!

 

07月1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美麗天籟:法朵之歌(Amália

節目開始時,有個小小的猜謎遊戲,請大家猜猜看,出現的歌曲,曾經在那些電影中亮相,第一位猜對第三題答案的朋友,要送一片cd

世界太大,個人太渺小,一切就如莊子所說:「吾生也有,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但是以有限的生命與時間,走進戲院,觀看別人一生的創作精華,進而了解一段歷史,一位名人,一個信念,一種美麗,何嘗不是幸福?

例如,從來不曾去過葡萄牙的人,或許偶而聽過「Fado/法朵」,或許曾經電影《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 )》中得聆小酒館裡迴盪著的動人法朵,但是未必知道這種由一位主唱歌手,以以由葡萄牙吉他與古典吉他合組而成的演唱形式,專門傳唱著哀傷的小情歌,但是只要看了《美麗天籟:法朵之歌》,就能認識這種音樂,就能認識「法朵之后(Queen of Fado)」Amália
Rodrigues
阿瑪麗亞.蘿德里桂),不亦是另一種美麗?

既是歌后的傳記電影,Amália一定是會唱歌的,電影採倒敘手法,就在她1984年站上紐約舞台,名揚全球之際,個人卻又面臨著癌症病痛與傷感往事的糾纏,觀眾才漸漸明白,她的唱法或許是打心眼開心的,因為每回聽見教堂裡的唱詩班高歌,她就能齊聲附和;或許是想吸引父母親注意的,畢竟父母從小就冷落了她,但是她卻要到十九歲才在眾人排擠下,憑著自己獨特的詮釋方式,唱出了自己的演藝世界。

除了音樂之外,《美麗天籟:法朵之歌》無法迴避的就是一代紅伶的感情世界,簡單來說,Amália愛的男人,不懂善待與珍惜她;真正愛戀Amália的男人,Amália卻也不知道該如何回應,Amália身旁的男人或許亦無愛情,卻是友情的昇華。

使用音樂:「野玫瑰」、「淚光閃閃」《Amália Rodrigues的歌曲

第二小時: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台北電影獎得獎作品介紹




最佳藝術設計獎《飛魚》LIBANGBANG導演:曾嘉琪

得獎理由:濃烈卻又簡潔的藝術風格,讓整體視覺效果質樸而微妙,單純而蘊含無窮,充分展現主題內在生命力的流動。

最佳動畫片《彼岸》THE OTHER SIDE  導演:陳秋苓

得獎理由:運用大量台灣庶民生活中常見的民俗意象,將繁雜的元素,有思維、有加工地程序化、圖案化,元素取之世俗,卻又不世俗地融合,形成一種既不寫實、又不抽象的獨特氛圍。 

 《下落村的來電》THE BLACKOUT VILLAGE   導演:王威人

得獎理由:《下落村的來電》是一部篇幅短小的敘事精品,飽滿、複雜、動人又饒富趣味,導演擁有將寫實與魔幻融為一體的出色能力。 

 

使用音樂:《吳晟:甜蜜的負荷─「息燈後」GAGA─「彩虹橋」劉季陵創作─「空中花園」

 

第二小時: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台北電影獎總評

《沈ㄕㄣˇ沒ㄇㄟˊ之島》Taivalu 導演:黃信堯(HUANG Hsin-Yao

 八八風災
時,台灣收到一筆來自南太平洋邦交國–吐瓦魯的捐款。自身難保的吐瓦魯,只有二十六平方公里,一萬一千人口,平均海拔兩公尺;被國際評估為地球暖化,海平
面持續上升五十年後,第一個被淹沒的小島國。究竟遠方的吐瓦魯人如何面對?是否能給台灣帶來什麼啟示?導演抱著各種疑問,前往遙遠的島嶼尋找答案,腦海中
卻浮現匪夷所思的台灣怪象…。

《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導演:羅興階L∕王秀齡

得獎理由:此作呈現小林滅村與重建的過程和爭議,材料豐實,節奏俐落,批判觀點冷凝,不假人造情緒,乃此類題材之紀錄片的一個傑出典範

 使用音樂:《吳晟:甜蜜的負荷─「全心全意愛你」、「沿海一公里」、「吾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