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懺悔錄:貪婪投機

《阿凡達》誕生時,宣示了3D電影時代的啟航,但是爾後兩年來的電影市場,雖然3D電影有如雨後春筍般誕生,但是真正難忘的3D觀影經驗,除了《阿凡達》,還是《阿凡達》。

 

確實,《阿凡達》是3D科技的里程碑,驚人的賣座票房,讓所有片商都急著搶搭3D風潮,強迫觀眾戴上3D眼鏡去看一堆看不出3D趣味(有的是硬從2D3D,有的則是根本不去講究3D精義,忙著瞎攪和)的電影,結果是大家都看了一堆3D爛電影, 摘下眼鏡時既覺得鼻子酸,眼睛累,更覺得心痛,因為電影票沾上3D之名,就悄悄上漲了許多。當然,更多的觀眾發覺其實很多2D電影就已經非常過癮了,不用攀附3D,依舊虎虎生風(例如《玩命關頭5Fast Five)》就是極其生猛有力的娛樂傑作)。

 

夢工廠動畫公司(DreamWorks Animation)執行長佛弗瑞.卡森柏格(Jeffrey Katzenberg七月十九日在「財星」雜誌的「科技腦力激盪座談會(Fortune Brainstorm Tech)」上,與主持人Andy Serwer對談時就坦承,好萊塢影人的「貪婪」性格,讓3D風潮快速飆漲,卻也快速萎縮。

3d2.jpg 

卡森柏格的意思是好萊塢人相信觀眾是一窩蜂趕熱潮的性格,世界正在流行什麼就急著享受流行,不會細究其中的精細品質,既然世人都搶著戴上3D眼鏡去看3D電影,就讓3D眼鏡成為必要配備,再讓3D成為商品標記,就夠唬弄觀眾,勾引大家上門了。於是真的就有一堆成本既低廉,創意與技術又不入流的爛電影就以3D之名招搖上市了,但是觀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上當三次之後,就不會再迷信3D了,使得2011年有如「反3D年(請容許我套用氣象學上的「聖嬰年」與「反聖嬰年」來做趣味比方)」,大家寧可規規矩矩,正正常常地去看電影了。

 

卡森柏格沒有點明的是,柯麥隆導演可是練劍12年才修成《阿凡達》這顆正果,其他羽翼未豐的後輩,就妄想如此隨手收割3D果實,確實小看了3D的難度,也小看了觀眾的眼力。

 

不過,知難行易,卡森柏格即使有高瞻遠矚的影視經營哲學,他主持的夢工廠也足足花了三年時間才又接續《功夫熊貓(Kung Fu Panda)》完成了《功夫熊貓2》,也挖空心思安排了「蓋世五俠」下山搶救村民,對抗官兵的「飛奔」下山,或者靠著黃包車闖盪皇城的街頭冒險戲份,創造一種讓人應接不暇的立體動感,但是除了阿波搶著吃食的場景有一些3D的跌撞趣味(好像有東西直撲觀眾臉上而來的驚喜閃躲),其他的戲份,即使畫工再細,看看2D版本已然足夠,其實無需多戴3D眼鏡折磨眼睛和鼻子。

panda208.jpg

 

電影的魅力在於錯覺,3D電影的魅力更在於直接挑戰視神經的錯覺反射,讓人油生一種身歷其境的錯覺,但是科技有其瓶頸,還不能一步到位(就像電影在1895年剛問世的時候是黑白的,是無聲的,得等上32年到1927年才有了有聲電影,得等上42年,到1937年才有了彩色底片可以拍出彩色片),3D時代終究是會來的,只是我們所期待的那種不用帶3D眼鏡即能觀看的3D電視,卡森柏格預估至少還要45年以後才可能實踐(目前在賣場上看得到的3D電視同樣少不了特製眼鏡,家裡如有宴客,買這種電視還真麻煩呢),至於要讓世人能夠裸眼觀看的3D電影,至少還要等待10年以上。

 

標榜科技的電影有其歷史上的地位,卻未必是真正感人肺腑的力作,這也是為何沒有人會去否認《阿凡達》的影史地位,卻不會把年度最佳電影頒給《阿凡達》,好電影的魅力還是在於故事,科技只是輔佐(再先進的科技終究都要過時的),只要故事能刻骨銘心,電影就會永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