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Joseph
Kosinski執導的《創:光速戰記 (TRON: LEGACY)》,以下五個吹毛求疵的問題,千萬不要問導演:
01.能源:真實人生的電動遊戲,需要插電才能來電,電玩世界的電源來自何方?特別是那個完全強調光視覺的空間(不論是螢光或冷光),正因為那是人造工源的冰冷世界,男主角Garrett Hedlund飾演的山姆最後帶著Olivia Wilde飾演的Quorra來到真實世界時的陽光亮眼,才會顯得那麼的溫暖動人。
02.食材:費林父子相逢時,晚餐時間已到,所以共進晚餐,他們是使用者,不是程式,需要吃飯補充能量,合理,但是食材從何而來?(誰種植?誰烹調?)他們吃的又是什麼?(這讓我想起武俠小說家古龍說過的一句名言:「傳統武俠小說中的大俠好像都不用吃飯的?」於是他花了不少篇幅描寫俠客的美食美酒,Joseph Kosinski同意英雄需要吃飯,但在無法交代食材來源的情況下,所有的食物都沒了特寫,只剩下儀式。
03.衣服:緊身光電衣是全片最耀眼的美術設計之一,光電衣上身,人皆有型且更添酷美,尤其山姆進到電玩世界中時,被四位使女以鋒芒「更衣」的過程(他大喊著:「喂,那是有拉鍊的。」應是全片最富性挑逗的想像戲份了),更是進入遊戲世界的必要著裝印記。光電衣的設計可以解讀成程式結果,所以避開了材質與裁縫的疑慮,但是卻也無法交代既然山姆的衣著已被撕裂,他又如何回返真實世界,穿回原初衣著?
04.肉身何在?比例多少?遊戲世界是虛擬世界,但是傑夫.布里吉(Jeff Bridges)飾演的凱文.費林既然率先闖入了電子網絡世界之中,那個世界的大小是儼然真實人生?還是按等比縮小?若按真實比例,網絡世界得要多大空間才足以因應?又存放何處?一人分飾兩角的傑夫.布里吉,一方面是不老的電玩梟雄Clu(複製人的諧音?他在二十年前的青春模樣?),另一方面則是已然白髮蒼蒼,鬍髭滿面的程式發明者(造物主?)。會老的,就是本尊,不老的,則是複製分身,偏偏又都困居在同一個世界中,這種矛盾其實顛覆了遊戲世界的基本準則,卻也多添了曖昧趣味。
05.新科技:困在網絡世界二十年的凱文,不知道WiFi為何物,但是他在1989年使用的老舊辦公室裡卻已經有了觸控式鍵盤,何等先進?顯然科技世界日新月異,即使科技先知亦有無知或者不能的盲點(就像凱文的書房裡如果不是實體書,而是電子書,會不會更富前衛想像力?)。
當然,提到小說家Jules
Verne還是有向前輩大師致敬的古典情懷,畢竟他寫過領先時代科技的《登月之旅(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地心歷險記(A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和《海底兩萬哩(Twenty Thousand Leagues Beneath the Sea)》等科幻經典,但是Quorra一時興奮,急著問Jules Verne究竟長成什麼模樣時,卻也尷尬地讓從實體世界進入虛擬世界的山姆應答不上了。
上述五個找碴議題,其實是建立《創:光速戰記》的重要支柱,因為電影的視覺奇觀就在肉身、光能和光電的交錯變化下完成,炫麗的視覺效應讓全片有了讓人目不暇給的新鮮與滿足感,只看結果,不問過程,其實吻合著一般遊戲參直接進入遊戲,就打鬥厮殺起來的遊戲心態,至於虛擬人物會不會進化?會不會叛變?那已經是另外一種遊戲哲學的境界了。畢竟,遊戲玩家在意的只是幻化成程式角色時,能否快意稱心或縱橫自如而已,所以一旦山姆開始生死對決,不論是光圈拋擲或者飛車碰撞時,遊戲聲光才是主體重點,戲劇邏輯也就無關緊要了。
《創:光速戰記》的視聽世界基本上是新穎且迷人的,但是企業權力、王國陰謀或者父子同盟的戲劇元素,都不見新意,再先進的視覺設計,久而久之就很容易讓人疲累了,一切就像好萊塢知名電影特效大師史坦.溫斯頓(Stan Winston)生前所說的:「科幻故事所以迷人,想像力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卻是它有個動人的好故事,創造一個奇幻的角色來訴說或表明這個故事,其實只是一種吸引大家關切的方法而已,好故事才是好戲的核心,科技場景只是吸引你被戲所迷的方法之一而已。」 《創:光速戰記》的前身是1982年開風氣之先的《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時隔29年才再由原始兩位主角擔綱演出的《創:光速戰記》卻也還是無法在戲劇骨肉上多添動人情節,豈能無憾?